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高考政治(江苏专用版)新攻略总复习课件:选修2经济学常识课件(105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高考政治(江苏专用版)新攻略总复习课件:选修2经济学常识课件(105张)

政治 苏版 选修 2 经济学常识 考点一  亚当·斯密 的经济 理论 考点二  李 嘉图的经济理论 考点三  马克思 的劳动价值论和价值规律理论 考点四  马克思 的剩余价值理论和经济危机理论 考点五  罗斯福 新政、凯恩斯革命与新自由主义 考点六  西方 国家现代市场经济主要 模式 考点七  列宁、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探索 考点八  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及作用、邓小平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创新 考点九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总纲目录 1. 古典经济学巨匠的理论遗产 : ① 斯密的劳动价值论和收入分配理论 ; ②斯密关于市场作用与自由放任的基本观点 ;③ 斯密的自由贸易与绝对 成本学说 ;④ 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和收入分配理论 ;⑤ 李嘉图的自由贸 易与比较成本学说 2.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伟大贡献 : 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的重大 意义 ;② 劳动二重性学说及其意义 ;③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④ 剩余 价值的生产和实现 ;⑤ 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⑥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 质和根源 3. 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的兴起与主要模式 : ① 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和影响 ;② 凯恩斯革命的主要内容、影响和实质 ;③ 新自由主义的基本 主张及影响 ;④ 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三种典型模式的主要特点 ;⑤ 西 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模式的比较与评价 4.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期探讨 : ①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② 列宁关于市场与社会主义关系的主要观点 ;③《 论十大关系 》 关于我国 经济建设的主要观点 ;④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 : ①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和影响 ;②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认识过程 ;③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要创新及其意义 ;④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⑤ 当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 考点一 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 1.斯密的劳动价值理论和收入分配理论 斯密的劳动价值理论:在经济学说史上,斯密是第一个明确提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概念的人。他科学地认识到了商品的交换价值不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但未能认识到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可能有交换价值。 名师点睛  评价斯密的阶级结构与收入分配理论 斯密的“资本主义工资、利润和地租都是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 的一部分”的观点, 揭示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地主阶级之间的经济关系;他的“工人得到了自己劳动的全部成果、利润是对资本家支出的一种补偿、地租是自然力的产物”的观点,则掩盖了各种收入真正来源,从而掩盖了三大阶级之间特别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真实经济关系。 2. 斯密关于市场作用与自由放任的基本观点 (1) 斯密认为经济学的目的在于“富国裕民” , 这是他经济理论的主题。他认为 , 国民财富的增长 , 首先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 而提高劳动生 产率的主要途径是分工。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因为 : 其一 , 分工能提高劳动者的工作技巧和劳动熟练程度 ; 其二 , 分工能免除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的时间损失 ; 其三 , 分工有利于机械的发明和使用。 (2) 斯密认为 , 市场规模越大、市场作用发挥得越充分 , 就越有利于分工的发展和国民财富的增长。斯密意识到了市场规模对分工的制约 , 这是正确的 , 但他颠倒了分工与交换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分工决定交换 , 而不是交换决定分工。 知识拓展   全面评价斯密“看不见的手” (1)斯密认为增加国民财富的又一重要途径是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关 于如何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他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取消政府对经济活动 的所有干预,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让每个人自由地参与市场活动。 (2)斯密从自然秩序思想出发,认为利己是人的本性,追求个人利益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唯一动力。人们都在追求自身的利益,社会利益是如何得到的呢?斯密认为,背后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发挥作用。这只“看不见的手”就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发挥作用的机制,是自由竞争。 (3) 斯密认识到商品生产者为了把商品卖掉以实现其赚钱的目的,会把他掌握的资源投到商品供不应求、价格高的部门中去;认识到市场在社会资源优化配置中的积极作用。但他未认识到市场存在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市场调节也会带来资源浪费、经济波动、分配不公等问题。 (4)斯密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主张发挥市场的作用,反映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应该看到,并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不需要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的。 3.斯密的自由贸易与绝对成本学说 为了论证对外贸易自由化的必要性,斯密提出了绝对成本学说。他认为,生产相同的产品,不同国家的成本是不同的,且各国有各国的优势。如果各国将本国的全部资源用于生产在成本上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然后通过对外贸易进行交换,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贸易参与国均可从中获得好处。 知识拓展 评价斯密的自由贸易与绝对成本学说 (1)科学性:揭示了国际分工、自由贸易的必要性。 (2)局限性:并不是所有国家都有自己的绝对优势,各国的绝对优势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且某一种社会资源不可能被用来生产任意一种商品。从根本上看,这一学说为资产阶级通过对外贸易进行对外扩张提供了理论支撑。 典例1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实施“走出去”战略成为   1985—2015年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情况 评析斯密关于分工的观点,并据此说明对外直接投资对企业生产经营的 影响。 ( 6 分 ) 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 。 答案  斯密认为,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市场规模越大,越有利于分工的发展。斯密正确认识到了市场规模对分工的制约,但颠倒了分工与交换之间的关系。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参与国际分工,有利于扩大市场规模,促进专业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 典例 2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指出:自有文字记载以来,人们追求自我利益的本性从未改变。