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解析版】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17届高三下学期5月月考政治试题
成都外国语学校2014级高三5月月考 文科综合政治试题 1.机器换人是推动传统制造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技术红利替代人口红利,实现就业质量的全面提升。这一举措使用工的天平进一步向技能型人才倾斜。不考虑其他因素,能正确反映这种变动对技术人才市场带来的传导效应是: A. ②→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①→③ 【答案】D 【解析】根据题目的表述,企业实行机器换人后,对技术型人才要求的越来越多,故技术型人才的需求量相对会增加,故①曲线符合题意。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增加后,市场的供给量也相应会增加,故④选项表述正确。题目中没有反映价格的变化,排除②③。选D。 2.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从总体要求到分类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国资管理体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等方面提出国企改革目标和举措。下列有利于发展混合所有制的举措有: ①鼓励国有资本入股非国有企业 ②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③开展国有企业员工持股的试点 ④降低非公经济市场准入门槛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混合所有制经济。题干中设问要求为找出利于发展混合所有制的举措。鼓励国有资本入股非国有企业,开展国有企业员工持股的试点,符合题意,故①③正确;②④与题意无关。故选A。 3. 从世界范围看,一些国家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建设进程中,注重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从而平稳较快地迈进现代化国家行列。相反,一些国家没有协调好四化关系,忽视了农业现代化,结果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的发展,出现了农业萎缩、农村凋敝、农民贫困的情况,导致社会动荡、经济停滞,现代化进程受阻。下列有助于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是: ①针对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和机械化程度偏低,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②加快土地所有权自由买卖和流转,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 ③使农业由单纯农作物生产向农产品加工和流通及休闲等领域延伸 ④引导农民在家乡就地打工,减少“空心村”和农村医疗保险总额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针对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和机械化程度偏低的状况,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使农业由单纯农作物生产向农产品加工和流通及休闲等领域延伸,有助于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①③说法正确。②说法不对,我国土地所有权归国家,不可能自由买卖。④与题意不符,减少农村医疗保险总额的说法也不对。故本题答案选B。 考点:“三农”问题。 逆全球化,即与全球化进程背道而驰,重新赋权于地方和国家层面的思潮。从英国脱欧、美国修建美墨边境墙等重大事件来看,曾经的“地球村”观念在一些国家正在被贸易保护等思潮掩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2017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当前世界经济低迷,逆全球化思潮抬头,不确定性大大增强。我国应对经济“逆全球化”需要: ①保障国家经济安全,防范世界性金融风险 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对外竞争新优势 ③积极贡献中国智慧,推动世界市场体系建设 ④加快走出去步伐,以合理方式规避世贸规则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5. 下列对“逆全球化”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①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逆全球化发展演变的重要动力... ②全球治理格局变化是导致西方出现逆全球化的重要原因 ③主权国家享有独立权,逆全球化是其必然的选择 ④逆全球化违背了时代潮流,不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4. B 5. C 【解析】考查经济全球化,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等知识。 以“逆全球化”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我国应对经济“逆全球化”需要以积极和态度和姿态,在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利益的同时,积极贡献中国智慧,推动世界市场体系建设,以实现共赢共享。①③项符合题意;②项与题意不符;我们要遵守世贸组织规定,而不是以合理方式规避世贸规则,④项错误;正确选项为B。 5. 材料表明全球治理格局变化是导致西方出现逆全球化的重要原因,②项正确;逆全球化违背了时代潮流,不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④项正确;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并不是逆全球化发展演变的重要动力,逆全球化也并不是主权国家的必然的选择,①③项错误;正确选项为C 。 6. 2017年3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获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相对于现行的民法通则来说,民法总则草案作出了修改,像明确对胎儿利益的保护、个人信息的保护、诉讼时效期限、民事责任年龄、见义勇为等规定,都被视为草案的几大亮点。材料表明: A. 我国公民的基本民主权利在逐渐扩大 B. 国家致力于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 C. 人大具体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力 D. 反映公民意愿是立法的基本价值取向 【答案】B 【解析】A选项表述错误,题目中没有涉及到我国公民的基本民主权利的扩大。C选项表述错误,政府具体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力。D选项错误,排除。题目中材料表明了国家致力于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故B入选。 7. 