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建瓯市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学考班)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福建省建瓯市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学考班)

建瓯二中2019—2020学年上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学考班 政治试卷 ‎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将答案填涂到答题卡对应位置。共35小题,70分)‎ ‎1.关于哲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①生活中,哲学是每个人都在思考的问题 ‎②哲学源于诧异 ‎③当有人系统化、理论化地提出最一般的普遍性经验时,哲学就产生了 ‎④哲学能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错误,哲学是哲学家研究的结果,是自觉形成的,不是人人都思考的问题;‎ ‎②错误,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③符合题意,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科学、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不系统的世界观系统化、理论化提出最一般的普遍性经验;‎ ‎④符合题意,哲学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最一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④项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哲学与世界观的区别和联系。‎ 世界观 哲学 区别 含义 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形成 是自发形成的,人人都有 是哲学家研究的结果,是自觉形成的,不是人人都有 特点 是零散的、朴素的 是系统化、理论化的 联系 哲学与世界观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完成下面小题。‎ ‎2. 一位科学家,如果没有哲学思想,便只是一位做粗活的工匠。这句话表明 ‎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方法论的指导 ‎③哲学可以替代具体科学 ④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升华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3. 钱学森说:“我近三十年来一直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并总是试图用马克思 主义哲学指导我的工作。”这是因为钱学森懂得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③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④每个人都必须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2. C 3. B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哲学的作用为话题,考查学生对哲学的作用的理解和应用情况,难度不大。‎ ‎【2题详解】‎ ‎“科学家没有哲学思想,便只是一位做粗活的工匠”,体现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升华,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方法论的指导,②④两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哲学的价值,没有体现具体科学对哲学的意义,①项不合题意;哲学无法脱离具体科学而存在,更无法取代具体科学,③项观点错误。答案选C。‎ ‎【3题详解】‎ 材料主旨是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对钱学森的指导作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和作用,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所以为钱学森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①③两项符合题意;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抽象和概括,不是科学的科学,②项观点错误;材料主旨是马哲对钱学森的研究有重要指导作用,没有体现需要人人都系统学习马哲,④项不合题意。答案选B。‎ ‎【点睛】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 角度 阐释 从内容特点看 ‎①从其特征来看,在科学的基础上把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高度统一起来。‎ ‎②从其研究对象来看:正确解决了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把哲学对象规定为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科学之科学”观点的错误。‎ 从产生发展看 ‎①从其产生来看,有其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理论基础,是对人类哲学思维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进行批判地继承和创造性地发展的结果。 ‎ ‎②从其发展来看:从不自封为终极的真理,而把自己看作是一门创造性的科学,它随着实践与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完善。‎ 从任务作用看 ‎①强调不仅要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成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②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从而为我们的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4.哲学研究的问题很多,其中存在着贯穿哲学发展始终、并且将不同的哲学区别开来的问题,就是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是指 A. 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问题 B. 思维和存在谁为本原的问题 C.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D. 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答案】C ‎【解析】‎ ‎【详解】A: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的基本问题,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A不符合题意。‎ BD:思维和存在谁为本原的问题和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属于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本身,BD不符合题意。‎ C: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源的问题;二是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C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点睛】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在人类追索智慧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哲学派别。