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文)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文)试题 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 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文)试题 评卷人 得分 一、单选题 ‎1.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文化,下列现象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①“经典三明•永恒记忆”摄影展 ‎②三明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举行第十三次会议 ‎③三明市第十四届海峡两岸林业博览会的召开 ‎④三明市科技与知识产权局开展跨部门“双随机、一公开”联合抽查 A. ①③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文化现象相对于经济、政治现象而言,摄影展、博览会等都是文化交流与传播的载体,①③项符合题意;②项属于政治现象;④项是宏观调控中的行政手段,属于经济现象;正确选项为A。‎ ‎【点睛】‎ 文化的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人们乡愁的寄托。推进城镇化要尊重农耕文明,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这样做的依据是( )‎ ‎①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传统村落承载的乡土栖居方式已成为多数人的选择 ‎③乡土文化是优秀文化的集中表现 ④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推进城镇化要尊重农耕文明,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这样做是因为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传统村落承载着传统的乡土文化基因,①④项符合题意;②项“乡土栖居方式已成为多数人的选择”与实际不符;乡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要具体分析,③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C。‎ ‎【点睛】传统文化的特点:‎ ‎(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 因时而变。‎ ‎(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作为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3.浙江嘉兴南湖岸边的“红船”,真实地再现了中共一大南湖会议的历史场景,已经成为人民群众心目中的革命圣物,更被公认为“党的摇篮”,向人们诉说着建党伟业的“红船精神”。材料表明 ‎①文化与经济能相互交融 ‎②文化自身具有相对独立性 ‎③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④中华民族精神具有时代性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浙江嘉兴南湖岸边的“红船”,真实地再现了中共一大南湖会议的历史场景,已经成为人民群众心目中的革命圣物,更被公认为“党的摇篮”,向人们诉说着建党伟业的“红船精神”。这表明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③④适合题意;①②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 ‎4.《尚书·益稷》所载“击石拊石,百兽率舞”,是摹仿群兽体态动作的歌舞。“击石拊石”的“石”,即石罄,它是狩猎生活的产物。《山海经·海外西经》载:“刑天氏”与天帝战,头颅被砍,仍以双乳为目,肚脐为口,执干戚而舞,由此产生的“干戚舞”,是执盾与斧以再现战争场面的群舞。这说明 A. 文化是日常生活的形象再现 B. 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享用文化 C. 文化能转化为巨大物质力量 D. 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的特点。‎ ‎“击石拊石”的“石”,即石罄,它是狩猎生活的产物,“干戚舞”,是执盾与斧再现战争场面的群舞,这说明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享用文化,B正确且符合题意;A C与题意不符,应排除;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D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 ‎5.网络文学正以其广泛的渗透力、吸引力和影响力成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由网络小说转化出版的图书、改编的影视作品、游戏、动漫、有声读物以及周边产品带火了大众娱乐市场,打造出“互联网+”的庞大产业。网络文学的发展得益于 ‎①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和传媒的商业性 ‎②网络文学和其衍生品的一体化开发 ‎③科技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④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并促进经济发展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 从材料可以看出,网络文学的发展得益于科技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网络文学和其衍生品的一体化开发打造出“互联网+”的庞大产业,②③项符合题意;材料不体现文化市场竞争有序,①项与题意不符;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优秀文化促进经济发展,落后腐朽文化阻碍经济发展,④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C。‎ ‎【点睛】‎ 科学技术中每一项重大发现和发明都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当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 诗词是传古承今的歌唱,诗词是感天动地的情怀,诗词是勇担使命的理想,诗词是创造未来的力量。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华民族是个以诗语来领悟自然和人生的民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宋词是宋代盛行的一种文学体裁,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分为北宋词和南宋词两个阶段。北宋词抒发的是山川美景,风花雪月;南宋词抒发的是家国情怀,词风有根本的转变。下列选项中对这种转变分析合理的是 A. 北方多山,南方多水,不同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宋词的不同特点 B. 北宋和南宋不同的历史传统决定了宋词的不同特点 C. 异族入侵,山河破碎的社会现实使南宋词人有了更多的家国情怀 D. 是由北宋和南宋词人的不同创作风格决定的 ‎7.中国特有的格律诗词飘逸浑雄、沉深博大,抒情言志、笞恶鞭疾,留下了无数的千古绝唱,体现了我国文化之大美。它源于先秦,盛于唐宋,成为中国文学群山之高峰。而明清之后特别是“五四”以后白话诗和欧化诗盛行,中国格律诗词式微,已鲜有可传世之作,有学者对此深感忧虑。