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政治】四川省武胜烈面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四川省武胜烈面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2019年7月16日,“良渚与古代中国——玉器显示的五千年文明展”开幕式在故宫举行,这是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后首次隆重亮相。良渚文化是中国史前时期最为灿烂的文化瑰宝之一,以玉器为代表的出土文物是良渚古城遗产价值的重要承载要素。通过此次展览 ①表明精神产品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 ②更好地丰富和扩展了文化的内涵 ③表明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④有利于坚定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文化的特点、文化自信的相关知识。①④:以玉器为代表的出土文物是良渚古城遗产价值的重要承载要素,这表明精神产品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①正确;良渚文化是中国史前时期最为灿烂的文化瑰宝之一,开展“良渚与古代中国——玉器显示的五千年文明展”有利于坚定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④正确。②:材料未涉及文化内涵的丰富和扩展的相关内容,②与材料不符,排除。③:材料未涉及文化影响人的深远持久的特点的相关内容,③与材料不符,排除。故本题选B。 2.民歌是人生百科,一曲悠远的民歌唱出生活情态、民间智慧、历史文化、优美景色和人际情感的生生不息。民歌有着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当自己家乡的民歌响起时,其中熟悉的、真挚的乡情乡韵就会唤起人们浓浓的思乡愁。这表明 ①一个地方的文化特色是由地理环境决定的 ②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③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 ④民歌是集中展示民族文化、表达民族情感的物质载体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②③ :民歌有着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当自己家乡的民歌响起时,其中熟悉的、真挚的乡情乡韵就会唤起人们浓浓的思乡愁。这表明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②③符合题意。①:一个地方的文化特色受该地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不同,但不是由地理环境决定的,①说法错误。④:民族节日是集中展示民族文化、表达民族情感的物质载体,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C。 3.文学是时代最直接的反映。在盛唐时代的诗词中,我们能感受到“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情、“海上明月共潮生”的华美;而从杜甫的三吏三别中,我们可以发现大唐盛极而衰的真实的历史。由此可知 ①一定的文化是一定时代政治,经济的反映 ②古代诗词总会真实地反映时代发展的脉搏 ③文化能反映社会生活的变迁 ④诗词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方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①③:盛唐时代与盛极而衰时的诗词给我们的不同感受,说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时代政治、经济的反映,文化能反映社会生活的变迁,①③符合题意。②:文化是时代的反映,既可以是正确反映,也可以是错误、歪曲的反映,“总会真实地反映时代发展的脉搏”观点错误,②错误。④:材料不涉及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方式,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4.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努力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教育部日前印发通知,公布了2018年度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其中将人工智能专业列入新增审批本科专业名单,全国共有35所高校首批建设资格。国家重视科学技术的文化生活意义是 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重视科技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②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重视科技发展,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増强文化硬实力 ③文化影响人,重视科技创新,有利于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④文化对经济发展有反作用,重视发展科技,有利于推动科技事业发展实现科技强国梦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的关系。①④ :国家重视科学技术是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重视科技发展,能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是因为文化对经济发展有反作用,重视发展科技,有利于推动科技事业发展实现科技强国梦,①④符合题意。②: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重视科技发展,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増强文化软实力,不是硬实力,②错误。③:材料不涉及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素质,③排除。故本题选B。 5.下图漫画(再鼓的钱袋也填补不了脑袋的空白)批判了某些人错误地认为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 ②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③物质可代替精神修养 ④文化与经济亦步亦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解析】③④: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文化的发展与经济发展不是亦步亦趋的,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漫画(再鼓的钱袋也填补不了脑袋的空白)批判了某些人错误地认为文化与经济亦步亦趋,认为物质可代替精神修养,③④符合题意。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说法正确但不符合漫画主旨,排除①。②:漫画否认了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②不合题意。故本题选D。 6.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要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建设邻里守望、诚信重礼、勤俭节约的文明乡村。建设乡风文明的意义在于 ①维护传统农耕文化的稳定性 ②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相互转化 ③培育崇信尚俭、向上向善的乡村文化 ④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的作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建设邻里守望、诚信重礼、勤俭节约的文明乡村。