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01 发布 |
- 37.5 KB |
- 3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海南省华侨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www.ks5u.com 海南华侨中学2021届高一年级上学期期中政治合格考测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4小题,每小题1.5分,共81分。) 1.中华民族的“家”文化使人们对“家”有着强烈的热爱眷恋,“孝”文化使人们把赡养老人为之尽孝看作人生大事。在我国90%的老年人认为居家养老是自己最中意的养老方式。由此可见 ①文化决定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 ④传统文化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A. ②③ B. ①④ C. ①②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孝”文化使我国90%的老年人认为居家养老是自己最中意的养老方式,体现了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②项符合题意;“中华民族的‘家’文化使人们对‘家’有着强烈的热爱眷恋”,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③项符合题意;文化对人有影响,但不起决定作用,①项观点错误;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不是所有传统文化都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④项观点错误。答案选A。 2.2018年4月2日《焦点访谈》“垃圾分类、减量变宝”,讲述了浙江金华如何成功进行垃圾分类的事例。当地的做法是通过宣传示范、党员带动、评比考核、奖励优秀,以表扬的方式激励落后,把垃圾分类的理念传递给群众,使垃圾分类成为居民自觉的习惯。这说明 ①文化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无形的,非强制的 ③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④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影响着人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文化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材料中没有体现,①不选;“把垃圾分类的理念传递给群众,使垃圾分类成为居民自觉的习惯”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无形的,非强制的,②正确;优秀的文化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③不选;当地以表扬的方式激励落后,把垃圾分类的理念传递给群众,使垃圾分类成为居民自觉的习惯。这说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影响着人,④正确,故本题选D。 3.近年来,黑龙江省根据中央纪委、中央宜传部等部委的统安排,开展了“扬正气,促和谐”全省廉政公益广告创作评选活动,并产生了一批优秀作品。廉政公益广告能促进廉政建设,下列成语、诗文能反映文化对人的影响这一特点的是 ①耳濡目染、孟母三迁 ②乡音无改鬓毛衰 ③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④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A. ②③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廉政公益广告能促进廉政建设”强调的是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故选项①④符合题意,应选;选项②③不符合题意,“乡音无改鬓毛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强调的是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点睛:文化对人的影响: (1)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人们交往方式的差异,见诸交往时使用的语言、符号、器物等,也见诸交际过程中的行为举止。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的文化因素有: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文化程度等。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文化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以及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影响不同思维方式的形成。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的文化因素有:文化环境、知识素养、价值观念。 (2)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①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的影响即使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的,也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②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文化对人的影响,无论是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上,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上,都是深远而持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4.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国传统的中秋佳节。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生活在当地的华侨华人的传统节日。虽然在各地人们过中秋的形式不一样,但吃月饼、赏月等仍然是许多海外华人世代相传的中秋习俗。这说明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 ①自身传承的特点 ②潜移默化的特点 ③深远持久的特点 ④经年累月形成的文化习俗对人的影响是难以抹去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强调的是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侨华人的传统节日,吃月饼、赏月等仍然是海外华人世代相传的中秋习俗,这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经年累月形成的文化习俗对人的影响是难以抹去,③④符合题意;①是传统文化的特点,而不是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文化对人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②体现的是潜移默化的特点,与题意不符。所以本题选D。 5.箱储卷轴心常逸,腹有诗书气自华。让终身学习成为一种习惯,让追求知识成为一种潮流,让开卷阅读成为一种时尚,共建共享书香弥漫的美好生活。开展全民阅读,主要是因为( ) ①人往往在无形与被动中接受文化熏陶 ②参与文化生活是培育文化素养的途径 ③书籍和阅读是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 ④文化本质上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物质力量 A. ①②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③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表述错误,人们接受积极向上文化的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的过程。②符合题意,全民阅读,人们参与文化活动是培育文化素养的途径。③不合题意,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书籍和阅读是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故选D。④表述错误,文化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6.近日,淄博市张店区和平街道佳和社区开展“与书香为伴,与文明同行”共读一本好书活动。通过共读一本好书活动,让社区孩子们把读书作为生活中的一种乐趣,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举办该活动是基于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 ②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③共读一本好书活动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④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决定人们文化素养的形成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相关知识。通过共读一本好书活动,让社区孩子们把读书作为生活中的一种乐趣,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举办这一活动是基于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共读一本好书活动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①③正确;文化有优秀文化与落后文化之分,只有优秀文化才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加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②说法错误,排除;优秀文化虽然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但不能决定人们文化素养的形成,④中的“决定人们文化素养的形成”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C。 【点睛】文化对人的影响 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 4.优秀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7.