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邗江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新疆班)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邗江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新疆班)

江苏省邗江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新疆班 高二政治期中检测试卷 本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 90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 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柏拉图曾在《泰阿泰德篇》中如是说:“这地地道道是哲学家的情绪,即惊讶,因为除此之外哲学没有别的决定性的起点。”从柏拉图的观点中我们能够体会到 A. 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 B. 哲学的产生依赖于哲学家的主观态度 C. 哲学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人们的生活 D. 好奇心的满足是人们创造哲学的目的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通过对名言、谚语、古文诗词等传统文化蕴含的哲理的理解,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这地地道道是哲学家的情绪,即惊讶,因为除此之外哲学没有别的决定性的起点。”从柏拉图的观点中我们能够体会到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A适合题意,排除B;C是强调哲学的作用,不合题意;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光明生活的路途上点亮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D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A。‎ ‎2.大数据时代的科学技术不仅是自然科学领域的全新视角和重大飞跃,对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样意义重大,相伴相随地对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也产生着深远影响。这说明 ‎①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②科技进步使哲学富有生机和活力 ‎③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④哲学保证自然科学的正确发展方向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真正的哲学的作用。①: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①错误。‎ ‎②③:材料强调科技进步、自然科学发展推动哲学的进步和发展,大数据时代的科学技术对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样意义重大,相伴相随地对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也产生着深远影响,这说明科技进步使哲学富有生机和活力,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②③符合题意。‎ ‎④:材料没有反映哲学对自然科学的作用,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点睛】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3.下列观点与“仁义礼智,非由外烁我也,我固有之也”相一致的是 A. 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 B.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C. 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 D. 境由意造,物由心生 ‎【答案】D ‎【解析】‎ ‎【详解】A:“仁义礼智,非由外烁我也,我固有之也”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把人的主观精神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世界以及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是唯物主义,A不合题意。‎ 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B不合题意。‎ C: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指的是从细小处可知道以后的发展,从开端开始就能知道结果,说明了通过对部分的分析能够达到对整体的了解,C不合题意。‎ D:境由意造,物由心生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D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4.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认为,不可再分的物质微粒——原子和虚空是物质的本原。这种观点 A. 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属于唯心主义 B. 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 C. 虽然是一种可贵的猜测,但有科学依据 D. 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 ‎【答案】D ‎【解析】‎ ‎【详解】A: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认为,不可再分的物质微粒——原子和虚空是物质的本原。这种观点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属于唯物主义,A错误。‎ B:认为原子和虚空是物质的本原没有揭示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B错误。‎ C:原子和虚空是物质的本原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可惜只是一种猜测,没有科学依据,C错误。‎ D:原子和虚空是物质的本原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D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5.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   对立。‎ A.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C.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D.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答案】C ‎【解析】‎ ‎【详解】ABD不合题意,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前就已存在;‎ C符合题意,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 故选:C。‎ ‎【点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辨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辨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2)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6.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社会文明水平尚需提高,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困难与挑战,正是改革下一步需要发力之处。这说明推进改革 ‎①会改变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 ‎②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③要尊重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 ‎④旨在准确把握当前发展形势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②③: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困难与挑战,正是改革下一步需要发力之处,这说明推进改革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要尊重人类社会的物质性,②③正确且符合题意。