这表明建设乡风文明有利于培育崇信尚俭、向上向善的乡村文化,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③④正确;建设乡风文明与维护传统农耕文化的稳定性没有必然联系,①不符合题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不能相互转化,②错误。故选D。 7.电影《八子》改编自赣南中央苏区的真实历史事件,讲述了农民杨家在已有六位兄弟壮烈牺牲后,幼弟满崽在残酷战争中迅速成长,与大哥及战友战斗至最后一刻的故事。电影以富有张力的视听语言再现了血脉相连的兄弟手足情,为革命前赴后继无畏牺牲的战友情,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给观众深深的震撼。这启示我们,优秀的文化作品 ①能以特有的感染力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②应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汲取营养 ③全面反映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 ④能摆脱社会历史条件制约而发挥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①: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①正确。②:优秀电影作品《八子》改编自赣南中央苏区的真实历史事件,给观众以深深的震撼,这表明了优秀的文化作品都是来源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②正确。③:“全面反映”的表述不当,③错误。④:“摆脱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表述错误,排除④。故本题选A。 8.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9年1月8日上午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召开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弘扬科学家精神,严守科研伦理规范,加强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用优秀先进的文化促进经济良性发展。开展科技奖励活动 ①有利于激发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②有利于发挥文化增强人的精神力量的作用 ③体现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④凸显科学家精神在文化素养中的核心地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文化的作用的相关知识。召开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弘扬科学家精神,严守科研伦理规范,加强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用优秀先进的文化促进经济良性发展。这体现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有利于激发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①③正确;文化有优秀文化、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之分,只有优秀文化才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②中的“文化增强人的精神力量”说法错误,排除;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④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B。 9.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在当下面临两大危机,—是有些技艺失去实用空间、缺少利益回馈,二是有些传承人不愿意开放共享和改革创新。面对危机,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①建立退出机制,摈弃失去实用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②要求传承人服从大局,无偿开放共享非物质文化遗产 ③积极建设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权益保障机制 ④通过创新性开发、创造性转化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解析】③④:材料描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在当下面临两大危机:“一是失去实用空间、缺少利益回馈,二是某些传承人不愿意开放共享和改革创新。”与之相对应的,要解决好这两个问题,一方面应当鼓励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创新,另一方面应当采取措施保障传承人的合法权益,③④符合题意。①:对于失去实用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简单摈弃,而应进行创新性开发以保护好它,①错误。②:国家强制性要求传承人无偿开放共享非物质文化遗产只会损害传承人的合法权益,而不利于解决材料中的问题,②错误。故本题选D。 10.李克强总理在对2018年政府工作提出建议时强调,要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每个人都有平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成就人生梦想。该建议是基于教育 A.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和手段 B.现代化是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 C.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与标志 D.在人的教化和培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答案】D 【解析】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D适合题意;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A错误;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是全民学习、终身学习,B错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人的文化素养的核心与标志,C错误;故本题答案选D。 11.内蒙古自治区展览馆内,众多观众屏住呼吸,被眼前的景象所吸引——通过全息影像的光影特效,他们无需佩戴任何设备,就能与真人一般大小的虚拟演员一同学习蒙古族传统舞蹈筷子舞、顶碗舞等。几个月来,这座全息影像剧场已成为展览馆的明星产品,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少观众通过它喜欢上了蒙古族非遗舞蹈。这个事例说明 ①科技促进了文化和经济相互交融、相得益彰 ②蒙古族的非遗舞蹈是非遗文化发展的源泉 ③现代大众传媒能最大程度超越时空的局限 ④文化发展要将时代精神注入传统思想之中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①:这座全息影像剧场已成为展览馆的明星产品,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体现文化和经济相互交融,①符合题意。③:材料体现了现代大众传媒的优点,③符合题意。②:社会实践才是文化发展的源泉,②错误。④:材料体现的是传统文艺的创新,而不是传统思想的创新,排除④。故本题答案选B。 12.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日益受追捧,赢得越来越多“圈粉”。不久前,“中国影视节目联合展播”,走进阿语地区。而近日正在热播的《长安十二时辰》,在国外再度掀起一轮中国影视剧观看热潮。