他们在相互辩难中发展,在湍急的思想河流中曲折前行。完成下面小题。‎ ‎5. 凡是唯物主义都认为 A.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B. 意识是物质所派生出来的 C. 物质和意识都是本原的,且彼此独立 D. 物质是本原,人们不能彻底认识物质 ‎6. 《尚书·洪范》认为,水、火、木、金、土是世界的本原,这是我们的祖先在治理水土等生产活动中萌发的 A. 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B. 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C. 唯物主义思想 D. 唯心主义思想 ‎7. 下列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是 ‎①天地之变,阴阳之化 ‎ ‎②气者,理之依也 ‎③我的灵明就是天地鬼神的主宰 ‎ ‎④理生万物,未有此气,先有此理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5. B 6. C 7. D ‎【解析】‎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的政治认同、公共参与、科学精神素养,考查学生快速获取信息、正确调用知识的能力,本题共三小题,难度一般。‎ ‎5题详解】‎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是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而不是所有的唯物主义思想都这样认为,A不符合题意。‎ B:凡是唯物主义都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所派生出来的,B符合题意。‎ C: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先有物质,后有意识,并且物质可以脱离意识独立存在,而意识不能脱离物质独立存在,C错误。‎ D:物质是本原,人们能认识物质,D错误。‎ 故本题选B。‎ ‎【6题详解】‎ ABD:材料观点未涉及唯心主义,ABD不符合题意。‎ C:我们的祖先认为水、火、木、金、土是世界的本质,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是正确的。但是,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C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7题详解】‎ ‎①②:天地之变,阴阳之化;气者,理之依也,都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①②不符合题意。‎ ‎③④:我的灵明就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理生万物,未有此气,先有此理,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③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8.从哲学基本派别分类的角度来看,下列选项中,与“意识不外是一面镜子”这一观点所体现的哲学道理一致的是 A. 水、火、木、金、土是世界的本原 B. 存在就是被感知 C. 人的机体和心灵的一切活动都是机械运动的一种表现 D.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被人的头脑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答案】C ‎【解析】‎ ‎【详解】A不合题意,哲学基本派别分类为:唯物主义分为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分为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意识不外是一面镜子”属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水、火、木、金、土是世界的本原”的观点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B不合题意,“存在就是被感知”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C符合题意,“人的机体和心灵的一切活动都是机械运动的一种表现”属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不合题意,“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被人的头脑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属于辩证唯物主义;‎ 故选C。‎ ‎9.对于“客观实在”的理解,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 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总和 B. 自然界客观存在的万事万物的共同属性 C. 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D. 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属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A不合题意,“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共性,不是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总和;‎ B错误,“客观实在”不仅仅是自然界,而且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共同属性;‎ C不合题意,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D符合题意,“客观实在”是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属性;‎ 故选D。‎ ‎10.2014年7月10日,中国科学技术大以“曾杰教授课题组发明新型多功能材料‘纳米之星’”为标题发布信息,指出科研小组将金和钢结合起来,发明了一种具有很强的光吸收和光热转化能力的新型纳米材料——金钢合金纳米材料。这种“纳米之星”新材料可有效治疗小鼠乳腺癌,有望开辟癌症治疗的新途径。这体现了 ‎①意识具有能动性,能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②意识具有目的性,目的是科学研究成功的关键 ‎③意识具有创造性,能够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④意识具有主动性,会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大学教授把金和铜结合,发明了金铜合金纳米材料”,表明意识具有能动性,能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①项符合题意;“这种被称为‘纳米之星’的新型材料可有效治疗小鼠乳腺癌,有望开辟癌症治疗的新途径”表明意识具有创造性,能够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③项符合题意;科学研究取得成功的关键是尊重客观规律而不是意识的作用,②项不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意识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④项不合题意。答案选C。‎ ‎11.在仰韶文化的早期和中期,彩陶上出现了“人面纹”。其中一例是在鱼头型的轮廓里面,画出一个人面。有观点认为这种图案可能是原始人在水中捕鱼的真实描绘:人在水中只露出头部,捕到鱼后或衔于口或系于头,以便再腾出手来继续捕鱼。这种解释体现了 A. 意识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 B. 客观事物是意识的起源 C. 意识来源于人脑的机能 D. 