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1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高考政治新课标总复习讲义:必修4第14单元课时3 求索真理的历程复习讲义
课时3 求索真理的历程 [考纲展示] 1.实践: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3.真理: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条件性;真理和谬误。 4.认识过程: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 课前八分钟记忆 填一填,背一背,想一想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87页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87页 考点一 实践 [抓教材·夯基础——自主扫描] 1.实践的概念和特点 (1)实践的概念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①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温馨提示] (1)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动物的本能活动不是实践。 (2)实践不是思维活动、认识活动,如学生的学习不是实践。 (3)实践是改造世界的活动,范围不能扩大或缩小。不能扩大实践的外延,如认为“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整个世界的活动”;也不能缩小实践的外延,如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社会的活动”。 (4)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世界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2)实践的特点 客观 物质 性 这是实践活动与人的认识活动的区别所在 ①首先是由实践的构成要素的客观性决定的。实践的基本要素: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都是客观的。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因而也具有客观性。③坚持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唯物主义的思想 能动 性 这是实践活动与动物本能活动的区别所在 ①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②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③坚持实践的能动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辩证法的思想 续表 社会 历史 性 这是实践活动与孤立的个人活动的区别所在 ①社会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②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③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贯彻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 联系 实践的客观物质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三者的统一体现了在实践问题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征 (3)实践的基本形式 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其中,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②认识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 ③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 [温馨提示] 认识的来源≠获得认识的途径。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实践。个人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即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 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①实践处在主观和客观的交汇点上。 ②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③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温馨提示] 不能认为科学理论也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自身都不能作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①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 ②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 [温馨提示] 认识的根本目的不是获得真理,而获得真理的目的是服务实践。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抓重点·析难点——互动探究] 问 题 实践与认识(重难问题 师生共研) 农谚说:“蚯蚓叫,大雨到。”一位农民气象员对此感到怀疑。经过反复观察和实验,他发现下雨前鸣叫的是蝼蛄而不是蚯蚓,于是把这条农谚改成“蝼蛄叫,大雨到”。经过进一步观察和研究,他又发现“春秋蝼蛄叫,大雨定会到”,但“盛夏蝼蛄叫,大雨不会到”。 上述材料表明了什么? [尝试解答]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总结提升] 1.区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四个表现 表现 侧重点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强调的是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无到有”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强调的是认识在实践中“深化和发展”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强调的是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强调的是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服务于实践,突出认识的终极意义 2.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 内容 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方法 论 ①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②重视科学理论、真理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练题组·链热点——直通高考] 题组一 实践的特点 1.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其明显特征是增长动力实现转换,经济结构实现再平衡。认识不到新常态下的新趋势、新特征、新动力,不仅难以适应新常态,更难以把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材料从哲学上提醒我们( ) ①要认识到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②要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 ③要认识到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④要认识到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认识具有无限性。材料强调,现在我们做好经济工作必须面对经济新常态这一新变化、新条件,故②③符合题意。①④与题意不符。故选C。 答案:C 2.随着机关事业单位全面完成基本工资标准的调整,养老金并轨启动。目前,山东、上海等一些地区陆续公布了当地的养老金并轨实施意见和办法,明确了个人缴费工资基数。