这一忧虑 ‎①蕴涵了对中华诗词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足的忧虑 ‎②表达了中华诗词创新须保持民族文化特质的愿望 ‎③道出了对中华传统诗词高峰后人难以逾越的感慨 ‎④反映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诗词文化的自觉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 ‎6. C ‎ ‎7. D ‎ ‎【解析】‎ ‎【分析】‎ 本题以中华诗词传古承今为背景材料,考查影响文化的因素、文化的民族性、文化自觉、如何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等知识。第(1)小题可从由于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造成了北宋和南宋不同的诗风,判断出异族入侵,山河破碎的社会现实使南宋词人有了更多的家国情怀;第(2)小题可从学者对中国格律诗词式微的担忧,说明文化的民族性和文化自觉的担当,由此作出正确判断。‎ ‎6.北宋词抒发的是山川美景,风花雪月;南宋词抒发的是家国情怀,词风有根本的转变,原因在于,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异族入侵,山河破碎的社会现实使南宋词人有了更多的家国情怀,C项符合题意;经济、政治决定文化,不同的地理环境影响宋词的不同特点,但不能决定宋词的不同特点,A项说法错误;不同的历史传统会影响宋词的风格,但不能决定宋词的不同特点,B项说法错误;北宋词和南宋词词风上的根本转变,从根本上讲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不是由词人的不同创作风格所决定,D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C。‎ ‎7.明清之后特别是“五四”以后白话诗和欧化诗盛行,中国格律诗词式微,已鲜有可传世之作,有学者对此深感忧虑。这一忧虑表达了中华诗词创新须保持民族文化特质的愿望,反映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诗词文化的自觉,②④项符合题意;学者主要表达了对中国格律诗词式微的忧虑,而不是对中华诗词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足的忧虑,也不是对中华传统诗词高峰后人难以逾越的感慨,①③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D。‎ ‎【点睛】‎ 新时代,我们更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吸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要全面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明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8.袁枚《续诗品•尚识》中有云:“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鹄:箭靶的中心)。”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这一诗句,激励当代广大青年 ‎ ‎①通过优秀文化塑造精彩人生 ②积极主动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 ‎ ‎③做中华文化传播的使者 ④续写中华文化新辉煌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这句话是在激励广大的青年学生努力学习优秀的文化知识,然后用所学去回报社会,故①②表述与题意相符。③④选项表述与题意不符。选B。‎ ‎9.9.2017年5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高度评价他的突出贡献和崇高精神,发出了向黄大年同志学习的号召。强调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之所以要大力宣传和弘扬黄大年同志的先进事迹,是因为优秀的文化能够 ‎①为社会进步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②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③成为引领文化前进方向的旗帜 ‎④为全体公民所接受,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作用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A ‎【解析】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故大力宣传和弘扬黄先进事迹,①②适合题意;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种先进文化,给人以无穷的精神力量,③是错误的;为全体公民所接受说法绝对,排除④;故本题答案选A。‎ ‎10.(题文)广场是国人休憩和娱乐的场所。茶余饭后,人们置身于广场之中,或欣赏,或瞻仰,或纳凉,或表演,广场常常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浓浓的文化味道。广场的文化功能说明 ‎①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②人们接受文化的影响往往是被动的 ‎③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④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的特点、文化对人的影响。广场的文化功能说明,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①正确且符合题意;广场常常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浓浓的文化味道,表明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④正确且符合题意;人们接受文化的影响往往不是被动的,②说法错误;③在材料中未涉及,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 ‎【点睛】文化对人的影响:‎ ‎①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②表现: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③特点: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 ‎④优秀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1.在里约奥运会的赛场上,当美国泳坛名将菲尔普斯以矫健的身姿跃出水面时,身上拔火罐留下的圆痕分外抢镜,被网友戏称为“烙上中国印”。在全球化的道路上,我们曾努力改变和适应,现在却发现“越中国,越世界”。这主要说明 A. 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这个世界 B. 一个民族只有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才能实现本民族文化的繁荣 C. 一个民族的文化越封闭、越原始,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钦慕和追捧 D. 一个民族只有珍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才能得到其他民族的尊重 ‎【答案】D ‎【解析】‎ ‎【详解】‎ 在全球化的道路上,我们曾努力改变和适应,现在却发现“越中国,越世界”。这主要说明一个民族只有珍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才能得到其他民族的尊重,D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要努力保持本民族的文化特色,A项与题意不符;BC项均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D。‎ ‎【点睛】‎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12.由上海芭蕾舞团和上海大剧院联合制作的原创芭蕾舞剧《哈姆雷特》献演国家大剧院。