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西省宜丰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
2019-2020学年(上)高二第一次月考政治试卷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人工智能生成的音乐正在改变热门单曲的创作方式,你只需要一台电脑,而不需要知道怎么写代码,怎么作曲,甚至也不需要知道音乐理论,就可以用它来创作一首歌,或许还能成为一夜成名的网络歌手。这说明 A. 现代科技的发展使文化的生产和传播发生变化 B. 网络世界是丰富多彩的 C. 现代文化市场具有投机性、商业性 D. 文化市场的发展具有盲目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A:一台能够正常运转的电脑和一套音乐编辑软件,就可以创作歌曲,甚至创造一夜成名的网络歌手。这说明现代科技的发展使文化的生产和传播发生变化,A符合题意。 B:材料未涉及网络世界是丰富多彩的,B不符合题意。 CD:材料主旨未涉及现代文化市场具有投机性、商业性、文化市场发展具有盲目性,C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点睛】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1)社会制度的更替影响文化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社会制度变化,也决定文化发展方向。 (2)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当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和发展。 (3)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 (4)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2.爱国可以是“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爱国也可以是“力争使祖国变得更加美好”;爱国还可以是“树高千丈、落叶归根”;爱国更可以是“把自己铸造成才”。由此可见 A. 爱国主义不存在共同要求 B. 爱国主义是人们难以把握的 C. 爱国主义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D.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爱国主义这一民族精神的核心。题干强调对爱国主义有不同的要求,说明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故C符合题意;A错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B错误,爱国主义有不同的具体的内涵,不是抽象的,也是可以把握的;题干并未涉及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的关系,故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C。 【点睛】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核心 ①特点: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②主题: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3.同样是写梅,陆游的梅是寒士之梅,毛主席的梅是战士之梅。做寒士时,有“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品质;做战士时,有“己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傲骨,两者都是人生非常重要的品格,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梅的意象。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 ①把“梅”作为精神追求的目标,与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相得益彰 ②“梅”文化以其特有的包容性,彰显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③梅花被赋予特定时代的相应内涵,成为中华民族气节之象征 ④文学艺术中梅所幻化出的人生品格彰显了中华文化的民族性 A. ①②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③ 【答案】C 【解析】 【详解】传统文化中以梅象征人的高洁品质,从陆游到毛泽东,把梅的精神赋予时代内涵,成为中华民族气节之象征,③项符合题意;古今人士通过诗词颂梅、喻人,文学艺术中梅所幻化出的人生品格彰显了中华文化的民族性,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④项符合题意;题干没有体现梅与爱国主义的相通之处,①项不合题意;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是指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材料没有体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②项不合题意。答案选C。 4.党的十九大以来,太原市659个社区结合自身特点,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把党的声音传向千家万户。这样做是因为 ①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③只要参加文化活动就能提高我们的素养 ④人民群众是文化建设的主体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文化影响人的特点、文化创作的主体的相关知识。太原市659个社区结合自身特点,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来宣传十九大精神,这是因为人民群众是文化建设的主体,④正确;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把党的声音传向千家万户,这样做是因为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人们在文化活动中就受到十九大精神的无形影响,②正确;优秀文化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①说法错误,排除;文化活动分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和不健康的文化活动,我只有通过参与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才能不断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③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D。 5.下列各项中,完整揭示了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的是( ) A. 社会物质文化条件发展了,每一个人都能得到全面发展 B. 社会越发展,越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C. 人全面发展了,就会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 D.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 【答案】D 【解析】 A选项错误,只强调了物质文化条件的发展,忽视了精神文化。B选项没有阐述出人的发展对社会发展的作用。C选项不是二者关系的正确表述。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正确地揭示了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故D选项入选。 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每年的2月21日定为“国际母语日”。2018年的主题是“保持语言多样性并促进使用多种语言以支持可持续发展目标”。