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安徽省阜阳三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政治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安徽省阜阳三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政治试题 解析版

安徽省阜阳三中2018-2019学年高二第一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政治试题 总分:100分 时间:100分钟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50分)‎ ‎1.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①2018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写入宪法 ‎②永顺老司城遗址成为湖南省首个世界文化遗产 ‎③2017年冬季我国天然气供应形势严峻,多地上调非居民用天然气价格 ‎④习近平总书记出席第四次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仪式并参观《南京大屠杀史实展》‎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文化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②④属于文化现象,①是政治现象,③是经济现象,故本题答案选B。‎ ‎2.餐桌礼仪,正是人类用餐和动物解决生理需要区分开来的关键。餐桌礼仪,包括怎么动筷子、使刀叉,衣着打扮是否得当、与宴会主人和同桌的客人如何交谈、如何敬酒、正确 的入座和离席每个细微的肢体语言都向周边的人泄露着你的信息:身世背景、家教、性格、喜好、人品。在西方,餐桌礼仪一直作为家庭教育的重点。可见( ) ‎ ‎①文化素养的形成需要后天培养 ‎ ‎②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 ‎③物质活动离不开精神活动 ‎ ‎④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此题考查文化的特点以及文化的产生。考查学生记忆和理解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首先读懂材料意思,然后结合排除法选择。材料中“餐桌礼仪,不仅是怎么动筷子、使刀叉,衣着打扮是否得当、与宴会主人和同桌的客人如何交谈、如何敬酒、正确的入座和离席……以上每个细微的肢体语言都向周边的人泄露着你的信息:身世背景、家教、性格、喜好、人品。在西方餐桌礼仪一直作为家庭教育的重点”说明文化是一种素养,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故①②符合题意;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③表述错误,故排除;材料没有涉及“文化的相对独立性”,④不符合题意,故排除。故选B。‎ ‎【点睛】文化的特点 ‎②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②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生活、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培养出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实践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③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文化是通过物质活动或物质载体体现出来的。‎ ‎3. 美国人有一句玩笑,说全世界的钱都在美国人的口袋里,而美国人的口袋在犹太人的脑袋里。犹太人对宇宙技术、计算机技术、农业技术都有很多非常独到的贡献,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犹太人是最善于阅读的民族。这说明( )‎ A. 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B. 文化影响人的认识活动、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 C. 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D. 先进文化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的“犹太人对宇航技术、计算机技术、农业技术都有很多非常独到的贡献,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犹太人是最善于阅读的民族”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文化影响人的认识活动、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的体现。其他选项与题意无关,故排除。答案选B。‎ 考点:本题考查了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 ‎4.经济学家冯•丹因 认为,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存在如下图所示相互影响的关系。据此,你认为下列表述中合理的传导顺序为 ‎ ‎①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增加 ‎②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地位作用越来越突出 ‎③资本涌入文化产业,推动了文化产品的研发与生产 ‎④生产发展壮大,文化领域出现新兴的产业或部门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②‎ C. ④→①→③→②‎ D. ③→④→①→②‎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经济与文化的关系。经济决定文化,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可由此确定 ①为首项;人们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增加,导致其供给的增加,资本涌入文化产业,推动了文化产品的研发与生产,③为第二项;文化产品生产发展壮大,推动文化领域出现新兴的产业或部门,④为第三项;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使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地位作用越来越突出,②为尾项,①→③→④→②传导顺序正确且符合题意;其它选项传导顺序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 ‎【点睛】本题属于排序选择题,此类题解答可采用首尾法进行确定。即先确定第一个题肢或先确定最后一个题肢,如果先确定第一个题肢,可以以此往后推,如果是先确定最后一个,可以以此往前推。同时要注意排除错误选项,按此步骤,基本上可以确定正确答案。‎ ‎5.美国总统特朗普访华期间,中美两国元首夫妇沿故宫中轴线,依次参观了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体会着殿名中蕴含的“和”的中国传统文化。