‎ ‎①:推进改革不会改变人类社会的物质性,①说法错误。‎ ‎④:准确把握当前发展形势不是推进改革的目的,④错误。‎ 故本题答案选C。‎ ‎7.泰戈尔说,静止便是死亡,只有运动才能敲开永生的大门。下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运动是有条件的绝对的 B.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C. 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D.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答案】D ‎【解析】‎ ‎【详解】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故A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运动,没强调静止,排除B;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故C错误;材料强调,任何具体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这体现了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故D正确。故选D。‎ ‎【点睛】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关系 理解 强调 误区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侧重强调物质离不开运动 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承担者或者叫载体。离开物质载体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侧重强调运动离不开物质 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 ‎ 运动 静止 区别 含义 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两种情形:一是指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保持不变;二是指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 性质 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联系 ‎①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②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8.科学家发现,在面对危险或者恐怖场景的时候,人的大脑深处一小团叫做“杏仁核”的区域总是会进入兴奋状态。“杏仁核”受损的患者,即使面对威胁,也不再会产生害怕的情感。这表明 A. 意识的内容是由人脑决定的 B. 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C.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D. 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的产物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意识的本质。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不是由人脑决定的,A错误;“人的大脑深处一小团叫做“杏仁核”的区域总是会进入兴奋状态。“杏仁核”受损的患者,即使面对威胁,也不再会产生害怕的情感”阐释了人脑是意识的生理基础,B符合题意;C阐释意识的内容,不符合题意;D阐释意识的起源,不符合题意;故选B。‎ ‎9.一项研究表明,当人感到孤独时,会觉得周围温度比实际情况低。原来真的会“孤单寂寞冷”!这一研究印证了 A.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B. 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控作用 C. 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D. 意识实质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当人感到孤独时,会觉得周围温度比实际情况低,这说明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控作用,故B符合题意;材料没体现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的影响,没体现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也没体现意识实质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故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0.在社交平台上,家长们对亲子作业“雷人”“折腾”吐槽并不鲜见。自从孩子上了幼儿园,家长也被逼成了手工达人,三年级的孩子就要求制作 PPT。家长们呼吁,让“亲子作业”回归儿童天性。这警示学校教育要 ‎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②自觉遵循客观规律 ‎③立足学生认知的实际 ‎④抓住机遇促成质变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规律的客观性、一切从实际出发。②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干,回归天性就是要尊重客观规律,入选。③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干,天性就是学生的实际,回归天性,就是立足学生认知的实际,入选。①选项观点与题干不符,题中强调让作业回归儿童天性,就是要尊重规律,而不是发挥主观能动性,排除。④选项观点与题干不符,题中强调尊重规律,并不是促成质变,排除。故本题选C。‎ ‎11.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老龄事业和养老体系建设取得长足发展,老年宜居环境建设持续推进,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敬老养老助老社会氛围日益浓厚,老年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增强。老年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增强,从唯物论角度说明( )‎ A. 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坚持实践第一原则 C. 发展具有普遍性,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D.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答案】D ‎【解析】‎ ‎【详解】A:老年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增强,这没有体现出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A说法正确但不合题意。‎ B: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坚持实践第一原则,这是认识论角度,B不合题意。‎ C:发展具有普遍性,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这是辩证法角度,C不合题意。‎ D:老年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增强,从唯物论角度说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D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点睛】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并不意味着有了人脑就一定有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并不意味着意识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并不意味着意识与客观事物会完全一致,客观世界中没有的东西,意识能反映出来,恰恰说明了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一种能动的反映,不是照镜子式的机械反映。‎ ‎12. 毛泽东同志对“实事求是”作过科学的解释,其中“是”是指事物的 A. 客观性 B. 规律性 C. 联系性 D. 