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这一主题的确定主要是基于 ①语言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②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③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 ④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D 【解析】 此题考查文化与经济的关系以及文化多样性的知识,考查学生分析解读材料的能力。“保持语言多样性”,这体现了文化多样性,②符合题意;“促进使用多种语言以支持可持续发展目标”这体现了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③符合题意;语言是文化传播的媒介,而不是文化交流的途径,排除①;题意不涉及汉字的意义,排除④。故选D。 【点睛】 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三个领域。其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 7.下列史实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是( ) A. 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并实现了中国化 B. 中国科技在15世纪之前一直处于世界前列 C. 藏族、蒙古族、柯尔克孜族都有本民族的英雄史诗 D. 孔子的“大同”、“小康”思想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理想社会 【答案】D 【解析】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侧重于从纵向、从动态上即从中华文化发展的轨迹上说明。故D选项表述正确入选。A选项错误,佛教是外来文化。B选项表述的是中华文化的辉煌。C选项表述的是中华文化的民族性。 8.“任何虚拟空间,不能代替经典名著。通过阅读才能探求古代经典名著的本源,追溯经典的本真。对于经典名著的知识和内容,我们应该重视熟读、精读、细读、慎思,使之融入心灵、血脉,贯于践行。”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这是因为 A. 古代经典名著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B. 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 C.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所在 D. 推动社会实践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答案】A 【解析】 【详解】对于经典名著的知识和内容,我们应该重视熟读、精读、细读、慎思,使之融入心灵、血脉,贯于践行。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这是因为古代经典名著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应继承和发扬,A符合题意;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不是继承传统文化,B说法错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五千年来创造的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C说法错误;材料强调文化传承,D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A。 【点睛】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摒弃传统文化从头开始。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存在、发展和创新的根基,就容易淡化对民族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利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 9.锦绣江苏人文荟萃,中原、江淮、金陵、吴文化碰撞融合,衍生出灿若繁星的地方特色文化。这说明( ) A. 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B. 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C. 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D. 中华文化求同存异,融合发展 【答案】D 【解析】 锦绣江苏人文荟萃,中原、江淮、金陵、吴文化碰撞融合可表明不同的文化碰撞交流,求同存异,融合发展,故本题答案为D。 10.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无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无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注重家风是因为 ①家风的传承有利于引领风尚,促进个人、家庭和社会的进步发展 ②涵养、传承、倡导好家风才能营造清明和畅的政风、党风、民风 ③家风仅仅属于私人的,但良好的家风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丰富滋养 ④良好的家风对家庭成员的个人修养、品德操守等产生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良好家风的传承有利于引领风尚,促进个人、家庭和社会的进步发展,①说法错误;家风不仅仅属于私人的事情,也是社会的事情,③说法错误;注重家风是因为涵养、传承、倡导好家风才能营造清明和畅的政风、党风、民风,良好的家风对家庭成员的个人修养、品德操守等产生重要而积极的作用,②④符合题意。本题选D。 11.看得见多远的过去,就能走向多远的未来。如果说现实是结果,历史就是条件。准确书写历史、正确认识历史,正是为了确立前行的方向、标定进步的坐标,更好地走向未来。该观点 ①启示我们要重视从史书典籍中汲取营养 ②强调不能割断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③强调要重视发掘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④说明正确历史观决定着社会文明发展趋势 A. ③④ B. ②④ C. ①② D. ①③ 【答案】C 【解析】 “准确书写历史、正确认识历史,正是为了确立前行的方向、标定进步的坐标,更好地走向未来”这启示我们要重视从史书典籍中汲取营养,①正确;材料材料的是要重视历史,重视传统文化,并不是强调不能割断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②不选;准确书写、正确认识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这是强调要重视发掘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③正确;意识不决定物质,正确历史观并不决社会文明发展趋势,④错误,故本题答案应为D。 12.“时代楷模”王继才感人事迹将登上大银幕电影《两个人的海岛》。王继才同志守岛卫国32年,用无怨无悔的坚守和付出,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华章。这种精神是新时代奋斗者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精神在今天的真实写照,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这是因为 ①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纽带 ②民族精神是传统文化的结晶 ③只有培育民族精神才能夯实中华民族的精神基石 ④只要培育民族精神,就能使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 A. ①④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③ 【答案】D 【解析】 【详解】之所以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是因为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纽带,是夯实中华民族的精神基石,能够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①③项符合题意;民族精神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②项说法错误;④项夸大了民族精神的作用;正确选项为D。 