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辽宁省阜新市海州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政治】辽宁省阜新市海州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辽宁省阜新市海州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10月月考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是 A.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B.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 C. 公有制为主体、非公有制经济为补充 D. 国有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答案】A ‎【解析】‎ 此题考查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本题出题意图在于考查学生对于课本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把握,难度适中,得分关键在于抓住题干。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私营经济与个体经济的区别在于私营经济 A.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B. 以获得利润为目的 C. 以生产资料私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 D. 有利于促进和增加就业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私营经济。C:私营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获得利润为目的的经济形式,C正确。‎ ABD:三项阐释的是二者的共同点,AB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3.我国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这是因为非公制经济 ‎①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②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对增加就业、活跃市场等有积极作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③④: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加就业、活跃市场等有积极作用,③④符合题意。‎ ‎①: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而不是非公有制经济,①说法错误。‎ ‎②: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经济仅仅指公有制经济,②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D。‎ ‎4.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多种分配方式中,按劳分配居于主体地位。在公有制经济中,按劳分配的对象是 A. 社会总产品 B. 个人消费品 C. 生活必需品 D. 物质总产品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B: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的基本原则,B正确。‎ ACD:三项均错误,ACD排除。‎ 故本题选B。‎ ‎5.没有汽车生产的大发展,就没有人们对汽车的强烈向往。这主要表明 A. 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B. 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C. 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D. 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这句话主要表明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新产品的出现点燃了人们消费的欲望,D项符合题意;ABC项均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D。‎ ‎【点睛】生产决定消费:人们的消费,从根本上讲,不是由人们的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客观的物质生产状况决定的,生产决定消费。‎ 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我们消费的对象,首先必须生产出来,否则就谈不上消费。例如,在古代,即使是皇帝也享受不到看电视的乐趣。‎ 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计算机、智能手机等高科技电子产品的出现和广泛应用,改变了以往的生产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消费和娱乐的方式。‎ 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没有远程网络技术的发展,就没有足不出户、快捷方便的网络教育,就没有网络医疗、网络购物。‎ 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没有汽车生产的大发展,就没有人们对家庭轿车的普遍需求。‎ ‎6. 下列属于按劳分配收入的是 ‎①张某在私营企业中获得的工资收入 ②王某在农村集体经济联产计酬中获得的收入 ③李某在国有企业中获得的福利性分配收入 ④孙某在国家机关工作中获得的工资收入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②③④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错误,张某在私营企业中获得的工资收入属于按劳动要素分配;‎ ‎②正确王某在农村集体经济联产计酬中获得的收入,属于按劳分配收入;‎ ‎③错误,李某在国有企业中获得的福利性收入,属于再分配的收入;‎ ‎④符合题意,孙某在国家机关中获得的工资收入,属按劳分配收入。‎ 故选D。‎ ‎7.下列分配方式中属于按要素分配的是 A. 李某因购买某企业债券而获得的分红 B. 某国有企业职工年终获得奖金 C.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后某农户种植水稻获得的收入 D. 某国企下岗职工从劳动保障部门领取的生活保障金 ‎【答案】A ‎【解析】‎ ‎【详解】A符合题意,李某因购买某企业债券而获得的分红属于资本要素分配。‎ B不合题意,某国有企业职工年终获得的奖金属于按劳分配。‎ C不合题意,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后某农户种植水稻获得的收入属于按劳分配。‎ D不合题意,某国企下岗职工从劳动保障部门领取的生活保障金属于社会保障性分配。‎ 故选:A。‎ ‎【点睛】1、按劳分配为主体 ‎(1) 基本内容和要求: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①适用范围:公有制经济范围内(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 ‎②分配内容:‎ 分配的是个人消费品,而不是社会总产品 ‎③分配依据:劳动的数量和质量 ‎④分配标准: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⑤地位:主体、基本原则 ‎ ‎2、注意:‎ ‎(1)在公有制性质的企业里,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属于按劳分配 在公有制范围内的分配都是按劳分配(X)‎ 公有制范围内的福利性分配不属于按劳分配 ‎(2)农村家庭联产承包所得属于按劳分配 ‎3、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参与收益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管理。‎ ‎8.原始社会早期,人们居无定所,后来促使原始人过上定居生活的主要因素是 A. 自然环境的变化 B. 氏族公社的形成 C. 建造房屋技术的掌握 D. 原始畜牧业和农业的出现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原始社会生产力状况。D:距今约一万年前,人类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开始出现,人们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生产者,那些得益于畜牧农耕而使人类实现了定居的地方,D正确。‎ A:自然环境的变化,不是促使原始人过上定居生活的主要因素,A不符合题意。‎ B:氏族公社的形成于旧石器晚期,而定居出现于新石器时代,B不符合题意。‎ C:建造房屋技术的掌握有利于人类定居,但它不是促使原始人过上定居生活的主要因素,C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点睛】古人类生活时期长达二三百万年,其中绝大部分时期处于旧石器时代,那时,人们主要靠采集天然食物为生。距今约一万年前,人类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开始出现,人们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生产者。那些得益于畜牧农耕而使人类实现了定居的地方,大都成为人类文明的摇篮。‎ ‎9.在氏族制度中,原始人通过氏族议事会管理集体事务。氏族的一切大事都由全氏族成年人共同讨论决定。氏族长负责处理氏族日常内部事务。他没有强制手段,全靠风俗习惯和自己的威望解决氏族内部的问题。他同氏族成员一起劳动,没有任何特权。这表明 A. 氏族成员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 B. 