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1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专题四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期探讨知识梳理新人教版选修2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 专题四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期探讨 考情透析 指明方向 考点 考情详查 命题规律 1.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和 意义 2.列宁关于市场和社会主义 关系的主要观点 2009 年江苏卷 T36(1)简析 3.《论十大关系》关于我国经 济建设的主要观点 2011 年海南卷 T26 单选 4.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商品经 济的认识 1.高频考点:(1)列宁关于市 场和社会主义关系的主要观 点;(2)《论十大关系》关于 我国经济建设的主要观点; 2.命题趋势:本专题以列宁、 斯大林、毛泽东对商品经济、 价值规律的认识为重点;建议 学生在复习时要结合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相 关知识进行记忆和理解。 3.预测及指导:复习时要重点 把握基本知识辨识经济理论 本质的能力,同时要结合历史 事实,分析各种经济观点的能 力,并能够比较不同经济理 论,选择正确经济观点的能 力,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 知识整合 夯基固本 思维 导图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期探讨 考点 1 列宁对市场与社会主义关系的认识 【重难点突破】 1.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与意义 (1)内容: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以自由贸易代替贸易国有化和实物配给制,发展 国家资本主义。 (2)意义: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巩固了工农联盟;恢复了国民经济;找到了一条向社会 主义过渡的新道路。 2.全面理解列宁对市场与社会主义关系的认识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 (1)在实施新经济政策后,列宁对商品货币、对市场作用的认识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他 不再把计划作为资源配置的唯一手段,而主张利用价值规律,通过政府计划发展商品经济。 列宁的主张是一种“有限计划调节”,即通过政府对经济过程的一种有限干预,实现经济计 划与市场调节的相融和统一。 (2)列宁没有全面认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只是把其当作一种权宜之计,所以使其认识 具有了局限性。 【特别提醒】 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认为社会主义首先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 本主义世界中产生,因此,不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情况。但历史的发展却是首先在半 封建半农奴制的落后国家苏联率先实现社会主义,那么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来说,不具备已 形成了发达的商品经济条件。那么到底要不要发展商品经济,如何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 起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社会主义事业,伟大导师们都没有明确说明。 3.系统总结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对商品经济、价值规律的认识 (1)列宁:在实施新经济政策以前,列宁把商品货币看作社会主义社会的对立物。后来, 列宁认为,苏俄的生产力水平没有达到发达这一高度,不具备消灭商品经济的条件,因此号 召共产党人要学会经商。 (2)斯大林:斯大林也曾经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不再存在商品生产。在 20 世纪 50 年 代初的争论中,斯大林改变了自己原来的看法。他认为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和两个社会主义 生产部门的存在,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存在的根本原因。他进一步指出,保持商品生产、发 展商品交换,是使社会主义获得胜利的唯一可能的道路。斯大林还认为,在有商品生产和商 品交换的地方,是不能没有价值规律的。他进一步指出,价值规律是一个很好的实践的学校, 无产阶级国家要自觉利用价值规律。不过,斯大林认为,在个人消费品流通领域,存在商品 经济和价值规律;在生产领域,生产资料不是商品,价值规律不是社会主义生产的调节者。 (3)毛泽东:提出了发展经济应以国家市场为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的论断;强调了要 发展商品生产为社会主义服务;分析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与范围;指出了价值规 律是一所伟大学校。 ·典例精讲· (2016·淮安模拟)材料一 斯大林认为:只要存在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就必然要存在 商品交换,价值规律就一定要起作用。 材料二 毛泽东认为:只要存在两种所有制,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就是极其必要、极其 有用的。 (1)材料一与材料二有哪些共同点? (2)与斯大林相比,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有何突破? 【测量目标】 本题斯大林、毛泽东有关对市场与社会主义关系的论述为背景,主要考 查考生运用经济学常识的基本观点、概念、原理归纳材料所反映的社会现象的实质的能力。 【试题分析】 解答第(1)问要能通过审题抓住两者的共同点,也就是分析毛泽东与斯 大林对商品经济与社会主义关系论述的共同之处,不难发现他们都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 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对第(2)问的回答,要抓住要求回答出毛泽东对此理论的突破,首先 我们要准确地阐述两者对此问题的观点,在此基础去分析毛泽东在这个问题上的突破。 【答案】 (1)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问题上,毛泽东与斯大林都认为社会主义两种公有 制即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中都存在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 论。 (2)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雇佣劳动制度已被消 灭,因此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发展不会导致资本主义;认为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在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地方,是不能没有价值规律的;认为在个人消费品流通领域中价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3 值规律在一定范围内保持调节者的作用;而在生产领域,价值规律对社会主义生产有影响, 但不是社会主义生产的调节者。 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问题上,毛泽东对斯大林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毛泽东坚持了斯大林 关于商品经济不会导致资本主义的观点,并强调通过发展商品生产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关于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毛泽东赞同斯大林的说法,但又认为斯大林的说法不完整。 他认为,两种所有制的存在是商品生产存在的主要前提,但商品生产的命运,最终是和生产 力的发展水平密切联系的。