【点睛】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重要性:A.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体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B.中华民族精神永不泯灭使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锐气不减。 C.大力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13.网络世界良莠不齐,部分论坛社区平台存在淫秽色情、虚假广告,血腥暴力,侮辱诽谤,泄露个人隐私等违法违规信息,污染网络生态。作为公民,在文化消费时我们应当 ①提升自身的文化审美品位 ②扶持高雅文化艺术,限制通俗文化艺术 ③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④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面对良莠不齐的网络文化,我们应该把握正确的航向,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能力,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和审美品位,故①④符合题意; ②扶持高雅文化艺术,但并不限制通俗文化艺术,只要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就可以,类型、风格可以多样;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不是消费者的行为,故③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B。 14.日前,在中宣部指导下,网络游戏道德委员会正式成立。网络游戏道德委员会负责对可能或者已经产生道德争议和社会舆论的网络游戏作品及相关服务开展道德评议。此举旨在 ①发挥政府在文化创作中的主体作用 ②坚决反对网络文化的娱乐化、大众化 ③推动网络游戏行业健康、良性发展 ④引导网络游戏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网络游戏道德委员会负责对可能或者已经产生道德争议和社会舆论的网络游戏作品及相关服务开展道德评议,此举旨在引导网络游戏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推动网络游戏行业健康、良性发展,③④正确且符合题意;人民群众是文化创作的主体,①错误;应是坚决反对网络文化的过度娱乐化和低俗化,②错误。故本题答案选D。 15.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扁鹊提出了“望、闻、问、切”的诊疗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础。此后,中医药在不断汲取世界文明成果、丰富发展自己的同时,也逐步传播到世界各地。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成员中已有103个认可使用针灸。这充分说明 A. 中华文化兼收并蓄、源远流长 B. 文化交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C.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动力 D.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 【答案】A 【解析】 【详解】A符合题意,材料中“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扁鹊提出了‘望、闻、问、切”的诊疗方法’,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医药在不断汲取世界文明成果、丰富发展自己”体现了中华文化兼收并蓄,具有特有的包容性; B不合题意,材料主旨未强调文化交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C不合题意,材料内容不涉及文化多样性与人类进步的关系; D表述错误,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 故选:A。 【点睛】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两个基本特征侧重的角度不同,源远流长是从文化发展历程上谈中华文化的特点,博大精深是从文化的内涵上体现中华文化的特点。 16.近年来,各地在“送戏下乡”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如安徽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统筹使用农村文化建设资金,开展“送戏进万村”活动,确保每个行政村每年至少观看1场戏曲演出;山东省实施“一村一年一场戏”免费送戏工程,并将在2018年实现全省农村全覆盖。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这样做有利于 ①引领农村社会思潮,消除各种文化差异 ②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③提高群众文化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④推动文化事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③ 【答案】B 【解析】 【详解】安徽和山东的做法,有利于提高群众的文化素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通过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②③两项符合题意;“消除”各种文化差异的说法过于绝对,且不利于文化多样性的展现,①项观点错误;文化事业是公益性的,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④项观点错误。答案选B。 【点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文化事业是指以弘扬主旋律为目的的文化活动及其产品,它不以营利为目的。 文化产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文化活动及其产品。 17.中华文化天下观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治天下理念,是中国古人的卓越文化创造,是中华文化最有气象、最具格局的文化建构,是不同于西方主流观念的东方思维。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弘扬中华文化天下观,需要我们 ①坚持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态度,积极为全球治理贡献更多中国智慧 ②充分认识到文化与政治相互渗透融合,坚持中华文化与西方文明包容性发展 ③坚定高度文化自信,天下观即天下中心观,为全球治理提供新方法、新路径 ④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④符合题意,“中华文化天下观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治天下理念”,是中国古人的卓越文化创造,是中华文化最有气象、最具格局的文化建构,因此,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弘扬中华文化天下观,需要我们坚持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态度,积极为全球治理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②说法错误,文化渗透会导致文化霸权主义,要坚决反对;③选项中“天下观即天下中心观”的说法错误,排除。