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训练检测: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训练检测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题组一 基础小题] 1.节日是破解一个民族特征的密码。一个民族信仰什么、看重什么、期待什么,往往可以通过节日一窥究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民族节日蕴含着一个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等文化因素 ②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③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 ④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优秀文化的集中展示和体现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节日是破解一个民族特征的密码”可知透过民族节日,可以看出一个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等,还可以领略不同民族的文化韵味,故①③符合题意,应选;②说法错误,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排除;④说法不准确,庆祝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 2.以下分别是2014年索契冬奥会、2018年平昌冬奥会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会徽。从文化角度看,这些运动会会徽的设计共同体现了( ) A.文化既是稳定的又是多变的 B.文化既是高雅的又是通俗的 C.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D.文化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 答案 C 解析 各届冬奥会的会徽既体现了奥运会的内涵,也体现自己民族文化的特色,说明这些运动会会徽的设计共同体现了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C正确;其他选项与材料主旨内容不符。 3.纪录片《海上丝绸之路》已在境外10多家媒体播出,覆盖海外收视人群约3亿,进一步增强了中华文化的海外影响力。提升中华文化的海外影响力需要( ) ①依托商业贸易,在商贸活动中吸收外来先进文化 ②发展国际教育,通过国家互派留学生传播中华文化 ③创作文化精品,让国外观众在潜移默化中认可中华文化 ④尊重文化差异,坚持把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放在首位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C 解析 提升中华文化的海外影响力,需要发展国际教育,通过国家互派留学生传播中华文化,②正确;也需要创造文化精品,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华文化,并认可中华文化,③正确;①强调吸收外来先进文化,不属于中华文化“走出去”,排除;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④错误。 4.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带领13亿中国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奋进,扎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故事。在央视播出后,在国内外引发观看热潮和强烈共鸣。该记录片的成功( ) ①显示出大众传媒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②得益于文化传播途径和传播方式的日渐多样 ③有利于促进文化的交流、传播与创新 ④有利于促进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将改革进行到底》在央视播出后,在国内外引发观看热潮和强烈共鸣,显示出大众传媒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有利于促进文化的交流、传播与创新,①③符合题意;材料只体现了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没有体现其他传播方式和多样化的传播途径,以及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排除②④。 5.漫漫丝绸路,悠悠驼铃声。驼铃响起的时候,带给远方的不仅仅是飘逸的丝绸、清香的茶叶和精美的瓷器,这是因为( ) ①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②商业贸易的实质是文化交流 ③商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④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A.②④ B.③④ C.①② D.①③ 答案 B 解析 ①不符合题意,材料内容不涉及人口迁徙对文化传播的作用;②表述错误,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不能说实质是文化交流;③④符合题意,“驼铃响起的时候,带给远方的不仅仅是飘逸的丝绸、清香的茶叶和精美的瓷器”,这是因为商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所以B正确。 6.自2018年1月起,上海小学数学教材将现身英国课堂。近年来,中华文化教材输出、孔子学院以及诸多高校海外分校的建立,体现了我国文化从“拿来主义”到对外输出的转变。这一转变直接为我国文化强国建设提供的有益经验是( ) A.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进行文化创新建设 B.要努力推动世界各国吸收优秀的中华文化 C.要在发展的基础上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D.要在文化交流中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答案 D 解析 我国文化从“拿来主义”到对外输出的转变,启示我们建设文化强国要在文化交流中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D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A排除;材料强调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但未涉及外国吸收中华文化和继承传统文化,B、C排除。 [题组二 高考小题] 7.(2018·全国卷Ⅰ)2018年2月发布的《中国话语海外认知度调研报告》显示:近两年中国话语在国外的认知度大幅提升,汉语拼音“中为洋用”正在成为英语圈国家的一种新现象。