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十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24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讲义新人教版必修3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十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24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讲义新人教版必修3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 第 24 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考点展示] 1.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及影响。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3.影响文化发 展的主要因素。4.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核心考点一 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及影响 1.传统文化的含义、形式和特点 含义 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表现 形式 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 本形式之一 传统建筑: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中国古代建筑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 的重要标志 传统文艺:中国传统文艺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思想:中国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 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 特点 ①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 涵又能够因时而变,有些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②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 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提醒 传统文化两个特点的侧重点不同 相对稳定性是从纵向的角度及历史的角度来说的,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化由过去到现在具有历 史继承性。鲜明的民族性是从横向角度来说的,是指一个民族文化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不 同之处。 2.传统文化的影响 影响 ①积极影响: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 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②消极影响: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 的消极作用 现实价值 ①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传承传 统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②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基石,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漠视对优秀传统文 化的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 ③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 响;对今天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④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 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 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提醒 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作用的两面性 从传统文 化自身看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推动社会的发展,腐朽的、落后的文化则阻碍社会的发展。 传统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所以我们只有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才能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从时代的 需要看 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时代变革,社会政治、经济发生变化,必然 要求文化与之相适应。所以传统文化只有顺应时代的变迁,不断融入时代元素, 才能推动社会发展。如果一成不变,反而会阻碍社会发展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3 命题揭秘:结合具体材料考查对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及其影响的理解。命题形式主要是选 择题,主观题常常与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相结合进行考查。 热考点 1 传统文化的特点 典例 1 源远流长的“礼”文化在漫长的文明演进中,积淀了许多协调处理人与人、人与社 会关系的规范和准则。今天,我们仍借助这些规范和准则来协调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但赋予了“礼”平等、友善等新的内涵。这说明文化具有( ) A.鲜明的民族性 B.相对稳定性 C.时代的先进性 D.强大的包容性 答案 B 解析 材料体现了“礼”在世代相传中保留了其基本特征,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这是 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特征,A、C、D 都不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是 B。 跟踪训练 1 中华诗词的魅力在于它能陶冶性灵,变化气质,培养贤德君子。它是中华民族 的血脉和根基,也是世界文化的至宝奇珍。可见,中华诗词具有( ) A.鲜明的民族性 B.顺应变动性 C.相对稳定性 D.开放包容性 答案 A 解析 中华诗词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它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和根基,这体现了 A。B、C、 D 不符合题意。 