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内蒙古翁牛特旗乌丹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解析版
乌丹二中2019-2020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 政治学科期中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总计50分) 1.茶道发源于中国,兴于唐,盛于宋、明。从古至今,伴随着世事变迁,茶在中国,渗透进了人间百味。茶道成为指引人们生活的一门艺术,茶道精神中的“和”“静”“怡”“真”,深刻体现了哲学智慧。这种哲学智慧表明( ) A. 哲学智慧并非是高悬于空中的思想楼阁,而是源于生活与实践的智慧 B. 哲学是理性与智慧的明灯,指导人们睿智地对待人生与实践 C. 哲学源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为人们改造世界提供正确的方法论的指导 D. 人人都在生活,都有对世界的思考,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人都是哲学家 【答案】A 【解析】 【详解】A:茶道精神中的“和”“静”“怡”“真”,深刻体现了哲学智慧。这种哲学智慧表明哲学并非高悬于空中的思想楼阁,哲学智慧源于生活与实践,A符合题意。 B:哲学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只有真正的哲学才能指导人们睿智地对待人生与实践,B错误。 C:哲学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只有真正的哲学才能为人们改造世界提供正确的方法论指导,C错误。 D:世界观人人都有,但哲学并非人人都知,D错误。 故本题选A。 2.科学家说哲学是科学之王,艺术家说哲学是艺术之母,社会学家说哲学是社会秩序的掌舵者,诗人说哲学的终点往往是诗歌的起点。哲学可从多个角度来理解,但归结到一点是( ) A. 哲学思维是人类不自觉的情感体验 B. 不懂哲学的人将无法生存和发展 C. 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D. 哲学总和人们 的主观情绪联系在一起 【答案】C 【解析】 【详解】A:哲学思维并不是人类不自觉的情感体验,只有经过学习才会有哲学思维,A错误。 B:“不懂哲学的人将无法生存和发展”夸大了哲学的作用,B错误。 C:科学家说哲学是科学之王,艺术家说哲学是艺术之母,社会学家说哲学是社会秩序的掌舵者,诗人说哲学的终点往往是诗歌的起点”,这说明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C正确。 D: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追问和思考,但不能说哲学总和人们的主观情绪联系在一起,D错误。 故本题选C。 3.绿色发展理念是对发展规律的科学反映,是对全球生态环境的变化和我国当前发展所面临的突出问题的积极回应。很多人开始逐步接受该理念,并加入到“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等行列。这反映了( ) A. 方法论影响世界观 B. 哲学源于人们的世界观 C.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D. 哲学是对具体生活的升华 【答案】C 【解析】 【详解】A: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A错误。 B: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B错误。 C:很多人开始逐步接受该理念,并加入到“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等行列。这反映了世界观决定方法论,C正确。 D:选项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不选。 故本题选C。 4.小源在撰写哲学小论文时,引用了下面一段学术资料:在远古时代,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自己身体的构造,并且受梦中景象的影响,于是就产生一种观念:他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这个身体之中而在人死亡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的活动。从这个时候起,人们就不得不思考这种灵魂对外部世界的关系。你认为小源所要论证的问题最有可能是 A. 哲学与时代精神 B. 哲学的基本问题 C.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D. 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答案】B 【解析】 【详解】“他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这个身体之中而在人死亡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的活动。从这个时候起,人们就不得不思考这种灵魂对外部世界的关系”由此可以看出,他们探讨的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哲学与时代精神的关系、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排除AC;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D错误。故选B。 5.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标志着哲学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时代。之所以做出上述判断,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①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②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③第一次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④全面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将哲学发展推向更高阶段。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②③符合题意,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标志着哲学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时代,之所以做出上述判断,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第一次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④说法错误,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而不是全面继承。故选A。 6.海南等经济特区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形成的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是完全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这告诉我们( ) ①要成功就要反对强调客观条件的思想 ②要坚持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③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④思维可以正确认识存在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③④:海南等经济特区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形成的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是完全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这告诉我们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可以正确认识存在,③④符合题意。 ①:反对强调客观条件的说法错误,①错误。 ②:题干并未涉及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②不选。 故本题选D。 7.法国近代著名哲学家拉美特利说:“人是机器,人的肌体和心灵的一切活动都是机械运动的一种表现,都是身躯上各种‘机器’机械作用的结果。”这一观点属于 A. 主观唯心主义 B. 客观唯心主义 C. 朴素唯物主义 D.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答案】D 【解析】 【详解】D:“人是机器,人的肌体和心灵的一切活动都是机械运动的一种表现,都是身躯上各种‘机器’机械作用的结果。”这一观点属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D符合题意。 ABC:其它选项都不符合题意,ABC排除。 故本题选D。 8.物理学家把由反粒子组成的物质称作反物质。1997年美国科学家发现在银河系上方约3500光年处有一个不断喷射反物质的反物质源。