可知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B符合题意,毛泽东同志对“实事求是”作过科学的解释,其中“是”是指事物的规律性; A、C、D三个题肢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故选:B。‎ ‎13.一百多年前,艺术家把自己对未来生活的畅想画在了纸上,展示了人们对邮寄方式的幻想。随着科技进步,当时异想天开的想法,如今成为了生活中的现实。这说明( )‎ A. 科学幻想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基础 B. 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可以把幻想变为现实 C. 意识具有能动性,可以在想象中创造出现实世界 D. 通过实践,可以将观念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答案】D ‎【解析】‎ ‎【详解】A:实践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基础,A错误。‎ B: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通过实践可以把幻想变为现实,B错误。‎ C:意识具有能动性,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不是在想象中创造出现实世界,C错误。‎ D:随着科技进步,当时异想天开的想法,如今成为了生活中的现实。这说明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D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14.鲁迅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称为勇士,并说,螃蟹有人吃,蜘蛛一定也有人吃过,不过不好吃,所以后人就不吃了。这表明 ‎①正确认识只能源于实践 ‎ ‎②真理是抽象的有条件的 ‎③间接经验也是获得认识的途径 ‎ ‎④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唯一动力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实践决定认识。①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干,通过对螃蟹的吃得出能吃的认识,说明正确认识只能源于实践,入选。③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干,后人不吃,是通过前人吃过不好吃的间接经验获得的认识,入选。②选项观点表述错误,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而不是抽象的,排除。④选项观点表述错误,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排除。故本题选B。‎ ‎15.历经4年,通过15轮染色体融合,中科院研究团队在国际上首次人工创建了单条染色体的真核细胞,突破了人们对于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界限的传统认知。由此可见 ‎①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过程 ‎②真理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 ‎③发挥能动性是科研成功的前提 ‎④对真理的认识有时是循环运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题意,材料所述的首次人工创建了单条染色体的真核细胞,突破了人们对于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界限的传统认知。由此可见,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过程,真理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①②符合题意;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是科研成功的前提,③错误;认识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④错误;故本题答案选A。‎ ‎16.下图漫画《新木桶原理》(作者:佚名)揭示的哲学道理是 A. 追求真理是实践的目的 B. 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C. 创新在于破除原有的思想 D. 真理和谬误没有严格的界限 ‎【答案】B ‎【解析】‎ ‎【详解】B:漫画《新木桶原理》告诉我们,要正确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体现了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B符合题意。‎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A说法错误。‎ C:创新要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而不是破除原有的思想,C说法错误。‎ D:真理与谬误相伴而行,但真理和谬误有着严格的界限,D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B。‎ ‎【点睛】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真理都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 方法论:我们既要坚持真理,又要发展真理。‎ ‎17.“投资犹如下棋,棋艺高者能看出五步、七步甚至十几步,而棋艺低者只能看出两三步,高者顾大局,谋大势,不以一子—地为重,以最终赢棋为目标,低者只为争一时之需,结果频频受困。”从哲学角度看,这一投资理论强调的是 ‎①要着眼于事物的有序性,取得利益的最大化 ‎②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预测事物发展的趋势 ‎③只有立足整体、统筹全局,才能实现最优目标 ‎④部分制约整体,部分的发展会影响整体的发展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政体统帅部分。①不合题意,材料主旨不在于强调要着眼于事物的有序性,故不选;②符合题意,材料强调投资如下棋,要顾全大局,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预测事物发展的趋势,故不选;③符合题意,“高者顾大局,不以一子—地为重,以最终赢棋为目标”表明材料主旨强调整体而非部分,强调只有立足整体、统筹全局,才能实现最优目标,故入选;④不合题意,说法正确,但是材料没有体现部分对整体的作用,故不选;‎ 故答案:C ‎18.下列选项与漫画《盲目加工》蕴含的哲理相符的是 A. 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B.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C.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D.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漫画《盲目加工》体现了要立足整体,把握全局。“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违背了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没有做到抓重点,A不符合题意。“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体现了关键部分的功能会对整体的功能状态起决定作用,B不符合题意。“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体现要抓住机遇,及时促成质变,C不符合题意。答案为D。‎ ‎19.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进党和国家机构改革需要坚持“不立不破、先立后破”,“立”职责整合,“破”政出多门。这一改革思路从辩证法的角度看是基于 ‎①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的本质要求 ‎ ‎②立足整体思维方式认识事物的需要 ‎③注重系统内部结构优化趋向的需要 ‎ ‎④坚持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发展思路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③:推进党和国家机构改革需要坚持“不立不破、先立后破”,“立”职责整合,“破”政出多门。这一改革思路从辩证法的角度看是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的本质要求,是注重系统内部结构优化趋向的需要,①③符合题意。‎ ‎②:本题不是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②不是本题的原因,排除。