“春节”“气功”等中国传统文化类词汇知名度排前,“高铁”“支付宝”“网购”等新兴词汇、“中国梦”“一带一路”等新时代政治词汇获得较高关注。这说明( ) ①文化的价值取决于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②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传播的主要内容 ③中外文化交流传播的形式和内容不断变化发展 ④科技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有助于增强文化影响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文化价值的实现只是受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的影响,①中“取决于”表述错误。中国传统文化只是中国文化传播的内容之一,②表述片面。汉语拼音“中为洋用”正在成为英语圈国家的一种新现象,中国传统文化类词汇知名度排前,新时代政治词汇获得较高关注,这些体现了中外文化交流传播的形式和内容不断变化发展。“高铁”“支付宝”“网购”等新兴词汇,是我国科技发展和综合国力提升的表现,有助于增强文化影响力,③④正确切题。故选D。 8.(2018·全国卷Ⅱ)截至2016年底,我国与相关国家和国际组织签订中医药合作协议达86个,中医药传播到世界上183个国家和地区。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文化意义在于( ) ①实现中医药文化的转型升级 ②扩大中医药文化的世界影响 ③创新中医药文化发展的价值导向 ④满足世界各国对中医药文化的需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中医药走向世界体现了文化交流与传播,并不能实现文化的转型升级,排除①;中医药文化发展的价值在于满足人类对生命健康的需求,中医药走向世界并没有创新其价值导向,排除③;②④正确切题,故本题选C。 9.(2018·海南高考)2016年2月,国务院移动客户端正式上线。通过客户端人们发现:大量的公文和数据变成了明快易读的图表说明;“政策红包你抢到了吗”“这些新规将影响你我的生活”——这样的政策信息更接地气;“我向总理说句话”起到了汇民意、聚民智的作用。在该平台上,政府采用接地气的话语方式,制作亲民的领导人卡通形象,取得了很好效果。这一做法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 ①文化传播方式对文化传播效果有重要影响 ②文化内容的大众化决定了政府决策的科学性 ③文化传播方式创新引导政治文明的发展创新 ④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移动客户端上线,政府制作亲民的领导人卡通形象,是借助大众传媒传播文化,①正确;政府采用接地气的话语方式,制作亲民的领导人卡通形象,取得了很好效果,这说明这一文化创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需要,④正确;②中的“决定”说法错误;材料不涉及政治文明发展,③排除。 10.(2018·浙江高考)“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这启示我们,在国际文化交流中( ) ①必须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 ②要认同其他民族文化 ③必须汲取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 ④要尊重差异,和睦相处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尊重文化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④符合题意,②是错误的;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①符合题意;③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1.(2017·全国卷Ⅲ)80多年来,红军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最壮丽的远征吸引了国外许多作家和记者,诞生了许多优秀作品。埃德加·斯诺著《红星照耀中国》,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写《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向全世界展现了长征这部壮丽史诗,引起强烈反响。这表明( ) ①革命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革命文化具有历久弥新的精神价值 ③革命文化的内涵是在交流过程中确定的 ④革命文化通过大众传媒的传播而具有价值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由材料可知,80多年以来,许多国外作家和记者写的关于红军长征的历史文学著作,在全世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体现了革命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革命文化具有历久弥新的精神价值,①②正确;革命文化的内涵是在红军的长征历程中实现的,不是在交流中确定的,③错误;革命文化的价值并不是通过大众传媒传播才具有的,④错误。故答案选A。 12.(2017·全国卷Ⅱ)近年来,大批中国游客到俄罗斯参观“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斯莫尔尼宫、列宁墓等,感受俄罗斯红色文化的魅力。同时,毛泽东故居等中国红色旅游项目越来越受到俄罗斯人的喜爱。中俄两国之间红色旅游发展得益于两国的红色文化( ) ①是推动两国文化发展的主导性因素 ②是满足两国民众文化需求的重要资源 ③既具有共同的精神内涵又各具鲜明特色 ④规定着各自民族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①错误,红色文化是推动两国文化交流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非主导因素。④错误,各自民族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不是由红色文化规定的。②③正确切题,故选C。 13.(2016·江苏高考)尽管中西方建筑在材料运用、设计理念上有诸多不同,但美国建筑大师赖特却从中国古代先哲老子的教诲中汲取养分,并以其作为创作思想的重要渊源。这说明( ) A.中华文化的内容极为丰富 B.中华文化走在世界的前列 C.文化是民族创造力的源泉 D.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答案 D 解析 材料没有涉及中华文化内容极为丰富,A排除;中国古代文化长期走在世界前列,B错误;社会实践是民族创造力的源泉,C错误;美国建筑大师从中国先哲教诲中汲取养分并以其作为创作思想的重要渊源,这说明文化具有多样性,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D正确。故答案选D。 14.