正是由于这种逐利本性,百姓日常所需物品的价格提高,市场上的供给会随之增加,价格下降供给会随之减少。这样,农民、手工业者、商人和管理人员可以各守其业,尽其能,得所欲,这一切就好像冥冥中有一个高明的指挥者在指挥他们这样做一样。因此,良好的政府应该对这种人类本性因势利导,有所规范,而不是与民争利。 结合材料,分析司马迁上述观点与斯密经济思想的相通之处。(6分) 答案  第一 , 司马迁和斯密都认为 , 利己是人的本性 , 追求个人利益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动力。第二 , 他们都认为 , 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 , 具有通过价格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积极作用。第三 , 他们都主张应该尊重市场 , 限制政府的作用。 考点二 李嘉图的经济理论 1.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收入分配理论 (1)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 ①李嘉图极力主张发展生产力,增加国家财富。他认为增加资本积累是实现财富增长的必要条件。 ②李嘉图同意斯密的使用价值不能成为交换价值的尺度的观点,同时纠正了斯密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可以有交换价值的观点,提出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肯定没有交换价值,并意识到了价值与交换价值之间的区别 。 ③李嘉图发展了劳动价值理论。李嘉图不仅批判了斯密的二元劳动价 值 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只能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来决定,而且 意识 到了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新价值的创造与旧价值的转移问题,以及在 商品 价值决定问题上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间的区别。 (2)李嘉图的收入分配理论 收入分配理论是李嘉图经济学说的核心。 ①李嘉图从他的一元劳动价值理论出发得出的结论:工资、利润、 地租都 来自雇佣工人创造的新价值 。 ②在经济学说史上,李嘉图最先提出“相对工资”这一概念。他认为,相对工资是指在工人创造的新价值中,工人所得工资与资本家所得利润、土地所有者所得地租相比较的工资。李嘉图的相对工资理论,从量的方面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三大阶级之间的对立 。 ( 3 )李嘉图把资本主义工资分为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他认为,真实反 映雇佣工人生活水平的应该是实际工资。 2 .李嘉图的自由贸易与比较成本学说 (1)经济自由与政府 职能:李嘉图认为,通过市场可以使社会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因而反对国家干预,主张经济自由。他认为政府的作用应主要体现 在保障私有财产、革除政治弊端和振兴教育上。 (2) 自由贸易与比较成本学说 ①李嘉图的自由贸易学说。他认为 , 通过对外贸易 , 从国外进口廉价的生活必需品 , 可以降低工资 , 提高利润率 , 为资本积累提供条件 , 这有利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②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他认为,生产相同的产品,不同国家的 成本是 不一样的;各国只要按照“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的 原则 ,生产那些成本相对低的商品,然后通过对外贸易,用自己生产的 东西换取 本国需要而由他国生产的东西,就可以从中获得好处 。 (3) 如何评价李嘉图比较成本学说 ①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比较正确地反映了不同国家间经济发展的一 种内在联系和客观要求 , 对指导不同国家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增进各自利益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②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也有局限性。实践证明 , 一国参与国际分工 , 到底能否给自己带来好处 , 取决于许多方面的因素 , 处理不好也会给本 国发展带来严重危机。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同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 一样,反映了当时英国资产阶级向外扩张、建立世界霸权的愿望。 知识拓展 斯密的绝对 成本学说与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的异同 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 不同点 斯密认为不同的国家各有各的绝对优势 李嘉图则认为各国不一定有自己的优势,但 只要 有自己的比较优势即可 相同点 都认为由于比较利益的存在,各国要积极实行对外开放,且都认为对外开放能够增加利益 典例 1(2012 江苏单 科) 一些国家 曾秉承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 ,集中 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业、矿业等以换取工业品;但发展的结果 却是 产业结构单一、对外依附加深、国际经济地位低下,并未享受到 自由贸易 带来的好处。二战后发达国家的农业虽没有比较优势,但政府仍 大力支持 其发展。新技术革命的成果被大量应用于农业领域,例如 高科技对 以色列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90%。发达国家通过发展农业不仅 确保 了自身粮食安全,而且在国际农产品市场占据重要地位。 阅读上述材料, 回答下列 问题: ( 1 )简述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的局限性。(6分) (2)上述材料中各国做法对我国发展农业有何借鉴?(6分) 答案   (1)只依据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忽视其他因素;为英国资产阶 级对外扩张、建立世界霸权提供理论依据。 (2)坚持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 中的基础地位,确保粮食安全;依靠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农业的科技创新, 促进农业发展。 典例 2(201 9 南通模拟) 价值的 源泉是什么?各个时代的 经济学家们 从不同的理论角度、不同的社会侧面进行了探索。资产阶级古典 经济 学派的代表大卫·李嘉图发展了亚当·斯密的劳动形成价值的 理论。但 面对为什么各种不同质的劳动会形成质上相同的价值这一问题时, 他们 都哑口无言了。马克思在扬弃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 创立 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成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基石和核心。 (1)大卫·李嘉图是如何发展亚当·斯密的劳动价值论的?(6分) (2)材料中让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派的代表哑口无言的问题,马克思 如何 作出了科学的回答?(6分) 答案  (1)①斯密的劳动价值论是二元的,他有时认为,商品的价值是 由生产 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有时又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 商品在 交换中所能购买到的劳动量决定的 。 ② 李嘉图批判了斯密的二元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只能由生产 该商品 所耗费的劳动来决定 。 ③ 李嘉图认识到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新价值的创造与旧价值的转移问题 ,以及 在商品价值决定问题上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间 的区别 ,因而极大地丰富了劳动价值论的内容。 (2)① 形式上各不相同的劳动叫具体劳动 , 具体劳动创造出各种各样的 使用价值。 ②尽管生产不同商品的劳动在形式上各不相同 , 但是它们都是人的体力 和脑力的耗费 , 即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 叫抽象劳动 ,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③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个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具体劳动 与自然物质是商品使用价值的源泉,而价值的源泉却是唯一的 ,那 就是抽象劳动。 1 .劳动二重性学说的含义及意义 (1)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称为 使用价值。