中国医药典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和体质特点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照搬中医药典籍已不能完全解决现代问题。在“健康中国2030”建设过程中,我们应吸收传统中医药典籍中的有益成分,不断创新发展中医药文化,保障人民生命健康。这体现了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②文化创新能够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③外来文化是中华文化创新的根基 ④传统文化要不断注入时代精神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④ D. ②③ 【答案】A 【解析】 【详解】②选项表述与题意无关,题目中没有表明文化创新的作用。③选项表述错误,批判继承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基。题目中,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和体质特点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照搬中医药典籍已不能完全解决现代问题,我们应吸收传统中医药典籍中的有益成分,不断创新发展中医药文化,保障人民生命健康。这体现了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同时要为传统文化要不断注入时代精神。故①④入选。选A。 8.中医药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兼收并蓄、创新开放,在不断丰富发展自己的同时,也逐步传播到世界各地。中医药的发展给我们的启示有 A. 在文化传承中,要立足本民族传统文化 B. 在借鉴融合中,要推动文化的发展创新 C. 在走向世界中,增强中华文化的渗透力 D. 在博采众长中,以优秀文明成果为源泉 【答案】B 【解析】 【详解】中医药的发展给我们的启示有在借鉴融合中,要推动文化的发展创新。B项符合题意;AC项与题意不符;在博采众长中,以优秀文明成果为食粮而不是源泉,D项说法错误;故本题选 B。 【点睛】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 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既是一个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过程,又是一个借鉴、汲取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发展民族文化的过程。 9.近些年来,全国各地有不少地方举办“草根春晚”并获成功。节目由普通人演出自己的身边事,通过网络平台和电视直播的方式形成互动,深得人民群众喜爱。“草根春晚”的成功 ①表明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②得益于现代传媒强大的传播功能 ③表明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基础 ④说明政府应多提供人民喜欢的文化产品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草根春晚”的成功表明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得益于现代传媒强大的传播功能。①②项符合题意;题意强调草根文化创作主体,由普通人演出自己的身边事,③④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A。 【点睛】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创新中的主体作用。 10.几十年面朝黄土背朝天,袁隆平用杂交新技术重新定义了水稻生产,“一个人干了两亿农民的活儿”,累计增产粮食数千亿公斤,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王选在激光照排领域的创新,让我们这个发明活字印刷的国家再次引领时代潮流,在出版界掀起了一次新的革命。这表明 ①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 ②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③文化创新能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④发展先进技术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②③: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激光照排领域的创新让我们这个发明活字印刷的国家再次引领时代潮流,科技创新引发的革命表明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创新能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②③符合题意。 ①: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竞争重要因素,经济和科技实力是综合国力的基础,①说法错误。 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C。 【点睛】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 (1)地位和作用:①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②加强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能够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增强我国综合国力。③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 (2)怎么办(启示):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11.澳大利亚格兰坪教育局的考察团来到天津市北辰区普育学校进行考察,并专门参观了该校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的开展情况,从中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下列能说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是 ①我国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领域独树一帜 ②汉字记录了中华民族创造的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③我国的科学技术一直处于世界的先进行列 ④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不涉及汉字的作用,②排除;在古代,我国的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的先进行列,而不是我国的科学技术一直处于世界的先进行列,③选项的说法不符合事实,错误;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主要表现在“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其中,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是“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的重要表现,“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强调的是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可见,①④符合题意。故选D。 12.福建惠安女服饰以其“花头巾、短上衣、银腰带、大筒裤”的特色,在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它适应了当地劳动的需要,汲取了闽越文化、中原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精华,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这体现了 A. 坚持文化的包容性是形成和保持文化特色的重要因素 B. 服饰文化使中华文化呈现出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C. 传统服饰文化对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产生影响 D. 继承传统文化必须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生活中的作用 【答案】A 【解析】 【详解】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主要是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也是形成和保持文化特色的重要因素,A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中华文化呈现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的其中一个表现是服饰文化的多样性,B观点错误,应排除;传统思想对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产生影响,C观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传统文化的作用,D观点正确,但与题意不符;本题应选A。 13.“谷雨前后,种瓜种豆”。随着现代农业技术发展,农业逐步告别看天吃饭。有人认为,农耕时代的产物——二十四节气,对农事活动的指导功能越来越弱,节气已经过气,应该躺进历史博物馆。题中观点 ①否认了优秀农耕文化的积极作用 ②看到了落后的传统文化会阻碍社会发展 ③割裂了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承接关系 ④弄清了先进文化随时间变化会成为落后文化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有人认为“二十四节气”应该躺进历史博物馆。这种观点割裂了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承接关系,也否认了优秀农耕文化的积极作用,①③正确;“二十四节气”属于优秀的传统文化,②强调的是落后文化,与材料不符,排除;先进文化若能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融入新的实践经验,既是随着时间推移,其也是能够保持其先进性的,④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B。 14.知名青年学者、艺术评论家王进玉认为,进入新时代,无论是文艺工作者本人,还是其作品的题材、内容、形式等,都要更加深入到社会和生活中去,即所谓的“接地气”“深耕耘”。这启示我们文艺工作者在进行创作时应该 A. 突破传统,大胆创新 B. 敢于超越,改变社会 C. 立足实践,扎根生活 D. 