该剧由英国芭蕾编舞大师德里克·迪恩创编,在古典芭蕾风格基础上,融入现当代芭蕾风格和诙谐幽默的表达,通过多媒体投影的运用,实现真实与虚幻的交织,从而广受好评。该剧的成功说明 ‎①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 ‎②文化发展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③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根基 ‎ ‎④大众传媒在推动文化的交流合作中功不可没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芭蕾舞剧《哈姆雷特》在中国受到欢迎,这说明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①正确;“在古典芭蕾风格基础上,融入现当代芭蕾风格和诙谐幽默的表达”这说明文化发展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②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③不选;材料体现了多媒体投影技术在表演中的作用,并没有体现大众传媒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④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A。‎ ‎【点睛】关于传媒的几个知识点串联:1、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要手段。2、大众传媒能最大程度地跨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3、新媒体的出现,不代表旧媒体的消失。4、现代科技发展促进了传媒的发展,使人们的文化生活色彩斑斓。5、大众传媒的发展,使人们的文化生活出现可喜变化,但传媒的商业性也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 ‎13.某同学撰写论文主要参考的文章有《非遗传承人的生存状况》《传统节日在今天》《城市化对传统村落的冲击》《如何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据此推断,该同学的研究主题最有可能是 A. 保护文化遗产的现实意义 B. 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基础 C. 正确处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D.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答案】C ‎【解析】题目中,某同学撰写论文主要参考的文章有《非遗传承人的生存状况》《传统节日在今天》《城市化对传统村落的冲击》《如何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据此推断,该同学的研究主题最有可能是正确处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故C选项入选。其他选项的表述与题意不符。‎ ‎14.站不倚门、话不高声;夹菜不过盘中线;称呼长辈必须以“您”开头……近日微信朋友圈中一则“济南老家规知多少”的帖子广为流传,引起了人们对家风的关注。对于这些传统的家风,我们应该 ‎①摒弃传统文化,顺应时代发展 ‎②继承传统文化,促进社会发展 ‎③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④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 家风属于传统文化,对于材料中这些传统的家风,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③④项符合题意;摒弃传统文化中的糟粕,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①②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D。‎ ‎【点睛】‎ 如何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评继承,古为今用。面对传统文化,要辨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15.考试招生制度是国家基本教育制度,是人才培养的枢纽环节,关系到国家发展大计。招生制度改革的进一步完善,有助于促进教育公平。下列对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理解正确的 ‎①教育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②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途径 ‎③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和创造文化的功能 ‎④教育具有传递、收集、存储文化的强大功能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 教育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具有选择、传递和创造文化的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养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①③项说法正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途径,②项说法错误;科学技术具有传递、收集、存储文化的强大功能,④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B。‎ ‎【点睛】‎ 教育在文化传承中发挥的作用。①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养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②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16.杭州峰会会标(见如图)凸显杭州文化符号“桥”, 将桥、印章、汉字、书法等文化元素有机结合起来,巨匠心的创作理念。可见(  )‎ ‎①人们在社会实践中考创造和发展文化 ‎②文化创新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③文化创新要颠覆传统、标新立异 ‎④优秀传统文化始终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杭州峰会会标创造性地将多种元素有机结合起来,这说明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①正确;杭州峰会会标将原有的杭州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大胆创新,这体现了文化创新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②正确;文化创新要颠覆传统观点不科学,③不选;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④错误,故本题答案应为A。‎ ‎【点睛】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社会实践,文化创新的基础是社会实践,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必须建立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文化创新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根本出发点。‎ ‎17.下列选项中蕴含的文化生活道理一致的是:‎ ‎①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②不战而屈人之兵 ‎③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④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体现了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不战而屈人之兵”强调了文化的作用。