(2016·海南高考)莆仙戏被誉为宋元时期南戏的“活化石”,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当地政府通过引进艺术人才、安排专项财政资金等方式,大力扶持莆仙戏,使这一传统艺术展现出新的魅力。政府扶持莆仙戏旨在( ) ①拓展戏曲文化市场,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②挖掘传统戏曲的历史文化价值 ③通过推陈出新维护戏曲文化的多样性 ④推动戏曲文化生产和消费方式的变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政府扶持莆仙戏旨在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而不是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①错误;政府扶持莆仙戏旨在进一步挖掘传统戏曲的历史文化价值,维护传统戏曲文化的多样性,②③符合题意,当选;材料没有体现生产和消费方式的变革,④不符合题意,排除。故答案选C。 15.(2015·天津高考)互联网催生了网络语言,从某种角度上折射了时代的进步、社会的繁荣。“点赞”“蛮拼”“任性”等生动形象的网络语言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并登堂入室被主流媒体采用。这种现象反映了( ) ①网络语言丰富了汉语言文化 ②网络语言提升了我国文化软实力 ③网络语言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④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 C 解析 网络语言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被主流媒体所采用,进一步丰富了语言的内容,①符合题意,入选;②不符合题意,排除,题意没涉及网络语言和文化软实力的关系;网络语言折射了时代的进步,社会的繁荣,但是并不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③表述错误,排除;互联网催生了网络语言,网络语言进入了人们的生活,说明大众传媒在传播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④符合题意,入选。故答案选C。 16.(2014·全国卷Ⅰ)历史上,中华文化曾经成为法国社会的时尚,在法国启蒙思想家的著作和凡尔赛宫的装饰中都能找到中华文化元素。同样,法国的历史、哲学、文学、艺术深深吸引着广大中国读者。建交50年来,中法文化交流进一步发展,促进了各自文化的繁荣,因为两国文化( ) ①在长期交流中达到了相互融合 ②都体现着人类进步的价值追求 ③都有自己的精粹和独特的个性 ④都源远流长,具有相似的历史传统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中法文化交流促进了各自文化的繁荣,①中“达到了相互融合”说法错误。中法两国国情不同,历史文化传统不同,④错误。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②体现了中法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所具有的共性,③ 体现了二者作为各自民族文化所具有的各自的个性,中法文化因共性而得以交流,又因彼此的个性而得以各自繁荣,②③正确切题,故本题选C。 [题组三 模拟小题] 17.(2019·安徽皖中名校联盟)2018年7月2日,在巴林麦纳麦举行的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通过将中国贵州铜仁梵净山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我国已拥有53处世界遗产。中国积极申遗,是因为文化遗产( ) ①可以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 ②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和集中展示 ③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 ④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中国积极申遗,是因为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③④正确;中国的文学艺术可以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①错误;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和集中展示,②错误。 18.(2019·吉林白城通榆一中月考)“和之美,在于合异。”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和多种宗教,孕育出各自独特的文明。面对不同文明,我们应该( ) ①具有包容胸怀,从不同文明中汲取智慧和营养 ②尊重多样文明,推动不同文明在平等基础上交流互鉴 ③坚持求同化异,促进不同文明和谐共生、相得益彩 ④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丰富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③错误,对不同的文明应该坚持求同存异的原则,而不是求同化异。④“丰富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的表述与题意无关。根据题意,面对不同文明,我们应该具有包容胸怀,从不同文明中汲取智慧和营养,尊重多样文明,推动不同文明在平等基础上交流互鉴,①②入选。选A。 19.(2019·广东佛山一中模拟)央视大型数据新闻节目《数说命运共同体》带大家身临其境地感知“一带一路”的民生百态。从中可以看到茶叶、 丝绸伴随着中国口音旅行到了全世界,而远方的特产来到中国的同时也把海外乡音带进了汉语词典……这表明( ) ①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②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③现代传媒具有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④中外文化经过交流、借鉴,逐渐趋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材料表明文化通过商业贸易等途径、借助大众传媒等手段得到交流与传播,展示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①③说法正确;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而非途径,②说法错误;中外文化经过交流、借鉴促进共同发展,而不是逐渐趋同,④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B。 20.(2019·福建三明三地三校期末)“书信——短信——微信”,生动展现了人们所经历的感情交流、信息传播的变革过程。随着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传播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来实现。