故选D。 18.专家表示,中国汉字文化和流行歌曲演唱相比,自有其更加深厚、动人的魅力,央视热播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戏剧性、观赏性极强,同样具有流行性,创新的节目形式引发的高收视率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取得高收视率( ) ①是因为文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②是因为汉字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引发观众强烈的文化认同 ③说明了人民群众真正需要的是流行、通俗的文化形式 ④说明了文化创新是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答案】C 【解析】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①项错误;无论什么类型、风格的文化,人民群众真正需要的是先进的、健康的、有益的文化。③项错误;《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取得高收视率,是因为汉字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引发观众强烈的文化认同。说明了文化创新是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②④项与题意相符;正确选项为 C。 19.近几年,“也是醉了”“也是蛮拼的”等大量新词、热词层出不穷,这些凝练个性的词语,是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代表了一定社会阶层的民意和情绪。这表明( ) A. 文化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 B. 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目的 C. 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D.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文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这些凝练个性的词语,是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代表了一定社会阶层的民意和情绪”,说明文化源于社会实践,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文化,所以D符合题意;文化创新的目的是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所以B观点错误;材料并没有强调文化的形式和性质,所以A、C与题意无关。答案选择D。 20.“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每一次社会变革,都会涌现出一大批著名文学家、诗人、画家等文艺工作者。这说明 A. 思想运动促进社会文化发展 B. 社会制度的更替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C. 科技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D. 文化的发展影响社会制度的更替 【答案】B 【解析】 题目中,“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每一次社会变革,都会涌现出一大批著名文学家、诗人、画家等文艺工作者。这说明社会制度的更替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故B选项入选。A选项中“思想运动”的表述与题意不符。C选项强调“科技进步”的表述与题意不符。D选项颠倒了二者的关系。 21.2018年9月30日,《大汉雄风——徐州汉代楚国精品文物展》在武汉博物馆开展。该展览由徐州博物馆与武汉博物馆联合举办,精选了徐州博物馆文物107组189件,包括形制齐备的印章、装备完善的兵马俑、精美绝伦的彩绘歌舞俑和晶莹剔透的玉器等,分为“地下宫殿·灵魂居所”“宫室百官·制同京师”“楚汉雄兵锐兵强阵”“国力充盈·盛世繁华”“永生之梦·事死如生”等五个单元,全方位地展现了汉代楚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这些文物是( ) ①文化的基本载体,是中华文明的标志 ②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④反映特定时代文化的物质载体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③④:在武汉博物馆展览的历史文物,全方位地展现了汉代楚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这些文物是反映特定时代文化的物质载体,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③④符合题意。 ①: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①错误。 ②: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②错误。 故本题选D。 【点睛】汉字是文字的一种。汉字内容丰富,为中华各族人民所认同、通用,但不能说汉字为世界各国人民所认同、通用,也不能说汉字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字。文字与汉字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是文字的一种,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22.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这一要求体现了 ①文化发展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放弃对经济利益的追求 ②文化发展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 ③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我国综合国力竞争的动力和决定性因素 ④文化发展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表述错误, 要做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②符合题意,材料提到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体现了文化发展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③表述错误,文化软实力不能是决定性因素。④符合题意,材料提到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体现了文化发展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故选C。 23.伴随互联网成长的年轻工匠群体,普遍具有国际视野,在设计思维上更加新锐、大胆,敢于创新和求变。相对于传统工匠,他们拥有更开阔的视野、更具创新意识、更有利于借助科技知识的力量完成精品制作。由此可见 ①传承“工匠精神”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②传承“工匠精神”要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③大众传媒是传播“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径 ④科学技术对“工匠精神”传承有重要作用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相关知识。材料中年轻的工匠群体具有国际视野,并借助科技知识的力量完成精品制作,因此传承“工匠精神”需要学习国外优秀的文化成果,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①④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②与题意无关。