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会宁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甘肃省会宁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文)试题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中期考试高二政治(文)试题 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扫除茅舍涤尘嚣,一灶清香拜九霄。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生盆狄烈轰鸣竹,守岁筵开听颂椒。野客预知农事好,三冬瑞雪未全消。”透过《除夜》这首诗,我们能够感受到,民族节日 ‎①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②可以消除各民族文化差异 ‎③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④是一个民族凝固的艺术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题肢①和③说法正确。民族文化差异不能也不可以被消除,题肢②说法错误;传统建筑是一个民族凝固的艺术,题肢④说法错误。本题选择A选项。‎ ‎2.“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段宋代朱熹《春日》中形容百花齐放春日盛景的诗句,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多样性的理想状态的描述。下面对于文化多样性理解正确的是 ‎①文化的多样性使世界文化多姿多彩 ‎②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 ‎③尊重文化多样性就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④尊重文化多样性就能实现世界文化的繁荣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 文化的多样性使世界文化多姿多彩,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①②说法正确。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好本民族文化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重要手段,而非唯一手段,③④说法过于绝对。本题选A项。‎ ‎3.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指出,“一带一路”建设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这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告诉我们 ‎①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②正确对待外来文化需要兼收并蓄 ‎③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④继承传统是文化创新与发展的重要基础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③符合题意,题目中强调“一带一路”建设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表明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也说明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②不合题意,材料体现不出我国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的内容;④说法错误,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与发展的重要基础。故选C。‎ ‎【点睛】正确认识和把握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 民族文化 世界文化 表现 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不同民族文化存在共性和普遍的规律 原因 各民族间存在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 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和普遍规律 结论 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文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之间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并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 ‎4.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在央视播出后,在国内外引发收看热潮和强烈共鸣。该片高度浓缩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一步坚定了改革的信心和决心。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大众传媒 ‎①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功能 ‎②新传媒的出现伴随着旧传媒的消失 ‎③是传承、创造文化的能动性活动 ‎④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大众传媒。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在央视播出后,在国内外引发收看热潮和强烈共鸣,说明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功能,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①④符合题意;新的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各种传媒都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中重要作用,②错误;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但不是传承、创造文化的能动性活动,③错误。故选C。‎ ‎【点睛】大众传媒的特点和地位: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集中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大众传媒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5.‎2019年4月26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企业家大会共有近900名中外代表参加。本次大会既是经贸活动商谈会,也是参会各方文化交流的平台。这体现了 A. 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B. 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 C. 文化交流通过外交活动才能实现 D. 商业贸易推动了文化交流的开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次大会既是经贸活动商谈会,也是参会各方文化交流的平台,这体现了商业贸易推动了文化交流的开展,D正确且符合题意;人口迁徙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A;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而不是重要手段,B错误;C说法太绝对,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D。‎ ‎【点睛】科技进步能改进文化传播的途径及手段。但要注意文化传播的途径及手段所指不同,文化传播的途径主要强调文化怎样传播的问题,必须有行为、动作;文化传播的手段主要强调文化靠什么传播的问题,必须是媒介。该公益广告只能是传媒的媒介即传播的手段,不是传播的途径。‎ ‎6.‎ ‎《朗读者》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节目旨在实现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传导作用,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节目一经播出就获得了巨大成功,好评如潮。