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政治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政治试题 解析版

成都七中2018-2019学年度下期高二入学考试政治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本卷共24小题,每题2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填涂到答题卡上。‎ ‎1.我们所讲的文化生活,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下 列属于文化的是 ‎①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③古代四大发明 ‎④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⑤受保护的千年古树 ‎⑥园林雕塑 A. ①③④⑤ B. ②③⑥ C. ①②③⑥ D. ①②③④⑤⑥‎ ‎【答案】B ‎【解析】‎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②③⑥是文化现象,选B;①是经济现象;④是政治现象;⑤是一个纯自然的现象,不是文化现象。‎ ‎【考点定位】文化的内涵 ‎【名师点睛】正确理解文化的内涵 ‎(1)正确把握文化概念,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文化是一种精神活动。而不是指人们从事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②文化包括人类所创造的全部精神产品。③文化有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之分。意识形态文化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而非意识形态文化则没有阶级性。‎ ‎(2)广义的“文化”指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 ‎(3)狭义的“文化”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4)“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是指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其实质是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山东素称“孔孟之乡,礼仪之邦”。近年来该省为进一步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实施了各种措施和政策挖掘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推进文化产业创新力塑文化旅游品牌。这表明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②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发展 ‎③独特性是区域文化发展的基础 ‎④文化与经济发展总是亦步亦趋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③选项表述本身错误,独特性即独树一帜,独领风骚,这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之一,不是区域文化发展的基础。④选项“总是亦步亦趋”的表述错误,否认了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山东省为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实施了各种措施和政策挖掘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推进文化产业创新力塑文化旅游品牌。这表明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也说明了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发展,①②选项入选。选A。‎ ‎【点睛】解答组合型选择题一般采用:“排除法”和“比较法”:‎ ‎1.运用“排除法”缩小范围 ‎ 在认真审读背景材料、题干,明确题干要求指向的基础上,从最容易发现的错误(或正确)题肢入手,先确定其中明显错误的观点或明显正确的观点,然后将含有明显错误观点的题肢或不含有明显正确观点的题肢,从备选题肢中排除以缩小范围。 ‎ ‎2.运用“对比法”对其余题肢进行比较,确定正确选项 在初步排除缩小范围后,便可以确定剩余题肢中的“相同”的选项为正确题肢,一般不必费心去分析,只需对“相异”的选项进行比较、分析和判断,看哪些更符合题意,以最终确定答案。‎ ‎3.古人云:“世上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说的是一旦没有道德约束和精神依托,人的欲望就会恶性膨胀和肆意泛滥,造成祸害与灾难。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加强文化建设,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支撑 ‎②文化能转化为物质力量,促进社会发展 ‎③要发挥优秀文化在塑造健全人格中的作用 ‎④优秀文化是社会赖以存在、发展的基础 A. ②④ B. ①④ C. ②③ D. ①③‎ ‎【答案】D ‎【解析】‎ ‎【详解】②选项错误,优秀文化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④选项错误,过于夸大了优秀文化的地位,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发展的基础。一旦没有道德约束和精神依托,人的欲望就会恶性膨胀和肆意泛滥,造成祸害与灾难,这启示我们要发挥优秀文化在塑造健全人格中的作用,加强文化建设,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支撑,①③选项错误。故选D。‎ ‎4.贵州水族以端节为年节,源远流长,承载着厚重的民族文化和浓郁的民俗风情。以前每逢“端节”,人们都从四面八方抬着果实团聚一堂,举行“祭祀”、“赛马”等仪式。而今,人们移风易俗,利用这一民族节日进行“文艺表演”、“体育竞技”、“铜鼓和木鼓演奏”等活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这表明 ‎①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发展和享用着文化 ‎②庆祝民族节日是传承文化的主要方式 ‎③社会实践是推动文化创新的重要动力 ‎④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②选项错误,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其不是传承文化的主要方式。④选项错误,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根据材料的表述,贵州水族以端节为年节,以前在此节日到来时人们通过举行“祭祀”、“赛马”等仪式进行欢庆,而现在人们移风易俗,利用这一民族节日进行“文艺表演”、“体育竞技”等活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这表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发展和享用着文化,也说明了社会实践是推动文化创新的重要动力。①③选项入选。选A。‎ ‎5.春节档电影《流浪地球》于2019年2月5日(大年初一)在中国内地上映。影片以顶尖的科技特效和丰富的想象力及具有中国亲情特色的叙事,获得观众的认可和点赞。尤其在春节档“合家欢”的日子里票房一路领跑。截至2月14日22时,该片票房突破31亿元,刷新了中国电影史上最快30亿票房纪录。