意识是不依赖于客观事物的 ‎【答案】A ‎【解析】‎ ‎【详解】A正确,对“彩陶上出现的‘人面纹’”的解释,是人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说明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对象能动性的反映; B错误,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C错误,从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所以人脑的机能不是意识的来源; D错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对象的主观映象,不能脱离物质存在; 故选:A。‎ ‎【点睛】1.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2.意识的生理基础。‎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3.意识内容与形式。‎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4.物质决定意识: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12.《山海经》中追日的“夸父”,《淮南子》中射日的“后羿”,《西游记》中七十二变的“孙悟空”和《聊斋志异》中一个个善良的“狐仙”,这些虚构的形象在现实生活中都有其“原型”。这是因为 ‎①意识本质上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②意识能够在反映现实世界基础上创造幻想的世界 ‎③观念中的形象并不需要现实的依据 ‎④观念中的形象并不是人脑的加工的产物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②正确,这些虚构的形象在现实生活中都有其“原型”。这是因为意识本质上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能够在反映现实世界基础上创造幻想的世界; ③错误,物质决定意识,观念中的形象需要现实的依据; ④错误,观念中的形象是人脑的加工的产物。 故选:A。‎ ‎13.天桥是老北京的记忆。为恢复北京中轴线上这一重要的地标性建筑,有关单位反复论证重建方案,绘制大量施工图纸,然后根据图纸进行施工。根据图纸进行施工体现了 A. 物质是意识变化的根源 B. 意识是物质的本原 C. 物质随意识变化而变化 D.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A不合题意,题目强调的是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没有体现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所以没有体现物质是意识变化的根源; B错误,意识不是物质的本质,物质的本质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C错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随物质的变化而变化; D符合题意,根据图纸进行施工,图纸所反映的是人们意识中的东西,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进行施工,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说明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故选:D。‎ ‎14.1916年爱因斯坦提出引力波存在,2016年2月人类首次确定探测到引力波信号,2017年10月16日,多国科学家宣布成功探测到一例双中子星引力波事件,人类首次窥见引力波源头的奥秘。人类为了这最后1秒的相遇,已经苦苦探寻百年。这印证了 A. 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B. 发挥能动性可以创造规律 C. 科学可以提高物质的规律性 D. 运动的规律超出人的认知范围 ‎【答案】A ‎【解析】‎ ‎【详解】A 符合题意,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指的是人的意识能够正确认识存在。人类首次发现引力波的过程说明人的意识能够认识太空,体现了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B说法错误,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可以认识规律,但不能创造规律; C说法错误,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人类科学不能提高物质的规律性; D说法错误,“运动的规律超出人的认知范围”属于不可知论,是错误的。 故选:A。‎ ‎15.原来很多人认为火星上是不存在水的,但科学家利用“火星快车”探测器观测到了火星在古代时洪水冲刷地表形成的区域。这表明 A. 随着实践的发展,意识能更好地反映客观事物 B. 没有现代科技手段,人们不可能认识未知之物 C. 主观意识与客观事物之间是隔离开来的 D.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一切规律起作用的条件 ‎【答案】A ‎【解析】‎ ‎【详解】A符合题意,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的认识器官,使人的意识能更好的反映客观事物,“学家利用“火星快车”探测器观测到了火星在古代时洪水冲刷地表形成的区域”,体现了这一点; B错误,现代科技手段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认识事物,但对人们认识事物不起决定作用; C错误,人的主观意识可以正确认识客观事物,二者具有同一性,所以把二者隔离开来的观点是错误的; D错误,规律具有条件性,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客观的,人的意识不是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 故选:A。‎ ‎16.知名学者茅于轼说:“一个人脾气好,不容易发火,不跟人过不去,不但对自己是幸福,也对他周围的人是幸福。相反,好发脾气,老跟人抬杠,喜欢挑人毛病的人,不但一辈子磕磕碰碰,他周围的人也受累。这个简单的道理我到四十岁才慢慢明白过来。”这是因为 ‎①人是具有社会性的 ②真理是成功实践的根源 ‎③意识具有目的性 ④意识调节控制人体生理活动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④符合题意,“一个人脾气好,对他周围的人是幸福。相反,好发脾气,他周围的人也受累”,说明人具有社会性,人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活动和脾气不但影响自己,还会影响他人,所以人应该发挥意识的能动性,调节和控制自己的生理活动; ②错误,认识反作用于实践,真理对人的实践具有正确的指导作用,但不是人成功实践的根源; ③不合题意,材料主旨是社会人需要控制自己的情绪,没有体现意识的目的性; 故选:B。‎ ‎17.有一副对联,上联:“桔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这形象地描绘了 A.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B.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C. 静止是一种特殊运动 D. 静止是事物相互区别的基础 ‎【答案】B ‎【解析】‎ ‎【详解】A不符合题意,对联体现了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没有单独体现运动的特点; B符合题意,该对联描述了舟与洲、鸽与阁的动静关系,洲不行、阁不飞描述的是相对与某一参照系来说,事物的空间位置没有改变,说明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C不符合题意,对联体现了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没有体现静止与运动的关系; D不符合题意,对联体现了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没有体现静止是事物相互区别的基础; 故选:B。‎ ‎18.王夫之说:“静者静也,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下列观点与之相同的是 A. 飞矢不动 B. 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C. 