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文化意义在于 ①促进了中华传统文化在发展的基础上继承 ②推动了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③提高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文化软实力 ④推出了融汇中外文化特质的新文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中华文化的传播的相关知识。②③:中国文化不断加快“走出去”步伐,并在海外日益受追捧,赢得越来越多“圈粉”。这表明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既提高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文化软实力,又推动了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②③正确。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①中的“在发展的基础上继承”说法错误,排除。④ :中国文化“走出去”与其他民族文化交流互鉴,有利于推出融汇中外文化特质的新文化,但不意味着已经“推出了……新文化”,④中的“推出了”说法不妥,排除。故本题选B。 13.近日,《哪吒之魔童降世》“燃”爆暑期档,“另类”哪吒收获共鸣,打破成见的“不认命”催人奋进。影片虽取材于神话,却贴近大众现实生活,哪吒身上“孤独的熊孩子”身影,更是引发了教育反思。从中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 ②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③对传统文化的承袭,是文化创新的根基 ④要促进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①②:影片虽取材于神话,却贴近大众现实生活,哪吒身上“孤独的熊孩子”身影,更是引发了教育反思。这表明文化创新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要立足于社会实践,①②正确。③: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根基,③说法错误,排除。④:材料未涉及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的相关内容,④与材料不符,排除。故本题选A。 14.近年,我国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以中国艺术演绎西方经典,通过民族特色、民族气质与国际市场审美的有机融合,提升国外观众对中华文化的接受度。如上海京剧院将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改编成京剧《王子复仇记》,从编剧、导演到表演形式,都进行了“中国化”和“戏曲化”的处理,受到西方观众的喜爱。这说明 ①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增强了文化的生命力 ②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构成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③不同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和独特个性 ④文化“走出去”应在民族文化特性与世界文化的共通性中找到创新点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解析】材料说明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增强了文化的生命力,文化“走出去”应在民族文化特性与世界文化的共通性中找到创新点,中西文化交流、借鉴、融合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世界文化的繁荣,①④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推动文化交流的作用或意义,不体现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构成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也不体现不同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和独特个性,②③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B。 15.在历史上,中医药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中医药在现实生活中仍是我们解除病痛的一个重要选择。对中医药科学的尊重,就是对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尊重。之所以要尊重中医药文化,是因为 ①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粹之一 ②尊重本民族文化就是尊重世界文化 ③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④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①③:中医药文化是民族之魂宝,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①③符合题意。②:材料不涉及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且该选项与尊重中医药文化之间不构成因果关系,排除②。④:民族文化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④将中医药文化等同于民族文化,观点错误,排除④。故本题选B。 16.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 5000 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中国历朝历代,大都有生态保护的相关律令。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宪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全民共识。这说明 ①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 ②传统思想对人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具有深刻影响 ③建设生态文明是文化传承发展的根本动力 ④传统文化总能对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解析】①②: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 5000 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全民共识。这说明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传统思想对人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具有深刻影响,①②符合题意。③:社会实践是文化传承发展的根本动力,③说法错误。④: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优秀的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 17.近年来,故宫博物院参观环境变好了,开放区域扩大了,文化活动增加了。根据人们不断变化的生活需要,故宫工作人员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并对其加以创意,使故宫文化产品逐渐变成了“网红”一般的存在。这说明 ①有价值的文化创造来源于优秀传统文化 ②现代信息技术是推动文化创新发展的根本因素 ③传统文化可与当代人的文化和生活需求对接 ④对优秀传统文化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传统文化的创新。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造的来源,①错误。②:社会实践是推动文化创新发展的根本因素,②错误。