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人教A版必修4第02单元第04课探究世界的本质讲义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单元备考指南】 考点考向 全国卷五年考情 命题特点 物质运动的规律 2017·全国卷Ⅰ·T 23;2016·全国甲卷·T 22 2014·全国卷Ⅱ·T 21 唯物论的考查重点是物质运动的规律、意识的能动作用;认识论的考查重点是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认识过程 既有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且非选择题的比重有上升的趋势。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2016·全国甲卷·T 3;2016·全国丙卷·T 23 2015·全国卷Ⅰ·T 21;2015·全国卷Ⅱ·T 39(1) 2014·全国卷Ⅰ·T 39(2);2014·全国卷Ⅱ·T 20 2013·全国卷Ⅰ·T 21;2013·全国卷Ⅱ·T 23 实践与认识 2017·全国卷Ⅰ·T 21;2015·全国卷Ⅱ·T 23 2014·全国卷Ⅱ·T 39(2) 真理 2016·全国乙卷·T 20;2013·全国卷Ⅰ·T 39(3) 认识的过程 2017·全国卷Ⅱ·T 21;2016·全国丙卷·T 39(1) 2015·全国卷Ⅰ·T 39(2);2014·全国卷Ⅰ·T 22 2013·全国卷Ⅰ·T 39(2);2013·全国卷Ⅱ·T 20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1.哲学的物质概念: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2.哲学的运动概念: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3.物质运动的规律:规律的概念;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物质是万事万物的总和。(×) 2.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3.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4.静止是无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5.认识和改变规律是克服困难的条件。(×) 6.自然界及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发展规律和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7.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8.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和基础。(×) 1.太阳不会因为你的失意,明天不再升起;月亮不会因为你的抱怨,今晚不再降落。这是因为( ) ①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③世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④自然界是客观的物质世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2.习总书记多次指出,“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饭碗里要装自己的粮食”“ 要依靠自己保口粮”。而一个国家的粮食是否始终安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国家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人口增长、资源供给、消费需求和气候条件等各方面的因素。从哲学角度看,这是因为( ) A.我国广大农村的生产力比较落后 B.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必然联系 C.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是物质的 D.顺应规律就能实现粮食生产安全 答案:C 3.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与慧能的观点体现的哲理相似的是( ) ①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②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 ③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A 4.超限效应是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如当孩子犯错时,父母的多次重复“数落”会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反感讨厌,甚至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从哲学角度看,克服超限效应需要( ) ①尊重规律,因为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②坚持适度,因为量变是质变的前提,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③注意方法,因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④避免刺激,因为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C 5.漫画《如此创新》启示我们,在创新活动中要( ) A.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B.批判继承,自我否定 C.挑战传统,标新立异 D.实事求是,尊重规律 答案:D 考点一 物质与运动 1.物质概念 [提醒] 物质的内涵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外延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万事万物的总和。 2.世界的物质性: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客观物质性,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3.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关系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理解 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承担者或者载体。离开物质载体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强调 物质离不开运动 运动离不开物质 误区 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 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 4.全面认识相对静止(重难点) (1)是一种不显著的、特殊的运动。 (2)是事物处于量变状态。 (3)是构成事物的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矛盾主次方面的地位没有发生易位。 (4)由于相对静止的存在,才能使各种事物区别开来,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5)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区别 联系 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6)错误倾向: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考向 物质观与运动观 1.(2016·浙江卷·29)2015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幅达到近几十年来的新高,这再次引起人们对全球变暖问题的担忧。有研究指出,二氧化碳浓度的暴增,部分可能是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但主要是人类活动中二氧化碳的持续排放导致的。这表明( ) ①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 ②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③人类在自然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④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D 材料没有涉及事物的发展方向,排除①;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排除③;通过厄尔尼诺现象产生的物质原因,体现了世界是客观的物质体系,故②正确;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气候,体现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故④正确。 2.(2015·江苏卷·24)世间万物,变动不居。“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这说明( ) ①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②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③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④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A 材料的意思是指事物不断变化,没有固定的形态,聪明的人往往会根据时期的不同而改变自己的策略和方法,有大智慧的人会伴随着事物发展方向的不同而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法,强调了世界处在不断运动变化中,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故①②正确;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故③说法错误;材料中没有强调对立统一的关系,故④与材料不符。 [命题者说] 哲学上的物质概念和自然界的客观性是考生易出错的知识点,命题人常利用考生对知识理解不到位、混淆抽象与具体的关系而通过“混淆相似概念”的方法设置干扰选项迷惑考生。全国高考近几年对此考点未作考查,地方试卷考查较多。命题人多因为考生对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理解不到位而设置误点,所以牢固的基础知识是解题的关键所在。 1.(2018·信阳模拟)纳米是一种长度单位,纳米技术是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分解物质,使物质变成极细的结构,由于结构变化导致物质性质的改变。这说明( ) A.物质具有客观性 B.人们可以改变和创造物质 C.物质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D人们可以改变或创造具体物质形态 解析:选D 人们可以改变或创造具体的物质形态,但不能改变或创造物质,故D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强调人的能动性,A项不符合题意;C项错误,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2018·山西名校联考)王夫之说:“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下列选项与诗中蕴含的哲理相近的是( ) A.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B.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C.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D.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 解析:选D 题干强调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D符合题意;A强调运动变化发展;B强调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C强调绝对运动。 3.(2018·广元模拟)英国诗人雪莱在《无常》中吟唱道,“今天,花儿喜爱欢悦/明天,就会凋谢/我们希望长驻一切/诱惑你,然后飞逸/什么是人间的欢乐/那是戏弄黑夜的电火/像闪光一样短促”。下列与诗中的哲理相近的是( ) A.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B.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C.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D.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解析:选B 题干信息主要告诉我们事物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否认相对静止,B项强调了事物运动的绝对性,入选。A、C两项都是唯心主义观点,不符合题意;D项强调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不符合题目要求。 考点二 物质运动的规律 1.规律的概念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提醒] (1)规律不等于现象,后者是前者的表现。 (2)规则、规定、守则、定律、定理、公式、公理、法律等都不是规律,它们是主观的,是规律的反映,但不是规律。 (3)规律是客观的,说明规律无好坏之分。 (4)规律是普遍的,但并非是永恒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重难点) 原理 ①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②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 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提醒] 规律是客观的,说明规律无好坏之分。规律是普遍的,但并非是永恒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 3.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重难点) 原理 ①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的客观性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②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人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和利用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方法论 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错误 倾向 一是“宿命论”,夸大规律的客观性,认为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二是“唯意志论”,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规律的客观性 考向一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2016·全国甲卷·22)在长征途中,毛泽东非常重视情报工作,及时掌握敌方的部署与动向,根据敌我双方力量的变化,寻找敌方薄弱环节,灵活调动军队,四渡赤水,终于摆脱了敌兵的围追堵截。毛泽东用兵如神的奥秘在于( ) ①重视调查研究,依据不断变化的情况决定军事部署 ②把对战争规律的真理性认识作为军事行动的出发点 ③善于在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中掌握和利用战争规律 ④认识到红军将士的主观能动性在战争中起决定性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B 毛泽东用兵如神的奥秘在于调查研究,在尊重战争规律的基础上,把握全面的、变化的客观实际,①③正确;客观实际是人们行动的出发点,故舍去②。④ 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故不选。 2.(2014·全国卷Ⅱ·21)地球上生物细胞的直接能源为三磷酸腺苷。最近,研究人员将含磷陨石放置在模拟的早期地球环境中与酸性流质物等进行反应,产生了原始的、可供生命使用的能量源——三磷酸腺苷分子的早期形式。该发现为解开地球上的无机环境如何进化出最初的生命物质这一生命起源之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上述实验进一步证明( ) ①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具有共同的基础和本质 ②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的转变是无条件的、必然的 ③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的规律具有同样的表现形式 ④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进化的规律是能够被认识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B “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具有共同的基础和本质”即物质,①符合题意;“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的转变是无条件的”错在无条件的,应是有条件的,②说法错误;“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的规律具有同样的表现形式”既没有体现材料,也不能从材料中推出,③与题意不符。④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项。 考向二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3.(2017·全国卷Ⅰ·23)2016年12月,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上述论断包含的哲学方法论是( ) ①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②以创新意识作为实践的出发点 ③从一般到个别、再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④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遵循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B ①对:“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体现了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④对:“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需要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则要求我们遵循客观规律,这就需要我们把二者结合起来。②错: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创新意识的获得必须以实践为基础。③错:我们认识事物的过程需要从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材料没有体现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4.(2013·全国卷·29)某村在保护当地民族文化的同时,不断挖掘、开发民族文化资源,把一个普通的少数民族村寨建设成为一个生动展示少数民族生活状况的“博物馆”和著名的旅游景区。