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朗读者》的成功经验有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②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③集中展示了中华民族文化,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④富有创新精神,充分发挥了大众传媒在文化传递、沟通、共享中的强大功能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以央视热播节目《朗读者》为背景,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和文化塑造人生、大众传媒的知识。《朗读者》作为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通过央视热播取得巨大成功,表明大众传媒在文化传递、沟通、共享中的强大功能,节目宗旨表明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故②④符合题意要求。①与题意不符,故排除。③说的是庆祝民族节日的作用,故排除。故答案选D。‎ ‎7.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教育和人才培养,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我们之所以重视教育是因为 ‎①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②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③教育决定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 ‎④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答案】C ‎【解析】‎ ‎【详解】②④:我们之所以重视教育是因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养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②④符合题意。‎ ‎①: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但不能起决定性的作用,①说法错误。‎ ‎③:教育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但不能决定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③说法错误。‎ 故本题选C。‎ ‎【点睛】教育在文化传承中发挥的作用。①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养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②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8.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习近平的话告诉我们对待传统文化 ‎①必须在发展的基础上全面继承 ‎②应进行根本否定,敢于破旧立新 ‎③要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④要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应该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①错误。 ②:应该是辩证否定,而不是根本否定,②错误。 ③④:“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是要求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③④正确。‎ 故本题选D。‎ ‎9.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互联网与教育不断融合。截至目前,全国96%的中小学校实现网络接入,开通网络学习空间的学生、教师分别占45%和61%。可见 ‎①思想运动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 ‎②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文化传承方式的变革 ‎③“互联网+教育”决定着文化发展的方向 ‎④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了学习和教育资源的整合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该观点在题目中没有体现,①排除。‎ ‎②④:截至目前,全国96%‎ 中小学校实现网络接入,开通网络学习空间的学生、教师分别占45%和61%。可见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文化传承方式的变革,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了学习和教育资源的整合,②④选项正确。‎ ‎③: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文化发展的方向,③错误。‎ 故本题选D。‎ ‎10.近年来,《国家宝藏》《上新了故宫》等传统文化主题的综艺节目热度不断攀升,朗读、还原、沉浸式体验等各种新颖的形式推动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传承发展。这表明 ‎①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②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在发展基础上继承 ‎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 ‎④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强调的是《国家宝藏》等节目,以各种新颖的形式推动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传承发展,这体现了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①③符合题意;②说法错误,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材料强调的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④体现的是如何对待世界文化(外来文化),与题意不符。所以本题选A。‎ ‎11.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限工程的意见》指出: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持交流互鉴、开放包容;坚持统筹协调、形成合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因为 ‎①我国各民族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②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③传文化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 ‎④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 ‎③选项错误,传统文化对社会的作用具有双重性,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根据题意,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因为我国各民族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贡献,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①②选项入选。选A。‎ ‎12.故宫博物院院长在“长沙简帛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指出,文化遗产、文物包括考古成果的保护,最重要的就是让它“活”起来,把古人的知识、文化、智慧融入到人们的现实生活中。这是因为 ‎①文化创新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②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③文化交流能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④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①不选;题目中我们要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把古人的知识、文化、智慧融入到人们的现代生活中,因为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的重要保证,②入选;材料探讨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关系,未涉及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③不选;“把古人的知识、文化、智慧融入到人们的现实生活中”也就是要求文化创新需要体现时代精神,④入选。