两种商品相交换的量的比例,即交换价值,是由商品 的价值 决定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使用价值 和价值 是商品的二因素,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2)形式上各不相同的劳动叫 具体劳动。人 的体力和脑力的耗费,即 无差别 的人类劳动,叫抽象劳动。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 二重性 决定的。 考点三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价值规律理论 (3)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不是两种劳动,也不是两次劳动,而是生产 商品的 同一个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由马克思创立的 。这 一学说不仅科学地揭示了价值的源泉,使劳动价值论成为科学, 而且为 剩余价值论等其他理论奠定了基础,从而成为理解马克思主义 政治经济学 的枢纽。 知识拓展  全面把握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之间的关系 (1)区别:①商品二因素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能够满足 人们 某种需要的属性,称为使用价值,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凝结 在商品 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是 商品的本质 属性、社会属性、 特有 属性。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②劳动二重性是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形式上各不相同的劳动叫具体劳动。人的体力和脑力的耗费,即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叫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两种劳动 , 也不是两次劳动 , 而是生产商品的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2) 联系 : 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具体劳 动与自然物质是商品使用价值的源泉 , 而价值的源泉却是唯一的 , 那就 是抽象劳动。 2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表现形式及主要作用 (1)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决定的,商品交换要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 (2)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3)主要作用:其一,自发地使社会资源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之间流动。其 二,促使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 发展。其三,实现优胜劣汰。 3.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重要意义 (1)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在批判地继承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学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马克思正是在其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联系及其发展趋势。 知识拓展 关于 斯密、李嘉图、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比较 基本观点 斯密 (1)第一个明确提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概念( 2)认识到了商品的交换价值不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但未能认识到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可能有 交换价值( 3)二元劳动价值论——他有时认为,商品的价值是“获得它的辛苦和麻烦”,是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有时又认为,商品 的价值 是由商品在交换中所能购买到的劳动量决定的(交换价值决定价值) 李嘉图   (1)纠正了斯密对商品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关系认识中的错误方面,认为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肯定没有交换价值;批判了斯密的二元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只能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来 决定( 2)对劳动价值论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如认识到商品生产过程中新价值的创造和旧价值的转移问题,认识到在商品价值决定 问题上 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间的区别 马克思 (1)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二因素,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 统一体( 2)商品的二因素 是由生产 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 的( 3)商品的价值是历史的产物,它体现了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生产关系 典例      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说 :“19 世纪没有一位思想家能像卡尔 · 马 克思那样 , 对全人类有着如此坦率、准确和强有力的影响。”在马克思 看来 ,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只要存在商品经济 , 价值规律 就必然存在并发挥作用。 (1) 简述马克思对价值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的认识与斯密的 不同之处。 (6 分 ) (2) 马克思对价值规律作用的阐释 , 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何 启示 ?(6 分 ) 答案   (1)① 斯密看到了价值规律作用的积极一面 , 提出“看不见的 手”的理论 , 认识到其在社会资源优化配置中的积极作用。 ②但他并未看到 , 这只“看不见的手”并不是十全十美的 , 在其作用的 发挥过程中也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③马克思的价值规律理论则对这只“看不见的手”作了详尽的阐释 , 全 面科学地揭示出价值规律的作用 , 既看到其在社会资源合理配置、促进 社会技术进步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 又指出其在私有制条件下的局限性。 (2)① 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 制度 , 促进各类生产主体的发展 , 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提供制度保障。 ②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 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 , 完善价格形成机制 , 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 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运行基础。 ③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 发挥国家发展规划、产业政策等的导向作用 , 着力转变政府职能 , 增强政府宏观调控经济的有效性。 考点四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和经济危机理论 1.剩余价值的生产 (1)剩余价值的含义: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是剩余价值。 (2)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的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 剩余价值的 生产。 2.剩余价值的实现 产业资本在它的运动过程中,要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 ,分别 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式。 3.剩余价值的分割 (1)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未必全部归其所在企业的资本家所有,它要在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借贷资本家和银行资本家之间分割。 (2) 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要在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之间分割。 