“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体现了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强”调了文化的作用。②④项蕴含的文化生活道理相一致;①③项蕴含的文化生活道理不一致;正确选项为D。‎ ‎【点睛】‎ 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启示我们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18.我们在翻看报纸、杂志及电子读物,收听广播,收看电视时,碰到越来越多的中英文夹杂现象,而大多数国人对此熟视无睹。一些语言文字专家对此发出警告。这启示我们 A. 文化交流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B. 汉语发展离不开对外来语言的吸收 C. 要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D. 热爱我们的语言,杜绝英文进入汉语 ‎【答案】A ‎【解析】‎ ‎【详解】‎ 材料启示我们在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才能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永葆文化生命力、提升文化竞争力,A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文化交流中要保持民族文化特色,BC项均与题意不符;热爱我们的语言,但也要积极主动地进行文化交流,而不是杜绝英文进入汉语,D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A。‎ ‎【点睛】‎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基本途径之二)。即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交流、借鉴与融合。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在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永葆文化生命力、提升文化竞争力,都需要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 ‎19.“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清至今尚势。”追寻几千年中国书法发展的轨迹,我们清晰地看到书法与社会同步,强烈地反映出每个时代的精神风貌。这从一个方面启示我们,文化创新 ‎①必须立足社会实践 ‎②要承袭传统文化 ‎③必须体现时代精神 ‎④要在继承基础上发展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 追寻几千年中国书法发展的轨迹,我们清晰地看到书法与社会同步,强烈地反映出每个时代的精神风貌。这从一个方面启示我们,文化创新必须立足社会实践,必须体现时代精神,①③项符合题意;对待传统文化不是全盘承袭,而是批判继承,推陈出新,②项说法错误;材料强调文化创新要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精神,不体现在继承基础上发展,④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C。‎ ‎【点睛】‎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一方面,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所以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础。‎ ‎20.2017年8月21日至27日是拉萨“雪顿节”。“雪顿”在藏语中意为“馥奶宴”,“雪顿节”又称“酸奶节”。因首日哲蚌寺会展晒巨幅唐卡,也称“晒佛节”。如今,这个起源于公元11世纪节日延续了部分传统习俗,逐步演变为以展佛和藏戏会演为主的宗教与文娱相结合的节日。这蕴含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②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③中华文化能够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④传统习俗影响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华文化的特点的知识。材料没有体现中华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③与题意不符,不选;传统思想影响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同时材料也有体现传统文化对当代人价值观念的影响,④不选;①②表述正确且符合材料。故本题答案选A。‎ ‎21.蒙古族的“安代舞”被誉为蒙古舞蹈活化石,是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当地政府通过田野调查、原生态保护区建设等措施加强对安代舞的传承和保护。其目的是 ‎①通过中华文化展现其特有魅力 ‎②维护文化的多样性特征 ‎③挖掘传统文化的历史文化价值 ‎④发挥文化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 传承和保护蒙古族的“安代舞”,目的是挖掘传统文化的历史文化价值,维护文化的多样性特征,促进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②③项符合题意;①项不是传承与保护的目的;文化对经济有反作用,优秀文化对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落后腐朽文化对经济的发展起阻碍作用,④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B。‎ ‎【点睛】‎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它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以名录方式确立,有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22.“只要我们有根,纵然没有一片叶子遮身,仍旧是一株顶天立地的树。就让我们调整那立姿,在风雪里站得更稳,坚忍地度过这凛冽寒冬。是的,只要我们有根,明春来时,我们又会枝繁叶茂,宛如新生。”台湾诗人的这首《只要我们有根》体现了 ‎①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 ‎ ‎③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 ‎④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 A. ①③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②‎ ‎【答案】C ‎【解析】‎ ‎【详解】‎ ‎《只要我们有根》体现了文化具有民族性,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②④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中华文化的作用,不体现中华文化的特点,①③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C。‎ ‎【点睛】‎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地位作用):‎ A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B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23.自古以来,总有一些呐喊,让人热血沸腾。