对这一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①电影产业可以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②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就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 ‎③人民真正需要的,都是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 ‎④只有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才能实现电影文化创新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②选项错误,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才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④选项错误,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只是文化创新的途径之一,故该表述过于绝对。电影《流浪地球》以顶尖的科技特效和丰富的想象力及具有中国亲情特色的叙事,获得观众的认可和点赞,刷新了电影票房记录,这表明了电影产业可以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也说明了人民真正需要的,都是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①③选项入选。选A。‎ ‎6.《人民日报》点评《流浪地球》称:“文学艺术离不开生长的土壤,科幻电影也不例外。科技的迅速发展,为科幻文学和科幻电影发展提供了沃土。影片的成功反映的是电影工业乃至国家的综合实力。”由此可见 A. 科技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B. 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因素 C. 批判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时代要求 D. 文化经济化,科技越来越起着基础性作用 ‎【答案】A ‎【解析】‎ ‎【详解】B选项错误,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而不是决定因素。C选项错误,批判继承针对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的要求。D选项“文化经济化”的表述与题意不符。根据题目的表述,科技的迅速发展,为科幻文学和科幻电影发展提供了沃土,这表明了科技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A选项入选。‎ ‎7.“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在2019年的新年贺词中,习近平主席再次为奋斗者点赞。助推中国梦的实现,必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此 A. 就要推动中国的传统文化适应当代文化 B. 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C. 就要努力消除文化发展的差异性多样性 D. 必须把舆论导向作为文化发展核心任务 ‎【答案】B ‎【解析】‎ ‎【详解】A选项表述本身错误,就要推动中国的传统文化适应时代的发展,而不是要适应当代文化,故排除。C选项错误,文化的差异性、多样性的是客观存在的,不能消除。D选项错误,舆论导向不是文化发展的核心任务。助推中国梦的实现,必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此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B选项入选。‎ ‎8.55年来,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弘扬塞罕坝精神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很强的学习借鉴意义。塞罕坝精神 ‎①是民族精神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丰富和发展 ‎②充分展现了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③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 ‎④成为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精神力量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塞罕坝精神是民族精神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丰富和发展,成为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精神力量,①④项符合题意;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②项说法错误;③项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表述,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C。‎ ‎【点睛】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二者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时代性体现,是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是民族精神的延伸。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形成的重要基础和依托。只有注入时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博采众长、日益丰富。只有坚持培育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 ‎9.一辆飞鸽牌28寸老式自行车、一台破旧的缝纫机、一张褶皱的老粮票……这些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的老物件,如今又重新唤起人们的记忆和关注。某地开展的“城市记忆——老物件里捡拾难忘岁月”主题活动获得市民们的积极响应。老物件也有大魅力,是因为 ‎①老物件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老物件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③老物件是对特定时代的经济、政治的反映 ‎④老物件是特定时代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 A. ①③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B ‎【解析】‎ 民族精神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老物件并不是,①不选;传统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②不选;“老物件里捡拾难忘岁月”这表明老物件是对特定时代经济、政治的反映,③正确;老物件也有大魅力,是因为老物件是特定时代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是对一定时代的经济政治在精神文化上的反映,④正确,故本题答案选择B。‎ ‎10.2019年1月8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举行。刘永坦、钱七虎两委院士荣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荣誉证书和500万元高额奖金。国家颁发最高科学技术奖有利 ‎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攀登科学技术的高峰 ‎②坚定理想信念,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远大理想 ‎③加强以爱国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④推动科技自主创新,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国家颁发最高科学技术奖有利于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攀登科学技术高峰的社会氛围,①正确;我们要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远大理想,②不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并不是以爱国主义为原则,③不选;国家颁发最高科学技术奖有利于推动科技自主创新,推动社会主文精神文明建设,④正确,故本题答案应为B。