2019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2专题练习(江苏专用)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2专题练习(江苏专用)

第四单元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与《文化生活》相关的十九大精神全解读 重视文化的作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十九大报告新论述 ‎1.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2.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倡导创新文化,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3.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对点训练]‎ ‎1.习近平强调,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这是因为文化(  )‎ ‎①可以全面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②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③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因素 ‎④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D 文化有先进落后之分,排除①;文化不起决定作用,排除③。‎ ‎2.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2017年10月26日印发的《“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与条件保障能力建设专项规划》的通知指出,到2020年,形成布局合理、定位清晰、管理科学、运行高效、投入多元、动态调整、开放共享、协同发展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与科技基础条件保障能力体系。从文化生活角度看,重视科技创新是因为(  )‎ A.创新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 B.创新符合唯物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C.文化创新能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 D.创新决定着我们国家文化的发展方向 解析:选C 民族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排除A项;B项不能成为原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文化发展的方向,排除D项。‎ 重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一)十九大报告新论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二)十九大报告与教材知识的新变化 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原教材表述 ‎(第48~49页)‎ 十九大报告新提法 ‎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 ‎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都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时代课题,这就是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围绕这个重大时代课题,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对点训练]‎ ‎3.十九大报告强调:“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对如何坚定文化自信,报告作出了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  )‎ ‎①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摈弃封建主义的糟粕,弘扬光大优秀民族传统文化 ②主张全盘西化,这样才能与当今社会所共同呼吁之民主、自由、平等、科学等价值观相适应 ③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④全面继承,加强文化交流,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B 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①③正确;②中“全盘西化”、④中“全面继承”均说法错误,排除。‎ ‎4.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坚持和弘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告诉我们(  )‎ A.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B.文化创新能够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C.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D.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 解析:选A 材料体现的是社会实践推动了党的理论创新,A项符合题意。‎ ‎5.有学者在评论《战狼2》的成功时指出,文艺太注重于照搬传统,容易被形式拘束,更局限了当代人的视野格局,唯有立足于精神内核,着眼于时代大局,中国的文艺文化才能发扬传统、超越传统,在创新中传承、在传承中开拓。材料启示我们(  )‎ ‎①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文化发展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④批判性继承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D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础,我们的文化创新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唯有立足于精神内核,着眼于时代大局,中国的文艺文化才能发扬传统、超越传统,在创新中传承、在传承中开拓”体现了文化创新要体现时代精神,要在批判中继承,③④正确;①强调了传统文化的作用,材料强调创新,不选;②不选,因为学习外来文化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材料中没有强调学习外来文化。‎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一)十九大报告新论述 ‎1.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 ‎2.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 ‎3.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 ‎(二)十九大报告与教材知识的新变化 ‎1.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原教材表述(第96~97页)‎ 十九大报告新提法 ‎  在当代中国,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 ‎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2.关于文化自信 原教材表述(第98页)‎ 十九大报告新提法 ‎  文化自信,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原教材表述(第105页)‎ 十九大报告新提法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原教材表述 ‎(第105~106页)‎ 十九大报告新提法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过程,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 ‎[对点训练]‎ ‎6.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这对文艺工作者的启示是(  )‎ ‎①增强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能力,自觉抵制落后腐朽文化 ‎②坚持多元指导,推广多元文化 ③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④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D ①的观点是对公民的要求,排除;指导思想是一元的,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排除②。