热考点 2 传统文化的影响 典例 2 传统文化对天理人伦所作出的具体规范,有些蕴藏在乡村的村规民约、家风祖训当 中。村规民约、家风祖训作为当今社会的一种稀缺资源应当充分发掘利用,这是因为优秀的 村规民约、家风祖训( ) ①作为精神力量决定着社会的发展 ②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 ③在文化传承中发 挥着重要的作用 ④对现代社会治理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认为精神力量决定着社会的发展,这是历史唯心主义,①错误,不选;②说法错误,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是诚信建设,不是优秀的村规民约、家风祖训;③④表述正确 且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是 D。 跟踪训练 2 很久以来家书都是维系家庭的纽带、传承家风的桥梁,但现代社会人们的联络 方式多了,却少了沟通的能力和交流的质量。新春之际“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公众号发起征 稿,请读者分享“手边家书”。这种分享,其意在( )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4 ①用优秀传统家风陶冶道德情感 ②重拾家书情怀传递社会正能量 ③提高读者知识水平和 理论水平 ④帮助读者正视生活中的道德冲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A 失分点 1 不能正确理解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 提醒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其具体内涵又能因时而变。不能认为传统文化的内容是 不变的。 矫正训练 1 蟠龙藻井变身雨伞,飞檐角上的瑞兽蹲踞在铅笔上,朝珠成了时尚耳机……北 京故宫博物院一改人们印象中的“正襟危坐”,以馆藏文物和古典建筑为元素创作了多款热 销产品。这说明( ) A.文化继承的核心是发掘其经济价值 B.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需要保持稳定 C.文化遗产与当代人的生活和审美需求可以对接 D.应当通过市场运作,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答案 C 解析 故宫博物院是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具有历史价值,人们以这种古建筑为背景创作了热 销产品。这说明文化遗产与当代人的生活和审美需求可以对接。C 正确且符合题意;文化继 承的核心主要是保存其文化价值,A 说法不准确;本题材料强调的是传统文化应与时俱进而 不是保持稳定,B 排除;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而不 是市场运作,D 说法错误。 失分点 2 不能正确理解传统文化的作用 提醒 关于传统文化的作用,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能认为“传统文化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积 极作用”,因为只有优秀的传统文化才可以促进社会与人的发展。二是不能认为“传统文化 是文化发展的源泉”,因为社会实践才是文化发展的源泉。 矫正训练 2 (2013·广东高考)2013 年 1 月,教育部发布贯彻《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 的通知,要求将书法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甲认为,这样可以化解汉字书写危机;乙认 为,在键盘时代学书法是浪费时间。据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甲的合理之处在于认识到传统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根源 ②乙的不足之处在于漠视了新媒体时代书法的文化价值 ③书法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形成完美人格 ④书法教育传递传统文化的精神,培养审美能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5 答案 D 解析 ①错误,社会实践是文化发展的根源;③错误,书法与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关系 并没有直接关系。②④正确。 核心考点二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1.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1)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2)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 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2.正确理解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继承 发展 原因 传统文化中有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 上的内容,同时也有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 落后的、腐朽的东西 随着社会生产力、经济、政治的变化, 传统文化的内容也相应地发生变化 态度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做法 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符合社会发展 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承;对于 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 西,要加以改造或剔除 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 中继承,不断革除旧文化,推出体现 时代精神的新文化 关系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 方面。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提示 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如图所示: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6 3.区分文化传播和文化继承 文化传播 文化继承 区 别 侧重 横向——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 纵向——国家的历史与现实之间 原因 文化具有多样性 文化具有继承性 态度 洋为中用,对外推广 古为今用,发扬光大 联系 都能够促进文化的发展,都存在精华与糟粕,要辩证分析,教育在其 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命题揭秘:结合具体材料,考查对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理解。 既有选择题、也有主观题,主观题侧重于综合考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并常与 文化传播、文化创新结合起来进行考查。 