氏族内部形成分工协作、互助的关系 C. 氏族内部所有成员之间的关系都是平等的 ‎ D. 氏族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氏族制度。C:一切大事都由全氏族成年人共同讨论决定、没有强制手段、同氏族成员一起劳动,没有任何特权,这些现象表明氏族内部所有成员之间的关系都是平等的,C正确。‎ ABD:材料未涉及产品的如何分配和生产资料的如何占有,也未涉及氏族内部是否形成分工协作、互助的关系,ABD排除。‎ 故本题选C。‎ ‎【点睛】在原始社会,按照血缘关系结成的氏族,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在氏族制度中,人们通过氏族议事会管理集体事务,一切大事都在议事会上由全氏族成年人共同讨论决定。到了原始社会末期,一些近亲的氏族构成部落,有的部落联合起来组成部落联盟。‎ ‎10.随着生产的发展,产品出现了剩余,集体劳动逐渐被个体劳动所取代,由此产生了私有制,随之也出现了阶级,氏族中出现了贵族阶层和平民阶层。这表明 ‎①阶级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②阶级和剥削的出现是社会的一种倒退 ‎③私有制是社会阶级分化的前提和基础 ‎④阶级分化是原始社会解体的根本因素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阶级的出现。①:阶级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①正确。‎ ‎②:阶级社会的出现是社会的一种进步,排除②。‎ ‎③:私有制的出现,为阶级的分化提供了基础,③正确。‎ ‎④:生产力的发展是原始社会解体的根本因素,排除④。‎ 故本题选B。‎ ‎【点睛】本题属于组合选择题,可采用以下方法解答:1.排除法。就是对照题干的规定性,先找出错项,再找出与题意不符或者与题意无关的选项,依次排除错项、与题意不符或者与题意无关的选项的方法,本题可排除②④。2.代入法。就是在弄清题干要求的前提下,先从参与组合次数最多的选项人手,对其正误进行分析判断,然后代入,从而排除错误选项的方法。3.组合法。即以题干的要求为标准,先审视所列的各项,判断出很有把握的正确选项,然后将正确选项组合,再到题肢中寻觅答案的方法。‎ ‎11.有人认为奴隶社会存在着最残酷的剥削制度,所以奴隶社会的建立是一种历史的倒退。判定一种社会形态是否是历史的进步,关键在于 A. 把握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辩证关系 B. 把握阶级剥削的残酷性 C. 把握国家等专制机关的完善程度 D. 把握统治阶级人数的多少 ‎【答案】A ‎【解析】‎ ‎【详解】A:判定一种社会形态是否是历史的进步,关键看其生产关系能否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A项符合题意。‎ B:把握阶级剥削的残酷性不属于判定社会进步与否的标准,排除B。‎ C:把握国家等专制机关的完善程度不属于判定社会进步与否的标准,C不合题意。‎ D:把握统治阶级人数的多少不属于判定社会进步与否的标准,排除D。‎ 故本题选A项。‎ ‎12.下列关于原始社会的基本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①生产力状况极为低下、个体劳动盛行 ‎②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③按照血缘关系形成的阶级是原始生活的基本单位 ‎④氏族议事会在集体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②:原始社会,低下生产力使人们不得不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平均分配劳动产品,②正确。‎ ‎④:原始社会人们通过氏族议事会管理集体事务,④正确。‎ ‎①:在原始社会,人们的劳动技能低下,生产工具极其简陋,劳动对象范围有限,社会生产力非常低下,低下的生产力使人们不得不共同劳动,不存在个体劳动盛行问题,①错误。‎ ‎③:按照血缘关系结成的民族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而不是阶级,③错误。‎ 故本题选D。‎ ‎【点睛】原始社会的生产力 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也是最低阶段,是人类社会的童年。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 生产力状况:旧石器时代、采集天然食物。‎ ‎13.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是人类社会最早形成的两大对立阶级。下列关于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特点说法正确的是 ‎①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 ‎②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③奴隶主和奴隶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④生产工具改进,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提高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特点。①②: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这些属于奴隶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①②符合题意。‎ ‎③:“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劳动产品”属于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③错误。‎ ‎④:“生产工具改进,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提高”属于生产力的范畴,不属于生产关系,④排除。‎ 故本题选A。‎ ‎【点睛】原始社会解体后,人类社会进入了第一个阶级社会——奴隶社会。奴隶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是什么?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特点是: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奴隶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奴隶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14.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A. 奴隶主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 B. 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C. 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 D. 贵族和平民之间的矛盾 ‎【答案】B ‎【解析】‎ ‎【详解】B: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是封建社会的两个基本阶级,这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B符合题意。‎ ACD:封建社会不存在奴隶阶级;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不是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都存在贵族和平民之间的矛盾,ACD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点睛】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首先,以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基础的封建等级制度,建立了自上而下的等级从属关系,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秩序。封建国家是地主阶级掌握政权的国家,是地主阶级统治压迫农民的工具,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君主专制、等级森严。地主阶级还通过散布封建迷信、传播封建道德、鼓吹“君权神授”,钳制劳动人民的思想。‎ ‎15.地租是土地所有者依靠土地所有权而取得的收入。封建地租是地主无偿占有农民的剩余劳动甚至部分必要劳动,超经济强制是其存在的必要条件。封建社会的地租 ‎①包括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 ‎②反映了地主与农民的剥削关系 ‎③是封建制生产关系建立的基础 ‎④是封建阶级矛盾激化的根源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地租。①:地租分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①正确。‎ ‎②:地租反映了地主对农民的剥削,②正确。‎ ‎③: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制生产关系建立的基础,③错误。‎ ‎④: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封建阶级矛盾激化的根源,④错误。‎ 故本题选A。‎ ‎【点睛】封建制生产关系的特点是: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通过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相对于奴隶,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劳动成果除缴纳地租外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这样,农民能够比较自主地劳动,有了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在封建社会里,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封建地主阶级正是凭借对土地的占有,使农民不得不依附于地主,屈从于地主阶级的奴役。