与时俱进,锐意革新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强调,文艺工作者本人及其作品的题材、内容、形式等,都要更加深入到社会和生活中去,这启示我们文艺工作者在进行创作时应该立足实践,扎根生活,故C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要立足社会实践,深入群众生活,没体现突破传统,大胆创新,也没体现敢于超越,改变社会,与时俱进,锐意革新,故排除ABD。故选C。 15.“精日”分子迷恋日本流行文化,盲目崇拜日本,贬低中华民族,更有甚者明目张胆地颠倒黑白,美化日本侵华战争,对青少年成长带来极大的危害。这要求我们必须高度警惕 A. 守旧主义 B. 民族虚无主义 C. 历史虚无主义 D. 封闭主义 【答案】B 【解析】 【详解】“精日”分子迷恋日本流行文化,盲目崇拜日本,贬低中华民族,这是典型的民族虚无主义的表现,B项符合题意;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是指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倾向,材料没有体现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A、D两项不合题意;历史虚无主义侧重点是否认本民族的历史,材料没有体现历史虚无主义,C项不合题意。答案选B。 16.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让千姿百态的各国文化如同百川归海,在充满文化底蕴和现代魅力的上海碰撞交融。面对千姿百态的各国文化,我们应该 ①吸收借鉴,取长补短 ②革故鼎新,推陈出新 ③熔鋳百家,科学分析 ④尊重差异,多元主导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各国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面对千姿百态的各国文化,我们应该吸收借鉴,,取长补短,熔鋳百家,科学分析,故①③正确;②选项是针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排除;④选项中“多元主导”错误,排除。故选B。 17.两档汉字听写类电视节目《汉字英雄》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走红,让不少国人惊呼自己已经“不会写字”。这一“汉字危机”现象再次引发人们对汉字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这是因为汉字是 ①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②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③记载着中华文化发展的成果 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重要见证 A. ②④ B. ①③ C. ①②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③:两档汉字听写类电视节目《汉字英雄》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让不少国人惊呼自己已经“不会写字”。这一“汉字危机”现象再次引发人们对汉字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这是因为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着中华文化发展的成果,①③符合题意。 ②: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汉字是中华民族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②说法错误。 ④: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最有说服力的见证,④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点睛】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人类的进入文明时代。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们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汉字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18.徽州古牌坊民俗文化、淮南豆腐文化、阜阳民俗文化、滁州地方戏曲……在安徽近1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民俗,有些地方甚至只是隔着一条河、一座桥,两处的风俗习惯却迥然不同。这体现了 A.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B. 不同区域的文化无法融合 C. 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D. 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表现 【答案】A 【解析】 【详解】A:在安徽近1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民俗,有些地方甚至只是隔着一条河、一座桥,两处的风俗习惯却迥然不同。这体现了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A符合题意。 B: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形成了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特点,B说法错误。 C:材料强调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不体现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C与题意不符。 D:材料强调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不强调文化是经济、政治的表现,D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A。 【点睛】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1)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 (2)特点: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形成了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特点。 19.有一位本土设计师,花了整整两年的时间,重新设计了我国34个省市的图形字体。如下图所示 如果从文化生活角度对这些作品进行评价,你认为以下观点最合理的是 A.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B.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C. 兼收并蓄,求同存异 D. 否定传统,独树一帜 【答案】A 【解析】 【详解】设计师将我国的传统汉字文化与地方特色文化环境联系起来,设计了我国34个省市的图形字体,体现出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的创作理念,A符合题意;题干体现了对于传统汉字文化的继承,B中“打破传统”不符合题意;题干没有体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C排除;题干没有体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D排除。本题选A。 20.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中华文化巨大包容性的意义在于 ①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 ②有利于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 ③有利于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居于统率地位 ④有利于增强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C 【解析】 题目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中华文化巨大包容性的意义在于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有利于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有利于增强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故①②④入选。③选项中“居于统率地位”的表述错误。选C。 21.2018年4月28日,《茉莉花开满神州•江苏民歌大会》第二季在南京唱响。《拔根芦柴花》、《九九艳阳天》、《杨柳青》、《莫愁啊莫愁》等一批脍炙人口的经典民歌曲调在积极吸取各地民歌精华后,以全新的面貌亮相民歌大会。材料表明: ①不同文化在借鉴吸收中逐渐同一 ②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征 ③自然环境决定区域文化特性 ④各区域的文化既有个性也有共性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中华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一批脍炙人口的经典民歌曲调在积极吸取各地民歌精华后,以全新的面貌亮相民歌大会,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征,②④项符合题意;中华各地文化在交流中渐趋融合,但依然保留各自特色,而不是逐渐同一,①项说法错误;自然环境影响区域文化特性,而不能决定区域文化特性,③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D。 【点睛】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1)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 (2)特点: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形成了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特点。 22.“中国珍贵典籍史话丛书”是“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支持立项的珍贵典籍普及推广项目,由国家图书馆组织实施。目前已完成书稿26部,首批10种史话已经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正式出版,其中有《文苑英华》《永乐大典》等。古籍的保护 ①见证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②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 ③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④彰显了中华文化鲜明的时代性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史书典籍的相关知识。