4. 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剩余价值理论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关系 , 揭示了两大阶级之间的对立 , 对工人认清自己的地位、提高阶级觉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过剩的危机,但这种过剩不是生产 的绝对过剩,而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 的过剩 。 (2)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 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6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 (1)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 矛盾。这一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社会再生产比例关系的 破坏 ,从而引起经济危机的爆发。 (2)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 小之间的矛盾。 (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经济危机给生产带来的破坏,使社会化生 产所需要的比例关系强制性地得到调整,从而使资本主义再生产进行下 去。 典例     几年前 , 由于国际原油市场价格快速上涨 , 直接导致纺织企业的 原材料涤纶和氨纶价格直线上扬。 A 企业担心价格会继续上涨 , 贷巨款囤积原材料 , 后来多种原因导致原材 料价格大幅下跌 , 结果原材料积压严重 , 产品缺乏价格竞争力 , 销售困难 , 企业处于濒临倒闭的边沿。 B 企业在原材料价格高时进行适量采购 , 同时加快技术革新和新产品开 发 , 减少人力使用 , 缩短生产周期 , 按照“以销定产”等方法减少库存 , 不 仅化解了原材料涨价的压力 , 而且产品供不应求 , 企业蒸蒸日上。 结合材料 , 运用“剩余价值的实现”的知识 , 回答下列问题 : (1) 产业资本在物质生产部门中要经过哪三个阶段和采取哪三种形式 ? (6 分 ) (2) 分别从产业资本的循环及影响因素的角度 , 分析 A 、 B 两家企业出现 不同命运的原因。 (6 分 ) 答案   (1) 产业资本在它的运动过程中依次要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 , 分别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式。 (2) 产业资本家要使其资本循环顺利进行 , 一方面他必须把全部资本按一定比例分成三个部分 , 使三种形式的资本在空间上同时存在 ; 另一方面 , 他还必须使不同部分的资本从一个阶段进入另一个阶段 , 保持资本三种形式在时间上的相继转化。 A 企业失败的原因在于用大量资金囤积原材料 , 导致货币资本短缺、产品不能适销对路、缺乏价格优势、销售困难 , 资本无法在三种形式间转化 , 导致商品资本占用过高 ;B 企业由 于适量采购原材料 , 保持了足够的货币资本 , 同时“以销定产” , 减少了商品资本使用 , 使企业良性发展。资本周转速度越快 , 企业获得利润总量越多。 A 企业生产资本构成不合理、产品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生产周期过长导致经营困难 ;B 企业则通过缩短生产周期、加强管理、减少人力的占用、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保持三种资本形式的合理比例 , 为企业带来丰厚利润。 考点五 罗斯福新政、凯恩斯革命与新自由主义 1.罗斯福新政 (1)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①新政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自1933年3月开始,主要任务是实现调整 与复兴;第二阶段,自1935年5月开始,主要任务是进行改革。 ②全面把握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a.整顿金融业。颁布银行法,禁止银行从事股票和债券交易;成立联邦储 备保险公司,同时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和有节制的通货膨胀,以 提高物价、刺激生产、扩大出口。 b.恢复和稳定农业。出台《农业调整法》,通过政府对自愿减少耕种的农民给予现金补贴的办法来限制农产品产量、提高农产品价格。 c. 复兴工业。颁布 《 全国工业复兴法 》, 中止实施 《 反托拉斯法 》, 鼓励 企业在复兴过程中进行更大的合作 , 要求企业缩短劳动时间、改善工作 条件等 , 以实现工业的复兴 , 促进工业生产的增长。 d. 建立宽泛的社会保障。通过 《 联邦紧急救济法 》, 成立联邦紧急救济 署 , 将各种救济款物迅速拨往各州 , 保障全体公民的最低生活。 ( 2)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缓解了美国原本十分尖锐的社会矛盾,使生产力得到恢复和发展,维护 了资本主义制度,但加剧了通货膨胀、扩大了财政赤字,罗斯福新政并 没有彻底解决资本主义矛盾 。 2.凯恩斯革命 (1)凯恩斯革命的主要内容 ①凯恩斯认为 , 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偏好三大心理规律 , 所以随着社会的发展必然出现有效 需求不足的问题,有效需求不足会导致经济危机。 ② 凯恩斯主张采取赤字财政政策,通过扩大财政支出来增加投资,刺激 消费,扩大需求。 (2)凯恩斯革命的影响和作用 ①凯恩斯革命的影响 凯恩斯革命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对缓和与摆脱经济危机具有积 极作用。因此,凯恩斯提出的各种反危机的政策主张,不同程度地为西 方国家所奉行,成为西方国家制定经济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 ②凯恩斯革命的作用 凯恩斯经济学掩盖了经济危机、失业与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联系 , 又适应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 其目的在于维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凯恩斯主义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 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 但凯恩斯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内在矛盾。 3 .新自由主义 背 景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陷入经济停滞、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 局面 ,凯恩斯主义无力解决 基 本 主 张 (1)坚持经济人假设、完全市场信息假设和完全竞争市场 假设( 2)反对政府对经济的过多干预,主张政府作用最小化、市场 自由化( 3)认为私有制是最有效率、最符合人性的永恒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唯一 基础( 4)都反对社会主义和公有制,主张私有化 影 响 (1)在一段时期内,他们的一些政策主张对美、英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政策制定产生过一定 影响( 2)他们所主张的政策的实施并未解决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却带来一些新的问题,其影响在西方国家有所削弱 典例1  (2013 江苏单 科)材料 一   亚当·斯密曾经说过,每 一个人处在 他当时的地位,显然对其经济利益能判断得比政治家或立法者 好得多 。如果政治家企图指导私人如何运用他们的资本,那不仅是 自寻烦恼地 去注意最不需要的问题,而且是僭取一种不能放心地委托给任何 个人 、也不能放心地委之于任何委员会或参议院的权力。把这种权力 交给 一个大言不惭的、荒唐的自认为有资格行使它的人,是再危险 不过了 。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末,撒切尔夫人上台以后,积极推行新 自由主义政策 ,对英国经济社会进行了重大的结构调整和改革,使英国结束了 长期的 “滞胀”局面。但是新自由主义思潮几经变化,如今已不复如日中天,甚至面临倒戈拷问。 阅读 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与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有哪些共同 观点?(6分) (2)新自由主义为什么在实践中会面临各种“倒戈拷问”?(6分) 答案  (1)坚持经济人、完全竞争市场等基本假设;反对政府对经济的 过多干预,主张政府作用最小化、市场自由化;认为私有制是最有效 率、最符合人性的永恒制度。 (2)新自由主义政策助长了金融自由化,导致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新 自由主义政策的实施导致各国财富分配不均;新自由主义政策的实施降 低了社会福利水平,导致了社会矛盾激化。 典例 2  ( 2011 江苏单科) 凯恩斯在 《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 中指出 :“ 如果财政部把用过的瓶子塞满钞票 , 而把塞满钞票的瓶子放在已开采过的矿井中 , 然后 , 用城市垃圾把矿井填平 , 并且听任私有企业根据自由放任的原则把钞票再挖出来 , 那么 , 失业问题便不会存在 , 而且在受到由此而造成的反响的推动下 , 社会的实际收入和资本财富很可能要比现在多出很多。 …… 挖窟窿总比什么都不做要好。” ( 1)概括上述材料所揭示的理论观点,并对该观点进行评析。