红垣黄瓦之间,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成为两国元首深度交流的切入口。由此可见 ‎①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②文化的影响潜移默化 ‎③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④文化通过物质载体来呈现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①‎ ‎【答案】B ‎【解析】‎ 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成为两国元首深度交流的切入口,这说明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①正确;故宫各殿体现着蕴含“和”的传统文化,这说明文化通过物质载体来呈现,④正确;文化的影响潜移默化、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在材料中没有体现,②③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B。‎ ‎6.大运河是由国家修建的最大的且最古老的内河水道系统。作为黄金水道,它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运河文化,并于2014年以仍在使用的“活态线性文化遗产”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上述材料 ‎①表明了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 ‎②说明了运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根基 ‎③有利于研究中华文明的演进,保护民族记忆 ‎④是中华民族情感的集中展示 A. ②④ B. ①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B ‎【解析】‎ 大运河作为黄金水道,它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运河文化,这表明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①正确;运河文化并不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根基,②不选;大运河被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有利于研究中华文明的演进,保护民族记忆,③正确;庆祝民族节日才是民族情感的集中展示,④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B。‎ ‎【点睛】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7.我们在说“幽默”、“基因”、“沙发”的时候,会想到它们来自英语吗?总以为这就是中文,其实它们落地融化到汉语中了。同样,老外在说“dimsum(点心)”、“kungfu(功夫)”、“gelivable(给力)”时,他们也用习惯了,不会发问来自何方。这表明 ‎①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各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优秀文化 ‎③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④不同民族文化具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的多样性。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既有本民族的个性,也具有世界文化的共性。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既有合理、优秀成分,也存在糟粕成分,②错误。答案为D ‎8.中国旅游研究院等部门在公布的《中国游客海外形象全球调查》中指出,中国游客在礼仪方面与境外目的地存在较大冲突。海外居民认为中国游客不文明行为主要有:乱扔垃圾、闯红灯、围观起哄、插队、 抢座和践踏花草、小孩随地大小便等。下列对中国游客境外不文明行为的网评,你认为正确的是 ‎①文化具有多样性,不同国家由于历史文化习俗等差异,产生不同行为是正常的 ‎②游客代表国家形象,理应提高自身素质 ‎③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出游地所在国的文化习俗 ‎④不同国家、民族的人,处事行为有差异,但文明的客观标准是一致的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所述的中国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不能认为是正常的,这是文明素质不足的表现,①不选;游客的所作所为代表国家的形象,中国游客理应提高自身素质,注意形象文明,②正确;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本民族的优秀文化,③说法不正确;不同国家、民族文明的客观标准是一致的,中国游客应当注重自身的文明素质,④正确,故本题答案选择B。‎ ‎【考点定位】文化的多样性 ‎【特别提示】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是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前提;使世界文化多姿多彩。‎ ‎9.2017年5月,第十一届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深圳会展中心拉开帷幕。为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文博会专门增设了丝绸之路馆,优选15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和国内15个丝绸之路城市的传统工艺美术、创意设计、文化旅游及演艺等内容参展,以促进沿线国家地区文化产业的交流、对话与合作。材料表明( )‎ ‎①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 ‎②文化产业博览交易等活动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③商业贸易能克服时空局限而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 ‎ ‎④大众传媒在推动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中功不可没 A. ②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②‎ ‎【答案】D ‎【解析】‎ ‎“一带一路”战略文博会促进沿线国家地区文化产业的交流、对话与合作,表明文化产业博览交易等活动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①②项符合题意;大众传媒能克服时空局限而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③项说法错误;材料没有强调大众传媒的作用,④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D。‎ ‎10.中国古代建筑强调群体结构,小至四合院,大至皇宫、皇城,都有一道墙,形成一种封闭自足、不待外求、自成一统的意蕴。且不论园林,就是四合院、宫殿,群体结构的屋与屋之间,总是很多“空”,有条件就一定要辅以亭池草木,显出实中 之虚。