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四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教案(浙江)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考纲展示] 知识条目 考试要求 知识条目 考试要求 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①实践的含义和特点 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 c 2.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①真理的含义和客观性 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③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a b b 考点一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问题导思 知识梳理 1.实践的含义和特点是什么? (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2)特点:客观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2.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易错提醒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意识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世界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指认识来源于实践,强调认识在实践基础上“从无到有”;“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指认识的发展是由实践推动的,强调的是认识在实践基础上“深化和发展”。 1.正确区分实践的三个特征 客观物质性 实践的基本要素,即主体、对象和手段是客观的、物质的。这是实践活动与人的认识活动的区别所在 能动性 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这是实践活动与动物本能活动的区别所在 社会历史性 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必然带有一定社会的烙印;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 提醒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是指两个方面:第一,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第二,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的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各不相同,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2.正确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表现 理解 反对 实践是认 识的来源 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②认识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 ③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 将认识的来源等同于获得认识的途径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 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把认识绝对化,思想僵化 实践是检 验认识的 真理性的 唯一标准 ①实践处在主观和客观的交汇点上 ②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③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科学理论也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实践是认 识的目的 ①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 ②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的根本目的是获得真理 3.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认识指导实践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方法论:重视科学理论、真理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考向1 实践的内涵 典例1 (判断)(2017·浙江4月选考)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 答案 T。 考向2 实践的基本特征 典例2 (2016·浙江4月选考)马克思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之前已经在自己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表明,人的实践活动具有( ) ①能动性 ②客观物质性 ③目的性 ④社会历史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实践的特点,“在自己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强调了①③,应选B。②④不符合题意。 方法点拨 引文型选择题主要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以引文为题干,题肢为基本理论知识;第二种是题干规定了基本理论知识,题肢为成语、俗语等引文;第三种是题干和题肢都是名言、成语和俗语等引文,要求学生找出与题干包含的道理相同或不同的题肢。 考向3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典例3 (2017·浙江11月选考)在发现土壤呈现流变状态还是固体状态取决于土壤颗粒之间是否存在ODI约束之后,中国科学家利用某种植物纤维合剂给沙子引入ODI约束,在沙漠进行“沙子土壤化”试验。5年后,所试验的4 000亩沙漠变成了良田。这样做是因为( ) A.实践为人们提供了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 B.人们只有亲身实践才能获得认识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科学实验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答案 C 解析 科学家发现ODI约束后,利用某种植物纤维合剂给沙子引入ODI约束,在沙漠进行“沙子土壤化”实验。使得沙漠变良田,这样做是因为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C当选,D错误;认识工具题中未体现,A排除;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获得认识的途径,B表述不当。 1.(判断)(2016·浙江4月选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到底对不对,就看大家的。( ) 答案 F。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众人的意见是否正确也要受到实践检验。 2.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下列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 ①外交部表示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 ②台风“凤凰”在浙江中部到浙闽交界处登陆 ③重庆、上海作为试点省份进行房地产税改革 ④预计15年后雄安总投资将达2万亿元人民币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B 解析 外交部就钓鱼岛发表意见、表明立场不属于实践活动,排除①;台风属于自然现象,排除②;③属于变革社会的实践,正确;④是生产实践,符合题意。故选B。 3.2016年国庆,主旋律电影《湄公河行动》刷爆朋友圈。主旋律电影如何实现“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一直以来是困扰电影人的难题。该影片有别于以往主旋律电影的一味说教,最大限度还原了案件真相,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创作。制片方冒着生命危险远赴金三角地区实地考察、搜集资料,通过文化元素、情感线索、气氛烘托,将爱国主义情怀润物细无声地传达给观众,创造了票房和口碑的奇迹。 