‎ ‎④:坚持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发展思路不属于辩证法的角度,④不合题意。‎ 故本题选A。‎ ‎20.近几年,徒步、登山和骑行等体育旅游项目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这些项目既放松精神又锻炼身体,但并不是人人都适合的。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对参与者而言最重要的是 A. 发挥主观能动性,突破体能局限 B. 把握个体的特殊性,理性评估自身状况 C. 坚定锻炼的信念,贵在持之以恒 D. 坚信生命在于运动,要加大锻炼的力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规律的客观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量变与质变的关系。A:“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突破体能局限”违背了客观规律,A错误。‎ B:徒步、登山和骑行等体育旅游项目“并不是人人都适合”,说明要把握个体的特殊性,既要从体育旅游项目的特点出发,又要从自身的身体特点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B符合题意。‎ C:“坚定锻炼的信念,贵在持之以恒”阐释了正确主观能动性,材料的主旨并不在此,C排除。‎ D:材料强调有些项目虽然既放松精神又锻炼身体,但并不是人人都适合的,强调的是个体特征,加大锻炼的力度与题意不符,D排除。‎ 故本题选B。‎ ‎21.俄国诗人普希金有一首诗写道,“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从哲学上看,这首诗意在     (  )‎ A. 提醒人们人生道路充满坎坷和曲折 B. 提示人们坚信忧郁一定能转化为快乐 C. 告诫人们要全面看待人生 D. 鼓励人们要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答案】D ‎【解析】‎ ‎【详解】A:本题强调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不是人生道路充满坎坷和曲折,A不合题意。‎ B:矛盾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向着相反的方向转化。人们坚信忧郁一定能转化为快乐过于绝对,B错误。‎ C:本题中的这首诗没有涉及要全面看待人生,C不合题意。‎ D:“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从哲学上看,这首诗意在鼓励人们要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D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点睛】本题属于名言名句选择题,做好这类题目,需要有一定的文学功底,阅读理解题好题干所表达的意思,同时也需要对已有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排查,从中抽取出符合题意的知识点加以分析对照可见,这类型题目在高考中是算难度较高的题型,但通过同学们有意识的去整理、储备以往书本练习考试中出现的同类型题目也能做到熟能生巧,提高答题正确率。‎ ‎22.人生是一场漫长的旅行,不是一次短跑竞赛,仅仅“赢在起跑线上”并没有太大意义,因为赢了开头不代表能笑到最后。从哲学上讲,要“笑到最后”就需要 A. 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基础 B. 坚持注重量积累 C. 促进矛盾双方转化 D. 要坚持漫长的旅行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人生是一场漫长的旅行,赢了开头不代表能笑到最后,从哲学上讲,要“笑到最后”就需要坚持注重量的积累,B正确且符合题意;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A说法错误;C 不符合题意,应排除;D不属于哲学角度,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 ‎23.苏州博物馆新馆由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担纲设计。他坚持“苏而新,中而新”的设计理念,把苏州博物馆新馆打造成为扎根于历史背景、体现现代发展成果的经典建筑。上述材料体现了 ( )‎ ‎①传统和现代的对立统一 ‎②系统与要素的对立统一 ‎③时尚和流行的对立统一 ‎④肯定与否定的对立统一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题目中,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中坚持“苏而新,中而新”的设计理念,把苏州博物馆新馆打造成扎根于历史背景、体现现代发展成果的经典建筑。这体现了传统和现代的对立统一,肯定与否定的对立统一;故①④入选。②③选项在题目中没有体现。选B。‎ ‎24.5G是一个大的标准体系,其中包括许多当前技术的演进,这些技术可以完全向4G技术兼容,也需要一部分相对革命的技术,二者相辅相成,从而实现无缝升级,顺利向2020年及更长的未来过渡。可见 ‎①在批判性思维的指导下可以实现对既有理论的突破 ‎②在与传统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才能实现科技的创新 ‎③以革命批判精神否定过去的观念,才能实现科技创新 ‎④科技创新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 A ①④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②‎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④符合题意,5G是一个大的标准体系,其中包括许多当前技术的演进,这些技术可以完全向4G技术兼容,也需要一部分相对革命的技术,二者相辅相成,从而实现无缝升级,顺利向2020年及更长的未来过渡。这说明在批判性思维的指导下可以实现对既有理论的突破,也说明科技创新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 ②说法错误,“与传统绝对不相容的对立”属于形而上学的否定观,科技的创新并不是在与传统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才能实现; ③说法错误,创新并不是传递否定过去的观念。 故选:A。‎ ‎25.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推动发展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实现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关键要靠创新驱动。这是因为( )‎ ‎①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 ‎②创新能够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③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 ‎④创新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A. ①②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③‎ ‎【答案】D ‎【解析】‎ ‎【详解】②③: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推动发展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实现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关键要靠创新驱动。这是因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能够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促进了生产技术的进步,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了更广阔的劳动对象,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③符合题意。‎ ‎①: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①错误。‎ ‎④: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③错误。‎ 故本题选D。‎ ‎26.下面漫画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①看问题必须抓住主流 ‎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④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本题是漫画类试题,要坚持“漫画要看全、褒贬弄明先、题旨是什么、联系课本选”的原则。年终总结需要挤掉水分,这说明他们没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故选项②④符合题意,应选;选项①③不符合漫画主旨,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 ‎27.