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见证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①③正确;文字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②说法错误,排除;传统文化具有时代性特点,在材料中未体现,④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23.2018年8月13日,有着118年历史的世界哲学大会首次在中国北京举行,其主题是“学以成人”,通俗来讲就是“学做人”。作为爱智之学 ①哲学为人们提供具体的科学方法 ②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③哲学可以指导人们正确改造世界 ④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作为爱智之学,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②④项符合题意;哲学为人们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而不是提供具体的科学方法,①项说法错误;哲学有正确和错误之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指导人们正确改造世界,③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B。 【点睛】哲学的任务就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从哲学是教人如何看待世界,即如何对待宇宙和人生,如何对待知识和规律,如何对待个人和社会、自己与他人的意义上,我们既可以说哲学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工具,又可以说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24.2018年夏天,北大哲学系毕业生制作的MV《哲学有点甜》刷爆了朋友圈。海风吹拂过,爱琴海群星闪烁,世界本原是水是数是火。未经反思生活,值不值得一过……谢谢哲学教我如何生活。“谢谢哲学”表明 A. 哲学源于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B.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C. 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D. 认识和改造世界需要哲学的智慧 【答案】D 【解析】 【详解】“谢谢哲学”表明哲学是指导人生的艺术,是认识和改造世界需要哲学的智慧,故选项D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哲学的产生,故A不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故B不合题意;C错误,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故答案选D。 【点睛】哲学的功能和任务 ①哲学的功能:哲学是一门使人聪明,给人智慧的学问,是美好生活的向导;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和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正确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哲学能够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②哲学任务: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5.下列关于哲学、世界观、具体知识之间联系的正确说法是 A.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B.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C.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D. 哲学决定世界观,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答案】C 【解析】 【详解】C:正确表述哲学、世界观、具体知识之间联系的是,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C表述正确。 AB: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这正确表述了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没有涉及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AB与题意不符。 D:世界观决定方法论,而哲学并不决定世界观,D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C。 【点睛】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不是人人都是哲学家 26.古希腊的朴素唯物主义基于古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机械唯物主义以及与近代牛顿力学的发展,辩证唯物主义则是基于现代科学的飞跃。这说明 A.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B. 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C. 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D. 哲学对具体科学具有指导作用 【答案】C 【解析】 【详解】C:古希腊的朴素唯物主义基于古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机械唯物主义以及与近代牛顿力学的发展,辩证唯物主义则是基于现代科学的飞跃。这说明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C符合题意。 AB:材料强调具体科学是哲学产生和进步的基础,不体现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AB与题意不符。 D:材料强调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不体现哲学对具体科学具有指导作用,D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C。 【点睛】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相互区别:(1)具体科学揭示的是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2)哲学揭示的是整个世界共同的、普遍的性质和规律 相互联系:(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家的研究活动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某种世界观的指导下进行的。 27.古希腊的“四元素说”认为火、空气、土、水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元素,这一思想对后来西方的医学、化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列对“四元素说”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它是古人对世界本原的朴素看法 B. 它是具体科学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C. 它全面回答了哲学的基本问题 D. 它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 【答案】A 【解析】 【详解】“四元素说”是古人对世界本原的朴素看法,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但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A项符合题意;具体科学是哲学发展的基础和前提,B项说法错误;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可见“四元素说”并没有全面回答了哲学的基本问题,C项说法错误;“四元素说”是世界观而非方法论,D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A。 【点睛】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局限性)但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28.王夫之认为:气者,理之依也。下列观点与王夫之观点基本一致的是( ) A.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B. 理生万物,理在事先 C. 存在就是被感知 D.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答案】A 【解析】 【详解】王夫之认为:“气者,理之依也。”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A正确且符合题意;B属于客观唯心主义,CD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其它选项都与王夫之的观点不一致,均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 29.下列选项中,体现哲学基本派别对立的是() ①“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与上帝创世说 ②“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与“夭不变,道亦不变” ③“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与“存在就是被感知” ④“理在事先,理生万物”与“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回答的是世界“是什么”的问题,两者的分歧是围绕着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问题展开的。而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回答的则是世界是“怎么样”以及用什么样的思维方法来把握世界的问题。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①③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适合题意;②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不合题意;④是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不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B。 30.