2002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首次成功地对反物质原子的内部结构和物理特性进行了研究。从哲学上看,反物质的存在表明 A. 世界的本质并不是物质 B. 新事物总是层出不穷 C. 人类可以有意识地改造自然 D. 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答案】D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世界的物质性的相关知识。人类对反物质的发现进一步表明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是世界的本原,D项正确,A项错误;反物质的客观存在并不意味着新事物总是层出不穷的,B项与材料不符,排除;材料反映的是认识自然界的活动,未涉及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C项与材料不符,排除。故本题选D。 9.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鱗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说法。这表明 ①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 ②一切观念都是人的头脑自生的 ③虚幻的观念也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④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型”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①③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意识的本质的相关知识。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鱗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说法。这表明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型”,①④正确;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能动反映,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②中的“头脑自生的”说法错误,排除;意识不都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也有对事物现象的反映,③中的“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C。 10.有这样一个故事:诡辩家欧布里德向朋友借钱后,一直拖着不还,朋友只好前去讨债,没想到欧布里德却说:“一切皆流,一切皆变,借钱的我是过去的我,过去的我不是现在的我,您要讨债就向过去的我讨吧!”朋友被他的诡辩激怒了,便狠狠地揍了他。从哲学的角度看,欧布里德错误在于 A. 歪曲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B. 否认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C. 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D. 肯定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寓言故事、俗语、古诗等作为背景材料,考查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情况是高考中常见形式。鉴于此,在备考中应有针对性地对该种题型进行训练。本题寓意所指是割裂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故本题选A项。BCD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考点:本题考查运动和静止的关系知识点。 点评:本题理解出题者的意图和寓言故事所包含的寓意很关键。本题所指是表明割裂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只看到了绝对运动没有看到相对静止。 11. 毛泽东同志对“实事求是”作过科学的解释,其中“是”是指事物的 A. 客观性 B. 规律性 C. 联系性 D. 可知性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课本基础知识。毛泽东同志对“实事求是”, 其中“是”是指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答案选B。 12.从人类认识细胞开始,对生命的理解就一直在不断加深。如今人类逐渐掌握一个更加微观和神秘的领域——基因。在基因科学看来,生命的本质就是一串串由基因组成的大数据,科学家可以通过基因组比较,在数十亿个DNA中发现相似和不同,通过“归纳”基因大数据,人类将重塑生命。以上材料说明 A. 基因组成的大数据揭示了世界的本质 B. 实践的发展推动了人类对生命的理解 C. 基因科学改变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D. 科技的发达造就了人与人基因的区别 【答案】B 【解析】 A选项中“揭示了世界的本质”的表述错误。C选项错误,规律是客观的,不会因为人的意志而发生改变。D选项表述本身错误。题目中,在基因科学看来,生命的本质就是一串串由基因组成的大数据,科学家可以通过基因组比较,在数十亿个DNA中发现相似和不同,通过“归纳”基因大数据,人类将重塑生命。以上材料说明实践的发展推动了人类对生命的理解;故B选项入选。 13.放眼世界,我们看到的是高山、河流、原野等物质具体形态。如果用辩证唯物主义眼光认识物质的唯一特性,正确的回答是 A. 可知性 B. 客观实在性 C. 永恒性 D. 矛盾同一性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故本题选B项。可知性、永恒性也是物质的特性但不是唯一特性。ACD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考点:本题考查物质的唯一特性知识点。 点评:本题出题意图在于考查学生对于物质的唯一特性的知识的理解。难度较小。得分关键在于识记物质的唯一特性知识。 14.为恢复名城标志性历史建筑,北京市有关单位精心设计修缮方案,绘制大量施工图纸,然后根据图纸进行施工。这说明 A. 物质是意识变化的根源 B. 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C. 物质随意识的变化而变化 D.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题中材料“北京市有关单位精心设计修缮方案,绘制大量施工图纸”体现了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题中材料“北京市有关单位根据图纸进行施工”体现了意识的指导作用。由此可见,D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A、B两项不符合题意要求,亦不能入选;C项说法错误,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D项。 考点:本题考查意识的作用。 15.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A. 经济生活 政治生活 文化生活 B. 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 生产方式 C. 人口因素 生产方式 文化生活 D. 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 精神文明 【答案】B 【解析】 【详解】B符合题意,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ACD不合题意,均排除。 故选:B。 16.下图是某同学在听课是所撰写的课堂笔记。下列说法能够依次讨证课堂笔记中哲学观点的是( ) ①流水不腐,户枢不蠢 ②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③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④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 A. ②→③→①→④ B. ②→①→④→③ C. ④→①→③→② D. ④→③→②→① 【答案】B 【解析】 “流水不腐,户枢不蠢”体现了物质是运动的;“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体现了世界是物质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体现了规律是客观的;“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体现了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故正确的顺序应是②→①→④→③,本题答案应为B。 17.读漫画“弯与直”。青蛙与飞鸟的判断启示我们 A.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 判断依赖于认识 C. 认识受具体时空的限制 D. 认识受主体价值取向的制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漫画型选择题利用生动形象的漫画对某些思想、行为进行辛辣而又不失幽默的讽刺或赞扬,从而给人以启迪和教育。本题是漫画类试题,要坚持“漫画要看全、褒贬弄明先、题旨是什么、联系课本选”的原则。