中国建筑的特点是使人不出户、不出园,就可以与自然交流,悟宇宙盈虚,体四时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又是外向开放的。上述材料表明,我国传统建筑文化()‎ A. 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B. 体现了封建主义的落后思想 C. 只有在继承中才能不断发展 D. 是展现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继承性。中国古代建筑强调群体结构,形成一种封闭自足、不待外求、自成一统的意蕴,同时它又是外向开放的,表明我国传统建筑文化是展现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D正确且符合题意;其它选项都不符合题意,均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 ‎11.笙是我国一种古老的乐器,迄今已有3000年的历史。它那金声玉振的小小笙簧和刚直劲节的紫竹笙苗、那“直而不居,曲而不兆”的独特音色,承载了“和”“德”“清”“正”的美学精神,成为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材料表明,优秀传统文化 A. 对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B. 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源泉和动力 C. 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绝对稳定性 D. 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 ‎【答案】D ‎【解析】‎ ‎【详解】笙那“直而不居,曲而不兆”的独特音色,承载了“和”“德”“清”“正”的美学精神,成为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这表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D适合题意;其它选项没有体现,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 ‎12.在中央电视台的《经典咏流传》舞台上,乡村教师梁俊和山里孩子小梁用朴质无华的天籁之声演绎出《苔》诗所蕴含的“平凡人为实现不平凡梦想而努力的精神”,让这首小诗重新传遍大江南北。这表明,传承传统文化要 ‎ ①保持和发扬其积极向上的内容 ‎②为其注入新的时代精神 ‎ ③不失本色,原汁原味地呈现 ‎ ‎④坚持用西方优秀文化进行改造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苔》诗所蕴含的“平凡人为实现不平凡梦想而努力的精神”,让这首小诗重新传遍大江南北,这表明,传承传统文化要保持和发扬其积极向上的内容,并为其注入新的时代精神,①②正确且符合题意;③④在材料中未体现,排 ‎【点睛】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文化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13.“年年有个家家忙,二十三日祭灶王。当中摆上一桌供,两边配上两碟糖。黑豆干草一碗水,炉内焚上一股香。兰家的过来忙祝赞,祝赞那灶王降吉祥”。俗曲反映了过去我国民间祭灶的情景。这天由于特别热闹,人们认为这是农历新年的“彩排”,所以又称过小年,我国北方至今仍有过小年的传统。这表明 ‎①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 ‎②传统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 ‎③民俗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④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特点。我国北方至今仍有过小年的传统,这表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①④正确且符合题意;②正确但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③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 ‎14.静止的时候,凝固着威严和庄重;走动的时候,流露出飘逸和洒脱。作为汉民族传统服饰,汉服交领右衽、系带宽袖,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饰,从黄帝到明末清初,一直保持着相对一致的风格和形制,被誉为“穿在身上的诗书礼乐”。透过汉服文化可以感悟到 ‎①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文化 ‎②一个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 ‎③文化对人们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的影响 ‎④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相对稳定性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本题以汉服文化为背景材料,注意关键词“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饰”、“相对一致的风格和形制”、“被誉为“穿在身上的诗书礼乐”,所以,②④的说法是正确的,①在材料中未能体现出来,③也未能在材料中体现出来,所以本题选B。 ‎ ‎【名师点睛】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体现在中华汉字和史书典籍。中国传统文化还具有博大精深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其独特性、区域性和民族性。‎ ‎15.近年来,某市发掘传统中医药文化资源,坚持“以药立市”,大力推动现代中医药产业发展,现已建有全国规模最大的中药材交易市场,形成了涵盖中药材种植,中药研发、生产、流通,中医药文化传播的现代中医药产业体系。该市大力发展现代中医药产业的文化意义在于 ‎①创新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基本理念 ‎②开创了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新局面 ‎③推动传统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 ‎④促进中医药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该市大力发展现代中医药产业与创新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基本理念无直接关联,①不符合题意。②夸大了该市大力发展现代中医药产业的作用,不选。该市形成了涵盖中药材种植,中药研发、生产、流通,中医药文化传播的现代中医药产业体系,不仅推动传统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而且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促进中医药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③④符合题意。故选D。‎ ‎16.