‎ ‎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这有利于(  )‎ ‎①弘扬主旋律,抵制外来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②强基固本,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侵蚀 ③凝聚力量,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保障 ④引领思潮,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奠定共同思想基础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选B 抵制外来文化观点错误,排除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精神保障,不是物质保障,排除③。‎ ‎8.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就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紧紧依靠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实践、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推出更多无愧于民族、无愧于时代的文艺精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文艺发展之所以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因为(  )‎ ‎①以人民为中心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 ②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③人民满意不满意是衡量文化工作成败的根本标准 ④以人民为中心才能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选B ①错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是提高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④错误,只有坚持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材料强调的是人民对于文化发展的重要性,②③符合题意。‎ ‎ 一、单项选择题 ‎1.农耕文明依靠的是春播秋收、精耕细作,强调的是“父母在、不远游”。这种农耕文明的思维方式,与航海家的海洋文明和马背游牧文明全然不同。后两者强调冒险、进取,前者强调防守、和平。这表明(  )‎ A.文化是对经济、政治的反映 B.文化对经济、政治起反作用 C.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D.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解析:选A “农耕文明的思维方式,与航海家的海洋文明和马背游牧文明全然不同”,表明文化是对特定的经济、政治的反映,A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文化对经济、政治有反作用,B项不选;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相对于纯自然的事物而言的,材料没有涉及这两点的比较,C项不选;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强调文化现象在人类社会中非常普遍,材料不涉及文化这一特点,D项不选。‎ ‎2.‎2017年6月26日,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正式首发。在动车组254项重要标准中,中国标准占84%,标志着中国铁路成套技术装备已经走在世界前列。这是我国迈向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又一重大科技成果。这主要说明(  )‎ A.经济发展是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基础 B.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越来越突出 C.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D.文化是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物质力量 解析:选C 材料主要说明我国在迈向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方面又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标志着中国铁路成套技术装备已经走在世界前列。显示出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C项符合题意;材料不体现经济发展的基础作用,A项不选;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但不能起决定作用,B项错误;文化是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D项错误。‎ ‎3.2017年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5周年。75年来,文化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激励一代又一代文艺工作者走出书斋,走入人民大众之中,创作出一批批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作品。这说明(  )‎ ‎①优秀文化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③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④文化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解析:选A 材料主要说明,文化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对广大文艺工作者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故②符合题意;广大文艺工作者在正确思想指导和激励下,创作出大量的优秀作品,①可选;材料没有涉及文化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故③不选;文化是精神力量,而非物质力量,故④表述有误,不选。‎ ‎4.“讨厌”“烦人”“气死我了”这样的话是中国女生词汇库中的“常规武器”,而西方女生会非常谨慎地使用这些词语,因为对西方人来说,这些词是十分严肃的。这类现象表明(  )‎ A.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B.不同的文化背景形成不同的文化印记 C.交往方式中的文化影响取决于文化环境 D.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 解析:选B 中国和西方对一些词语的使用有所不同,是因其含义的理解和适用场合有很大的差别,表明不同的文化背景形成不同的文化印记,B项符合题意;材料不体现文化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A项不选;交往方式中的文化受到文化环境的影响,但并不取决于文化环境,C项错误;不同的思维方式影响而不是决定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D项错误。‎ ‎5.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由此可见(  )‎ ‎①优秀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②人们应该主动接受健康文化的熏陶 ③世界观、人生观是文化素养的核心 ④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A 材料指出通过学习可以不断提高个人修养,故①②符合题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③表述不完整;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④观点错误。‎ ‎6.传统年俗具有凝聚亲情、敦睦人伦的功能。建设传统年节文化,需要挖掘其精神核心,重视年节礼俗仪式的恢复与重建,以及年俗中物质产品传承与当代设计,让年节真的有味儿、真正融入人们的生活,成为民众享受的传统节日。这表明(  )‎ ‎①重建传统年俗应传承其合理精神内核及物质载体 ‎②文化建设须关注时代发展及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 ‎③文化遗产是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④传统文化需要在交流中传播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解析:选C 材料提出对传统年俗文化的传承要注意精神与物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在人们的现实选择中延续其生命力和活力,①②正确;③说法错误,因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排除;材料没有提到文化的交流,④与题意无关。