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版】广西南宁市邕宁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政治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解析版】广西南宁市邕宁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政治试题

广西南宁市邕宁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年级第四次月考 政治试卷 一.选择题 ‎1. 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组织创作的当代检察题材反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通过讲述鲜活的监督执纪案例引领社会思潮,充分展示了“正风”“反腐”所取得的积极成效,警示党员干部要牢筑理想信念的根基,也进一步坚定了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由此可见 ‎①文化建设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 ‎ ‎②一定的文化给予政治以重大影响 ‎③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着凝魂聚气的作用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反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通过讲述鲜活的监督执纪案例引领社会思潮,充分展示了“正风”“反腐”所取得的积极成效,警示党员干部要牢筑理想信念的根基,也进一步坚定了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这说明文化反作用于政治,与政治相互交融,有利于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气,②④适合题意;①材料没有体现,排除;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不是重要途径,④错误;故本题选D。‎ ‎2. 2017年8月11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调升128个基点至6.6642,为连续第四日调升,刷新2016年9月22日以来的新高,本周累计调升490个基点。短期而言,人民币对美元仍存在“补涨”空间,有望走强。人民币汇率上涨态势( )‎ A. 降低我国公民出国游意愿 B. 将缓解国内劳动就业压力 ‎ C. 会促进我国外汇资产增值 D. 会吸引短期国际资本流入 ‎【答案】D ‎【解析】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汇率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短期而言,人民币对美元仍存在“补涨”空间,有望走强。这说明人民币升值,此时利出国留学、外出旅游,利进口不利于出口,国内劳动就业压力加大,A、B均是错误的;人民币升值,我国外汇资产贬值,C是错误的;人民币汇率上涨,人民币升值,会吸引短期国际资本流入,D适合题意。‎ ‎【点睛】人民币币值变化的影响 ‎3. 某省对2017年最低工资标准做出相应调整。下图为该省劳动力供求状况,P代表工资,L表示劳动力,D表示劳动力需求曲线,S表示劳动力供给曲线,D与S曲线相交于点E,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 ‎①从点P0到P1,则可能将有大量劳动力涌入 ‎②从点P0到P2,则可能出现劳动力过剩现象 ‎③若最低工资标准确定为P1,可能引起劳动力过剩 ‎④若最低工资标准确定为P2,原因是劳动力过剩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考点:本题考查商品价格变动影响的相关知识。‎ ‎4. 2017年11月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同美国总统特朗普举行会谈。习近平指出,中方愿同美方一道,相互尊重、互利互惠,聚焦合作、管控分歧,给两国人民带来更多获得感,给地区及世界人民带来更多获得感。双方认为,合作是中美两国唯一的正确选择,共赢才能通向更好未来。两国能够“合作”“共赢”表明 ‎①国家间利益的一致性是国家之间合作的重要基础 ‎ ‎②中美两国求同存异,共谋发展 ‎ ‎③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 ‎④只有摒弃“零和博弈”思维,才能实现合作共赢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各国间存在着复杂的利益关系,既有共同的利益,也存在利益的差别和对立。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对立则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①是错误的。两国能够“合作”“共赢”表明两国存在共同利益,只有摒弃“零和博弈”思维,才能实现合作共赢,②④适合题意;我国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但美国不是,③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C。‎ ‎5. 某公司实施以自动化、智能化设备代替人工的“机器换人”计划后,80%‎ 的工序实现了无人化,一台机器可以替代6-8名工人,次品率也大幅降低。该公司“机器换人”带来企业发展的传导路径合理的是 ‎①该公司用工成本减少 ②减少单位商品的价值含量 ‎③该公司劳动生产率提高 ④促进企业提质增效 A. ①该公司用工成本减少→ ③该公司劳动生产率提高→④促进企业提质增效 B. ①该公司用工成本减少→ ②减少单位商品的价值含量→④促进企业提质增效 C. ③该公司劳动生产率提高→ ②减少单位商品的价值含量→④促进企业提质增效 D. ③该公司劳动生产率提高→ ①该公司用工成本减少→④促进企业提质增效 ‎【答案】D ‎ ‎ 考点:公司经营与公司发展 ‎6. “历史告诫我们说,一种崭新的真理惯常的命运是:始于异端,终于迷信。”赫胥黎的这句名言揭示了( )‎ ‎①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②真理起源于谬误之中 ‎③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④不同的人会获得不同的真理 A. ②④ B. ①④ C. ①② D. ①③‎ ‎【答案】D ‎【解析】“始于异端,终于迷信”是说不能迷信某一真理,应根据具体的条件而去发展真理,这揭示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①正确;真理起源于谬误之中说法错误,②不选;“始于异端,终于迷信”是说真理一开始总是在质疑中发展,但如果迷信某一真理,而不根据具体情况而去发展,真理就会终结,这揭示了追求真理应是一个过程,③正确;不同的人也可能获得相同的真理,且材料中的名言也没有揭示不同的人会获得不同的真理,④不选,故本题答案选择D。