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1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重庆市万州三中高二下学期期中政治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重庆市万州三中高二(下)期中政治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48.0分) 1. 漫画《火影忍者》有一段精彩的话:“每个人都依靠自己的知识和认识,却又被其所束缚,还将这些称之为现实,但知识和认识是非常暧昧的东西,那个现实也许只不过是幻觉。人们都是活在自我意识之中的,你不这样认为吗?”下列句子与这段话所体现的哲理最接近的是( ) A.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如何存在的尺度,也是非存在者的尺度 B. 适合你的才是最好的,你要自己去寻找,而不是让别人去灌输 C. “绝对观念”是宇宙之源,万物之本 D. 人在生存的每一个瞬间都是必然性掌握之中的一个被动的工具 【答案】A 【解析】A正确,“现实也许只不过是幻觉。人们都是活在自我意识之中的”,这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人是万物的尺度”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和材料观点一致; B不合题意,“适合你的才是最好的,你要自己去寻找”属于唯物主义,并就坚持了实践观点; C不合题意,“绝对观念”是宇宙之源,万物之本,这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不合题意,“人在生存的每一个瞬间都是必然性掌握之中的一个被动的工具”,这肯定了人生存的客观性必然性,但否定了意识的能动性,属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故选:A。 本题考查:主观唯心主义 把人的主观精神(如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例如: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主观唯心主义的认识,主观唯心主义从人的主观精神出发,把人的主观精神当成世界的本原。同时要理解题中观点的含义,做出正确的选择。 2. 在经过26天的“长途跋涉”并“养精蓄锐”之后,2019年1月3日上午,低调得似乎都有些淡出公众视野的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厚积薄发,完成了人类史航天史上的一项壮举--成功软着陆在月球背面的南极-艾特肯盆地冯卡门撞击坑。至此,这项略显“隐忍不发”色彩的“月球远征计划”终于度过了最困难和最惊险的时刻由此可知( ) 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思维是对存在的正确反映 ③思维和存在相互依赖 ④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②③ 【答案】B 【解析】①④符合题意,“月球远征计划”终于度过了最困难和最惊险的时刻,表明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 ②说法错误,正确的思维是对存在的正确反映; ③说法错误,存在决定思维,先有存在后有思维,因此存在可高开思维,但思维离不开存在,认为思维和存在相互依赖的说法是错误的。 故选:B。 本题考查: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认为思维能正确认识存在,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属于可知论。 本题考查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要把握材料主旨,找出与主旨一致的表述,可运用排除法去除说法错误的选项。 1. 2018年8月13日至20日,以“学以成人”为主题的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在北京召开。人,是东西方哲学家追问内心、寻求知识、展开思索的原初起点,时至今日,依然是世界哲学领域的重要议题。本届大会的5个分主题,“自我”“社群”“自然”“精神”和“传统”,都关乎人类未来发展和全球命运等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都充分表达了哲学的时代关注。哲学之所以要关注时代是因为( ) ①哲学应该把握时代脉搏,成为推动时代发展的巨大力量 ②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支配时代发展的有力工具 ③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能预见和指明时代发展的前进方向 ④哲学应该反映时代特点和要求,发挥对社会变革的先导作用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①④正确,本届大会的5个分主题,“自我”“社群”“自然”“精神”和“传统”,都关乎人类未来发展和全球命运等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都充分表达了哲学的时代关注。哲学之所以要关注时代是因为哲学应该把握时代脉搏,成为推动时代发展的巨大力量,哲学应该反映时代特点和要求,发挥对社会变革的先导作用; ②错误,哲学不能其支配作用; ③错误,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故选:C。 本题考查:哲学的功能和任务 哲学的任务就是指导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可运用排除法,排除说法错误的选项,选出正确选项。本题难度中等。 2. 有人说:“纸箱是物质,被火烧后变成灰;树木是物质,人们可以把它加工成家具、纸张。这说明物质是可以改变的。”这句话的不合理之处在于( ) A. 否认了物质的根本属性 B. 把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混为一谈 C. 承认了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的联系 D. 看到了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可以改变的 【答案】B 【解析】A不合题意,题意主旨与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问题无关; B符合题意,材料中的观点根据纸箱是物质,被火烧后变成灰;树木是物质,人们可以把它加工成家具、纸张。据此,得出物质是可以改变的结论,该观点的不合理之处在于把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混为一谈; CD不合题意,这两项是材料观点的合理之处,故与题意主旨要求不符。 故选:B。 本题考查:哲学的物质概念 (1)物质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物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3 )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是一般与个别、共性和个性、抽象与具体的关系。(不能说是多数与少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关键词句,并和所学哲理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的选项。 1. 国家卫计委推出了“5125”(“我要爱我”)健康生活理念,建议市民可以在长期的紧张工作之余,花几分钟时间发呆,让大脑适当地进入一种专注的无意识状态,以缓解疲劳,调整身心。从哲学上看,这反映了( )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自觉选择性 ②意识对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促进作用 ③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④意识活动的自觉选择性是改造世界的前提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①③符合题意,材料中,推出健康生活理念,建议市民可以在长期的紧张工作之余,花几分钟时间发呆,让大脑适当地进入一种专注的无意识状态,以缓解疲劳,调整身心,说明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自觉选择性,说明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②表述错误,正确的意识对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促进作用; ④表述错误,尊重客观规律是改造世界的前提; 故选:A。 