慕课(MOOC),是新近出现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据教育部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慕课建设与应用呈现爆发式增长,460余所高校建设的3200余门慕课上线课程平台,5500万人次高校学生和社会学习者选学。我国慕课数量已位列世界第一。慕课的快速发展 ‎①推动了文化传承方式的变革 ‎ ‎②决定了文化的发展方向 ‎③改变了教育的传统功能 ‎ ‎④提供了更丰富的教学资源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慕课是新近出现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可见,慕课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文化传承方式的变革,故①正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了文化的发展方向,故②错误;③选项的说法不符合事实,故③错误;“460余所高校建设的3200余门慕课上线课程平台”,这说明慕课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更丰富的教学资源,故④正确。故选B。‎ ‎17.电视剧《鸡毛飞上天》喜获“飞天奖”提名,该剧紧密贴近生活,关注民生,聚焦现实人生,反映普通百姓通过勤劳实现梦想,展现其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为现实主义创作赢回观众,贏回尊严,更为今后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指明了方向。这表明 ‎①注入时尚元素的文化作品更具吸引力和生命力 ‎②立足社会实践,才能创造出有价值的文化作品 ‎③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 ‎④推动社会实践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所在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该剧紧密贴近生活,关注民生,聚焦现实人生,反映普通百姓通过勤劳实现梦想表明,立足社会实践,才能创造出有价值的文化作品,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②③项符合题意;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才能使文化作品更具吸引力和生命力,①项说法错误;材料不体现文化创新的目的,④项与题意不符;故正确选项为B。‎ ‎18.《经典咏流传》第七期,歌手张杰作为经典传唱人带来了梁启超的《少年中 国说》,高亢的歌声点燃全场,将流行与经典完美融合,使两个时代面对面交流,唱出了当下中国青少年的意气风发与奋发图强的精神面貌。节目引发公众热烈反响,各大政府媒体、机构纷纷转发分享了这首歌曲。可见,该歌曲的成功 ‎①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②充分说明创新是文化富有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可靠保证 ‎③在于能够体现时代精神,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④在于形式和内容的创新满足了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将流行与经典完美融合,体现了①;唱出了当下中国青少年的意气风发与奋发图强的精神面貌,引发公众热烈反响,说明了③;②中的“凝聚力”和“可靠保证”表述不够科学,排除;材料不能体现该歌曲是否实现了内容的创新,④排除;正确选项为B。‎ ‎【点睛】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基本途径之一)。即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即文化创新的根基),空谈文化创新,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19.越剧《寇流兰与杜丽娘》在英、法、德、奥四国进行了巡演,产生了巨大影响。该剧把莎士比亚戏剧《大将军寇流兰》和中国戏剧《牡丹亭》结合在一起,采纳西方话剧、音乐剧的方式、借鉴中国昆曲的程式,让西方观众在欣赏我们传统戏剧的同时,重 新认识他们的经典。《寇流兰与杜丽娘》的成功表明 ‎①文化创新需要植根于本民族文化的土壤 ‎②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③博采众长有利于更好地发展本民族文化 ‎④文化创新能够推动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寇流兰与杜丽娘》的成功表明,文化创新需要植根于本民族文化的土壤,博采众长有利于更好地发展本民族文化,故选项①③符合题意,应选;选项②说法错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排除;选项④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 ‎20.中国国画以意境见长,在长期发展进程中,受到其他民族和国家绘画不同程度的影响。自“六朝” 以来,中国国画在 印度绘画的影响下,内容与形式发生较大变化;近现代受西方油画的影响更大于受印度绘画的影响。但中国国画的民族特色并没有因此茫然无存,而是在交流互鉴中更好保持了自身的生命力和艺术魅力。这说明 ‎①积极吸取外来文化优秀成果是文化创新的根基 ‎②文化交流要善于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找到最大公约数 ‎③文化交流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文化要以创新为基础,面向世界、 博采众长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但中国国画的民族特色并没有因此茫然无存,而是在交流互鉴中更好保持了自身的生命力和艺术魅力”说明文化交流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要善于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找到最大公约数,故选项②③符合题意;选项①说法错误,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是进行文化创新的根基,排除;选项④说法错误,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点睛:正确理解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辩证关系:‎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就不能从事有价值的文化创造。一方面,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进行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2)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源于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21.五千年的汉字,承载着文明的曙光,从远古走来。它穿越了一个又一个朝代,穿越了漫漫长夜,走到了我们面前。汉字,是华夏文明的原始基因,是中国文化的根。