热考点 1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典例 1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历来被看作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德行之一。过去人们推 崇“父母在,不远游”,现在,社会倡导“常回家看看”。这告诉我们,传统文化要( ) A.平等交流,相互借鉴 B.排除陋习,移风易俗 C.博采众长,求同存异 D.批判继承,推陈出新 答案 D 解析 传统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与时代发展相结 合,推陈出新,D 正确,A、B、C 错误。 跟踪训练 1 有人曾对古人的表达和我们的网络流行语做了一番对比:古人形容人漂亮可以 用“貌比潘安”“玉树临风”,我们只会说“高富帅”“白富美”;古人表达悲伤用“我心 伤悲,莫知我哀”,我们只会用“蓝瘦香菇”……也许这种对比有些极端,但如果有一天你 张口闭口只会说“高富帅”“矮穷矬”,肯定也被自己的表达匮乏惊呆了。以下描述符合作 者观点的是( ) ①经典文化流传至今必有其合理性,需加以继承 ②流行文化能得到认可必有其长处,需加 以发扬 ③传统文化因其脍炙人口而保留下来,应取其精华 ④时尚文化因其生动形象而得 到传播,应丰富其内涵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题目中“也许这种对比有些极端,但如果有一天你张口闭口只会说‘高富帅’‘矮穷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7 矬’,肯定也被自己的表达匮乏惊呆了”,这表明了经典文化流传至今必有其合理性,需加 以继承,传统文化因其脍炙人口而保留下来,应取其精华,故①③入选。 热考点 2 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典例 2 (2016·全国甲卷)我国杂技历史悠久,因表演技巧高超而深受观众喜爱。在现代, 我国杂技融入音乐、舞蹈等元素,利用声、光、电效果,配以情景故事,既惊险刺激又妙趣 横生,许多节目蜚声海内外。我国现代杂技艺术蜚声海内外,主要得益于( ) ①现代传媒超越时空的传播功能 ②用现代流行艺术元素取代传统艺术元素 ③在继承传统 基础上满足了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④以现代艺术手段展现我国杂技的民族特色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我国历史悠久的杂技艺术蜚声海内外,与其融入音乐、舞蹈等元素,利用声、光、电 效果,配以情景故事密不可分,这是在继承传统基础上运用现代艺术手段的创新,③④符合 题意,答案为 D;材料未涉及大众传媒,①不当选;②错在“取代”。 跟踪训练 2 “五福临门”是中国人常提及的祝福语。五福源自《书经·洪范》,是古代中 国民间关于幸福观的五条标准: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而 当今我国人民的五福追求有所变化,如爱国、富强、和谐、敬业和友善。这一变化( ) ①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的体现 ②是把时代精神注入到传统文化之中 ③表明爱国主义是 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④说明不同时代的价值追求截然不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五福的传承演变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的体现,是把时代精神注入到传统文化之中, 故①②符合题意,应选;③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爱国主义,排除;④说法过于绝对, 排除。故本题答案选 A。 15.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典例 3 (2017·全国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2017 年春节期间,大型文化类竞赛节目《中国 诗词大会》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成为陪伴人们欢度新春佳节的一道文化大餐。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组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紧紧抓住受众的中国诗词文化情 结,在赛制和表现形式等方面大胆创新。比赛诗词涵盖《诗经》、楚辞、唐宋诗词、毛泽东诗 词等,主要选自中小学教材,聚焦爱国、仁义、友善等主题。参赛选手来自各行各业,有学 生、教师,有工人、农民、公务员,有海外华人、外国留学生。嘉宾现场点评,或分析诗词 的深刻内涵,或发掘诗词的道德价值,或讲述诗词背后的历史故事。赛会设置竞猜、“飞花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8 令”等环节,启用水舞台、大屏幕展示等舞美设计,应用新媒体互动、多屏传播等技术手段, 打造出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节目的播出,引起强烈反响,总收视观众超过 11 亿人 次,引发新一轮中国诗词热。 《中国诗词大会》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成功案例,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其成功的 原因。 审题与解答 审设问 知识范围 文化生活知识 设问指向 《中国诗词大会》成功的原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审材料 有效信息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分析诗词的深刻内 涵,聚焦爱国、仁义、友善等主题;应用新媒体互动、多屏 传播等技术手段;紧紧抓住受众的中国诗词文化情结,在赛 制和表现形式等方面大胆创新 考查知识点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文化发展 的因素;传统文化的作用 写答案 选择艺术价值高、影响大、代表性强的诗词,集中展示中国诗词的魅力;重 视发掘诗词的深刻文化内涵,引导人们向美向善;运用现代传播技术手段, 注重互动性和趣味性,增强吸引力、感染力;激发民众内心的中国诗词文化 情结,引导民众广泛参与。 跟踪训练 3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道出了许多游子的心声。而事实上,当 前许多地方特色的方言似乎越来越受人冷落,正在悄无声息中消逝。 方言是地方文化的“活化石”,是汉语言文化的组成部分。它传承着古老历史文化,是地域 文化的直接标志,体现出浓郁的地域韵味和地方特色。南腔北调皆是风土人情,各地方言都 是文化的结晶。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说一方方言。方言让生生不息的后人在与时俱进 的时代潮流中,了解家乡的特色,烙上家乡的印记,激发人们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 强人们对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专家庄初升认为:“该说普通话的时候说普通话,该说方言的时候说 方言,让两者各得其所,才能构建健康、和谐的语言生活。”“语言的功能不是单一的,而 是极其丰富的,它包含交际工具、思维工具、文化载体这三个功能,因此我们要重视语言, 尤其是自己的母语。”因此,我们不能遗弃我们独具特色的方言文化,因为它能让我们更好 地认识和改造我们的世界。