收取地租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地租包括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此外,地主阶级还利用高利贷,强迫农民交纳苛捐杂税、从事各种徭役来剥削农民。‎ ‎16.以下关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说法正确的是 ‎①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和劳动者 ‎②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③劳动者成为雇佣工人,使劳动力成为买卖的商品 ‎④先进的生产工具和大量货币资本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的两个必备条件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D ‎【解析】‎ ‎【详解】②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是,劳动者成为雇佣工人,使劳动力成为买卖的商品。资本家和劳动者之间是雇佣关系,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②③正确。‎ ‎①: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但不占有劳动者,①说法错误。‎ ‎④:大批失去生产资料、有人身自由、能够自由出卖劳动的人和大量货币资本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的两个基本条件,④错误。‎ 故本题选D。‎ ‎【点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 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成为雇佣工人,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17.封建地主阶级散布封建迷信思想,鼓吹封建伦理道德,鼓吹“君权神授妄图削弱农民阶级反抗封建剥削和统治的斗争意志。这是 A. 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 ‎ B. 地主阶级维护封建统治的主要支柱 C. 地主阶级对农民实行思想统治的表现 ‎ D. 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封建社会的阶级剥削。A:收取地租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A错误。‎ B:军队是地主阶级维护封建统治的主要支柱,材料未涉及军队,B不符合题意 C:散布封建迷信思想,鼓吹封建伦理道德,鼓吹“君权神授妄图削弱农民阶级反抗封建剥削和统治的斗争意志,反映了地主阶级对农民实行思想统治,C符合题意。‎ D: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材料未涉及土地所有制,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点睛】为了维护地主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封建国家的显著特征是君主专制、等级森严。为了维护封建国家的统治,地主阶级还散布封建迷信、传播封建道德、鼓吹“君权神授”,钳制劳动人民的思想。‎ 地主剥削农民的基础:在封建社会里,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封建地主阶级正是凭借对土地的占有,使农民不得不依附于地主,屈从于地主阶级的奴役。收取地租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地租包括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此外,地主阶级还利用高利贷,强迫农民交纳苛捐杂税、从事各种徭役来剥削农民。‎ ‎18.马克思指出:“从整个社会来看,工人把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以前,劳动力早就注定是属于资本家的了。”这是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 A. 工人失去了人身自由 B. 工人失去了生活资料 C. 工人失去了生产资料 D. 资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A: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有人身自由,是自由的劳动者。有选择雇主的自由,A错误。‎ B:工人通过劳动获得生活资料,B错误。‎ C: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成为雇佣工人,C正确。‎ D:资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并不是劳动者必须出卖劳动力的理由,D排除。‎ 故本题选C。‎ ‎【点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是: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受雇于资本家,成为雇佣工人,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与封建社会农民对地主明显的人身依附关系相比较,工人看起来拥有人身自由,但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的条件下,他们不受雇于这个资本家,就得受雇于那个资本家,终归无法摆脱被雇佣、受剥削的命运。相对于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导致农民依附于地主的绳索,资本主义私有制如同看不见的锁链,使工人所谓的人身自由徒有虚名。‎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必须具备什么基本条件?西方资产阶级是如何促使这两个条件形成的?‎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要有大批失去生产资料、有人身自由、能够自由出卖劳动力的人;要有开办资本主义企业所必需的大量货币当作资本。在历史上,西方资产阶级依靠暴力、通过掠夺促使这两个条件形成。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决不是一个田园诗般的过程,而是—个充满侵略、征服、掠夺、残杀和奴役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 马克思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19.马克思指出:“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机车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句话说明 A. 生产力决定于生产关系 ‎ B.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 C. 选择什么样的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 D.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的知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手推磨是生产力的标志,封建主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说明的,故材料强调的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选项C正确。选项A错在“决定于”,故排除。选项BD不符合题意,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20.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以及基本矛盾在阶级关系上的表现是 A. 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B.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C.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 D.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阶级矛盾。C: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C正确。‎ A: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而不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而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A错误。‎ B: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而不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而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B错误。‎ D: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而不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D错误。‎ 故本题选C。‎ ‎【点睛】经济危机难以治愈,根本原因在于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不可调和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并雇佣工人进行生产,为了追逐自身利润最大化,不断加大对工人的剥削;广大工人没有生产资料,在经济上受剥削、政治上受压迫,成为受苦最深的阶级。