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高二下学期期中政治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高二下学期期中政治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高二(下)期中政治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共70.0分)‎ 1. ‎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国家紧急调动救灾物资。这里的“救灾物资”(  )‎ A. 是商品,因为它是劳动产品 B. 是商品,因为它是供人们消费的 C. 不是商品,因为它不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D. 不是商品,因为它没有用于交换 ‎【答案】D ‎【解析】AB错误D正确,“救灾物资”没有用于交换,因此不是商品。 C错误,“救灾物资”没有用于交换,因此不是商品,但仍然有使用价值。 故选:D。 本题考查:商品的含义。 商品指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其基本属性是价值和使用价值。 价值:凝结在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其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识记及理解的能力,较为简单。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学习好文科的基础。学生要注意夯实基础,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以避免失分。 ‎ 2. ‎2019年五一期间,各大商场都有让利销售。小张在商店看到一件打折商品,原价为人民币200元,现在标价为160元。在这里160元货币执行的职能是(  )‎ A. 支付手段 B. 价值尺度 C. 流通手段 D. 贮藏手段 ‎【答案】B ‎【解析】ACD不合题意,题中160元执行的是价值尺度职能,不是执行的支付手段、流通手段和贮藏手段职能。 B符合题意,标价、价格等执行的是价值尺度职能,题中标价为160元执行的是价值尺度职能。 故选:B。 本题考查:货币的职能 1.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是货币本质的体现; 2.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和世界货币、贮藏手段和支付手段三种其他职能。 ①标价、值多少钱是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 ②最终支付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是流通手段职能; ③随着赊账买卖出现的是支付手段; ④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保存起来,执行的是贮藏手段职能 ⑤在国际上购买商品是世界货币。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书本知识来反思所学的内容,以此来加深知识的掌握程度。只要掌握好基础知识就可做好本题。 ‎ 3. 假定市场上待售商品价格总额为1000元,且这些待售商品的价值都得到实现。如果发行纸币4000元,当上述现象发生时,会出现的经济现象是(  )‎ A. 纸币购买力提高 B. 商品销售困难,阻碍商品流通 C. 物价上涨,纸币贬值 D. 出现通货紧缩现象 ‎【答案】C ‎【解析】市场上待售商品价格总额为1000元,且这些待售商品的价值都得到实现。如果发行纸币4000元,此时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会发生通货膨胀。 A错误,通货膨胀时,纸币贬值,购买力下降; BD不合题意,二者是通货紧缩的表现; C正确,通货膨胀时,物价上涨,纸币贬值。 故选:C。 本题考查: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①通货膨胀指流通中的纸币数量超过经济实际需要而引起的纸币贬值和物价水平全面而持续的上涨。将导致人民生活水平下降,造成经济社会混乱。 ②通货紧缩指流通中的纸币数量少于经济实际需要而引起的纸币升值和物价水平全面而持续的下跌。将会影响企业的生产和投资的积极性,导致市场供给能力不足,不利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应用知识能力,难度一般。我们做每一道政治选择题都是运用已有的知识,对题干提供的材料、信息进行分析、甄别、遴选,平时要注意夯实基础,培养能力。 ‎ 1. 下列关于外汇汇率与人民币币值之间关系的曲线走势图,正确的是(  )‎ A. B. C. D. ‎ ‎【答案】B ‎【解析】A错误,外汇汇率与人民币币值之间是反比关系,而该图表示的是正比关系,故不选; B正确,外汇汇率与人民币币值之间是反比关系,该图正确的表示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CD不合题意,外汇汇率与人民币币值之间是反比关系,而这两个图示不能正确的表述外汇汇率与人民币币值之间是反比关系。 故选:B。 本题考查:外汇和汇率 (1)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2)汇率与币值的关系: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人民币的汇率跌落,外币升值,人民币贬值,一般情况下,有利于出口,不利于进口。 本题以图表的形式考查外汇和汇率考点。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及归纳方面的能力。需要认真分析图表图形的变化,并能够用简练的语言归纳出图表反映的信息,然后,对应相关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 1. ‎2018年春节后,随着南方暴雨和北方干早,我国大部分地区的蔬菜价格明显上涨,这是因为气候变化直接影响了蔬菜的(  )‎ A. 质量: B. 价值 C. 需求量 D. 供给量 ‎【答案】D ‎【解析】A不合题意,质量指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使用价值不能决定价格。 B不合题意,题中体现的是供求影响价格,未体现价值决定价格。 C不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供给量影响价格,未体现需求量影响价格。 D符合题意,随着南方暴雨和北方干早,我国大部分地区的蔬菜价格明显上涨,这是因为气候变化直接影响了蔬菜的供给量。 故选:D。 本题考查:供求影响价格 供求关系是影响价格的直接因素,供求关系会影响价格,当供过于求时,会出现“货多不值钱”的现象,则商品价格下降;当供不应求时,会出现“物以稀为贵”的现象,则商品价格上升。 本题较为简单,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首先明确题干的中心思想,将题干主旨与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围绕题干主旨进行选择即可。 ‎ 2. 通常情况下,7月份是南京的菜农和菜贩最为头疼的一个月。从往年的规律来看,到了7月份,梅雨和高温联手抬高菜价,地产蔬菜生长受到限制,采摘后需要加冰保鲜,运输成本和损耗都有所增加。受此影响,7月份部分蔬菜品种价格波动较为频繁,以叶类蔬菜价格变动最为明显。这表明(  ) ①供给影响商品的价格 ②需求影响商品的价格 ③价值决定商品的价格 ④气候决定商品的价格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①③符合题意,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影响价格,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材料说七月份因为梅雨等天气原因造成了蔬菜的一个减产,也就是说,在市场流通中的供给减少了,而需求并没有发生变化,供不应求导致价格上涨,因为天气的原因,采摘以后需要冰冻保鲜,这就提高了,生产成本,价值提高了,所以说价格上涨。 ②不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供给变化对价格的影响,未涉及需求的变化。 ④说法错误,价值决定价格,而不是气候决定价格,气候影响的是供求,供求影响价格,而不是决定价格。 故选:A。 本题考查:影响价格的因素 ①供求关系影响价格:供过于求,价格下降;供不应求,价格上升。 ②价值决定价格:一般来说,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要把握材料主旨,找出与主旨一致的表述。选项与材料主旨的一致性是单项选择题的根本原则,并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的和说法错误的选项。 ‎ 1. 由右图可以看出(  ) ①一种商品的价格越高,对这种商品需求越少 ②一种商品的价格上涨,可以增加这种商品的供给 ③供给与需求之间没有任何关系 ④一种商品价格的高低根本上取决于该商品的供给和需求 A. ①③ B. ③④ C. ①② D. ②④‎ ‎【答案】C ‎【解析】①正确,由图1可以看出,价格与需求量反方向变化,价格越高,需术量越少; ②正确,由图2可以看出,价格与供给量同方向变化,价格上升,供给增加; ③错误,供给和需求之间没有任何关系的说法错误,供给和需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④错误,价格高低根本上由价值决定,并受供求的影响; 故选:C。 本题考查: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 1、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 ①价格变动影响生活消费需求,一般说来,价格上升需求减少;价格下降需求增加。 ②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需求弹性)。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需求弹性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需求弹性大)。 ③商品价格变动对相关商品需求量的影响,价格上升,替代品需求增加,互补品需求减小。 2、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 ①调节产量。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下降,生产者获利减少时,生产者会缩小生产规模,减少产量;当某种商品价格上涨,生产者获利增加时,生产者会扩大生产规模,增加该产品的产量。 ②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为了生产产品,生产者必须投入一定数量的人、财、物。当一些生产要素之间可以相互替代时,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哪种生产要素价格下降,生产者就会增加这种要素的使用量。哪种生产要素价格上升,生产者就会减少这种要素的使用量。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一般。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理解及运用。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学习好文科的基础。因此学生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夯实基础。 ‎ 2. 一项调查显示,高收入家庭购买的商品房集中在100平方米以上,中等偏高收入家庭购买最多的是80~100平方米的住房,中等偏低和低收入家庭则多购买50~80平方米的住房。这主要说明(  )‎ A. 我国社会贫富差距大 B. 收入差距影响社会总体消费水平 C. 家庭消费直接受家庭收入的影响 D. 价格是影响家庭消费的重要因素 ‎【答案】C ‎【解析】A错误,“我国社会贫富差距大”与现实不符合。 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材料表明购房面积的大小与家庭收入的多少呈正相关,这说明家庭消费直接受家庭收入的影响。 故选:C。 本题考查: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①居民收入越多,消费水平越高。所以要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必须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 ②居民的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未来预期收入的影响。 ③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影响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人们收入差距扩大,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反之,收入差距缩小,会使总体消费水平提高。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一般。要求学生在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正确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及善于运用知识对选项进行辨析排除。 ‎ 1. 小李在2014年国庆期间以按揭付款方式买了一套公寓,并租了辆小汽车,带着女朋友去周边景点玩了一趟。下列正确反映小李消费过程的消费类型是(  )‎ A. 生存资料消费、享受资料消费、租赁消费 B. 钱货两清消费、生存资料消费、贷款消费 C. 贷款消费、租赁消费、享受资料消费 D. 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享受资料消费 ‎【答案】C ‎【解析】小李以按揭方式买了一套公寓,这属于贷款消费;租了辆小汽车,这属于租赁消费;带着女朋友去周边景点玩了一趟,属于享受资料消费,所以正确答案为C; A、B、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考查:消费类型 (1)按照交易方式的不同,可分为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三种。 (2)按照消费目的,生活消费可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本题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属于知识的再认,难度不大。要求考生在复习备考过程中一定要夯实基础知识,强化记忆和理解。 ‎ 2. 对漫画《喜刷刷,喜刷刷!》所反映的消费行为认识正确的有(  ) ①是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 ②是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 ③违背了“量入为出,适度消费”的原则 ④是符合时代潮流的消费 ‎ A. ②③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B ‎【解析】①符合题意,“别人有的我也要有”表现消费讲究面子,是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 ②不合题意,求异心理讲究与众不同,题干中没有涉及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 ③符合题意,“我真的没钱还银行了”体现了消费超出了经济承受能力,即违背了违背了“量入为出,适度消费”的原则; ④不合题意,漫画中的消费已经超过了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是不值得提倡的消费行为,所以是不符合时代潮流的消费。 故选:B。 本题考查:消费心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1.消费心理 (1)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盲目从众不可取。 (2)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过分标新立异不值得提倡。 (3)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不健康的消费心理。 (4)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是一种理智的消费。 2.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要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之内进行消费。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要避免盲目跟风,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只重物质消费而忽视精神消费的倾向。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以保护消费者健康、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主旨,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艰苦奋斗精神,任何时候都应该发扬光大。 本题考查考生对漫画信息的解读和提炼能力,要求考生在熟练把握知识点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来解答考题,方可准确答题,漫画类题型不仅要看漫画,还要从漫画的主题中去寻找解题的线索。 ‎ 1. 时下,人们对餐桌上的蔬菜安全问题越来越关心。有些有机蔬菜的价格是普通蔬菜的3~5倍,甚至十几倍。尽管有机菜价格高一些,但吃得健康比什么都划算。对此我们的正确认识是(  ) ①有机蔬菜的价格高于普通蔬菜违背了价值规律 ②人们的消费行为受消费心理的影响 ③践行了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的原则 ④不符合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原则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C ‎【解析】①说法错误,有机蔬菜的价格高于普通蔬菜体现了价值规律,而不是违背了价值规律。 ②③符合题意,人们对餐桌上的蔬菜安全问题越来越关心,使得有机蔬菜价格较高,这体现了人们的消费行为受消费心理的影响,践行了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的原则。 ④不合题意,题中注重食品健康并没有违背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原则。 故选:C。 本题考查:消费心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1、消费心理 消费心理会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 2、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①量入为出,适度消费。要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之内进行消费,反对过度超前消费;同时也反对滞后消费,过于紧缩消费会使人们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也不利于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 ‎ ‎②避免盲从,理性消费。避免盲目跟风,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只重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消费的倾向。 ③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绿色消费是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绿色消费的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 ④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体现,对个人发展和国家、民族振兴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对基础知识的准确把握排除法去除观点本身错误的和不合题意的选项。 ‎ 1. 为优化能源结构,S省初步规划,到2020年核电装机将达到1020万千瓦。核电的发展,将对S省的能源消费结构和水平产生重大影响。