(6分) (2)凯恩斯在上述材料中的理论观点对当前我国经济实践有什么启示 ?( 6分) 答案  (1)通过扩大财政支出来增加投资,扩大有效需求,促进就业,实现 经济增长。 评析:凯恩斯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对缓和 与摆脱经济危机具有积极作用;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发展中出现的 矛盾和问题。 (2)我国也存在生产能力过剩、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我国政府应当根 据国情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扩大有效需求,如扩大消费、刺激民间投 资等;政府投资要注意提高效率 。 考点六 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主要 模式 1. 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三种典型市场经济模式的主要特点、成因和评价 不同模式 主要特点 成因 评价 以 美国为代表的 市场经济模式 私人经济占绝对主导,国有经济比重小;私人资本集中程度高,垄断性强; 市场 自发调节作用很大,国家干预少;劳动力市场的自由开放程度高、 流动性大 ,就业竞争压力大 美国主要受其传统的 自由主义 和20世纪70年代 经济出现 严重的“滞胀”等 因素 的影响 束缚少,有利于激发 企业活力 ,但缺乏必要的 监控和 干预,易加剧市场 盲目性 和两极分化 三 种模式都以生产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在经济运行中,都以市场竞争作为最基本的调节手段;国家调节经济是为了维护 垄断资产阶级 的整体利益和统治地位 以 德国为代表的 市场经济模式 混合经济体制特征明显 ,注重 市场机制和国家 调节的 结合,强调社会保障 德国主要受 “社会市场经济” 理论和二战后英美 占领 当局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提高了效率,缓解了各种社会矛盾,但无处不在的社会保障削弱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在一定程度 上削弱 了本国的国际竞争力 以 日本为代表的 市场经济模式 在强调自由竞争的同时,特别强化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鼓励员工 参与企业 事务,培养员工对企业的责任和忠诚 主要受日本自然条件、 二战 及儒家思想等因素的影 响 有利于经济发展,提高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但易于形成官商勾结,造成政府决策失误和加剧社会不公 2.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比较 (1)相同点 ①都具有经济关系市场化、企业行为自主化、宏观调控间接化、 经济运行 法制化等特点 。② 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市场缺陷,需要市场规则来维护 市场秩序 ,需要发挥国家的宏观调控 。③ 都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强调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强调市场经济 是信用 经济 。④ 都和一定的社会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为各自的社会服务 。 (2)不同点 ①经济基础不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以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 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 。② 根本目的不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追求 剩余价值 ,为了维护国家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和统治地位;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 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 。③ 宏观调控的程度不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程度和范围 毕竟是 有限的,作用也是有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实行科学的 宏观调控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典例1  (2016 江苏单 科) 战后 ,德国经济获得迅速发展,创造了 经济 发展的奇迹,形成了独特的德国模式。如果说传统的自由市场经济 像“野生林” ,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则是“人工林” 。 德国 为世界著名福利国家之一,政府提供的社会福利、社会保险等 耗资规模 占GDP的1/3以上,这些政策在一定时期对经济的稳定发展和 社会安定 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巨额 社会保障支出 使其财政不堪重负 。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如何理解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是“人工林”?(6分) 答案   “人工林”形象地说明了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特点,混合 经济体制 特征明显;注重市场机制与国家调节的结合;强调社会保障。 典例2   (2014 江苏单 科)材料 一  正如货币主义是对凯恩斯 主义 无法结束滞胀这种现象的反应一样,与里根经济政策等同的供给 学派经济学 被认为是因求解滞胀出路而得以确立的。 ——E.雷·坎特伯里 材料二  在应对危机时,各国政府几乎习惯性地拿起凯恩斯主义武器 。但是 ,这个以拉动投资和消费为特征的需求管理手段正在遭受广泛 质疑 。近年来,我国多位知名学者也希望宏观政策能够从需求管理适当 转向 供给调控。“解除供给抑制”是这些学者开出的药方。 阅读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供给学派产生的背景是什么?该学派有哪些主要观点?(6分) 答案   ①背景:执行凯恩斯主义政策导致滞胀,新自由主义在西方国家 迅速发展。②基本观点:过多的政府行为排挤了私人的经济活动,私人 经济活动的效率比公共部门高得多;减少政府的活动,限制政府的过度 干预。 考点七 列宁、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探索 1.列宁提出的“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 (1)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①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②以自由贸 易代替贸易国有化和实物配给制。③发展国家资本主义。 (2)新经济政策的重要意义:①巩固了工农联盟。②恢复了国民经济。 ③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道路 。 2.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 (1)国家市场为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 在总结社会主义改造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陈云根据毛泽东与党和国家的其他领导人的共同认识,提出了著名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要求。 (2)发展商品生产为社会主义服务 1958年,在“大跃进”的形势下,毛泽东坚持了列宁关于利用商品交换 巩固工农联盟的主张,坚持了斯大林关于发展商品经济不会导致资本主 义的观点,并强调通过发展商品生产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3)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与范围 ①存在的原因,两种所有制的存在是商品生产存在的主要前提,但 商品生产 的命运,最终是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密切联系的 。② 存在的范围,毛泽东提出有些生产资料也是商品的论断,突破了 斯大林 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只有生活资料是商品、生产资料不是商品 的认识 。 (4)价值规律的作用 关于价值规律的作用,毛泽东一方面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价值规律 对生产不起决定性调节作用;另一方面主张在限制价值规律的消极作用 的前提下,运用价值规律管理经济,进行经济核算。 3.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主要观点 (1)《论十大关系》的历史背景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过几年的国民经济恢复,从1953年开始了 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并于1956年基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在此期间 , 苏联国内问题的暴露 , 使我国对待苏联经验的态度由过 去的“基本照抄”转为“以苏为鉴”。 怎样借鉴苏联经验、少走弯路 , 成为当时我国必须认真思考、解决的问 题。