这是因为()‎ ‎①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②汉字是世界上运用人数最多的文字 ‎③汉字具有象形和表意的特点 ‎④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汉字是华夏文明的原始基因,是中国文化的根,这是因为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①④正确;汉字是世界上运用人数最多的文字、汉字具有象形和表意的特点并不能说明汉字为什么是华夏文明的原始基因,是中国文化的根,②③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D。‎ ‎【点睛】文字≠汉字。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文字与文明关系角度)。而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22.苏绣发源于江南苏州吴县一带,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刺绣艺人结合绘画作品进行再制作,所绣佳作栩栩如生,笔墨韵味淋漓尽致,有“以针作画”、“巧夺天工”之称。苏绣集苏州文化之大成,没有桑基、织造就不会有苏绣,没有秀美山水的孕育,也就不会成就今天的苏绣。这表明 ‎①苏绣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脉相承 ‎②苏州的地理环境决定了苏绣文化的独特性 ‎③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是苏绣文化发展的源泉 ‎④苏绣文化发展是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的结果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苏绣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这表明苏绣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苏绣集苏州文化之大成,这表明苏绣文化博大精深,①正确;地理环境只是影响文化而不是决定文化,②不选;“没有桑基、织造就不会有苏绣”这表明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是苏绣文化发展的源泉,③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苏绣文化面向世界、博采众长,④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B。‎ ‎23.中华文化有极强的包容性,既求同存异,兼收并蓄。这种包容性,既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和睦相处,又能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理 解。下列能体现中华文化包容性的是 ‎①《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汇 ‎②岭南文化与异质文化嫁接形成独特流派 ‎③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一直处于世界前列 ‎④“孔子学院”、“鲁班工坊”掀起中国文化热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A ‎【解析】‎ 中华文化有极强的包容性,既求同存异,又兼收并蓄。《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汇、岭南文化同异质文化嫁接形成独特流派均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①②项符合题意;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一直处于世界前列,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科技成果,不体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③项与题意不符;“孔子学院”、“鲁班工坊”掀起中国文化热说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对外传播,不体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④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A。‎ ‎【点睛】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①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 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②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24.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都江堰,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工程。它的主体工程规划科学、布局合理,综合发挥了分水、导水、壅水、引水和泄洪的功能,形成了科学的、完整的、调控自如的工程体系,既能保证灌区用水需要,又可防止灾害发生。都江堰水利工程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思想,是一项伟大的古代“生态工程”,其成功之处是今天全世界水利工程建设学习的榜样。这告诉我们( )‎ ‎①中国的科学技术居于世界的前列 ‎ ‎②总的说来,我国古代科技注重实用,具有理论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 ‎③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 ‎④中华优秀的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社会的发展依然具有深刻影响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都江堰水利工程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思想,是一项伟大的古代“生态工程”,其成功之处是今天全世界水利工程建设学习的榜样。这告诉我们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中国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③④适合题意;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居于世界的前列,①错误;总的说来,我国古代科技注重实用,具有整体性和实用性的特点,②是错误的;故本题选C。‎ ‎【点睛】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 相对稳定性是从纵向的角度及历史的角度来说的,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化由过去到现在具有历史继承性;而鲜明的民族性是从横向角度来说的,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化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不同之处,注意把二者区分开来。