这说明(  ) ①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②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③消费与生产同步发展 ④生产和消费相互决定 A. ②④ B. ③④ C. ①② D. ①③‎ ‎【答案】C ‎【解析】①②符合题意,核电的发展,将对S省的能源消费结构和水平产生重大影响。这说明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③说法错误,消费与生产不一定同步发展; ④说法错误,生产决定消费,而不是生产和消费相互决定。 故选:C。 本题考查:生产决定消费 ①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特定的产品只有生产出来,才能谈得上对它的消费,否则就谈不上消费。 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消费方式就是怎样消费的问题。高科技电子产品的出现和广泛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消费和娱乐的方式。 ③生产决费的质量和水平:人们消费质量和消费水平的提高,根源于社会生产的大发展与生产力的提高。 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消费对象、消费水平和消费方式总会或迟或早、或多或少地发生变化。 解答本题最快的方法为排误法,即排除题肢本身说法错误的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这样既节省了答题时间,又提高了正答率。本题难度不大。 ‎ 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淋浴设施将更加人性化,更具有互动性,这样的市场需求正在成为推动厨卫产品智能化发展的强大动力。这说明(  ) ①消费对生产的发展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②产品智能化程度受需求的决定性影响 ③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的动力 ④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A. ②③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B ‎【解析】①③符合题意,这样的市场需求正在成为推动厨卫产品智能化发展的强大动力,说明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对生产的发展具有重要导向作用,是生产发展的动力; ②说法错误,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不能说需求决定生产; ④不合题意,材料强调消费的反作用,没有涉及生产的决定作用。 故选:B。 本题考查: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 ‎ 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的发展促进生产的发展。 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②消费调节生产。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③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和不合题意的选项。 ‎ 1. 下图表示各种经济成分在某市GDP增长中的贡献率,从中可以得出(  ) ①国有和国有控股经济的主体地位在当地经济发展中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②该市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格局 ③该市GDP的增长是靠扩大生产规模来获得的 ④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A. ②④ B. ③④ C. ①② D. ①③‎ ‎【答案】A ‎【解析】①说法错误,国有和国有控股经济不占主体地位,应该是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 ②④符合题意,根据图示,从国有和国有控股经济、集体经济、个体和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在某市GDP增长中的贡献率来看,该市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格局,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③不合题意,材料不能体现该市GDP的增长是靠扩大生产规模来获得的。 故选:A。 本题考查: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①内容: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②原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一制度,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③意义: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④措施:必须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国家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依法监管各种所有制经济。 本题为理解型选择题,可以采用释理法解题,就是依据材料提供的事例,对接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题干与题肢之间体现的事理相一致的就选。要特别注意挖掘材料中隐含的意思,对材料进行完整、准确的理解。本题难度适中。解答时注意排除错误选项和无关选项。 ‎ 2.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是因为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  ) ①适合我国较高的生产力水平 ②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③由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 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 A. ②④ B. ③④ C. ①③ D. ①②‎ ‎【答案】B ‎【解析】①不合题意,国有经济适合我国较高的生产力水平; ②不合题意,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③④符合题意,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是因为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由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故选:B。 本题考查: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①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②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③公有制与非公有经济的在基本经济制度中的地位是不同的。公有制是主体,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我国对待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和态度:鼓励、支持和引导,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的选项。 ‎ 1. 下列对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B. 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C. 经过哲学学习的人,才有世界观和方法论 D.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答案】C ‎【解析】本题属于反向选择题,要求选择对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表述不正确的选项。 ABD不合题意,这三项说法均正确; C符合题意,世界观人人都有,没有经过哲学学习的人,也可以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 故选:C。 本题考查: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人们对于世界是什么、怎么样的根本观点是世界观,用这种观点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反向型选择题题干中一般有“不是、不属于、不正确、不包括、错误的、无关的、不具有”等提示语,要求从选项中把符合这种要求的选出来。由于考试中大多数题目要求选正确的选项,很多考生在思维惯性的作用下容易选错,故宜多加小心。 ‎ 2. 哲学史上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这“两个对子”。下列选项中能正确体现“两个对子”的是(  ) ①气者理之依也--天地合而万物生 ②形存则神存--存在就是被感知 ③擒贼先擒王--牵一发而动全身 ④沧海变桑田--天不变道亦不变。‎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①不符合题意,“气者理之依也”,“天地合而万物生”都属于唯物主义观点,不体现对立,排除①; ②符合题意,“形存则神存”属于唯物主义观点,“存在就是被感知”属于唯心主义观点,二者体现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故②当选; ③不符合题意,“擒贼先擒王”体现了抓主要矛盾的观点,“牵一发而动全身”体现了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不体现对立,排除③; ④符合题意,“沧海变桑田”体现了变化发展的观点,“天不变道亦不变”体现了静止的观点,二者体现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故④当选。 故选:C。 