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 , 毛泽东在 1956 年 4 月 25 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 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2)《论十大关系》关于我国经济建设的主要观点 《论十大关系》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带有全局性的十个问题:重 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 国防建设的关系 , 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 中央和地方的 关系 , 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 党和非党的关系 , 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 , 是非关系 , 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①基本方针 :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调动国内外的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 ②调动国内外的积极因素 : 我们要调动一切直接和间接的力量 , 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③协调比例关系: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之间的关系,沿海工 业和内地工业之间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之间的关系,事关我国 经济发展的全局。 ④正确处理各种权力和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国家、生产单位和个人之间 的物质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之间的关系,直接关系 到各方积极性的调动和提高,是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因素。 ⑤向外国学习:正确对待外国经验,洋为中用,对于加速本国发展具有十 分重要的意义。 知识拓展 全面 理解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对商品经济、价值规律 的认识 (1) 列宁 : 马克思和恩格斯设想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生产力发达的资 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这些国家已经历了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阶段,一 旦实现公有制,就可以逐步取消商品经济,向产品经济过渡。列宁最初的想法也是如此。后来,列宁认为,苏俄的生产力水平没有达到发达这一高度,不具备消灭商品经济的条件,因此他号召共产党人要学会经商 。 (2) 斯大林 : 斯大林曾经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不再存在商品生产。在 20 世纪 50 年代初的争论中 , 斯大林改变了自己原来的看法。他认为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和两个社会主义生产部门的存在 , 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存在的根本原因 ; 保持商品生产 , 发展商品交换 , 是使社会主义获得胜利的唯一可能的道路。斯大林还认为 , 在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地方 , 是不能没有价值规律的 , 价值规律是一所很好的实践的学校 , 无产阶级国家要自觉利用价值规律。关于价值规律的作用,斯大林认 为存在两种情形 :其一是在商品流通领域,主要是在个人消费品流通领域中, 价值规律 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着调节者的作用;其二是在生产领域,价值规律 对社会主义 生产有影响,但不是社会主义生产的调节者。 (3)毛泽东:提出了发展经济应以国家市场为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的论 断;强调了要发展商品生产为社会主义服务;分析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存在的原因与范围;指出了价值规律是一所伟大学校。 典 例 视点一 早餐 一块黑面包、几块糖、一杯豆咖啡,午餐和晚餐 外加 一两碟菜,这是1921年实施新经济政策以前,苏俄政府提供给国际 友人 的最高饮食待遇。当时苏俄人民的生活水平就更低了。 视点 二 1921年 五一劳动节到来时,人们抑制不住实施新经济政策的 喜悦 心情,纷纷走出家门,上街狂欢。 视点 三 1921年 苏俄大旱,1922年国民经济逐步恢复,自1923年整个国 民经济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 。 (1)视点一、视点二和视点三分别反映了什么现象?(6分) (2)三个视点中所提及的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有哪些重大意义?(6分) 答案  (1)视点一说明实施新经济政策前,人民生活水平低;视点二反映 了新经济政策实施后,人民情绪高涨;视点三反映了苏俄尽管干旱,但国 民经济依然快速发展的事实。 (2)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巩固了工农联盟,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恢复了国民经济,调动了生产积极性;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道路。 考点八 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及作用、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创新 1.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的背景、基本特点和作用 (1)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经济结构简单、物质基础薄弱。在此情 况下,参照苏联的模式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基本特点:国家运用指令性计划,直接掌握、控制人财物资源;权力 主要 集中在中央,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在计划规定的范围内进行 。 (3) 作用 :① 集中了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 , 保证了重点建设项目的顺利完成 , 使我国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 , 实现了国家的经济独立 , 进而巩固了国家的政治独立 ;② 抑制了多年来一直困扰我国的 恶性通货膨胀 , 稳定了物价 , 增加了财政收入 ;③ 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的情况下 , 国家通过对国民收入分配的直接控制 , 保证了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需要 , 实现了社会公平。 2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及其影响 (1)弊端与影响:追求“一大、二公、三纯”,致使我国 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 过于单一,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政企不分,忽视商品生产和 市场的 作用,不利于社会化生产的发展。 (3)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分配中的平均主义严重,严重影响 人们 工作积极性的发挥。 3.深刻理解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创新的意义 (1)长期以来,无论是马克思主义者还是西方学者,都把计划经济作为社 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把市场经济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将 二者看作社会制度的范畴。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立,明确 指出了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说,消 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为我国 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选择奠定了理论基础,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 。 (2) 邓小平在总结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经验教训和改革开放实践中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 , 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冲破了禁区 , 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 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典例 1 (2015 江苏单 科)材料一 统治者 要想更好地促进 整个 国家的发展,就应将其权力严格限制于立法职责,而让资本自我 寻找最 有利可图的渠道,让商品自我发现其公平价值,让努力和智慧得到 它们 应得的回报,让懒惰和愚蠢受到上天的惩罚,并且要做到维护社会 的稳定 、保护财产、减少法律成本、严格控制国家部门的花费。