‎ ‎【点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这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的显著标志。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这是同资本主义思想道德以个人主义为原则根本对立的。‎ ‎11.《经典咏流传》将中华经典诗词与电视媒介、网络平台有机结合,通过鉴赏团的专业点评,挖掘诗词背后的时代故事,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由此可见 ‎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发展 ‎ ‎②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能够因时而变 ‎③科技的进步决定了传统文化的发展 ‎ ‎④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能够因时而变,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挖掘诗词背后的时代故事,能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②④项符合题意;材料不体现文化创新对于社会实践发展的推动作用,①项与题意不符;科技的进步影响文化发展,但不能决定传统文化的发展,③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B。‎ ‎【点睛】为什么要推动文化创新?‎ ‎(1)必要性: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2)重要性:①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②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 ‎③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12.千百年来,蒙古马驰骋于风霜雨雪,不仅成为马背民族的交通工具和心爱伙伴,也积淀下民族文化的精神特征。蒙古马虽然没有国外名马那样的高大个头,但生命力强、耐力强及体魄健壮。我们干事创业就要像蒙古马那样,有一种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精神。下列选项的表述与材料中“蒙古马精神”一致的是 ‎①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②浮生六十度春秋,无辱无荣尽自由 ‎③力猛者乃一世英雄,智勇者乃万世英雄 ‎④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蒙古马生命力强、耐力强、体魄健壮。我们干事创业就要像蒙古马那样,有一种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精神。“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的意思是:路程即使很近,但不走就不能到达。事情即使很小,但不做就不能成功。这体现了干事创业要像蒙古马那样吃苦耐劳、一往无前。①项与题意相符;“浮生六十度春秋,无辱无荣尽自由”的意思是:自己过了六十年没有荣耀没有侮辱的日子,但就是拥有自由。这体现的是人生自由,与蒙古马精神无关。②项与题意不符;“力猛者乃一世英雄,智勇者乃万世英雄”的意思是:力气过人的勇猛壮士是一世的英雄,智勇双全的人则是流传千古的英雄。这是蒙古民族崇尚智慧的高度概括和具体体现。③项与题意不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意思是:宇宙不停运转,人应效法天地,永远不断地前进。这体现了做人做事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与蒙古马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精神相符。④项与题意相符;正确选项为C。‎ ‎【点睛】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的结晶,民族精神是一种 社会意识,是一个民族对其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反映,是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中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13.汉字记录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在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汉字七体”,即: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由此可见 ‎①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②汉字对传承中华文明起重要作用 ‎③汉字是世界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④汉字所蕴含的内容将会亘古不变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汉字记录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这表明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对传承中华文明起重要作用,故①②正确;③错误,文字是世界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④错误,汉字所蕴含的内容不会亘古不变。故本题答案为A。‎ ‎14.作为东亚文化的中心,中国史学曾对日本、韩国和越南等周边国家史学的创立和发展起到过非常重要的作用。自古以来,中国史籍在周边国家一直广泛流传,《史记》一直被这些国家视为编写史书的范本。中国的史馆制度也不同程度促进了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对官方修史的重视。中国古代史书的主要体裁如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等,也在中华文明圈内被广泛模仿。这些文献典籍 ‎①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财富和精神家园 ‎②是中华文明得以传播的重要手段 ‎③是中华文明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 ‎④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唯一见证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②选项错误,文献典籍不是中华文明得以传播的手段。④选项“唯一见证”的表述错误。自古以来,中国史籍在周边国家一直广泛流传,中国古代史书的主要体裁如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等,也在中华文明圈内被广泛模仿。这些文献典籍是中华文明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财富和精神家园。①③选项入选。选B。‎ ‎15.“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纵观中华文明发展史,正是这种智慧卓越的创造力与融合力,使中华文明一次次经受冲击挑战,更一次次化危为机、化险为夷、化异为同,焕发出蓬勃生机,化合出今日中国的泱泱局面来。这表明 ‎①中华文化兼收并蓄,具有极强包容性 ‎②文化在交流与传播的过程中渐趋统一 ‎③中华文化有稳定性但具体内涵会改变 ‎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具有强大生命力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②选项“渐趋统一”的表述错误。