③④:根据人们不断变化的生活需要,故宫工作人员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并对其加以创意,使故宫文化产品逐渐变成了“网红”一般的存在,这说明传统文化可与当代人的文化和生活需求对接,也说明对优秀传统文化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③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18.北京“四合院”、上海“石库门”、广东“围村”、陕西“窑洞”、福建“土楼”等民居都与当地自然环境、民俗民风息息相关。这些特色鲜明的民居,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财富。这说明 A.文化的差异性是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决定的 B.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C.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蕴含着中华文化的共性 D.区域文化相互借鉴而日趋同一、渐趋融合 【答案】C 【解析】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A是错误的。本题材料中“我国不同区域的民居都与当地自然环境、民俗民风息息相关,特色鲜明”,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区域性特征;我国不同区域的文化虽特色鲜明,但经过长期的相互交流、借鉴、吸收,又异中有同,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财富,说明了其蕴含着中华文化的共性,C适合题意。B材料没有体现,排除;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D是错误的。 19.千百年来,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是世界上唯一五千年绵延不绝从没中断的古老文化,并始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这充分展现了中华文化顽强的生命力。下列说法能够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是 ①由甲骨文演变而来的汉字是世界上生命最长的文字 ②我国古代科技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整体性的特点 ③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历经沦桑至今仍存 ④我国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①符合题意;③强调了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至今仍在,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符合题意;题目要求体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②④体现的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与题意不符。所以本题选B。 20.中华文化有极强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兼收并蓄。这种包容性既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和睦相处,又能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理解。下列能体现中华文化包容性的是 ①《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汇 ②岭南文化同异质文化嫁接形成独特流派 ③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一直处于世界前列 ④“孔子学院”、“鲁班工坊"掀起中国文化热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解析】中华文化有极强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兼收并蓄,①②项能体现中华文化包容性;③项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④项体现了中华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正确选项为A。 21.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下列诗句表达了爱国主义情怀的是 ①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②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③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④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无论什么时期,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是爱国主义的表现,选B。其余两项不合题意。 22.血与火的考验、生与死的抗争、光明与黑暗的较量锻造出伟大的抗战精神,抗战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关系是 ①抗战精神具有时代性,民族精神具有民族性 ②抗战精神改变了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③抗战精神是民族精神在抗战中的突出体现 ④抗战精神为民族精神增添了特定时代内容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抗战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关系。①:材料未涉及民族精神的民族性,①排除。 ②: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展现,并没有改变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②错误。 ③④:血与火的考验、生与死的抗争、光明与黑暗的较量锻造出伟大的抗战精神,这说明抗战精神是民族精神在抗战中的突出体现,抗战精神为民族精神增添了特定时代内容,③④正确且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23.当今时代,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文化供给无处不在,文化消费者无所不求,消费方式呈现即时性、互动性。文化消费通过互动又启动新一轮文化消费,碎片化的文化内容被跨媒体组织起来,短、平、快成为文化消费的重要特点。这表明 ①文化产品具有强烈的商业性 ②文化产品的内容和形式变化很快 ③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文化市场越来越活跃 ④文化产品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被人们认同和接受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消费的特点。①:材料的主旨不是强调文化产品具有强烈的商业性,①排除。②③:消费方式呈现即时性、互动性,文化消费通过互动又启动新一轮文化消费,短、平、快成为文化消费的重要特点,说明文化产品的内容和形式变化很快,也说明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文化市场越来越活跃,②③符合题意。④:材料没有体现文化产品被人们认可和接受问题,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 24.有人在对农村文化活动调查时发现,大多数农村地区老年文化活动比较红火,却忽视了青年文化活动。很多80后、90后不愿意留在农村,不仅是因为城里收入高,而且是因为城市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和城市文明对他们有着巨大吸引力。