时 间 内 容 2014年10月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编篡民法典 2015年8月 全国人大常委会将编篡民法典列入立法规划 2016年6月 民法总则草案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并社会征求意见 2017年3月 全国人大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 上表佐证了: ①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执政 ... ②全国人大与党之间是民主和集中的关系 ③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是统一的 ④全国人大决定国家和地方一切重大事务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编篡民法典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将编篡民法典列入立法规划,民法总则草案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并社会征求意见,全国人大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整个立法过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法律制度,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是统一的。①③项符合题意;②项表述错误,全国人大与党之间不是民主和集中的关系,而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全国人大决定国家的重大事务,地方人大决定地方一切重大事务,④项错误;正确选项为A。 【点睛】从立法过程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通过法定程序实现对国家政权的领导,体现的执政方式是依法执政。体现的党的领导是政治领导。 8. 2016 年央视热播的纪录片《传家》紧扣中国人关心的生活话题,讲述中国人的情趣品味以及代代相传的习俗伦常、生活观念和处世哲学,宣扬中国人的家庭价值:抚养赡养、教化培育、规范行为、传承家道等,让人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引发人们的心灵共鸣。《传家》引发人们共鸣是因为: ①它涵养的传家智慧成为了人们安身立命的生活基础 ②它蕴含的价值导向契合了人们内心深处的精神需求 ③它诠释的道德习俗点燃了人们回归传统生活的热情 ④它传递的生活观念增强了人们对于家庭价值的认同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传统文化的作用。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抓住题干主旨是解决该题的关键。《传家》讲述中国人的情趣品味以及代代相传的习俗伦常、生活观念和处世哲学,宣扬中国人的家庭价值,让人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引发人们的心灵共鸣,②④符合题意;经济是基础,传家智慧是精神上的东西,不能成为人们安身立命的生活基础,①错误;③错在“回归传统生活”,排除③。故选C。 9.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瞻远瞩作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科学判断,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亨的新发展理念,开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实践,解决了“怎么看”“怎么想” “怎么干”的问题,以新的有力作为标注着中国经济的新方位。由此可见: ①“怎么干”取决于“怎么看”和“怎么想” ②“怎么想”和“怎么看”取决于“怎么干” ③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怎么想”具有能动性 ④“怎么想”和“怎么干”做到了具体历史的统一 A. ②③ B. ①②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D 10. 2017年要全面提升质量水平。质量之魂,存于匠心。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是由于 ①正确意识能够推动客观事物的发展 ②认识活动可以割断不利于人的联系 ③精神的力量可以创造出物质的力量 ④量变引起质变,要重视量的积累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是由于正确意识能够推动客观事物的发展,①项正确;工匠精神崇尚精益求精,体现了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的道理,④项正确;联系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②项错误;精神力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③项夸大了精神的作用;正确选项为B。 【点睛】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因此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11. 从“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到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从单独二孩政策顺利落地,到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我国的生育政策从产生的那一天起就始终在实践中不断调整。这告诉我们 ①认识在服务实践中起积极的指导作用 ②认识的发展是一个在继承中不断超越已有认识成果的过程 ③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到具体实践水平的限制 ④随着实践的发展就能发现真理中的错误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计划生育政策和生育观念的变化,说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到具体实践水平的限制,认识的发展是一个在继承中不断超越已有认识成果的过程,故②③ 项与题意相符;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积极指导作用,错误阻碍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①项错误;那些经过实践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④项错误;正确选项为C。 【点睛】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意识):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获得认识的途径:亲身参与实践,获得直接经验;通过学习获得间接经验。)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在此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12. 近日,人工智能研究团队OpenAI最新公布的报告指出,机器人会通过不断试错,记住那些能帮助它们完成某一任务的符号、单词和信号,并将这些信息存储在自己的循环神经网络中,从而学会了彼此合作和交流。随着研究人员提出的任务不断加码,语言也不断进化,最终,机器人学会了通过用不同的单词组成句子彼此交流,从而协同工作。这一研究表明 ①通过科技手段使机器人具有了主动创造性 ②机器人在其实践活动中增强了交流能力 ③对人的思维模拟使机器人具有了学习能力 ④实践水平的提高促进了人类认识能力的提升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机器人仅是对人的意识的模拟,并不具备意识的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坚定不移打赢脱贫攻坚战。 材料一 图为2012 - 2016年我国粮食产量 注:从2012年到2016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53%增长至56%,发达国家已达70%-80%;现阶段,我国普通农产品不缺,部分品种供大于求,但是优质、绿色农产品供应不足。 材料二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发力,主攻农业供给质量,注重可持续发展,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实行“三权分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材料三 精准“绣花”,脱贫攻坚。