本题考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1)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物质是本原,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依赖于物质。 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意识是本原,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依赖于意识。 (2)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基于它对世界的理解,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题目解答来反思所学的内容,以此来加深知识的理解。只要掌握好基础知识就可做好本题。 ‎ 1. 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由此可见(  )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内容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概括和总结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D ‎【解析】①表述错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内容,而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②符合题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因此与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③表述错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概括和总结,而是丰富和发展; ④符合题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能够反映自己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是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和战略思想,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因此与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 2、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1‎ ‎)哲学与时代的一般关系来看。首先,哲学来源于时代,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哲学属于思想文化范畴,是对一定时代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它的内容来源于时代。真正的哲学能够反映自己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2)哲学反作用于时代,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和推动力量。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关键词句,并和所学哲理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 ‎ 1. 有人说:“哲学让我们在生活的海洋里拾取爱和智慧,让它们凝成我们前行的助推器”。也有人说:“哲学是人的第三只眼睛,”这些表述从一个侧面说明(  )‎ A. 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B. 哲学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C. 离开了哲学,具体科学就会干涸和枯萎 D. 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答案】D ‎【解析】A不合题意,材料并没有强调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B说法错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C说法错误,离开了具体科学,哲学就会干涸和枯萎; D符合题意,“哲学让我们在生活的海洋里拾取爱和智慧,让它们凝成我们前行的助推器”,“哲学是人的第三只眼睛”,这些表述从一个侧面说明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故选:D。 本题考查:哲学的功能和任务 ①哲学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功能,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具有帮助人们确立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功能。 ②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明灯,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工具,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和错误的选项。 ‎ 2. 某实验团队通过对细胞凋亡发生和调控机制的研究,揭示了细胞凋亡通路中的一系列分子过程。根据其研究成果研发的治疗癌症新药,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这表明(  ) ①意识能够直接改造客观世界 ②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规律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①说法错误,错在“直接”,意识借助于实践这个途径才能改造客观世界; ②符合题意,“揭示了细胞凋亡通路中的一系列分子过程”表明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③说法错误,“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规律”的说法过于绝对,夸大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④符合题意,“根据其研究成果研发的治疗癌症新药,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表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故选:D。 本题考查: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 ‎1、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认为思维能正确认识存在,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属于可知论。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获得认识的途径)。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认识来自实践,还要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和服务于实践,以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 本题考查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哲学题解题时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关键词句,并和所学哲理知识对应起来,要学会善于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 ‎ 1. 哲学史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  )‎ A. 一元论与二元论 B.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D.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答案】C ‎【解析】ABD不合题意,三个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C符合题意,哲学史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故选:C。 本题考查: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1.唯物主义: (1)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是,这些观点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但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2.唯心主义: 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②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天、上帝、理念、绝对精神、道、理)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此题考查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学生准确把握题干主旨,结合教材所学选出答案,也可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的选项。 ‎ 2. 