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高考政治二轮对对练:专题十 文化传承与创新docx
专题十 文化传承与创新 命题角度1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非选择题命题点) 高考真题体验·对方向 1.(2019全国Ⅱ·19)2019年3月23日,在两国领导人共同见证下,中国和意大利双方代表交换关于中国流失文物艺术品返还的证书。返还的796件(套)文物,有马家窑文化红陶罐、汉代茧形壶、唐代武士立俑、宋代黑釉瓷……是承载民族记忆的宝贵遗产。流失文物返还中国的启示是( ) ①保护文化遗产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就要尊重各民族文化 ③保护文化遗产是文化传承发展的根本动力 ④保持文化多样性是促进不同文化相互融合的重要途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遗产、文化多样性的相关知识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③表述错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文化传承发展的根本动力;④观点错误,不同文化相互融合的重要途径是贸易活动、人口迁徙和教育等;材料中在两国领导人共同见证下,中国和意大利双方代表交换关于中国流失文物艺术品返还的证书,796件(套)文物返还中国,体现了尊重各民族文化,各国应共同努力保护文化遗产,①②符合题意。故选A项。 2.(2018全国Ⅰ·19)2018年2月发布的《中国话语海外认知度调研报告》显示:近两年中国话语在国外的认知度大幅提升,汉语拼音“中为洋用”正在成为英语圈国家的一种新现象。“春节”“气功”等中国传统文化类词汇知名度排前,“高铁”“支付宝”“网购”等新兴词汇、“中国梦”“一带一路”等新时代政治词汇获得较高关注。这说明( ) ①文化的价值取决于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②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传播的主要内容 ③中外文化交流传播的形式和内容不断变化发展 ④科技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有助于增强文化影响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交流与传播。材料中“新现象”的出现,“新兴词汇”“新时代政治词汇”受到国外高度关注等,说明中外文化交流传播的形式和内容不断变化发展,这得益于中国科技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③④正确,故D项应选;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不决定文化的价值,①观点错误;材料不单单指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②观点不符合题意,排除。 3.(2018全国Ⅱ·20)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实践经验。2016年,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把发展中医药上升为国家战略。截至2016年底,我国与相关国家和国际组织签订中医药合作协议达86个,中医药传播到世界上183个国家和地区。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文化意义在于( ) ①实现中医药文化的转型升级 ②扩大中医药文化的世界影响 ③创新中医药文化发展的价值导向 ④满足世界各国对中医药文化的需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文化意义在于扩大中医药文化的世界影响,满足世界各国对中医药文化的需求,②④正确,故C项应选;本题材料只涉及文化的交流问题,中医药文化的转型升级与创新中医药文化发展的价值导向等观点不符合题意,①③观点排除。 4.(2017全国Ⅱ·19)近年来,大批中国游客到俄罗斯参观“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斯莫尔尼宫、列宁墓等,感受俄罗斯红色文化的魅力。同时,毛泽东故居等中国红色旅游项目越来越受到俄罗斯人的喜爱。中俄两国之间红色旅游发展得益于两国的红色文化( ) ①是推动两国文化发展的主导性因素 ②是满足两国民众文化需求的重要资源 ③既具有共同的精神内涵又各具鲜明特色 ④规定着各自民族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①错误,推动两国文化发展的主导性因素应该是社会制度;④错误,各民族的经济、政治、历史、地理等的不同,导致了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两国的红色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两国文化有其共性又存在着差异,通过交流都能满足两国民众的文化需求,②③正确且符合题意。 5.(2017全国Ⅲ·19)80多年来,红军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最壮丽的远征吸引了国外许多作家和记者,诞生了许多优秀作品。埃德加·斯诺著《红星照耀中国》,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写《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向全世界展现了长征这部壮丽史诗,引起强烈反响。这表明( ) ①革命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革命文化具有历久弥新的精神价值 ③革命文化的内涵是在交流过程中确定的 ④革命文化通过大众传媒的传播而具有价值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以弘扬革命文化的必备知识考查调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渗透政治认同。外国记者和作家宣传中国的革命文化,体现了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故①正确;80多年来长征精神影响至今,体现了革命文化的历久弥新,故②正确;文化内涵是对一定时代政治经济的反映,排除③;大众传媒只能扩大革命文化的影响范围,不能决定其有没有价值,排除④。 6.(2018天津·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德化瓷素以“宛似象牙、光色如绢”的独特品质著称于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制作既保持了传统刻花和印花工艺,又在工艺和设计方面不断有新的提高和拓展,成为世界公认的艺术精品。宋元以来,德化瓷销往海外。这些瓷品有为日本、东南亚地区生产的观音像等佛教用品,有销往阿拉伯地区的带有阿拉伯纹饰的釉外云彩大盘。精美的德化瓷长期畅销海外,丰富了当地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德化瓷畅销海外的原因。 答案 ①德化瓷具有独特性和民族性,富有中华文化的内涵。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德化瓷适应不同地域的文化特点(文化需求)。 ③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中华文化的特征、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旨在考查获取、解读信息和理解、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是原因类试题,德化瓷畅销海外一方面是因其独特性和民族性;另一方面是因为德化瓷的制作能够符合不同区域文化特点,体现了尊重文化多样性;此外,德化瓷远销海外也离不开人们对德化瓷的不断创新。 7.〔2017全国Ⅲ·38(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以高铁为代表的中国铁路“走出去”,已成为中国制造的“亮丽名片”。 材料一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国形成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目前,中国建成了营运总里程达2.2万千米的高速铁路网,居世界首位。近年来中国加快高铁“走出去”步伐。2017年4月,中国企业经过激烈竞争,获得了印度尼西亚雅加达至万隆高速铁路的建设合同。该铁路的开工建设,促进了中国高铁从单一的产品输出向产品、服务、技术、品牌、管理和资本的全产业链输出的转变。 材料二 中国铁路项目遍及亚洲、欧洲、北美洲和非洲。在埃塞俄比亚,中国企业近年来为当地培训了1.5万名铁路员工,满足了亚吉铁路建设运营需要。在肯尼亚,7年内将有超过3 000名蒙内铁路的员工在当地和中国接受技术培训。中国企业负责人说,我们不仅要完成铁路工程硬件的良好建设,更注重铁路工程技术和管理经验等软件的完整移交,实现“中国标准”真正为肯尼亚人所用。中国铁路“走出去”越来越成为中外经济往来的桥梁、民心相通的纽带,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运用文化传播的知识并结合材料,说明中国铁路“走出去”的文化意义。 答案 商业贸易和人员交往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中国铁路“走出去”,提高了中国制造的知名度,成为外国民众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扩大了中外人员交往,有利于中国民众了解外国文化;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传播的必备知识,渗透科学精神。本题设问指向说明中国铁路“走出去”的文化意义,属于意义类试题。解题时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回答:一方面,中国铁路“走出去”从文化传播角度就是文化传播的一种平台、载体和窗口,通过这一平台、载体和窗口可以进行商业贸易、人员交往和技术管理经验的交流,从而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另一方面,外域文化传入中国,有利于中国民众了解外国文化,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典题演练提能·刷高分 1.匾额文化发源于中国,从春秋战国开始,至今已有2 500多年历史。历史上曾出现“无处不匾”“无门不匾”的盛况。匾额被称为“古建筑的灵魂”,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集文学、书法、雕刻、装饰艺术于一体,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较高的学术价值。但是,随着社会变迁,匾额逐渐淡出日常生活,日益被国人遗忘。为此,我们要( ) A.遵循文化发展规律,顺应匾额文化日渐式微的历史必然性 B.萃取匾额文化精华,以其凝聚社会共识、引领社会思潮 C.复兴匾额文化之风,以其所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D.深度挖掘和创新阐发,将匾额文化活化为社会文化新风尚 答案 D 解析 以继承传统文化的必备知识,渗透科学精神。对待匾额文化,我们的态度不应是顺其自然、自生自灭、无所作为,也不应不切实际、不合时宜复兴匾额文化之风。