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村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从唯物主义观点看,该村取得成功的原因在于( ) ①因地制宜,将文化保护与文化资源开发结合起来 ② 将客观条件与发展目标一起作为工作的出发点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超越客观条件和规律的制约 ④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正确利用规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B 该村在保护民族文化的同时,不断开发民族文化资源,体现了①;把村寨建设成为“博物馆”和旅游景区,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利用规律的结果,体现了④;客观实际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②观点错误;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客观条件和规律为基础,③错在“超越”上。故选B。 [命题者说] 规律的普遍性与客观性及其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是全国高考考查的重点,也是考生容易出错的知识点。命题人常利用考生对二者关系的错误理解,通过“颠倒二者关系”和“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手法迷惑考生,解题的关键还在于基础知识的巩固与运用。 1.(2018·涪陵模拟)过去说到雾,很诗意,中国的诗画之美,不少靠雾来表现。现在,一提到雾,就想到雾霾、污染、PM2.5。李克强说,向雾霾等污染宣战,不是说向老天爷宣战,而是要向我们自身粗放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宣战。这表明( ) A.顺应社会发展规律就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B.向污染宣战需要从根本上变革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 C.改善生产与生活方式有助于消除人与自然的斗争性 D.尊重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是治污成功的关键 解析:选D A中“顺应……就能……”说法太绝对;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不可能从根本上变革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B错误;矛盾具有普遍性,人与自然的斗争性不可能被消除,C错误;改善我们自身粗放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对自然规律的尊重,D正确。 2.(2018·淄博联考)我国地质地貌复杂,气候类型多样,自然灾害频发。因此,科学防灾减灾对经济社会发展极为重要。这里包含的道理有( ) ①地理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 ②地质气候变化虽然复杂但一定有内在规律 ③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就可以防灾减灾 ④顺从自然是防灾减灾的根本出路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选A 审题时抓住“地质地貌”“气候”“科学防灾减灾”等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地质地貌等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①入选;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地质气候变化反映了自然规律,②正确。意识具有能动性,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要以符合客观条件为前提,③ 夸大了意识的作用,不选;防灾减灾根本上要尊重自然规律,认识并利用自然规律,而不是简单地顺从自然,④说法错误。故正确答案为A。 3.(2018·贵阳模拟)研究发现,一个人头部面部特征的年龄变化受到人体内在变化规律的影响,但也有一些指标是不会随年龄变化而变化的,比如男性头发和鼻子。容貌的这种特点给大年龄跨度的人脸识别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参考。这说明( ) ①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 ②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服务 ③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限制容貌变化的不利影响 ④物质世界在进行绝对运动的同时也存在相对静止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D 材料强调的是人的容貌的变与不变,①不符合题意;③夸大了人的能动性。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考题预测] 1.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这样做的哲学依据是( ) ①规律是客观的,要尊重自然规律 ②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④绿色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根本出发点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选A 规律是客观的,坚持绿色发展,体现了应尊重规律,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①③正确;②不符合题意。④错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而不是为“出发点”。 2.2017年冬进入取暖季以来,东北多个地区又遭十面“霾”伏。强雾霾事件既有气象原因,更有污染排放等人为原因。由此可见( ) A.违背客观规律必遭规律的惩罚 B.规律面前人们显得无能为力 C.联系是客观的、无条件的 D.人类改造规律的能力有待增强 解析:选A 强雾霾事件既有气象原因,更有污染排放等人为原因,表明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违背客观规律会受到惩罚,A符合题意;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B说法错误;联系是客观的、有条件的,人不能改造规律,C、D说法错误。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全党同志要充分认识这场变革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唯物论的有关知识,说明我们应怎样对待经济新常态,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解析: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我们要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规律具有普遍性与客观性,我们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二者结合。把这些原理阐述清楚,然后结合方法论分析材料,把具体措施阐述到位即可。 答案:①物质决定意识,这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 ②正确的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促进作用。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③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要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暗物质 暗物质(Dark Matter):是一种比电子和光子还要小的物质,不带电荷,不与电子发生干扰,能够穿越电磁波和引力场,是宇宙的重要组成部分。暗物质的密度非常小,但是数量庞大,因此它的总质量很大,它们代表了宇宙中26.8%的物质含量,而人类可见的只占宇宙总物质量的5%不到(约4.9%)。暗物质无法直接观测得到,但它能干扰星体发出的光波或引力,其存在能被明显地感受到。 [考题预测] 4.我国发射的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近来频繁捕捉到来自CTA 102的伽马射线辐射。“悟空”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是目前世界上观测能段范围最宽、 能量分辨率最优的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该卫星将在太空中开展高能电子及高能伽马射线探测任务,探寻暗物质存在的证据,研究暗物质特性与空间分布规律。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发射升空标志着人类空间科学研究迈出重要一步。这进一步佐证了( ) ①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世界是可知的 ②实践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推动认识的发展 ③认识中产生的新问题、新要求推动实践的发展 ④认识工具的日益完备成为实践不断发展的动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A 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是可知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工具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③④错误,①②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