由此在我国存在了近20年的养老金“双轨制”将成为历史。这表明实践( ) ①是检验认识有用性的标准 ②具有直接现实性 ③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④具有社会历史性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实践的特点。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而不是检验认识有用性的标准,①观点错误;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性活动,③错误;②④正确且符合题意,故选D项。 答案:D 题组二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求真务实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仍在我们生活中熠熠生辉。“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和“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所体现的认识论哲理是( )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动力 ②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③认识能有效地指导实践活动的开展 ④认识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材料强调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①④正确;②不符合题干要求;③ 说法错误,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活动的开展,故选B项。 答案:B [方法技巧]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四个方面的区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旨在强调认识作为一种反映,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进行并获得的结果。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说明实践为认识发展提出要求并提供可能性,包括人认识能力的发展和认识工具的完善。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表明实践这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为主观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提供唯一的判别尺度。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突出认识的终极意义。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沙河市地处河北省南部,太行山东麓,是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境内资源众多,储量丰富,已发现的矿藏资源就有四十余种。早在20世纪改革开放初期,沙河市就提出了“挖出地下聚宝盆,培植地上摇钱树”的经济转型思路,历届市委、市政府都为此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近年来,在对市情进行再认识、再分析、再把握后,该市决策者深刻地认识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实现经济发展由资源依赖向开放创新转变。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道理的? 答案: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通过改革开放,沙河市提出了“挖出地下聚宝盆,培植地上摇钱树”的经济转型思路。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历届市委、市政府都在对市情进行再认识、再分析、再把握后深刻地认识到必须进行经济转型。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该市认识到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有利于该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题组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宪法》 2018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这次修改《宪法》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大法。四个多月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在了党的旗帜上,现在又载入国家根本大法—— 《宪法》之中,成为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它将指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旗帜下,凝聚“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的共同信念,焕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奋斗精神。 5.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党的这一最新理论创新成果作为国家指导思想载入了宪法。此举的意义在于( ) ①证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②促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实践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③完善我国的法律上层建筑以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前发展 ④通过立法实践去检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的特点等知识。将党的这一最新理论创新成果载入《宪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对于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意义重大,有利于促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实践中转化为物质力量,②③正确;①并非此举的目的,排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被实践检验了的真理性认识,④表述错误。 答案:C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都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时代课题,这就是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围绕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我们党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原理”,说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及其重大现实意义。 答案: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推动了我们党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成就,充分证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科学真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考点二 真理与认识过程 [抓教材·夯基础——自主扫描] 1.真理 (1)真理的含义: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特征 理解 要求 客 观 性 ①客观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 ②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内容来自于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及规律。 ③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④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能有一个 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应当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条 件 性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因而真理是相对的。真理的具体性与条件性表明,真理与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具 体 性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温馨提示] (1)真理的具体性是真理相对于特定过程来说的,强调纵向的变化。而真理的条件性是相对于适用的条件和范围来说的,强调横向的变化。 (2)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二者有着严格的界限,不容混淆。 2.认识过程 内涵 原因 方法论 反 复 性 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①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总要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 ②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无 限 性 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上 升 性 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对真理的追求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真理总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温馨提示] 在认识过程中反对两种错误观点:一是“直线论”,此观点认为人的认识是直线式的前进;二是“循环论”,此观点认为人的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抓重点·析难点——互动探究] 问 题 认识过程(重难问题 师生共研) 纵观我国区域发展战略,过去更多的是根据区域地理位置优势和产业特色制定发展规划,常局限于单一行政区划范围内。“一带一路”战略跨区域发展,表明国家更加重视从更大的区域探索解决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全局性、冲突性矛盾和问题,统筹大区域内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结合材料,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相关知识,分析我国区域发展战略发生重大转变的哲学依据。 [尝试解答]①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和目的。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转变,是要从更大的区域探索解决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全局性、冲突性矛盾和问题。②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区域发展战略由单一行政区划到跨区域发展,是我们开拓创新,在实践中发展真理的表现。 [总结提升] 正确区分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反复性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图示: 无限性 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图示: 上升性 对真理的追求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图示: [练题组·链热点——直通高考] 题组一 真理的基本特征 1.在牛顿经典力学问世后的200多年时间里,许多科学家认为,整个宇宙都要服从这一“永恒定律”。20世纪初,爱因斯坦发现牛顿的运动定律只有在宏观低速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牛顿力学的“永恒定律”神话被打破。这启示我们( ) A.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会有多个真理性认识 C.对同一事物的判断因人的主观性而产生差异 D.真理适用于任何已知和确定的历史条件和范围 解析:“200多年时间里”“整个宇宙都要服从这一‘永恒定律’”“20世纪初”“只有在宏观低速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等,表明真理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真理,因而A项符合题意。B、D两项是对真理的错误认识;题干表明随着时空等客观条件的变化,人们的认识发生变化,因而C项与题意不符。 答案:A 2.为了让对华贸易战“师出有名”,美国不停抛出301调查报告,将其作为向中国开枪的佐证,污蔑中方在中美经贸往来中“实行不公平做法、占了便宜”。这些精挑的数据与政策逻辑链条,看上去颇具迷惑性,能蒙住那些不明就里的人。但是,谎言重复千遍也成不了真相。这是因为( ) ①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 ②真理与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③对同一确定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 ④真理是对客现对象的正确认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为了让对华贸易战“师出有名”,美国歪曲事实,编造谎言。但是,谎言重复千遍也成不了真相,这是因为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其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和谬误有着严格的界限,①④正确;②③与题意构不成因果关系,排除。 答案:B 题组二 认识过程 3.在一次重复前人的实验中,德国物理学家伦琴用黑色硬纸板和锡箔把阴极射线管严密地套封起来,接上高压电源后,他意外地发现前方的荧光屏上出现了微弱的闪光。经过反复试验,他确信这是一种还未被认识的新射线,取名为“X射线”。今天,X射线被广泛应用于常规透视检查。X射线的发现过程进一步印证了( ) ①新的认识是在主体和客体不断相互作用中产生的 ②获得新的认识是人们从事实践活动的目的 ③在反复实践中改变客观条件总会使人们发现新的认识 ④实践中的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的认识器官从而促进认识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射线的过程进一步印证了新的认识是在主体和客体不断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实践中的认识工具促进了认识发展,①④正确;②说法错误,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③中的“改变客观条件”说法错误。故选C。 答案:C 4.张弥曼是蜚声世界的古鱼类学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她“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她长期从事比较形态学、古地理学、古生态学及生物进化论的研究,在泥盆纪总鳍鱼类、肺鱼和陆生脊椎动物间关系领域的创新性研究结果,对传统观点提出了质疑。这进一步佐证了( ) ①张弥曼水生脊椎动物向陆地演化的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的成分 ②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其真理性认识是在长期探索中发现的 ③人的认识可以突破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从而取得创新性研究成果 ④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材料中,张弥曼长期从事比较形态学、古地理学、古生态学及生物进化论的研究,提出创新性研究成果,并对传统观点提出了质疑,这表明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也说明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②④正确;真理与谬误有严格的界限,真理并不包含谬误的成分,①错误;人们的认识具有反复性,会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而不能突破这些条件,③错误。 