‎ ‎【点睛】真理与谬误是一对矛盾,表现在:首先,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没有谬误作比较,就无所谓真理;没有真理作比较,就无所谓谬误;其次,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但要注意,不能说真理与谬误互相渗透、互相包含。也不能说真理源于谬误,或谬误源于真理。‎ ‎7. 在人类文明庄严的通道上,任何一个出口处,中华文明无处不在。在美国最高法院大楼“司法、自由的护卫者”纪念碑上,刻有三个石像,分别是颁布《十诫》的摩西、雅典立法家梭伦,以及穿着长袍、留着长须以系统道德理论治国的孔子。这从侧面说明(   )‎ ‎①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②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③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融合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 ‎④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美国最高法院大楼的“司法、自由的护卫者”纪念碑上,刻有三个石像,分别来自不同的国家,这说明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交流、借鉴、融合,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故①③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故②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C。‎ ‎【考点定位】此题考查文化的多样性。‎ ‎【名师点睛】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8. 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是党中央提出的西藏工作重要原则。二十多年来,国家实施援藏项目7000多个,援藏资金达到260多亿元,使西藏的经济总量增长了几十倍,西藏人民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①实施援藏是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决定的 ‎ ‎②坚持党的领导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和基础 ‎ ‎③我国实施援藏提高了西藏人民的政治经济地位 ‎ ‎④援藏体现了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原则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②选项错误,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前提和基础。③选项中“提高了西藏人民的政治经济地位”的表述不恰当。题目中,20多年来,国家实施援藏项目7000多个,援藏资金达到260多亿元,使西藏的经济总量增长了十几倍,西藏人民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这表明了实施援藏是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决定的,体现了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原则。故①④选项入选。选B。‎ 点睛:处理民族关系原则的几个注意点 原则 注意点 民族平等 ‎①民族平等并不是要消除民族差别。由于历史、地理、文化传统等因素,各民族之间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存在着事实上的差别。②民族平等并不意味着各民族间发展程度是一样的。③民族平等不仅是指政治地位的平等,还包括经济、文化、社会方面的平等。④民族平等不仅是指平等地享有权利,还包括平等地履行义务。⑤对少数民族和地区给予特殊扶持和照顾,不仅没有违反民族平等,恰恰是实现民族平等的必然要求 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不仅指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团结,还包括少数民族之间的团结 各民族共同繁荣 ‎①各民族共同繁荣并不意味着各民族同步繁荣。②各民族共同繁荣不仅指各民族经济共同繁荣,还包括政治、文化共同繁荣 ‎9. 17世纪中叶,英国科学家使用诞生不久的显微镜观察软木塞,发现植物细胞,开启了近现代生物学的大门。此后,显微镜的放大能力和成像质量不断提升,人类对细胞的认知也随之深刻和全面。20世纪中叶,科学家们利用x射线晶体学发现了DNA(脱氧核糖核酸)双螺旋结构t人类的观察极限从亚细胞结构推向了分子结构,显微镜在生物科学发现中的作用表明( )‎ ‎①认识工具是实践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 ‎②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只有依靠中介才能相互作用 ‎③科学实验是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基本实践活动 ‎④认识水平的提高与实践条件的进步有着直接的关系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显微镜在生物科学发现中的作用表明科学实验是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基本实践活动,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从而推动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③④项符合题意;实践的主体,即人的要素是实践要素中是最重要的因素,①项说法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显微镜在生物科学发现中的作用,②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D。‎ ‎【点睛】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一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二是变革社会的实践。