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1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创新思维政治练习:必修3第十单元课时2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练习
一、选择题 1.我国很多地区保留着元宵节看花灯吃汤圆、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中秋节赏月吃月饼等习俗。这些习俗能保留至今,是因为传统文化( ) A.具有多样性 B.具有民族性 C.具有先进性 D.具有继承性 解析:传统习俗是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之所以能够保留至今,是因为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D符合题意。 答案:D 2.2017年8月1日,《成都市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条例》正式施行。《条例》中包含了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的认定、历史建筑的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等内容。保护传统的历史建筑是基于( ) ①文化的多样性主要表现为传统建筑的多样性 ②建筑是凝固的艺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③中国古代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④传统建筑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具有深刻影响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解析:建筑是凝固的艺术,中国古代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②③正确;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的主要表现,①说法错误;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④说法错误。 答案:D 3.中国古代提倡“天人合一”,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发展低碳经济就是在践行古人“天人合一”的理念,这表明( ) ①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③传统文化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④文化对人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A.②③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发展低碳经济就是在践行古人“天人合一”的理念,表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文化对人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②④符合题意。①不符合题目主旨。③观点错误,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因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具有双重性。 答案:D 4.2017年7月12日,2017海峡两岸鬼谷子文化交流大会在河南鹤壁市淇县云梦山鬼谷文化院举行。来自海峡两岸的200余名专家学者代表和鬼谷子文化研究会成员参加了交流大会。举办这次海峡两岸鬼谷子文化交流大会的意义在于( ) ①有利于促进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和繁荣 ②全面继承传统文化,古为今用 ③诠释了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④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我们应该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剔除其中的糟粕,②中“全面”的说法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海峡两岸之间的文化交流,不能诠释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③排除;①④是对两岸文化交流的意义的正确认识,当选。 答案:D 5.在我国传统民间医药学中,艾叶用于预防瘟疫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节历来就有插艾叶的习俗,人们认为插艾叶能够起到驱蚊杀菌、祛邪避秽的作用。这表明( ) ①我国的传统节日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 ②端午插艾的习俗能够推动社会和人的发展 ③传统民间医药知识能为我国中医药学的发展提供丰富的养料 ④端午节插艾的习俗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端午插艾这一传统习俗既有科学依据,也带有迷信色彩,②④说法片面;①③符合题意。 答案:A 6.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对服饰都有严格的等级标准。宋代明文规定,只有皇帝能穿黄龙袍,庶民不能使用龙的图案和穿黄色的衣服。改革开放之后,服饰朝着多元化、个性化方向发展。下列说法与材料中的观点最符合的是( ) A.在春秋战国时期,儒、道、墨、法诸家的思想观点既互相区别,又相互影响,促进了我国古代学术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B.《功夫熊猫》的导演斯蒂文森说:“我没有到过中国,所有关于中国的知识都是通过互联网了解到的,而且都查了两遍。可以说,我们的电影哪怕一帧一帧地放都不会被找出任何错误” C.生产关系的调整、生活方式的变更,必然引发传统价值体系产生裂痕。只有在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实践中才有可能强化竞争观、效益观、法制观和民主意识,建立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D.照相技术的出现促进了电影的发展,电视机的出现带动了电视剧的发展 解析:服饰文化是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的,这体现了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C中观点认为市场关系的调整引起价值观念的变化,符合题意;A体现的是思想运动促进文化发展;B、D体现的是科技对文化的影响。 答案:C 7.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从古到今赞成的有,反对的也不少。有人认为,儒家文化是财富,它架起了我们前进的阶梯,维持着我们的社会秩序;也有人认为,儒家文化是包袱,它是一种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制约着我们的价值取向。这两种观点( ) ①看到了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②违背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 ③都认为应该坚持文化创新 ④都不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和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注意两种观点的共性,②④正确。①③不符合题目要求,排除。 答案:C 8.优秀传统文化不是失去生命的历史文物,也不是只需原封不动地传下去的“传家宝”,而是取之不尽的文化富矿。我们要从中汲取文化营养,并促进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此我们要( ) ①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的作用,批判继承传统文化 ②以汲取世界文化为主,滋养传统文化 ③结合实践和时代要求对传统文化正确取舍,与时俱进 ④以传统文化为根基,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解析: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因此对待传统文化必须批判继承、正确取舍,①③符合题意;对待外来文化应该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②说法错误;我们应该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④说法不严谨。 答案:C 9.就文化自身的传承而言,科学技术和思想运动,都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下列属于文化自身因素促进文化发展的是( ) ①互联网技术的推广使得世界范围内接受孔子学说的人逐渐增加 ②1919年五四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在我国传播 ③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④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成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物质保障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互联网技术属于科学技术,五四运动属于思想运动,二者都属于文化自身的因素,①②符合题意;科教兴国战略属于政治范畴,排除③;④体现的是经济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排除。 