故本题答案为C。‎ ‎13.“一带一路”美术作品汇展上,中外美术家通过相互描绘对方国家的景观,展示不同民族艺术语言之优长,共同感悟“丝路精神”厚重的文化底蕴,借助“互绘”,实现“相知”。这体现了(  )‎ ‎①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②相互融合是文化发展的必然 ‎③尊重文化是文化创新的前提 ‎④民族文化有自己的精粹和个性。‎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中外美术家通过相互描绘对方国家的景观,借助“互绘”实现“相知”。这体现了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①正确;相互融合并不是文化发展的必然,②不选;尊重文化并不是文化创新的前提,③不选;“展示不同民族艺术语言之优长”体现了民族文化有自己的精粹和个性,④正确,故本题答案应为C。‎ ‎14.太阳死了,人还活着。科幻小说《流浪地球》描写了太阳即将毁灭,人类带着地球一起逃离太阳系,寻找新家园的故事。小说探讨了未来人类面临恶劣的生存环境时如何生存的问题,读者可以从中感悟到,“希望是人类谋求生存的不竭动力”。对这一感悟理解正确的是 A. 希望是灯塔,照亮前行的方向,是人类征服宇宙的首要条件 B. 希望是春风,唤醒沉睡的心灵,使人类在困境中奋发图强 C. 希望是清泉,滋润求生的愿望,是人类谋求生存的物质力量 D. 希望是闪电,激发生存的智慧,使人类摆脱自然的制约 ‎【答案】B ‎【解析】‎ ‎【详解】A选项错误,该观过度夸大了“希望”作用。C选项错误,希望是一种精神力量,不是物质力量。D选项中“摆脱自然的制约”的表述错误。读者可以从该部电影中感悟到,“希望是人类谋求生存的不竭动力”,说明了希望作为一种意识能够使人类在闲境中奋发图强,B选项入选。‎ ‎15.2018年,随着首批运营商启动移动通信‎5G技术部署车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家居、无人机等多个万亿规模的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产业也将随之崛起。这表明 ‎①科技已经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 ‎②文化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③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更高水平发展 ‎ ‎④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①观点错误。‎ ‎②:材料没有体现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②与题意不符。‎ ‎③④:材料主要是表明科技和创新的重要性。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更高水平发展,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③④正确。‎ 故本题选B。‎ ‎16.2018年春节,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首播。节目形式新颖,“和诗以歌”,增强了经典诗词的艺术感染力,深受观众喜爱。山区孩子演唱《苔》的天籁之声感人至深,著名歌手演唱的《墨梅》获得网民广泛点赞……这反映传统文化的传承 ‎ ‎①要以开发创新为目的和归宿 ‎②既要不忘本来又要创新思路 ‎③要以满足群众需求为价值导向 ‎④以现代传播手段的运用为前提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创新的知识。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①说法错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④表述错误。节目形式新颖,“和诗以歌”,增强了经典诗词的艺术感染力,深受观众喜爱。这反映传统文化的传承,既要不忘本来又要创新思路,又要以满足群众需求为价值导向,②③符合题意。故选C。‎ ‎17.“一种文化有了深厚的根,才能吸收外来文化。唐朝民间佛经数十倍于儒经,但中国文化并未变成印度文化,因为我们有那么强有力的文化根基。”上述观点旨在说明 ‎①要吸收外来文化的一切成果 ‎②要反对“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 ‎③文化创新要保持本民族特色 ‎④学习外来文化要坚持以我为主 A. ②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表述错误,要吸收一切优秀文明成果。②不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要以我为主,没有提到“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等内容。③符合题意,“一种文化有了深厚的根,才能吸收外来文化”表明文化创新要保持本民族特色。④符合题意,唐朝学习佛经,但并未变成印度文化说明学习外来文化要坚持以我为主。故选D。‎ ‎【点睛】文化创新的途径有: 1、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2‎ ‎、(基本途径)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应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3、(基本途径)对待外来文化,我们应面向世界,博采众长;4、应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要克服“守旧主义”、“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倾向。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要坚持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借鉴和融合。‎ ‎18.‎2018年9月2日,第十八届亚运会闭幕式在印尼雅加达举行春江花月夜的悠扬曲调中,舞者们如古画中的江南仕女般翩翩起舞,荷叶、玉笛、琵琶、飞檐、灯笼、窗权、青瓷,充满了江南风韵与中国气息。传统而又富有底蕴的中华文化与现代而又充满魅力的人工智能在舞台上完美融合,展示了一个快速发展、科技担当、海纳百川的当代杭州风貌。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具有包容性 ‎②继承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③体育盛会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 ‎④科技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科学技术对文化发展的影响、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的相关知识。传统而又富有底蕴的中华文化与现代而又充满魅力的人工智能在舞台上完美融合,展示了一个快速发展、科技担当、海纳百川的当代杭州风貌。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具有包容性,也反映了科技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①④正确;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②说法错误,排除;体育盛会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不是手段,③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D。‎ ‎19.‎2018年9月30日,《大汉雄风——徐州汉代楚国精品文物展》在武汉博物馆开展。该展览由徐州博物馆与武汉博物馆联合举办,精选了徐州博物馆文物107组189件,包括形制齐备的印章、装备完善的兵马俑、精美绝伦的彩绘歌舞俑和晶莹剔透的玉器等,分为“地下宫殿·灵魂居所”“宫室百官·制同京师”“楚汉雄兵锐兵强阵”“国力充盈·盛世繁华”“永生之梦·事死如生”等五个单元,全方位地展现了汉代楚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这些文物是( )‎ ‎①文化的基本载体,是中华文明的标志 ‎②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④反映特定时代文化的物质载体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③④:在武汉博物馆展览的历史文物,全方位地展现了汉代楚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这些文物是反映特定时代文化的物质载体,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③④符合题意。‎ ‎①: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①错误。