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下列选项能够正确反映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演进顺序的是 ①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弗朗西斯﹒培根 ②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毛泽东 ③未有此气,已有此理——朱熹 ④气者,理之依也——王夫之 A. ①→②→③ B. ②→①→③ C. ④→①→③ D. ④→①→②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属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排在中间。 ②:属于辩证唯物主义,是崭新的唯物主义,排在最后。 ③: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不是唯物辩主义的基本形态,须排除 ④: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的最早形态,排在最前面。 正确反映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演进顺序的应该是④→①→②,本题答案为D。 【点睛】要注意掌握判断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技巧: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物质的具体形态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原子 (3)主观唯心主义:过分夸大个人的作用 (4)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之外有神、上帝 31.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包括 ①哲学对具体科学有没有指导作用的问题 ②意识和物质的辩证关系问题 ③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④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哲学基本问题主要是研究思维与存在、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在内容上表现为两者之间的对立统一问题,从对立的方面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③入选;从统一的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④入选;“哲学对具体科学有没有指导作用”只涉及到意识与意识的关系,不体现物质与意识的关系,①不选;“意识和物质的辩证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不符合题意,②不选。故本题答案为D。 【点睛】本题重点剖析: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谁决定谁的问题,二是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2)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都不能回避的问题,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基本问题的科学回答,它的基本内容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32.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继承人类社会各种文明成果基础上产生的,是科学的理论体系,为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天然具有大众化的价值取向。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实现了( ) A. 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B. 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C.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 D. 实践基础上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答案】D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的相关知识。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继承人类社会各种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是科学的理论体系,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为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天然具有大众化的价值取向,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D项正确;A、B项说法正确但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任何哲学都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不只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才实现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C项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D。 33.民族的发展和兴盛往往同一定的哲学思维相联系,缺乏哲学思维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把握时代脉博、推动改革进程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要不断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因为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 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认识、改造世界的强大精神武器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之所以要不断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认识、改造世界的强大精神武器,②④项符合题意;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①项说法错误;材料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作用,③项说法正确但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C。 【点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辨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辨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2)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坚持实践的观点,就在于它的全部理论都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的,就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4.2018年度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获得者艾利森和本庶佑“发现了抑制负面免疫调节的癌症疗法”,这一发现构成了对抗癌症的一个里程碑。这启示我们 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 ③意识活动具有能动性 ④物质是一切具体物质形态的总和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启示我们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意识活动具有能动性,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是人们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意识不仅能认识事物的现象,而且能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意识能够根据对事物规律性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①③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意识的能动作用,②项与题意不符;物质是一切具体物质形态共同属性的抽象和概括,而不是一切具体物质形态的总和,④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B。 【点睛】意识能使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是人们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意识不仅能认识事物的现象,而且能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意识能够根据对事物规律性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35.当一个月出现两次月圆之夜时,第二个满月就被赋予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名字——“蓝月亮”。天文专家介绍,“蓝月亮”平均每2.4年出现一次,下一次“蓝月亮”将出现在2020年10月。人类对天象的准确预测说明 ( ) ①人的思维能够反映存在,二者具有同一性 ②人类可以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客观规律 ③事物的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④天象是人的思维对客观存在的能动反映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人类对天象的准确预测说明人的思维能够反映存在,二者具有同一性,人类可以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客观规律,①②正确且符合题意;③正确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天象属于物质而不是意识,④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 36.“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 A. 