‎ ‎25.2017年3月12日,古老的罗马阿根廷剧院迎来中意文化碰撞的剧作一一京剧《浮士德》。不同于西洋歌剧,京剧《浮士德》短小精悍,剧情跌宕起伏,服装绚丽夺目,京剧艺术的唱、念、做、打得以淋漓展现。演出结束时掌声经久不息,演职团队两次返场谢幕,获得观众一致好评。这表明:‎ ‎①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 ‎②文化交流互鉴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③文化在交流与传播过程中渐趋统一 ‎ ‎④中华文化兼收并蓄,具有极强包容性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京剧《浮士德》把西方文化与中国京剧艺术融合在一起而取得成功,这说明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①正确;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②错误;文化在交流与传播过程中渐趋统一观点错误,③不选;京剧《浮士德》吸收容纳了意大利文化,这表明中华文化兼收并蓄,具有极强包容性,④正确,故本题答案应为D。‎ ‎【点睛】文化创新的根基是传统文化;文化创新的基础和根本途径是社会实践。文化创新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文化创新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必须建立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总分50分)‎ ‎26.‎ ‎1987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开始实施。时至今日,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社会的经济运行和公民财产状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因此,制定一部适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社会治理实践的要求的基础性、综合性的民事法典势在必行。2017年3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经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民法总则第一条开宗明义规定:“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事法典编纂的全过程,作为设计民事法典、倡导社会公德、弘扬传统美德、强化规则意识、增强道德约束、倡导契约精神,维护公序良俗的精神引领,使民事法典成为民事主体在从事民事活动时的内在戒律和外在约束。‎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分析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民法总则的编纂与实施过程的作用。‎ ‎【答案】①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民法总则,会引领民法总则的编纂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要求。③文化影响人们的行为和思维。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蕴含的社会主义道德准则,会约束和规范人们的民事行为,促使民法总则更好地发挥调整民事关系,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和经济公序良俗的作用。‎ ‎【解析】‎ 本题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事法典编纂的全过程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文化的作用和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知识点的把握,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本题考查文化作用的知识,设问指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民法总则的编纂与实施过程的作用,属于意义类试题,实际是考查文化的作用和意义。文化的作用主要从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与综合国力、文化对人的影响等角度思考;并注意结合材料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的统一。‎ ‎【点睛】主观题回答文化的作用时,一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考虑:一是文化的力量(文化作为精神力量,能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和个人产生深刻的影响)。二是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三是文化与综合国力(当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四是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从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老子的“损有余而补不足”、太平天国的“无处不均匀”和康有为的《大同书》,至建国后的人民公社、“大锅饭”,都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平均”的文化基因。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阶级社会,极端贫困的人们企盼平均分享财富,企盼有尊严的生活,这种思想对摧毁和瓦解封建制度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今天对我们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仍有启示和警示意义。‎ ‎(1)材料反映了传统文化中的什么文化形式?简述这种形式的作用。‎ ‎(2)结合材料,说明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这种传统文化。‎ ‎【答案】(1)材料反映了传统文化中的传统思想。中国的传统思想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2)①对待传统思想,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绝对平均主义思想要自觉加以改造或剔除,对追求社会公平的观念要继续保持和发扬。②对待传统思想,要革故鼎新,推陈出新。对传统公平思想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③对待传统思想,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反对“守旧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解析】‎ 本题以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平均”思想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传统文化的形式、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等知识点的把握程度。