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1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专题15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与否定观(讲)
【讲备考】 1.本专题从方法论的角度回答了“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这一主题。在复习过程中要围绕三个方面。第一,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即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第二,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即矛盾规律。第三,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即创新。要注意理解联系、发展、矛盾和创新的内在联系。 2.一条主线:世界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又是普遍联系的、充满矛盾的。 一大对立: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三个方面: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唯物辩证法的要求——树立创新意识。 三大观点: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 一种意识:创新意识。 3.从考点角度看,矛盾的属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属于高频考点。从题型角度看,矛盾观点考查主观题的几率较大。从命题背景材料角度看,生活处处有哲学,平时要提高运用哲学思维解读热点问题和漫画、古文的意识和能力。 【讲重点】 一、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 1.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2)同一性与斗争性相互联结、不可分割。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2.矛盾的普遍性 (1)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矛盾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2)方法论: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3.矛盾的特殊性 (1)含义: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2)表现: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3)方法论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1)辩证关系: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②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是特殊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普遍性。 (2)方法论:以矛盾普遍性为指导,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 ①原理内容: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②方法论要求: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 ①原理内容: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指在事物内部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二者相互依赖、相互排斥,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②方法论要求: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重点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时不可忽视次要方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6.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含义: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2)原理依据: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3)意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地位);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重要性)。 7.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两点论 重点论 区 别 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联 系 两点论和重点论紧密相连。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 8.正确理解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关系 主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 区别 外 延 主要矛盾存在于复杂事物中,一般只有一个,而次要矛盾可以有很多 矛盾的主要方面存在于矛盾统一体内部,双方中一方面是主要方面,另一方面是次要方面 内 涵 主要矛盾指的是“矛盾体”,内部又含主次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讲的是“矛盾侧面”,所以,只能叫“一方”或“方面” 区 别 地位作用 主要矛盾决定事物发展的进程,原因在于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 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着事物的性质,原因在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 方法论 主要矛盾的原理,要求做工作要抓重点、抓关键、抓中心。 主次矛盾研究的是做事要有主次,如果是有多项工作要做,但有主次,就用主次矛盾原理 矛盾主要方面的原理,要求看问题要把握本质和主流。主次方面研究的是看问题判断性质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如果探究一项工作是否值得做,或者研究事物的性质和方向是什么,则用主次方面原理 区别 标志词语 “重点”、“重心”、 “关键”、“首要任务”、“突破口”、“中心环节”等 “主流”、“方向”、“大局”、“性质”、“主体”、“实质”、“九个指头”、“优势”等 联系 ①都是矛盾特殊性的表现,是矛盾发展不平衡的结果。②都在一定条件下各自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③都要求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反对形而上学 二、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 1.辩证的否定观 (1)含义: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2)特点: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也是联系的环节。 (3)实质: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实质是“扬弃”。 2.辩证法是革命的、批判的、创新的 (1)为什么说辩证法是革命的、批判的、创新的: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提出的方法论要求 ①抛弃旧的: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 ②关注新的: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讲典例】 考点一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 例1(2017·全国卷Ⅰ·20)2015年12月联合国巴黎气候变化大会通过《巴黎协定》要求,各国以“自主贡献”的方式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发达国家继续带头减排,并对发展中国家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提供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的支持。《协定》坚持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这一原则体现的唯物辩证法原理是( ) ①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了事物的性质 ②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③任何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统一 ④只有把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联结,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例2.(2016年全国高考全国1卷21)毛泽东在《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中指出:“一个人的工作,究竟是三分成绩七分错误,还是七分成绩三分错误,必须有个根本的估计。如果是七分成绩,那么就应对他的工作基本上加以肯定。把成绩为主说成错误为主,那就完全错了。”从唯物辩证法看,这里强调的是 ①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②无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就不能正确认识矛盾 ③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依赖又相互转化 ④在认识矛盾时须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例3(2016·全国卷Ⅰ·23,4分)下图漫画《学习先进经验》讽刺了一些人不懂得( ) 《学习先进经验》(赵汀阳,《读书》) ①学习他人经验就能更好地发展自己 ②先进经验通过实践能够转化为现实的东西 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④事物的表面联系与本质联系的区别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本题的题眼是“学习先进经验”“讽刺了”“不懂得”。