政府 的职责 应仅限于此,而人民大众有把握把其他的事情做得尽善尽美。 —— 托马斯·贝宾顿·麦考利 材料二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 , 由于经济生活中存在不确定因素 , 所以企业家仍有用武之地。市场经济的各种弊端将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而逐渐消除 , 市场经济的优点将持续保存。 阅读材料 , 回答下列问题 : ( 1)材料一、材料二分别反映了什么观点?(6分) (2)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政府和市场之间关系的认识。(6分) 答案  (1)材料一反映的是自由放任的观点;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限制政府的作用。材料二反映的是国家干预的观点;国家干预可以有效克服市场失灵,弥补市场的缺陷;促进市场经济更好发展。 (2)市场具有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市场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国家干预经济是克服市场经济弊端的必然要求;既要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又要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 典例2      (2014 江苏单 科)材料 一  正如货币主义是对凯恩斯 主义 无法结束滞胀这种现象的反应一样,与里根经济政策等同的供给 学派经济学 被认为是因求解滞胀出路而得以确立的。 ——E.雷·坎特伯里 材料二  在应对危机时,各国政府几乎习惯性地拿起凯恩斯主义武器。 但是,这个以拉动投资和消费为特征的需求管理手段正在遭受广泛质 疑。近年来,我国多位知名学者也希望宏观政策能够从需求管理适当转 向供给调控。“解除供给抑制”是这些学者开出的药方。 阅读材料 , 回答问题 : 根据供给学派的观点 , 结合我国的经济实践 , 谈谈怎样才能“解除供给抑制”以实现经济增长。 (6 分 ) 答案  推行税收制度改革,适当削减预算支出;政府应简政放权,减少 政府 审批和行政干预;促进私营经济发展。 考点九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十四届三中全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作了如下规定:坚 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 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 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 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 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 , 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 , 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 ; 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 , 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 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 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 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 , 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2 .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 (1)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充分 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 (2)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这一体制自身发展的内在 要求 。 (3)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实现科学发展。 (4)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全面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 增强 防范经济风险能力的需要。 3.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 (1)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 所有制经济 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可以促进各类市场主体的健康发展, 为我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提供制度保障。 (2)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是使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必须加快形成企业 自主经营 、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 平等 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 (3)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科学的宏观调控 , 有效的政府治理 , 是发挥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 深化行政 体制改革 , 创新行政管理方式 , 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 , 建设法治政府 和服务型政府。 (4)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 , 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 , 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 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 5)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 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 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 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6)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推动对内 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 , 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 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 , 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 合作竞争新优势 , 以开放促改革。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1) 新时代、新特征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 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我国 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 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②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 , 基本特征就是 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 , 是保 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 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 , 是遵循经济 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 (2) 新理念、新要求 ①新理念 : 党的十八大以来 , 我们在实践中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 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创新是引领发展的 第一动力 ;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然条 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 ;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 路 ; 共享解决的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②新要求 :a.