运用文化生活和生活与哲学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从材料中概括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2)结合材料,说明《湄公河行动》的创作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答案 (1)影片将爱国主义情怀润物细无声地传达给观众,体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2)①该剧的制片方冒着生命危险远赴金三角地区实地考察、搜集资料,获得第一手资料的过程,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该剧面对主旋律电影创作的难题,在创作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还原真相、精益求精,开创了主旋律作品创作的新理念,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考点二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问题导思 知识梳理 1.真理的含义和客观性是什么? (1)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客观性: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 (1)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 如何理解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2)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什么是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其方法论意义是什么? (1)反复性: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方法论意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易错提醒 (1)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反映,二者有严格的界限,不容混淆。不能认为随着实践的发展总会发现真理中的错误。 (2)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但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往往不同,但真理只有一个,那就是要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3)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是指认识发展的特点;认识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而不是认识——实践——再认识。 1.真理的特点 特点 内涵 方法论 客观性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 真理是客观的,我们要坚持真理,真理是具体的、相对的,我们要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 具体性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条件性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2.追求真理的过程(认识发展的过程) 认识过程 内涵 方法论 认识的 反复性 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认识的 无限性 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认识的 上升性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考向1 真理及其特点 典例1 (判断)(2017·杭州市学军中学模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真理不是唯一的。( ) 答案 F。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这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体现认识的主体差异性,认识不同于真理,故题中观点错误。 考向2 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典例2 (判断)(2017·建人高复月考)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 ) 答案 T。 1.(判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明真理不具有客观性。( ) 答案 F。“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的主体差别性,而这些具有差别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承认人的认识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2.随着对抗战历史研究的深入,人们在不断纠正、改变历史的看法,努力做到趋向真实的历史。由此可见( ) ①任何真理都具有客观性、条件性、具体性 ②认识只有不断超越历史条件才能成为真理 ③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认识具有反复性 ④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推翻已有认识的过程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②④表述错误。 3. 由于采集指纹对于警方破案十分重要,人类一直没有间断过对指纹采集技术的研究。近日,日本早稻田大学发现人类的指纹上的油脂和氨基酸的成分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它们对光的反应也会随之变化,因此他们采用高光谱成像技术发明了一个指纹鉴别装置,不仅能识别重叠的指纹,而且还能了解指纹留存的时间。该装置预计于2017年运用,为警方破案带来便利。 结合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相关知识,说明指纹采集技术不断进步的原因。 (2)人类指纹采集技术的发展体现了意识活动的哪些特点? 答案 (1)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在不断进行科学实验的基础上,对指纹采集技术的真理性认识不断地超越自身。(学生从认识上升性角度回答,也可) (2)①由于指纹采集技术对于警方破案十分重要,人类一直在这方面不断研究,这体现了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②日本早稻田大学研究人员发现了指纹的成分对光的反应,在揭示本质的基础上发明装置,这体现了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课时训练 一、判断题 1.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 答案 F。前半句表述正确,但是后半句表述错误。 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明实践是个人获得认识的途径。( ) 答案 F。获得认识的途径包括直接经验(实践)和间接经验,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3.科学家发现从“神十一”带回的蒙牛菌种发生重大变化,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答案 T。 4.我们必须辩证地看待一种观点,因为真理性的认识中往往包含谬误的成分。( ) 答案 F。真理与谬误有着严格的界限,所以后半句表述错误。 5.长征五号遥二火箭飞行出现异常,发射任务失利,说明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 答案 T。 二、选择题 6.“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我牵着你的手,却看不见你的脸。”当雾霾污染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不能承受之痛,我们更深刻体会到发展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的道理。这说明了实践具有( ) A.能动性 B.社会历史性 C.客观物质性 D.主观性 答案 C 解析 当前我国出现的雾霾天气是因为没有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导致的,这体现了人的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故C入选。 7 .我国在贵州巨型天坑中建造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它的投入使用能帮助科学家搜寻到更多的奇异天体,提供更好的观测统计样本,更可靠地检验现代物理学理论。这表明( ) ①实践活动是有目的能动性的活动 ②认识发展取决于认识工具的进步 ③改造世界是为了进一步认识世界 ④实践会影响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D 解析 ②夸大其词;③颠倒了二者的关系。 8.当地时间2017年5月23日15时59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成功完成大洋38航次第三航段的首次下潜(总第143潜次)。本次下潜为工程下潜,调查区域为世界最深处的马里亚纳海沟北侧,最大下潜深度4 811米。