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一轮复习教学案:必修3第11单元第26课我们的中华文化教学案
第26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最新考纲]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3.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考点一|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重要见证:①汉字与②史书典籍 汉字 为书写③中华文化,传承④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汉字是中华文明的⑤重要标志 史书 典籍 是中华文化⑥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我国历史上编撰的史书,其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点拨 区分文字和汉字:二者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2.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在⑦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⑧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 (2)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3.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1)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主要体现在⑩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上。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⑪实用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2)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受⑫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⑬区域特征。 (3)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①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⑭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②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⑮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③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⑯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④各兄弟民族的文化⑰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1.汉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了文明时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矫正] 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不等同于文字。 2.在交流借鉴过程中,我国各地文化已融为一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矫正] 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互相交流、借鉴、吸收,渐趋融合;但是还保持着各自的特色,并没有融为一体。 3.自然条件的不同决定着各地文化的差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矫正] 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影响着各地方文化发展中的差异;但是,这一影响并不能起决定性作用。 4.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总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矫正] 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之间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而总和指向的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1.对比理解博大精深的内容 表现 形象表述 具体体现 独特性 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文学艺术有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等;科学技术曾长期处于世界前列,具有实用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区域性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各地区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民族性 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它们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注意区域性和民族性在指向上的区别 区域性强调不同地区的文化有自身特点,民族性强调不同民族的文化有自身特点,不能将二者混为一体。 2.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区别和联系 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区别 角度 从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上讲的 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上讲的 侧重点 侧重于历史悠久,相对于其他文明的衰落、消亡而言 侧重于丰富厚重,表现为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 关注 历程、动态、纵向 内涵、静态、横向 见证 汉字、史书典籍 文学艺术、科学技术 联 系 都是中华文化的特征;因为源远流长,所以中华文化才有时间丰富和发展自己,才有可能博大精深;因为博大精深,所以中华文化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才有可能源远流长;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在于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3.中华文化、民族文化、区域文化、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中华文化与 区域文化 ①从大的视野看,中华文化是东方文化的一部分。 ②从小的视野看,中华文化又可分为若干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中华文化与 民族文化 ①从世界角度看:中华文化是世界民族文化的一种。 ②从内部看:中华文化由各民族文化构成。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民族文化的个性 区域文化与 民族文化 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并不完全重合,区域文化包括民族文化。民族性是区域文化研究中经常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中华文化与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相对于现代文化而言的,中华文化是相对于外来文化而言的,中华文化既包含传统文化,也包含现代文化 考法1 以汉字、史书典籍等为载体,考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 1.(2019·西安模拟)祠堂是古村落的重要组成部分, 祠堂里的祖训、族规是古村落的灵魂,近乎每个古村落的祠堂祖训族规中都包含“勤学耀祖”“节俭”“睦亲”等对族人的要求,甚至有的族规中都具体到使用的器物,如筷子必须要直、要齐、要和……这些教化着民众,影响深远。由此可见( ) ①要认同其他民族文化,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②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③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特点 ④对祖训、族规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发展的基础上继承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C [①表述错误,对待其他民族的文化要予以尊重而不是完全认同。