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四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学案(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四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学案(1)

课时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学习目标 要点晨背 ‎1.理解实践的含义,实践的特点。‎ ‎2.理解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阐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探究一 实践及其特点 ‎【基础梳理】‎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1)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2)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判一判 ‎(1)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  )‎ ‎(2)大猩猩拧开水管灭火是实践活动。(  )‎ 提示 (1)× (2)×‎ ‎2.实践的特征 ‎(1)客观物质性。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在实践活动中,不仅实践的构成要素是客观的,而且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具有客观性。‎ ‎(2)能动性。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3)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 ‎3.实践的形式 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 ‎(1)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2)变革社会的实践。‎ ‎(3)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探究升华】‎ 户籍制度改革 ‎2016年2月23日上午,国务院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电视电话会议召开。会议指出,在下一阶段的工作中,要在户籍制度改革上取得积极进展,如进一步完善落户政策,着力解决重点人群落户问题,以及抓紧实施居住证制度,同时,还将协同推进相关社会领域的配套改革,做好户籍制度改革工作。户籍制度改革意味着千百年来“惟殷先人,有册有典”的户籍制度进行了重大革新,同样,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二元结构即将被全新人口管理元素所覆盖。‎ ‎【问题探究】‎ ‎(1)户籍制度改革是实践活动吗?‎ ‎(2)上述材料体现了实践的什么特点?‎ 答案 (1)户籍制度改革属于实践,是变革社会的实践形式。‎ ‎(2)实践具有能动性,我国户籍制度改革是为了实现社会公平;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户籍制度改革,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 ‎【名师点拨】‎ 实践的三个特征之间的关系 ‎(1)‎ 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统一的。实践既具有客观物质性,又具有能动性,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区别于以往旧的实践观的标志所在。‎ ‎(2)夸大第一个特征否认第二个特征会导致机械唯物主义,而夸大第二个特征否认第一个特征会陷入唯心主义。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和能动性都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是历史的变化发展着的,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实践的这三个特征,决定了实践在认识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决定了实践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特别提醒 ‎ ‎(1)不能认为“实践既是一种客观活动,又是一种主观活动”。‎ ‎(2)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并不否定单个人实践活动的存在。‎ ‎(3)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但盲目的实践活动仍然存在,盲目的实践活动是指缺乏正确意识指导的实践活动。‎ ‎【典例1】 由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起的旨在节能减排、保护人类地球家园的“地球一小时”活动,每年都会在全球如期举行,我国从东到西众多城市的市民都积极参与这一活动。“地球一小时”活动节约的能源虽然有限,但是,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并转化为每个人自觉保护环境的实践,就会对全球节能减排事业作出巨大的贡献。这说明(  )‎ ‎①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性的物质活动 ②实践是主体的意识活动 ③实践具有能动性、社会性和客观性的突出特点 ④实践是人类应对环境问题的适应性活动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实践及其特点。全球开展的“地球一小时”活动属于实践活动,①正确;我国众多城市的市民都积极参与这一活动,说明实践的客观性和社会性,“旨在节能减排、保护人类地球家园”说明实践具有能动性,③正确;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不是意识活动,②错误;实践具有能动性,不是被动的适应性活动,排除④。‎ 探究二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基础梳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 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 ‎(2)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 想一想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对吗?‎ 提示 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并且是唯一的来源;但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有直接和间接之分。‎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提醒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的是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无到有”;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强调的是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浅入深”。‎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实践处在主观和客观的交汇点上。