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范围,毛泽东提出有些生产资料也是商 品的论断,突破了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国家里,只有生活资料是商品,生产资料不是商品的 认识。 ·对点训练· (2016·黄桥高级中学月考)人们对商品经济的认识经历了曲折历程。列宁曾认为商品经 济与社会主义是不能并存的。但实践证明这是不可行的,后改为实行新经济政策,恢复与发 展商品、货币关系。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的存亡与地位问题,曾是苏联长期争论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1952 年,斯大林发表了当时有很大影响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该书以理论权 威和政治权威的形式肯定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存在的必要性。 (1)在苏联 20 世纪 50 年代的争论中,对社会主义商品生产有哪些基本观点? (2)关于商品生产存在的原因,斯大林与列宁的观点有何不同? 考点 2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探索 【重难点突破】 1.《论十大关系》关于我国经济建设的主要观点 (1)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调动国内外的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 方针。 (2)协调比例关系。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之间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 之间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之间的关系。 (3)正确处理各种权力和利益关系。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必须兼顾。正确处理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4)向外国学习。正确对待外国经验,洋为中用,对于加速本国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 义。 2.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 (1)国家市场为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在发挥公有制经济和 计划的作用的同时,也要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和市场的作用。 (2)发展商品生产为社会主义服务。 (3)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与范围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4 两种所有制的存在是商品生产存在的主要前提,但商品生产的命运,最终是和生产力的 发展水平密切联系的。即使实现了单一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如果产品还不很丰富,某些 范围内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有可能依然存在。 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范围,毛泽东提出了某些生产资料也是商品的论断,突破了斯 大林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只有生活资料是商品、生产资料不是商品的认识。 (4)价值规律的作用 认为价值规律对生产不起决定性调节作用,主张在限制价值规律的消极作用的前提下, 运用价值规律管理经济,进行经济核算。 ·典例精讲· (2016·南通模拟)材料一 1921 年春政治危机爆发后,列宁指出,在小农占优势的国 家里,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条件下,把社会主义大生产同农民小生产结合起来的唯一途径 是实行商品交换。他说,商品交换应当成为收集粮食的主要手段,是对工农业相互关系是否 正常的检验,是建立较正常地发挥作用的货币制度的基础。 材料二 1921 年 10 月,列宁提出:“我们应当认识到,我们还退得不够,必须再退, 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他号召共产党员“学会经商”, 学习由国家来调节商业关系,学会做经济工作。 材料三 列宁在 1922 年 3 月召开的第 11 次党代会上强调:“我们已经退了一年。我们 现在应当代表党宣告:够了!退却所要达到的目的已经达到了。这个时期就要结束或者已经 结束。” 结合上述三则材料和相关知识,谈谈列宁对商品货币、对市场作用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 变化? 【测量目标】 本题以列宁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探索为背景,主要考查考生运用经济 学常识的基本观点、概念、原理归纳材料所反映的社会想想的实质的能力。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列宁对商品货币、对市场作用的认识的变化。从材料可以看出, 列宁先提出由政府直接控制商业,后又进一步提出由国家调节商业,并号召共产党人要“学 会经商”。 【答案】 在实施新经济政策以前,列宁一直把商品货币看作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对立物。 在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列宁先是提出由政府直接控制商业,后又进一步提出由国家调 节商业,并号召共产党人要“学会经商”。列宁的认识与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把 这些变化看成是为解决当时所面临的困难而采取的一种权宜之计。 ·对点训练· 2.1956 年 4 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讲话强调要“以苏为鉴”,论述 了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十个重大关系,并在重、轻、农以及中央和地 方等一系列问题上明确指出了苏联模式的弊端和缺陷。同时提出了要把国内外的一切积极因 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 运用所学知识,探究以下问题: (1)毛泽东为什么要提出“以苏为鉴”? (2)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5 考点 3 斯大林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 【重难点突破】 1.简述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有何发展? (1)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发展的背景 在斯大林的领导下,1936 年,苏联宣布建成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四五” 计划期间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医治了战争带来的创伤,增强了苏联的经济实力,显示社会主 义制度的优越性。 在此情况下,苏联经济界出现了对若干问题的争论。从 1952 年 2 月 1 日到 9 月 28 日, 斯大林先后四次就政治经济学问题发表意见。这些意见被汇编成册,以《苏联社会主义经济 问题》为书名于当年公开发表。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理论成果主要集中在这本书中。 (2)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的发展主要表现 由于列宁所建立的现实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有很大的差别,因 此,在社会主义经济运行形式的理论和实践上,列宁把商品货币关系作为经济文化落后的国 家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必要的手段。