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手段,而不是途径,③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 24.中国申报的《南京大屠杀档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使南京大屠杀从南京记忆、中国记忆上升为世界记忆。《南京大屠杀档案》被列入世界记忆遗产 ( ) ①有助于发挥这些文献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共创未来、捍卫人类尊严的积极作用 ②有助于保护文化多样性,加强文化扩张 ③使这份国家文件列入到国际文件库,能更好地发挥它的历史价值 ④有助于中国人民牢记历史仇恨,集中表达中华民族情感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遗产。 《南京大屠杀档案》被列入世界记忆遗产,使这份国家文件列入到国际文件库,能更好地发挥它的历史价值,有助于发挥这些文献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共创未来、捍卫人类尊严的积极作用,①③正确且符合题意;②说法错误,错在“文化扩张”;庆祝中华民族节日,是中华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南京大屠杀档案》被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并不是让中国人民记住历史仇恨,④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A。 【点睛】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重要标志,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的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25.提笔写作,就得注意大干世界,只有细致观察,真情体验,才能创造出动人的作品一个人对文学的兴趣,正是发展观察力的内驱力。对材料中写作方法理解正确的有 ①文化创新的需要来自个人的兴趣 ②文化创作与真情实感密不可分 ③文化创作内容不能脱离形式 ④社会实践是产生优秀文化作品的源泉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创造出动人的作品需要有对文学有兴趣,需要细致观察,真情体验。说明文化创作与真情实感密不可分,社会实践是产生优秀文化作品的源泉,②④项符合题意;文化创新的需要来自社会实践,不是来自个人的兴趣,①项说法错误;内容决定形式,文化创新的形式不能脱离内容,③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D。 【点睛】如何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不可能从事任何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一方面,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所以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础。 二、材料分析题 26. 《朗读者》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该节目制作人在内容和表现形式等方面大胆创新,通过现代化的传播手段,激发人们的文化情节,在全社会掀起朗读的热潮。《朗读者》通过讲述生活故事,朗读经典美文,追求将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用声音打通情感。节目现场,主持人通过与朗读者访谈,将所有人的情绪提升到一个需要借文抒怀的时刻,再通过朗读和点评嘉宾对文本的解析,使情感顺势而出,让观众也参与到朗读者个人情感体验的完整构建过程,真正实现了“共情”。为了引领更多人参与阅读,栏目组还在全国各地设立朗读亭,络绎不绝的朗读者排队数小时只为三分钟的朗读。该节目唤起了国人对中国优秀文化的敬畏之心,将长期潜伏再社会大众内心的文化自信彻底激活,实现了口碑和收视率的双赢,是一次文化供给侧的有益尝试。《朗读者》激发了国人高涨的读书热情,实现了口碑和收视率的双赢。 运用文化创新的有关知识,说明《朗读者》的成功对于文化创作的启示。 【答案】①文化创新要以人民为中心,着眼于人民群众的需求,创作人民满意的作品;②文化创作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重视发掘优秀文化的深刻内涵,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③文化创作要立足社会实践,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激发全民族参与创造的热情;④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创新文化传播手段,增强文化吸引力和感染力。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朗读者》”为背景,考查文化创新的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一般。 【详解】根据材料“让观众也参与到朗读者个人情感体验的完整构建过程,真正实现了‘共情’。为了引领更多人参与阅读,栏目组还在全国各地设立朗读亭,络绎不绝的朗读者排队数小时只为三分钟的朗读”可知文化创新要以人民为中心,着眼于人民群众的需求,创作人民满意的作品; 根据材料“《朗读者》通过讲述生活故事,朗读经典美文,追求将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用声音打通情感”可知文化创作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重视发掘优秀文化的深刻内涵,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 根据材料“《朗读者》激发了国人高涨的读书热情,实现了口碑和收视率的双赢。”可知文化创作要立足社会实践,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激发全民族参与创造的热情; 根据材料“该节目制作人在内容和表现形式等方面大胆创新,通过现代化的传播手段,激发人们的文化情节,在全社会掀起朗读的热潮”可知文化创作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创新文化传播手段,增强文化吸引力和感染力。 【点睛】对于启示类题目,一般应从两方面考虑: 一是悟出材料说明的道理; 二是要求我们应该怎么办,着重回答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 一般情况下,偏重于回答“怎么办”,答题时格式应为“原理+材料+说明的道理”或者是“原理+怎么办”,不必展开去分析。 27.材料一《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播出后,引发社会各界广泛点赞。该节目以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旨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阐释与广泛传播。该节目是运用电视媒体、采取形象化方法来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次成功尝试,生动而又深入地展现了新时代与中华文明历史的同根同源与一脉相承,表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相连和精神相通。该节目具有正面引导和深刻教育意义,催人向上,使人奋进,鼓舞人们积极投身于新时代的祖国建设。 材料二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让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引发社会各点赞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答案】(1)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习近平引用的经典名句,极大地鼓舞了积极投身于新时代的祖国建设。②健康的、先进的文化塑造人,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习近平引用的经典名句,对人们产生了积极的影响。