‎ ‎②: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②错误。‎ 故本题选D。‎ ‎【点睛】汉字是文字的一种。汉字内容丰富,为中华各族人民所认同、通用,但不能说汉字为世界各国人民所认同、通用,也不能说汉字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字。文字与汉字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是文字的一种,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20.印度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后,便与中国固有文化相互影响、融合。在隋唐,外来佛教适应中国的文化习俗,演变为以禅宗为代表的中国化佛教,形成中华文化儒、释、道并存的格局,使中华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度。这一史实表明 ‎①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 ‎②不同文化的融合导致文化差异性的消失 ‎ ‎③文化交流借鉴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④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同时,应做到不失本色 A. ①④ B. ③④ C. ①②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文化交流。“印度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后,便与中国固有文化相互影响、融合….. 使中华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度”体现了中华文化能够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共处,求同存异,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 同时体现了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同时,应做到不失本色,①④正确;②不选, 因为文化融合不会导致文化多样性消失;③错误,因为立足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故本题选A。‎ ‎【点睛】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求同存异侧重于不同文化之间相处时的一种外在的、静止的状态;兼收并蓄侧重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一种内在的、动态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2)包容性不是说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被其他民族吸收、借鉴,而是中华文化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另外,包容性也并非是说融合其他民族文化或融入其他文明。‎ ‎(3)判断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常见标志词:广泛吸纳、博采众长、古今交融、中西合璧、和而不同、和睦相处、完美结合、融入、借鉴等。‎ ‎21.2018年“奋”当选内地年度国内汉字,代表振奋人心,奋发图强;“顺”字当选香港年度汉字,释义为“顺利,顺畅。事物发展或事情的进行没有障碍”;台湾民众则选出“翻”字为年度汉字,意指政治生态的改变。这表明 A. 汉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B. 年度汉字见证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C. 评选年度汉字注重实际运用,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特点 D. 开展年度汉字评选活动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薪火相传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开展年度汉字评选活动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薪火相传,D正确且符合题意;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A错误;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见证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B错误;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特点,C错误。故本题答案选D。‎ ‎【点睛】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是汉字和史书典籍,而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是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 ‎22.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但是,书籍的印刷、传播、保存却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从古老的雕版印刷、活字印刷,到现在的激光照排、电子存储,书籍走进了千家万户,对文化的普及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A. 书籍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 B. 文化发展应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C. 史书典籍见证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D. 科技进步促进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科技进步对文化的影响。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书籍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现在的激光照排、电子存储使书籍走进了千家万户,对文化的普及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说明科技进步促进文化的传播与发展,D符合题意;材料强调在书籍发展的过程中,每一次进步都是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发生的,ABC均不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科学技术中每一项重大发现和发明都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当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 ‎23.一碗妈妈做的炸酱面,是挥之不去的儿时记忆;一碗豆花,融溢着对外婆的深深思念;一碗羊肉泡馍,沉淀着浓浓的乡愁……食物温暖了胃,也温暖了心。这说明 A. 食物所承载的文化是不断发展的 B.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食物承载着家的温暖和故乡情怀 C. 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相互交流,不断融合 D. 情感与思念是饮食文化发展的源泉 ‎【答案】B ‎【解析】‎ ‎【详解】B:一碗妈妈做的炸酱面,是挥之不去的儿时记忆;一碗豆花,融溢着对外婆的深深思念;一碗羊肉泡馍,沉淀着浓浓的乡愁,这表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食物温暖了胃,也温暖了心;味蕾会恋上食物,心会记起那个人。这说明食物承载着家的温暖和故乡情怀,B符合题意。‎ A:材料未涉及饮食文化发展的相关内容,A不符合题意。‎ C:材料未涉及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相互交流与融合的相关内容,C不符合题意。 D:社会实践是文化发展的源泉,D错误。 故本题选B。‎ ‎24.某少数民族地区实施“十百千万”传统工艺人才培育工程以来,银饰、刺绣、蜡染等非遗技艺正在成为当地扶贫脱困的有力抓手。从苗族蜡染手机套到苗绣小书包,各种非遗技艺贴合生活需求,让游客爱不释手。将非遗与扶贫相结合 ‎①推进了民族共同繁荣 ‎②传承发展了民族文化 ‎③凸显了地域文化差异 ‎④实现了民族文化平等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的关系。从材料可以看出,某少数民族地区,银饰、刺绣、蜡染等非遗技艺正在成为当地扶贫脱困的有力抓手。