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产阶级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采取了一些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但这些措施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及其剥削关系。‎ ‎21.空想社会主义的理想之所以无法实现,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空想社会主义者 A. 认识不到资本主义制度是一种剥削制度 B. 只是提出了建设理想社会的美妙设想 C. 未能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发展规律 D. 没有对资本主义的弊端提出改造措施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AD:空想社会主义者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是一种剥削制度,并对资产主义的弊端提出了改造措施,AD错误。‎ B:空想社会主义者抨击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提出了一些改造社会、建设理想社会的美妙设想,并不只是提出了建设理想社会的美妙设想,B错误。‎ C:空想社会主义者不能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和发展规律,也认识不到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这是空想社会主义的理想之所以无法实现的根本原因,C正确。‎ 故本题选C。‎ ‎【点睛】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空想,就在于空想社会主义者仅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和设计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他们未看到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与社会革命,因而也就看不到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无产阶级群众的力量。没有找到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和建立新社会的强大力量,也没有找到变革社会的力量和正确途径。‎ ‎22.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先后爆发了三次大规模的工人运动,但结果都失败了。这给后人留下的最深刻的教训是 A.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没有暴露 B. 工人运动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C. 工人运动需要政治纲领文献的引领 D. 无产阶级尚未真正觉醒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工人运动。AD: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开始联合起来反抗资产阶级的统治,将斗争的矛头指向整个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说明工人阶级已经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开始真正觉醒,AD错误。‎ BC:工人运动先后失败,说明无产阶级的斗争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而不是政治纲领文献的引领,B正确,C错误。‎ 故本题选B。‎ ‎【点睛】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先后爆发了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以三大工人运动的发生为标志,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开始联合起来反抗资产阶级的统治,将斗争的矛头指向整个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但工人运动先后失败,无产阶级的斗争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社会主义应运而生。‎ ‎23.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基石是 ‎①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②剩余价值学说 ③唯物史观 ④德国古典哲学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基石。①: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理论来源,但不是理论基石,①不符合题意。‎ ‎②③:唯物史现与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②③符合题意。‎ ‎④:德国古典哲学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理论来源,但不是理论基石,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点睛】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合理成分,彻底摆脱了唯心主义思想的束缚,创立了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揭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把人们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建立在科学认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等思想,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剩余价值学说从经济学角度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占有工人劳动的秘密, 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坚定力量,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明了方向。‎ 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24.1847年,共产主义者同盟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受大会委托,马克思、恩格斯起草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纲领,1848年正式发表,这是第一部系统的纲领性的社会主义著作,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也是无产阶级政党第一个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这说明 A.《共产党宣言》是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 ‎ B.唯物史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 C.剩余价值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 ‎ D.《共产党宣言》是社会主义科学诞生的标志 ‎【答案】A ‎【解析】‎ ‎【详解】A: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的《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问世,也是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A正确。‎ B: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B错误。‎ C:由上述可知,C错误。‎ D:《共产党宣言》是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不是社会主义科学诞生的标志,社会主义科学则有更长久的历史沿革,D错误。‎ 本题选A。‎ ‎【点睛】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的宣言》: 《共产党宣言》又译《共产主义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个纲领性文献,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由马克思执笔写成。1848年2月在伦敦第一次以单行本问世。宣言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共产党宣言》第一次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构成《宣言》核心的基本原理是: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历史才能得到说明。 《共产党宣言》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分析阶级和阶级斗争,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产生、发展过程,论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 ‎25.