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文化传播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实现 ②大众传媒是以网络的出现为标志的 ③现代媒体的出现丰富了文化传播的手段 ④网络等现代媒体取代了传统媒体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②错误,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④错误,新的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各种传媒都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感情交流的手段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来实现,这表明文化传播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实现,而且媒介越来越多,现代媒体的出现丰富了文化传播的手段,故①③符合题意。 21.(2018·吉林调研)春节期间,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在央视黄金档播出。这一系列节目形式新颖、颇有深度,邀请明星或音乐家,用歌唱方式演绎经典诗词,开播后好评如潮,豆瓣评分一度达到9.3。文以载道,歌以咏志,当流行遇上诗词,是音乐的创新,更是文化的传承,唱的是诗词,展现的是中华风骨、民族自信。这主要体现了( ) ①优秀的文化能够塑造人生 ②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③ 大众传媒能够跨越时空局限,促进文化的传递、沟通、共享 ④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大型电视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用歌唱方式演绎经典诗词,展现了中华风骨和民族自信,播出后好评如潮,这体现了大众传媒能够跨越时空局限,促进文化的传递、沟通、共享,也体现了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②③符合题意;①本身说法正确,但与材料主旨不符,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手段,不是途径,④说法错误。 22.(2018·山东烟台诊断)2018年,在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一场关于狗年文化的“欢乐春节”讲座吸引了上百位市民,让当地民众不仅了解了中国生肖文化,也对象征财富、除灾、和平的狗年充满期待。“欢乐春节”活动的成功举办,充分说明( ) ①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文化创新要博采众长,求同存异 ③不同民族文化应该在相互交流中走向统一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B 解析 “欢乐春节”讲座吸引了上百位市民,让当地民众对象征财富、除灾、和平的狗年充满期待,说明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①④符合题意;“文化创新要博采众长”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求同存异是文化包容性的要求而不是文化创新的要求,②排除;③中文化“走向统一”的说法违背了文化的多样性。 23.(2019·河北高碑店一中检测)中英文化体验中心于2018年2月23日在英国伦敦成立,揭牌仪式后,来自英国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孔子学院的师生以及中英两国的艺术家与小朋友们表演了中国传统舞蹈、武术、二胡独奏和钢琴独奏等文艺节目。中英文化体验中心的成立( ) ①推动了文化传播,利于增进中英两国的友谊 ②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③有利于加强文化交流,实现中英文化的融合 ④说明中华文化得到英国民众的广泛认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成立中英文化体验中心,两国文化在此交流碰撞,互相学习,有利于推动了文化传播,利于增进中英两国的友谊,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故①②符合题意;③错误,我们应坚持文化的多样性,保持文化的差异性;④错误,对本民族文化是认同,对其他民族文化是尊重。故本题选A。 24.(2018·广州普通高中综合测试)我国曾向世卫组织赠送中医针灸铜人,向联合国赠送和平尊,向英国女王赠送苏州刺绣,也曾收到过卢旺达的非洲手鼓、印度泰姬陵的仿真石质模型等国礼。赠送国礼有利于( ) ①促进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共通共荣 ②以独特民族文化促进外交关系的发展 ③展示本民族的精神风貌和整体特征 ④提高本国文化产品的市场利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国礼承载的是民族文化,赠送国礼有利于促进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共通共荣,①符合题意;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赠送国礼有利于促进外交关系的发展,②符合题意;赠送国礼有利于展示民族文化,③说的是民族精神的作用,排除;赠送国礼对本国文化产品的利润没有直接影响,排除④。 [题组一 基础大题]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儒、道、佛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茶文化是中国文化内涵的一种具体表现,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与中华文化相结合形成的具有鲜明特征的文化现象。 材料二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发表演讲时指出,我们要建设文明共荣之桥,把中欧两大文明连接起来。中国是东方文明的重要代表,欧洲则是西方文明的发祥地。正如中国人喜欢茶而比利时人喜爱啤酒一样,茶的含蓄内敛和酒的热烈奔放代表了品味生命、解读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但是, 茶和酒不是不可兼容的,人们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中国主张和而不同,欧洲主张多元一体。中欧要共同努力,促进人类各种文明之花竞相绽放。 阅读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生活》中的文化多样性知识说明“茶文化”与“酒文化”可以兼容的理由。 答案 ①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从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角度看,中国茶文化与欧洲酒文化应该兼容。