A项中“顺应匾额文化日渐式微的历史必然性”实际上是一种无所作为的思想,不利于保护和传承匾额文化,因此A项不能选;继承匾额文化需要针对的具体措施,复兴匾额文化之风,不切实际,C项不能选;夸大了匾额文化的作用,我们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凝聚社会共识、引领社会思潮,B项不能选;对待匾额文化的正确态度是要传承,要创新,与时代精神和现实需要相结合,通过深度挖掘和创新阐发,将匾额文化活化为社会文化新风尚,D项正确。 2.(2019河南六市联考)中华文化天下观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治天下理念,是中国古人的卓越文化创造,是中华文化最有气象、最具格局的文化建构,是不同于西方主流观念的东方思维。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的今天,承扬中华文化天下观,需要我们( ) ①坚持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态度,积极为全球治理贡献更多中国智慧 ②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③坚定高度文化自信,天下观即天下中心观,为全球治理提供新方法、新路径 ④充分认识到文化与政治相互渗透融合,坚持中华文化与西方文明包容性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中华文化天下观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治天下理念”是指把天下看做一个整体,如传统文化中的“天下为公”和“天下大同”以及今天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理念一脉相承,是中华文化包容性的体现,这种思想显然不是“天下中心观”,也不是要求文化和政治相互渗透,借文化渗透实现政治目的,所以③④表述错误,不符合题目主旨;①②符合承扬中华文化天下观、尊重文化多样性、文化平等交流的要求。故选A项。 3.(2019湖南百所名校联考)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华文化空前繁荣,中外文化交流不断扩大,然而,不少海外民众心目中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名片,仍然是中医、武术和饮食这“老三样”,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与当代中国的发展地位存在差距。据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①我国在国际文化交流方面存在“文化逆差” ②要大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③要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④要反对文化封闭主义,扩大文化对外交流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A 解析中外文化交流不断扩大,但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却与我国的发展地位不匹配,反映出我国在国际文化交流方面存在“文化逆差”,①正确;题干主要反映我国文化走出去的能力弱,并不是我国文化本身不够发展,②不符合题意;通过有效的形式讲好中国故事,以有效的方式传播好中国文化,才能改变题干反映的状况,③正确;题干并不反映我国因为封闭而导致文化走出去效果不理想,④不符合题意。故选A项。 4.中共中央印发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提出:将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建制撤销,新组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对内保留原呼号,对外统一呼号为“中国之声”。新组建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 ①是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媒 ②将增强广播电视媒体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③新媒体的出现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 ④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加快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作为综合性的融媒体不是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媒,①不选;多个媒体的融合增强了整体实力和竞争力,②正确;旧的传媒没有消失,③观点错误;新组建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动了媒体的融合,有利于国际传播,提高国际影响力,④应选。故选B项。 5.西城区陶然亭地区是京城重要的建党纪念地,革命遗址众多,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等人都在此留下过影响深远的革命足迹。某中学启动志愿服务活动项目,在陶然亭公园慈悲庵各个展室向观众义务讲解革命史迹,并提供助老助残、文明引导志愿服务。中学生参加这样的志愿服务活动( ) ①能帮助观众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探索历程 ②向他人传播着革命思想,同时又实现着自我教育 ③显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民族性 ④创造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形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中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是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形式之一,不是创造新形式,故舍去④;①②是中学生开展向观众义务讲解革命史迹,并提供助老助残、文明引导志愿服务活动的文化意义,应选;③与题旨弘扬革命文化不符。 6.2019年3月10日,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记者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中国文化走出去,不仅仅是中国文化的需要,更是世界的需要。近年来,我国不断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以中国艺术演绎西方经典,通过民族特色、民族气质与国际市场审美的有机融合,提升国外观众对中华文化的接受度、喜爱度。这说明( ) ①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增强了文化的生命力 ②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构成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③不同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和独特个性 ④文化走出去应在民族文化特性与世界文化的共通性中找到创新点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解析材料没有涉及②;材料特别强调的是不同民族文化的共性,而不是强调不同民族文化的精粹和独特个性,③不符合题意;①④正确且符合题意。故选B项。 7.中英文化体验中心于2018年2月23日在英国伦敦成立,揭牌仪式后,来自英国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孔子学院的师生以及中英两国的艺术家与小朋友们表演了中国传统舞蹈、武术、二胡独奏和钢琴独奏等文艺节目。中英文化体验中心的成立( ) ①推动了文化传播,有利于增进中英两国的友谊 ②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③有利于加强文化交流,实现中英文化的融合 ④说明中华文化得到英国民众的广泛认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以文化交流的必备知识,渗透科学精神和政治认同。成立中英文化体验中心,促进了两国的文化交流,①②应选;③错在“融合”;④错在“广泛认同”。 8.第四届互联网大会上,古老文明与新锐科技在乌镇浪漫交融:秦始皇陵的兵马俑、紫禁城的端门数字馆、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散落在广阔中华大地上的国之瑰宝,通过互联网交互系统在江南水乡邂逅。通过“互联网+中华文明”的结合,陈列在博物馆里的文物可以与寻常百姓家的生活深度融合,厚重的传统文化可以跳出轻盈的舞步。这说明( ) ①科技进步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②文化传播手段的创新促进了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的对接 ③运用现代传媒有利于更好地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④“互联网+中华文明”以其先进性推动中华文化从历史走向未来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对传统文化、文化传播与创新的理解,渗透政治认同和科学精神。互联网交互系统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手段让古老文明与寻常百姓家的生活深度融合,让厚重的传统文化跳出轻盈的舞步,更好地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②③符合题意;科技进步是影响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根本动力,社会实践才是根本动力,①说法错误;“互联网+中华文明”是文化传播的一种先进技术手段,但其对中华文化的发展是否发挥推动作用要看对该技术手段运用时的价值选择,不能断言该技术本身具有先进性,④说法有误。 9.(2019山东济南三模)2019年1月1日,由中央宣传部着力打造的互联网学习平台“学习强国”正式上线。这是一个多媒体呈现、多资源聚合、多技术应用的融媒体平台,共有“学习新思想”“环球视野”“学习慕课”等17个板块180多个一级栏目,内容极为丰富,很快在全国干部、党员和群众中掀起了学习热潮。由此可见( ) ①壮大主流舆论需要促进传播内容与形式的创新 ②把握时代脉搏才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③网络传媒是信息社会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④树立文化自信取决于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解析“多媒体呈现、多资源聚合、多技术应用的融媒体平台,17个板块180多个一级栏目,内容极为丰富,很快在全国干部、党员和群众中掀起了学习热潮”说明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满足了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所以①②符合题意;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网络只是大众传媒的一种,③说法错误;我们的文化自信来自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④表述错误。