将非遗与扶贫相结合有利于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有利于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相互交融,带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推进民族共同繁荣,①②符合题意;材料不体现地域文化的差异,③不符合题意;我国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是由宪法和法律确认的,不是因为将非遗与扶贫相结合得以实现的,④错误。故选A。‎ ‎【点睛】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25.《消除贫困,一个国家的承诺》《大国应有什么样的“文艺范”》……政论节目《中国正在说》聚焦中国发展故事,将国家高速发展的成就用深具艺术感的形式呈现出来,吸引了大批观众。这档节目 ‎①凸显了媒体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②紧扣时代脉搏,传播了正能量 ‎③对提升观众的理性精神具有决定性作用 ‎④有助于我国吸收各民族文化优秀成果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③选项“具有决定性作用”的表述错误。④选项过于夸大了该节目的作用,且该观点与题意不符。节目《中国正在说》聚焦中国发展故事,将国家高速发展的成就用深具艺术感的形式呈现出来,凸显了媒体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紧扣时代脉搏,传播了正能量,从而吸引了大批的观众。①②选项入选。选A。‎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80年前的12月13目,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同胞惨遭杀戮,无数妇女遭到蹂躏残害,大批儿童死于非命,三分之一建筑遭到毁坏,大量财物遭到掠夺,南京之痛,国之痛。‎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2017年12月13目,中国迎来第四个法定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也是南京大屠杀80周年。当天上午,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了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的国家公祭仪式。牢记历史,捍卫和平。“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行就意味着重犯。”三年前,习近平在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讲过的话,仍萦绕在耳边,久久不绝,引人深思。这一年,“铭记”写在很多人心里。“如果丧失对历史的记忆,我们的心灵就会在黑暗中迷失”。俄罗斯著名历史学家克柳切夫斯基的这句名言,提醒着世人“铭记”的意义。‎ 结合材料,请运用“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的知识回答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意义,并运用“文化的特点”的知识对怎样才能更好地让中学生“牢记历史,铭记国之痛”提几点建议。‎ ‎【答案】意义:①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以此营造“牢记历史,不忘国耻”的文化氛围,激发人们的民族自尊心和振兴国家的历史责任感;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通过年年公祭,在潜移默化中使人们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把对国之痛的“铭记”写入心里。‎ 建议:①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因此通过开展有关“牢记历史,不忘国耻”方面的社会实践,能够强化中学生对于历史的记忆;②个人的文化修养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的教育而逐步培养起来的,因此学校要加强历史教育,让学生对南京大屠杀惨案有全面、准确的认识;③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因此为了让中学生牢记历史,学校可以为中学生购置有关南京大屠杀惨案方面的书籍、带领学生参观记录日军暴行的遗址等,中学生可以通过这些活动产生强国的情感。‎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从文化生活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运用基础知识解决相应问题的能力。‎ ‎【详解】‎ 本题要求学生结合材料,请运用“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的知识回答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意义,并运用“文化的特点”的知识对怎样才能更好地让中学生“牢记历史,铭记国之痛”提几点建议。本题包括两小问,第一问要求学生运用“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的知识回答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意义,本题的知识范围为““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属于意义类主观试题。学生在回答本小问时要紧扣文化对人的影响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并结合材料进行回答。第二问要求学生运用“文化的特点”的知识对怎样才能更好地让中学生“牢记历史,铭记国之痛”提几点建议。本小问的知识范围为“文化的特点”,属于建议类主观试题。学生在回答本题时要紧紧围绕文化的特点: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个人的文化修养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的教育而逐步培养起来的,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这三个方面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即可。‎ ‎【点睛】文化的特点 A.(文化与社会)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B.(文化与个体)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有文化。‎ C.(文化与物质)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也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 ‎27.2019年4月,中国将举办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2019年3月,中国与意大利签署《关于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谅解备忘录》。意成为首个G7集团成员与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的国家。卢森堡、牙买加也相继与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建设的谅解备忘录,至此,中国与127个国家和29个国际组织签署了173份“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古代中国许多物质文化和发明创造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方后,对促进西方近现代科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近代西方天文学、数学和医学等知识,也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的。这两条通道所展现的开放、包容的文化交流心态为我们树立了光辉典范。我们要充分发掘沿线国家深厚的文化底蕴,积极发挥文化交流与合作的作用,使沿线各国都可以吸收、融汇外来文化的合理内容,促进不同文明的共同发展。5年来,正是“一带一路”这种平等性、开放性、普惠性的特质,为东西方文化注入了新鲜的活力,赋予新的时代风格,是东西方文化和谐共生相互融合。‎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知识,谈谈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如何做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和谐共生相互融合?‎ ‎【答案】(1)要充分利用商业贸易、教育等途径加强中华文化与沿线各国文化交流。‎ ‎(2)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使沿线各国都可以吸收、融汇外来文化的合理内容,促进不同文明的共同发展。