这说明在农村文化建设中 ①要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 ②要研究和考虑农村的文化市场需求 ③要提高文化素养,缩小人们的文化需求差距 ④要支持健康文化,改变人们的文化生活选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发展大众文化。①②: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发展大众文化要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要研究和考虑农村的文化市场需求,①②符合题意。③:材料未涉及提高农村居民文化素养,③排除。④:材料未涉及人们文化生活选择的合理与不合理,也就不需要改变人们的文化生活选择,④排除。故本题选A。 25.著名的文化遗产——川剧,因剧目繁多,遗产丰富,艺术特色显著而家喻户晓。川剧的表演艺术有浓厚的生活基础、较高的文学价值,表演真实细腻,幽默有趣,生活气息浓郁,为群众喜爱。这表明 ①社会实践是产生优秀文化作品的源泉 ②文学作品只有彰显自身特色才能迎合人的文化需要 ③锐意创新,才能创造出无愧于人民的文化作品 ④文学作品创作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源泉、文化创造的原则。①④:川剧的表演艺术有浓厚的生活基础、较高的文学价值,表演真实细腻,幽默有趣,生活气息浓郁,为群众喜爱,这表明社会实践是产生优秀文化作品的源泉,也表明文学作品创作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①④符合题意。②:材料阐释的是川剧因自身特色而为群众喜爱,并不是为了迎合人的文化需要,②不符合题意。③:材料未涉及文化锐意创新,③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9年3月27日,是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重要演讲《中国的文明观,让世界看见》五周年,在这一重要演讲中,习近平主席科学把握人类文明进步大势,深刻阐明“多彩、平等、包容”的文明观,真诚倡导“和而不同”的文明交流互鉴准则,习近平强调:“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习近平对文明的这些论述不仅精辟揭示了人类文明的本质特征,还深刻阐述了“文明交流互鉴”的内涵。五年来,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中国不仅是积极倡导者,更是坚定行动者,充分彰显了中国对于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深邃智慧、积极贡献与责任担当。 材料二: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中医以格深的科学内容、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医疗实践、鲜明的民族风格屹立于世界医学与科学之林,是世界上迄今唯一保持不衰的传统医学,是世界科学史上的奇迹。然而随着科技进步和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我国中医药发展也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医药专业人才严重缺失,后继乏人;中医药特色优势逐渐淡化,特色诊疗技术、方法濒临失传;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创新不足,很多名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思想和经验得不到传承…… 中医药是一座有待挖掘的富矿,需要更多有识之士勇攀医学高峰,充分发挥中医药的 独特优势,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知识,阐述为什么要倡导“和而不同”的文明交流互鉴准则?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谈谈如何推动中医药的发展。 【答案】(1)①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②倡导“和而不同”的文明交流互鉴准则有利于发展本民族文化。③有利于不同民族文化相互学习交流借鉴,实现世界文化的繁荣发展。④“和而不同”说明了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2)①立足社会实践,要在实践中通过传承和发展中医药理论使中医药发扬光大。②推动传统中医药的发展,一方面要继承传统优秀中医文化,另一方面要创新中医药技术方法,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使中医药能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③推动中医药发展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增强中医文化的国际影响力;④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推动中医药发展需要大力发展中医药教育,培养更多中医药优秀人才。 【解析】本题以中国的文明观、中医药文化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人类文明的本质特征、中医药发展状况为材料,从《文化生活》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再现能力,考查考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描述阐释事物、探究论证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问,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的 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知识,阐述为什么要倡导“和而不同”的文明交流互鉴准则?知识限定比较具体,属于微观考查。考生可先回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相关知识,然后需结合试题情境与试题设问圈定答题的角度: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文化的民族性世界性、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考生整合这些知识要点结合材料分析,形成答案要点:①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②倡导“和而不同”的文明交流互鉴准则有利于发展本民族文化。③有利于不同民族文化相互学习交流借鉴,实现世界文化的繁荣发展。④“和而不同”说明了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第(2)问,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谈谈如何推动中医药的发展。知识限定比较具体,属于微观考查。考生可先回顾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然后需结合试题情境与试题设问圈定答题的角度: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文化传播、教育的功能。考生运用这些知识要点结合材料分析,形成答案要点:①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角度:联想骨干知识: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结合骨干知识与试题情境分析:立足社会实践,要在实践中通过传承和发展中医药理论使中医药发扬光大。②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角度:联想骨干知识: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结合骨干知识与试题情境分析:推动传统中医药的发展,一方面要继承传统优秀中医文化,另一方面要创新中医药技术方法,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使中医药能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③文化传播角度:联想骨干知识:文化在交流中传播。