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1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2019年高考政治进阶提分秘诀(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专题11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2019年高考政治进阶提分秘诀(解析版)

一、分析考情心中有数 近三年选择题考情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弘扬民族精神 II卷19题革命文化(与文化多样性组合考)‎ 从近三年的选择题考情看,只考了一个题,占比1/13,达到7%,远远低于平均数。考点落在了民族精神上。‎ 近三年主观题考情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 II卷第40题:弘扬艰苦精神的意义(与核心价值观、文化自信组合考)‎ I卷39题如何守护英雄,弘扬民族精神(单独考)‎ 从近三年主观题的考情看,共考了2道,占比2/9,达到22%,略低于平均数。考点主要涉及民族精神。题型为意义类和措施类。这两道试题有一个共同点;结合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组织答案。这些答案要点与书本相关要点相距甚远。‎ 综合选择题、主观题考情看,本单元共考了3道试题,占比为3/22,达到14%,低于平均数。考点主要落在民族精神上,第六课中华文化没有涉及。‎ 二、重点知识必背过关 第6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有什么样的特点?其原因是什么?包容性含义是什么?坚持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有何意义?‎ 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坚持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2. 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第7课我们的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精神的的重要性是什么?(三精一魂)‎ ‎ ①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②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的永远的精神火炬;③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基石 ‎2.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必要性。‎ ‎①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②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③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④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4. 民族精神基本特征: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5. 注意区分三点① 中华文化的精髓:中华民族精神;② 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③ 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 ‎ 三 易错易混辨清真伪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得益于汉字和史书典籍的延续。(  )‎ ‎【答案】错误。‎ ‎【解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2.汉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 ‎【答案】错误。‎ ‎【解析】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3.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得益于其特有的包容性,即包容一切文化。(  )‎ ‎【答案】错误。‎ ‎【解析】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包容性不是包容一切文化。‎ ‎4.文化包容性是指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 ‎【答案】错误。‎ ‎【解析】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是指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5.中华文化呈现出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民族不同,民族文化也就不同。(  )‎ ‎【答案】错误。‎ ‎【解析】中华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民族文化的个性。‎ ‎6.自强不息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  )‎ ‎【答案】错误。‎ ‎7.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所以,中华民族精神是不变的。(  )‎ ‎【答案】错误。‎ ‎【解析】民族精神会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 ‎8.极具传统特色的“中国元素”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  )‎ ‎【答案】错误。‎ ‎【解析】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力量源泉。‎ ‎9.爱国主义强调爱国,因此爱国主义内涵亘古不变。(  )‎ ‎【答案】错误。‎ ‎【解析】爱国主义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10.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必须抵制外来文化的影响。(  )‎ ‎【答案】‎ ‎【解析】错误。两者并不矛盾,但要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既要注意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先进文明成果,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又要警惕外来腐朽文化的影响。‎ 四 诊断反思查漏补缺 一、选择题 ‎1.探访人类文明的发祥地,那些曾经与中华文明相伴而行的古老文明,有的衰落了,有的消亡了,有的融入了其他文明。而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却犹如浩浩荡荡的黄河长江,奔流不息,连绵不断。