答案:C 题组三 “工匠精神”三度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从2016年至2018年,“工匠精神”四字三度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本届两会上,“工匠精神”再次引发热议。代表委员纷纷指出,没有工匠精神,中国制造就少了赶超的内在动力;缺失工匠精神,产业工人队伍就缺少了主心骨。弘扬工匠精神,离不开社会各界关注,更需要一线职工自己发力。 5.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我们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大国工匠,他们“执着专注、作风严谨、精益求精、敬业守信、推陈出新”的精神令人敬佩。这种工匠精神启示我们( ) ①要立足于社会实践获得真理 ② 要敢于面对困难,永远在接近真理的道路上前行 ③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地追求真理 ④适应实践的需要,真理在不断超越和推翻自身中向前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大国工匠执着专注、作风严谨、精益求精、敬业守信、推陈出新的精神,启示我们应立足实践,获得真理,还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追求真理,①③正确;人们可以获得真理性的认识,而不仅仅是接近真理,②错误;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而不是不断被推翻,④错误。 答案:A 6.古往今来,“工匠精神”一直都在改变着世界,热衷于技术与发明创造的“工匠精神”是每个国家活力的源泉,中国的创新驱动发展正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 《周礼·考工记》有言,“匠人营国”。中国自古就有追求“精确”的传统,有“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说法。中国是一个并不缺乏工匠的国家,古代四大发明的发明者,都是了不起的工匠。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他们持之以恒,甘于为一项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奉献毕生才智和精力。在“互联网+”的风口上,互联网与制造业的融合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制造业更需要踏实专注、精益求精、爱岗敬业的“工匠精神”。 谈谈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的工匠精神对人们探索真理的启示。 答案: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出真知,要立足于社会实践。②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要随着过程的推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③认识具有反复性,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要敢于面对困难,在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中探求真理。④认识具有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91页 有关“认识论”的高考常考点 一、析热点,做到学考对接 [热点材料] ①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新的时代条件下全面从严治党的一项战略安排,是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的关键举措。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强力反腐,以霹雳手段重拳出击,创造了史无前例的反腐记录。但我们也应清醒的认识到,形成不敢腐只是反腐第一步,要实现不能腐、不愿腐尚需严密的制度体系和完备的法治保障。为此,党中央决定于2016年下半年开始,②在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开展监察体制改革试点,为在全国推进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积累经验。2017年10月,③党的十九大明确要求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将试点工作在全国推开,组建国家、省、市、县监察委员会,同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合署办公,整合行政监察和检察院查处贪污贿赂、失职渎职及预防职务犯罪等工作力量,集中行使监察权,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2018年3月召开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与监察体制改革相关的众多决议:将设立监察委员会及其职权等内容写入了新修订的《宪法》,审议通过了《监察法》,选举和任命了国家监察委员会的主要领导干部。 ? [获取信息——材料中有什么] ①处体现了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 ②处体现了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 ③处体现了 实践具有能动性 。 ?[材料中考什么,怎样答——学会运用需要的知识]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入推进反腐,是以实践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的。请结合材料并运用“认识论”的有关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答案:(1)实践具有能动性。党对监察体制改革进行顶层设计,不断推动反腐制度化、法治化。 (2)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监察体制改革是新的时代条件下全面从严治党的一项战略安排,是顺应我国反腐败斗争的新形势的需要。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深化监察体制改革是对我国法治反腐思想建设和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同时,改革的先行先试、探索实践,为在全国推开积累经验,经过了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二、理要点,做到触类旁通 [全悉考情] [高考还可能这样考] 以非选择题形式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的相关知识时,往往将实践决定认识,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等知识结合起来综合考查,要求能够综合调动和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分析解决问题。通常的考查方式有:说明(体现)类、依据类、认识类、措施类等。涉及的角度有“运用认识论的知识分析(说明)……”“运用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知识评价……”“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知识说明……”“……蕴含的认识论道理”等。 [背牢术语] 1.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 (1)真理的基本属性是客观性,真理与谬误不容混淆。 (2)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有在实践中真理才能得到发展。 (3)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正确与错误往往相伴而行。 (4)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永无止境。