在阶级社会中,变革社会的实践主要变现为阶级斗争的实践;三是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10. “三权分置”是我国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改革又一重大制度创新即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分开,实现集体所有、农户承包、多元经营。“三权分置”的实施旨在 ‎①创新分配方式,健全按劳动要素分配 ②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 ‎③完善经营体制,推动实现农业现代化 ④加快土地流转,提高农户经营性收入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三权分置” 要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促使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经营权流转的格局,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完善经营体制,推动实现农业现代化,②③正确且符合题意;“三权分置”的实施是健全按土地要素而不是劳动要素分配,①说法错误;“三权分置”后农民的经营权流转,因此,并不能提高农户经营性收入,④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C。‎ ‎11. 习近平在19大报告中提到:虽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的变化,但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说明( )‎ A. 只有保持性质的稳定才有利于事物的发展 B.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 规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被认识和改造 D. 质变为量变开辟新的道路,要促成质变 ‎【答案】B ‎【解析】习近平对我国国情的判断说明了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B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虽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的变化,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这是对我国基本国情的正确判断,A项与题意不符;规律具有客观性,不能被改造,C项说法错误;发展要通过质变来实现,但质变并不等于发展,D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B。‎ ‎12. 承德避署山庄这个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从康熙42年(1703年)开始兴建,到乾隆57年(1792 年)竣工,历时近一个世纪,占地8460亩,山庄的建筑秀丽壮观,令人神往。多种建筑形式的组合与变化,人工园林与山林景观的对比与和谐,各民族建筑文化的交流与融会。山庄的建筑有镇江金山寺样式的“上帝阁”,有苏州“狮子林”一般模样的“文园狮子”,有似于杭州西湖苏堤、白堤的“芝径云堤”,有酷似宁波范氏“天一阁”的“文津阁”。 在外八庙中,还可以看到新疆的“伊犁庙”、拉萨的“布达拉宫”、西藏的“扎什伦布寺”。 材料表明 ‎①各民族文化既有个性也有共性     ②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征 ‎③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集中表达   ④不同文化介借鉴吸收中逐渐趋同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材料中各种民族建筑不同,但也都体现了中华建筑特色,体现了人工园林与山林景观的对比与和谐,这表明了各民族文化既有个性也有共性,①正确;“各种民族建筑文化交流融会”这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征,②正确;民族服饰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且民族服饰也不是民族文化的集中表达,③不选;文化“趋同”的观点是错误的,④不选,故本题答案选择A。‎ ‎【考点定位】中华文化的特征 ‎【方法技巧】判断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常见标志词:广泛吸纳、博采众长、古今交融、中西合璧、和睦相处、完美结合、融入、借鉴等。‎ 二.非选择题 ‎13.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消费引领中国制造 近年来,伴随着收入水平提高,中国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以往“你有,我有,人人有”的跟风式消费现象逐渐转变,国外的高品质产品越来越多地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话语权的愈益凸显,既对中国制造业提出了挑战,也引领中国制造业加快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材料二 工匠精神筑梦中国制造 自古以来,专注细节、精益求精一直是中国工匠秉承的精神,这种精神铸就了传统制造业的辉煌,也是助推现代制造业的重要动力。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要自觉弘扬工匠精神,主动担当历史责任;要将工匠精神与现代高科技高度融合,创造高品质产品,满足用户消费。中国制造正在敞开一扇扇新的梦想之门。‎ 材料三 “互联网+”激活中国制造 当前,中国制造业创新能力不足、产能过剩等问题突出,亟须实现由低端向高端转型升级。《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与现代制造业深度融合,促使中国制造包含更多中国创造元素,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 ‎(1)根据材料一,分析其中体现的《经济生活》道理。‎ ‎(2)根据材料二,阐明“工匠精神筑梦中国制造”的《文化生活》依据。‎ 材料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3)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请你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出四个合理性措施。