漫画讽刺了一些人在向别的地区学习经验的时候,只是进行形式上的模仿,没有把握事物的本质,讽刺了一些人不懂得学习借鉴别人的经验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没有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懂得要透过事物表面的联系把握事物本质的联系,故③④符合题意;①说法绝对化;②与漫画主旨无关,排除。 【变式探究】(2016年全国高考全国3卷20)在谈到中国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时,习近平指出,“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只有能够持续造福人民的发展道路,才是最有生命力的,这一论断的哲学依据是 ①矛盾的特殊性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②基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发展道路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 ③认识矛盾的特殊性就能把握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④人民群众的意愿是衡量社会发展道路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举一反三】(2016年全国高考天津卷7)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引领中国经济适应新常态的重大举措。在此过程中,绝不能将供给侧改革与扩大需求分离开来。没有需求,供给就无从实现,新的需求可以催生新的供给;没有供给,需求就无法满足,新的供给可以创造新的需求。这表明 ①供给与需求是相互依赖的 ②供给与需求是相互排斥的 ③供给与需求是相互贯通的 ④供给与需求是相互独立的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B 【解析】材料中“没有需求,供给就无从实现,新的需求可以催生新的供给;没有供给,需求就无法满足,新的供给可以创造新的需求”说明供给和需求是相互依赖、相互贯通的,①③正确;材料中并没有强调供给与需求的斗争性,没有体现二者是相互排斥相互独立的,②④不选,故本题答案选择B。 2、(2014·全国卷Ⅱ·22,4分)“先试点后推广”是我国推进改革的一个成功做法。一项改革特别是重大改革,先在局部试点探索,取得经验、达成共识后,再把试点的经验和做法推广开来,这样的改革比较稳当。“先试点后推广”的辩证法依据是( ) ①矛盾的个性与共性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 ②矛盾的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③矛盾的个性表现共性并优于共性 ④矛盾的个性在事物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A. 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知识。回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取得经验”“把试点的经验和做法推广开来”“辩证法依据”等题眼信息。“先试点后推广”是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现实运用,①②入选;③中“优于共性”、④中“决定作用”表述错误。 考点二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例1(2017·全国卷Ⅲ·20,4分)2016年10月,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当今世界,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全面 融入社会生产生活。要强化互联网思维,利用互联网扁平化、交互式、快捷性优势,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强化互联网思维的依据是( ) ①互联网思维决定了网络时代社会形态的性质和面貌 ②互联网思维适应了网络时代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③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社会意识先进与否的主要尺度 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例2.(2016年高考全国甲卷)某市打造北斗卫星导航功能型平台,初步建成智能公交应用、高精度位置服务等六大应用系统和产业技术创新基地等,部署完成了78 275台套北斗终端,产品商业性开发应用取得显著成效,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也在应用中得到进一步完善。这表明 ①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科技创新价值的重要体现 ②不断发展的社会需要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动力 ③科技创新以思想观念的创新为先导 ④科技创新总是通过吸收、改造传统技术而实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的题眼是“产品商业性开发应用取得显著成效,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也在应用中得到进一步完善”。产品商业性开发应用取得显著成效,说明科技转化成了现实的生产力,①当选;完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应用是社会需要所推动的,②入选;③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④表述绝对化,排除。 【变式探究】(2016年高考江苏卷)在北京的胡同、百工坊博物馆,深藏着很多身怀绝技的手工艺大师,他们不断转变观念,将传统文化体验、国际流行的私人定制等概念引入到工艺品的制作中,为传统手工艺注入了新活力。这些手工艺大师们的做法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要树立辩证的否定观 ②要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统一 ③创新推动社会制度的变革 ④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解析】通读材料和选项后,首先确定④的说法错误,因为是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排除BD,确定②一定正确,手工艺大师转变观念,为传统手工艺注入了新活力,这不是“社会制度”的变革,排除③,正确答案是A。 【举一反三】(2015年四川政治9)按照“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国家”的要求,农业部于2014年7月正式启动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2015年,中央财政安排11亿元经费继续推进该项工作。 与传统培训不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包括新型职业农民成长的全过程。即教育培育、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等。从哲学角度看,这一转变 ①体现了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②体现了创造性思维能检验和发展真理 ③坚持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④通过变革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讲方法】 1.已混全锁定 1.“统一”是矛盾的一方,“对立”是矛盾的另一方 点拨:“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的属性。因此,“统一”和“对立”是矛盾双方的“统一”与“对立”。“对立”和“统一”指的是矛盾双方存在的关系,而非矛盾双方本身。 2.矛盾越少越好 点拨:矛盾的多少是客观的,就事物的发展来说,不能以矛盾的多少为标准来判断是好事还是坏事,只能以是否有利于新事物的发展,是否有利于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来衡量好坏,不能一概认为矛盾越少越好。 3.一分为二就是我们在分析事物时既要看到好的一面,又要看到不好的一面;既要看到优点,又要看到缺点 点拨:矛盾的双方是具体的、多种多样的,不能把矛盾双方简单理解为好与不好、优点和缺点。 4.矛盾的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 点拨: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矛盾双方不可能斗争。 5.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并通过普遍性表现出来,普遍性包含特殊性 点拨: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矛盾的特殊性中包含着矛盾的普遍性。 6.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点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原因类主观题答题方法 【题型综述】 此类一般设问以“为什么说”,“为什么要”、“分析……的原因”“……的依据是什么”“……的意义是什么”等形式呈现,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和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关键信息的能力。一般分值为8分左右。 【巧思妙解】 第一种:直接问“分析……的原因”“为什么……”“……的依据是什么”。这种题型要指出教材中的理论原因,还要分析其现实意义,有的还要回答不这么做的危害。另外要注意高考政治的时政性,即最新的时政术语。考生要审好题,明确设问中的主体和知识范围,让后结合材料一一回答。 第二种:直接问“……的意义是什么”。回答本类试题要注意分清要求回答政治意义、经济意义还是文化意义。要注意从不同主体回答,如政治生活中的党、政府、公民、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企业、国家、消费者等主体;另外要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和关键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