新个税法于2019年1月1日起全面施行。此次税改的亮点不只是将起征点由3500元上调至5000元,还首次引入专项附加扣除概念,明确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普通住房贷款利息、住房租金、赡养老人支出6项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的具体范围和标准。此次个税法调整的哲学依据有 ‎ ‎①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 ‎②通过调节个人收入来促进社会公平  ‎ ‎③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 ‎④调整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④:此次税改的亮点不只是将起征点由3500元上调至5000元,还首次引入专项附加扣除概念,明确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普通住房贷款利息、住房租金、赡养老人支出6项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的具体范围和标准。此次个税法调整是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调整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①④符合题意。‎ ‎②:通过调节个人收入来促进社会公平是经济学角度,②不合题意。‎ ‎③: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③错误。‎ 故本题选C。‎ ‎28.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强调:我们将继续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大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以全党的强大正能量在全社会凝聚起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磅礴力量。这表明 A.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 B.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C.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 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答案】C ‎【解析】‎ 此题考查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知识,考查学生调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审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将继续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大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以全党的强大正能量在全社会凝聚起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磅礴力量,这表明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正确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故C正确,D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不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故B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社会意识有时会先于社会存在,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要求: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发挥先进科学的社会意识的指导作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9.近代以来,中国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面前,如案上鱼肉,任人宰割。彼时,一些人闻风丧胆。奴颜毕现,“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但更多的中国人威武不屈,贫贱不移,“与其忍辱生,毋宁报国死”,赢得了国家和民族的自由解放。这说明 ‎①正确的价值判断以价值选择为基础 ‎②人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 ‎③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④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②③:面对西方的侵略,不同的人展现出不同的心态和选择,说明人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更多的中国人“与其忍辱生,毋宁报国死”,赢得了国家和民族的自由解放,这一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②③符合题意。‎ ‎①:价值选择以价值判断为基础,①错误。‎ ‎④:材料反映的是同一时代人的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问题,不涉及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30.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钱七虎院士,始终把科技强军、为国铸盾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事业所在和幸福所在。这体现了人的价值在于 A. 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B. 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 C. 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D. 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答案】D ‎【解析】‎ ‎【详解】A:实现人生价值要全面提高个人素质,A说法正确但不合题意。‎ B:获得劳动报酬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与满足,但不是衡量价值大小的标准,排除B。‎ C:实现人生价值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C说法正确但不合题意。‎ D:人生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价值)、社会对个人的承认与满足(自我价值),而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D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第 Ⅱ 卷 ‎(主观题 共40分)‎ 二、筒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计28分。请运用所学知识对所提问题进行简明扼要的分析和说明。‎ ‎31.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人们“歌以咏志”,歌声承载着历史,歌声礼赞着时代,歌声放飞着梦想…《我为祖国献石油》唱出了石油工人投身祖国建设的豪迈,《在希望的田野上》反映了改革初期农民心底的喜悦,《幸福在哪里》激发了人们对未来的无限憧憬,《春天的故事》唱响了神州大地荡起的滚灌春潮,《不忘初心》情深意长、催人奋进……在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更是响彻了大江南北。‎ ‎(1)结合材料运用意识能动作用的知识,谈谈你对歌以咏志”的理解。‎ ‎(2)结合材料选择一个最恰当的矛盾观原理,说明为何不同时代人们会用不同歌曲体现心声。‎ ‎【答案】(1)①意识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主动创造性,人能够能动认识世界。歌曲作为一种重要的音乐形式,属于意识的范畴,是生活实践的能动反映。‎ ‎②人能够能动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控作用,歌曲能够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激励斗志、振奋精神。