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1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三第四、五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文化创新教案(浙江)
第四、五课 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 [考纲展示] 知识条目 考试要求 知识条目 考试要求 1.传统文化的继承 ①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 ②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b c 2.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①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②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③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b b a 3.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①文化发展的实质 ②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③文化创新的作用 a b b 4.文化创新的途径 ①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②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b a 考点一 传统文化的继承 问题导思 知识梳理 1.传统文化有哪些特点? (1)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2)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2.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1)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2)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易错提醒 (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但是它又随着时代、实践的发展而赋予新的内涵。所以,传统文化的稳定性是相对的。 (2) 判断文化过时与否,要看它能否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这时它就是不过时的;反之,它就是过时的。 1.传统文化的两大特点 相对稳定性 鲜明的民族性 内涵不同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有些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侧重点不同 相对稳定性是从纵向的角度及历史的角度来说的,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化由过去到现在具有历史继承性 鲜明的民族性是从横向角度来说的,是指一个民族文化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不同之处 2.正确认识和对待传统文化 (1)是什么——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什么。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是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2)为什么——我们对待传统文化采取这种态度的原因(意义)。 因为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具有两面性。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使国家兴旺发达,才能使自己全面发展。 (3)怎么办——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考向1 传统文化的特点 典例1 (2017·浙江4月选考)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中国“二十四节气”,产生于农业社会的生产实践需要,至今指导着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这表明( )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②传统习俗能够促进社会发展 ③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享用文化 ④文化决定着人们的实践活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传统习俗有精华与糟粕,②不选;④说反了。 考向2 传统文化的作用 典例2 (2017·浙江11月选考)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前所未有地重视老城保护与复兴、历史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其目的是( ) ①全面继承中华传统文化 ②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③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④彰显中华文化的个性和特点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能全面继承,①错误;重视老城保护与复兴、历史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是为了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②③符合题意;④不是老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目的,排除。故本题选B。 考向3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典例3 (判断)(2016·浙江4月选考)落后文化通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对传统习俗要敬而远之。( ) 答案 F。包括传统习俗在内的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需要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落后的传统习俗要通过科学文化教育加以改造或剔除,而不是一概敬而远之。 1.(判断)古村落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保护好古村落有利于全盘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 答案 F。对待传统文化应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全盘继承”说法错误。 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它( ) ①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是各个民族牢固不变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③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 ④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 ②表述错误。 3.“尊古而不泥古,创新而不忘古”。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继承传统是文化创新的必要前提 ②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与动力 ③文化创新离不开社会实践 ④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②表述错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与动力;③不符合题意。 考点二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问题导思 知识梳理 1.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如何? (1)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2)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2.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2)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3)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 (4)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易错提醒 (1)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而不是先后两个过程。对待传统文化既要继承,又要发展,文化的发展并不是在继承之后才发展,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2)虽然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但社会实践才是文化创新的根本动力,不能认为教育是文化创新的根本动力。 1.文化继承与文化传播 文化继承主要是文化纵向积累的过程,侧重于本民族文化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文化传播主要是文化横向积累的过程,侧重于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2.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教育能够以浓缩的形式重演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走过的认识世界的过程,使人们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从事文化创造。 (3)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考向1 继承与发展 典例1 (2016·浙江10月选考)台风“莫兰蒂” 来袭,浙江泰顺三座国宝级古廊桥相继被洪水冲毁。当地政府号召民众抢救古廊桥木构件,国家文物局表示在资金、技术上全力支持廊桥修复工作,短短几天民间捐款超过300万元。修复古廊桥的依据有( ) ①文化发展离不开文化继承 ②先继承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③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精髓 ④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②表述错误,二者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不分先后;③表述错误,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 考向2 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 典例2 (2017·浙江4月选考)故宫博物院自主研发的一款APP(移动客户端)游戏,将故宫珍藏用精美的图片和诙谐的语言传递给观众,让故宫里的文物“活”起来。