青蛙与飞鸟对“弯与直”的判断启示我们认识受具体时空的限制,C适合题意;A、D说法正确但不符合漫画主旨,排除;判断属于意识的范畴,意识依赖于物质,B错误;故本题答案选C。 18.习近平强调,要从推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切实抓好。重视智库建设的认识论依据是 ①脑力劳动者的认识活动越来越具有直接现实性 ②任何具体的认识主体总是具有自身的局限性 ③不同认识主体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发现真理 ④得到不同认识主体认同的知识才具有真理性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的概念、真理的含义。 本题需要学生准确把握题干主旨,结合教材所学,选出答案。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脑力劳动者的认识活动属于认识范畴,不具有直接现实性,故①错误;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主体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总要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因此,任何具体的认识主体总是具有自身的局限性,故②符合题意;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因此,一个认识主体的认识是不完美的、片面的,多个认识主体之间相互取长补短更有助于形成对事物的全面认识,有利于发现真理,故③符合题意;真理具有客观性,人的认识都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其中与客观现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而非得到不同认识主体认同的知识才具有真理性,故④错误。故选C。 【点睛】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1)原理内容: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2)方法论:我们既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又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19.霍金以其“黑洞理论”闻名于世,但他并未因此获诺贝尔奖。有诺贝尔委员会委员认为,原因在于霍金这一理论还没有得到验证;霍金也承认是因为他的黑洞蒸发还没有被观测或者被实验所证实。这说明 A.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B.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 认识的真理性必须由实践检验 D. 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霍金以其“黑洞理论”闻名于世,但他并未因此获诺贝尔奖,原因在于霍金这一理论还没有得到验证,这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C正确且符合题意;A、B、D均与材料主旨不符,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20.在平面内,若直线a垂直于c,直线b垂直于c,则直线a平行直线b;在空间,若直线a垂直于c,直线b垂直于c,则直线a与直线b不一定平行。从哲学上看,这说明 A. 认识能力不同,认识水平就不同 B. 真理和谬误是一对矛盾 C. 真理有时不是客观的 D.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答案】D 【解析】 【详解】 在平面内,若直线a垂直于c,直线b垂直于c,则直线a平行直线b;在空间,若直线a垂直于c,直线b垂直于c,则直线a与直线b不一定平行。从哲学上看,这说明真理具有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D适合题意;A、B说法正确但不适合题意,排除;真理的基本属性是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C错误;故本题答案选D。 21.温家宝同志曾在哈佛大学提出了著名的“乘除法”:中国有13亿人口,不管多么小的问题,只要乘以13亿,那就成为很大很大的问题;不管多么可观的财力、物力,只要除以13亿,那就成为很低很低的人均水平。这说明正确认识事物都要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因为 A. 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B.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C. 正确认识是客观条件的来源 D. 事物的联系是多样的有条件的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通过对名言、谚语、古文诗词等传统文化蕴含的哲理的理解,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温家宝同志在哈佛大学提出了著名的“乘除法”,这说明正确认识事物都要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因为联系具有多样性,D适合题意;联系具有普遍性,但不意味着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A错误;B说法正确但不是本题的原因,排除;实践是认识的来源,C错误;故本题答案选D。 22.在循环经济链条中,没有废物,废物只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一家企业的“废弃物”及副产品可能就是另一家企业的原料。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①要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②必须积极创造条件,促使矛盾向有利于人们的方向转化 ③在循环经济链条中,企业之间的联系是任意的、无条件的 ④发展循环经济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材料给我们启示是要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积极创造条件,促使矛盾向有利于人们的方向转化,发展循环经济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①②④项符合题意;在循环经济链条中,企业之间的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③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B。 【点睛】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因此,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23.山脊上,代表中华悠久文化的长城蜿蜒曲折;山腰间,詹天佑创造性设计的“人”字形铁路折回而上;地表下,运用当代中国先进技术建造的京张高铁穿行向前。为避免破坏沿线文物和环境,京张高铁建设者采用“精准微爆破”等新技术,在地下100多米建造隧道,做到施工地表零沉降,实现了高铁与环境和谐共存。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京张高铁与“人”字形铁路是新旧事物的关系 B. 工程设计与施工水平的提高说明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C. 建设者的创新意识是高铁成功建设的首要前提 D. 高铁与环境和谐共存体现了矛盾同一性是推动事物发展动力 【答案】B 【解析】 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指违背事物发展规律没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把京张高铁与“人”字形铁路的关系看成是新旧事物的关系是错误的,A排除;与“人”字形铁路相比较,京张高铁在工程设计与施工水平方面要高得多,这说明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B正确;尊重客观规律是实践成功的前提和基础,C说法错误,排除;矛盾双方既对立又同一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D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B。 24.在下列名言中,最能体现整体和部分关系的是 A.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B.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C.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答案】A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的相关知识。“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体现了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A项正确;“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体现了矛盾的对立统一,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体现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点睛】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1.