故选A项。 10.(2019山东潍坊三模文综)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指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这需要我们( ) ①秉持平等和尊重,推动不同文明和谐共生 ②秉持包容精神,消除文明差异 ③加强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 ④推动文明认同,让世界文明群芳竞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①③符合文明交流互鉴的要求,符合题意;②中“消除文明差异”说法错误;我们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态度是尊重文化多样性,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④表述错误。故选B项。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随着移动支付技术的逐渐成熟,“互联网+知识”推动知识付费业态迅速发展,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购买知识付费平台上的知识产品,让知识变现更加快捷,创新知识传播的渠道和形式,为学习者认知世界提供了多元视角。一些深奥的理论被转化成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大众传播,有利于拉近学习者与传授者的距离,提高学习效率。而付费的形式不仅有助于鼓励知识生产者不断生产和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也给学习者带来付出感和代价感,督促他们更加主动地去学习。知识付费在传统的教育培训与普通免费信息的中间地带,催生出一片新生知识的园地。 《知识付费经济报告》的数据显示,55.3%的网友有过知识付费行为。但也有人认为,知识付费方式容易让人养成依赖性,求知者获得了知识,却失去了存疑、寻找、分析、判断、论证的过程。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播的知识,谈谈知识付费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答案 (1)经济活动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知识付费能调动知识生产者创造、传播优质知识的积极性,促进学习者更加主动地学习。(2)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途径。知识付费推动了教育方式变革,扩大了人们的知识视野,提高了知识获取的效率,推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3)依托大众传媒的知识付费,创新了知识选择、传承和学习的方式,有效扩大了文化的影响力。(4)知识付费的学习方式,可能削弱学习者的思考能力,给文化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解析 以文化传播的必备知识考查调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渗透科学精神和公共参与。解答时,要解读材料中“付费业态、学习者多元视角、拉近学习者与传授者的距离、中间地带和新生知识园地”的关键信息,调动文化传播的途径、手段和意义等主干知识,采用手段+目的的逻辑方式组织答案。 12.阅读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传统工艺,是指具有历史传承和民族或地域特色、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主要使用手工劳动的制作工艺及相关产品,是创造性的手工劳动和因材施艺的个性化制作,具有工业化生产不能替代的性能。各族人民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的传统工艺,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思想智慧和实践经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工业文明兴起后,机器化生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也导致中国传统工艺产业受到严重冲击,走向衰落。但其劣势也显而易见:批量生产的形式过于单一,难以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人们重新认识充满智慧、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文化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有人认为,将机器生产的科学性、精确度、规模化和手工艺品的差异性、创造性、个性化进行有机结合,是传统手工艺振兴的必由之路。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传承振兴我国传统手工艺的文化价值。 (2)高二某班学生开展主题为“互联网时代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振兴”的研究性学习,请就如何传承振兴我国传统手工艺拟写发言要点。(两条,每条10—30个字) 答案 (1)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传统手工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对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我国传统工艺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文化价值,承载着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传承振兴我国传统工艺有利于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2)坚守工匠精神,同时为传统工艺注入时代精神和现代元素,使其充满生活气息。借助互联网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展示传统工艺的文化价值。 解析 以传承振兴传统手工艺为背景,用文化传承的知识考查综合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渗透科学精神。解答第(1)问要注意设问指向“文化价值”,依据材料中“文化价值观念、思想智慧、文化遗产”等信息,调动文化遗产、文化作用、文化继承与发展等知识展开分析论证。第(2)问要求写出发言要点,可扣住主题,综合检索和选用知识库的知识,用准确的语言,列举出发言要点。 命题角度2文化继承与发展(非选择题命题点) 高考真题体验·对方向 1.(2018全国Ⅰ·20)近年来,某市发掘传统中医药文化资源,坚持“以药立市”,大力推动现代中医药产业发展,现已建有全国规模最大的中药材交易市场,形成了涵盖中药材种植,中药研发、生产、流通,中医药文化传播的现代中医药产业体系。该市大力发展现代中医药产业的文化意义在于( ) ①创新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基本理念 ②开创了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新局面 ③推动传统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 ④促进中医药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坚持“以药立市”,体现了传统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③观点正确;坚持“以药立市”,大力发展中医药产业,能够促进中医药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④观点正确;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基本理念没有变化,①观点错误;②中观点夸大了发展现代中医药产业的文化意义,排除。 2.(2017全国Ⅱ·20)2016年9月,中国歌剧舞剧院复排的民族歌剧《小二黑结婚》在北京上演。该剧既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地域性音乐风格,又融入了时尚元素,洋溢着青春气息,在表演样式、舞 美设计、服装造型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演出取得了极大成功,受到观众热烈欢迎。这表明( ) ①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超越时空的艺术价值 ②只有赢得市场,优秀传统文化才有价值 ③只要引入流行元素,优秀传统文化就能很好地传承 ④善于推陈出新,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满足人们的新需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相对稳定性,通过推陈出新,才能使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们的新需求,①④符合题意。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注重的是其精神价值,而不是经济价值,故排除②;传承传统文化,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③的说法忽略了其他因素,过于绝对,应排除。 3.(2017天津·7)静止的时候,凝固着威严和庄重;走动的时候,流露出飘逸和洒脱。作为汉民族传统服饰,汉服交领右衽、系带宽袖,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饰,从黄帝到明末清初,一直保持着相对一致的风格和形制,被誉为“穿在身上的诗书礼乐”。透过汉服文化可以感悟到( ) ①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文化 ②一个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 ③文化对人们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的影响 ④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相对稳定性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以传统文化的必备知识,渗透科学精神和政治认同。汉服在静止和运动的不同状态下彰显出不同的韵味,体现出汉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②符合题意。汉服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传统服饰,一直保持着相对一致的风格和形制,体现出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相对稳定性,④符合题意。本题未涉及区域性、文化影响人们交往的表现,排除①③。 4.(2016全国Ⅲ·19)2015年,新版《辞海》编辑委员会宣布将在推出纸质版《辞海》的同时,推出适用于各种阅读终端的电子版和网络版。