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 D.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答案】D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的相关知识。“静者静也,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 王夫之这句话体现了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的观点。“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体现了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D项符合题意;“飞矢不动”的观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的观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体现了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观点,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点睛】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静止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区别: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2)联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反对两种错误倾向:①一是只承认相对静止而否认运动--形而上学的不变论。②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19. 现实世界空间是三维的,绘画作为平面艺术是二维的。画家在二维平面所画的,只能是三维现实空间中实际物体的一部分,而人脑则通过这个部分将其想象成完整情形。这种现象表明,意识是 A. 对客观对象本质的反映 B. 对客观对象能动的反映 C. 对客观对象正确的反映 D. 对客观对象直观的反映 ‎【答案】B ‎【解析】‎ ‎【详解】意识对客观对象的反映有本质的,也有现象的。仅仅说“本质”反映,A错误;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意识具有能动性。画家绘画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是意识对客观对象的能动反映,B正确;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但意识不一定都是正确的,C错误;D“直观”反映,错误。此题选B。‎ ‎20.政府购买服务离老百姓的生活很近。如协管员维护交通秩序、绿化公司为公路两侧的花圃浇水、社区医院定期为60岁以上老人检查身体等,都是购买服务、改善民生的具体事例。到2020年,我国将在全国建立比较完善的政府购买服务制度。导致政府购买服务的做法 ‎①说明意识对事物总起促进作用 ②发明了新的联系和规律 ‎③反映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④符合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错误,意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只有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其促进作用; ②错误,联系和规律是客观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人不能发明新规律,人建立的新联系也是建立在事物已有联系基础之上; ③符合题意,政府购买服务改善民生,体现了政府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反映了政府以人为本的行政理念; ④符合题意,政府购买服务属于上层建筑的创新,适应了经济基础的要求,符合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故选:D。‎ ‎21.下侧漫画中的做法没有正确认识到 A. 规律是我们的感官可以直接感觉到的 B. 规律并非都是事物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C. 认识规律才能改造规律 D. 规律是客观的,人不能随意改变 ‎【答案】D ‎【解析】‎ ‎【详解】A错误,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人的感官直接感受到的是事物的现象,不是规律; B错误,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C错误,规律是客观的,人可以认识规律,但不能改造规律本身,人可以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利用规律,D符合题意,漫画中此人认为种鸡蛋也能生长出鸡蛋来,违背了鸡蛋是鸡下的这一基本道理,没有看到鸡蛋背后的生殖规律是客观的,人不能随意改变,故D 项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巧解漫画类选择题,可采用“口诀”法解答。考生应牢记下列口诀:图画要看全,褒讽弄明显,题旨是什么,联系课本选。“图画要看全”是指要看漫画中的人和 物,把握人、物的特征及其相互联系,注意漫画中的文字,注意漫画中的人、物与文字的关系,从整体上把握漫画的寓意。“褒讽弄明显”,我们先弄清是褒还是 贬,这对于选择有导向作用。“题旨是什么”,是指要在分析漫画的基础上,真正弄清漫画的寓意和主旨。弄清“题旨”要通过分析与综合,实现从现象到本质、从 表意到寓意的飞跃。“联系课本选”,是指在具体做题时,应将题干、题肢和书本主干知识相联系,不能脱离课本知识。‎ ‎22. 3D打印是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以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黏合材料为原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生产各种形状的产品的技术;3D打印不用模具,无需机构加工,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3D打印技术的发明应用表明 (  )‎ ‎①观念的存在不通过实践也能转化为现实的存在 ‎②观念的存在与现实的存在没有本质的区别 ‎③生产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是不断发展的 ‎④实践是主观与客观的交汇点和联接纽带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题肢①说法错误,因为观念的东西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够转化为现实,故排除;“观念的存在与现实的存在没有本质的区别”说法错误,②排除;从材料可以看出3D打印技术的发明应用表明生产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是不断发展的, 实践是主观与客观的交汇点和联接纽带,③④是对材料的正确解读。故答案选D。‎ ‎23.李克强说,向雾霾等污染宣战,不是说向老天爷宣战,而是要向我们自身粗放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宣战。这表明 A. 改造社会发展规律,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B. 向污染宣战需要从根本上变革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 C. 不应违背事物发展规律任意而为 D. 