试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 ‎(1)材料反映了传统文化中的传统思想。中国传统思想的作用考生可从它是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等角度进行说明。‎ ‎(2)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考生可从对待传统思想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绝对平均主义思想要自觉加以改造或剔除,对追求社会公平的观念要继续保持和发扬;对待传统思想要革故鼎新,推陈出新。对传统公平思想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对待传统思想,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反对“守旧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角度进行说明。‎ ‎【点睛】对传统文化要辩证看待,批判继承。因为传统文化也有糟粕,所以承袭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必须被继承,全面继承的观点都是错误的。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二者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不分先后。不能说先继承,后发展;也不能说先发展,后继承。‎ ‎28.近年来,频繁发生的雾霾天气使包括我市空气质量不断下降,被称为“隐形杀手”的PM2.5(大气中直径≤2.5微米的污染颗粒)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我校环保小组开展了主题为“关注PM2.5蓝天行动”的探究活动,让我们一起参与。小明结合此次探究“看”—“行”—“思”的三个环节,向大家出示了下表。请在分析下表材料的基础上,按要求完成规定内容的填写。 ‎ 我们所看到的 我们能做到的 文化生活依据 专家坐客“阜阳在线”,传播环保理念 举办“绿色家乡”图片展,通过微博、短信宣传环保知识 ‎①‎ 我校朝夕水培社指导老师彭艳飞长年带学生绿化校园闲荒区,源自他所秉持的环保理念 树立环境意识,‎ 增强社会责任感 ‎②‎ 我校志愿者在校园内开展各种环保活动号召大家践行绿色行动 ‎ 绿色消费、‎ 绿色出行 ‎③‎ 阜阳市西湖镇某村春节在颍州西湖景区周围集中燃放烟花爆竹,空气污染浓度急剧增加 移风易俗,‎ 文明过节 ‎④‎ ‎【答案】①现代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②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④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解析】‎ ‎【分析】‎ 本题以频繁发生的雾霾天气使包括我市空气质量不断下降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大众传媒、文化对人的影响、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等知识的把握,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详解】本题设问指向请在分析下表材料的基础上,按要求完成规定内容的填写。解答本题要把握材料关键信息“通过微博、短信宣传”“树立环境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开展各种环保活动”“移风易俗,文明过节”,调动运用大众传媒的功能和作用、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文化对人的影响、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等知识分析回答。‎ ‎29.2017年 12月3日晚,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正式开播。这档节目此前就因集齐了九大最具份量的国家级博物馆(院)而引起广泛关注,开播第一期,便在豆瓣上取得9.3分的超高评价。以往人们了解文物,大多通过参观博物馆,能获取到的信息很有限。‎ 如何才能让文物“活”起来呢?总导演于蕾和她的团队从零开始研发,历时两年,广泛征求观众和文物收藏者的建议,反复推敲、打磨,终于形成了如今的集综艺、纪录片、舞台戏剧、真人秀等多种艺术形态于一体的全新模式。首期节目中,国宝守护人梁家辉从国宝石鼓引出了故宫守护人梁家五代父子的故事。从守护文物的人和他们与文物的故事,到传承千年文脉的民族大义,节目组对人文关怀的挖掘层层递进、丝丝入扣。在舞台设计上,节目组将中国古典韵味和现代舞台科技相结合,融合纱盒投影、透视冰屏柱、巨型环幕于一体,呈现出精致逼真、流畅自然的效果。该节目带给观众一场奇幻的文化旅行,受到了人们喜爱。‎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谈谈《国家宝藏》节目组的成功对于文化创新的启示。‎ ‎【答案】①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②文化继承和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文化创新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③科学技术推动文化发展,文化创新要发挥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根本途径,要注重在社会实践中推动文化创新。⑤文化创造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文化创新要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正式开播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大众传媒、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文化创新的途径和主体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等知识的把握,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详解】本题考查“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设问指向谈谈《国家宝藏》节目组的成功对于文化创新的启示,属于启示类试题,要依据材料明确或猜测设问知识指向,把握知识指向可以通过材料中关键词,或者材料中所涉及的主体进行定位。解答时把握材料关键信息“大型文博探索节目”“传承千年文脉”“融合纱盒投影、透视冰屏柱”,调动运用大众传媒、文化继承与发展、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文化创新的途径和主体等知识分析回答。‎ ‎【点睛】解答启示类材料题一般贯彻三个步骤。第一,依据设问明确或猜测设问知识指向,把握知识指向可以通过设问中关键词,或者设问中所涉及的主体进行定位。第二,抽取主干有效信息,依据设问知识的确定,审读材料,提取有效的主干信息,明确主干信息的知识指向。第三,依据主干信息与设问界定,整合知识,组织答案。‎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