‎ ‎(2)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3)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 想一想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原名陶知行。这一改动表明他是怎样认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的?‎ 提示 这一改动,说明他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改变了原先“认识是实践的基础”这一看法。‎ ‎【探究升华】‎ 抗疟新药青蒿素诞生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这个名字和这种植物,两千多年前就以奇特的方式联系在一起。‎ 全球每年约有三亿多人感染疟疾,氯喹等传统药物已因疟原虫产生抗药性而失效。在研制抗疟新药的过程中,亦有人尝试过青蒿,认为无效而放弃。后在屠呦呦的带领下,再次研究青蒿,不断改进提取方法,经大量实验及试服,抗疟新药青蒿素诞生!之后,上海无机化学所测定了青蒿素的化学结构,并发现了其抗疟机理。‎ 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评委让·安德森教授说,中医关于中草药有着丰富的知识,而西方科学家可以从分子生理学的角度对中草药进行分析提炼。屠呦呦的获奖说明,东西方医学研究携手合作,会得到丰硕的成果。正如屠呦呦所指出的,用现代科学手段不断认识中医药,社会特别是医疗工作者要摆脱狭隘的偏见,充分利用好中西医这两大医学宝库。‎ ‎【问题探究】‎ ‎(1)运用本框题知识,结合材料,说明对青蒿素的认识和研究是怎样不断进步的。‎ ‎(2)结合材料,就如何实现中医和西医的有机结合,请你提两条方法论建议。‎ 答案 (1)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和目的。氯喹等药物的失效,促使人们研究抗疟新药,以治疗疟疾感染者。②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人们通过在实践中检验各种药物的疗效,推动了抗疟药的发展进步。‎ ‎(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从中医药发展的现状出发,遵循中医药发展的规律,取长补短,实现中西医有效的结合。坚持实践的观点,在实践中探索中西医结合的有效途径。‎ ‎【名师点拨】‎ 深化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理解 误区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主体(即人)对客体(即客观事物)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 把知识的学习和传递作为认识的来源 把认识绝对化,思想僵化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直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所以能够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把客观事物或科学理论作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 脱离实践、纸上谈兵,不为实践服务 易错提醒 认识的来源≠获得认识的途径?(1)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实践。‎ (2)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种: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通过亲身实践而获得的,间接经验是通过学习和传递而获得的。二者归根到底都来源于实践。直接经验不一定就比间接经验更可靠,而要真正地消化和理解间接经验也必须通过实践,不能止于纸上谈兵。?(3)总之,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获得认识的两条基本途径。不可将认识的来源等同于认识的途径。‎ ‎【典例2】 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科学认识只能通过直接经验获得 C.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答案 D 解析 “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选D。B明显错误,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种,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A、C不符合题意。‎ ‎【思维导图】‎ ‎【背景材料】‎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为新时期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当前文化体制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在呈现巨大成就和显著效果的同时,发展的瓶颈问题也越来越凸显。尤其是原创动力不足问题,引起了舆论对文化发展的担忧。目前,国产网游、漫画、影视剧、图书出版等行业都在遭遇这一挑战。要突破发展中的瓶颈难题,解决原创动力不足问题,只有继续深化改革,使文化生产要素优化组合,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为此,国家提出了“三加快一加强”的行动指南,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 ‎【深度思考】‎ ‎(1)实践具有哪些特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体现了哪一特点?‎ ‎(2)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分析上述材料中我国的做法。‎ 答案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我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说明了实践的能动性。‎ ‎(2)‎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是我们根据目前文化发展的瓶颈尤其是原创动力不足问题,经反复论证后采取的自主行动,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为此,国家提出了“三加快一加强”的行动指南,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体现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 ‎1.下列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 ‎①2016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印发了《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 ②‎2016年7月20日,王华接到国内某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③‎2016年7月15日,我国自主设计研制的中国标准动车组完成了时速‎400公里以上的交会试验 ④刘云山强调要认真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 B 解析 ①属于变革社会的实践,③属于科学实验,二者都属于实践活动;②与实践活动无关,④属于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排除。‎ ‎2.