‎ ‎【答案】(1).收入水平的提高给消费者带来更多选择,体现了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以往跟风式的消费现象逐渐转变,体现了消费者转变观念,避免盲从,理性消费。消费对中国制造业的挑战和引领,体现了消费反作用于生产,对生产发展具有导向作用。‎ ‎(2).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文化反作用于经济。工匠精神作为民族精神的体现,是助推制造业发展的精神动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弘扬工匠精神,担当历史责任。文化创新必须立足社会实践,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既要秉承传统工匠精神,又要发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3)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促进作用。‎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全民族创造活力,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或大量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积极开展中外文化交流,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同时,吸取和借鉴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深化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全民族的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立足于社会实践,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长处(或立足于社会实践,坚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文化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 ‎【解析】本题材料一以中国消费引领中国制造为背景材料,材料二以工匠精神筑梦中国制造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经济生活与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本题第一问要求考生根据材料一,分析其中体现的经济生活道理。解答本题首先需要考生对材料进行认真解读,然后综合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作答。材料中“伴随着收入水平提高,中国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考生可以从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的角度进行分析;材料中,以往“你有,我有,人人有”的跟风式消费现象逐渐转变,考生可以从消费观念与消费心理的角度进行分析;材料中,“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话语权的愈益凸显,既对中国制造业提出了挑战,也引领中国制造业加快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考生可以从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的角度进行分析即可。本题第二问要求考生根据材料二,阐明“工匠精神筑梦中国制造”的文化生活依据。本题属于依据类主观解析试题。解答此类试题一般做到“两审读、一发散、一结合”。所谓两审读,第一是审读主干材料,依据主干材料抽取主体信息和主旨信息;第二是审读设问,通过设问明确指示的指向范围或者主体指向。一发散就是依据设问或者主干信息,明确问题核心,以问题核心为中心,发散相关有效知识点。一结合,结合发散指向与设问核心,正确作答。故考生着重可以从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文化反作用于经济的角度分别说明工匠精神作为民族精神的体现,是助推制造业发展的精神动力即可。本题第三问要求考生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出四个合理性措施。本题属于措施类主观解析试题,解答这类题目,一是联系课本寻答案,二是联系材料寻答案,三是落实主体寻答案。故本题考生充分发散思维,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积极开展中外文化交流、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以及立足于社会实践,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长处等角度进行分析作答即可。‎ 点睛:解答非选择题的要领 第一,认真审题,弄清题意。首先,不管试题以什么形式出现,先要审好题,即要读懂题意,特别是以材料设置的情境试题。要仔细、认真阅读材料或所给的语言,从文字、图表、漫画等信息载体中捕捉到有价值的信息,将其梳理、归纳,从中准确地抽取材料的主题。其次,审查好题目所问的问题,弄清是什么问题,试题的立意是什么,所考查的知识是什么,问题和材料是什么关系,要用什么知识分析什么问题。弄清命题者的考查意图,理清题目层次,注意与教材知识的比较和联系,考生应较深刻地理解问题的内涵及答题具体要求,从材料着手找答案,从中寻找所涉及的教材知识及其内在联系点。‎ 第二,明确答题所要运用或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原理。解答类似于本题的综合探究题,虽然可以从自己独特的角度进行解答,但不管怎样解答,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知识,防止脱离学科知识进行不着边际的随意“探究”,要体现出政治学科的思想性、方向性的特点,应根据题意及试题的限定要求,联系教材中的有关知识确定答题所要使用的基本概念、观点、原理。‎ 第三,依据教材、题意和自己的认识适当表态。部分探究题要求根据题意和指令要求明确表明自己的态度,即坚持什么,反对什么,自己应该怎样做,等等。表态性的语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意层次与所问是否吻合,这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第四,要注意运用好发散思维方式。