某贫困村利用本地资源优势,拟发展观光休闲农业,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充分征求村民意见,提出方案,经过公示完善,提交村民大会表决通过,全村干群同心戮力,撸起袖子加油干,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1)揭示材料一中图表的经济信息,并结合材料二,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出谋划策。... (2)结合材料三,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谈一谈村民怎样通过有效参与村务管理实现当家作主。 【答案】(1)信息:五年来,我国粮食连年高产;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现阶段,我国粮食供给结构仍不合理。 建议:要面向市场,调整农产品结构;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产品品质;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优化农业生产经营体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注重可持续发展;深化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实行“三权分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8分。每点2分,答出任意4点即可得8分) (2)村民要坚持村支部领导;以主人翁姿态依法有序参与村务管理;通过民主选举村委会作为当家人,实行村民自治;通过提出建议意见参与村务决策;可以通过村民会议等形式,参与村务的决策和管理;在方案实施过程中,要勇于和善于行使监督权,维护村民利益。 【解析】本题以农村经济改革、发展农村经济为话题,从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角度设计两问进行考查,主要考查如何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村民如何参与村务管理实现当家作主的知识点。 (1)本题要求揭示材料一的经济信息,结合材料二,为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出谋划策,属于发散型思维题。考生要读懂材料一的信息,五年来我国粮食高产,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并且认识到我国粮食供给侧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仍然存在;针对这些情况再结合材料二如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从遵循价值规律、依靠科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等角度进行回答即可。 (2)本题要求结合材料三,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村民怎样通过有效参与村务管理实现村民当家做主。考生首先要坚持村支部的领导,然后就是根据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参与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的环节。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到人工智能时,政策层面的肯定声音似乎预示着“智能+”时代的濒临。最近,李彦宏和李开复因为争夺人工智能的话语权登上了热搜,前者鼓吹互联网的下一幕就是人工智能,后者更是使尽体内的洪荒之力称,我不是李开复,我是人工智能。 我国将以提升国家经济社会智能化水平为主线,着力突破若干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增强智能硬件供给能力,到2018年基本建立起人工智能产业体系、创新服务体系、标准化体系,在重点领域培育若干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骨干企业,形成千亿级的人工智能市场应用规模。 材料二 人工智能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开发出来的新技术,已为人类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现在和将来的很多本来是由人承担的工作将由机器人来担任,因此,人工智能也对人类的文化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改善人类语言和文化生活、思维方式与观念的变革等等。 ⑴结合材料一,运用哲学有关创新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知识,说明人工智能的研发和广泛应用对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作用。 ⑵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人工智能对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⑶以“走向智能”为主题,列举两条宣传标语,考生所拟标语只要符合“主题鲜明,朗朗上口,每条限20个字以内”即可。 【答案】⑴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每一进步都是通过创新实现的,我国的制造业转型升级是通过创新实现的。 人工智能的研发和广泛应用,促进制造业的生产技术的进步;提高了制造业劳动者的素质,思维能力和水平;创新为制造业发展开辟出更广阔的劳动对象,实现生产效率提高等目标。 ⑵①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②人工智能有利于开发出来的新技术,为人类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发展; ③人工智能技术改善思维方式与观念,对人类的文化发展都有巨大的影响。推动文化发展。 ④人工智能技术为科技进步提供了物质技术手段,推动我国文化创新,彰显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 ⑶示例:人工智能,改变生活。 走向智能,产业振兴。智能改变生活,创新民族振兴(说明只要围绕发展人工智能主题均可得分) 【解析】第⑴问要求结合材料一,运用哲学有关创新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知识,说明人工智能的研发和广泛应用对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作用。 创新对于生产力的推动,主要是通过促进生产力三个要素的提高而实现的,如科技发展使生产工具更加先进,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创新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创新开辟了更广阔的劳动对象,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等。同样人工智能的研发和广泛应用对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会走到类似的作用。做题时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就好。 第⑵问要求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从文化生活角度,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就是指科技创新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讲的是科技创新的作用。会影响人类社会的哪些方面呢?第一是经济发展,第二是思维方式与观念的变化,第三是物质技术手段的提升,第四是文化的发展,第五是民族生命力和创造力。 可围绕以上方面组织答案。 第⑶问要求以“走向智能”为主题,列举两条宣传标语。 标语一定要围绕主题拟定,譬如人工智能对于生活的改善、经济的发展、产业的振兴、文明的提升、民族的复兴等都可考虑。要注意字数要求。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