答案:A 10.在“互联网+” 的大环境下,互联网与教育不断融合,在线教育日益火爆,人们的学习方式正发生深刻变化: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能力,在网上找到为自己“量身定制”的课程,学习变得更为主动和灵活。这说明( ) ①科技进步是文化多样性产生的重要因素 ②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文化传承方式的变革 ③“互联网+教育”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④在线教育有利于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教育的变革意味着文化传承方式的变革,②表述准确;在线教育能提供“量身定制”的课程,可以支撑④;材料说明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没有涉及文化多样性,故①错误;“互联网+教育”影响着文化发展的方向,不是决定,③夸大了其作用,错误。故本题答案选D。 答案:D 11.随着网络和数字技术的发展,网络电视、手机报、电子书等新媒体日益深入人们的生活,催生了数字出版等新的文化产业。这说明,科学技术是( ) ①文化创新的不确定因素 ②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③文化多样性产生的根源 ④推动大众传媒发展的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随着网络和数字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深入人们生活,说明科学技术是推动大众传媒发展的基础,④正确;催生了新的文化产业,说明科学技术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②正确。①③说法错误,排除。 答案:C 12.在文化发展中,教育与文化是互相作用、互为前提的,教育使得文化得以生存和发展,而文化又给予教育以存在的意义和社会价值。教育使得文化得以发展,是因为( ) ①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复古文化的特定功能 ②教育通过变革社会制度有力促进文化的发展 ③教育通过“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 ④教育可重演历史使人们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文化财富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解析:①中“复古文化”说法错误,应为“创造文化”;教育促进文化发展不是通过变革社会制度来实现的,②错误;③④符合题意。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3.城市发展带动了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上海徐家汇是著名的现代商业区,同时又富有极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到处是名人故居和历史建筑。近年来,该地在城市建设中强化特色,着力延续历史文脉,留住城市“灵魂”。通过有效利用徐家汇自然景观和历史人文资源,在文化上保持海派历史文脉,让沿路街景、民宅都与现存的无数幢历史保护建筑相协调,保留人们喜爱的老上海城市风貌,充分展现徐家汇呈现历史发展脉络、富有人文特色和丰富内涵的巨大魅力。 结合材料,运用传统文化的继承的有关知识,分析徐家汇的经验对城市建设的启示。 解析:解答时,要明确本题属于启示类试题,即要求关注试题材料中的一些具体做法,回答时侧重于应该如何做。本题限定的知识范围是“传统文化的继承”,所以需要调用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回答,如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对待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等,同时还要注意材料中具体的传统文化形式——传统建筑。 答案:①传统建筑是展现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城市建设要注重对传统建筑的保护,为继承传统文化提供物质载体。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城市建设要注重保护本地历史和文化特色,以增强人们的认同感。③对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同时要体现时代精神。城市建设既要不失传统风格,又要与现代化建设相协调。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代就有5万多首诗、2 000多位诗人。历经数千年的历史淘洗,承续至今的古诗文,都是古代先哲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国诗词大会》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主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让大家重温经典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带动了全民重温曾经学过的古诗词的热潮。目前,我国中小学校坚持从学生实际出发,创新古诗文的教育教学形式,如开设传统文化社团,举办“品味经典 诵读经典”“古诗朗诵”, 将古诗文嵌入学校宣传栏、文化走廊等方式让孩子通过感受古诗文的魅力,激发学生身上的“诗性”,让古诗文重新焕发时代魅力。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继承与发展的有关知识,谈谈我们应该如何让古诗文重新焕发时代魅力。 解析:本题知识限定是“文化继承与发展”的有关知识,问题指向应该如何让古诗文重新焕发时代魅力,属于措施类的题目。解答时,依据解读和获取的材料信息,可从文化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文化发展“立足于社会实践进行创新”、 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克服“历史虚无主义”和“守旧主义”的错误倾向方面组织答案。 答案:(1)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古诗文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古诗文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2)立足于社会实践,创新古诗文的教育教学形式,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精神。 (3)对待传统文化,既要克服“守旧主义”的错误倾向,又要克服“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让古诗文重新焕发时代魅力。 15.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它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代表一种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经济形态不断发生演变。 传统制造业企业采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改造原有产品及研发生产方式,这就是“互联网+工业”;政府与互联网合作,将交通、医疗、社保等一系列政府服务接入微信,通过互联网提升政府效率,增加行政透明度,这就是“互联网+政务”;一张网、一个移动终端,学校任你挑、老师由你选,老师在互联网上教,学生在互联网上学,信息在互联网上流动,这就是“互联网+教育”…… 结合材料,运用“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的有关知识,分析“互联网+”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涉及科技、教育等因素,要结合材料进行回答。 答案:①“互联网+”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生产关系的变革,从而促进文化的发展。②“互联网+”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使收集、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变革,促进文化的发展。③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互联网+教育”促进教育方式的变革,推动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发展。④“互联网+”推动知识创新、科技创新、体制创新,促进思想解放,推动文化发展。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