尊重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是治污成功的关键 ‎【答案】D ‎【解析】‎ ‎【详解】“向雾霾污染宣战,是要向我们自身粗放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宣战”,表明要尊重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是治污成功的关键,D项符合题意;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人不能改造规律,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需要尊重和利用自然规律,A项观点错误;向雾霾等污染宣战并不需要从根本上变革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B项观点错误;材料主旨是向雾霾等宣战需要改变自身粗放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不应违背事物发展规律任意而为”的观点不能准确回答应该怎样改变的问题,不如D项更适合题意,所以C项不合题意。答案选D。‎ ‎24.我希望,有朋自远方来,岁月不改其性,红尘不染其心;我希望岁月无痕,大地不老。——201路最美际遇充满诗情和画意。但从哲学角度看 ‎①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不存在“不改其性”的朋友 ‎②物质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岁月无痕”只能是美好的祝福 ‎③物质决定意识,人在红尘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不染其心”是不可能存在的 ‎④物质的运动具有绝对性,不存在“大地不老”的现象 A. ①④ B. ①②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④:题目中的观点有不合理性,物质的运动具有绝对性,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不存在“天地不老”的现象,也不存在“不改其性”的朋友,①④符合题意。 ②: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②说法错误。 ③: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因此在红尘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③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A。‎ ‎25.2019年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强化风险意识,常观大势,常思大局,科学预见形势发展大势和隐藏其中的风险挑战,做到未雨绸缪。要提高风险化解能力,透过复杂现象把握本质,抓住要害、找准原因,果断决策。这要求我们 ‎①认识到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②应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④善于抓住机遇,积极促成质变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意识、规律的知识。要强化风险意识,表明要发挥主观能动性,②正确;透过复杂现象把握本质,抓住要害、找准原因,果断决策,表明要尊重客观规律,③正确;①强调了意识的本质,材料没有体现;④强调了质变,材料没有体现。故选 C。‎ ‎26.有人说“物质是永恒的”,也有人说“一切事物都是有生有灭的”。这两种说法 A. 是矛盾的,因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B. 是矛盾的,因为物质是各种事物的总和 C. 并不矛盾,因为“物质”和“事物”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D. 并不矛盾,因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答案】C ‎【解析】‎ ‎【详解】A说法错误,这两种说法并不矛盾; B说法错误,物质不是各种事物的总和,而是对具体事物的概括和总结; C符合题意,“物质是永恒的”是哲学的“物质”概念,它是不生不灭的,具有永恒性,而“一切事物都是有生有灭的”中的“事物”是指的物质的具体形态,它是暂时的,两者是共性与个体,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D不合题意,“因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不能全面解释原因。 故选:C。‎ ‎27. 2015年初,引发人们广泛关注的电影《狼图腾》与纪录片《穹顶之下》内容虽然迥异,但主题都是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围绕这一主题我们应深刻把握 ‎①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②尊重客观规律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前提 ‎③自然生态与人类发展的矛盾不可协调 ‎④人存在于自然系统之中并给予重大影响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④符合题意,两部作品都强调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人存在于自然系统之中并给予重大影响;‎ ‎②说法错误,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③说法错误,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但认为自然生态与人类发展的矛盾“不可协调”是错误的。‎ 故选D。‎ ‎【点睛】世界的物质性 ‎(1)考查世界的物质性原理。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要求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考点往往联系哲学的其他考点,如“规律是客观的,要按规律办事”,“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要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矛盾是普遍的、要坚持全面的观点”、“发展具有普遍性,要坚持发展的观点”、“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等。‎ ‎(2)考查物质概念。注意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的区别,物质的唯一特性与固有属性。‎ ‎28.“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在新时代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行动指南。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们应深刻把握( )‎ ‎①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必须尊重自然界的客观性 ‎②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③自然生态与人类发展之间没有矛盾 ‎④自然界具有物质性,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④: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们应深刻把握自然界的事物都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它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必须尊重自然界的客观性,①④符合题意。‎ ‎②: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②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③:自然生态与人类发展之间存在矛盾,③错误。‎ 故本题选D。‎ ‎29.纳米是一种长度单位,纳米技术是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分解物质,使物质变成极细的结构,由于结构变化导致物质性质的改变。这说明( )‎ A. 物质具有客观性 B. 人们可以改变和创造具体物质 C. 物质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D. 人们可以改变或创造物质 ‎【答案】B ‎【解析】‎ ‎【详解】A:材料不是强调物质具有客观性,A不合题意。