“故宫+互联网”的模式( ) ①发挥了科技对文化传承的促进作用 ②扩大了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③创新了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形式 ④融合了不同民族的优秀文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③④不符合题意。 1.(判断)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功能。( ) 答案 F。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2.G20杭州峰会动漫宣传片的主角——彩虹小鸡,是由其创作团队运用传统中国水墨,结合国际流行手绘效果精心制作的,一经推出迅速赢得了观众的喜爱。这说明( ) ①继承一切传统文化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②继承传统是文化创新的根基 ③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④继承传统是文化创新的目的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①错在“一切”;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④不选。 3.相声是我国的传统艺术形式,近年来的发展遇到了一些困难。2015年两会期间,有代表提议在高等院校设立曲艺学科专业以推广文化传统教育。这是因为( ) A.教育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B.教育具有文化传承的特定功能 C.传统文化具有多样性和稳定性 D.传统文化发展要满足人们的需求 答案 B 解析 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排除A;材料只涉及一种传统文化形式,即相声,排除C;本题没有涉及文化发展与群众需求的关系,排除D。 考点三 文化创新 问题导思 知识梳理 1.文化发展的实质是什么? 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2.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是什么? (1)源泉: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就不能进行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2)动力: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①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 ②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3.文化创新的作用是什么? (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4.文化创新的途径有哪些? (1)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2)基本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5.怎样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既要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又要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易错提醒 (1)文化创新需要文艺工作者的灵感,但这种灵感最终来源还是社会实践,因此,社会实践才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2)“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侧重于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侧重于对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是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3)文化的融合是借鉴外来文化,将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融入到本民族文化的发展中,目的是发展本民族文化,不是对外来文化的照搬,更不是使文化走向趋同。 1.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 一方面,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另一方面,文化创新又反作用于社会实践,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2.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基本途径”与“正确方向”的关系 3.全面认识文化创新 是什么 源泉动力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主体 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为什么 必要性 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意义 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 怎么样 根本途径 立足于社会实践 基本途径 ①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创新主体 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创新中的主体作用 错误倾向 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考向1 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典例1 (判断)(2017·浙江11月选考)对待其他民族的文化成果,应以吸收为主、为我所用。( ) 答案 F。对其他民族优秀的文化成果,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考向2 文化创新的作用 典例2 (2015·浙江10月选考)开封是首个“互联网+文化” 智慧城市。在这里,游客扫描街头语音导览标识牌上的二维码,就可以听到绘声绘色的历史故事,还可以通过微信将开封文化带到世界各地。这表明( )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②文化创新促进民族文化繁荣 ③网络文化是先进文化 ④科学技术进步推动文化创新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D 解析 材料未体现社会实践推动了文化创新,①排除;网络文化不一定都是先进文化,③排除。②④正确,故选D。 方法点拨 巧用“结果法”区分文化创新的意义 文化创新的结果如果是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则体现了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创新的结果如果是社会反响好、广泛传播、群众喜爱,则体现了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1.(判断)文化创新的目的是发展先进文化。( ) 答案 F。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2.在大IP盛行、仙侠剧流行的当下,反映时代精神和人民关切的《人民的名义》热播。这表明( ) ①文艺创作要坚持正确文化立场,传递正能量 ②文化作品贴近现实生活就能唤起人们的共鸣 ③文艺创作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④必须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坚决取缔落后文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②表述太绝对;对待落后文化需要不断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或剔除,④不选。 3.从2017年开始,文化类节目火爆荧屏,《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这些“高而不冷”的优秀文化节目唤起了我们心灵深处的那份对家、对国、对传统文化的情愫。 材料 这几档文化类节目的制作者创新思路,克服文化灌输与道德规训的“积弊”,紧紧抓住中国受众的传统文化情结这个文化的痛点,用人间情感突显文学之美,用人文情怀加深节目厚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意境之美给予了精准的电视阐释,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审美诉求,不仅让观众得以在屏幕上邂逅诗和远方,更是引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集体回望和反思。 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阐释材料中的文化类节目引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集体回望和反思的原因。 答案 (1)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该文化类节目抓住了文化的痛点,唤醒了人们对家、对国、对传统文化的情愫,增强了人们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 (2)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该文化类节目正确处理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把握了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 (3)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该文化类节目借助电视得到传播,扩大了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4)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或“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该文化类节目之所以获得好评,在于其创新思路,创新了文化传播的方法和手段。 课时训练 一、判断题 1.“乡音难改” 表明,长年累月形成的文化习俗对人的影响难以抹去。( ) 答案 T。 2.就文化自身的传承而言,社会制度的更替、科学技术和思想运动,都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 答案 F。社会制度的更替是影响文化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但不是文化自身的因素。 3.