结合骨干知识与试题情境分析:推动中医药发展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增强中医文化的国际影响力。④教育的功能角度:联想骨干知识: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结合骨干知识与试题情境分析:推动中医药发展需要大力发展中医药教育,培养更多中医药优秀人才。 27.面对风起云涌的新技术浪湖,素有“枪打出头鸟”的中国,如何培植“创客文化”成为一个重大的时代课。从上一辈“言必称希腊”到改革开放时代“口必曰西方”,20世纪的中国“挨打”“挨饿”,21世纪的当下变成了“挨骂”……归根结底,缺乏了中国气派,中国风骨。只有立足于伟大的时代,哺育民族的精神积淀,呵护民族的精神家园,以海纳百川之胸襟,大浪淘沙,践行核心价值增强精神定力,勇敢地在世界舞台上说“中国话”,传递“中国声音”。 依据材料,运用“弘扬民族精神”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国人在培植“创客文化”过程中怎样才能彰显中国气派? 【答案】①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结合。②提高文化鉴别力,奏响主旋律,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打牢精神支柱。③ 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建设者。④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吸收借鉴优秀的外国文化,加强文化交流传播。做传播中国文化的使者。⑤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解析】本题以培植“创客文化”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对如何弘扬培育民族精神的知识的理解,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要求运用“弘扬民族精神”的知识分析说明国人在培植“创客文化”过程中怎样才能彰显中国气派,解答本题,需要根据材料反映的问题有针对性结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措施回答;材料凸显了失掉了“中国特色”,要立足于伟大的时代,哺育民族的精神积淀,呵护民族的精神家园,所以,应该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结合;应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打牢精神支柱,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建设者;要以海纳百川之胸襟,大浪淘沙,故应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吸收借鉴优秀的外国文化,加强文化交流传播。做传播中国文化的使者;践行核心价值增强精神定力,要勇敢地在世界舞台上说“中国话”,传递“中国声音”,启示我们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山寨”一词源于广东话,原指那些含有贬义色彩的经营场所,后指在简陋条件下,以类似的材质仿制某些名牌或非名牌产品的行为。目前,山寨风暴愈演愈烈,已涉及文化领域,山寨明星、山寨影视、山寨晚会不断出现。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山寨文化”得以兴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有人认为“山寨文化”属于大众文化,应大力提倡。请对此进行评价。 【答案】(1)①经济决定文化。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特别是科技的进步,为“山寨文化”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山寨文化”兴起源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文化的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 (2)①只有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才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 “山寨文化”是否属于大众文化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②“山寨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间的文化创造力,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面。“山寨文化”中能够满足人民大众多样化文化需求,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属于大众文化。对此应予以保护和倡导。③ “山寨文化”也存在抄袭炒作的现象、品位低下的产品、荒诞庸俗的内容。“山寨文化”中带有迷信、庸俗等色彩和腐朽思想的内容属于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对此应予以改造或取缔。 【解析】本题以“山寨文化”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山寨文化”的演变状况为材料,从《文化生活》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描述阐释事物、探究论证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问,本题要求考生分析“山寨文化”得以兴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知识范围未做限定,属于宏观考查。考生需结合试题情境与试题设问圈定答题的角度,考生要重点挖掘“得以兴起”的意思:从无到有,从出现到发展,因此可联系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从材料中的“名牌产品”联想到经济,从“仿制”联想到科技,进而联想到经济决定文化。考生整合这些知识要点结合材料分析,形成答案要点:①经济决定文化。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特别是科技的进步,为“山寨文化”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山寨文化”兴起源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文化的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 第(2)问,本题要求考生对“山寨文化”属于大众文化,应大力提倡这一观点进行评价。知识限定比较具体,属于微观考查。考生可先回顾大众文化的相关知识,然后需结合试题情境与试题设问圈定答题的角度:大众文化的内涵、对待大众文化、腐朽文化、落后文化的态度。考生结合材料整合这些知识要点,形成答案要点:①大众文化的内涵:只有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才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 “山寨文化”是否属于大众文化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②分析“山寨文化”是否都是大众文化、对待大众文化的态度:“山寨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间的文化创造力,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面。“山寨文化”中能够满足人民大众多样化文化需求,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属于大众文化。对此应予以保护和倡导。③对待腐朽文化、落后文化的态度:“山寨文化”也存在抄袭炒作的现象、品位低下的产品、荒诞庸俗的内容。“山寨文化”中带有迷信、庸俗等色彩和腐朽思想的内容属于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对此应予以改造或取缔。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