‎ B:纳米是一种长度单位,纳米技术是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分解物质,使物质变成极细的结构,由于结构变化导致物质性质的改变。这说明人们可以改变和创造具体物质形态,B符合题意。‎ C: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C错误。‎ D:人们可以改变或创造物质的具体形态,不是创造物质,D错误。‎ 故本题选B。‎ ‎30.迅速发展P2P网贷平台、支付宝等互联网金融业态,倒逼传统金融业开始审视自身的局限性。当前银行业更多停留在传统的管理思维模式中,唯有调整发展战略,顺势而为进行变革,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这表明( )‎ ‎①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②没有运动就没有事物的存在与发展 ‎③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④物质世界是绝对静止和相对运动的统一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②③:当前银行业更多停留在传统的管理思维模式中,唯有调整发展战略,顺势而为进行变革,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这表明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与存在方式,没有运动就没有事物的存在与发展,②③符合题意。‎ ‎①: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①说法正确但不合题意,排除。‎ ‎④: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④错误。‎ 故本题选C。‎ ‎31.有关研究显示,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十分紧密。一个物种的消失,一般可影响5到20个物种的功能与生存。每一种鸟类的消失,都将有大约90种昆虫、35种植物、2到3种鱼类随之灭绝。每两种鸟类消失,则必然会有一种哺乳动物随之灭绝。这说明 A. 自然界的事物是客观存在的,和人类的活动无关 B. 自然界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C.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D. 自然界的事物变化万千,人们不可捉摸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说明任何事物都与周围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自然界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B项符合题意;AC项与题意不符;自然界的事物变化万千,但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人们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并非不可捉摸,D项错误;正确选项为B。‎ ‎32.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含羞草会对陌生的机械刺激产生剧烈反应:把叶子合上。将含羞草从轨道上扔下,让它们坐了一次植物过山车。含羞草对此作出了反应,闭紧了叶子。在一天之内以60次为一组,重复7组让含羞草反复跌落,没多久,它们在跌落时就毫无反应了。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植物能“记住”外界信息,进一步佐证了()‎ ‎①一切物质都有对外界刺激反应的特性 ‎②意识是生物的特殊反应形式 ‎③不同形式的物质具有同样的反应特性 ‎④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植物能“记住”外界信息,进一步佐证了一切物质都有对外界刺激反应的特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①④项符合题意;不同形式的物质具有不同的反应特性,意识是生物的高级反映形式,②③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B。‎ ‎【点睛】意识的起源、本质:‎ 人类意识的产生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由一切物质都具有反应特性到生命物质的刺激感应性;由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由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意识的产生。人类意识产生前的全部反映形式发展的历史,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准备阶段,所以,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又是社会的产物。这是因为劳动不但是人类产生的决定性环节,而且也是意识产生的决定性环节,而劳动一开始就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劳动在意识产生过程中的作用表现在:劳动使猿脑变成人脑;劳动产生了语言;劳动推动了意识的发展。所以,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 ‎33.“镜像自我”理论认为,每个人对自己的意识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根据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而发展起来的,这个过程在人的一生中一直进行着。这一理论充分说明()‎ A.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B. 生物的反应形式是意识产生的前提 C.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D.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答案】A ‎【解析】‎ ‎【详解】A正确,每个人对自己的意识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根据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而发展起来的,这个过程在人的一生中一直进行着。“镜像自我”理论充分说明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BCD均不合题意,这三项与材料中“镜像自我”理论强调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的主旨不符,故不选; 故选:A。‎ ‎【点睛】意识本质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34.作为一门致力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技术科学,人工智能早已超越了科学家最初的想象,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井喷期”,正在深刻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社会形态从数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加速跃升。这说明 ‎①人工智能可以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 ‎②人工智能能够模拟人的思维,改变事物的固有属性 ‎③人工智能的发展将进一步推动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 ‎④人工智能能够延伸人的认识器官,推动实践活动的发展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题干强调人工智能推动社会形态向智能化加速跃升,说明人工智能的发展推动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入选。