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的理论变为现实,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性飞跃的历史事件是 A. 巴黎公社宣告成立 B. 十月革命胜利 C. 第一共产国际成立 D. 新民主主义革命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B:十月革命胜利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变为现实,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性飞跃,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B正确。‎ 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ACD排除。‎ 故本题选B。‎ ‎【点睛】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在以列宁为代表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俄国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斗争,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变为现实,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历史性飞跃,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26.以下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整体发展趋势示意图,数字处对应内容正确的是 A. 空想到科学、一国到多国、理论到实践 B. 理论到实践、一国到多国、空想到科学 C. 空想到科学、理论到实践、一国到多国 D. 理论到实践、空想到科学、一国到多国 ‎【答案】C ‎【解析】‎ ‎【详解】C: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整体发展趋势来看,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实现了空想到科学;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变为现实;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大发展,实现了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C符合题意。‎ ABD: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整体发展趋势来看,ABD顺序错误。‎ 故本题选C。‎ ‎27.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两次飞跃是 ‎①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②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到空想平均共产主义的发展 ‎③空想平均共产主义到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 ‎④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两次飞跃。①④:第一次飞跃是由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第二次是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的飞跃,①④符合题意。‎ ‎②③: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到空想平均共产主义的发展、空想平均共产主义到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社会主义发展史无此两次飞跃,②③排除。‎ 故本题选C。‎ ‎【点睛】平均共产主义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西欧工人运动中出现的以平均主义为特征的空想共产主义思潮。主要代表人物有摩莱里、马布里、巴贝夫、魏特林等。它认为社会不平等是一切罪恶的根源,而私有制是引起一切不平等的主要根源。故反对土地及其他财产的私有制度,主张进行社会革命,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建立一个绝对平均的“共有共享”的真正“平等的共和国 ‎28.自战国以来.中国封建社会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与压迫下,中国的历史进程被改变了,中国逐步 ‎①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 ‎③强化了封建专制统治 ④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国社会性质的改变。①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变化,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陷入内优外患的黑暗境地,①②正确。‎ ‎③: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削弱了封建专制统治,③错误。‎ ‎④:中国没有完全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④错误。‎ 故本题选A。‎ ‎29.下列关于近代以后,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两大历史任务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改变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建立独立自主的资本主义国家 B. 改变中国经济技术的落后面貌,实现同步富裕 C. 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D. 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答案】C ‎【解析】‎ ‎【详解】AC:近代以后,中国人民必须完成的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改变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不是建立资本主义国家,C符合题意,A错误。‎ B:第二历史任务是改变中国经济技术的落后面貌,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而不是同步富裕,B错误。‎ D:选项D与题意无关。‎ 故本题选C。‎ ‎【点睛】中华民族复兴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 ‎(1)一是必须改变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2)二是必须改变中国经济技术的落后面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 前者为后者创设前提开辟道路)‎ ‎30.1921年,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和顽强奋斗,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终于在1949年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这其中先后经历的阶段,表述和排序均正确的是 A. 五四运动、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B. 辛亥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C. 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D. 北伐战争、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答案】C ‎【解析】‎ ‎【详解】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阶段:经过28年浴血奋战和顽强奋斗,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经历了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这四个阶段后,终于在1949年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因此,表述和排序均正确的是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C表述和排序均正确。‎ ABD:辛亥革命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并且应在五四运动前面,其它选项的表述和排序都是错误的。‎ 故选C。‎ ‎31.近代中国选择复兴之路,在当时世界发展的大格局下,不能模仿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事实证明,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其决定因素是 A. 当时的国际环境 B. 民族复兴的历史任务 C. 民众的思想觉悟 D. 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D:资本主义在中国走不通的原因有三个不允许,但决定因素是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D符合题意。‎ A:当时的国际环境,这是外部因素,不能起决定作用,A错误。‎ B:民族复兴的历史任务是由当时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B不符合题意。‎ C:民众的思想觉悟,这是主观因素,不能起决定作用,C错误。