④错误,正确的表述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许多古村落的祠堂祖训族规教化着民众,影响深远,这说明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故②③入选。] 解法指导:把握和运用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时,需要结合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和传统文化的特点来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过程,体现文化对人影响的深远持久的特点,体现出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的特点。 考法2 以各种地域文化为载体,考查中华文化的地域性 2.中国传统美学认为美有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徐悲鸿用“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 这副对联作了精妙的概括。每句以三个具体形象,分别象征两种截然不同状貌的美,前者是“气概”,后者是“神韵”;前者是动态的刚性美,后者是静态的柔性美,把中国人的审美意境表达得十分传神。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 ) ①中国传统文化能够鲜活地表达中国人的审美 ②文化的价值就在于深切体验不同的审美意境 ③文化因自然因素的不同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④不同的自然环境决定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C [把中国人的审美意境表达得十分传神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能够鲜活地表达中国人的审美,不同地区用不同词句来表现体现出文化因自然因素的不同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①③符合题意;文化的价值就在于为社会服务,②说法错误;不同的自然环境影响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但不能起决定作用,④说法错误。] 解法指导:对题干中材料信息指向的把握, 要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原则。从共性看,两句对联意境表达上存在相同之处;从个性看,两句对联在内容指向上存在不同之处。这一原则题干材料设置中经常使用,所以在解答选择题时经常使用。 考法3 以各种民族文化为载体,考查中华文化的民族性(或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3.(2013·全国卷Ⅱ·19)《台湾风物图卷》长达320米,以生动的笔墨描绘了台湾的自然山川、民俗风土、人文环境等,被誉为宝岛的“清明上河图”。中国国民党主席在2005年访问大陆的“破冰之旅”时,将该图卷的缩小版作为礼物赠送给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台湾风物图卷》在海峡两岸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 ) ①展现了中华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②反映了海峡两岸文化同根同源 ③具有与《清明上河图》相同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风格 ④是海峡两岸文化从差异走向同一的重要体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A [《台湾风物图卷》画作展现了中华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反映了海峡两岸文化同根同源,①②正确;两幅画各有不同的欣赏价值,③说法错误;文化具有多样性,“走向同一”的说法是错误的,④排除。] 解法指导:文化之间的同根同源,有利于加强彼此的交流、借鉴,但不是走向同一;两种文化之间存在共性,但不能否定彼此之间的差异性。 考法4 结合中华文化的丰富多样、作用重大等,考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4.围棋发源于中华大地,历史悠久,是整个中华民族血脉交织、沁骨入髓的情懔。用最简单的黑白、横竖推演出最复杂的世间万物,沉淀了无数先人的智慧,蕴藏了东方文明最原始的能量。材料说明( )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中华文化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③文化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变迁 ④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B [围棋历史悠久和深沉智慧,体现出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故① 符合题意;蕴藏东方文明最原始的能量,体现出鲜明的民族性,④符合题意;②③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解法指导:对于博大精深的内涵或表现的把握,可以将其拆为两部分来理解。一是“博大”,主要体现了中华文化在量上的丰富多彩,即具有多种多样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二是“精深”,主要体现了中华文化在质上的独特高深,即在某个领域或方面具有明确的优越性。 考点二|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内涵 意义 求同 存异 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①和睦相处 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③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④理解 兼收 并蓄 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②积极成分 点拨 判断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常见标志词:广泛吸纳、博采众长、古今交融、中西合璧、和而不同、和睦相处、交流借鉴等。 2.中华文化的力量: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⑤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1.我国文化在对外传播过程中实现了兼收并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矫正] 兼收并蓄是指我国文化在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而不是对外传播,要注意文化传播方向的差别。 2.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增强对其他民族文化的认同和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矫正] 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增强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但认同的对象是本民族文化。 3.中华文化的力量熔铸在中华民族的创造力之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矫正] 中华文化的力量既熔铸在中华民族的创造力之中,还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之中。 4.包容性要求我们批判地继承我国的传统文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矫正]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指向的是与其他民族文化之间的横向关系,而不是与传统文化之间的纵向关系。 1.包容性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关系 2.全面理解中华文化的力量 (1)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2)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3)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4)作为文化的一种,它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5)中华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可以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和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 (6)其他:中华文化的具体内容的作用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力量或转化成的物质力量。