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2.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3.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25.记笔记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下图为高二某同学的笔记本,“记录区”用来在上课时快速记录,“整理区”用来课后归纳重点、补充疑问,“提示区”用来写下整个笔记的提纲或延伸说明。原始的记录→逻辑的整理 →关键的提示,这一方法体现的哲理主要是 A.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B. 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C. 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D. 必然与偶然的关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系统与要素的关系的相关知识。该同学的笔记本是一个系统,由“记录区”“整理区”和“提示区”等要素构成,这一方法体现了系统与要素的关系,B项正确;整个物质世界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但材料未涉及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的相关内容,A项与材料不符,排除;量变与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但材料未涉及量变与质变的关系的相关内容,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也未体现必然与偶然的关系的相关内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故本题选B。 【点睛】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①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 ②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③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势要求; ④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二、非选择题 26.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人民健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当前,由于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由于生态环境、生活方式不断变化,我国仍面临多重疾病威胁、多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特制定《“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 运用“哲学基本问题”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的认识。 【答案】(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2)从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角度看,针对当前我国存在的健康问题,制定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坚持了存在决定思维,是唯物主义的做法。从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角度看,《“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制定,有利于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者说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坚持了可知论。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我国人民健康水平为话题,从哲学角度设置有关问题,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 【详解】本题要求运用“哲学的基本问题”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的认识。 解答本题,需要考生明确理解并把握哲学的基本问题的有关知识。解答本题,考生应先回答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然后结合材料分析。 针对材料当前,由于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由于生态环境、生活方式不断变化,我国仍面临多重疾病威胁、多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特制定《“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考生可从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坚持了存在决定思维的角度作答。 针对材料《“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考生可从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坚持了可知论的角度作答。 【点睛】政治主观题的答题要求: (1)联想相关知识:通过审设问明确要考查的知识点或知识范围,然后通过审材料,确定要调动和运用哪一个,或哪几个知识点。在联想相关知识时,除了运用设问中所要求的知识点外,还要从该知识点的知识网络中调动一些能解答该题的相关知识点。或者将该知识点分解为几层意思,并以每层意思作为小论点来展开分析,分析中应结合材料中相关信息(即材料语言)。这种情况在解答“怎样体现”类的试题时经常用到。 (2)拟写提纲:通过审题,明确了答题的类别、设问的主体,以及考查的知识范围和题意后, 必须在草稿纸上拟写提纲,这个提纲不要求写出每个要点的完整意思,只要求写出提示性的字或词。然后,依据这个提示性的提纲逐条写出答案要点。 (3)组织答案要点:整个答案必须是教材语言、材料语言、时政语言的有机结合,但每个答案要点不强求三种语言结合,可以是一种语言,也可以两种语言的结合。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会于10月18日上午9:00在人民大会堂大礼堂举行。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党的十九大作报告。 习近平在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过去我们认为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但现如今,我国科技生产力技术进步,装备生产日益完善,生产力初步成体系,生产力落后已经不符合现实了。这是自1981年提出社会主要矛盾的概念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表述36年来首变,这深刻揭示了我国基本国情的新特点、新内涵、新变化,生产关系更加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论的相关知识,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原因。 【答案】(1)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达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生产力摆脱了落后状态,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做出了新的重大论断。 ②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我国尊重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规律,更新观念,按客观规律办事。; ③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把握规律,为了人民生活幸福不断做出努力。 (2)①“5125”健康生活理念关注身心健康,营造快乐、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体现意识的能动作用。 ②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③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正确意识活动对实践具有指导促进作用,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积极地调节和控制作用等。 ④“5125”健康生活理念立足于我国人们当前生活工作实际,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立足身 心发展规律,体现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解析】 本题以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新解读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哲学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与运用能力。本题通过让考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社会热点进行分析,考查的是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论的相关知识,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原因。原因类材料题通常考查考生对某一事物或事件存在、发生、发展常见的必然性、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此类试题从解答方式上看也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问题引申类,材料只展示一定的问题情境,以此情景为依托,引导学生对设问进行发散思维。另一类是隐含类,设问所指向的原因,就隐藏在材料的具体表述中。故本题考生在充分解读材料的基础上,主要可以从运用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情以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把握规律等原理结合材料进行分析作答即可。 点睛:如何运用辩证唯物论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运用辩证唯物论原理分析材料提出的问题或分析材料体现的辩证唯物论道理是近几年政治试题经常选用的设问方式。回答此类问题首先应明白辩证唯物论包括哪些道理,然后结合材料和设问逐一分析即可。 一般来说,辩证唯物论主要包括两个原理:一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包括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二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包括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等也是考试经常涉及的内容。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党的十九大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国家战略提到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并对具体的振兴乡村行动明确了目标任务,提出了具体的工作要求。乡村振兴战略对于中国走出“中等发达国家陷阱”,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结合材料,从意识的作用角度,分析说明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合理性。 【答案】(1)党的十九大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国家战略提到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并对具体的振兴乡村行动明确了目标任务,提出了具体工作要求,这说明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2)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正确的意识,对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这说明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对改造世界起积极的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改造世界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解析】 【分析】 本题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话题,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本题要求结合材料,从意识的作用角度,分析说明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合理性。 本题属于说明类试题,题目限定是意识的作用。解答本题,需要考生首先明确意识的作用所包含的知识点,然后与材料相结合。 针对材料党的十九大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国家战略提到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并对具体的振兴乡村行动明确了目标任务,提出了具体的工作要求,考生可从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的角度作答。 针对材料乡村振兴战略对于中国走出“中等发达国家陷阱”,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考生可从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对改造世界起积极的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改造世界起消极的阻碍作用的角度作答。 【点睛】说明类主观题解法 1.题型特点 说明类主观题一般来说,其设问形式主要有两种: (1)运用某原理分析说明某一说法(做法)。 (2)说明某现象的原因、意义、做法的正确性或危害、应采取的措施。 2.解题方法 第一步:仔细审题,明确题意,弄清命题者的意图。 要做到“两审”:审材料和审问题。一般先审问题后审材料,带着问题审材料。审问题,就是要弄清问题的中心,看清问题的特殊要求(如要求说明原因、意义或做法的正确性),从而弄准答题应当运用的课本知识。审材料,先粗读再细读,尽快抓住它的关键词句、主要观点和中心思想。 第二步:根据材料内容对接教材知识,落实知识点内容。 带着问题读材料,找出问题、材料、教材三者之间的相关点,这是答题的关键。 第三步:理清思路,组织答案。 答案应具有针对性,切忌“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如涉及多个知识点,要考虑其主次与先后,用序号标明,做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语言规范。切不可答非所问,偏离题意。 对于分析说明某一说法(做法)的题目,要从是什么、为什么、产生的影响、正确的做法(错误的危害)角度进行分析。对于有特殊要求的题目(如要求说明产生某现象的原因、意义、应采取的措施),还要在答案组织中使用凸显特殊要求的词语,可以参见原因类、意义类、措施类题目的解题方法。 29.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下图是二十四节气示意图。 “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根据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它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分析说明二十四节气认知体系的形成。 【答案】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形成的认知,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二十四节气知识体系产生于中国人在生产生活中的需要. ③二十四节气有效地指导着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说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解析】 【详解】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分析说明二十四节气认知体系的形成,为分析说明类试题,本题知识限定明确,切入口不大,只需使哲学原理与材料对接即可: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形成的认知,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二十四节气知识体系产生于中国人在生产生活中的需要,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二十四节气有效地指导着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说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点睛】分析说明类哲学主观题时,应做到以下四点: 第一,回顾原理内容,理清这一原理的内涵及方法论要求; 第二,仔细阅读材料,理清题意,审好题,答出原理的具体内容; 第三,把原理和实际问题联系起来,运用原理(一般道理)分析实际问题(具体),说明理论的正确性; 第四,综合回答,首尾呼应,得出结论,表明态度.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