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 B. 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D. 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 【答案】C 【解析】 【详解】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无条件的,故A项错误;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属性,故B项错误;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故C项正确;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故D项错误。 37.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桔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是“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这形象地说明 ①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②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相对静止与绝对运动的统一 ③静止也是一种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④运动是静止的一种特殊状态,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②符合题意,“桔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和“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中都包含着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说明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相对静止与绝对运动的统一; ③说法错误,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但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 ④不合题意,材料不仅仅是体现绝对静止。 故选C。 38. 《坛经》记载,时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一.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是在概念中运动。”上述观点属于 A. 把物质和运动结合起来的辩证法思想 B. 把物质和运动割裂开来的形而上学观点 C. 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D. 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答案】D 【解析】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中的“心动”是离开了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万物都在运动,但是在概念中运动。”也是离开了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故D选项符合题意。其他选项表述.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D。 【考点定位】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名师点睛】在与物质的关系中把握运动的概念 原理 理解 强调 误区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侧重强调物质离不开运动 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承担者或者叫载体。离开物质载体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侧重强调运动离不开物质 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 39.中国航空人研制全线万众一心,攻坚克难,于2018年10月20日成功完成了自主研制、全球最大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水上首飞任务,向建国69周年特别献礼。可见 ①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世界是可知的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改造客观世界的前提和基础 ③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物质离不开运动。 ④人们通过实践把关键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A. ①④ B. ③④ C. ①② D. ②③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④:中国航空人研制全线万众一心,攻坚克难,成功完成了自主研制、全球最大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水上首飞任务,向建国69周年特别献礼。可见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世界是可知的,人们通过实践能够把关键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①④符合题意。 ②:尊重客观规律是改造客观世界的前提和基础,②说法错误。 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③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A。 【点睛】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1)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2)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意识活动依赖于人体的生理过程,又对生理过程有着能动的反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40.2018年10月24日,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在建设过程中,为了保证伶仃洋航道畅通,港珠澳大桥要建几个超过170米高度的桥塔,但香港、澳门、珠海、深圳等几个机场的航空限高又不能超过120米,因此综合考虑通航需求和航空限高,大桥最终采取世界首创的6.7千米长的海底隧道和22.9千米长的跨海大桥的联合方案。这启示我们: ①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对成功改造世界发挥重要作用 ②人们可以完全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规律 ③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④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有机结合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相关知识。在综合考虑通航需求和航空限高,港珠澳大桥最终采取世界首创的6.7千米长的海底隧道和22.9千米长的跨海大桥的联合方案。这启示我们意识活动的目的性是成功改造世界的重要保证,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有机结合,①④正确;规律是客观的,尊重客观规律是我们正确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前提,②中的“完全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规律”说法错误,排除;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③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B。 41.有一种内涵颜值叫“主要看气质”,有一种魂飞魂散叫“吓死宝宝了”,有一种辞职情怀叫“世界那么大”。每一热词背后都有一个饱受关注的社会事件。这反映了 A. 意识具有可知性 B. 认识是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C. 意识是物质的如实反映 D.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加工改造的结果 【答案】D 【解析】 【详解】D:每一热词背后都有一个饱受关注的社会事件,这反映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加工改造的结果,是对物质的反映,D符合题意。 A:物质具有可知性,意识能够反映物质,A说法错误 B:正确认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B说法错误。 C:意识是物质的能动反映,不是所有的意识都如实反映了客观存在,C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D。 【点睛】意识的本质: ⑴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起源) ⑵意识是人脑的机能(生理基础)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而不是产生意识的源泉。 ⑶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本质/内容) 意识根源于客观存在,其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不管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42.下列关于意识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②纯粹的动物心理也会自发地产生意识 ③人类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④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②选项表述错误,人的意识是从动物的心理发展而来的,但纯粹的动物心理并不会自发地形成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故①③④入选。选C。 点睛:正确理解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1)意识的形成,不仅离不开人脑,还必须有被反映的客观存在。如果说人脑是生成意识的物质器官,那么,意识的反映对象——客观存在就是意识反映的客观对象。