如中华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 考法1 结合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考查包容性内容和意义 1.2017年10月12日,美国继退出巴黎协定后又宣布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探究美国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原因,理念上的分歧才是根本的:不相信多边合作能让世界更美好,不相信要尊重文化差异性,就不能参与教科文组织的合作。由此可见( ) ①求同难以存异,消除分歧才能合作共赢 ②文化包容性能使文化和睦相处交流共生 ③繁荣世界文化要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 ④不同意识形态不断融合才能促进文化繁荣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C [求同可以存异,故①错误;题干不是指向意识形态之间的不断融合,而是文化间的和睦相处和互相尊重,故④排除;②③观点正确反映题意指向,故符合题意。] 解法指导:把握文化的包容性的内涵时,要注意从横向的文化之间的关系角度进行理解。求同存异指向的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就是尊重文化多样性的体现;兼收并蓄指向的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就是文化创新措施中的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考法2 结合具体文化的积极作用,考查中华文化的力量 2.(2019·厦门质检)幽兰生八闽,清香飘四海。金砖厦门会晤文艺晚会上,《南音随想》节目让观众在缓缓流淌的南音中深深感受到了闽南文化的独特魅力。南音作为中国现存最悠久的传统古乐,汇集了盛唐以来中原雅乐之精华,又汲取了元曲、戈阳腔的特长,并与闽南的民间音乐融会一体,至今已有1 000余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南音( ) ①在博采众长中永葆文化生命力和创造力 ②以其民族性彰显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 ③以其包容性见证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④ 在薪火相传中成为民族文明程度重要标志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南音汇集了盛唐以来中原雅乐之精华,又汲取了元曲、戈阳腔的特长,并与闽南的民间音乐融会一体”这说明南音在博采众长中永葆文化生命力和创造力,①正确;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并不能彰显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②不选;“南音汇集了盛唐以来中原雅乐之精华,又汲取了元曲、戈阳腔的特长,并与闽南的民间音乐融会一体,至今已有1 000余年”这说明南音以其包容性见证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③正确;南音并不是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④不选。] 解法指导:中华民族文化或中华民族文明可以通过很多方面表现出来,但不是每一个表现都能成为标志,只有特别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表现才成为民族文化或民族文明的标志。 考法3 结合其他知识,以主观题形式考查中华文化的特征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8年春节,全景展示了一个充满年俗味、科技感和国际范的新年。除夕之夜,春晚舞台上中外群星共唱《我爱你中国》,多国领导人祝福中国。“欢乐春节”活动遍及140个国家和地区,受众近30亿人;全球2 300余座城市数以亿计的人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参与具有中国特色的“集福送红包”等春节活动。在世界很多地方,春节正成为本土化节日。 从丝路驼队到“一带一路”,从太平洋到大西洋,从非洲到欧洲,中国的发展给世界带来了机会和信心。承载着中国特色、中国精神、中国智慧又反映人类共同价值的中华文化,跨越时空,推动世界各国利相融、民相亲、心相通,为人类文明再添华章。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中华文化为什么能够如此自信地走向世界。 解析:明确知识范围,即全面调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明确解答指向,即分析文化原因;明确原因分析的主题,即中华文化自信地走向世界的原因,如文化传播的措施等;准确梳理材料,根据有效信息来调动知识,如经济和政治的推动、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魅力等。 答案:经济、政治决定文化,中国经济、政治实力的增强和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具有包容性和时代性,契合了世界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我们借助文化节庆活动和现代科技,拓宽传播渠道,增强传播能力,提高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解法指导:中华文化自信地走向世界,一方面是中华文化自身的重要性,如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等;另一方面是借助文化之外的因素的推动,如经济发展、综合国力提高、先进的传播渠道。 真题验收| 感悟高考 淬炼考能 1.(2017·江苏卷·19)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扁鹊提出了“望、闻、问、切”的诊疗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础。此后,中医药在不断汲取世界文明成果、丰富发展自己的同时,也逐步传播到世界各地。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成员中已有103个认可使用针灸。这充分说明( ) A.中华文化兼收并蓄、源远流长 B.文化交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C.文化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动力 D.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 A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扁鹊提出了‘望、闻、问、切’的诊疗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础”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中医药不断汲取世界文明成果、丰富发展自己”体现了中华文化兼收并蓄,A符合题意。B、C材料中未体现,排除。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不能认为集中体现在中医药上,D排除。] 2.2018年,孔子学院迎来十四周岁生日。孔子学院被誉为“中国最好最妙的出口产品”,妙就妙在中方不唱“独角戏”,而与外方共唱“二人转”:我方主导、民间运作、中外合作、互利互享,中外高校、中小学“结对”办学,中方院长、外方院长携力推进,“融入外国主流”。可见,孔子学院的成功是基于( ) 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中华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 ②保护文化的民族特色是提升文化竞争力的前提和基础 ③促进中华文化传播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 ④我国综合国力的持续增强和随之带来的软实力的提升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孔子学院之所以成功,原因在于正确对待和处理了本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这是基于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在文化传播中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①③正确。经济、政治决定文化,经济、政治等力量的增强是提升文化竞争力的前提和基础,②错误。我国综合国力的持续增强并不能“随之带来”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而是提升文化软实力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④排除。] 