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 系是新时代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 也是当前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 构、转换增长动力的迫切要求。 b. 贯彻新发展理念 ,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 系 , 实现高质量发展 , 必须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 配制度 ; 精准施策 , 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 加大生态保护 , 推动绿色发展 ,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知识拓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1) 新方位 ①历史方位是指客观事物在历史进程中的前进方向和所处位置。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 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②历史方位由发展阶段决定。党的十八大以来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 新时代 , 我国发展呈现许多新的阶段性特征 , 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 , 综合国力跃居世界前列。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 发展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 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大幅提升 , 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这些特征决定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2) 新矛盾 ( 新特征 )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②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原因 : 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是社会主要矛盾的 转化的根本原因 , 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 是社会进步的根 本体现 ;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 , 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迫切 需要 ;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 , 也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 瞩、统筹规划的结果 , 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思想的体现 , 是新 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表现。 ③社会主要矛盾决定党和国家中心任务。正确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社 会主要矛盾 , 是认清发展所处历史方位的基本依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 (3)新理念 新发展理念 具体阐释 创新发展 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协调发展 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体现 开放发展 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共享发展 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共享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内在联系 创新发展增强发展的动力,协调发展提高发展的平衡性,绿色发展保障发展的可持续性,开放发展实现发展的内外联动,共享发展明确发展的目标。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有着统一的目标,使科学发展的内涵进一步具体化,对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更具针对性、指导性、可操作性 (4) 新要求 ①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新时代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 也是当前转变发 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迫切要求。 ②措施 : 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 ,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 推动经 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 着力加快 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 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 , 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典例1   (2016 江苏单 科) 战后 ,德国经济获得迅速发展,创造了 经济 发展的奇迹,形成了独特的德国模式。如果说传统的自由市场经济 像“野生林” ,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则是“人工林”。 德国 为世界著名福利国家之一,政府提供的社会福利、社会保险等 耗资规模 占GDP的1/3以上,这些政策在一定时期对经济的稳定发展和 社会安定 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巨额 社会保障支出 使其财政不堪重负 。 结合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简述德国模式对促进我国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启示。(6分) 答案  通过发挥市场的作用提高效率;通过发挥政府的作用缓解社会 各种 矛盾;社会保障应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典例 2    (2018 天津文综 ) 阅读材料 , 回答问题。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 国有企业的中流砥柱作用日益突 出 , 国企改革也站到了新的历史节点上 , 翻开了新篇章。 材料     联通集团混合所有制改革是首例中央国有企业层面的混改。混 改后 , 联通集团对中国联通的持股比例从原来的 63.7% 降到 36.7%, 仍是 大股东但不再处于绝对控股地位 , 腾讯、百度等民企成为新的战略投资 者 ; 新成立的董事会吸收民营企业代表参与企业经营决策 , 优化了经营 管理机制 ; 中国联通向 7 000 余名核心员工授予占总股比 2.7% 的股票 , 调 动了最核心要素的积极性 ; 联通与新的战略投资者在云计算、物联网等 领域开展战略合作 , 培育了创新发展新动能。国企民企以混改“联 姻” , 改出了国有资本、非公有资本融合发展的新优势。 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 ,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重要意义。 运用 《 经济学常识 》 知识 , 回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三个 最重要环节及其地位。 (9 分 ) 答案   (9 分 ) ①市场主体、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 ②培育合格的市场主体 , 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性工程 ; 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 , 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环节 ; 建立 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 , 是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   本册知识 框图 框 图 解 读 一条主线:围绕经济学史,阐述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三大板块:古典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与实践。 九个代表:斯密、李嘉图、马克思、罗斯福、凯恩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