吉鸿昌的“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宋哲元的“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李少石的“丹心已共河山碎,大义长争日月光”,陈毅的“五年碧血翻沧海,一片丹心照汉旗”,都是穿越历史的呐喊、热血写就的精神。这些呐喊、这种精神 ‎ ‎①体现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 ②是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 ‎ ‎③与爱社会主义是一致的 ④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爱国主义。本题材料中这些呐喊、这种精神体现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①②正确且符合题意;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是一致的,③说法错误;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④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A。‎ ‎24.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欢迎宴会祝酒辞中说:“儒家倡导‘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主张‘协和万邦,和衷共济,四海一家’。这种‘和合’理念同‘上海精神’有很多相通之处。”这种“和合”理念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 A. 创造精神 B. 奋斗精神 C. 团结精神 D. 爱国精神 ‎【答案】C ‎【解析】‎ ‎【详解】‎ 这种“和合”理念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团结精神,即协和万邦,和衷共济,四海一家,C项符合题意;ABD项均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C。‎ ‎【点睛】‎ 中华民族精神有哪些基本内涵?‎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伟大的创造精神,伟大的奋斗精神,伟大的团结精神,伟大的梦想精神。‎ ‎25.读漫画《“武大”新传》,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文化市场的盲目性和传媒的商业性,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 ‎②媒体报道应遵守法律法规、职业道德,加强行业自律 ‎③要充分利用报纸、网络等大众传媒,满足人们的各种文化需求 ‎④国家需要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和引导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①选项表述错误,正确的表述为文化市场的自发性与传媒的商业性,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③选项表述与漫画主旨不符,排除。题目中,读漫画《“武大”新传》,给我们的启示是媒体报道应遵守法律法规、职业道德,加强行业自律,国家需要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和引导。故②④入选。选C。‎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二、非选择题 ‎26.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应充分发挥文化的作用。该区某市致力于打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吸引了大量投资;充分整合地方民俗文化资源,开发了“逍遥乡村游”旅游线路;同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开展各种技术培训,培养了各类高素质人才。‎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知识,分析上述做法的理论依据。‎ ‎【答案】(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给予经济以重大影响。该市打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文化支撑,吸引了大量投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2)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该市积极发展旅游文化产业,促进了经济的增长。(3)劳动者素质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该市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开展技术培训,提高了劳动者素质,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解析】本题以山东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为切入点,考查“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相关知识,考核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属于小切口深分析类型主观题。结合材料联系课本理论知识应从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生产力的作用、劳动者素质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等角度分析即可。注意把教材语言与材料完美对接,不要形成两张皮的现象。‎ ‎27.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春节期间,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邀请全国各个年龄段、各个领域的诗词爱好者共同参与,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该节目充分吸收《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节目的宝贵经验, 在娱乐综艺节目大举入侵之时,树立了一个新的风向标,唤醒了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对于我们自己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圈粉无数。对于当下的古诗热词,有人提出“记诵是因循的步履,思考才是创新的源泉”。‎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观点进行驳斥。‎ ‎【答案】(1)①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必要的记诵有利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增强文化自信,有利于文化发展和创新。“记诵是因循的步履”,认为记诵仅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否认了记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 ‎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思考有利于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从而有利于文化的发展创新。“思考才是创新的源泉”否定了实践的作用而夸大了思考的作用。‎ ‎【解析】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记诵是因循的步履,思考才是创新的源泉”的观点进行驳斥。‎ 对于驳斥类试题,要看出观点的错误之处,哪些方面需要驳斥,用什么知识去驳斥。