由此可以看出,中华文化(  )‎ ‎①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 ②因为基因单一,所以长存 ‎ ‎③一直都是强大的,引领世界文化 ④是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2.《竹书纪年》是战国时魏国的史书,是现今所知中国史学最早的一部具有通史性质的编年体史书。该书原称《纪年》,亦称《古文纪年》《汲冢纪年》等,北魏郦道元注《水经》引该书时以“纪年”与“竹书”连用,方有《竹书纪年》之称。《竹书纪年》等史书典籍(  )‎ ‎①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②是中华民族重视历史经验的具体体现 ‎ ‎③既保持了民族性,又体现了时代性 ④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竹书纪年》等史书典籍是中华民族重视历史经验的具体体现,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故①②符合题意;③④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答案选A。‎ ‎3.筷子,古称箸,是中国古代独特的发明创造,距今已有六七千年历史。中国传统的礼仪习俗,使得人们在用筷子品尝珍馐美味之时,还得承担一份严格的道义责任。就考古学而言,成千上万种箸文物,可谓洋洋大观,通过小小的筷子,人们可以解读许多惊心动魄的历史场景。由此可见(  )‎ ‎①箸文化是中国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②箸文化已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纽带 ‎ ‎③箸文物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④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解析】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①表述不准确;材料中不涉及中外文化交流的内容,②不符合题意;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可以有很多,箸文物也是一个重要见证,③正确且符合题意;箸承载“道义责任”,通过小小的筷子,人们可以解读许多惊心动魄的历史场景,可以看出④正确且符合题意。‎ ‎4.“画为不语诗,诗是能言画”;“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画难画之景,以诗凑成;吟难吟之诗,以画补足”;“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这表明(  )‎ ‎①绘画和诗歌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②文化创新的源泉在于诗画艺术结合 ‎ ‎③文学和艺术可以相互渗透、相互借鉴 ④中华文学形式多样、风格独特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5.“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中国历法独创的“二十四节气”蕴含了古人对“天”追问的智慧,对推动中国农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现在很多年轻人只知道星座不知道节气。这说明(  )‎ ‎①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  ②我们要培育好和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 ‎③“二十四节气”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④对星座文化要坚决抵制并依法取缔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A ‎【解析】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③错误;星座文化属于落后文化,要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或剔除,④错误。‎ ‎6.方言,即乡音,是故乡的土语,也可以说是我们真正的母语。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迥异的风土人情造就了语言的风格多样化,产生了不同的方言,在时间的积淀中,方言又在人们彼此相互间的交流中丰富壮大。这说明(  )‎ ‎①方言是地方历史文化的基本载体  ②方言文化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征 ‎ ‎③地理环境的差异决定了我国方言文化的多样性 ④方言文化是各民族地区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解析】文化由经济、政治决定,③说法错误;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④说法错误。①②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 ‎7.山东吕剧、云南滇剧、闽南的高甲戏、池州傩戏、岳西高腔、安顺地戏……中国戏曲最早是从模仿劳动的歌舞中产生的,起于先秦时期,明代达到繁荣。目前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各具特色的地方戏曲(  )‎ ‎①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体现 ②是由当地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决定的 ‎ ‎③以其鲜明的民族性而保持稳定不变 ④是各族人民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C ‎8.目前,我国重点保护和发展人口较少民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代表性项目,如高山族的拉手舞,布朗族的弹唱、蜂桶鼓舞,怒族的达比亚舞、仙女节,毛南族的打猴鼓舞、花竹帽编织技艺、肥套……材料表明(  )‎ ‎①中华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 ‎③我国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 ④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解析】我国重点保护和发展人口较少民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代表性项目,说明了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④正确;再者,我国的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明了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②正确。故选D。‎ ‎9.“天山青松根连根,各族人民心连心。天山青松根连根,民族团结一家亲……”伴随着具有浓郁新疆风格的音乐,各族人民其乐融融生活在一起的和谐画面,一一展现在《民族团结一家亲》MV中。