离开了客观存在,意识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 (2)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不管什么样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 (3)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有正确、错误之分。如实反映客观存在的意识是正确意识,歪曲反映客观存在的意识是错误意识。 43.科学家在实验研究中发现“善有善报,是有科学依据的:当人心怀善念时,人体内会分泌出令细胞健康的神经传导物质,人的免疫系统就强健。”这一研究结果表明 A. 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 B. 意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 C. 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作用 D. 意识具有目的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C:科学家在实验研究中发现“善有善报,是有科学依据的:当人心怀善念时,人体内会分泌出令细胞健康的神经传导物质,人的免疫系统就强健。”这一研究结果表明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C符合题意。 A: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不是人脑的分泌物,A说法错误。 B:材料强调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作用,不体现意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B与题意不符。 D:材料不体现意识具有目的性,D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C。 【点睛】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控作用主要强调的是意识活动依赖于人体的生理活动,又对生理活动有着能动的反作用,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控作用,信心、决心、意志等能产生巨大的精神激励作用,推动人们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44. 目前我国兴建的三峡工程,拦河大坝全长1983米,坝高185米,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768万千瓦。它对防洪、发电、航运、灌溉等所起的作用是极为有利的。这说明了( ) A. 人们能认识规律,改变规律,使规律发生的作用有益于人类 B. 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重新创造规律,变害为利 C. 人们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改造条件,以发挥其对人们有利的作用 D. 只要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可以认识、利用和改造客观规律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遵循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A、B、D本身说法是错误的,排除;C正确且适合题意,当选。 考点:规律与主观能动性 45. “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生成,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语言的产生”。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 脱离了社会也可以形成意识 C. 有了人的存在就一定有意识 D. 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引言体现了劳动和社会交往在意识产生过程中的作用,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选D,A观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B观点错误,脱离了社会不能形成意识。也不是有了人的存在就一定有意识,离开了社会也不能产生意识,C观点错误,排除。 考点:意识的起源 点评:做好本题关键要把握引言的有效信息,找出对应的哲学观点。题目难易程度适中。 46. 中华诗词之美,美在意境,贵在意境。正所谓“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只有意与境相浑、心与物相契,才能构成美的诗词境界。材料表明( ) ①同一个景物,因作者不同的心胸情怀,构成了不同的意境 ②诗词是作者发挥意识主动创造性,对景物如实的描写 ③诗词往往是与作者生命相结合的主体的感悟对客体的呈觋 ④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④ D. ②③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特征,同一个景物,因作者不同的心胸情怀,构成了不同的意境,但不一定是对景物如实的描写,①③适合题意,②是错误的;④本身说法正确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 考点:意识本质及作用 47.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象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人工智能从诞生以来,理论和技术日益成熟,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这说明( ) A. 人工智能的逻辑推断过程体现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B. 人工智能的出现体现了一定条件下意识可以决定物质 C. 人工智能可以对人的意识、思维的信息过程进行模拟 D. 人工智能的逻辑创新过程说明人脑是意识的重要源泉 【答案】C 【解析】 【详解】人工智能从诞生以来,理论和技术日益成熟,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这说明人工智能可以对人的意识、思维的信息过程进行模拟,C项符合题意;逻辑推断过程是人所特有的,人工智能没有逻辑推断能力,A说法错误;认为意识决定物质是唯心主义观点,B说法错误;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不是意识产生的源泉,D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C。 【点睛】意识的起源和生理基础: (1)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①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 ②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意识一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生成,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语言的产生,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 (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①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②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 48.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是 A. 意识的能动性 B. 社会的实践性 C. 宇宙的辩证性 D.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D: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即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意识,D符合题意。 ABC:意识的能动性、社会的实践性、宇宙的辩证性等均不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ABC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D。 【点睛】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 根本分歧: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 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49. 列宁说物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是指 ①物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②物质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③物质具有可知性 ④物质和意识密不可分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物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说明物质能够被人的意识所反映,是可以被认识的,具有可知性,故②③正确;①④表述错误。本题答案选D。 考点:本题考查了哲学的物质概念。 50.随着航天技术发展,人类已经登上月球、绕地球飞行、建成载人空间站。宇航员在茫茫太空中发现的只有物质。这表明 ①神创论的观点是错误的 ②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③自然界是物质的 ④世界上只有未知的事物,没有不可知的事物 A. ① B. ①②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②③④: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登上月球、绕地球飞行、建成载人空间站。宇航员在茫茫太空中发现的只有物质。这表明自然界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上只有未知的事物,没有不可知的事物,神创论的观点是错误的,①②③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点睛】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1)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错误倾向: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包括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51.