就本题而言,“记诵是因循的步履”,认为记诵仅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是守旧,否认了记诵的重要性,否认记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涉及到的知识是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必要的记诵有利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增强文化自信,有利于文化发展和创新;观点“思考才是创新的源泉”明显是错误的。因为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思考才是创新的源泉”否定了实践的作用而夸大了思考的作用。我们不否认思考有利于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从而有利于文化的发展创新。但该观点在根本上是错误的。‎ ‎【点睛】驳斥类试题与评析试题不同。评析类试题是既要看到题目观点、现象中的合理之处或值得肯定的地方,又要看到其不合理之处或必须否定的地方。然后透彻分析合理与不合理的原因,做到有是论是,有非论非。最后提出正确的观点。而驳斥类试题是要直接抓住观点错误之处,运用相关知识进行批驳。做题时要注意区分。‎ ‎28.历史经验表明,科技革命深刻改变世界发展格局。“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民族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为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陕西历史博物馆尝试智慧博物馆建设,围绕丰富的展览资讯与藏品资源,通过加强官方微博、微信、手机语音自助导游等,努力形成一整套的平台体系,使观众持续享受博物馆服务。该馆启动“中国创意”产品设计大赛,根据馆藏特色开发并拥有注册版权的文化产品已有300余钟、上千种款式,把博物馆的影响力延伸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结合材料,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说明该馆的做法对开展文物保护和利用的启示。‎ ‎【答案】①发挥科技在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方面的作用,提高文物保护能力。②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搭建文物走进人们生活的桥梁。③开展文化创建活动,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让文物融入社会,成为增强民族自尊和自信的力量。④立足实践大胆创新,正确处理文物保护和利用的关系,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 ‎【解析】‎ ‎【详解】‎ 本题要求结合材料,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说明该馆的做法对开展文物保护和利用的启示。‎ 从材料可以看出,陕西历史博物馆尝试智慧博物馆建设,围绕丰富的展览资讯与藏品资源,通过加强官方微博、微信、手机语音自助导游等,努力形成一整套的平台体系,使观众持续享受博物馆服务。该馆启动“中国创意”产品设计大赛,根据馆藏特色开发并拥有注册版权的文化产品已有300余钟、上千种款式,把博物馆的影响力延伸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可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从发挥科学技术在文化交流与传播中的作用、发挥大众传媒在文化交流与传播中的作用、开展文化创建活动以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立足实践大胆创新,正确处理文物保护和利用的关系等方面,说明该馆的做法对开展文物保护和利用的启示。‎ ‎【点睛】‎ 文化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1)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2)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29.当前,面对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网络攻击、疾病流行、跨国犯罪等全球非传统安全问题对国际秩序和人类生存构成的严峻挑战,中国主张世界各国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充满东方智慧的理念和倡议,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中华文化“天人一体”的宇宙情怀,“天下一家”的人类情怀,“中和之道”的协调智慧,“兼收并蓄”的广阔胸襟培育了中华文明数千年绵延不断的文化韧性,也顺应了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时代要求,为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2017年3月17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是首次载入联合国安理会决议。‎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分析中华文化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的原因。‎ ‎【答案】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内涵丰富,其仁爱、和谐、中庸的价值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交流协商、合作共赢、平等互助等理念具有相通性;‎ ‎②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能求同存异,兼收并蓄,有利于世界文化在和睦中交流,相互尊重和理解,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得到世界范围的认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着独特作用。‎ ‎【解析】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分析中华文化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的原因。‎ 中华文化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是因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其“天下一家”的人类情怀、“中和之道”的协调智慧等与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时代要求具有相通性,对解决全球性难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是因为中华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求同存异,兼收并蓄,既尊重文化多样性,又吸纳世界各地的先进文化。共商、共建、共享的主张契合了各国的共同利益,赢得了世界范围的认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着重要作用。‎ ‎3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河北承德普陀宗乘之庙的碑亭里,竖立着载有《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巨大石碑。碑文记叙了土尔扈特蒙古部族在远离140多年后,经过万里跋涉,重返祖国的过程。‎ 材料二 在中华文化中,“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业广唯勤”“天道酬勤”,强调了勤劳是一切事业成功的保证,是持家立业的传家宝,是兴国立邦之本。