列宁逝世以后,斯大林继承并发展了列宁有计划的商品 经济思想,在社会主义是否存在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经济中是否起作用等问题上 有较大的突破,把社会主义经济运行形式理论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①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认识:斯大林认为,搞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按客观规 律办事,并且,在科学社会主义运动史上他第一次提出了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 斯大林认为经济发展规律是反映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发展过程的客观规律,人们可 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这些规律,但是不能消灭这些规律或创造新的经济规律。搞社会主义经 济建设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否则,就要受到客观经济规律的惩罚。 国民经济的计划必须建立在符合规律的基础上,计划本身不是规律,但是,计划和规律 并不是对立的,计划不是臆测的计划,不是想当然的计划。 ②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认识:斯大林在与资本主义生产的对比中,分析社会主 义商品生产的特殊性。斯大林认为,不能把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混为一谈;只有存在着 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只有国内存在着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制度,商品生产才会引导到资本 主义。社会主义商品生产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雇佣劳动制度已被消灭,是没有资 本家参加的社会主义劳动者的生产,因此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发展不会导致资本主义。 ③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社会价值规律的作用的认识:斯大林承认社会主义社会价值规律的 存在,认为价值规律的作用存在两种情形:在商品流通领域,主要是在个人消费品流通领域 中,价值规律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着调节者的作用;在生产领域,价值规律对社会主义生产有 影响,但不是社会主义生产的调节者。在社会主义经济活动中,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各生产 部门的配置是按国家计划进行的,不受价格、赢利等因素的影响。但是斯大林认为国有企业 要按价值规律的要求来确定价格,进行经济核算,因为这有利于促使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 降低成本,增加赢利。 ④斯大林对国民经济计划化优越性的认识: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国家根据社会化生产 的客观要求,制定、执行科学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可以避免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的无政府 状态和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保证了社会主义国家国民经济的高速、持续增长。 斯大林还认为:国民经济的计划化,固然可能造成某些企业、某些部门的生产盈利减少, 甚至没有,但从整个社会来看,从长期来看,我们获得的生产赢利更多。高级赢利的产生体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6 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如何评价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 斯大林对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经济运行形式理论有了很大的突破,为我们进一 步探索提供了一个新的起点。但是,这个突破很不彻底。 ①斯大林把社会主义存在商品货币关系的原因仅仅归结为两种形式的公有制及其对立, 否定全民所有制内部的商品货币关系,特别是国有企业之间存在的商品货币关系,否认生产 资料具有商品性质,在许多重要问题上仍然排斥商品生产。他认为苏联的商品生产“并不是 通常的商品生产,而是特种的商品生产”,“它的活动范围仅限于个人消费品”。这就造成了 忽视商品经济发展、计划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状况,在实践中产生了瞎指挥、限制人民群众 生产积极性以及高投入低产出的种种弊端,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斯大林一味地强调计划的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条件的改变,会使经济失去活力。实 践证明,在现代经济发展中,计划与市场都是配置社会主义资源、调节经济的必不可少的手 段。 3.斯大林经济思想对中国经济理论的影响 斯大林经济思想对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建设和发展产生了许多积极影响,当然也存 在历史的局限。 一是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学对象。根据马克思的观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 关系,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应是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这一 方面界定了经济学的学科范围,为经济学的学科体系建设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斯 大林的历史局限,表现在将生产力排除在政治经济学对象之外。其根源在于马克思的政治经 济学对象论。马克思为批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将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限定为生产关系。斯 大林的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对象论是将马克思的界定移植到社会主义。实践证明,在社会主义 阶段,仍只在生产关系上做文章,而忽略生产力的研究显然是一大理论缺陷。 二是关于经济规律的认识。首先,斯大林强调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认为经济规律是不可 改造,不可制定,也不可消灭的。批评了关于改造经济规律的错误观点。其次,提出了生产 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关 系。再次,也是最为重要的是提出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观点。斯大林将社会主义基本 经济规律表述为:“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 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与文化的需要”。用发展生产来满足社会需要, 作为整个社会主义经济的主线,决定社会主义经济的各个方面和全部环节,并规定着其他经 济规律的发展方向。这一经济规律的表述正确说明了社会主义生产的和手段的关系,体现了 社会主义生产的本质。但其局限在于将主观特征的生产目的作为经济规律的核心内容,难以 说明经济规律所固有的反映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三是关于社会主义条件下存在商品的观点。斯大林最早系统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存在商品 生产和商品交换,并揭示了社会主义条件下,商品生产和交换存在的原因。这是斯大林在社 会主义经济理论上最显著的贡献。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条件下仍然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 换。由于社会主义公有制内部全民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两种形式的存在,使之需要互换劳动 产品,这种对商品生产和交换存在的原因分析是有较充分说服力的。可以说,没有斯大林的 商品论就不会有后来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论和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 四是提出了正确处理国家与企业的关系问题。