‎ ‎(2)矛盾具有特殊性,同一事物在发展不同阶段有不同矛盾,要求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新中国发展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矛盾,人们用不同歌曲体现心声,做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解析】‎ ‎【分析】‎ 本题以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意识的能动作用、矛盾具有特殊性等知识的把握,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详解】(1)本题设问指向结合材料运用意识能动作用的知识,谈谈你对“歌以咏志”的理解,属于分析说明类试题。解答时首先明确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包括:意识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主动创造性,人能够能动认识世界;人能够能动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控作用。然后调动运用上述知识,结合“歌以咏志”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的结合。‎ ‎(2)本题设问指向结合材料选择一个最恰当的矛盾观原理,说明为何不同时代人们会用不同歌曲体现心声。矛盾观的内容比较广泛。其主要内容包括: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根据不同时代人们会用不同歌曲体现心声看出,本题着重考查矛盾的特殊性,同一事物在发展不同阶段有不同矛盾,要求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2.材料一:转眼又是一年,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即将在上海举办。这个堪称世界独一无二的“大合唱”,将继续高歌猛进,让世界分享红利。各国削减壁垒、扩大开放,国际贸易就能打通血脉;如果以邻为壑、孤立封闭,国际经贸就会气滞血亲,世界经济也难以健康发展。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这是历史带给世界经济的深刻启示,更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宝贵经验。‎ ‎(1)结合材料一,运用联系的观点,谈谈你对“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的理解。‎ 材料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逆全球化思潮和单一文化的霸权主义却依然存在。我们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突破欧美主流文化话语权的围剿,通过精耕细作,找到共同的文化记忆、文化基因,开展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开展区域性文化合作,因为文化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2)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知识说明,为什么“文化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答案】(1)①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有机整体。“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正确认识和把握了事物之间的联系,看到了世界各国之间的普遍联系。‎ ‎②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各国应该主动削减壁垒、扩大开放,创造条件,这样国际贸易就能打通血脉。‎ ‎③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相通才能共进,才能推动开放型世界经济发展。‎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是没有的。我们要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所以文化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解析】‎ ‎【分析】‎ 本题以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举办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等知识的把握,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详解】(1)本题设问指向结合材料一,运用联系的观点,谈谈你对“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的理解。解答时首先明确考查联系的知识,主要包括: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整体与部分、系统优化的方法等。然后选取适合的观点,结合“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进行分析,按照世界观、方法论、材料分析的顺序答题。‎ ‎(2)本题设问指向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知识说明,为什么“文化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属于原因类试题,要从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角度思考分析。‎ 解答时首先明确唯物辩证法主要包括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和辩证的否定观;然后把握设问指向“文化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定位本题考查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是没有的。我们要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调动运用上述知识,结合材料细化分析。‎ ‎【点睛】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但并不是说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因为事物之间存在的真实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对两个事物之间是否存在联系,我们应当从事物普遍联系的客观实际出发,具体分析和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 ‎33.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2019年9月17日(农历秋分)是我国第二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天人合一,取物有时的传统农耕理念,结合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于一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少地方还保留着传统农耕文化习俗。自2018年起,我国将每年的农历秋分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秋分不仅是秋耕秋种的重要时节,也是收获的好时机,从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各民族共同参与,共庆丰收的节日,被赋予了时代的内涵,是文明延续融合的鲜明符号,顺应新时代的新要求,新期待。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 既展示了农村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又极大调动起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升了亿万农民的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有人认为,“中国农民丰收节”是对传统农耕文化的回归。运用辩证否定观知识评析这一观点。‎ ‎(2)运用社会历史观的知识,分析国家设立“农民丰收节”的哲学依据。‎ ‎【答案】(1)①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中国农民丰收节吸收保留了传统农耕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从这个角度说,中国农民丰收节是对传统农耕文化的回归。‎ ‎②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农耕文化,使传统的文化基因和新时代、新要求相结合。从这个角度说,中国农民丰收节不是对传统农耕文化的简单回归。