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 (1)能动地认识世界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2)能动地改造世界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学生在分析题肢的时候,要结合材料进行思考,排除题肢中本身说法错误的选项,从而筛选出正确的选项。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 2. 沃森是IBM公司开发的人工智能系统,作为电脑医生,沃森每秒可以处理500GB的数据、诊断准确率高且不用休息。但行医远远不是处理数据这么简单,病人和家属的情绪抚慰、实践中细微差别的把握,无论哪一点都离不开人类的医生,这说明( ) ①人工智能是人脑的延伸,某些功能上是可以替代人类的 ②意识是人脑特有的功能,人工智能始终不具有独立意识 ③人工智能虽然也有意识,但却不如人类的情慼丰富细腻 ④人工智能是人类思维的产物,又可以超越人类思维 A. ①③ B. ③④ C. ①② D. ②④ 【答案】C 【解析】①②符合题意,根据题意,“电脑医生每秒可以处理500GB的数据、诊断准确率高且不用休息,但无论哪一点都离不开人类的医生”这说明人工智能是人脑的延伸,某些功能上是可以替代人类的,意识是人脑特有的功能,人工智能始终不具有独立意识; ③表述错误,人工智能无意识; ④表述错误,“超越人类思维”说法错误; 故选:C 。 本题考查:意识的起源和生理基础 (1)从意识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从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没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生理系统-人脑,就不可能有人类意识的产生。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从“人工智能”这一问题入手,考查学生对意识的起源和生理基础。解答该题,必须准确理解“人工智能”与“人类意识”的区别与联系。该题考查了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解题的关键: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 1. 2017年7月,继2012年发现“上帝粒子”后,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又出了新粒子一双粲重子。由清华大学高原宁领导的中国研究团队与国内理论家密切合作作,主导了此次发现工作,对双粲重子性质的研究将有助于人类深入理解物质的构成和强相互作用力的本质,有助于我们理解构成这个世界的最基本的力。这表明( ) ①人们在实践中认识真理、发现真理 ②实践的发展推动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 ③认识能够指导实践获得预期的结果 ④实践的需要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①符合题意,继2012年发现“上帝粒子”后,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又出了新粒子一双粲重子,这表明人们在实践中认识真理、发现真理。 ②符合题意,对双粲重子性质的研究将有助于人类深入理解物质的构成和强相互作用力的本质,有助于我们理解构成这个世界的最基本的力,这表明实践的发展推动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 ③说法错误,认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获得预期的结果,而错误的认识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④说法错误,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故选:A。 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切认识,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从其根源来看,都来自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②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促进人们认识的发展,随着实践的深入,人们创造了越来越先进的认识工具,这些认识工具也会延伸人的认识能力,人的认识能力也在不断进步;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有实践满足客观、物质性的要求,能够成为检验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一切认识活动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改造世界,为了服务于实践。 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知识,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对基础知识的准确把握排除法去除观点本身错误的选项。 2. 广西崇左县香蕉种植推广的“智能水肥一体化管理系统”,能够分析土壤信息、作物长势并提出精细化的管理建议。蕉农只需点击手机里的APP ,就能根据提示一键完成浇水施肥等操作。该智能系统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香蕉产量。材料表明( ) ①可以通过建立人为事物的联系促进事物发展 ②科技进步丰富和发展了香蕉的生长规律 ③科技创新能够改变香蕉的属性和生长机制 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科技价值的重要体现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①符合题意,“智能水肥一体化管理系统”是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的新的具体联系,促进了事物的发展。 ②说法错误,联系是客观的,不能说丰富和发展了规律。 ③说法错误,题中科技创新并没有改变香蕉的属性和生长机制。 ④符合题意,该智能系统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香蕉产量,这说明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科技价值的重要体现。 故选:B。 本题考查:联系的客观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联系的客观性 ①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②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③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给世界生产力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对基础知识的准确把握排除法去除观点本身错误的选项。 1. 如今,很多民间工艺已经濒临绝迹,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来看这并不完全是坏事。生产力发展了,生产效率提高了,如果一些工艺不随时代变化,被淘汰是正常的。但大规模生产出来的产品,往往没有个性,缺少艺术性。在享受了工业文明之后,人们往往又会回归传统工艺,这也是进步。材料说明( ) A. 事物的发展是循环往复的 B. 发展必然伴随着旧事物的消亡 C. 相较于传统工艺,现代工业已不具优势 D. 从长远看,发展并不一定是前进的 【答案】B 【解析】A说法错误,事物的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不是循环往复的。 B符合题意,生产力发展了,生产效率提高了,如果一些工艺不随时代变化,被淘汰是正常的,这说明发展必然伴随着旧事物的消亡。 C说法错误,该说法不符合实际,传统工艺和现代工业各有自己的优势。 D说法错误,从长远看,发展肯定是前进的,但道路是曲折的。 故选:B。 本题考查:发展的含义和实质 ①运动、变化既可能是前进的也可能是倒退的,而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或变化。 ②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应用知识能力,难度一般。