习近平指出,2018‎ 年,我们要全面贯彻中共十九大精神,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下列与“稳中求进”体现的哲理一致的是(  ) 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②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 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④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释义:不知道云和我都在向东行进)‎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稳中求进”体现的是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的哲学道理,因此: ①不合题意,“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体现的是事物是发展的观点,故与题意主旨不符; ②④符合题意,“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体现了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与“稳中求进”体现的哲理一致; ③不合题意,“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意思指登高望远。想要看得远就必须更上一层楼,体现的哲理是:一切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因此,我们为了看到更多的事物和更新的世界,我们也要让我的思想更进一步发展,使眼界不断扩展,与题意主旨不符; 故选:D。 本题考查: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2)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而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该题属于哲理对应题,用名人名言,古诗词、成语、典故为命题背景,既考查学生的人文功底,又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解题的关键: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的选项。平时要多收集古诗、谚语等并理解其蕴含的哲理。 ‎ 1. 在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下,那些科幻小说中的场景正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回家不用开锁,指纹或虹膜识别就能进门:搞卫生有扫地机器人和擦地机器人:坐在沙发上,一句口令就能打开电视、空调:网络预约、微信挂号,看病拿药更方便……由此可见(  ) ①意识能够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 ②意识具有超越时代和历史条件的特性 ③人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并根据需要加以利用 ④意识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A. ②③ B. ①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①③符合题意,在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下,科技改变了生活的内涵,这说明了人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并根据需要加以利用,意识能够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 ②说法错误,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不具有超越时代和历史条件的特性; ④说法错误,实践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意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 故选:C。 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 ‎(2)人能动地改造世界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 ‎ 1. 过去较长时间,人体干细胞都被认为是单向地从不成熟细跑发展为专门的成熟细胞。生长过程不可逆转。可是最新研究发现,成熟的、专门的细胞可以重新编程,成为未成熟的细胞,并进而发育成人体的所有组织。这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细胞和器官生长的理解。上述事实说明(  ) ①生命现象是复杂的,人们认识生命的本质需要一个过程 ②规律的本质特征决定了认识和改变规律是个复杂的过程 ③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人们对细胞原有的真理性认识被推翻 ④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①④符合题意,材料所述的人们对细胞和器官生长的再认识、再理解,说明认识具有反复性,生命现象是复杂的,人们认识生命的本质需要一个过程,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②错误,“改变规律”说法错误,违背规律的客观性; ③错误,“真理性认识被推翻”说法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1)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主体和客体条件的限制,事物的本质的暴露和展现需要一个过程。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的过程。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但是,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是高考考核目标与要求之一,我们应学会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和核心信息,对其进行分析整合,得到正确的答案。本题难度适中。 ‎ 2. 对于纳米这个新兴的研究领域,25年前当时诸多科学家认为,尽管这是一种“奇妙的科学工具”,但预计未来30年内,不会对主流电子技术产生任何影响。然而今天,纳米科技作为最具突破性的战略性前沿技术之一,已在材料、医疗、环境等领域引起颠覆性改变,并成为大家身边最熟悉的“陌生人”。科学家的“预言”被颠覆表明(  ) ①实践是一种社会历史性活动,受特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②真理适用于特定的条件和范围,一旦超越就会成为谬误 ③洞悉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④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A. ①②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③‎ ‎【答案】B ‎【解析】①符合题意,与25‎ 年前当时诸多科学家的预言相反,今天,纳米科技作为最具突破性的战略性前沿技术之一,已在材料、医疗、环境等领域引起颠覆性改变,表明实践是一种社会历史性活动,受特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②不合题意,“真理适用于特定的条件和范围,一旦超越就会成为谬误”体现的是真理的条件性,材料没有涉及; ③不合题意,题目没有涉及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去洞悉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④符合题意,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科学家的“预言”被颠覆,表明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故选:B。 本题考查:实践的特征;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1、实践的特征 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2、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原理: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 方法论:人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发现、检验和发展真理。 本题考查实践的特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哲学题解题时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关键词句,并和所学哲理知识对应起来,要学会善于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的选项。 ‎ 1. 近五年来,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成果丰硕。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1%,规模跃居世界第二位。科技进步贡献率由52.2%提高到57.5%.载人航天、深海探测、量子通信、大飞机等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高铁网络、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引领世界潮流。这表明(  )‎ A. 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 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C. 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D. 科技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答案】A ‎【解析】A符合题意,材料表明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促进了生产技术的进步,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了更广阔的劳动对象,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不合题意,该选项与题意不符; C不合题意,材料中没有体现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D说法错误,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故选:A。 