③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中国传统文化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能够为中华民族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提供有力的精神滋养。 (2)①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②推动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力; ③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文化生产力,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④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解析】 【分析】 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注重对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概括提炼观点,描述阐释事理的能力的考查,有一定的难度。 【详解】(1)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引发社会各界广泛点赞的原因,属于原因类试题,知识范围是文化生活,具体知识指向不明确,需要从材料入手进行分析作答。 依据材料中“节目以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旨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阐释与广泛传播”,可知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依据材料中“节目以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可知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中国传统文化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能够为中华民族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提供有力的精神滋养; 依据材料中“节目具有正面引导和深刻教育意义,催人向上,使人奋进,鼓舞人们积极投身于新时代的祖国建设”,可知该节目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本题要求考生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属于措施类的解答题。考生在分析说明时,可以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文化产业和公益性文化事业等角度进行概括说明即可。 28.材料一近270岁的高冷皇家园林—颐和园“潮”了起来。2018年纽约时装周上,颐和园的“凡事和为贵”卫衣系列(见下图),将颐和园的古典建筑和龙腾祥云巧妙结合,以奇幻插画的手法,搭配精致的刺绣工艺,潮范儿十足;“百鸟朝凤”手账的图案来源于颐和园乐寿堂刺绣屏风《百鸟朝凤》,运用现代绘画技巧的国画风格重新诊释;瑞兽和纸胶带以中国红为主色调,麒麟、仙鹤、凤凰等形象,搭配上中国传统色,寓意吉祥。 材料二近日,某学校组织开展“红色精神入校园”活动,活动安排如下: 一、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启动仪式 时间:2019年9月18日下午4:00地点:学校大礼堂 二、红色文化、红色精神系列主题图片展 ①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纪念“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图片展; ②会宁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红色精神”展览; ③南梁革命纪念馆“践行党的十九大精神·讲好南梁红色故事”主题展览。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颐和园“潮”起来的意义。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红色精神入校园”活动对青少年的影响。 【答案】(1)①颐和园通过利用传统文化的元素、工艺,结合人们的需求,设计了卫衣、纸胶带、手账等文化创意产品,推动了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利于推动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颐和园元素的“潮”起来的文化创意产品走向市场,带动了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消费,满足了人们更美好的需求;③颐和园元素的文化创意产品走向了纽约时装周,推动了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促进了文化交流,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增强文化自信。 (2)文化对人的影响来源于各种文化活动,红色文化入校园有利于学生学习红色文化,了解革命精神,有利于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红色精神入校园无形中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优秀文化塑造人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红色文化入校园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了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解析】 【分析】 本题侧重考查文化创新的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一般。 【详解】(1)本题为意义类主观题,要求联系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颐和园“潮”起来的意义。本题知识限定不明确,需要结合材料分析意义。 材料中的“2018年纽约时装周上,颐和园的‘凡事和为贵’卫衣系列(见图),将颐和园的古典建筑和龙腾祥云巧妙结合,以奇幻插画的手法,搭配精致的刺绣工艺,潮范儿十足”,说明推动了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促进了文化交流,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增强文化自信;也说明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带动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消费,满足了人们更美好的需求; “‘百鸟朝凤’手账的图案来源于颐和园乐寿堂刺绣屏风《百鸟朝凤》,运用现代绘画技巧的国画风格重新诊释;瑞兽和纸胶带以中国红为主色调,麒麟、仙鹤、凤凰等形象,搭配上中国传统色,寓意吉祥”,说明推动了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利于推动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 (2)本题为意义类主观题,要求学生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红色精神入校园”活动对青少年的影响。 根据材料“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启动仪式”“红色文化、红色精神系列主题图片展”,可知“红色精神入校园”活动有利于学生学习红色文化,了解革命精神,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丰富精神世界,有利于增强精神力量,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有利于营造的特定文化环境,让青少年接受革命文化的熏陶,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