这一做法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 ①文化创新要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需求 ②有价值的文化创造源于文化传播载体的变革 ③文化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凝聚力的保证 ④信息技术推动文化生产和消费方式的变革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B 解析 新版《辞海》编辑委员会在推出纸质版《辞海》的同时,还紧随时代要求和人民需求推出适用于各种阅读终端的电子版和网络版,体现了文化创新要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需求,故①当选;适用于各种阅读终端的电子版和网络版《辞海》的出现,体现出信息技术推动文化生产和消费方式的变革,故④当选;有价值的文化创造源于社会实践,而不是文化传播载体的变革,故②不选;③具有很强的迷惑性,容易误选,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文化创新的作用,故排除。 5.〔2019全国Ⅰ·40(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走进北京市西胡林村、天津市六街村等传统村落,我们能够欣赏风格独特的民居建筑、丰富多样的村镇空间格局,品味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俚语方言、家风家训、乡约乡规、民情风俗,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韵味。传统村落承载着绚丽多彩的农耕文化,寄托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情感记忆和绵远乡愁,是我国乡村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活化石”。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衰落、消失的现象时有发生。例如:不少传统村落因缺少产业支撑,医疗、文化、教育等公共服务不能满足现代生活需要,导致人口流失严重,甚至出现“空心化”;古民居、古建筑得不到及时修缮和维护,自然毁损严重;传统工匠越来越少,传统建筑工艺、传统艺术日渐失传;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无视传统村落的自然、历史、文化等个性化特征而盲目拆旧建新、拆真建假,对传统建筑、历史风貌造成破坏性影响,导致“千村一面”。 保护、传承和利用好传统村落,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增强中华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2012年以来,我国大部分传统村落已被列为保护对象。 (注:传统村落是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 有人说:“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传统村落必然走向消亡。”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观点加以评析。 答案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文化也会变化发展。传统村落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特色;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传统村落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困难;顺应时代要求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进行创造性地保护和利用,传统村落就能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解析本题以我国的传统村落承载着绚丽多彩的农耕文化、寄托着中华儿女的情感记忆和乡愁为背景,在立足教材的同时,聚焦社会问题的解决,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考查文化生活中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生活与哲学中意识能动作用原理等相关知识,旨在考查政治认同、科学精神等核心素养以及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本题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传统村落必然走向消亡”这一观点加以评析,属于评析类试题,旨在让学生分析“社会经济发展,传统村落是否必然走向灭亡”,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 典题演练提能·刷高分 1.中国孝文化产生于商周时期。随着社会发展,其内涵不断扩展,从尊祖敬宗的宗教祭祀礼仪演化为以尊亲事亲为核心的家庭伦理,从以“事君”为核心的政治伦理演化为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为核心的社会伦理,实现了从“孝之为行”到“孝之为德”再到“孝之为道”的提升,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基础。这说明孝文化( ) ①具有鲜明的中国民族特色、民族风格 ②既一脉相承,又有因时而变的具体内涵 ③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最核心的精神特征 ④是个人成长过程中具有持久影响力的文化印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必备知识考查关键能力,渗透科学精神。孝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具有相对稳定性,又能因时而变,故选①②;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故排除③;题旨说明孝文化的发展历程,④与题意不符。 2.(2019河北唐山一模B卷)世园会中国馆取名为“锦绣如意”,整体上是一个如意造型,借鉴了斗拱、榫卯等中国传统建筑之法并加上了现代的流畅弧线,以诗意的中国语言讲述美丽的园艺故事。可见( ) ①传统文化的继承是推动文化创新的源泉 ②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能激活民族文化的生命力 ③中国传统文化历经千年依然符合社会发展要求 ④文化的民族性要依托特定的物质载体来实现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D 解析世园会中国馆取名为“锦绣如意”,整体上是一个如意造型,借鉴了斗拱、榫卯等中国传统建筑之法并加上了现代的流畅弧线,以诗意的中国语言讲述美丽的园艺故事,说明②④正确且符合题意;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①错误;中国传统文化历经千年不一定都符合社会发展要求,③说法错误。故选D项。 3.大型文博探索综艺节目《国家宝藏》采用综艺、纪录片、戏剧等多种艺术形态,不仅展示了文物的物质价值,也向人们讲述了它背后的历史故事和人文精神,既有趣又不失内涵,拉近了当代人与历史文物的距离。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 ①要立足社会实践,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传播手段的创新 ②要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使其成为文化创新的根基 ③文化创新要以文化多样性为基础,促进文化交流 ④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以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必备知识,渗透科学精神和文化自信。采用艺术形态,讲述《国家宝藏》的历史故事和人文精神,并拉近当代人与历史人物的距离,启示我们要推动文化内容和形式创新,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满足群众需求,故选①④;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基,排除②;③在题中未说明。 4.在平昌冬奥会闭幕式“北京八分钟”时段,“熊猫队长”与智能机器人共舞,向全世界发出来自中国的邀请。创作团队从川北大木偶形象中摄取灵感,以大熊猫为原型,在中国独有的传统木偶制作技艺基础上,进行了工艺改良和科技创新,打造出集中华韵味与时尚科技于一身的“熊猫队长”形象。这表明( ) ①博采众长中汲取的灵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②中华传统文化借助科技创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③富有民族特色的文艺精品展现了中华文化魅力 ④文化使者欢迎世界各国的文化在中国广为传播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C 解析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排除①;文化使者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我国传播,故舍去④;“熊猫队长”形象的创作,体现了②③。 5.某同学撰写论文主要参考的文章有《非遗传承人的生存状况》《传统节日在今天》《城市化对传统村落的冲击》《如何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据此推断,该同学的研究主题最有可能是( ) A.保护文化遗产的现实意义 B.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基础 C.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D.正确处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答案 D 解析 以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的必备知识,渗透公共参与。该同学参考的文章涉及文化遗产、传统文化的传承,因此其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正确处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D项正确;A项只强调了保护文化遗产,C项只强调了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均未能全面反映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未涉及文化多样性与文化创新的关系,B项排除。 6.读《论语》,可知廉耻,鉴是非;读《庄子》,可养身心,增才情……进入中学课堂的国学经典,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中学生阅读国学经典( ) A.要学会推陈出新,摒弃传统束缚 B.能提升文化素养,避免人生挫折 C.应尊重经典内涵,全面继承传统 D.要善于古为今用,把握时代价值 答案 D 解析 阅读国学经典,可以知廉耻、鉴是非,养身心、增才情,因此中学生要善于古为今用,把握时代价值,D项正确;传统文化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A项中“摒弃传统束缚”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中“避免人生挫折”的说法太绝对,排除;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C项中“全面继承传统”的说法错误,排除。