本题考查:创新的社会作用 (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2)创新的作用:从经济角度看,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政治角度看,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从文化角度看,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可运用排除法,排除说法错误和不符题意的选项,选出正确选项。本题难度中等。 ‎ 2. 复旦大学发布的《2020-流本科教育辑并行动计划》提出,将构建通识与多元选择有机结合的“2+X ‎”培养体系,在本科前两年着重开展通识教育和大类基础教育,专注基础融通;从本科三年级开始,根据学生个性化、多元化成长需求,构建互相贯通的多维发展空间。从哲学角度看(  ) ①通识教育尊重了矛盾的普遍性 ②多元选择体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通识教育就是要抓住主要矛盾 ④多元选择强调的是学生全面发展 A. ①②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A ‎【解析】①②符合题意,“在本科前两年着重开展通识教育和大类基础教育,专注基础融通”这样做,从哲学角度看通识教育尊重了矛盾的普遍性;“从本科三年级开始,根据学生个性化、多元化成长需求,构建互相贯通的多维发展空间”这样做,从哲学角度看多元选择体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错误,通识教育尊重了矛盾的普遍性,而不是抓住了主要矛盾; ④错误,多元选择强调的是学生个性发展而不是全面发展; 故选:A。 本题考查: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1)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2)方法论要求:①要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②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方法论要求。 该题考查学生对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理解,根据题意中“通识教育”、“”对应选项进行选择,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有较高的要求,选项较容易理解,难度适中。 ‎ 1. 在支付方式日益多样化的今天,“小额免密”“闪付”等支付功能也悄然兴起。然而,此种支付功能开启时用户往往并不知情,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用户在追求便捷的同 时莫忘安全红线。这一提示的哲学依据是(  ) ①矛盾双方相互对立、相互排斥 ②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③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④矛盾的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①不合题意,材料与矛盾的对立、排斥无关; ②③符合题意,“用户在追求便捷的同 时莫忘安全红线”说明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④说法错误,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故选:B。 本题考查:矛盾的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基础知识的准备掌握,可综合运用排误法(即排除题肢本身说法错误的选项)和排异法(即题肢本身尽管正确,但与题干的规定性无关),即可得出答案,难度中等。 ‎ 1. ‎19世纪英国作家惠兹里特说:“一个除了书本以外一无所知的纯粹学者,必然对书本也是无知的。”这是因为(  )‎ A. 学习是获得认识的重要途径 B. 真理有时会落后于时代发展要求 C. 人的认识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D.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 ‎【答案】D ‎【解析】A不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实践的重要性,而不是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B不合题意,材料未体现真理有时会落后于时代发展要求。 C不合题意,人的认识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并不是题中观点的原因。 D符合题意,“一个除了书本以外一无所知的纯粹学者,必然对书本也是无知的。”这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这是因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 故选:D。 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切认识,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从其根源来看,都来自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促进人们认识的发展,随着实践的深入,人们创造了越来越先进的认识工具,这些认识工具也会延伸人的认识能力,人的认识能力也在不断进步;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有实践满足客观、物质性的要求,能够成为检验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一切认识活动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改造世界,为了服务于实践。 本题难度适中,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首先明确题干的中心思想,将题干主旨与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围绕题干主旨进行选择即可。 ‎ 2. ‎2018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透露,我国将从六个方面全面立体推进高质量发展,包括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同时还将构建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 ①应当立足整体,实现整体最优目标 ②搞好局部,用局部发展推动整体发展 ③要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统筹考虑 ④要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着眼局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①③符合题意,材料中,我国将从六个方面全面立体推进高质量发展,包括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这说明要立足整体,实现整体最优目标,要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统筹考虑; ②不合题意,材料强调立足整体,而没有涉及搞好局部,用局部发展推动整体发展; ④表述错误,要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着眼事物的整体性; 故选:B。 本题考查: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系统优化方法 1、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 (1)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①区别:整体是事物的全局或发展的全过程,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功能;部分是事物的局部或发展的各个阶段,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 ‎②联系: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整体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2)方法论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2、系统优化方法 (1)含义: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2)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3)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学生在分析题肢的时候,要结合材料进行思考,排除题肢中与材料无关以及本身说法错误的选项,从而筛选出正确的选项。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 ‎ 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这体现的哲理是 (  ) ①联系具有普遍性,要用联系观点看问题 ②主要矛盾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 ③整体在事物发展中统率着部分 ④事物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主要方面决定的。‎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①②符合题意,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体现了联系具有普遍性,要用联系观点看问题,主要矛盾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要抓住创新这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③④不合题意,材料不涉及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也不涉及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问题。 