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训练检测:必修四第一单元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训练检测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题组一 基础小题] 1.哲学要研究的问题有许多,其中有一个贯穿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问题,即( )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主观精神与客观精神的关系问题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关系问题 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答案 A 解析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者是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这是贯穿于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问题。答案为A。 2.“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里的“范围”是指( ) A.物质与意识何者更为重要 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统一性 C.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D.物质与意识是否相互依赖 答案 C 解析 “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是在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因为对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上的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因此,C说法符合题意,应选。A、B、D与题意无关,排除。 3.人们常感叹“时间都去哪儿了?”物理学家加来道雄通过实验给出了结论:从物理上讲,时间就一直在那,但在人的感觉上,具体的时间不断地从脑子里“漏掉”了。加来道雄的“时间”观点( ) ①坚持了唯物主义的立场 ②体现了存在决定思维 ③坚持了唯心主义的立场 ④认为客观事物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时间是客观存在的。但在人的感觉上,具体的时间不断地从脑子里“漏掉”了,其实时间就一直在那。说明了存在决定思维,坚持了唯物主义的立场,①②正确;③④错误。 4.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在《大设计》里说:“自然发生说是有物而非无物存在的原因,是宇宙和人类存在的原因。没必要借助上帝引燃蓝色导火线,让宇宙诞生。”下列与斯蒂芬·霍金的世界观相一致的有( ) ①道者器之道,无其器则无其道 ②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 ③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 ④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霍金的观点属于唯物主义观点,①③体现的世界观与题目一致;②④均属于唯心主义。 5.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近日爆红,其中有在三生石上刻下自己和爱人名字的桥段。有不少网友“入戏太深”,来到杭州一块三生石前刻字留念,认为在杭州三生石上刻上自己和爱人的名字就能成就好姻缘。网友的观点是( )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D.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答案 A 解析 题目中,网友认为在“三生石”上刻下自己和爱人的名字就能成就好姻缘,该观点认为,人的主观精神是唯一的实在,是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故A项入选。其他选项与题意不符。 6.国内许多知名网站上都有星座频道,为网民提供星座运势的查询。从哲学上看,将星座与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做法属于( ) A.朴素唯物主义 B.机械唯物主义 C.客观唯心主义 D.主观唯心主义 答案 C 解析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将星座与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做法属于客观唯心主义,C符合题意;A、B、D与材料不符。 [题组二 高考小题] 7.(2014·江苏高考)我国的许多成语蕴含着朴素的哲学道理。下列每组成语中,所体现的哲学观点相近的是( ) A.胸有成竹 一叶障目 B.掩耳盗铃 画饼充饥 C.盲人摸象 唇亡齿寒 D.拔苗助长 刻舟求剑 答案 B 解析 胸有成竹所体现的哲学观点是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一叶障目所体现的哲学观点是以部分代替整体,A与题意不符。掩耳盗铃和画饼充饥所体现的哲学观点都是以意识代替客观实际,都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正确切题。盲人摸象所体现的哲学观点是以部分代替整体,唇亡齿寒所体现的哲学观点是事物是普遍联系的,C与题意不符。拔苗助长所体现的哲学观点是违背规律的客观性,刻舟求剑所体现的哲学观点是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D与题意不符。 8.(2014·山东高考)宋代的朱熹与陆九渊曾经进行过多次辩论。朱熹认为,事物不在人的主观意识之中,“理”是事物存在的根据。陆九渊则认为,世界的本原便是“吾心”,“理”是离不开心的。此处所示的“朱陆之争”实质上属于( )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C.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分歧 D.朴素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分歧 答案 C 解析 朱陆之争实质上是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分歧,故C入选;A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没有涉及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故排除;B、D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朱熹和陆九渊的观点都是唯心主义,没有唯物主义,故排除。 9.(2013·天津高考)近年来,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探索不断取得新的进展。2012年3月,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组宣布发现了一种新的中微子振荡,有助于破解反物质消失之谜。2013年3月,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宣布首次在实验上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被誉为“一个诺贝尔奖级别的发现”。科学家的这些新发现再次证明( ) A.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B.存在就是被感知 C.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D.哲学源于对世界的惊异 答案 A 解析 科学家的新发现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说明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故A当选;B属于唯心主义观点,与题意不符;C在材料中未体现;D说法错误,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10.(2013·福建高考)下列选项能够正确反映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演进顺序的是( ) ①存在就是被感知 ②人是机器,思想是人脑的特性 ③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④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A.③→④→② B.②→③→④ C.③→②→④ D.②→①→③ 答案 C 解析 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演进顺序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①属于唯心主义,排除;②属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③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④属于辩证唯物主义,故顺序应是③→②→④。 11.(2013·山东高考)有一首英语儿歌这样唱道:“告诉我为什么星辰闪耀,告诉我为什么常春藤缠绕……因为上帝创造星辰闪耀,因为上帝创造常春藤缠绕……”美国一位著名科普作家这样改动了歌词:“核聚变让星辰闪耀,向性运动让常春藤缠绕……”这一改动反映了( ) ①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 ②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的区别 ③科学精神与宗教精神的区别 ④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区别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 A 解析 题中英语儿歌突出“上帝”创造客观事物,体现了宗教精神,从哲学上看,属于唯心主义;题中科普作家对儿歌的改动表明世界是物质的,体现了科学精神,从哲学上看属于唯物主义。