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大型诗词文化类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将古老诗词与流行音乐创新相结合,为传统古诗词插上音乐的翅膀,掀起了全民“诗词热”。完成7~8题。 7.《经典咏流传》和诗以歌,带领观众领略诗词之美,引起巨大反响。这给我们的启示有( ) ①大众传媒为文化的即时传播与创新提供了不竭之源 ②融入时代性和时尚性,才能增强经典诗词的感染力 ③创新能使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价值得到认同和传承 ④传统文化与现代流行元素融合,便具有生机与活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以文化传承、文化创新的必备知识考查关键能力,渗透科学精神。立足实践,将健康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流行元素融合,才具有生机和活力,故舍去④;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可超越时空,汇集各地信息,但不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只有社会实践才为创新提供了不竭之源,故舍去①;②③是《经典咏流传》和诗以歌,引起反响的启示。 8.《经典咏流传》内容上意境悠远,形式上通俗易懂,让经典具有新时代属性。它的成功表明( ) ①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②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新时期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 ③寻找新思路,开拓新境界,才能让经典文化焕发生机 ④对传统文化实现“扬弃”,就能保证文化创新的方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以文化创新的必备知识考查关键能力,渗透科学精神。对传统文化实现“扬弃”是文化创新的根基。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才能保证文化创新的方向,故舍去④;《经典咏流传》内容上意境悠远,形式上通俗易懂,做到了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立足实践与广大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是新时期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故排除②;经典通俗易懂,赋予时代属性,体现了①③。 9.在传统戏曲发展面临困境的情况下,青春版《牡丹亭》在美国演出却场场爆满。该剧尽量保留原剧本中的精华部分,大胆借鉴电影等艺术形式的特点,从视觉、听觉、舞美等方面下功夫,用青春的演员演青春的爱情故事,让大批年轻观众触摸到了传统文化的温度。青春版《牡丹亭》让年轻人喜欢上老戏曲给我们的启示是( ) ①对传统文化批判性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根基 ②文化创作应自觉迎合年轻观众的实际需求 ③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实现形式的创新 ④坚持文化的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以文化创新的必备知识考查关键能力,渗透科学精神。尊重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基础,排除④;文化创作要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而不是迎合年轻人的口味,排除②;青春版《牡丹亭》利用新的艺术形式,赢得年轻人的喜爱,①③符合题意。 10.敦煌是中国和世界上的文化经典。近期,以智慧旅游为核心的智慧敦煌建设正式启动,它依托飞天云计算中心,在信息化基础设施、游客服务、政府治理等方面进行全新布局,更好地向全世界展示敦煌文化。智慧敦煌建设活动( ) ①丰富了敦煌这一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 ②更好地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③体现了科学技术是推动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④为敦煌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根本的解决方案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C 解析 用信息化手段建设智慧敦煌,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继承,但没有丰富其内涵,也没有提供解决方案,舍去①④;②③是开设智慧敦煌建设活动的意义。 11.(2019陕西西安8校模拟)秋分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自2018年起,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秋分时节,五谷丰登、硕果累累,全社会共同分享丰收的喜悦,让农民成为节日的主角,提升幸福感、荣誉感。可见,在农历秋分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有利于( ) ①世界各国接受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 ②弘扬中华农耕文明和优秀文化传统 ③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走在世界前列 ④向全社会传递崇尚创造的价值取向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①中的“接受”说法错误,文化具有民族性,世界各国不可能都接受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②④符合题意,在农历秋分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有利于弘扬中华农耕文明和优秀文化传统,向全社会传递崇尚创造的价值取向;③中的“走在世界前列”说法错误。故选B项。 12.央视大型音乐文化节目《记住经典——中国经典民歌100首音乐会》,围绕经典民歌将老歌新编,让经典焕发新时代的气息;将老歌新唱,老中青混搭演唱让传统文化年轻化;将故事重讲,品味歌曲背后所承载的人文情怀。经典民歌的新演绎给我们的启示有( ) ①优秀传统文化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②传播手段与形式的创新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保证 ③融合现代流行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创新的必经路径 ④满足人民大众需要的优秀传统文化富有强大生命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B 解析 以文化创新的途径、传统文化的作用的必备知识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渗透科学精神。围绕经典民歌将老歌新编,让经典焕发新时代的气息,体现了优秀传统文化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①正确;“让传统文化年轻化”“品味歌曲背后所承载的人文情怀”,体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④正确;文化创新不是文化传承的保证,②表述错误;流行文化不一定属于优秀文化,③表述错误。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汉景帝第三子刘德非常喜好儒学,但当时儒学还未成为正统,经过秦末的战争,典籍留存很少,读书人也是凤毛麟角,想恢复儒学谈何容易?刘德应时而起,将其毕生精力投入到了对中国文化古籍的收集与整理之中。他不畏劳苦,身体力行,足迹遍布洛阳、山东、河北等地,从民间所得之书有《诗》《左传》《周官》《礼记》等,多达几十种。他亲自参与了古籍的整理工作,重用名儒,广招学士,对所得之书进行研究、整理;刘德整理古籍的态度极为严谨,对残缺不全、字异文非和不同版本的古籍,必组织群儒进行研讨辨析、勘误订正、精心校理后,才整理成册。经过艰苦的校勘工作,刘德整理出诸如《诗》《书》等大批正本古籍,数量上超过了当时国家藏书,对后来西汉治国理政主导思想的确立产生重大影响。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我们应该如何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当今时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为什么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请列举两条理由。 答案 (1)立足于实践,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革故鼎新,推陈出新;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刻苦钻研,锐意创新;做文化传播的使者,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增强其社会影响力。 (2)答案示例:①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国家文化、民族文化兴盛,是提高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和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必要条件。②国家文化兴盛才能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反对霸权文化的渗透。③民族文化兴盛才能抵制腐朽文化的侵蚀,才能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的活力。 解析 以促进文化发展繁荣的必备知识考查关键能力,渗透科学精神。解答第(1)问要依据材料“整理古籍”,紧扣“继承和发展”,调动文化传承的知识,从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文化传播等方面,用准确的术语分析说明。第(2)问的关键信息是“文化兴盛”,依据设问,调动文化作用相关知识展开说明。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从《我在故宫修文物》大电影的屡获好评,到率先推出全网络购票的崭新模式,近年来,步入信息化时代的故宫博物院动作不断,利用最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和设备,在虚拟的时空中建立起一座和紫禁城同样辉煌的“数字故宫”。在运营方式上,故宫十分重视对青年心态和时代特征的把握,任用了一批极具专业水准,富有文化情怀和责任感的年轻人负责新媒体的运营。既确保了发布内容的准确性和专业度,又找到了内容传播和内涵传递的最佳平衡点。在运营理念上,故宫深入挖掘和把握文物藏品跟当代生活的联系,唤起更多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让博物馆走近公众,让文化传统重焕生机,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协调对接。 