这表明( ) ①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特点 ②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 ③思维都能正确认识存在,二者有同一性 ④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A.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答案 D 解析 材料表明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特点,①当选;②不选,实践才是认识的目的;③不选,思维不一定都能正确认识存在;④当选,材料说明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故选D。 9.有人说,社会进步是由懒人推进的。懒得爬楼,于是他们发明了电梯;懒得走路,于是他们制造出汽车、火车和飞机。这里蕴含的哲理是( )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C.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D.实践为人们提供了认识工具 答案 C 解析 材料体现出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故C项表述正确入选;A、D两项强调的是实践,与题意不符;B项在题目中体现不出来。 10.下面漫画《耍几下给我看看》体现的哲理是( ) A.实践是主观对客观的能动反映 B.实践锻炼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答案 D 11.德国思想家、文学家莱辛曾说,人的价值并不取决于是否掌握真理,或者自认为真理在握,决定人的价值的是追求真理的孜孜不倦的精神。下列对真理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②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③真理是永恒不变的 ④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 ③错误,真理会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①②④正确。 12.从1980年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到1984年提出在农村适当放宽生育两孩的条件,然后是2013年单独二孩政策的通过,再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全面放开二孩的决定,我国计划生育政策一直处于动态调整的“进行时”。这说明( ) A.认识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历史 B.要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C.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D.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依赖客观 答案 B 解析 历史是客观的,认识要不断超越自身,但不能超越历史,A错误;C不符合题意;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D错误。故选B。 13.课本里的知识告诉我们,平面光波的振动方向一直是横向的。但奥地利科学家们在原子物理实验中发现,在瓶子那样的微共振腔内的光拥有一种独特属性,其振动方向是纵向的。这一发现说明( ) ①真理突破历史条件而发展 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③真理和谬误可以无条件转化 ④追求真理是无止境的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答案 C 解析 真理是有条件的,也是具体的,①错误;真理与谬误有着严格的界限,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才可以相互转化,离开一定条件,真理与谬误难以转化,③错误。 14.“是否自主招生”一直是我国教育界争论的焦点,专家、教师、家长等各持己见,莫衷一是。从认识论角度看,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 ) ①不同认识主体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总是不同的 ②真理总是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③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需要一个过程 ④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③④符合题意。①“总是不同”表述错误;是否自主招生是认识,上升不到真理的高度,②排除。 15.为攻克在全球肆虐的埃博拉病毒,各国科学家进行了不懈努力,但目前还没有找到有效的治疗和预防方法。这是因为( ) ①探索真理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②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 ③事物本质的暴露要经历一个过程 ④认识运动总是从认识到实践再到认识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目前还没有找到有效的治疗和预防埃博拉病毒的方法,这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②③符合题意,④错误;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①错误。 三、综合题 16.保障通信安全,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量子通信是迄今唯一被严格证明为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中国科学家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后,于2016年8月成功发射“墨子号”量子卫星,这是世界上第一颗开展量子通信实验和研究的卫星。此次成功发射,有助于实现国家信息安全和信息技术水平跨越式提升,有望推动我国科学家在量子科学前沿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卫星之所以被命名为墨子,缘起于墨子两千多年前就发现了光线沿直线传播,并设计了小孔成像实验,奠定了光通信、量子通信的基础。以中国古代伟大科学先贤的名字来命名全球首颗量子卫星,将提升我国的文化自信。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和生活与哲学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请说明量子卫星以“墨子”命名为什么能提升我国文化自信? (2)量子卫星的成功发射,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答案 (1)文化自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量子卫星以“墨子”命名能体现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价值的充分肯定,同时对中国在量子科学领域的技术发展充满信心。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保障通信安全的要求推动人们开展量子通信的研究。② 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量子卫星的成功发射,有利于推动科学家在量子科学前沿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17.从2017年开始,文化类节目火爆荧屏,《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这些“高而不冷”的优秀文化节目唤起了我们心灵深处的那份对家、对国、对传统文化的情愫。 但也有网友对这些节目提出了批评:有网友指出,这些节目的制作形式基本停留在背诵、记忆层面,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还不甚紧密。还有网友认为主持人“尽说些漂亮而毫无营养价值的话”,或者吐槽其把“备课材料”念出来。网友们的不同评价,对文化类节目提出了更加“苛刻”的要求。 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知识,谈谈我们应怎样正确看待网友的批评意见。 答案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受到主体状况、客体状况以及认识条件的制约。不同网友在知识背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不同主体对同一对象会产生不尽相同的认识,由此产生分歧是正常现象。 (2)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在对文化类节目的争论上,网友的认识难免存在一定局限性,出现认识偏差甚至错误都是难免的。 (3)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通过批评,不同看法得以交流和碰撞,有利于人们取长补短,克服认识的片面性,促进认识的发展。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