‎ ‎7.“互联网+政府”主要体现在信息采集、信息监控等技术手段上的创新创意,信息通过互联网被采集、输送,大大舒缓信息传递的资金、人力、时间成本,让政府的服务功能得到提高。这表明互联网(  )‎ A.使人们对信息的理解变得更生动、形象和真实 B.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C.是现代社会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D.使信息的传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 解析:选D 信息通过互联网被采集、输送,大大舒缓信息传递的资金、人力、时间成本,让政府的服务功能得到提高。这表明互联网使信息的传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播、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D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互联网在信息采集方面的高效性和时效性,并不能使人们对信息的理解变得更生动、形象和真实,A项错误;互联网不具有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B项错误;互联网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而不是途径,C项错误。‎ ‎8.“微课”依托新兴媒体,以“短小精悍”的风格,正迅速成为发达地区的学校教学活动;“微店”同样依托微博等新兴媒体,迅速走入公众生活。这说明(  )‎ ‎①科技进步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 ②大众传媒是以互联网的推广为标志的 ③新兴媒体具有传递、沟通、共享的功能 ④网络文化是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文化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解析:选D “微课”“微店”借助于微博等新兴媒体,迅速走进人们的生活,说明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具有传递、沟通、共享的功能,①③正确;大众传媒的出现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②说法错误;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是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对网络文化要具体分析,④说法错误。‎ ‎9.“猜谜语、出谜语”这种文化活动在中国源远流长,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联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华灯谜学术委员会举办了首届大型电视益智竞技节目《中国谜语大会》,深受观众好评。这表明(  )‎ ‎①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 ②文化是民族的,同时也是世界的 ③丰富文化形式有利于推动文化传播 ④文化创新是文化继承的客观要求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选C ①②本身说法都正确,但与题意不符;题干是说为弘扬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央电视台举办了益智竞技节目《中国谜语大会》,深受观众好评,说明丰富文化形式有利于推动文化传播,文化创新是文化继承的客观要求,③④符合题意,故选C项。‎ ‎10.2017年9月,全国新入学的中小学生将使用新版“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本次“部编本”教材最引人关注的变化是,古诗文不但走进了小学一年级课本,而且篇目大幅增加:小学六个年级12册共有古诗文132篇,增幅在80%左右。新版语文教材增加古诗文篇幅是基于(  )‎ ‎①古诗文已成为展现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②古诗文具备诸多现代白话文作品无法比拟的优势 ‎③古诗文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独特作用 ‎④古诗文教学是全面承袭祖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选B 新版语文教材增加古诗文篇幅是基于古诗文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独特作用,具备诸多现代白话文作品无法比拟的优势,②③入选;科学技术是展现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①错误;对祖国传统文化不应全面承袭,④错误。‎ ‎11.漫画《老树发新芽》体现了(  )‎ A.传统文化具有绝对稳定性 B.文化创新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C.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D.文化创新需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解析:选D “老树”指漫画中的《红楼梦》等传统文化,“新芽”指漫画中的公关学等新文化,故“老树发新芽”寓意是在继承传统文化基础上的文化创新,D项正确;A项错误,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B、C两项观点偏离漫画的主旨。‎ ‎12.听到的是京腔京韵的侯宝林的相声,看到的却是卡通人物在说学逗唱;看到的是原汁原味儿的生旦净末丑的表演,听到的却是流行歌曲的韵律。借助Flash等现代手段,传统戏曲也逐渐被“80后”甚至“90后”所喜欢。传统戏曲的这一“漂亮转身”启示我们(  )‎ A.文化创新的立足点在于满足更多人的需求 B.借助多媒体等现代工具便能实现文化创新 C.文化创新需要注重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D.文化创新不仅需要继承更需要融入时代元素 解析:选D 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A项错误;借助多媒体等现代工具不一定能实现文化创新,B项错误;C项虽正确,但在材料中并未体现出来;材料中“传统相声与卡通人物相结合,传统戏曲与流行歌曲的韵律相结合”,表明文化创新既要继承传统也要体现时代精神,D项符合题意。‎ ‎13.‎2017年7月9日,从陕西宝鸡到甘肃兰州的宝兰高铁正式通车运营。如果你从宝鸡出发,早上可能还在宝鸡吃西府醋粉,中午就可以吃上兰州拉面。材料透视出(  )‎ ‎①文化无时不在、无时不有 ②民族文化是识别民族身份的依据 ③文化具有区域性特征 ④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D “早上可能还在宝鸡吃西府醋粉,中午就可以吃上兰州拉面”这是体现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文化,体现的是文化无处不在,不是无时不在,①不选;材料并没有体现出如何识别民族身份,②不选;在宝鸡吃西府醋粉,而在兰州吃兰州拉面,这体现出文化具有区域性特征,也体现出一方水土,一方文化,③④正确。‎ ‎14.慈善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体现。今天我们仍然要重视行善积德、守望相助、扶弱济贫,体现出的更多的是对社会责任的承担,对人心向善的激发。这说明(  )‎ ‎①中华传统美德的具体内涵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 ‎②中华传统文化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产生积极影响 ‎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④文化发展有其相对的独立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D ①说法错误,对于传统文化,要推陈出新,因此中华传统美德的具体内涵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②说法错误,中华传统文化具有两面性,有精华有糟粕,并不都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产生积极影响;③符合题意,慈善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体现,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④符合题意,“今天我们仍然要重视行善积德、守望相助、扶弱济贫”是因为文化发展有其相对的独立性。‎ ‎15.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万卷史书中,字里行间随处可见“家国”二字。