我们做每一道政治选择题都是运用已有的知识,对题干提供的材料、信息进行分析、甄别、遴选,平时要注意积累知识、提高能力。 1. 不断地尝试失败,于是你积累了经验;不断地尝试成功,于是你积累了信心。人生,就是一个过程,积累、迸发,再积累、再迸发,最终实现完美的自我。这句话说明了( ) ①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②只要注重量的积累,就一定能实现质变 ③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没有量变就不会有质变 ④事物的发展最终是通过质变实现的,质变比量变更重要。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①③ 【答案】D 【解析】①符合题意,“不断地尝试失败,不断地尝试成功”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②表述有误,注重量的积累,不一定能实现质变; ③符合题意,“积累、迸发,再积累、再迸发,最终实现完美的自我”体现“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没有量变就不会有质变”之意 ④表述有误,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的准备,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因此不能说质变比量变更重要;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本题考查: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 1 、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①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因为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的前途;它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和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在社会领域,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②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因为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又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旧事物绝不会自行消亡,它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这在社会历史领域中表现尤为明显。 ③方法论: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困难,勇敢接受挫折与考验。 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事物的变化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事物在大小、速度、程度和规模等方面的变化能引起质变,而且在事物总体数量不变,由于构成事物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事物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又必然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一次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并不等于事物发展变化的终结。质变又为新了量变开辟道路,是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由此循环,不断前进。 我们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要坚持适度原则。反对“激变论”和“庸俗进化论”。 本题考查学生对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等概念、原理的理解。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较大。解题的关键是对哲学原理要熟练掌握。 2. 15 年来,浙江省坚持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扎实行动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标准可以有高有低”,浙江经验启示我们,农村环境整治既要全力而为,也要因地而异。浙江经验蕴含的哲学道理( ) ①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②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要坚持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④要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 A. ①③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D 【解析】①不合题意,材料未体现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②④符合题意,“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标准可以有高有低”,浙江经验启示我们,农村环境整治既要全力而为,也要因地而异,这体现了要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不合题意,材料未体现坚持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故选:D。 本题考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表现: 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②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矛盾。 ③矛盾的双方也各有其特点。 (2)方法论: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 (1)规律是客观的。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但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2)这就要求我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要把握材料主旨,找出与主旨一致的表述。选项与材料主旨的一致性是单项选择题的根本原则,并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的选项。 1. 《中国诗词大会》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自主研发的一档大型演播室文化益智节目。该节目旨在通过比赛让古代经典成为民族文化基因,使古诗文重新焕发时代魅力。这说明( ) ①辩证的否定意味着抛弃传统,不迷信权威 ②辩证的否定是肯定中有否定,既克服又保留 ③创新意味着在互不相容中推动事物发展 ④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A. ①③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② 【答案】B 【解析】①说法错误,辩证的否定并不意味着抛弃传统,而是批判地继承传统,做到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 ②④符合题意,“《中国诗词大会》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自主研发的一档大型演播室文化益智节目。该节目旨在通过比赛让古代经典成为民族文化基因,使古诗文重新焕发时代魅力”,这说明辩证的否定是肯定中有否定,既克服又保留,说明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③说法错误,创新并不意味着在互不相容中推动事物发展,而是一种既联系又发展的环节。 故选:B 。 