现在故宫工作的青年团队,正在架设面向青少年的网站,拉近文化传统与少年儿童之间的距离,而故宫的老专家、老师傅们,也探讨着怎样用“表情包”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传统文化。文化传承要更具“年轻态”,就是要在坚守文化底色的同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在创新与融合中发现广阔的发展蓝海,为文化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1)故宫以其极具“年轻态”的运营理念和运营方式为我们展现了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的标准样式。试结合材料与《文化生活》有关内容,分析其成功的原因。 (2)请为学校如何进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提两条具体建议。 答案 (1)①立足当前社会实践进行文化创新,故宫重视对时代特征的把握,深入挖掘和把握文物藏品跟当代生活的联系,不断探索文化传承的最佳方式。 ②做到了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在坚守文化底色的同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协调对接。 ③发挥了人民群众在文化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故宫的优秀团队使故宫的文化传承更具“年轻态”,也唤起公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和重视。 ④运用现代传播技术手段,积极推进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创新,找到了内容传播和内涵传递的最佳平衡点。 (2)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第二课堂”;举办“传统文化名人进校园”活动;举办“我爱国学”“我爱好诗词”等知识竞赛等。 解析 以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必备知识考查探究论证的能力,渗透科学精神和政治认同、公共参与。第(1)问解答要紧扣“成功原因”的指向,解读材料中“虚拟时空、运营方式、年轻态”等信息,调动文化传承的知识,用手段+目的的逻辑逐层次分析成功原因。第(2)问为开放型,可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提出具体建议,要具体实用,突出主题。 命题角度3文化创新(非选择题命题点) 高考真题体验·对方向 1.(2019全国Ⅰ·19)2019年上映的国产电影《流浪地球》,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天下大同、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借鉴国外科幻电影元素,讲述了全球联合起来拯救地球的故事,获得海内外观众广泛好评,被称为“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元年”。从中获得的启示是( )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支撑文化创新的强大基因 ②植根于民族历史的文化就能引领世界文化的发展 ③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在交流、借鉴中融为一体 ④中华文化在交流、借鉴和融合中能够更好地创新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相关知识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②观点错误,植根于民族历史的文化不一定就能引领世界文化的发展;③表述错误,文化具有多样性,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在交流、借鉴中不能融为一体;材料中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天下大同、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体现了①;材料中借鉴国外科幻电影元素,讲述了全球联合起来拯救地球的故事,获得海内外观众广泛好评,体现了④。故选B项。 2.(2018全国Ⅲ·19)2018年春节,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首播。节目形式新颖,“和诗以歌”,增强了经典诗词的艺术感染力,深受观众喜爱。山区孩子演唱《苔》的天籁之声感人至深,著名歌手演唱的《墨梅》获得网民广泛点赞……这反映传统文化的传承( ) ①要以开发创新为目的和归宿 ②既要不忘本来又要创新思路 ③要以满足群众需求为价值导向 ④以现代传播手段的运用为前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本题以我国文化传承的事例为背景材料,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优秀文化传承的目的和归宿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所以不选①而应选③;传统文化的传承应继承传统,推陈出新,②正确;现代传播手段的运用不是文化传承的前提,④错误。 3.(2017全国Ⅰ·19)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世界一流科技成果不断涌现。世界第一颗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遨游太空,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世界领先,“蛟龙”号创造了作业类载人潜水器下潜深度新的世界纪录,超级计算机排名稳居世界第一……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的文化意义在于( ) ①凸显了科学素养在文化素养中的核心地位 ②为文化发展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手段 ③强化文化的统一性、缩小文化的差异性 ④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文化自信的必备知识,渗透科学精神。科技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科技创新为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手段,同时也有利于增强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②④符合题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①说法错误;文化具有多样性,因此,强化文化的统一性、缩小文化的差异性的说法本身错误,③排除。 4.(2017江苏·21)在一些旅游景区,国内外的许多标志性建筑如天坛、鸟巢、兵马俑、埃菲尔铁塔、悉尼歌剧院等,经常被照搬、模仿或抄袭,山寨景观多次出现。对此类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 A.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B.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融合 C.发展了国家倡导的大众文化 D.需要通过文化创新去改变 答案 D 解析 在一些旅游景区,经常照搬、模仿或抄袭国内外的标志性建筑,说明一些旅游景区的文化特色不够,这需要通过文化创新改变,故选D项;山寨景观不能真正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排除A项;山寨景观是照搬、模仿、抄袭,没有实现中西文化的融合,排除B项;国家倡导的大众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排除C项。 5.(2016全国Ⅰ·19)陕西省地方戏“华阴老腔”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声腔刚直高亢、磅礴豪迈,却因表演形式单调难以吸引观众,面临传承危机。2016年,华阴老腔演出团队与摇滚歌手合作,将传统民族音乐与现代摇滚音乐相结合,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联袂演唱《华阴老腔一声喊》,引起巨大反响。“华阴老腔”焕发新的生机给我们的启示有( ) ①优秀传统文化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②满足人民大众需要的优秀传统文化才有强大的生命力 ③与现代流行文化融合是优秀传统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④传播手段与传播形式的创新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前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题意强调华阴老腔通过创新才焕发新的生机,因此①正确;华阴老腔从难以吸引观众到经过创新引起巨大反响,说明必须满足人民大众需要才具有生命力,②正确;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③错误;传播手段与传播形式的创新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但不是前提,④错误。 6.〔2017全国Ⅰ·40(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2017年春节期间,大型文化类竞赛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成为陪伴人们欢度新春佳节的一道文化大餐。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组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紧紧抓住受众的中国诗词文化情结,在赛制和表现形式等方面大胆创新。比赛诗词涵盖《诗经》、楚辞、唐宋诗词、毛泽东诗词等,主要选自中小学教材,聚焦爱国、仁义、友善等主题。参赛选手来自各行各业,有学生、教师,有工人、农民、公务员,有海外华人、外国留学生。嘉宾现场点评,或分析诗词的深刻内涵,或发掘诗词的道德价值,或讲述诗词背后的历史故事。赛会设置竞猜、“飞花令”等环节,启用水舞台、大屏幕展示等舞美设计,应用新媒体互动、多屏传播等技术手段,打造出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节目的播出,引起强烈反响,总收视观众超过11亿人次,引发新一轮中国诗词热。 《中国诗词大会》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成功案例,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其成功的原因。 答案 选择艺术价值高、影响大、代表性强的诗词,集中展示中国诗词的魅力;重视发掘诗词的深刻文化内涵,引导人们向美向善;运用现代传播技术手段,注重互动性和趣味性,增强吸引力、感染力;激发民众内心的中国诗词文化情结,引导民众广泛参与。 解析 本题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渗透科学精神和政治认同。必须仔细阅读信息,把有效信息用教材知识表述出来。