MV一经发布,便被众多媒体网站及微信公众平台上传、转发,更得到了网友的疯狂点赞。民族团结一家亲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这是因为(  )‎ ‎①各地域的文化既有共性也有各自特色  ②中华民族精神维系着中华民族的共同生活 ‎ ‎③中华儿女对中华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感 ④中华文化具有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包容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D ‎【解析】“天山青松根连根,民族团结一家亲”,民族团结一家亲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是因为中华民族精神维系着中华民族的共同生活,中华儿女对中华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感,②③符合题意。‎ ‎10.众多中国古代建筑将哲学想象与历史文脉融入砖石之中,已成为文化传承的视觉象征。发源于民间的徽派建筑,虽为人作却宛自天成,达到了“青山云外深,白屋烟中出”的和谐境界,体现了“天人合一”“物我为一”的精神追求。这表明(  )‎ ‎①传统建筑的价值在于思想性 ②传统建筑是文化的物质载体 ‎ ‎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④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11.2017年3月12日,古老的罗马阿根廷剧院迎来中意文化碰撞的剧作——京剧《浮士德》。不同于西洋歌剧,京剧《浮士德》短小精悍,剧情跌宕起伏,服装绚丽夺目,京剧艺术的唱、念、做、打得以淋漓展现。演出结束时掌声经久不息,演职团队两次返场谢幕,获得观众一致好评。这表明(  )‎ ‎①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②文化在交流与传播过程中渐趋统一 ‎ ‎③文化交流互鉴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④中华文化兼收并蓄,具有极强包容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②中文化“渐趋统一”的说法错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故③说法错误;①④符合题意,故选B。‎ ‎12.梦回唐朝,千古一梦……在中华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唐朝一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唐朝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而在当时的都城长安,说胡言、穿胡服、跳胡舞,成为朝野的时尚,唐代的这种生活景观反映出(  )‎ ‎①不同地域的文化有不同的特性  ②中华文化是一种世界文化,不具有民族特性 ‎ ‎③中华文化兼收并蓄,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④中华文化求同存异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B ‎【解析】唐代的生活场景,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③④符合题意。不同地域的文化有不同的特性,①观点正确,但是与题干无关;中华文化是一种世界文化,不具有民族特性,观点错误,②不能入选。‎ ‎13‎ ‎.中秋节作为中华民族一个源远流长的传统节日,在其形成和演变过程中,不断吸取儒家传统文化精髓,同时也丰富了儒家文化的内涵。中秋文化与儒家精神,互为表里,相互影响,逐渐形成了祈求和谐、团圆等永恒不变的民族主旋律。这表明,中华民族精神(  )‎ A.集中表现为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力量 B.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C.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D.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答案】B ‎14.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支撑和动力,是创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民族灵魂。下面选项中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内涵相一致的是(  )‎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万众一心,天道酬勤 ③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④愚公移山,大禹治水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体现的是自强不息的精神,③④符合题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观点不符合题意;万众一心,天道酬勤与题意无关。‎ ‎15.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下列历史典故与民族精神内涵对应正确的是(  )‎ ‎①文成公主赴西藏和亲——勤劳勇敢 ‎ ‎②大禹化干戈为玉帛——团结统一 ‎ ‎③土尔扈特部东归——爱好和平 ‎ ‎④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自强不息 ‎ ‎⑤台湾人民抗击荷兰殖民者——爱国主义 A.①③ B.②④ C.④⑤ D.③⑤‎ ‎【答案】C ‎【解析】文成公主赴西藏和亲体现了爱好和平,①错误;大禹化干戈为玉帛体现了爱好和平,②错误;土尔扈特部东归体现了团结统一,③错误;④⑤正确。故本题答案选C。‎ ‎16.《诗经》中的“夙夜在公”、贾谊的“国而忘家”、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等,体现了一脉相承的精神内涵,以下事例与这种精神最相契合的是(  )‎ A.寸草春晖:助子求学,重病母亲三年织出《清明上河图》十字绣 B.心比金坚:铭记战友深情厚谊,三十一年守护天山筑路士兵墓园 C.誓言无声:隐姓埋名三十年,献身于我国核潜艇研制的壮丽事业 D.童叟无欺:“油条哥”用放心油和一口锅支撑起食品安全的良心 ‎【答案】C ‎17.战争年代驰骋战场、奋勇抗敌是爱国;和平时期捍卫领土完整、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也是爱国。这说明(  )‎ A.爱国主义不是具体的而是抽象的 B.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对祖国最深厚的感情 C.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往往具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D.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答案】C ‎【解析】战争年代驰骋战场、奋勇抗敌是爱国;和平时期捍卫领土完整、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也是爱国,谈的是不同时期的爱国主义有不同的内涵,C符合题意;ABD观点正确,但是与题干无关。