故①③符合题意。②④不为材料所反映,排除。 [题组三 模拟小题] 12.(2019·吉林白山市高三月考)美国动作科幻电影《盗梦空间》中的主人公认为思维的能量是不可限量的,人们只要依靠思维的力量就可以建造城市,就可以穿越时空。这种观点( ) A.是正确的,它肯定了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B.是错误的,它认为存在决定于思维 C.是正确的,它肯定了思维决定存在 D.是错误的,它认为人的思维是独立存在的 答案 B 解析 在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上,材料中的观点认为思维无所不能,否认了存在决定思维,是唯心主义观点,是错误的,B项符合题意;A、C判断分析错误;D判断正确,分析错误。 13.(2018·贵州一模)“没有景物,何来情感”与“没有情感,何来景物”,从哲学上看,两者争论的焦点是( ) A.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 B.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C.是否承认哲学的作用 D.是否承认哲学的基本问题 答案 A 解析 “没有景物,何来情感”强调了存在是世界的本原,“没有情感,何来景物”强调了思维是世界的本原,A符合题意,应选。B、C、D与题意不符,排除。 14.(2019·黑龙江大庆月考)目前,科学家可以准确的预测台风的登陆地点、经过路线,把灾害降到最低程度。从哲学的基本问题看,这主要体现了( ) A.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 B.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 C.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D.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答案 D 解析 “科学家可以准确的预测台风的登陆地点、经过路线”,说明思维能正确认识存在,即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D符合题意;A、C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不符合题意;题干没有体现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B与题意无关。 15.(2019·福建福州期末)2018年9月7日20时,台风“山竹”在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截至2018年9月18日17时,台风“山竹”已造成广东、广西、海南、湖南、贵州5省(区)近300万人受灾,5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52亿元。对此,有人认为:台风是天灾,天命不可违!下列观点与这一观点代表的哲学派别根本对立的是( ) ①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②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③理在气先 ④天地之变,阴阳之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D 解析 “台风是天灾,天命不可违”这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与之根本对立的哲学派别应是唯物主义。“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属于唯物主义观点,①符合题意;“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②不符合题意,排除;“理在气先”认为“理”是世界本原,属于唯心主义观点,③不符合题意,排除;“天地之变,阴阳之化”强调自然界的变化有其自身规律,不受人的主观意志决定,属于唯物主义观点,④符合题意。 16.(2018·山东烟台检测)庄子认为“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下列观点体现的哲理与之相近的是( ) ①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②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③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 ④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属于唯物主义观点。“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都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属于唯物主义观点,①③符合题意;“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是否认相对静止的诡辩论,④不符合题意。 17.(2018·龙泉实验中学月考)中外哲学史上曾产生过“元气一元论”“理生万物”与“一切皆流,一切皆变”等哲学观点,他们按照顺序对应的排列是( )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②主观唯心主义 ③客观唯心主义 ④ 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 “元气一元论”是将气作为宇宙最初本原的哲学思想,体现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理生万物”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一切皆流,一切皆变”承认了绝对运动,否定了相对静止,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知识。故答案选B。 18.(2019·广东佛山模拟)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地“有容乃大”。对天地的理解是:天在上,地在下;天为阳,地为阴;天为金,地为木;天性刚,地性柔。认为天地合而万物生焉,四时行焉。下列对上述观点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 ②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③认为世界是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④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具有局限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的观点属于朴素唯物主义,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但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具有局限性,①④符合题意;材料中的观点属于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②③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B。 19.(2018·湖南郴州一模)张衡认为:“元者,无形之类,自然之根,作于太始,莫之与先。”下列观点中与张衡观点属同一哲学派别的是( ) ①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②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 ③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④世界是自我创造的非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张衡明确地指出:天地万物最早的起源,既不是什么上帝、神灵的旨意,也不是什么绝对的理论,而是“无形之类”的“元”,也就是太始。这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均体现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①②正确;“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世界是自我创造的非我”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不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③④不选。 20.(2019·浙江嘉兴选考)“初开,乾坤始奠。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 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与“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所蕴含的哲理( ) A.前者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后者是主观唯心主义 B.前者是主观唯心主义,后者是客观唯心主义 C.前者揭示了可知论,后者揭示了不可知论 D.两者共同揭示了自然界发展的客观规律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第一个观点认为“气”是世界的本原,属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第二个观点认为人的“心”是世界的本原,属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故选A;B、C、D与题意不符,排除。 (2019·四川成都月考)201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十周年国际研讨会暨第四届大陆地震国际研讨会在四川省成都市开幕。