本题考查:辩证否定观原理,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1)辩证否定观原理 辩证的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相对立的一种哲学观点。认为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所引起的自我否定;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是包含肯定的否定;其实质就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又保留。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解答本题最快的方法为排误法,即排除题肢本身说法错误的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这样既节省了答题时间,又提高了正答率。本题难度不大。 二、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0分)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农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资源环境代价,出现耕地质量下降、地下水超采、农业面源污染加重等问题。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发展生态农业则是坚持科学的发展现、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为此我们必须确立发展绿色农业就是保护生态的观念,着力推进绿色农业发展。全国各地加强了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宣传教育活动,为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为加快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发展新格局服务。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论有关知识说明我国应如何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 【答案】①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应认识到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要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我们必须确立发展绿色农业就是保护生态的观念,加强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宣传教育活动。 ③规律具有客观性,要求我们尊重农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 【解析】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论有关知识说明我国应如何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属于措施类主观题,知识限定明确,学生可以结合材料进行分析。根据材料“出现耕地质量下降、地下水超采、农业面源污染加重等问题”可从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角度分析作答;根据材料“为此我们必须确立发展绿色农业就是保护生态的观念,着力推进绿色农业发展”可从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要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的角度作答;根据材料“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发展生态农业则是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可从规律具有客观性的角度作答。 本题属措施类如何做的题型,因此这类试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论证和探究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从唯物论原理及方法论角度结合材料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从材料中找答案,并能够将所学知识迁移到本题中。答案呈现时遵循“书本知识+材料分析”或“材料+知识”的原则,并做到分层次书写。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流浪地球》自2019年2月5日上映以来,截至2月20日,国内票房已突破40亿元,观影人次超过8500万,海外票房突破500万美元,创下了近5年来中国电影在海外的最好成绩。 电影中,携带着30 万吨燃料的巨型“领航者号”空间站、机械化运作的地下城、高耸入云的行星发动机和直冲天际的蓝色强光柱、冰天雪地的地球表层等等科学名词,无不让影迷们目不暇接、大呼过瘾,纷纷给予《流浪地球》一项“中国首部硬科幻电影”的极高评价。不过,正所谓“金无足赤”,这部首开先河的国产科幻大片从上映以来就争议不断。比如某位比较极端的影评人,声称《流浪地球》是一部不及格的电影。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的高级工程师饶骏给予《流浪地球》高度评价的同时,认为它不能冠以“硬科幻”之名。 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分析观众对电影《流浪地球》有不同评价的原因。 【答案】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受到主体状况、客体状况以及认识条件的制约。 ②不同观众在知识背景、兴趣爱好、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 ③电影涉及的科学知识有物理、天文等众多学科,导致不同观众感受的差异性。 【解析】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分析观众对电影《流浪地球》有不同评价的原因。属于原因类主观题,知识限定明确,解答时,要明确设问范围是认识论,切入点较大。材料中“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的高级工程师饶骏给予《流浪地球》高度评价的同时,认为它不能冠以‘硬科幻’之名”,说明认识受到主体状况、客体状况以及认识条件的制约;材料中“某位比较极端的影评人,声称《流浪地球》是一部不及格的电影,高级工程师饶骏给予《流浪地球》高度评价”说明不同观众在知识背景、兴趣爱好、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材料中“机械化运作的地下城、高耸入云的行星发动机和直冲天际的蓝色强光柱、冰天雪地的地球表层等等科学名词,让影迷们目不暇接、大呼过瘾”说明电影涉及的科学知识有物理、天文等众多学科,导致不同观众感受的差异性。 本题属原因类的题型,因此这类试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阐释事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留意材料中“观众对电影《流浪地球》有不同评价”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从材料中找答案,解答时要注意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有针对性的调动和运用有关知识作答即可。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C县山多地少,贫困发生率高。该县结合本地实际着力打赢脱贫攻坚战,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当地农民历来有种茶、手工制茶的传统,但规模小、布局散、茶产品流通不畅。针对这些问题,该县探索出了产业扶贫新模式,以发展特色茶产业为重点,打造原生态茶示范区,建设茶叶基地,采取“村集体+合作社+贫困户+公司”合作方式,实行产供销一体化,推动了茶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全面打造“三区四园二基地”(三个农业示范区、四个产业园、两个种养基地)。截至2019年初,该县3000多贫困户已全部脱贫摘帽,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 结合材料一,运用矛盾观的知识,分析C县是如何打赢脱贫攻坚战的。 材料二:一桥连三地,天堑变通途。