3.(2015·海南卷·18)中国珠算以算盘为工具,通过计算口诀和手指拨珠进行加、减、乘、除、乘方、开方等运算,珠动数出,算存一体,实用方便,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2013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珠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珠算成功申遗( ) ①提供了创新中华文化的成功案例 ②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 ③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互鉴 ④彰显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D [题干没有涉及创新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①②不符合题意。③④正确分析了中国珠算申遗的意义,符合题意。] 4.(2015·福建卷·30)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吴楚多放诞纤丽之文,自古然矣。自唐以前,长城饮马,河梁携手,北人之气概也;江南草长,洞庭始波,南人之情怀也。上述文字( ) A.形象地描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 B.生动地展现了区域文化独具特色的风采 C.说明了中华各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原因 D.彰显了中华五千年文化自强不息的品格 B [本题的题眼是“燕赵、吴楚、北人、南人各具特色的文化特征”。题眼信息说明中华文化具有区域性特征,故B项当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主要体现是史书典籍、汉字,A项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材料主要强调中华文化的区域性、民族性和多样性,并未说明“多元一体”的原因,C项排除;材料未涉及民族精神的内容,故D项排除。] 5.(2018·北京卷·41)坭兴陶、宜兴陶、建水陶和荣昌陶并称中国四大名陶。 “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美。”作为传统茶具代表之一的紫砂壶,器型抱朴有虚静之态,装饰典雅有韵致,加之镌刻于壶体表面寓意深远的题诗赋画,融诗、书、画、印为一体,达到了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从2014年中国APEC峰会,到2016年G20杭州峰会,再到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外事活动中,都能看到紫砂壶的身影。 阅读材料,谈谈紫砂壶的文化价值。 解析:明确知识范围和解答方向,即全面调动文化生活的知识来分析文化的作用,如文化作为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等;对文化价值,要结合材料信息指向来分析,如文化对经济、政治的积极作用等;要结合紫砂壶自身的特点来分析其价值,如展示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等。 答案: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产生深刻影响。紫砂壶,器型抱朴有虚静之态,装饰典雅有韵致,加之镌刻于壶体表面寓意深远的题诗赋画,融诗、书、画、印为一体,达到了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意蕴。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从2014年中国APEC峰会,到2016年G20杭州峰会,再到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外事活动中,紫砂壶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提高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紫砂壶作为中华传统茶艺文化的物质载体,其器型、装饰、雕刻无一不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热点聚焦| 展示中华文化魅力 推动华夏文明传承 [背景材料] 2018年8月28日,“民族遗珍 书香中国——中国少数民族古籍珍品暨保护成果展”全国巡展(丽江站)在云南省丽江市博物院开幕。 本次巡展共分六部分:第一部分①“琳琅纷呈:中国少数民族古籍”,介绍了中国少数民族古籍的内涵和分类;第二部分“民族遗珍:中国少数民族古文字古籍撷英”,②展出了现存的具有代表性和重要文献价值的珍贵古籍原件,涵盖了蒙古文、察合台文、纳西东巴文、彝文、古壮字、古瑶文、藏文、傣文、傈僳族音节文字、韩规文等少数民族文种;第三部分“薪火相传:少数民族古籍保护”,展出了古籍修复和古籍复制成果;第四部分“书香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出版”,③展示了30多年来全国各地开展少数民族古籍抢救搜集、整理保护、研究出版工作的成果。第五部分“砥砺前行:全国少数民族古籍保护工作概览”,展示了30多年来全国少数民族古籍工作的开展情况。第六部分为丽江市少数民族古籍代表性成果。 “民族遗珍 书香中国——中国少数民族古籍珍品暨保护成果展”全国巡展是国家民委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践行习近平总书记④让“ 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的要求的重要体现,旨在宣传30余年来全国开展少数民族古籍保护、普查、抢救、搜集、整理、翻译、出版、研究等工作取得的成就,精选具有代表性和重要版本价值的各民族古籍珍品和保护成果进行展示,⑤使观众近距离感受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古代文明和源远流长的文化传承,⑥构建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共同奏响“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时代旋律,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考点对接] 信息点① 中华文化具有民族性,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信息点② 文化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人类在创造文化的同时也享受文化。 信息点③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信息点④ 汉字为传承中华文明发挥着巨大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信息点⑤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让我们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 信息点⑥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中华民族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民族。 [命题预测] 命题角度1 结合材料,运用中华文化的知识,分析文化活动中蕴含的中国元素或中国特色。 分析: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通过汉字和史书典籍体现出来。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具有自身的独特性、明显的地域性和鲜明的民族性。③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④中华民族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民族,这一精神是中华民族发展繁荣的重要精神动力。⑤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植根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引领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源泉。 命题角度2 运用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知识,分析我国如何推动各民族文化的共同发展。 分析:①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②我们应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求同存异,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尊重文化的多样性。③我们应在文化交流中兼收并蓄, 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反对民族虚无主义。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