‎ 故本题选D。‎ ‎【点睛】资本主义在中国走不通的原因:(1)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强大起来。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目的是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决不允许中国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强大起来,成为其竞争对手。(2)中国的封建势力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一方面,中国的封建势力有两千多年的统治经验,并同帝国主义相勾结,力量异常强大,严重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农民阶级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具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它们是民族民主革命的主力军。但是,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而是落后的小生产者,这就决定了它们的自私性、狭隘性、分散性和保守性,因此,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的单纯的农民战争,是不可能完成中国近代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的。(3)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不能担当起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的重任。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十分弱小,并且与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的特点,不能承担起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使命。‎ ‎32.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这里的“新”主要表现在 ‎①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人民有了主心骨 ‎②中国革命有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指导思想 ‎③中国革命的性质已经成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 ‎④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找到了武装夺取政权、城市包围农村的正确革命道路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②: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这里的“新”主要表现在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人民有了主心骨,中国革命有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指导思想,①②正确,符合题意。‎ ‎③: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③错误。‎ ‎④:中国共产党找到了武装夺取政权、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革命道路,④错误。‎ 故本题选A项。‎ ‎33.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经历艰辛和曲折,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认识正确的有 ‎①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政治基础 ‎②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③是脱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的伟大创新 ‎④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了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①②④: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了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①错误,②④正确。‎ ‎③: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③错误。‎ 故本题选B。‎ ‎34.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是 A.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B. 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 C. 只有完成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 D. 这两个革命阶段必须互相衔接 ‎【答案】D ‎【解析】‎ ‎【详解】ABD: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只有完成前一个革命才能完成后一个革命,这两个革命阶段必须互相衔接,AB说法错误,D符合题意。‎ C:只有完成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说法错误,C错误。‎ 故本题选D。‎ ‎35.1938年11月,毛泽东在《战争和战略问题》中明确指出:“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人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这说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是 A. 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实行武装割据 B. 在农村实行土地革命,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C. 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夺取全国胜利 D. 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消灭资产阶级、贏得民族独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C: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逐步探索出一条由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C正确。‎ A: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实行武装割据,这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斗争形式,并不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A错误。‎ B:三大改造的完成,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B错误。‎ D: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是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D错误。‎ 故本题选C。‎ ‎【点睛】1921年,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此,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在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开展救亡斗争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逐步探索出一条先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实行武装割据,然后由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30分)‎ ‎3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世界上第一次经济危机是1825年发生在英国的经济危机。1825年7月,英国爆发了第一次周期性普遍产能过剩的经济危机。这次危机是从货币危机开始的。当时,股票行情猛烈下跌,到1826年初,股票跌价造成的损失约达一千四百万英镑,信用关系破坏,银行纷纷倒闭。1826年工业危机达到高潮,大量商品卖不出去,物价暴跌,大量工商企业破产,整个社会经济处于极度的恐慌和混乱之中。当时,一方面,市场上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另一方面,工人大量失业,在职的工人工资也大幅度降低,工人无钱购买商品。