‎ ‎18.只要我们有根,纵然没有一片叶子遮身,仍旧是一株顶天立地的树。就让我们调整那立姿,在风雪里站得更稳,坚忍地度过这凛冽寒冬。是的,只要我们有根,明春来时,我们又会枝繁叶茂,宛如新生。这首小诗的寓意是(  )‎ ‎①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②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 ‎ ‎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④中华民族精神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④‎ ‎【答案】D ‎【解析】“只要我们有根,明春来时,我们又会枝繁叶茂,宛如新生”中的根指的是我们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中华民族精神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②④符合题意。‎ ‎19.2017年9月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以146票赞成、1票弃权,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并于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国歌,是民族精神的标志和象征,代表着国家的主权和尊严。为国歌立法的价值在于(  )‎ ‎①能够集中展示民族文化以表达民族情感  ②使之成为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 ‎ ‎③使国歌更好地承载起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 ④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感,增强人们的报国情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20.有一首公益广告是这样唱的:“日常学雷锋,平凡也伟大;大家做好事,处处传佳话。”今天来自各行各业的党员干部、普通职工,他们在一个共同的精神感召下忙碌着,帮助他人,提升自己。关于雷锋精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历久弥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表现  ②顺应时代,展现了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 ‎③植根群众,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④凝聚力量,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解析】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①符合题意;今天各行各业仍然学习雷锋精神,说明雷锋精神植根群众,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③符合题意;时代精神的核心是改革创新,②错误;教育才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④错误。‎ ‎21.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系列特别节目《大国工匠》,讲述了8个工匠“8双劳动的手”所缔造的神话。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耐心专注、专业敬业、锐意改革、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是(  )‎ A.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 B.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之源 C.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D.对中华传统文化基本特征的保留 ‎【答案】C ‎【解析】工匠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C符合题意;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是爱国主义,A错误;中国各族人民的社会实践是民族精神的力量之源,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D无关。‎ ‎22‎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中国精神可以(  )‎ ‎①传播正确的价值观,为民族振兴提供动力源泉  ②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积聚实现中国梦的正能量 ‎ ‎③发挥先进文化的作用,规定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 ④凝聚强大精神力量,为国家富强提供重要保证 A.②④ B.①④ C.②③ D.①③‎ ‎【答案】A ‎23.2017年7月30日,人民解放军在朱日和训练基地上举行了建军90周年大阅兵。三军将士列阵沙场,以战斗姿态接受检阅,用阅兵的方式重温军队的光辉历史,展示军队的战斗力。朱日和大阅兵的意义在于(  )‎ ‎①强化了国防观念,是民族生存发展的基础 ②激励了官兵斗志,创造了中华文化新辉煌 ‎ ‎③提振了民族精神,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情感 ④增进了国家认同,增强了中华民族凝聚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解析】朱日和大阅兵提振了民族精神,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情感,增进了国家认同,增强了中华民族凝聚力,有利于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③④符合题意。‎ ‎24.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必须(  )‎ ‎①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②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心骨”作用 ‎ ‎③把握时代脉搏,弘扬时代精神  ④坚决抵制外来文化的影响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教育部决定:2017年春季教材将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八年抗战一律改为十四年抗战。抗日战争是以八年算,还是以十四年算?一直以来,这是历史学者讨论的热点问题。