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为保护和传承好方言这一地方文化的“活化石”提出 合理建议。 答案 (1)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保持文化的个性和魅力,促进文化的发展。不同的方言体现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9 着不同的地域韵味和地方特色,保护和传承方言就必须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2)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保护和传承方言,对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方 言文化要保留和继承,对不符合社会发展和人们需求的方言要大胆地剔除,做到“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3)促进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扩大文化的积极影响。保护和传承方言,需要借助现代传媒的工 具和手段,通过教育等途径,让人们更加积极主动地传承方言。 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保护传统文化就是保护我们的精神根基,就是保护我们的精神家园。继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的知识点是高考的高频考点。 常见设问方式 (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继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3)结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知识,谈谈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常用答题语言 (1)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 华民族具有强大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3)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 (4)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根本变革,促 进文化传播、继承和发展。 (5)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维护民族文化的基本元素。 (6)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与自信。 (7)促进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影响。 失分点 1 对传统文化的态度理解错误 提醒 对我国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而不是全盘继承。 矫正训练 1 徽派古村落,依山造屋,傍水结村,推窗见河,开门走桥,顺自然显人文。类 似这样特色鲜明的古村落各地都有。我们必须保护好这些古村落,因为( ) ①古村落承载的乡土栖居方式已经成为多数人的选择 ②各具特色的古村落展现了文化的多 样性 ③古村落对于研究人类文明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④保护好古村落有助于全盘继承中国 传统文化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0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B 解析 题眼是“特色鲜明的古村落各地都有”。保护特色鲜明的古村落有利于展现文化的多 样性,也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②③正确,选 B 项。①不符合现实,排除;传统文化 有精华,也有糟粕,不能“全盘继承”,④错误。 失分点 2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因此,要先继承,后发展 提醒 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矫正训练 2 湖北省在中小学生中开展晨读经典活动,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学生心灵, 引导他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晨读经典活动( ) ①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途径 ②表明对待传统文化要先继承、后发展 ③有利于传承中华美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④有利于引导学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的精髓和魅力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答案 D 核心考点三 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 1.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提醒 科学技术对文化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改变着生产方式,改变着物质 产品的文化内容;二是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促进人类的思想解放;三是改变 着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 2.全面认识教育的作用 角度 教育的作用 文化与经济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能够为经济建设培养各种高 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文化交流 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教育作为一种更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1 能够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发展本民族文化,繁荣世界文化 文化传承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 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育通 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 精神文明建设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 源强国 教育与人的素质 教育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 发展 命题揭秘:近几年,围绕教育、科技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有较高的考试要求,应该引起足够 的重视,命题形式以选择题为主,也会有主观题。 热考点 1 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典例 1 为了保护和发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西太平鼓”,北京有些中小学将这一古 老的民间艺术纳入学校教育。