‎ ‎③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中国农民丰收节”在对传统农耕文化的扬弃中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针对中国的农业大国国情和秋分的时节特点,国家设立“农民丰收节”,极大调动起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升亿万农民的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 ‎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农民丰收节”是实现好、维护好广大农民的权益的充分体现。‎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举办第二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辩证否定观、社会历史观等知识的把握,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详解】(1)有人认为,“中国农民丰收节”是对传统农耕文化的回归。运用辩证否定观知识评析这一观点。评析类的材料题是高考的常考内容,它具有辨析题的思维含量,又具有材料题的内容范围。特别是最近两年迎合具体知识考查,基本概念理解类的评析材料题较为多见,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应该明确评析标准,即解答此题的核心知识点。其次立足正反两个方面进行理论阐述,最后明确正确的方向和标准。‎ 解答时首先明确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然后结合材料分析,中国农民丰收节不是对传统农耕文化的简单回归。最后明确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得出结论“中国农民丰收节”在对传统农耕文化的扬弃中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本题考查社会历史观的知识,设问指向分析国家设立“农民丰收节”的哲学依据,属于原因类试题。解答时把握考查的知识范围,明确设问指向,调动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等知识分析回答。‎ ‎【点睛】日常生活中讲的“肯定”和“否定”同哲学上讲的“肯定”和“否定”不是一回事。哲学上讲的“肯定”和“否定”指的是事物自身的存在和灭亡。事物的存在是事物内部的“肯定”的因素占据主导地位决定的。事物的灭亡是事物内部“否定”因素占据主导地位决定的。‎ 三、探究题:本题12分。结合背景材料进行探究,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综合运用有关知识分析问题,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策略等。‎ ‎34.一部以“强起来”为主题的大型政论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这部纪录片从内容上看,前一部分重点叙述“国计”,后一部分重点关注“民生”,用国计民生的合力阐述了中国正在强起来的新时代主题。影片的前半部分呈现了近5年中国在科技、建设,特别是重大国家工程、“一带一路”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国力。之后,影片又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主线,集中展示了近5年来中国在精准扶贫、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生态和环境保护、教育、文化等众多民生问题上所出现的新变化。国家的强大,终极目的是为了人民的福祉和强大。影片中既有“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等科技工作者的故事,也有普通人、平凡事。他们身上无不体现出国人不畏艰险、埋头苦干、开拓进取的美好情操,让观众深刻地意识到,我们正身处一个伟大的时代,需要我们赓续改革开放大业,把握历史的契机,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 结合材料运用哲学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国强”与“民强”的关系。‎ ‎(2)请从认识论和辩证法的知识分别选择一个最恰当的哲理说明,赓续改革开放大业,为什么需要把握历史的契机,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 ‎(3)运用价值观的知识谈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青年学生如何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 ‎【答案】(1)①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国强”与“民强”是对立统一关系.“国强”与“民强”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具有斗争性。 “国强”与“民强”互为依存,相辅相成,具有同一性。‎ ‎②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正确处理“国强”与“人强”的关系,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实现。‎ ‎(2)①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当量的积累已经达到一定程度时,我们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我们身处新时代,只有把握历史契机,才能赓续改革开放大业。‎ ‎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赓续改革开放大业要求我们不能停留在空想,要付诸行动,做到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 ‎(3)①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青年学生要自觉遵循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站在最广大人民立场上作出正确的价值为断和价值选择,树立正确价值观。‎ ‎②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青年学生积极投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在劳动和奉献中、个人与社会统一中,不断砥砺自我,实现人生价值。‎ ‎【解析】‎ ‎【分析】‎ 本题以一部以“强起来”为主题的大型政论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量变与质变、对立统一的观点、价值观等知识的把握,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详解】(1)本题设问指向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国强”与“民强”的关系。矛盾的观点内容比较广泛。其主要内容包括: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 解答时把握“国强”与“民强”是对立统一关系,然后分析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然后结合“国强”与“民强”细化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的结合。‎ ‎(2)请从认识论和辩证法的知识分别选择一个最恰当的哲理说明,继续改革开放大业,为什么需要把握历史的契机,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属于原因类试题,要从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角度思考分析。从认识论角度,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是因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从辩证法角度,把握历史的契机是因为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当量的积累已经达到一定程度时,我们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3)本题设问指向运用价值观的知识谈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青年学生如何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主要考查人生价值的创造和实现,是教材基础知识的识记与运用。解答本题可以从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统一中不断砥砺自我等角度回答。‎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