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体现 (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人们的实践起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阻碍作用。 (3)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4)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检验和发展真理。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92页 1.(2018·高考全国卷Ⅲ)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认识论看,提出上述创新性重大论断表明( ) ①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深化 ②改革发展的实践的自觉性、创造性不断增强 ③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可以超越具体条件的限制 ④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用新认识否定、代替已有认识的过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本题以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创新性论断为材料,考查考生对认识论的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说明我国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深化,改革发展实践的自觉性、创造性不断增强,①②符合题意;规律具有客观性,③中“超越具体条件的限制”表述错误;真理具有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④中“不断用新认识否定、代替已有认识” 表述错误。故选A。 答案:A 2.(2018·天津卷)霍金以其“黑洞理论”闻名于世,但他并未因此获诺贝尔奖。有诺贝尔奖评委员会委员认为,原因在于霍金这一理论还没有得到验证;霍金也承认是因为他的黑洞蒸发还没有被观测或者被实验所证实。这说明( ) A.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认识的真理性必须由实践检验 D.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解析: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霍金以其“黑洞理论”闻名于世,但他并未因此获诺贝尔奖,原因在于霍金这一理论还没有得到验证,这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C正确且符合题意;其他选项正确但都与材料主旨不符,均排除。 答案:C 3.(2018·高考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以袁隆平为代表的我国杂交水稻研发团队长期不懈奋斗,持续创造,不断挖掘水稻高产的潜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和世界粮食生产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几十年来,研发团队奔走在试验田和实验室,解决了杂交水稻育种的一系列关键性难题。1973年,实现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的“三系”配套育种;1989年,两系法杂交水稻育种获得成功;1997年,开启了第三代超级杂交稻育种研究,兼顾了三系法和两系法育种的优点;2017年,创造了亩产1 149.02千克世界水稻单产的最高纪录。 为助力国家水稻产业升级,满足人们对高品质稻米的需求,团队进一步确立了培育“量质齐升”稻种的攻关目标并取得了新的突破,培育的适宜盐碱地种植的“海水稻”试验品种已经适应了5‰盐度的海水灌溉。 作为水稻育种专家的杰出代表,袁隆平院士将全部精力倾注在杂交水稻事业上,他主持举办国际杂交水稻技术培训班50多期,培训来自亚、非、拉美30多个国家的2 000多名学员,并多次到国外指导杂交水稻研究与生产。 我国杂交水稻研发推广为什么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运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加以说明。 答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发展。立足社会需要选择课题,开拓创新,在实践、认识的循环往复中不断发展、完善育种技术,优质杂交水稻新品种的培育不断取得突破。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应用推广优质杂交水稻,为我国和世界粮食生产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考题感悟] 1.实践的基本特征及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是高考的常考点,多以漫画、名言警句、人类发明创造的热点事例为背景,设置选择题,重点围绕实践的基本特征展开测试,并常常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过程等结合起来进行考查,材料灵活多变,对考生理解能力要求较高。 2.真理是高频考点,高考中多以人们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认识为背景材料设题,考查真理是客观的,不会因为人们的认识不同而不同。以国家制度、政策的变更为背景材料,考查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高考中会设置一些干扰选项,如“推翻原有真理,获得新的真理”等,做题时要注意排除。 3 .认识的过程是全国新课标卷中的重中之重,每年在此处都会设计选择题和非选择题,试题多以对一些科学发现、实验、当前的社会问题或者中国共产党对治党治国理论的认识提升为背景材料,考查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在复习备考时要系统把握认识过程的相关知识,并注意与意识的能动作用、实践、真理以及发展的观点结合起来。 单独成册:对应学生用书第303页 一、选择题 1.“五四运动”是一场由青年学生发起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是中国青年学生探求人生道路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也助力着今天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中国梦的实现。材料说明( ) ①青年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突破规律的制约去追求理想的个人生活 ②意识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五四精神能指引中国青年学生实现人生的梦想 ③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五四精神的弘扬对中国梦的实现有着重要的作用 ④实践活动具有能动性,五四运动是爱国人士有目的、有意识的爱国行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五四精神助力着今天中国梦的实现,说明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③正确;五四运动是一场由青年学生发起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说明实践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④正确;人们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主观能动性,而不能突破规律的制约,①错误;实践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而意识不能直接起作用,②错误。 答案:D 2.随着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其安全问题引发关注。2018年8月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行的极棒2018国际安全极客大赛有两大“重头戏”:一个是聚焦人工智能算法安全的CAAD对抗样本攻防赛,另一个是聚焦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安全的数据追踪挑战赛。