这表明( ) A.教育的基本功能发生了改变 B.教育具有选择、传递文化的功能 C.教育是文化创新的根本动力 D.教育是文化交流融合的主要途径 答案 B 解析 北京的一些中小学将“京西太平鼓”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纳入学校教育,让学生了解 中国的传统文化,这并未改变教育的基本功能,恰恰说明教育具有选择、传递文化的特定功 能,故应排除 A,选 B 项。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动力,故 C 说法错误。教育是文化交 流、融合的重要途径,但并非主要途径,故 D 说法错误。 跟踪训练 1 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 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重视教育是因为( ) ①教育是影响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 ②教育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③教育是民族振兴 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④发展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 C 解析 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排除①;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是培育“四 有”公民,排除④。 热考点 2 科学技术对文化发展的作用 典例 2 (2017·全国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世界一流科技成果不断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2 涌现。世界第一颗量子通讯卫星“墨子号”遨游太空,500 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世界领先, “蛟龙”号创造了作业类载人潜水器下潜深度新的世界纪录,超级计算机排名稳居世界第 一……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的文化意义在于( ) ①凸显了科学素养在文化素养中的核心地位 ②为文化发展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手段 ③强 化文化的统一性、缩小文化的差异性 ④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文化素养的核心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不是科学素养,①错误;科技创新有 利于发展本民族文化,也有利于实现世界文化的繁荣,而不是强化文化的统一性、缩小文化 的差异性,③错误。②④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跟踪训练 2 (2013·全国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敦煌莫高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艺术瑰宝,也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 材料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莫高窟文化遗产,敦煌研究院联合高校、研究机构、科技企业 进行了一系列科技创新:建立了综合防沙体系;研发了无线传感环境监测分析系统,开发了 十亿级像素数字相机系统,形成了包括前期摄影采集、后期图像处理、虚拟漫游等环节在内 的数字处理系统等。随着这些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莫高窟自然环境得到改善,壁画、彩塑 等图像采集取得进展。不久的将来,世界各国人民除了实地参观莫高窟外,还能在互联网上 便捷地欣赏 3D 效果的“数字莫高窟”,随时随地感受莫高窟文化艺术的无穷魅力。 (1)结合材料,说明科技创新对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作用。 (2)除互联网展示和吸引海外游客实地参观以外,请就如何增强敦煌莫高窟艺术的国际影响力 另提两条建议。 答案 (1)科技创新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物质技术手段;科技创新带来更快速、方便的文化 传播手段和方式,促进了文化的交流;科技创新是推动文化创新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2)在国外举办敦煌莫高窟艺术展览和主题艺术节;扩大含有敦煌莫高窟文化元素的商品出 口;开展敦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国际合作。(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失分点 1 教育是文化创新的根本动力 提醒 虽然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但社会实践才是文化创新的根本动 力。 矫正训练 1 相声是我国的传统艺术形式,近些年来的发展遇到了一些困难。两会期间,有 代表提议在高等院校设立曲艺学科专业以推广文化传统教育。这是因为( ) A.教育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B.教育具有文化传承的特定功能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3 C.传统文化具有多样性和稳定性 D.传统文化发展要满足人们的需求 答案 B 解析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排除 A。通过设立曲艺学科专业推广文化传统教育, 可见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故答案为 B。材料只涉及一种传统文化形式,即相声,排除 C。 本题没有涉及文化发展与群众需求的关系,排除 D。 失分点 2 科技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决定因素 提醒 在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决定因素,决定文化的性 质和发展方向,科技不起决定作用。 矫正训练 2 在中国文字博物馆,4D 电影《甲骨文》向观众展示着甲骨文的产生、发展和演 变历程。还原古代生活场景时,影院画面、音响和座椅巧妙配合,带观众穿越数千年;讲述 甲骨文字形时,立体图形灵活转换,让观众感受古人造字的智慧。从中看出( ) A.科技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决定因素 B.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促进了文化传播 C.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D.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科技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答案 B 解析 科技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不是决定因素,A 不选;C 说法错误,文字的出现, 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材料没有体现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D 不选。