“不畏强御”“勇者不惧”,讲的是要求人们面对艰难和强暴,要有无所畏惧的精神。‎ 材料三 “夸父逐日”“神农尝草”“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典故体现了中华民族永无止境、生生不息的精神活力。‎ ‎(1)上述材料分别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什么内涵?‎ ‎(2)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生活分析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经历沧桑而锐气不减,千锤百炼而斗志更坚?‎ ‎【答案】(1)材料一体现了团结统一的伟大的团结精神;材料二体现了伟大奋斗精神;材料三体现了伟大的梦想精神。。‎ ‎(2)①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②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解析】‎ ‎【分析】‎ 本题从三则材料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精神为背景材料,考查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理由等知识。第(1)问可紧扣材料,分别从伟大的团结精神、伟大奋斗精神和伟大的梦想精神等方面,说明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第(2)问可从中华文化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中华民族精神的创新等方面回答中华民族能够经历沧桑而锐气不减,千锤百炼而斗志更坚的原因。‎ ‎【详解】‎ ‎(1)本题要求回答上述材料分别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什么内涵。‎ 要认真阅读材料,材料一《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碑文记叙了土尔扈特蒙古部族在远离140多年后,经过万里跋涉,重返祖国的过程。体现了团结统一的伟大的团结精神;材料二“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业广唯勤”“天道酬勤”,强调了勤劳是一切事业成功的保证,是持家立业的传家宝,是兴国立邦之本。“不畏强御”“勇者不惧”,讲的是要求人们面对艰难和强暴,要有无所畏惧的精神。体现了伟大奋斗精神;材料三体现了伟大的梦想精神。‎ ‎(2)本题要求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生活分析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经历沧桑而锐气不减,千锤百炼而斗志更坚。‎ 从材料可以看出,中华民族能够经历沧桑而锐气不减,千锤百炼而斗志更坚。可从中华文化的力量、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中华民族精神的包容性、中华民族精神的创新等方面回答原因。‎ ‎【点睛】‎ 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A.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体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B.中华民族精神永不泯灭使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锐气不减。‎ C.大力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语言最本质的功能,是作为人们的交际工具。在我国,虽然普通话早已被法定为国家通用语言。但是,乡音难改,受传统习惯、文化氛围、经济发展程度、传播等方面的影响,目前我国仍有约4亿人不能用普通话进行交流,普通话的推广普及工作仍任重道远。‎ 英国作家约翰逊说过,“语言是思想的外衣”。在岁月与文明的浸泡下,作为语言的重要代表,方言承载着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如今,方言该不该保护似乎已不再是一个问题。但如何保护方言,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从全国来看,汉语内容的方言、次方言、土语非常丰富,该保护到哪一级、哪些地域的方言?国家是否应该出台系统支持政策?是否应该将方言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每一个问题都不易回答。‎ ‎(1)目前我国仍有约4亿人不能用普通话进行交流。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现象加以解释。‎ ‎(2)在普通话日益普及的今天,请就如何保护方言提出两条建议。‎ ‎【答案】(1)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受周围文化氛围的影响,乡音难改。‎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人们在长期使用方言环境中形成的语言习惯是很难在短期内改变的。③文化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受经济发展程度和传媒等因素的影响,普通话的推广普及难以迅速完成。‎ ‎(2)收集各地方言,编印成书或建立方言语言库保存各地特色语言;通过广播电视等现代传媒手段推动方言类节目的制作与传播;开展方言申遗工作。‎ ‎【解析】‎ 本题以普通话的推广和保护方言为背景材料,从文化生活设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具有传承性和相对稳定性、文化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本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中等。‎ ‎(1)目前我国仍有约4亿人不能用普通话进行交流。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现象加以解释,本题的知识范围是文化生活知识,问题指向是解释目前我国仍有约4亿人不能用普通话进行交流的现象,属于原因类主观题,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可结合材料从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文化具有传承性和相对稳定性、文化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等角度来分析说明。‎ ‎(2)在普通话日益普及的今天,请就如何保护方言提出两条建议,本题属于建议类主观题,本题比较开放,考生只要围绕保护方言这一主题,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点睛】答题步骤:先审题,后构思,最后作答。具体来说:‎ ‎(1)学会审题:这是解答主观性试题的关键。①审设问范围:首先明确题目考查的知识范围和考查意图,然后联系相关知识,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认识。②审设问指向:明确设问的指向性和规定性,分清题干要求答题的类别,即回答“是什么”、或“为什么”、或“怎么样”、或“怎样体现”中的哪一类。有时还需要明确主体有几个,不同主体的言论和行为各是什么。③审材料:解读、获取和提炼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这是答题的依据。材料中关键的句子要作为“材料语言”写入答案要点中。‎ ‎(2)学会构思:通过构思来理清答题思路,搞清用什么原理(单个原理还是多个原理)以及如何运用该原理进行表达,找准答题的切入点,最好采取在心中打草稿的方式来理清答题思路。‎ ‎(3)学会作答:理清思路以后,就可以动笔作答了。作答时,要注意答案段落化,段落要点化,要点条理化,语言科学化,正确运用学科语言(学科术语),认真工整地书写(要书写清楚),将答案准确完整地表达出来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