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于2018年10月23日上午在广东省珠海市举行。它的建成与通车,让粤港澳三地之间的往来更加方便,对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港珠澳大桥是中国建设史上里程最长、投资最多、施工难度最大的跨海桥梁项目,“超级工程”背后有“超级创新”。港珠澳大桥建设难度极大,需要克服土质、天气等各种难题,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层出不穷,仅专利就达400项之多,在多个领域填补了空白。为了保证航道畅通,港珠澳大桥要建几个超过170米高度的桥塔,但香港、澳门、珠海、深圳等几个机场的航空限高又不能超过120米,因此综合考虑通航需求和航空限高,港珠澳大桥最终采取了海底隧道和跨海大桥的联合方案。经过我国交通建设者不懈努力,港珠澳大桥于10月24日正式通车! 结合材料二,分析在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中是怎样体现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的。 假如你要学习大桥建设者们的精神,从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的角度分析,你会坚持怎样的方法论原则。 【答案】【小题1】(1) ①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要求坚持共性和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或矛盾具有特殊性,应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C 县结合本地实际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特色茶产业。 ②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C县针对种茶、制茶中的问题,探索出了产业扶贫新模式。 ③主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要求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C县以发展特色茶产业为重点,推动了茶经济的发展。(若考生从“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应创造条件促进事物向积极方面转变”也可给分) (2) ①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港珠澳大桥的成功建设,是在尊重事物固有联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 ②坚持系统优化方法,用综合的思维认识事物。港珠澳大桥的建设综合考虑通航需求和航空限高,最终采取了联合方案。 ③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树立创新意识。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实现了多项技术创新。 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克服了多个方面的难题,经过不懈努力,实现通车。 (3) ①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自身实际; ③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联系自身实际; ④坚持量的积累,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⑤创新的精神,要大胆创新开拓。 【小题2】 【小题3】 【解析】(1)本题要求结合材料一,运用矛盾观的知识,分析C县是如何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属于措施类试题。知识限定明确:矛盾观的知识。首先,学生要思考矛盾观的主要原理和方法论。其次,审读材料,把材料信息与原理结合起来进行具体分析。根据材料“该县结合本地实际着力打赢脱贫攻坚战,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这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要求坚持共性和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根据材料“当地农民历来有种茶、手工制茶的传统,但规模小、布局散、茶产品流通不畅。针对这些问题,该县探索出了产业扶贫新模式”,这体现了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根据材料“以发展特色茶产业为重点,打造原生态茶示范区,建设茶叶基地”,这体现了主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要求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2)本题要求结合材料二,分析在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中是怎样体现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的,属于体现类主观题,知识范围限定明确: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的知识,既联系观和发展观的知识,学生可以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与教材知识相对接进行分析,根据材料“港珠澳大桥最终采取了海底隧道和跨海大桥的联合方案。经过我国交通建设者不懈努力,港珠澳大桥于10月24日正式通车”的关键信息,可知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港珠澳大桥的成功建设,是在尊重事物固有联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根据材料“综合考虑通航需求和航空限高,港珠澳大桥最终采取了海底隧道和跨海大桥的联合方案”可知坚持系统优化方法,用综合的思维认识事物。港珠澳大桥的建设综合考虑通航需求和航空限高,最终采取了联合方案。根据材料“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层出不穷,仅专利就达400项之多”可知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树立创新意识;根据材料“港珠澳大桥建设难度极大,需要克服土质、天气等各种难题”可知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3 )本题要求学习大桥建设者们的精神,从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的角度分析,你会坚持怎样的方法论原则,属于开放类试题。本题属于有具体知识限定的开放类试题,知识限定明确: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的角度,也就是辩证法的角度,强调的是方法论原则,学生围绕材料中大桥建设者们的精神,调动发散思维回答即可。例如: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自身实际;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联系自身实际;坚持量的积累,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创新的精神,要大胆创新开拓等,写出两个即可。 (1)本题为措施类主观题,首先审设问:明确题目考查的知识范围和考查意图,正确联想相关知识,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认识;明确设问的指向性和规定性。其次审主体:明确主体有几个,不同主体的言论和行为各是什么。这些应从解读设问和材料中获取。最后审材料:获取材料中有效信息,抓住关键词、关键句子。 (2)体现类试题在高考试题中考查频率最高,是难度适宜的题型,它立足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分四步走。第一,通过设问明确设问指向,包括主体指向和知识指向。第二,依据指向,明确知识内容。第三,依据知识内容,对材料进行分析。第四,结合材料分析,对知识内容进行取舍,作答。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精神,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探究性,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