故选:A。 本题考查:联系的普遍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1.联系的普遍性 ①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 ②这就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①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决定或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种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②这要求我们办事情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又要统筹兼顾,不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 本题考查联系的普遍性、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要把握材料主旨,找出与主旨一致的表述。选项与材料主旨的一致性是单项选择题的根本原则,并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的选项。 ‎ 2. ‎2017年1月17‎ 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发表的演讲中指出:“中国经济要发展,就要敢于到世界市场的汪洋大海中去游泳,如果永远不敢到大海中去经风雨、见世面,总有一天会在大海中溺水而亡。所以,中国勇敢迈向了世界市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呛过水,遇到过漩涡,遇到过风浪,但我们在游泳中学会了游泳,这是正确的战略抉择”。这表明,中国经济的发展(  )‎ A. 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B. 状态是前进中有曲折的 C. 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 D. 途径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答案】D ‎【解析】A不合题意,D符合题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呛过水,遇到过漩涡,遇到过风浪”体现发展的曲折性;“但我们在游泳中学会了游泳,这是正确的战略抉择”体现发展的前进性; B说法错误,发展的状态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而不是“前进中有曲折”; C说法错误,事物发展的总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不能直接说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 故选:D。 本题考查: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原理: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方法论: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还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是高考考核目标与要求之一,我们应学会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和核心信息,对其进行分析整合,得到正确的答案。本题难度适中。 ‎ 1. ‎.经过几年的研究开发和示范运行,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已经形成了从原材料供应、动力电池、整车控制等关键零部件研发生产,到整车设计制造,以及充电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等完整的产业链,具备了产业基础,国家应大力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这体现了(  ) ①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所以量变比质变更重要 ②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的积累可以为实现质变创造条件 ③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又从质变到量变的循环过程 ④量变达到一定程度,需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 A. ①③ B. ③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①说法错误,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离开量变就没有质变的发生,但没有质变,就没有事物的变化和发展,从发展的角度,质变更为重要。 ②④符合题意,题干中从“经过几年的研究开发和示范运行”到“具备了产业化基础”体现了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的积累可以为实现质变创造条件,量变达到一定程度,需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就经历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③说法错误,事物的发展是一种前进的螺旋式的上升运动和变化,并不是从量变到质变,又从质变到量变的循环过程。 故选:D。 本题考查: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 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①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②这要求我们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要果断抓住机遇,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当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稳定时,要坚持适度原则。 解答本题最快的方法为排误法,即排除题肢本身说法错误的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这样既节省了答题时间,又提高了正答率。本题难度不大。 ‎ 1.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私营经济、个体经济、外资经济的不断改革完善,宣传文化战线高举改革旗帜,制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编制(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等40多个改革文件,细化了改革的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搭建起文化制度体系的“梁”和“柱”•材料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①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③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 ④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B ‎【解析】①③不合题意,根据题意,制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编制(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等40多个改革文件,属于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和调整,而不是生产关系范畴的改革和调整,故不选; ②④符合题意,依据题意,制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编制(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等40多个改革文件,搭建起文化制度体系的“梁”和“柱”,这蕴含的哲学道理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 故选:B。 本题考查: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正确区别“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是解题必备知识。该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材料信息,明确答题指向。注意题干的规定性,题肢的适应性是解答选择题的重要原则。 ‎ 2.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讲话强调,昨天的成功并不代表着今后能够永远成功,过去的辉煌并不意味着未来可以永远辉煌。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从唯物史观看,这是基于(  ) ①人民群众是创造社会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的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③社会历史是由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构成的 ④正确的价值选择必须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①④符合题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昨天的成功并不代表着今后能够永远成功,过去的辉煌并不意味着未来可以永远辉煌。