大赛围绕人工智能安全展开,有利于( ) ①积极回应和解决人工智能使用中的新问题 ②借助比赛将参赛者的间接经验上升为直接经验 ③通过比赛检验参赛者的理论设想是否正确 ④提高人工智能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解析:针对人工智能存在的安全问题举行大赛,这有利于积极回应和解决人工智能使用中的新问题,①正确;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通过比赛可以检验参赛者的理论设想是否正确,③正确;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获得的,间接经验并不能上升为直接经验,②错误;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工智能并不具有这一能力,④错误。 答案:C 3.2018年2月2日,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发射升空。空间电磁扰动与地震发生具有明显的相关性,该卫星成功发射能获取全球地磁场和电离层环境及其变化信息,填补了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支撑构建全球地磁场和电离层模型,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地震孕育发展规律。由此可见( ) ①人们的实践活动受到事物属性和客观规律的制约 ②人们在把握规律的前提下能对地震做出准确预测 ③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推动着人们对地震认识的深化发展 ④探索规律的过程就是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该卫星成功发射能获取全球地磁场和电离层环境及其变化信息,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地震孕育发展规律”,说明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推动着人们对地震认识的深化发展,③正确;人们发射卫星获取全球地磁场和电离层环境及其变化信息填补了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这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体现,④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而非强调受到规律的制约,①排除;目前为止,人们还不能对地震做出准确的预测,②错误。 答案:D 4.2018年7月22日,青岛传来喜讯,袁隆平院士“海水稻”团队试种的包括“海水稻”在内的80多个水稻品种分批成熟。经测产,这些品种都超出了全世界水稻4.539吨/公顷的平均产量。“海水稻”试验种植取得的阶段性成功( ) ①表明真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②佐证了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③说明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够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④证明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海水稻”试验种植取得的阶段性成功,说明人们可以正确认识这些品种水稻的相关规律,佐证了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之物,②正确;经测产,这些品种都超出了全世界水稻4.539吨/公顷的平均产量,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正确;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而非真理,①错误;③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答案:B 5.漫画《盲人骑瞎马》启示我们( ) A.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避免盲目实践 B.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 C.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动静结合 D.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还要做好思想准备 解析:漫画《盲人骑瞎马》反映的是某些人进行实践,漫无目的,这启示我们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避免盲目实践,A正确;漫画并没有强调要促成质变,也没有体现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以及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B、C、D排除。 答案:A 6.下列能正确表达实践与认识关系的有( ) 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 ②信书成自误,经事渐知非(柳宗元) ③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 ④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朱熹)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解析:①强调的是工具的重要性,②说明的是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③强调的是量变的重要性,④强调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答案为B。 答案:B 7.在第一届“吴清源杯”世界女子围棋赛暨“贝瑞基因杯”2018 世界人工智能围棋大赛人机大战上,柯洁与星阵围棋的比赛在福州打响,结果柯洁执白中盘告负,星阵取胜也标志着中国在围棋人工智能研发领域开始全力出击。近几年在典型的反映人类智慧的围棋比赛中人工智能屡屡打败人类,更是加重了一些人的担忧。这说明( ) ①围棋人工智能无规律可循,人类棋手无取胜可能 ②人的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永无止境 ③人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并根据自身需要加以利用 ④人工智能在各方面的运用、发展都是完美无缺的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近几年在典型的反映人类智慧的围棋比赛中,人工智能屡屡打败人类,既表明人的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永无止境,同时也体现了人的意识具有能动性、创造性,人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②③正确;围棋人工智能是有规律可循的,且人类有无穷的智慧,人类棋手仍有取胜的可能,①错误;④观点夸大了人工智能的地位与作用,排除。 答案:B 8.近年来,逢雨必涝成为我国大中城市的痼疾,而重庆两江新区改变“以排为主”的防涝模式,试点海绵城市建设,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从认识论的角度分析,“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体现了( ) ①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不存在绝对真理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③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④辩证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要求树立创新意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①不符合题意。④不是认识论的知识。材料体现了认识具有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②③正确且符合题意。故选C。 答案:C 9.为破解当前家庭经营中存在的“低、小、散”难题,推动传统农业升级,党和政府强调要发挥家庭农场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的作用。