无论社会变迁沧海桑田,不管乡野小农高官巨贾,人人皆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的规则。在中国人心中总是充溢着“家国”的浩然正气。以下名言诗句中能体现这种家国情怀的是(  )‎ ‎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②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④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选C 所谓的家国情怀,就是以国家为家,爱国爱家,也就是爱国主义,体现家国情怀的只有①④,而②中虽然也出现了“家国”字样,但未体现家国情怀,作者看到了家国兴亡的复杂原因,并不能完全归罪于一个弱女子,体现了对女性的尊重;③体现的是个人修养,故正确答案是C项。‎ ‎16.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铭记红军丰功伟绩,弘扬伟大长征精神,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万众一心、顽强拼搏、奋勇前进。这说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 A.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 B.必须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主心骨”的作用 C.必须继承和发扬我们党在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 D.必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解析:选C 材料强调要对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万众一心、顽强拼搏、奋勇前进”‎ ‎,成为民族精神的弘扬者和建设者,这体现了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我们党在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C项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涉及外来思想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A、B两项与题意不符;我们应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D项说法错误。‎ ‎17.我国在深入开展整治互联网和手机媒体淫秽色情及低俗信息等行动的同时,也积极推动“红色网络文化工程”的发展。开展上述行动可以(  )‎ ‎①抵制落后腐朽文化的传播 ②崇尚流行文化,培养健全人格 ③使大众传媒取代传统途径传播文化 ④弘扬主旋律,发展先进文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选C 红色网络文化不是流行文化,②不选;③中“取代传统途径”表述错误;①④正确反映了材料信息,故选C项。‎ ‎18.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文艺工作者创造有道德、有筋骨、有温度的具有中国魅力、中国精神、中国文化、中国思想的作品,文艺创作要走出梦幻,走出杜撰,走出“三俗”。根据这一要求,文化生产应当(  )‎ ‎①大力发展弘扬民族精神的文化精品 ②大力发展弘扬主旋律的先进文化 ③提倡个性新潮的文化价值取向 ④适当限制不同风格和题材作品的创作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A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文艺工作者创造有道德、有筋骨、有温度的具有中国魅力、中国精神、中国文化、中国思想的作品”,这要求文化生产应当大力发展弘扬民族精神的文化精品,大力发展弘扬主旋律的先进文化,①②正确;个性新潮的文化并不一定都是健康的文化,③排除;不同风格和题材的作品也可以是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④错在“限制”上。‎ ‎19.在多年倡导并组织开展全民阅读工作、建设“书香中国”的基础上,全民阅读工作将加大优秀出版产品供给,加强优秀传统文化读物推荐引导,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读书活动,以激发群众阅读热情,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这样做会(  )‎ ‎①增强全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②引领社会思潮,消除各种文化差异 ③使传统文化成为引领建成全面小康的精神火炬 ④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选C “加大优秀出版产品供给,加强优秀传统文化读物推荐引导”可以增强全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①④当选;②错误,各种文化差异只能缩小,不能“消除”;③‎ 错误,伟大的民族精神是精神火炬,传统文化本身具有精华与糟粕之分。‎ ‎20.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此,我们要(  )‎ ‎①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②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行动指南 ③排斥一切外来文化,发展本土乡村文化 ④以文化强国为中心工作,全心全意搞好文化建设 A.②③ B.①④‎ C.③④ D.①②‎ 解析:选D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行动指南,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①②正确;建设文化强国需要向外来优秀文化学习,不能盲目排斥外来文化,③不科学,排除;以经济工作为中心,④错误。‎ ‎21.‎2017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审议表决通过,并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通过国家立法对国歌的奏唱场合、奏唱礼仪和宣传教育等进行规范的文化价值在于(  )‎ ‎①弘扬民族精神,充分发挥“主心骨”的指导作用 ‎②维护国歌尊严,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③建设精神文明,从根本上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④提升国家观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C 通过国家立法对国歌的奏唱场合、奏唱礼仪和宣传教育等进行规范,这样做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护国歌尊严,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②④符合题意;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我们应对世界范围相互激荡的各种思想文化的“主心骨”,①与题意无关,排除;③不是文化价值,排除。‎ ‎22.浙江省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是基于(  )‎ ‎①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四有”公民 ②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③精神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④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选A 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③错误;④夸大了思想道德建设的作用;①②正确,故选A项。‎ ‎23.习近平指出:“祖国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歌唱祖国、礼赞英雄从来都是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也是最动人的篇章。我们要心怀崇敬,浓墨重彩记录英雄、塑造英雄,让英雄在文艺作品中得到传扬。”文艺作品中礼赞英雄、塑造英雄有利于(  )‎ ‎①增强民族精神的个性特征 ②应对外来不良文化的冲击 ③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崇尚社会正气 ④确立新的道德体系,发挥英雄人物榜样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C 礼赞英雄、塑造英雄并不是为了增强民族精神的个性特征,①不选;礼赞英雄、塑造英雄有利于弘扬正气,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应对外来不良文化的冲击,有利于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崇尚社会正气,②③正确;“确立新的道德体系”观点错误,④不选。‎ ‎24.