2011年,在纪念九一八事变80周年时,《人民日报》刊登社论,提出了“十四年抗日战争”的概念;2014年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指出:“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七七事变成为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端,由此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可见,这并不是一次简单的话语转换,而是对历史最客观、最公允、最权威的评价。在全国大中小学教材修改这一历史概念到底有何深意?李宗远说,十四年抗战史能够最大程度地将为争取民族解放而流血牺牲的烈士,囊括到民族英烈的范畴中来。这是对民族脊梁、抗战英灵最重要的告慰和尊重。张玉来说,十四年抗战史的书写,有助于国内国际抗战史研究领域能够更好地进行对接。譬如日本著名历史学家江口圭一与家永三郎等,都将中国抗日战争起点定位于1931年。这样的呼应是对日本国内勇于正视历史、反省罪行的有识之士的一种肯定,有助于警醒各国牢记历史、珍惜和平。张玉来认为,应以此次教材修改为契机,进一步研究梳理抗战史,消除近年来“抗日神剧”等历史泛娱乐化所造成的认识混乱以及价值观扭曲,加强对青少年乃至全社会的历史传承,积极正本清源。‎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和民族精神的知识,分析“2017年春季教材将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答案】①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人类文化传承中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是对民族脊梁、抗战英灵最重要的告慰和尊重。有助于国内国际抗战史研究领域能够更好地进行对接。‎ ‎②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是当前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③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有利于对全体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铸造中华民族精神支柱,有利于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为实现中华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有助于警醒各国牢记历史、珍惜和平。‎ ‎【解析】此题考查教育和民族精神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能力,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学生爱国主义的核心素养。设问类型为依据类。根据材料,分别从教育在传承人类文化的作用、民族精神的内涵、作用角度作答。‎ ‎26.文化自信,是兼收并蓄、海纳百川之后的自信,也是尊重文化多样性基础上的自信。‎ 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借鉴而形成的文明。汉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向西域传播了中华文化,也引进了葡萄、芝麻等西域物产。唐代中国通使交好的国家多达70多个,促进了中华文化远播世界,也促进了各国文化和物产传入中国。明代郑和七次远洋航海,留下了中国同沿途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佳话。明末清初,欧洲的天文学、医学等知识纷纷传入中国,开阔了中国人的知识视野。之后,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更是频繁展开,这其中有冲突、矛盾、疑惑、拒绝,但更多的是学习、消化、融合、创新。‎ 根据材料所给的信息,请你运用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知识,分析我们应怎样树立文化自信。‎ ‎【答案】①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②我们应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求同存异,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③我们应在文化交流中兼收并蓄,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反对文化霸权主义。‎ ‎27.雷锋是一座精神丰碑,是一面光辉旗帜。然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有人认为雷锋是特殊时代的特殊人物,有人说雷锋叔叔三月里来四月里走……言下之意,似乎雷锋精神只是一个过时的道德标杆。然而5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雷锋式模范人物的涌现,告诉我们雷锋是永远的雷锋;身边无处不在的感动,无时不有的温暖,告诉我们雷锋是身边的雷锋。雷锋精神没有过时,也不会过时。现实之中,那些“感动中国”的人们,那些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人们,那些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的人们,他们虽不是“雷锋”,但谁都不能否认他们是雷锋精神最好的继承者和阐释者。当一些感人事迹确实发生在身边时,我们的心灵受到了强烈震撼:谁说雷锋精神已过时,它不是随时都会出现么?雷锋精神时刻存在着,只是不被注意,当困难来临时,它也会随之“现身”。‎ 结合所学知识,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说明为什么雷锋精神没有过时,也不会过时。‎ ‎【答案】(1)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具有继承性、稳定性。雷锋精神是中华文化的浓缩,折射出一个民族的素质。雷锋精神绝不是民族传统美德的简单再现或重复,而是一种坚定信仰的延续,在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新途径中一脉相传,在开拓新领域、寻求新发展中常学常新。‎ ‎(2)中华民族精神富有创新性,实现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雷锋精神也被赋予了更多的时代内涵。雷锋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厚精神资源,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3)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能够做到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虽然雷锋精神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但它包容性强,同时兼有人类共同文明价值观、中华民族传统文明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文明价值观的优点,所以雷锋精神能够发挥出其独特优势和持久魅力,永远不会过时。‎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