选 B。 热点聚焦 24 弘扬中华美德 传承良好家风 热点解读 命题前瞻 [背景扫描]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我国自古以来非 常注重良好家风的传承。从孔子对儿子的 庭训,到颜之推的家训,到诸葛亮的家训, 到曾国藩的家训,到傅雷的家训,不一而 足。家风强调仁孝清廉、拼读传家、积德 行善、克勤克俭……在长辈的言传身教中 [命题猜想] 良好的家风传承是社会风尚健康发展的前 提,结合文化的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 考查家风家训是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角度。 [命题预测] 1.“崇教育人耕读传家远,立身敦品礼义济世 长。”近年来全国多地建设家风馆,集中展示当 地历史悠久的门楣楹联、家规家训、村规乡约等 优秀文化资源。设立家风馆,旨在( ) ①引导群众向善向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②抵御外来文化的冲击,加快复兴儒家传统文化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4 给子孙带来“齐身修家”的良好教育,也 带来“治国平天下”的责任和使命。在物 质文化需求日益增长的今天,传统家风的 传承也显现出了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如 今有人把感恩、平等、宽容等理念融入其 中,更添时代气息。 习近平强调指出:中华民族历来重视 家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则社 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 则社会文明。我们也要认识到,国家好, 民族好,家庭才能好。家庭是人生的第一 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 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 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广大家庭都要重 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把美好 的道德观念从小就传递给孩子,帮助他们 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 个台阶。 [考点对接] 信息点①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 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文化对 人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良好的 家风家教陶染后辈,深刻影响家族成员, 对人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信息点②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 继承。优良的家风承载着我国优秀传统文 化,与中华传统美德相承接,注重家风建 设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信息点③ 新形势下推进家庭文明建设, 有利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为中华 民族强基固本。 信息点④ 优秀文化对社会发展起促进 作用。家风建设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 尚,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③强化家风教化功能,共同建设文明和谐的家园 ④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坚定全社会共同理想信念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答案 D 解析 ②说法错误,对于外来文化,我们要以我 为主,为我所用,而不是抵御外来文化的冲击, 设立家风馆,是为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而不是 复兴儒家传统文化;④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 及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排除。 2.“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慈母手中 线,游子身上衣”的吟咏,“忠厚传家久,诗书 继世长”的家训,“家和万事兴”的向往……中 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孝老爱亲、兄友弟恭、妯 娌和谐、克勤克俭等传统家庭美德早已融入血脉, 化作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 神力量。只有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把家庭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抓实抓好,才 能不断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培土夯基,注入不 竭动力。 结合材料,分析新形势下推动家庭文明建设的文 化价值。 答案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 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新 形势下推进家庭文明建设,有利于充分发挥文化 对人的影响,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 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 质。 (2)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许多传统家庭美德早 已融入血脉。新形势下推进家庭文明建设,是对 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有利于发扬中华民 族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文化的创新发展。 (3)传统家庭美德作为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 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新形势下推进家庭文明 建设,有利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为中华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5 信息点⑤ 培育优良的家风家教,有利于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主义 道德建设。 民族强基固本。 (4)新形势下推进家庭文明建设,让每一个家庭都 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播者,有利于积极培 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主义精 神文明建设。