斯大林基本上是以计划经济为背景,来处 理国家与企业的关系,认识到了国有资产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企业与国家之间的委托代 理关系。这种观点对国有企业的改革有借鉴意义。但斯大林的局限在于,国家与企业的关系 是以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为基础的,国营企业也不具有独立的法人财产权。 ·典例精讲·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7 (2015·镇江模拟)20 世纪 20 年代以来,苏、美经济发展的模式不同,对两国及世界经 济造成巨大的影响。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20 世纪 30 年代,苏、美两国的经济发展各有何基本特征? (2)简要分析出现上述基本特征的原因。 (3)结合二战后初期的有关史实,说明苏、美两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在世界上的扩张情况 及其影响。 【测量目标】 运用经济学常识的基本概念、原理归纳材料所反映社会现象的实质。 【试题分析】 此题对 20 世纪 20 年代的苏、美经济的发展模式的考查。联系当时的背 景材料,第(1)问苏联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美国面临经济危机。第(2)问主要联系 当时苏、美所采取的不同的政策,去分析其原因。第(3)问答案要求“在世界上的扩张情况 及其影响”,可以从对与此关联的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去分析。 【答案】 (1)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存在严重问题;美国遭受经济危 机的沉重打击,但建立了新的经济运行机制。 (2)苏联:实行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片面强 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和产值产量,忽视轻工业的发展,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美国:资 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导致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3)苏联:欧亚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照搬了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一方面迅速 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但逐渐束缚了各国经济的发展,为日后国民经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美: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扩展到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高速增长, 但不能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对点训练·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商品经济的问题,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 一个最基本的理论问题,自从社会主义制度在世界上出现以后,各国共产党人都在探讨这个 最基本的问题。1956~1957 年、1959~1964 年,我国经济学界前后两次掀起了对计划与市 场关系问题讨论的高潮,提出了一系列今天看来仍富有启发性的观点和主张。 (1)在苏联 20 世纪 50 年代的争论中,对社会主义商品生产有哪些基本观点? (2)简述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认识。 基础过关 一课一练 一、非选择题 1.十月革命成功以后,苏俄马上面临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从 1919 年开始,苏俄 推行以余粮征集制、企业收归国有等为主要内容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部分农民和工 人的不满和骚乱。1921 年 3 月,苏俄推行新经济政策,规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8 许私人开设小型工业企业等,很快取得人民支持。 (1)简述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积极影响。 (2)新经济政策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哪些启示? 2.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但是 绝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 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 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还要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 轻工业。这样,重工业是不是不为主了?它还是为主,还是投资的重点。但是,农业、轻工 业投资的比例要加重一点。 ——《论十大关系》 (1)上述材料反映的是我们要处理好什么关系? (2)应如何处理此关系?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9 3.(2016·盐城中学月考)材料一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不断发动叛乱。英、法、美、日等国敌视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不 满苏维埃俄国单独与德国媾和,又惧怕苏维埃政权会威胁到本国资产阶级的统治,于是对苏 俄进行武装干涉,要把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里。 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为了集中力量保卫祖国,苏维埃政权实行义务兵役制,组建工农 红军。同时,苏维埃政府陆续实行了一系列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非常措施。 材料二 四年的世界大战和三年内战使苏俄的经济濒于崩溃,加上 1921 年的天灾造成 的饥荒,人民生活极端困苦。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也加剧了国内经济的进一步恶化。 有些地区发生了农民暴动。1921 年二、三月间,离彼得格勒不远的喀琅施塔得海军基地的 水兵暴动,表明苏俄国内的经济危机发展成为政治危机。 为了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根据列宁的提议,俄共(布)召开第十次代表大会, 于 1921 年通过了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定。从此,苏俄开始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 新经济政策过渡。 结合上述材料和相关知识回答: (1)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在内容上有哪些变化? (2)引发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结果怎样? 4.两年前,继绿豆价格连续上涨后,广州的大蒜、生姜也在这半年内只涨不跌,价格 持续上涨了 3 倍有余,其中大蒜每千克价格高达 24 元,而生姜也高达 15 元,让羊城市民和 菜贩连连叫苦,部分菜贩为规避风险不敢卖蒜。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是货源偏少,去年蒜头、 生姜涨价,今年很多种植户准备增加种植面积,因此留下了很多蒜头、生姜做种,造成市场 货源偏紧,价格走高;价格上扬,种植户更加惜售,继续推高了蒜头价格。此外,炒作也是 不容忽视的原因。 (1)以上现象反映了什么经济规律?这一规律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0 (2)毛泽东同志对这一规律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作用有何认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