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高考政治江苏专版总复习教程讲义:选修二专题四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期探讨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高考政治江苏专版总复习教程讲义:选修二专题四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期探讨

专题四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期探讨 知识整合 夯基固本 考点一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1.主要内容 ‎(1)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以自由贸易代替贸易国有化和实物配给制。‎ ‎(3)发展国家资本主义。‎ ‎2.意义 ‎(1)巩固了工农联盟。‎ ‎(2)恢复了国民经济。‎ ‎(3)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道路。‎ 考点二 列宁关于市场与社会主义 关系的主要观点 ‎(1)由于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建立在发达生产力基础上的,在那样的社会主义国家不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不存在商品和货币。因此,在实施新经济政策之前,列宁把商品货币看作社会主义社会的对立物。‎ ‎(2)在实施新经济政策后,列宁对商品货币、对市场作用的认识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他不再把计划作为资源配置的唯一手段,而主张利用价值规律,通过政府计划发展商品经济。列 宁的主张是一种“有限计划调节”,即通过政府对经济过程的一种有限干预,实现经济计划与市场调节的相融和统一。‎ ‎(3)列宁没有全面认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只是把其当作一种权宜之计,所以使其认识具有了局限性。‎ 考点三 《论十大关系》关于我国经济建 设的主要观点 提出的背景 中心思想 主要观点 我国对苏联经济的态度由过去的“基本照抄”转为“以苏为鉴”。党内对怎样借鉴苏联经验、少走弯路,也有很多不同意见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调动国内外的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 ‎(1)协调比例关系。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之间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之间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之间的关系 ‎(2)正确处理各种权力和利益关系。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必须兼顾。正确处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3)向外国学习。正确对待外国经验,洋为中用,对于加速本国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考点四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 ‎1.国家市场为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 在总结社会主义改造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毛泽东与党和国家的其他领导人提出了著名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要求。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在发挥公有制经济和计划的作用的同时,也要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和市场的作用。‎ ‎2.发展商品生产为社会主义服务 在“大跃进”的形势下,毛泽东坚持列宁关于利用商品交换巩固工农联盟的主张,坚持斯大林关于发展商品经济不会导致资本主义的观点,并强调通过发展商品生产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3.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与范围 ‎(1)原因:两种所有制的存在是商品生产存在的主要前提,但商品生产的命运,最终是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密切联系的。即使实现了单一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如果产品还不很丰富,某些范围内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有可能依然存在。‎ ‎(2)范围: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范围,毛泽东提出了某些生产资料也是商品的论断,突破了斯大林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只有生活资料是商品、生产资料不是商品的认识。‎ ‎4.价值规律的作用 毛泽东认为价值规律对生产不起决定性调节作用,主张在限制价值规律的消极作用的前提下,运用价值规律管理经济,进行经济核算。‎ 深度整合 系统总结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对商品经济、价值规律的认识 对商品经济、价值规律的认识 列宁 在实施新经济政策以前,列宁把商品货币看作社会主义社会的对立物。后来,列宁认为,苏俄的生产力水平没有达到发达这一高度,不具备消灭商品经济的条件,因此号召共产党人要学会经商 斯大林 曾经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不再存在商品生产。在20世纪50年代初的争论中,斯大林改变了自己原来的看法。他认为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和两个社会主义生产部门的存在,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存在的根本原因。他进一步指出,保持商品生产、发展商品交换,是使社会主义获得胜利的唯一可能的道路。斯大林还认为,在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地方,是不能没有价值规律的。他进一步指出,价值规律是一个很好的实践的学校,无产阶级国家要自觉利用价值规律。不过,斯大林认为,在个人消费品流通领域,存在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在生产领域,生产资料不是商品,价值规律不是社会主义生产的调节者 毛泽东 提出了发展经济应以国家市场为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的论断;强调了要发展商品生产为社会主义服务;分析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与范围;指出了价值规律是一所伟大学校 基础过关 制胜高考 ‎1.材料一 1921年春政治危机爆发后,列宁指出,在小农占优势的国家里,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条件下,把社会主义大生产同农民小生产结合起来的唯一途径是实行商品交换。他说,商品交换应当成为收集粮食的主要手段,是对工农业相互关系是否正常的检验,是建立较正常地发挥作用的货币制度的基础。‎ 材料二 1921年10月,列宁提出:“我们应当认识到,我们还退得不够,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他号召共产党员“学会经商”,学习由国家来调节商业关系,学会做经济工作。‎ 材料三 列宁在1922年3月召开的第11次党代会上强调:“我们已经退了一年。我们现在应当代表党宣告:够了!退却所要达到的目的已经达到了。这个时期就要结束或者已经结束。”‎ 结合上述三则材料和相关知识,谈谈列宁对商品货币、对市场作用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讲话强调要“以苏为鉴”,论述了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十个重大关系,并在重、轻、农以及中央和地方等一系列问题上明确指出了苏联模式的弊端和缺陷。同时提出了要把国内外的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 运用所学知识,探究以下问题:‎ ‎(1)毛泽东为什么要提出“以苏为鉴”?‎ ‎(2)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 专题四 社会主义经济理 论的初期探讨 ‎【基础过关】‎ ‎1.【答案】 ①在实施新经济政策以前,列宁一直把商品货币看作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对立物。②在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列宁先是提出由政府直接控制商业,后又进一步提出由国家调节商业,并号召共产党人要“学会经商”。③列宁的认识与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把这些变化看成是为解决当时所面临的困难而采取的一种权宜之计。‎ ‎【解析】 本题以列宁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探索为背景,主要考查考生运用经济学常识的基本观点、概念、原理归纳材料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实质的能力。从材料可以看出,列宁对商品货币、对市场作用的认识变化情况是先提出由政府直接控制商业,后又进一步提出由国家调节商业,并号召共产党人要“学会经商”。‎ ‎2.【答案】 (1)①斯大林逝世后,苏联党内和国内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长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遇到了严峻的挑战。②毛泽东敏锐地看到了“苏联模式”的局限性,照搬别国模式很难成功,从而提出“以苏为鉴”,开始思考如何借鉴苏联经验,少走弯路。‎ ‎(2)①在国内,工人和农民是基本力量。中间势力是可以争取的力量。反动势力虽是一种消极因素,但是我们仍然要做好工作,尽量争取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在国际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要团结,不中立的可以争取中立,反动的也可以分化和利用。‎ ‎②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外、国内外的一切积极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解析】 本题以毛泽东发表的《论十大关系》为背景材料,考查了《论十大关系》关于我国经济建设的主要观点。本题材料简洁,审题难度不大,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教材理论知识的掌握是否到位。第(1)问,主要应回答《论十大关系》产生的历史背景。第(2)问只要依据教材知识对“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的分析组织答案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