③选项错误,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其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根据题目的表述,纵观中华文明发展史,正是这种智慧卓越的创造力与融合力,才化合出今日中国的泱泱局面来,这表明了中华文化兼收并蓄,具有极强包容性,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具有强大生命力。①④选项入选。选B。‎ ‎16.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思想文化上的觉醒;一个民族的振兴,最终取决于思想文化的振兴。当今中国和世界正在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为此我们要 ‎①倡导主流意识形态的多元化,促进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鉴 ‎②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以改革促繁荣 ‎③坚持立德树人的理念,培养先进文化的传承者、创造者 ‎④提升对外文化传播能力,捍卫中华文化话语权、领导权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相关知识。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思想文化上的觉醒;一个民族的振兴,最终取决于思想文化的振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为此我们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坚持立德树人的理念,培养先进文化的传承者、创造者,②③正确;任何国家、任何社会,其主流意识形态必须是一元的,①中的“倡导主流意识形态的多元化”说法错误,排除;谋求在世界文化领域的领导权其实质是一种文化霸权主义,我们主张在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基础上提升我国对外文化的传播能力,捍卫中华文化话语权,④中的“捍卫……领导权”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B。‎ ‎17.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必须要推动中华文华繁荣发展,实现文化自信,使得文化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品格、崇高的价值追求、丰富的思想精华,是文化自信最重要的来源。我们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是因为 ‎①文化自信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 ‎②文化自信是推动中华文华繁荣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③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民族精神的独立性 ‎④坚持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选项夸大了文化自信的作用,故①错误;坚持文化自信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故④错误;材料中,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必须要推动中华文华繁荣发展,实现文自信,使得文化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这说明,我们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是因为文化自信是推动中华文华繁荣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民族精神的独立性,故②③正确。故选C。‎ ‎18.互联网已成为未成年人认知和参与社会的新途径。《中国青少年互联网使用及网络安全情况调研报告》显示,三分之一青少年在网络上遇到过色情信息骚扰,35.76%的青少年遇到过网络诈骗信息,遇到网络欺凌的青少年比例高达71.11%。因此,应当 ‎①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净化网络社会文化环境 ‎②提高未成年人道德修养,自觉抵制网络污染 ‎③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全方位提升文化竞争力 ‎④限制信息技术运用,克服传媒商业化的缺陷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③选项错误,该表述与题意不符。④选项表述本身错误,排除。材料中的调查内容及其数据说明网络文化环境需要治理,要政府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净化网络社会文化环境,①正确;作为青少年,要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增强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自觉抵制网络污染,②正确。选A。‎ ‎19.随着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不断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城市把创城当成一项服务百姓的民生工程。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搭建平台邀请百姓献计献策、巡防“挑刺”,组织活动引导群众共同参与,营造全民共建共享创建成果的良好氛围。由此可见 ‎①人民群众是精神文明创建的主体 ‎②社会实践是推动精神文明发展的动力 ‎③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 ‎④文化体制改革有利于发展文化生产力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创建文明城市是服务百姓的民生工程,为了群众、依靠群众,需要群众广泛参与,献计献策,说明人民群众是精神文明创建的主体,在实践中推动精神文明发展,①②符合题意。文化对人潜移默化的特点,未体现文化对人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排除②。材料未涉及文化体制,排除④。故选A。‎ ‎20.《张衡候风地动仪新探》一文从历史文献与机械感震技术融合理解的角度探索了张衡候风地动仪的感震机制。对天体的演变,张衡认为:“元者,无形之类、自然之根,作于太始,莫之与先。”张衡的观点是 A. 朴素唯物主义 B. 客观唯心主义 C. 主观唯心主义 D. 辩证唯物主义 ‎【答案】A ‎【解析】‎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把金木水火土、阴阳二气等物质的具体形态当成是世界的本原,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材料中张衡的观点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选A;其余三项不合题意。‎ ‎【考点定位】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名师点睛】唯物主义并不都是正确的,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虽然都坚持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但二者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都是不彻底的、非科学的,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因而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1.英国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说:“我注意过,即便是那些声称‘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而且我们无力改变’的人,在过马路之前都会左右看”。