材料的有效信息有:精选中国诗词(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紧紧抓住受众的中国诗词文化情结(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体现文化的民族性,满足人民大众的文化需求),在赛制和表现形式等方面大胆创新(在文化内容形式上创新,增强文化吸引力),聚焦爱国、仁义、友善等主题(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媒体互动、多屏传播等技术手段(科技与大众传媒的作用)。结合材料信息,归纳出教材理论,理论结合材料,用手段+目的的方式回答即可。 典题演练提能·刷高分 1.“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伟大的作品一定是对个体、民族、国家命运最深刻把握的作品。史诗是人民创造的,不论多么宏大的创作,多么高的立意追求,都必须从最真实的生活出发,从平凡中发现伟大,从质朴中发现崇高。这说明( ) ①反映国家和民族命运是文艺创作的根本目的 ②揭示人类命运和民族前途是文艺工作者的追求 ③走入生活、贴近人民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态度 ④文艺创作应遵循自身规律,发掘本民族优秀文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以文化创新的作用的必备知识,渗透科学精神。推动社会实践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精神需求是文艺创作的根本目的,舍去①;题旨说明文艺创作必须立足实践,从人民群众的生活中汲取营养,故②③符合题意;④与题旨不符。 2.(2019山东济南二模)《流浪地球》作为中国自己的科幻大片,从2019年春节上映至今,获得了好口碑,吸引了大批观众观影,票房已破44亿元。不同于面临末日时外国大片中放弃地球逃生的选择,《流浪地球》中则表达了人类要带着地球一起流浪,寻找新家园的浪漫情怀。《流浪地球》在海外的票房成绩表现同样不俗。由此可见( ) ①人类文明的交流和趋同是影片成功的基础 ②各国人民普遍认同电影表达的价值追求 ③创新是文化富有凝聚力和生命力的重要保证 ④电影的精神内涵是实现其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解析①中“趋同”和②中“普遍认同”说法错误,不符合事实;“不同于面临末日时外国大片中放弃地球逃生的选择,《流浪地球》中则表达了人类要带着地球一起流浪,寻找新家园的浪漫情怀”表明③④符合题意。 3.(2019全国百所名校等值预测文综)2019年是老舍先生诞辰120周年。老舍是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他的作品善于表现城市中下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喜欢通过日常平凡的场景反映普遍的社会冲突,笔触往往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运的思考,表现出鲜明的反帝爱国的题旨。这给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启示是( ) ①文艺工作者应该如实记录并反映所处的时代 ②文艺工作者要把爱国主义作为创作的主旋律 ③文艺工作者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④文艺工作者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老舍的创作风格启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爱国主义作为创作的主旋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②③符合题意;文艺工作者应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作品要贴近时代,但不是如实记录并反映所处的时代,①说法错误;材料不涉及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④与题意不符。故选C项。 4.2018年1月15日,新编姚剧历史剧《王阳明》在北京上演。中国戏曲剧种种类繁多,据统计,中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有360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姚剧属吴语系滩簧类地方剧种,产生于浙江余姚,至今已有250多年历史。新编姚剧《王阳明》把王阳明重视民生的思想融进了戏剧情节,通过场景演绎抓住了观众心理,观众好评如潮。这表明( ) ①中华文化具有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特征 ②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③要尊重人民群众在文化创造中的主体地位 ④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中国戏曲剧种有360多种,姚剧至今已有250多年历史,表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①入选;新编姚剧《王阳明》把王阳明重视民生的思想融进了戏剧情节,通过场景演绎抓住了观众心理,观众好评如潮,说明要尊重人民群众在文化创造中的主体地位,③入选;材料不涉及立足于社会实践进行文化创新,也不涉及文化对人深远持久的影响,不选②④。 5.央视文化综艺节目《经典咏流传》自春节开播以来,好评不绝。在这档节目中,《登鹳雀楼》《将进酒》《陋室铭》等经典诗词抑扬顿挫的古调,用流行歌曲的方式演绎传唱,古典诗词和现代音乐水乳交融,让观众记住了优美歌曲的同时更是了解了诗词的内涵。材料说明( ) ①新媒体多样化的表达使之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②文化自信源自文化传播内容与形式、体制与机制的创新 ③经典诗词的内涵表达要与新时代流行元素相结合 ④传统文化通过自身的创造性转化焕发了生机与活力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用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必备知识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渗透科学精神。新媒体是文化传播的手段,不是途径,排除①;文化自信来自于对本民族文化生命力的肯定,文化传播内容与形式、体制与机制的创新是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表现,故排除②;用流行歌曲传唱经典诗词,体现了③④。 6.由中央电视台承制的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从博物馆“文物”入手破题文化综艺,通过电视呈现的手段让“国宝”文物“活起来”,用镜头语言带领观众走进博物馆,力图对每一件文物的前世今生进行梳理与总结,与观众在一眼万年中,感悟传统文化的深厚与自豪。该节目的成功之处在于( ) ①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②运用大众传媒这一途径促进文化传播 ③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④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传播手段的创新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以文化自信的必备知识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渗透科学精神和政治认同。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手段,舍去②;通过现代手段,对故宫中优秀传统文化梳理和总结前生今世,是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对传统文化的推陈出新,故选①④;③与题干内容部分无关,排除。 7.某村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核雕技艺,建起雕刻艺术文化区,逐步将该村核雕艺术打造成全国知名品牌。目前,该村有超过300户从事核雕产业,每年收入超过3 600万元,并带动周边村的2 000多人就业。某班同学在调研该村发展路径的基础上,开展“以文化元素激发农村发展活力”的主题研讨,下列最适合作为发言要点的有( ) ①保护中华传统文化旨在实现其经济价值 ②文化体制改革助推非遗项目产业化 ③依托传统技艺传承中华民族灿烂文化 ④发展文化产业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以传统文化的继承的必备知识考查理论知识联系实际的能力,渗透科学精神。保护中华传统文化旨在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故不选①;题干强调某村用好文化元素助推农村发展,没有涉及文化体制改革,故排除②;依据研讨主题和该村的发展,可推知③④正确。 8.中医药典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和体质特点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照搬中医药典籍已不能完全解决现代问题。在“健康中国2030”建设过程中,我们应吸收传统中医药典籍中的有益成分,不断创新发展中医药文化,保障人民生命健康。这体现了( )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②文化创新能够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③外来文化是中华文化创新的根基 ④传统文化要不断注入时代精神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答案 A 解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和体质特点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照搬中医药典籍已不能完全解决现代问题,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也说明传统文化要不断注入时代精神,①④正确;材料未体现文化创新反作用于实践,②排除;批判继承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创新的根基,③错误。 9.“阅《史记》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读《诗经》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这意味着( )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根本动力 ②我们要在延续中华民族精神血脉中不断开拓前进 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推动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展现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以文化创新的必备知识,渗透科学精神。社会实践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根本动力,故排除①;题旨说明我国必须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没有说明③。 10.