‎2016年6月17日,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指出,全国粮食系统要找准粮食流通改革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的结合点,统筹谋划、重点发力、有序推进。上述材料表明(  )‎ A.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 B.实践即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C.实践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D.实践的结果是创造新的物质生活资料 答案 C ‎3.2100多年前,古人开辟了“丝绸之路”,但由于当时条件限制,每次往返耗时都比较长(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达13年之久)。如今,我们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将大大缩短中国与中亚、东欧人员、货物运输的时间。古今这一差别反映了实践具有(  )‎ A.客观物质性 B.能动性 C.主观性 D.社会历史性 答案 D 解析 古今差别反映了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人们的实践活动在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上存在差异,故D正确。‎ ‎4.西红柿曾被视为有毒之果,并被取名为“狼桃”。直到18世纪末,法国的一名画家在冒险品尝“狼桃”之后,才揭开了西红柿的食用之谜。这反映的认识论道理是(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途径 D.意识根源于客观存在 答案 A ‎5.习近平总书记说:“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学雷锋是发自内心的自愿自觉行动,贵在自源和落到实处。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这主要体现了(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答案 D 解析 “学习”属于认识活动,“行动”属于实践活动。“学雷锋是发自内心的自愿自觉行动”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故D正确。‎ ‎                  ‎ 基础自测 知识点一 实践及其特点 ‎1.黑格尔认为,实践就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规定”和改造客观世界。这一观点否认了实践的(  )‎ A.直接现实性 B.客观物质性 C.主观能动性 D.社会历史性 答案 B 解析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指按照客观实际改造客观世界。黑格尔认为,实践就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去“规定”和改造客观世界,不是从客观实际出发,因此这一观点否认了实践的客观物质性。故本题应选B;A项不是实践的特征,舍去;C、D两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舍去。‎ ‎2.人们常说“心动不如行动”,原因在于(  )‎ 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B.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C.实践是直接现实性活动 D.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控作用 答案 C ‎3.2016年是我国核工业创建61周年。61年来,几代核工业人艰苦创业、开拓创新,推动我国核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为国家安全和经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可见(  )‎ ‎①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②实践是人们改造主客观世界的活动 ③实践对象是客观的,手段是主观的 ④实践不是孤立的单个人的活动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 D 解析 实践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①符合题意。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②观点错误。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的主体、对象和手段都是客观的,③说法错误。核工业建设经过几代人艰苦创业,说明实践不是孤立的单个人的活动,④符合题意。‎ ‎4.能够一统天下的秦始皇,下令修建了举世闻名的长城去防御敌人,可就是没想到制造导弹去攻击敌人。从哲学上看,这体现了实践具有(  )‎ A.客观物质性 B.自觉选择性 C.主观能动性 D.社会历史性 答案 D ‎5.2016年夏季,受极强厄尔尼诺现象影响,我国极端天气频现,防汛抢险救灾显得愈发重要。国家防总强调,要强化系统整合、协同作战思维,统筹各方力量,最大程度提升各环节运行效率,形成抗洪救灾攻坚战的强大合力。这说明(  )‎ ‎①意识能够直接将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②‎ 防汛抢险救灾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战胜自然灾害 ④防汛抢险救灾作为实践具有社会性 A.①② B.①③ ‎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防汛救灾是人们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②入选;材料强调防汛救灾必须“统筹各方力量,形成抗洪救灾攻坚战的强大合力”体现了实践活动具有社会性,④入选;①表述错误,意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③与材料无关。‎ 知识点二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6.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对人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在此背景下,“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生活方式”“低碳城市”等新概念应运而生。这说明(  )‎ ‎①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②世界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 ③哲学与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 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A.③④ B.①④ ‎ C.②④ D.②③‎ 答案 B 解析 能源的使用属于客观存在、实践活动,“低碳经济”等新概念属于意识、认识,正是因为前者,才产生了后者,这体现了①④;②③的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项。‎ ‎ 最近,我国有科学家采用铝铍埋藏测年法的技术手段测定,北京猿人生活在约77万年前,此前,根据其他测年法,学术界采信“四五十万年前”的说法。据此回答7~8题。‎ ‎7.上述考古研究情况表明(  )‎ ‎①任何具体实践对认识的真理性的检验都具有局限性 ②专家公认的检验手段和考古结论具有更高的可靠性 ③不同的考古实践手段必然得出不同的考古结论 ④不同考古结论应不断接受新的考古实践的再检验 A.①② B.②③ ‎ C.③④ D.①④‎ 答案 D ‎8.