下列属于物质范畴的是 ①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十五周年 ②2012年伦敦奥运会 ③科学发展观 ④我国制定的探月“嫦娥”计划 ⑤袁隆平领导研发的“超级稻”杂交良种 A. ①②③ B. ①②⑤ C. ①③④ D. ③④⑤ 【答案】B 【解析】 【详解】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十五周年”是政治现象,“2012年伦敦奥运会”是文化现象,“袁隆平领导研发的‘超级稻’杂交良种”是经济现象,三者都属于社会存在,属于物质的范畴,①②⑤入选;“科学发展观”属于科学理论,是人们关于事物本质规律的反映,是意识范畴,③不选;“我国制定的探月‘嫦娥’计划”属于人们对事物未来的预见,是意识范畴,④不选。故本题答案为B。 52.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是( ) A. 从自然界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属性 B. 从社会事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属性 C. 从万事万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属性 D. 万事万物的总和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客观实在性。AB仅仅指世界的某一个领域,未能涵盖世界万事万物,不符合题意;“客观实在”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共同属性,C正确;“客观实在”不是万事万物的总和,而是对世界上所有具体物质的属性的抽象和概括,D错误。故选C。 53.“非洲屋脊”埃塞俄比亚自然条件恶劣,长期以来无人成功种植蔬菜。我国某农学专家坚信,粮食作物能生长的地方一定能种蔬菜。他在总结前人失败教训的基础上,采取收集雨水、提高土壤墒情、选择抗寒性较强的品种等措施,在埃塞俄比亚成功种植了大白菜、茄子、辣椒等蔬菜,创造了“里程碑式的”奇迹。他的成功从一个侧面表明 ①意识活动的创造性是认识外部世界的重要条件 ②意识活动的能动性是改造外部世界的可靠保证 ③尊重客观规律是实践活动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 ④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总是统一的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略 54.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十三五时期在发展理念方面,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并使新的发展理念真正成为发展行动的先导。这体现了 ①人的意识均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②人的意识决定了实践发展的方向和进程 ③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④意识对客观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意识活动的特点和意识的作用的知识。①错误,意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只有正确的意识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②选项错误,意识作为主观意识不能起决定作用。十三五期间我国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并使新的发展理念真正成为发展行动的先导。这体现了意识对客观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体现了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的特点。选D。 第II卷主观题 5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成功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但随着人口红利衰减、“中等收入陷阱”风险累积、国际经济格局深刻调整等一系列内因与外因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正步入“新常态”。我国经济增速自2010年以来波动下行,持续时间已有5年多,经济运行呈现出不同以往的态势和特点。其中,供给和需求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突出表现为供给侧对需求侧变化的适应性调整明显滞后。为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统揽全局,针对当前经济“新常态”提出供给倒结构性改革的新战略。 结合材料,运用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党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合理性。 【答案】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国经济发展出现的供需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要求我们必须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根据当前实际提出的正确理念,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党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背景材料,考查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可结合材料,说明党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出现的供需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的现状提出的,其合理性在于物质决定意识,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根据当前实际提出的正确理念,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其合理性在于意识对客观事物发展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发展,仿照此思路进行解答即可。 【详解】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党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合理性。 从材料可以看出,我国经济发展出现的供需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要求我们必须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根据当前实际提出的正确理念,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可运用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等方面,说明党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合理性。 【点睛】正确认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它不仅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而且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方法论要求: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5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港珠澳大桥于2018年10月24日正式开通。在大桥开工之前,工程师们对大桥沿线进行了地质、地貌调查,并作出可行性报告;其中,自主研制的世界最大尺寸的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可靠16级台风、八级地震及三十万吨巨轮撞击,这种支座不但能提供稳定可靠的承载力,还能吸收地震能量,大大降低了地震对大桥的破坏力。 结合材料,分析港珠澳大桥的建造过程是如何体现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的。 【答案】①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港珠澳大桥在大桥开工之前,工程师们对大桥沿线进行了地质、地貌调查,并作出可行性报告,遵循了桥梁建造固有的规律,体现了规律的普遍性。 ②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港珠澳大桥建造成功,正是遵循了规律的客观性。 ③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自主研制的世界最大尺寸的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可靠16级台风、八级地震及三十万吨巨轮撞击,这种支座不但能提供稳定可靠的承载力,还能吸收地震能量,大大降低了地震对大桥的破坏力。说明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为自身服务。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港珠澳大桥的建造为背景材料,考查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 可结合材料,从规律是普遍的,要遵循其固有的规律、规律是客观的,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等方面,分析港珠澳大桥的建造过程是如何体现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的。 【详解】本题要求结合材料,分析港珠澳大桥的建造过程是如何体现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的。 从材料可以看出,港珠澳大桥在大桥开工之前,工程师们对大桥沿线进行了地质、地貌调查,并作出可行性报告,遵循了桥梁建造固有的规律,体现了规律的普遍性。港珠澳大桥在建造过程中,自主研制的世界最大尺寸的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可靠16级台风、八级地震及三十万吨巨轮撞击,这种支座不但能提供稳定可靠的承载力,还能吸收地震能量,大大降低了地震对大桥的破坏力。说明人们能够遵循规律的客观性,认识和利用规律为自身服务。 可从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等方面,分析港珠澳大桥的建造过程是如何体现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的。 【点睛】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因此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