音乐家赵季平在乐坛耕耘五十多年,创作出交响乐《和平颂》、民族管弦乐《古槐寻根》和影视剧歌曲《红高粱》《大宅门》等经典之作,他认为一部好作品的诞生,离不开的就是生活。这表明( ) ①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音乐创作的源泉 ②音乐的发展取决于音乐创作方法的创新 ③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 ④创新是音乐创作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用文化创新的必备知识考查分析问题能力,渗透科学精神。根据材料中“好作品的诞生,离不开的就是生活”,可以判断①③正确;②说法错误,方法的创新应取决于实践,故排除;④强调创新的作用,与材料强调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不一致,故排除。 11.《国家宝藏》把纪录片和综艺两种创作手法融合应用,通过历史剧的方式带领观众“穿越”,实现与“文物制作匠人”的对话,让文物“活”起来,取得了良好的收视效果。该节目的成功说明( ) ①人类的文化作品离不开电视媒体 ②现代科技促进了文化传播手段的根本变革 ③文艺创新的根本目的是指导实践 ④“活”的文物能充分展现自身的文化价值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以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的必备知识考查关键能力,渗透科学精神。《国家宝藏》节目的成功说明现代科技促进了文化传播手段的根本变革,“活”的文物能充分展现自身的文化价值,②④正确;①中的观点太绝对;科学理论指导实践,③观点错误。 12.2018年,中国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4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在带来新时期思想解放、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科技进步、国际交往加强、国家地位提高的同时,也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为文化的改革创新和繁荣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极大地激发了当代中国的文化创造力,为中国文化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回眸40年,中国文化从封闭、单一中艰难启程,不断走向开放、繁荣、多元,人们感受到中华文化与改革开放、民族复兴共兴共荣的非凡历程。我们的文化视野不断拓展、文化自信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日益提高。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对中华文化发展的作用。 (2)斗转星移,岁月如歌。为了展示40年来中华文化发展成就,某市准备举行一系列纪念活动,请你为该市活动提出两条建议。要求:主题鲜明,符合实际,可行性强。 答案 (1)①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中华文化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②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为中华文化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中华文化发展提供了源泉和动力,激发了文化创造活力;④中华文化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与外来文化的交流、借鉴,推动了自身的繁荣发展。 (2)示例:①举行改革开放40年科技成就展;②举办反映改革开放实践的戏曲展演(电影节);③举办改革开放不同时期歌曲演唱会;④开展以“改革开放40年文化发展”为主题的征文活动、演讲比赛等。 解析 第(1)问,首先明确“改革开放”属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依据材料中“新时期思想解放、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科技进步、国际交往”等信息,阐明改革开放对中华文化发展的作用。第(2)问,展示40年来中华文化发展成就,可联系生活,从各种形式的展会提出建议。 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从5 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发展孕育而来的,时间的积累增添了它的厚度,但并未将它与当下隔绝开来。《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我在故宫修文物》等引发的古诗词热、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承续,正在成为时代的共识。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提出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重视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和冷门学科, 推进戏曲、书法、高雅艺术、传统体育等进校园,实施中华经典朗读工程,开设中华文化公共课。这将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对此有人提出两种观点:一方面我们要保留传统文化、传统习俗里面具有生命力的内容,传统文化进课堂有利于增进学生的文学修养;另一方面传统文化毕竟是过去的内容,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市场不相适应的内容日益突显,因此不必过多强调继承传统文化,而更应该注重文化的创新。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你认为是应该强调继承传统文化还是应该注重文化创新。请选择其中一个观点,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 应该继承传统文化的理由:①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纽带。②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要发扬和继承的。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应尊重传统文化,让人们更多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注重文化创新的理由:①传统文化如果一成不变,会阻碍社会进步、妨碍人的发展;传统文化如果与时俱进,就会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②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只有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才能够保持文化的生命力。③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只有坚持文化创新才能够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才能够不断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解析 以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的必备知识考查关键能力,渗透科学精神。该题属于评价型论述题,可选择其中一观点,调动文化继承或文化创新的知识,从文化继承对文化发展的作用或从文化创新的作用逐层展开论证。 14.(2019山东潍坊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信仰构成人之思想灵魂,事关人之成长成才。信念如磐,才能始终不渝、百折不挠,做党和国家事业的可靠接班人。 从一个世纪前马克思主义的火种率先在高校播撒,并从此生生不息;到战争年代成千上万的知识青年奔赴延安,坚定“跟党走”的信念;再到改革开放以来有志青年投身发展大潮,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勇挑重担。高扬信仰的旗帜,筑牢理想信念的基石,让中国始终沿着正确轨道,不断开辟发展新征程。浇花浇根,育人育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要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当前,不同思想文化观点交流交融交锋。特别是互联网等新的信息传播渠道的迅速发展,长期生活在和平环境下的青少年如何才能担当起未来发展的重任呢?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以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观立德铸魂,不断探索学校教育新的“打开方式”,使之不仅“有意义”,而且“有意思”,让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如同一颗种子,种在年轻一代的心中。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说明应如何对青少年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2)班级拟举办“坚定理想信念,担当时代重任”主题班会,请从青年学生角度列出两条发言要点。 答案(1)①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资源,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引导青少年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②发挥大众传媒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将学校教育的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③创新教育方式,发挥教育在立德树人工作中的特定功能,筑牢理想信念之基。 (2)答案示例: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弄潮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解析本题设问的知识范围是“文化传承与创新”,包括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和文化创新三个方面的知识。设问角度是在各种不同思想文化观点交流交融交锋、互联网等新的信息传播渠道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对青少年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知识与问题的结合点是充分利用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的资源, 发挥大众传媒作为文化传播主要手段的优势;发挥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独特作用,并不断创新内容形式以及传播手段,以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