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从唯物史观看,这是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正确的价值选择必须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②错误,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③不合题意,习总书记的话强调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要求我们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不体现社会历史的构成; 故选:B。 本题考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 ‎(2)法论:要求我们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2.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坚持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我们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 该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基于”这一信息,明确答题指向是“原因或意义”。注意题干的规定性,题肢的适应性是解答选择题的重要原则。 ‎ 二、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0分)‎ 1. 古风音乐是中国古典诗词与现代音乐相结合的产物,是21世纪新出现的一种音乐风格。近年来,各种古风音乐社团和音乐网站不断涌现,古风音乐作品层出不穷。但由于古风音乐的歌词以古诗词和历史典故为主,导致有些作品内容晦涩难懂。此外,受商业化的影响,还出现了大量堆砌词藻,矫揉造作、粗制滥造、缺乏艺术含量的平庸之作。对此有专家建议,古风音乐的创作不能故步自封,孤芳自赏,但又要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防止过度自由化的倾向。中国音乐人要学会用中国老百姓的审美方式,让古风音乐成为中国人能够理解的文化共鸣。 结合材料,运用“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的知识,说明如何让古风音乐成为中国人能够理解的文化共鸣?‎ ‎【答案】①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古风音乐的创作要汲取传统文化中积极、合理因素,又要克服其中消极、过时的因素。 ②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古风音乐的创作要密切关注社会发展实际,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寻找创作新思路。 ③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发展。古风音乐创作要立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解析】本题属于措施类型,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的知识,说明如何让古风音乐成为中国人能够理解的文化共鸣。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答题范围“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的知识,然后再回归材料,从材料中寻找答题的突破口,把相关知识与材料结合起来方可准确答题。通过提炼材料的要点:古风音乐的创作要汲取传统文化中积极、合理因素,又要克服其中消极、过时的因素,可知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古风音乐的创作要密切关注社会发展实际,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寻找创作新思路,可知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古风音乐创作要立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可知 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发展。 本题属于措施类型,要求考生在把握相关知识点的基础上,围绕知识范围灵活运用分析材料,从材料中分析古风音乐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功的做法,从而寻找如何让古风音乐成为中国人能够理解的文化共鸣的具体措施。答案呈现要求做到知识点+具体举措,方可准确答题。 ‎ 2. 在我国航天人的不懈努力下,嫦四号探月任务取得围满成功。面对着至少数分钟的通信延迟、漫长月夜的能量供给、着陆区地形崎岖等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航天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许多单位部门的协同合下,不惧困难,追逐梦想,协同攻坚,舍小家为大家,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取得了一次又一次成功,在推动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结合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中“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的知识,分析我国航天人为什么能实现人生价值?‎ ‎【答案】①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许多单位部门的协同配合,为我国航天人实现价值,提供了必备的物质条件和知识成果。 ②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我国航天人协同攻坚,舍小家为大家,正确处理与集体、社会的关系,在推动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解析】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中“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的知识,分析我国航天人为什么能实现人生价值,属于原因类的试题。解答时,要明确设问范围是“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切入点小,需要结合材料信息对应教材知识进行详细分析。“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许多单位部门的协同合下”说明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不惧困难,追逐梦想,协同攻坚,舍小家为大家,在推动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说明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本题为原因类试题,解答原因类试题一般做到“两审读,一发散,一结合”。所谓“两审读”,第一是审读主干材料,依据主干材料抽取主体信息和主旨信息;第二是审读设问,通过设问明确指示的指向范围,或者主体指向。“一发散”就是依据设问或者主干信息,明确问题核心,以问题核心为中心,发散相关有效知识点。“一结合”,结合发散指向与设问核心,正确作答。 ‎ 1. 材料: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抓扶贫开发,中央有明确部署,各地政府要紧紧扭住发展这个促使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第一要务,立足资源、市场、人文旅游等优势,因地制宜找准发展路子,既不能一味等靠、无所作为,也不能“捡进篮子都是菜”,因发展心切而违背规律、盲目蛮干,甚至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请结合材料,运用辩证的唯物论知识,分析说明习近平总书记如何要求各地政府抓好精准扶贫工作。‎ ‎【答案】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各地的精准扶贫要立足资源、市场、人文旅游等优势,因地制宜找准发展路子体现这一点。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要重视发挥意识的指导作用。通过制定正确的发展路子去实现发展,抓好精准扶贫工作。 ③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只有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取得成功。各地的发展不能违背规律、盲目蛮干。 ④把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精准扶贫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解析】本题要求请结合材料,运用辩证的唯物论知识,分析说明习近平总书记如何要求各地政府抓好精准扶贫工作。属于措施类试题,知识限定明确。审读材料,根据材料联系课本知识整合答案。材料中“立足资源、市场、人文旅游等优势,因地制宜”的信息,可从物质決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角度来分析;材料中“制定三点发展路子”的信息,可以从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要重视发挥意识的指导作用的角度来分析;材料中“不能违背规律、盲目蛮干”的信息,可以从规律是客观的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角度来分析。最后注意结合材料,理论联系实际,分层作答。 哲学措施类试题需要结合材料分析、回答,答题模式为:原理+方法论+具体措施。 ①找准题目中解决什么问题的措施。 ②针对材料中存在的问题找解决的方法。必须从材料中寻找突破口。 ③分析这些措施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并按哲理进行分类。 ④解此此类问题,不是简单的回答原理与方法论,而重点是在于解决的措施。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