社会实践中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回答新问题,体现了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 答案 F。体现了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4.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生活,就可以创作出鲜活多彩的文化作品。( ) 答案 F。表述太绝对,文化创作是一个复杂的工作。 5.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 ) 答案 T。 二、选择题 6.“立夏勿下雨,犁耙倒挂起”“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在天气预报等科学预测发达的今天,不少农民至今还遵循古代的“二十四节气”来调节休息和劳作。这说明传统文化具有( ) A.相对稳定性 B.鲜明的民族性 C.顺应变迁性 D.实用性 答案 A 解析 材料说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故A表述正确,入选;B项没有体现;C、D两项表述错误,排除。 7.在台湾城乡,祭祀孔子的文庙随处可见。许多台胞在山东参观访问时,无论行程多么紧迫,都要去拜访曲阜“三孔”圣地。这说明传统文化( ) ①具体内涵因时而变 ②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③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④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台胞拜访曲阜“三孔”圣地,这说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故②④符合题意;①不符合题意;优秀的传统文化才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故③错误。故选C。 8.全国政协委员冯骥才在《关于加强中小学对传统文化的参与和体验的提案》中强调,文化学习最好的方式是体验。他的观点合理之处在于( ) ①文化继承要注重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②通过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③青少年只有亲历才能创新传统文化 ④文化素养的养成是一个自发的过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③④表述错误。 9.对如何坚定文化自信,十九大报告作出了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 ) ①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摒弃封建主义的糟粕,弘扬和光大优秀民族传统 ②主张全盘西化,这样才能与当今社会所共同呼吁之民主、自由、平等、科学等价值相适应 ③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④全面继承,加强文化交流,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解题时要注意从材料中寻找有效信息。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①③正确;②中“全盘西化”、④中“全面继承”均说法错误,排除。故选B。 10.文化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就文化自身的传承而言,包括( ) 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②科学技术 ③思想运动 ④商业贸易和人口迁徙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 B 解析 ①是影响文化发展的根本因素,不是从文化自身传承的角度讲的,应排除;商业贸易和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途径,④不选;②③与题意相符,所以选B项。 11.把学校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行普及的主阵地和主渠道,这是因为教育是( ) ①文化发展的实质 ②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③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 ④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文化发展的实质是创新,①不选;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是思想道德建设,④不选。 12.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直面当下腐败与反腐败斗争,回应反腐败的民心所愿,获得收视率和口碑的“双丰收”,成为“现象级”影视作品。这表明文艺创作要( ) ①立足并服务于社会实践 ②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③增强抵御腐朽文化的能力 ④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②③不符合题意。 13.(2017·江苏高考)在一些旅游景区,国内外的许多标志性建筑如天坛、鸟巢、兵马俑、埃菲尔铁塔、悉尼歌剧院等,经常被照搬、模仿或抄袭,山寨景观多次出现。对此类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 A.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B.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融合 C.发展了国家倡导的大众文化 D.需要通过文化创新去改变 答案 D 解析 山寨景观的出现并不能真正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A项不选;山寨景观是照搬、模仿或抄袭的表现,它并不能促进中西方文化的融合,B项不选;山寨文化并不是国家倡导的大众文化,C项不选;山寨景观的多次出现,凸显了文化创造能力的不足,需要通过文化创新去改变,D项正确。 14.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就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紧紧依靠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文艺发展之所以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因为( ) ①以人民为中心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 ②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③人民满意不满意是衡量文化工作成败的根本标准 ④以人民为中心才能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①错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是提高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④错误,只有坚持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材料强调的是人民对于文化发展的重要性,②③符合题意。 15.中国自古就有“无酒不成席”“酒逢知己千杯少”的传统观念,然而今天众多酒驾惨案却不得不让人们反思我们的传统文化。可见( ) ①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②必须反对固守传统文化的守旧主义倾向 ③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④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D 解析 今天的酒驾惨案让人们反思传统酒文化,说明要对传统文化批判性继承,②④符合题意;①错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③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D。 三、综合题 16.大山绵延,沟壑纵横,房前屋后的茫茫青山曾是G村脱贫致富的桎梏。如今,这里却摇身一变成了宝。山还是那座山,变化的是思路。近年来,当地充分认识到传统习俗、清代民居、绿水青山是资源也是财富,大力发展黑木耳、茶叶、食用菌养殖业,引入合作社引导贫困户将闲置的林地作为资产入股,扶持特色文化旅游业,变输血为造血。这既使古村落焕发了生机,又让村民走上了致富路。 (1)结合材料,说明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2)结合材料,运用运动是有规律的知识,说明G村脱贫致富的缘由。 答案 (1)G村利用该村传统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说明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文化发展是文化继承的必然要求。 (2)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按客观规律办事。G村改变发展思路实现脱贫致富正是对市场经济、文化发展规律的尊重。②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G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采取系列措施,改变了贫困的面貌。 17.长期以来,中国的文化类电视节目一直存在生硬呆板、曲高和寡的问题。《朗读者》是中央电视台最新的一档文化综艺节目。“朗读”重文,“者”重人;两者结合则是:以“慢”制人,以“情”动人。朗读者嘉宾,未必是名人,但都是真正“有故事”的人。他们分别用自己的人生经历诠释不同的主题,最后再进入“朗读”的环节。节目不仅展现出传统文化蕴含的魅力,更让无数观众为文化痴迷。这种返璞归真的制作方式一经亮相,便让人眼前一亮,收获好评如潮。 (1)从文化创新的角度,说明《朗读者》为什么能够大受欢迎? (2)《朗读者》节目的制作是如何体现辩证法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要求的? 答案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朗读者嘉宾,未必是名人,但都是真正“有故事”的人。他们分别用自己的人生经历诠释不同的主题,最后再进入“朗读”的环节,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节目不仅展现出传统文化蕴含的魅力,这种返璞归真的制作方式使得民族文化充满活力,日益丰富,让人眼前一亮,收获好评如潮。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要求我们敢于破除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和落后的思想观念,大胆创新,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原有的文化类电视节目一直存在生硬呆板、曲高和寡的问题,不能满足观众不断提高的文化要求。《朗读者》对栏目进行了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寻找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的结合点,运用现代传媒手段实现了节目创新。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