习近平指出,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汶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工作取得举世瞩目成就,为国际社会开展灾后恢复重建提供了有益经验和启示。回答21~22题。 21.我国古代的主流观点认为地震是“阴阳失衡”所致,与人类,特别是帝王的不作为有直接关系,是上天的警告。这种观点属于( ) A.唯物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的观点认为地震与人类尤其是帝王的不作为有关,是“上天”的惩罚,属于客观唯心主义,A、C、D不符合题意。 22.“震前动物有前兆,发现异常要报告。牛马骡羊不进圈,猪不吃食狗乱咬;鸭不下水岸上闹,鸡飞上树高声叫;冰天雪地蛇出洞,老鼠痴呆搬家逃;兔子竖耳蹦又撞,鱼儿惊慌水面跳;蜜蜂群迁闹哄哄,鸽子惊飞不回巢。”这首歌谣蕴含的哲学道理属于( ) A.主观唯心主义,它夸大了人的思维作用 B.客观唯心主义,它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 C.唯物主义,它坚持了人类与自然的统一 D.机械唯物主义,它割裂人和自然的关系 答案 C 解析 这首歌谣是对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的总结和概括,包含了一定的唯物主义思想,应选C;A、B、D都不符合题意。 23.(2018·河南洛阳期末)《华严经》曰:“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丛生,无法而不造。”下列与材料观点相同的是( ) ①气之所以能动静者,理为之宰也 ②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 ③心生法生,心灭法灭;心染则国土染,心净则国土净 ④心外无物,天下无一物非吾度内者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华严经》中观点意思:我们的心,好比工画师,能够随意挥洒,画出世间百态;一切有为法,皆由此心所造,透过感官呈现种种色相、感受与意识。这属于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①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②属于朴素唯物主义观点,③④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24.(2018·山西太原检测)下列观点中,与“心乱静中乱,心静乱中静”(《菜根谭》)这一世界观倾向相同的是( ) ①万物皆是一理,有理皆有气 ②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③一天一地,并生万物,万物之生,倶得一气 ④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D 解析 “心乱静中乱,心静乱中静”的意思是,心里特别乱的时候,哪怕身边十分安静,内心也是十分混乱的。心里特别平静的时候,哪怕外面十分混乱,内心也是十分平和的。这一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②④具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符合题意;①属于客观唯心主义,③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均不符合题意。 [题组一 基础大题] 25.(2018·广西南宁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天,贝克和友人约翰逊博士散步,讨论“存在就是被感知”的问题,不小心碰到了一块石头。约翰逊博士便问道:“在碰到这块石头、产生痛觉以前, 它是否存在?”至今,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仍有两种观点:一是先有石头后有对石头的感觉;二是先有对石头的感觉后有石头。 上述两种观点的分歧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的?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什么? 答案 围绕的问题:两种观点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根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解析 本题考查对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等知识的把握,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设问指向上述两种观点的分歧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的,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题组二 高考大题] (近5年未考) [题组三 模拟大题] 26.(2019·江苏南通海安中学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面对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新增劳动人口逐年降低,人口红利逐渐消退的严峻形势,我国对长期坚持的计划生育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启动单独二孩政策。该政策在试点实施的过程中遇冷,有些地区的生育率不但未升反而持续出现负增长。十八届五中全会宣布全面实施两孩政策。这一政策调整不仅关注人口数量的增长,更注重人口质量的增长。这将有利于优化我国人口结构,增加劳动力供给,减缓老龄化压力,有利于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运用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知识,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我国人口政策调整的认识。 答案 ①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这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中国的发展也需要首先解决这一问题。②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面对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新增劳动人口逐年降低等问题,我国适时对人口政策进行重大调整,是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正确认识,符合存在决定思维,坚持了唯物主义。③在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上,我国从最初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到启动单独二孩政策,再到宣布全面实施两孩政策, 说明我国不断研究社会发展的规律,与时俱进,思维能正确认识存在。 解析 本题属于认识类试题。结合材料相关信息分别从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思维与存在何者为世界本原问题;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问题等角度进行具体分析即可。 27.(2018·安徽宿州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8年9月16日,台风“山竹”登陆我国带来的强风、大浪、暴雨导致农作物倒伏受淹、水产养殖业受损。面对灾情,人们议论纷纷。 甲说:“这是天意呀,老天爷要对咱们惩罚,有啥法子呢?” 乙说:“天意倒不是天意,倒是今年的辛苦全白费了,荒年已成定局,我们只有自认倒霉啦!” 丙说:“灾害已经发生,这是事实,但人还是有办法的,夏季损失秋季补,农业损失副业补,要生产自救战胜灾害。” (1)结合材料,请指出上述三人说法分别属于什么哲学思想。 (2)这些观点的共同点是什么?在哲学上称之为什么?它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答案 (1)甲的说法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表现,认为神灵主宰一切;乙的说法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表现,形而上学地对待灾害,自认倒霉;丙的说法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表现。 (2)这两个基本观点都涉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在哲学上称之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解析 第(1)问,在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此题的知识范围为“哲学”的相关知识。然后根据材料中甲、乙、丙三人的具体观点可判断出甲的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乙的观点属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丙的观点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第(2)问,在解答此题时,要立足于第(1)问中涉及的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种观点,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在于都是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回答。进而得出这个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然后再具体回答出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具体内容即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