②中国茶文化与欧洲酒文化的兼容既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③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中欧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④中国茶文化与欧洲酒文化的兼容既有利于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又有利于推动中欧文化的相互尊重,相互借鉴,也是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的体现。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的多样性。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审题,设问的知识限定范围是“文化多样性”,设问的方向是“分析‘茶’与‘酒’可以兼容的合理性”,属于原因类题型。据此回忆课本基础知识,比如文化多样性的地位;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承认文化多样性应坚持的原则;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其次把课本理论和“茶”与“酒”可以兼容有机结合起来分析作答。 [题组二 高考大题] 26.(2017·全国卷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以高铁为代表的中国铁路“走出去”,已成为中国制造的“亮丽名片”。 材料一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国形成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目前,中国建成了营业总里程达2.2万千米的高速铁路网,居世界首位。近年来中国加快高铁“走出去”步伐。2017年4月,中国企业经过激烈竞争,获得了印度尼西亚雅加达至万隆高速铁路的建设合同。该铁路的开工建设,促进了中国高铁从单一的产品输出向产品、服务、技术、品牌、管理和资本的全产业链输出的转变。 材料二 中国铁路项目遍及亚洲、欧洲、北美洲和非洲。在埃塞俄比亚,中国企业近年来为当地培训了1.5万名铁路员工,满足了亚吉铁路建设运营需要。在肯尼亚,7年内将有超过3000名蒙内铁路的员工在当地和中国接受技术培训。中国企业负责人说,我们不仅要完成铁路工程硬件的良好建设, 更注重铁路工程技术和管理经验等软件的完整移交,实现“中国标准”真正为肯尼亚人所用。中国铁路“走出去”越来越成为中外经济往来的桥梁、民心相通的纽带,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运用文化传播的知识并结合材料,说明中国铁路“走出去”的文化意义。 答案 商业贸易和人员交往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中国铁路“走出去”,提高了中国制造的知名度,成为外国民众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扩大了中外人员交往,有利于中国民众了解外国文化;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文化交流与文化传播的知识。本题属于意义类试题。中国铁路“走出去”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这说明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为外国民众了解中国提供了重要的窗口;中国企业为当地培训了1.5万名铁路员工,满足了亚吉铁路建设运营需要,这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7年内将有超过3000名蒙内铁路的员工在当地和中国接受技术培训,这有利于扩大中外人员交往,有利于我国民众了解外国文化。 [题组三 模拟大题] 27.(2018·广西桂林等三市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8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贵州黔东南分会场惊艳亮相,独具民族特色的元素与新时代贵州新风貌融为一体,3000多名侗族、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演员身着民族盛装纵情欢歌,《蝉之歌》带来浓郁的民族风情,侗族大歌《尽情欢歌》再现了贵州少数民族热热闹闹过新年的氛围,非物质文化遗产“舞龙嘘花”绚丽舞动,苗族歌曲《对歌对到日落坡》展示了苗族民俗文化和传统技艺。鼓楼,风雨桥,大银角;芦笙,木鼓舞……最具贵州代表性的民族文化元素、历史文化、红色文化首次在央视大舞台集中呈现,构成了一幅民族团结、进步、和谐、发展的大美黔东南画卷。让世界看到了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成就,分享了贵州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也展现了新时代多彩贵州各族人民努力奋斗的精神风貌和砥砺奋进的崭新画卷,这必将为贵州省、黔东南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贵州黔东南春晚分会场的设立将会给当地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 (2)民族文化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某学校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教育系列活动,请你为该校设计两项活动,并简要说明活动的目的。 答案 (1)①不同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通过不同的文化形式,展示侗族、苗族、瑶族等各少数民族文化的魅力。②一定的文化是由一定的经济决定的,文化对经济有一定的反作用。春节晚会上多姿多彩的各民族文化,是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体现,也将给贵州经济带来新的推动。③借助大众传媒手段展示贵州黔东南的少数民族文化活动,有助于贵州黔东南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和发展。④激发少数民族群众的自豪感与自信心,增强精神力量,丰富精神世界,起到鼓舞激励作用。 (2)(示例)①开展关于“说家乡”的活动。目的:激发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和民族自信。②组织开展一项健康有益的传统文化民俗活动。目的:感受节日喜庆,学习了解本地过节传统和风俗习惯。 解析 第(1)问,要求分析分会场对当地发展的影响。材料主要涉及展示民族文化、推动地方发展等,启示我们从促进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传播、提高文化自信、文化的作用等角度进行分析。第(2)问,需要围绕“民族文化进校园”主题,设计两项活动并说明目的。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