“敬老文明号”创建活动是经中央批准,在全国各地涉老部门、为老服务组织、公共服务窗口行业单位开展的文明为老服务争创活动。“敬老文明号”创建活动(  )‎ ‎①决定人们的道德选择和价值取向 ②抓住了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和灵魂 ③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最本质的体现 ④能为社会成员的道德选择提供正确标准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选B 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一种文化活动,对人们的道德选择和价值取向不起决定作用,①说法错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③说法错误;②④符合题意。‎ 二、简析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年来,依托于互联网平台而迅速成长起来的“微公益”备受关注,微博打拐、免费午餐、衣加衣温暖行动、冰桶挑战……中国正大步流星跨向公益新时代。只要有爱心,每个人都有机会投入公益,让社会充满爱,充满善,更让自己获得快乐和尊严。微公益,毋宁说是微革命,中国更多是微观的,正如一位智者所言:“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你不停努力,中国便会更好。”‎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作用的相关知识,说明开展“微公益”活动的重要意义。‎ 解析:本题知识范围限定明显,结合教材知识与材料信息,可从文化的实质、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反作用、文化与综合国力及文化对人的影响等方面分析。‎ 答案: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并反作用于经济、政治。开展“微公益”活动,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构建和谐社会。③‎ 文化影响人,对人的认识活动、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产生影响。开展“微公益”活动,有利于提高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④文化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微公益”的开展,凝聚了社会力量,使中国更美好。 ‎ ‎26.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文化,丢掉了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中华民族在5 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支撑。‎ 请结合“中华文化”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中华文化成为我们国家、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的理解。‎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相关知识,设问指向对“中华文化成为我们国家、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的理解。解答时首先明确知识范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有其特有的包容性;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然后调动运用上述知识,结合“中华文化成为我们国家、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进行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的统一。‎ 答案: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②中华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成为激励中华儿女的不竭力量之源。③中华文化具有特有的包容性,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兼收并蓄、保持创新活力,成为中华民族富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精神源泉。④中华文化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不断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成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根基。‎ 三、探究题 ‎27.《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于2017年7月正式实施,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史记·三皇本纪》记载:“神农氏以赭鞭(一种红色的竹根)鞭(此意为采掘)草木,始尝百草,始有医药。”在其后漫长的理论与实践中,中医药逐步融汇道、气、阴阳、五行等中国哲学思想,有效地与人的生命、健康、疾病防治规律相结合,形成了系统整体的医学知识体系。民国以来,随着西洋医学的源源输入,自清代形成的中西医汇通思潮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当今,我国中医药发展面临的困境,主要源于消费者对中医药的不信任感。大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缺乏甚至断层,直接导致中医药文化理念在民众中的陌生感;再加上西医西药文化近百年的营销传播,中医药的市场地位不断下滑。用中医药这把钥匙打开中华文明宝库,必须坚持中医药理论自信、实践自信与学术自信,推进中医药事业的全面发展。‎ 结合上述材料,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我国中医药文化蕴含的中华文化特征。‎ ‎(2)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角度,说明应如何推进中医药事业的全面发展。‎ ‎(3)某市开展中医药文化宣传活动,请就该活动拟定两条标语。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每条文字在20字以内。‎ 解析:第(1)问,考生可从我国中医药文化始于神农氏,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中医药文化内容丰富,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征;中医药文化融汇各种哲学思想,还与西医药结合,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医药形成了系统整体的医学知识体系,体现了我国古代科技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等方面进行说明。第(2)问,如何推进中医药事业的全面发展,结合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知识,考生可从我们要加大对我国中医药文化的发掘和弘扬,主动担当发展中医药文化的历史责任;我们要推进公众增强对中医药文化的认识,增强对中医药文化的信任感;我们要充分肯定中医药文化的价值,实现中医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增强文化自信等角度进行说明。第(3)问,属于开放性试题,考生可从推广中医养生、弘扬中医药文化等角度拟定宣传标语。‎ 答案:(1)①我国中医药文化始于神农氏,说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一脉相承,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②中医药文化融汇道、气、阴阳、五行等中国哲学思想,说明中医药文化内容丰富,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征。③中医药文化不仅融汇各种哲学思想,还与西医药结合,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④中医药与人的生命、健康、疾病防治规律相结合,形成了系统整体的医学知识体系,体现了我国古代科技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2)①加大对我国中医药文化的发掘和弘扬,主动担当发展中医药文化的历史责任。②推进公众增强对中医药文化的认识,深刻认识中医药文化的地位作用,增强对中医药文化的信任感。③充分肯定中医药文化的价值,实现中医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增强文化自信。(考生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 ‎(3)示例:①推广中医养生,呵护百姓安康。②弘扬中医药文化,振兴国医国药事业。(考生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