可见 ‎①声称者的“言”体现了其客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 ‎②声称者的“行”带有自发唯物主义的倾向 ‎③声称者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是脱节的 ‎④唯心主义在理论上是没有意义的,在实践上是有危害的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④‎ ‎【答案】A ‎【解析】‎ 声称者的观点“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而且我们无力改变”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①项符合题意;声称者的做法“过马路之前都会左右看”,表明客观事物会影响他们的思维,他们的“行”带有自发唯物主义的倾向,②项符合题意;世界观决定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二者紧密联系,③项观点错误;唯心主义也有其积极意义,唯心主义肯定了意识的能动作用,④项观点错误。答案选A。‎ ‎22.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这两个“对子”‎ A. 是并列且等量齐观的 B. 都属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范畴 C. 属于源与流的关系问题 D.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答案】C ‎【解析】‎ 本小题目考查的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这两个“对子” 属于源与流的关系问题,‎ A、B、D、与材料没有关系。‎ ‎23.下列关于哲学对社会变革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预见和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指引人们追求美好未来 ‎②直接作用于社会制度,引起社会形态的变化 ‎③能够动员和掌握广大人民群众,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 ‎④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H标,提供社会变革的政治保证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真正的哲学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指引人们追求美好未来,①正确;哲学并不能直接作用于社会制度,②不选;真正的哲学能够动员和掌握广大人民群众,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③正确;哲学并不提供政治保证,④不选,故本题答案选择B。‎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24.“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请运用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的相关知识,参考示例,完成下表。‎ 观点 体现的《文化生活》的道理 ‎“孝”作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之本,其具体内涵 能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改变,但不管如何,“孝顺”、“孝敬”等情感和态度这些基本特征始终贯穿其中。‎ ‎①‎ 当代人对待传统的“孝”应该有所扬弃——摒弃 封建时期“孝”文化中晚辈对长辈的绝对服从,发扬“孝”文化中晚辈对长辈尊敬、陪伴的内涵。‎ ‎②‎ 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孝”文化也被赋予 了新的时代精神,比如当代“孝”的前提是长辈和晚辈在人格上的平等。‎ ‎③‎ ‎“孝”是最基本的教育内容之一。通过对“孝”‎ 的教育可以提升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等方面。‎ ‎④‎ ‎【答案】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②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③对待传统文化要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注入时代精神。‎ ‎④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详解】本题要求考生运用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的相关知识回答表格中的观点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解答本题需要考生对表格中的观点进行仔细解读,从中提取出关键性的信息,然后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作答。第一个观点中,“孝”作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之本,其具体内涵能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改变,故可以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角度进行分析;第二个观点中,当代人对待传统的“孝”应该有所扬弃——摒弃,故可以从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的角度进行分析;第三个观点中,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孝”文化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精神,故可以从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角度进行分析;第四个观点中,过对“孝”的教育可以提升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故可以从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的角度进行分析。‎ ‎【点睛】正确认识和对待传统文化:‎ ‎(1)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既不能全盘吸收,也不能全盘抛弃。‎ ‎(2)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应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具体地说,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3)“取其精华”是文化发展的根基,“去其糟粕”是文化发展的重要环节。唯有不断抛弃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发扬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并根据实践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注入新的时代内容,传统文化才能不断地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4)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既要认同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既要反对“保守主义”和“封闭主义”,又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艺是世界语言,是最好的交流方式,最容易相互理解、沟通心灵。近年来,我国一大批优秀舞台作品走出国门,亮相国际舞台。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民族乐剧《印象·国乐》、舞剧《沙湾往事》、京剧版《浮士德》等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及当代中国人精彩生活的文艺精品走出国门,进入国际主流市场,影响主流人群。‎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推动我国舞台艺术作品走出去的意义。