解答好开放型的设问,切记要从多角度思考问题,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从教材内外知识的结合上来回答问题,要有自己的见解和创新。‎ 第五,依据题意及其指令要求,精心组织答案,严格按设问要求答题,如题目中要你“举一例”、“提两项建议”等;注意书写的层次和条理,切勿不分段落,结构混乱;回答时语言尽量用自己的语言,注意表述的完整性、科学性;能结合试题中的相关内容规范运用有关术语等。‎ ‎14. 古往今来,“工匠精神”一直都在改变着世界。热衷于技术与发明创造的“工匠精神”是每个国家活力的源泉,中国的创新驱动发展正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 ‎《周礼﹒考工记》有言“匠人营国”。中国自古就有追求“精确”的传统,有“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说法。中国是一个并不缺乏工匠的国家,四大发明的发明者,都是了不起的工匠。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他们持之以恒,甘于为一项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奉献毕生才智和精力。在“互联网+”的风口上,互联网与制造业的融合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制造业更需要踏实专注、精益求精、爱岗敬业的“工匠精神”。‎ 谈谈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的工匠精神对人们探索真理的启示。‎ ‎【答案】.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出真知,要立足于社会实践;②真理客观的,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要随着过程的推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③认识具有反复性,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要敢于面对困难,在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中探求真理;④认识具有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要与时俱进,开抢创新。‎ ‎【解析】本题以热衷于技术与发明创造的“工匠精神”是每个国家活力的源泉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哲学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本题要求考生谈谈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的工匠精神对人们探索真理的启示。本题属于启示类主观解析试题。回答这种设问的题目时,应从材料、设问的关键词和材料呈现的措施中去归纳为什么要这样做。首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故我们推崇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的工匠精神,就是要要立足于社会实践去寻找真知。其次,从真理的特点的角度说明,要随着过程的推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第三,可以从认识的特点的角度说明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要敢于面对困难,在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中探求真理,要与时俱进,开抢创新即可。‎ 点睛:全面理解真理的属性 ‎(1)真理的客观性 ‎①真理的客观性有两层含义:第一,真理内容的客观性。真理的内容来自于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真理的内容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而实践本身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②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应当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真理的条件性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迈出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3)真理是具体的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我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 点睛:如何解答哲学启示类主观题 ‎(1)有的设问方式是“上述材料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解答这类试题要注意两点:首先,要明确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审题时既要思考相关的哲学原理,也要思考方法论要求;其次,要把生活语言转化为哲学术语,结合材料确定具体的知识要点,建立试题与哲学理论的正确联系,这是解答这类题的关键。此时要注意,背景材料有可能是正面的正确做法,也有可能是反面的错误做法,但哲学启示应该是正面的、符合哲学原理和方法论要求的,对于前者要总结他们的经验,分析他们所遵循的哲学原理和方法论要求;对于后者则需要从他们的错误中吸取教训,提出正确的哲理依据和方法论要求,以避免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重蹈覆辙。‎ ‎(2)有的设问方式是“上述材料启示我们如何做?”解答这类试题的重点就应放在方法论上(一般不要求回答哲学原理的内容),可根据材料的限制直接研究方法论启示。‎ ‎(3)有的试题会从知识模块去限定答案的知识范围,如“从唯物论(或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价值观)的角度,谈谈上述材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有的试题的答题范围甚至会限定到具体的知识点(考点),如“上述事例对我们认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或主次矛盾的关系、人生价值等)有何启示”。解答这类规定了知识范围的试题,首先要回顾这一知识模块(或知识点)的具体内容,然后把这些具体知识与材料内容一一进行比对,选取其中有联系的内容作答。‎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