科学家采用铝铍埋藏测年法的技术手段测定,北京猿人生活在约77万年前,此前,根据其他测年法,学术界采信“四五十万年前”的说法。这种状况告诉我们(  )‎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认识工具的发展促进了人们认识的发展 ③技术手段不同,实验结论一定不同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A.①② B.②③ ‎ C.③④ D.①④‎ 答案 A 解析 科学家用不同的测年法,得出不同的结论,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工具的发展促进了人们认识的发展,①②符合题意;③说法错误,④与题意无关,舍去。‎ ‎9.下图漫画中,《“幸运”壁虎》对“中奖”经历应该作出的合理反思是(  )‎ A.以哲学指导实践就不会犯错误 B.应该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C.认识主体的立场不同结论自然不同 D.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答案 D ‎10.‎2016年7月3日,位于贵州省的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主体工程顺利完工,预计今年9月底全部竣工。FAST突破了射电望远镜的百米极限,建成后将实现大天区面积、高精度的天文观测。这表明(  )‎ ‎①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②科学实验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③实践具有历史性,人们的实践活动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A.①② B.②③ ‎ C.①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FAST突破了射电望远镜的百米极限,使人类的认识能力得到提高,体现了①;FAST建成后将实现大天区面积、高精度的天文观测,体现了④;②表述错误;“人们的实践活动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说的是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而非历史性,故③不选。‎ 综合提升 ‎11.观察下图漫画《鲁班落聘》。招聘者的主要错误在于(  )‎ A.没有看到真理都是有条件的、具体的 B.没有看到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C.没有正确处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D.没有做到立足实践,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答案 C 解析 认识的根本目的是指导实践,脱离实践的认识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因此以是否具有文凭为标准来选聘人才的做法违背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选C项;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 ‎12.20世纪70年代,美国科学家乘坐深海潜水器在海底发现了一个温度高达‎350 ℃‎的热泉口,泉口附近浮游着大得出奇的红蛤、海蟹等生物。在没有阳光、超过沸点、高压的深海环境下还有生命,成为“无法解答的复杂谜题”。经过近20年的研究,科学家破译了这种特殊生物的基因图谱,确定自然界还有第三种生命形式。上述一系列活动证明了(  )‎ ‎①探测工具扩展了人类的认识能力和认识的来源 ‎②现代科技和探测手段的发展推动认识的深化发展 ‎③通过科技设备获取的第一手资料是认识的基础 ‎④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是推动人们探索和研究的动力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13.‎2016年7月9日,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安全运抵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主要任务是:接受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访问,考核验证航天员中期驻留、推进剂补加等空间站工程相关关键技术,并开展航天医学、空间科学实验和空间应用技术试验以及在轨维修试验和空间站技术验证试验。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是在天宫一号备份目标飞行器基础上改进研制而成,采用实验舱和资源舱两舱构型,为满足推进剂补加验证试验需要,对推进分系统进行了适应性改造;为满足中期驻留需要,对载人宜居环境做了重大改善,具备支持两名航天员在轨工作、生活30天的能力,设计在轨寿命两年。‎ 运用“实践”的相关知识,分析上述材料体现的认识论道理。‎ 答案 (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能动性。通过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积极开展实践活动,明确了本次科学实验的主要任务。‎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针对空间实验的实际需要,在天宫一号备份目标飞行器基础上进行改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将考核验证航天员中期驻留、推进剂补加等空间站工程相关关键技术。‎ ‎(4)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开展航天医学、空间科学实验和空间应用技术试验以及在轨维修试验,有利于在实践中获得新的空间技术。‎ ‎14.人生因梦想而高飞,人性因梦想而伟大。梦想是生命中无形的翅膀,唯有梦想,我们才会更加卓越。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上大学成为那个时代青年人的梦想。进入二十一世纪,人们的梦想更加多样、更加丰富,有人希望在城市立足,有人渴望回归田园;有人梦想华丽的舞台,有人渴望平凡的稳定……而更好的教育、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美丽的生态、更充分的政治参与、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祖国……这些平凡的梦想汇聚起来,便是个人的命运、社会的脉搏、国家的方向。无论是美好社会,还是美好人生,都始于平常一点一滴的努力。‎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今天的“中国梦”由亿万国人的梦想汇聚而成,请写出你的人生梦想。‎ ‎(2)运用认识论的观点,谈谈如何实现你的梦想。‎ 答案 (1)示例:人生梦想:考上自己理想的XX大学。(要求是积极向上的)‎ ‎(2)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我们的大学梦要立足于实践,从实际出发,确立自己的大学梦。②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要不尚空谈,通过脚踏实地、付出辛勤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人生梦、大学梦。③实践具有能动性,梦想的实现离不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开拓创新的精神,实现人生梦、大学梦。④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我们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在奉献中实现人生梦、大学梦。‎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