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筷子是当今世界上一种独特的用餐工具,同时具有夹、拨、挑、扒、撮、撕等多种功能, 我国有史料记载的用筷历史已有 3 000 多年。在中国人用筷子的延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 ( ) A.传统思想的继承 B.传统文艺的继承 C.传统习俗的继承 D.传统建筑的继承 答案 C 解析 中国人用餐使用筷子,是一种传统习俗,C 正确。其余三项不符合题意。 2.四合院作为传统建筑的代表,一般正房高于侧房。面积也比侧房大,其房屋布局合乎中国 封建社会的人伦礼节。这反映了( ) A.传统建筑思想隐藏于社会地理环境之中 B.传统观念助推传统建筑的发展 C.通过传统建筑能够透视传统文化 D.传统建筑成为传统民俗的厚重载体 答案 C 解析 “房屋布局合乎中国封建社会的人伦礼节”,体现了通过传统建筑能够透视传统文化, C 符合题意。 3.冬至,是我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冬至南北习惯不同,南方是汤圆、年糕、赤豆粥等, 而北方大都以饺子为主。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传统冬至文化( ) ①具有民族性 ②具有地域性和多样性 ③不断创新发展 ④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冬至,是我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说明了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冬至 南北习惯不同”,说明了文化具有地域性和多样性,①②符合题意。 4.“葳蕤”怎么读?“搴芳”什么意思?不仅那些习惯了键盘书写、提笔忘字的人两眼茫然, 很多文学素养较高的人也是报以苦笑。这从一个角度说明( )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6 ①传统文化产生于过去,打上了历史的烙印 ②社会实践不断变迁,有的传统文化面临传承 断档的危机 ③传统文化不仅存在于历史之中,也存在于现实之中 ④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降低,利用率不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③是传统文化的含义,题干强调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题意不符,不选。传统文化对 当今现实仍有重要意义,④错误,不选。①②符合题意。 5.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河北某地以文化为魂,将曾是冀南银行第三印钞厂的老房 子进行修缮成为红色旅游景点,将老祠堂、抗战地道遗址精心打造成民俗馆、纪念馆,丰富 了村庄的文化资源。这样做是基于( ) ①保护和传承历史文脉的需要 ②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③文化物质载体的教育价值 ④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将老房子进行修缮成为红色旅游景点,将老祠堂、抗战地道遗址精心打造成民俗馆、 纪念馆,这是因为文化物质载体的教育价值,是保护和传承历史文脉的需要,①③符合题意; 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②不符合题意;先进的、健 康的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④是不科学的。故选 A。 6.陕西蓝田县近年来积极挖掘本地传统乡约家训中修身、立业、齐家、交友等契合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的精髓要义,围绕“品行端正不违法、勤俭持家惜物力、邻里互帮不生非、崇文 尚德重教育”等内容,对千年以前由“蓝田四吕”兄弟制订、我国第一部成文的村规民约《吕 氏乡约》进行重新修订并形成了《蓝田新乡约》。这表明( ) ①传统的乡约家训促进着人的全面发展 ②要批判继承传统乡约家训并推陈出新 ③乡约家 训主导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④要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中树新风、立正气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在继承的基 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②④符合题意;传统文化具有双重作用,积极合理的乡约 家训促进着人的全面发展,①是不科学的;③夸大了乡约家训的重要性,排除。故选 C。 7.歌曲《卷珠帘》中的“千家文,都泛黄”“叹流水兮落花伤,谁在烟云处琴声长”等词句, 运用了大量典故与词境,实现了古典和流行完美结合,怀旧与时尚的相互交融,深受广大听 众喜爱。这说明( ) A.传统文化是现代艺术发展的源泉 B.文化创新来源于创作者的灵感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7 C.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 D.文化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的 答案 D 解析 歌曲《卷珠帘》中运用了大量典故与词境,实现了古典和流行完美结合,怀旧与时尚 的相互交融,深受广大听众喜爱。这说明文化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的,D 符合题意;社会 实践是艺术发展的源泉和动力,A、B 错误;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C 表述不 科学,排除。 8.铺一张白纸、修一方尺牍,是我国古代文人表露心绪的常用形式;展一方徽宣、写一帧信 札,是我国传统士子寄寓乡愁的有效渠道。众多志士豪杰的慷慨遗言、 大量文人墨客的千古 绝唱、无数黎民百姓的浩叹欢歌,很多以家书的形式流传后世、昭示今人。传统家书的文化 价值在于( ) ①能真实地反映民族历史发展的全貌 ②依然是珍视情感、滋润心田的文化镜鉴 ③集中展 示了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和魅力 ④能唤起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与守望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答案 C 解析 家书并不能反映民族历史发展的“全貌”,①不选;民族精神集中展示了传统文化的 精神实质和魅力,传统家书并不能起到这一作用,③不选。 9.站不倚门、话不高声;夹菜不过盘中线;称呼长辈必须以“您”开头……微信朋友圈中一 则“济南老家规知道多少”的帖子广为流传,引起了人们对家风的关注。对于这些传统的家 风,我们应该( ) ①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②继承传统文化,促进社会发展 ③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 精神 ④摒弃传统文化,顺应时代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传统家风”是一种传统文化,在今天仍广为流传,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①正 确;在今天,除了要继承外,还要对其进行发展,③正确。 10.