‎ 根据上述材料,探究以下问题 ‎(1)结合材料,表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 ‎(2)请你阐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3)“资本主义终究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 ‎【答案】(1)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这种过剩是一种相对的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 ‎(2)①直接原因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以及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②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贯穿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始终,生产社会化程度越高,资本、生产资料、劳动产品就越来越集中到少数资本家手中,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益尖锐,资本主义最终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 ‎【解析】‎ ‎【分析】‎ 本题以世界上第一次经济危机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世界上第一次经济危机造成的影响为材料,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再现能力,考查考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第(1)问,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表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知识的考查具体而明确,教材P9有明确的阐释,考生根据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结合材料分析作答:①先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②再阐释这种特征的实质:历这种过剩是一种相对的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 第(2)问,本题要求考生阐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是什么?知识的考查具体而明确,教材P10有明确的阐释,考生根据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结合材料分析作答:①先阐述直接原因是什么?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以及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②再阐释根本原因是什么: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第(3)问,本题要求考生阐述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终究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这一观点?知识范围未做限定,属于宏观考查,考生要确定知识角度,分析试题设问和试题情境,可知解答本题要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缺陷等角度分析。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角度: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贯穿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始终,并且日益尖锐;②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缺陷角度:生产社会化程度越高,资本、生产资料、劳动产品就越来越集中到少数资本家手中,加剧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资本主义最终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 ‎【点睛】第(1)问,第(2)问,均属于简答题,考生根据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直接书写作答即可。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再现能力,试题难度较低。第(3)问,本题属于分析说明题,考生要结合试题设问与试题情境确定知识角度,然后展开分析。‎ ‎3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真理之光,穿越历史,照亮今天。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正式发表,马克思主义横空出世,如同一道闪电,划过暗夜的长空。170年后,新的思想开启新的时代。作为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引领中华民族向着伟大复兴的目标奋进,书写人类发展史上新的奇迹。‎ 根据上述材料,探究以下问题:‎ ‎(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对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有何指导意义?‎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有何启示?‎ ‎【答案】(1)《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意义 ‎①标志着科学特色社会主义的诞生 ‎②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与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③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和教训,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 ‎④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揭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本质。‎ ‎(2)启示我们要坚定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念,积极推动科学社会主义与具体国情、实际结合。在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走符合自身的发展道路。‎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共产党宣言》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共产党宣言》对人类的影响为材料,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再现能力,考查考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第(1)问,本题要求考生回答《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对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有何指导意义?知识的考查具体而明确,教材P15—16有明确的阐释,考生根据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整合作答:①从科学社会主义自身来看:《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特色社会主义的诞生。②从人类社会更替角度看:《共产党宣言》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与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③从工人运动角度看:《共产党宣言》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和教训,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④从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看,《共产党宣言》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揭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本质。‎ 第(3)问,本题要求考生简要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有何启示?知识限定比较具体,考生可联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的经验,然后根据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分析作答,两个层面:坚定信念、思想指导。①国情:坚定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念,积极推动科学社会主义与具体国情、实际结合;②思想指导:坚持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走符合自身的发展道路。‎ ‎【点睛】第(1)问,属于简答题,考生根据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直接书写作答即可。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再现能力,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整合能力,试题难度较低。第(2)问,本题属于启示类主观题。启示型的设问有“给我们什么启示”,它包括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启示等等。回答这种设问的题目时,一般先提出理论依据,然后再提出应该怎么办,针对材料中的问题,寻找措施。答案要做到观点与材料相结合。‎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