④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干,题干强调深刻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社会形态加速跃升,说明人工智能能够延伸人的认识器官,推动实践活动的发展,入选。①选项观点错误,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人工智能仅仅是对人的智能的模拟,并不能等价于人的意识,并不能能动的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排除。②选项观点错误,人工智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并不能说人工智能能够模拟人的思维,运动是事物的固有属性,并不会因为人工智能而改变,排除。故本题选D。‎ ‎35.十八届中央政治局至今已经进行了三十多次集中学习,与以往的集中学习不同,马克思主义学习议题不断上升,学习中突出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这是因为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客观世界最一般的规律 ‎②它能帮助干部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 ‎③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认识发展结出的丰美硕果 ‎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不合题意,“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客观世界最一般的规律”,并非题中所述原因;‎ ‎②④符合题意,之所以“马克思主义学习议题不断上升,学习中突出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这是因为它能帮助干部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③不合题意,“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认识发展结出的丰美硕果”也不是题中所述原因。‎ 故选:D。‎ ‎【点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二、非选择题 ‎36.某地竹资源丰富,传统竹产品加工业比较发达。该地村民外出旅游时,发现竹纤维产品市场需求量大、附加值高,于是建议政府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帮助企业引进先进技术深度开发竹资源。当地政府在广泛听取村民意见后,邀请专家进行论证,组织企业家实地考察,出台了技术支持和资金补贴等扶持政策,引导企业转型升级,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请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角度分析材料所蕴含的哲学道理。‎ ‎【答案】①物质决定意识,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村民的建议和政府出台的扶持政策都是立足于当地竹资源丰富的实际情况。‎ ‎②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要树立正确的意识。当地政府出台政策促进了经济发展,体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某地竹资源丰富,传统竹产品加工业比较发达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等知识的把握,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详解】本题设问指向请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角度分析材料所蕴含的哲学道理,属于体现类试题。解答时首先明确本题考查的知识范围是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包括:物质决定意识,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要树立正确的意识。然后调动运用上述知识,结合材料加以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的有机结合。‎ ‎【点睛】知识体现类材料题在高考试题中考查频率最高,是难度适宜的题型,它立足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分四步走。第一,通过设问明确设问指向,包括主体指向和知识指向。第二,依据指向,明确知识内容。第三,依据知识内容,对材料进行分析。第四,结合材料分析,对知识内容进行取舍,作答。‎ ‎37.材料:大气污染已成为人类健康的“杀手”,特别是PM2.5粒子产生的灰霾天气,已成为威胁人类社会健康的主要灾害之一。雾霾灾害,是大气长期污染造成的结果。习近平在北京考察时指出:应对雾霾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首要任务是控制PM2. 5,要从压减燃煤、严格控车、调整产业、强化管理、联防联控、依法治理等方面采取重大举措,聚焦重点领域,严格指标考核,加强环境执法监管,认真进行责任追究。‎ 运用唯物论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怎样治理雾霾天气,建设美丽中国。‎ ‎【答案】物质决定意识,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结合北京市实际情况,确定切实可行的治理方案。‎ ‎②意识可以改造世界。正确意识促进客观事物发展,错误意识阻碍客观事物发展。坚持正确意识(科学理论的指导、真理),克服错误意识(谬误)。要坚持正确观念的指导,促使社会生活向积极的方面发展,造福人民群众。‎ ‎③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本质必然的联系。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转移,人可以发现认识利用规律。按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当人类认识到环保与社会发展的规律,就会创造条件,让规律起作用,为了创造这些条件,北京市采取了种种措施治理污染。‎ ‎【解析】‎ ‎【分析】‎ 运用唯物论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怎样治理雾霾天气,建设美丽中国。通过审题可以看出该题属于措施类试题。该题的知识范围是辩证唯物论,该题涉及的知识要素有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能动作用、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等。解答时紧扣“治理雾霾天气”的信息,对接唯物论原理进行分析。如:“应对雾霾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首要任务是控制PM2. 5,要从压减燃煤、严格控车、调整产业、强化管理、联防联控、依法治理等方面采取重大举措”,这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也做到了坚持正确意识的指导;只有掌握雾霾产生的规律,改变雾霾产生的条件,就可以有效治理雾霾,这是尊重规律,同时把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详解】本题要求运用唯物论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怎样治理雾霾天气,建设美丽中国。考查学生对唯物论知识的掌握,属于措施类主观题,着重运用方法论回答问题。然后分析材料,提取具体措施,对接唯物论原理方法论即可。“应对雾霾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首要任务是控制PM2. 5,要从压减燃煤、严格控车、调整产业、强化管理、联防联控、依法治理等方面采取重大举措”,这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也做到了坚持正确意识的指导;只有掌握雾霾产生的规律,改变雾霾产生的条件,就可以有效治理雾霾,这是尊重规律,同时把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