这表明认识是( ) ①在实践基础上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 ②不断克服谬误逐步接近真理的上升过程 ③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活动 ④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当前家庭经营中存在的“低、小、散”等问题,影响了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党和政府为破解这些问题,强调要发挥家庭农场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的作用,说明党和政府对农业发展的认识在发展,而这一认识也是基于实践的能动反映,故①④符合题意。②③表述有误。故选B。 答案:B 10.不久前,研究人员发现,把健康的成年小鼠置于黑暗中一周后,它们辨别音高的能力也可显著提高。此前,科学界通常认为这种变化主要发生在幼年阶段,且需要更长的时间。这表明( ) ①科学的价值在于造福社会 ②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③真理具有反复性和相对性 ④认识的真理性需要不断经受实践的检验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研究人员的发现改变了长期以来对小鼠辨别音高能力变化发生阶段的认识,表明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也表明认识的真理性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而发展,②④符合题意。材料没有表明这一发现给社会带来的价值,①与题意无关;真理具有客观性,③错误。故选D。 答案:D 11.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砷元素含有剧毒,会对生命构成严重威胁。然而科学家经过研究实验,发现一种新的细胞能够利用剧毒砷进行新陈代谢,并以砷作为构成生命的元素。科学家对砷元素的研究表明( )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②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 ③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的有限性 ④实践的目的在于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科学家对砷元素的研究表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推动人们认识的发展,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①②正确;③说法错误,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的无限性;④实践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故选A。 答案:A 12.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讲,就是要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某地在实践中对这“两座山”关系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一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二是既要金山银山,也要保住绿水青山;三是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这一认识过程( ) ①每一阶段的特点相同 ②是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 ③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④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达到了更高境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认识的发展过程等知识,题眼是“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对“两座山”的认识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是在实践中不断反复的过程,②④符合题意。认识的发展不是圆圈式的循环运动,而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认识的每一阶段的特点也不同,故①③说法错误。答案选D。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8年1月8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侯云德因在病毒学研究方面的卓越贡献荣膺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SARS、甲流、埃博拉……百姓对病毒“谈虎色变”。为了不让“猛虎”伤人,侯云德立志攻克难题。干扰素是病毒的“克星”,但长期以来我国干扰素完全依赖进口,价格昂贵。为了让干扰素“平民化”,侯云德团队克服极为艰苦的条件,在经历无数次试验与失败后,研制成功临床级干扰素制剂,并在美国的基因工程中汲取灵感,进一步成功研发出国际上独创的国家一类新药——αlb型干扰素,使上千万名患者得到救活。如今,我国干扰素不仅实现了进口替代,而且价格大幅度下降,产生了数十亿元人民币的经济效益,开创了我国基因工程创新药物研发和产业化先河。 2009年,甲流横行,侯云德团队87天成功研制疫苗,打破世界纪录。在疫苗注射问题上,侯云德力排众议,坚持仅需注射一剂,推翻世界卫生组织“需要注射两剂”的专家共识,临床检验有效。另外,侯云德主导建立的覆盖全国的“ 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的综合防控网络体系”,使我国成功应对了近10年来国内国际数次重大传染病疫情,为世界传染病防治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 结合材料,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知识,说明侯云德团队是如何进行病毒学相关研究的。 答案: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动力、目的、检验标准。侯云德团队根据国家需要选择科研课题,在实践中获得相关科研成果,并应用于临床,接受实践的检验。②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认识具有反复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曲折的过程。侯云德团队克服困难、反复试验,经历多次失败仍坚持不懈直至成功。③侯云德团队将科研成果应用于临床,做到了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等待四年,《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以下简称《舌尖3》)终于于春节播出。《舌尖3》一经播出,便延续了前两季的高话题性、高收视率。然而,在重聚吃货们目光的同时却也引发网友们的吐槽,“交叉剪辑有点混乱、解说词中的不严谨有待商榷……看不到舌尖美食,只有感人故事。” 面对不少观众对《舌尖3》“无法接受”,有业内人士认为,美食纪录片的市场环境,从《舌尖1》到《舌尖3》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前两季的基础上,第三季如果没有更多的创新、突破和发展,受众不会满足。 之前对于韩国泡菜入选世界六大非遗美食,很多网友忿忿不平。中国制作泡菜的工艺历史更悠久,《诗经》中早有记载。但目前中国有89个国家级的非遗美食,却没有一个是世界级,这是一大遗憾。《舌实3》创作团队曾为一个白菜去到扬州四五趟,还找到农业大学专门研究农史、蔬菜史的专家,辗转多地去查资料,花费大量心血,只为搞清白菜从北到南是怎么演变的、中国白菜怎么传到韩国的。他们希望《舌尖3》不仅能诠释美食和人,也希望能尝试去理解其所根植的文化沃土与时代的流转。他们认为,美食背后的文化和文明,才是《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的根和魂。 从“认识论”角度分析人们对《舌尖3》褒贬不一的原因。 答案: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因为变化的实践,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出现差异,是对《舌尖3》产生认识分歧的一个原因。②客观条件是认识产生的前提条件,受不同历史时期人们认识条件差异的影响,不同时期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会有差异,所以对《舌尖3》提出诟病的人也较之以往有所增加。③ 由于人们认识问题的角度不同,各自的立场、世界现、价值观、思维方式、知识构成、欣赏角度等方面也存在差异,所以对同一问题的认识也会有差异,对《舌尖3》的评价也会褒贬不一。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