随着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一些作为历史见证的文化印记却悄然消逝在人们的视野中。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特别推出的文化类系列报道——《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聚焦我国 正在遗失的方言、工匠、地名、民间艺术、职业等七个领域。以“广播纪录片”的形式雕刻 文化印记,激发老文化焕发新光彩。这一节目的推出旨在( ) ①传承民族文化,深刻挖掘文化的内涵 ②奏响主旋律,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③雕刻文 化记忆,辨别文化精华和糟粕 ④彰显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自觉和自信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 C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8 解析 推出“广播纪录片”,旨在传承民族文化,深刻挖掘文化的内涵,彰显文化魅力,增 强文化自觉和自信,故①④符合题意,应选;②③不符合题意。 1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用数字化技术等高科技手段,对丰富的优秀文化遗产进行挖掘、 整理和再现,让更多人看到文化遗产持续生长的鲜活历史。这表明( ) ①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②对待丰富的传统文化,必须取其精华、去 其糟粕 ③先进的科学技术有利于促进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决定了文化 发展水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②与题意无关,排除;④说法错误,因为科学技术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不是 决定因素,排除。 12.“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努力,需要很多 力量来推动。”书法进课堂,毫端蕴秀、笔墨含香,寄寓着传统文化的接续,寄寓着春风化 雨、润物无声的文明力量。材料蕴含的文化生活道理有( ) ①教育对提高人的文化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③书法是中华 民族精神的集中反映 ④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根植于绵延数千 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③错误;④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二、非选择题 13.在现代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日益引发人们关注。 材料一 在高楼大厦日益成为人们主要居住载体的今天,那些传承着中国文化价值精髓的庭 院建筑,离人们的生活渐行渐远。生活需要现代化,而情感表达需要中国化。人们又开始怀 念中国传统庭院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及其围成的一天一地。 材料二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 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2016 年 11 月 30 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审 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1)依据材料,请你为我国中式庭院的发展提两条建议。 (2)从文化生活角度,请你简要论述“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重大意义。 答案 (1)情感表达需要中国化,说明我国中式庭院的发展需要继承优秀传统因素,体现中国 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与价值取向;生活需要现代化说明我国中式庭院的发展要坚持与时俱进, 吸收时代与世界各国优秀建筑元素,创新发展。 (2)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和促进世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9 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有利于增强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自信, 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有利于促进对我国“二十四节气”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同时,也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14.2017 年春节期间,《中国诗词大会》节目成为春节荧屏的最大赢家,“00 后” 才女武亦 姝不仅在比赛中夺魁,更成为人气高涨的“网红”。与武亦姝一同走红的还有《中国诗词大 会》的收视率,据数据显示,2017 年春节期间,该节目收视率破 1 亿,成为春节荧屏的最大 赢家,领跑全中国各大电视台。 曾经,一些所谓的观察人士表示,即使加大中小学课本中“国学”内容,也很难让传统文化 摆脱“走下坡路”的命运。而今回过头来看,担忧中国“国学”走向没落,显然是杞人忧天, 看看《中国诗词大会》比赛的百人团选手中,他们不少都是“90 后”“ 00 后”,甚至还有 年仅几岁的孩童。这也说明,优秀文化从古至今,也没被人忘记,通过现代技术手段的传播, 更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爱它、关注它、甚至深入了解、学习它。 (1)结合材料,请你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说明为什么《中国诗词大会》节目成为春节荧 屏的最大赢家。 (2)请你为促进中国“国学”的复兴提两条建议。 答案 (1)①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优秀诗歌从古至今,没被人忘记。② 底蕴深厚的中国诗词文化是优秀的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 的全面发展。③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中华民族对中国诗词文化具有强 烈的认同感。④《中国诗词大会》采用现代传媒这种先进传播的手段,激发了人们传承诗词 文化的热情。⑤丰富多彩、底蕴深厚的中国诗词文化能增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自觉和自信。 ⑥中国诗词文化蕴含的丰富思想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富的养料。⑦学 习中国诗词文化有利于提升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 设。 (2)发挥教育的作用,让传统“国学”进校园;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加大对传统“国学”的 宣传力度。(知识和建议相结合,言之有理,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