‎ ‎(2)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是实现国家利益的现实要求,也是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重要内容和保障措施。请就如何推动文化走出去,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 ‎【答案】(1)①让外国观众领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②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能促进我国舞台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③促进不同文明的交流、借鉴、融合,推动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2)①借助大众传媒扩大优秀传统文化知名度。‎ ‎②融人更多的时代元素,创作更多艺术精品。‎ ‎【解析】‎ ‎【分析】‎ 本题以近年来,我国一大批优秀舞台作品走出国门,进入国际主流市场,影响主流人群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详解】(1)本题第一问要求考生分析推动我国舞台艺术作品走出去的意义。本题属于意义类主观解析试题。意义类的解答题要遵循由近及远、由表及里、有直接到间接的思维顺序,语言组织要落脚在“有利于”、“促进”、“增强”与“巩固”等。解答时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很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吃透教材的基本观点和具有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分析和阐述观点的能力。故本题主要可以从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能促进我国舞台艺术的创新与发展以及促进不同文明的交流、借鉴、融合,推动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的角度展开分析即可。‎ ‎(2)本题第二问要求考生就如何推动文化走出去,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这类试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允许考生发表不同的看法,鼓励创造性思维。试题在考查考生表达能力的同时,考查考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例如,借助大众传媒扩大优秀传统文化知名度或者融人更多的时代元素,创作更多艺术精品等。‎ ‎【点睛】提高主观题审题能力“四要素”:‎ 第一要素:审清主观题的设问,明确试题设问的限制性和规定性,确定答题范围,这是答题的关键。即通过阅读试题的背景材料及设问,确定命题者的考查意图,确保答题的大方向不错。‎ 第二要素:学会分析材料、围绕材料提示搜索相关知识点是答题的依据。分析材料,弄清材料的层次,就可以利用材料的暗示,搜索相关知识点组织答案。‎ 第三要素:熟练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是解答主观题的基础。需要加强对知识点的归纳整理,使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点系统化、条理化,确保自己能够熟练运用相关知识点。‎ 第四要素:规范答题。要正确运用政治术语答题;注意多角度思考问题,确保答案的完整性。不要脱离材料、随意发挥、答非所问,防止出现理论和实际相脱离,即“两张皮”现象。‎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文化作为一种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智慧支持、精神激励和文化滋养。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的马庄村演绎出激活文化元素、实现乡村振兴的动人故事。改革开放走过的第一个10年,马庄村农民的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但头脑空虚、思想混乱等问题随之而来。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带领全村村民挖掘村庄历史和民俗、非遗中药香包等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修建综合性农家乐体验中心,焕发经济活力。追寻民间文化的思想价值,评选“好婆婆”“好媳妇”“最美家庭”,焕发家风、乡风文明风尚。举办科学文化知识讲座,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村庄旧貌换新颜,村民生活丰富多彩,集体经济蓬勃发展,马庄村实现了华丽转身,被誉为“华夏文明一枝花”。‎ ‎(1)激活文化元素是马庄村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经验,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加以阐述。‎ ‎(2)某班级以“文化的力量有多大”为议题,探究乡村文化的影响力。假如你是该班同学,请就此活动提出两种可行的探究途径。‎ ‎【答案】(1)①积极培育和发展乡村文化生产力,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实现乡村产业振兴。‎ ‎②以文化活动为载体,培育优良家风、文明乡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 ‎③通过培训活动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新型农民,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 ‎(2)答案示例:社会调研,感受乡村文化对村落的凝聚力。人物访谈,体会乡村文化对人的塑造功能。问卷调查,思考人们对乡村文化的归属感。‎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的马庄村通过挖掘村庄历史和民俗等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使该村焕发经济活力,实现了华丽转身,被誉为“华夏文明一枝花”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详解】(1)本题第一问要求考生分析激活文化元素是马庄村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经验的观点。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的是考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考生对材料进行充分解读,从中提取出关键性的信息,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作答即可。根据材料的解读,主要考虑从发展乡村文化生产力,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培育新型农民,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等角度进行分析作答即可。‎ ‎(2)本题第二问要求考生以“文化的力量有多大”为议题,为探究乡村文化的影响力提出两种可行的探究途径。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试题在考查考生表达能力的同时,考查考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例如,社会调研,感受乡村文化对村落的凝聚力;人物访谈,体会乡村文化对人的塑造功能;问卷调查,思考人们对乡村文化的归属感等。‎ ‎【点睛】解答非选择的要领:‎ 第一,认真审题,弄清题意。‎ 第二,明确答题所要运用或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原理。‎ 第三,依据教材、题意和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作答。‎ 第四,要注意运用好发散思维方式。‎ 第五,依据题意及其指令要求,精心组织答案,严格按设问要求答题。‎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