‎ ‎(3)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要充分发掘沿线国家深厚的文化底蕴,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4)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解析】‎ ‎【详解】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知识,谈谈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如何做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和谐共生相互融合?‎ 从材料可以看出,“一带一路建设中要充分利用商业贸易、教育等途径加强中华文化与沿线各国文化交流,充分发掘沿线国家深厚的文化底蕴,使沿线各国都可以吸收、融汇外来文化的合理内容,促进不同文明的共同发展。既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可从文化传播的途径、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态度、尊重文化多样性应坚持的原则、做中华文化传播的使者等方面,谈谈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如何做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和谐共生相互融合。‎ ‎【点睛】我们应怎样进行文化交流?‎ ‎(1)尊重文化多样性,坚持正确的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2)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共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3)既要更加热情的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4)创新文化传播方式(或途径),借助现代文化传播手段(大众媒体),进行中外文化交流。‎ ‎(5)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交流、借鉴与融合。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在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 ‎(6)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要正确处理好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封闭主义”和“守旧主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28.‎ 随着互联网越来越走进人们生活,节假日有了新玩法。“互联网”的味道更浓了,而且正在弥漫流行。假日期间晚辈看见长辈在一起,要迅速建群,在群里发红包。饭做好了,一家人也上桌了,但是晚辈不能先动筷子,因为现在长辈也流行晒朋友圈了,得等到他们拍完照片后,才能动筷子;然后还要时时注意朋友圈,看到长辈晒了图片,要及时点赞。‎ 在网络时代,不少大家庭都建起了微信朋友圈,这样即使家庭成员分布在各地,也能在网络空间实现家庭大团圆。通过微信语音、视频问好,帮助人们实时分享快乐,让浓厚的情感更加轻松地表达。通过互联网,传承了中华民族节庆文化中尊老敬老、家人团圆的传统,同时又有了新玩法,使节庆文化得到了发展。‎ 中华民族的节日既要保留传统,也应适时变化。请用文化继承与发展的有关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答案】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在互联网时代,中华民族春节既保留传统,又适时而变,增加互联网的时代内涵,才能使中华民族春节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②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和鲜明的民族性。中华民族春节保留传统,有利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积累,保持春节文化的民族特色,发挥中华民族春节文化的精神纽带作用。‎ ‎③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能够因时而变。在互联网时代,中华民族春节增加互联网的时代内涵,才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对社会与人的发展期积极作用。‎ ‎【解析】‎ ‎【分析】‎ 本题以节庆文化为话题设置背景材料,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文化继承与发展等有关知识点的掌握,着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考生反思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本题要求考生运用文化继承与发展的有关知识对“中华民族的节日既要保留传统,也应适时变化”的观点加以说明,属于分析说明类的解答题。考生在分析说明时,可从传统文化的继承性、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等角度进行作答即可。‎ 材料中,中华民族春节既保留了传统,又适时而变,增加互联网时代内涵,才能使中华民族春节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说明了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材料中,在互联网时代,中华民族春节增加互联网的时代内涵,才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对社会与人的发展期积极作用,说明了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能够因时而变;中华民族春节保留传统,有利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积累,保持春节文化的民族特色,发挥中华民族春节文化的精神纽带作用,说明了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点睛】有关传统文化的命题 ‎(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2)传统文化影响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社会发展 ‎(3)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弘扬传统文化能够增强民族认同感。‎ ‎(4)传统文化如果能够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所以应该给传统文化注入时代元素。‎ ‎(5)对待传统文化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6)对待传统文化要坚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正确把握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7)把握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发挥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教育在文化发展中的功能。‎ ‎(8)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 ‎29.回首过去,新中国70年的历程沉淀下来的发展智慧、凝聚起怎样的精神力量?在克服困难中发展壮大,在应对挑战中超越自我,这样的故事贯穿于新中国70年奋斗历程。从一穷二白的起点出发,我们还曾遭遇封锁与遏制,经历洪水、地震、非典疫情的考验,面对金融危机和贸易摩擦的挑战。但愈是艰险愈向前,我们在游泳中学会了游泳,一路行进至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位置,正在建设人类历史上规模最浩大、最雄伟的现代化事业。在克服困难中发展壮大,涵养了一种关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这样一种斗争精神,就是一种知难而进、逆流而上的勇气,一种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精气神,一种遇强更强、愈挫愈勇的坚韧。经过70年不懈奋斗,中国人深信“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知道许多时候胜利要通过斗争获得。斗争精神、奋斗意志,贯穿于70年风云激荡的岁月,也将推动中国走向更光明的未来。‎ 在克服困难中发展壮大,激荡着战胜前进路上一切风险挑战的信心。经历了70年风风雨雨,中国人民什么风浪没有见过?什么阵势没有经历过?这让我们在面对风险挑战时具有强大的心理承受力和乐观精神。“涉深水者得蛟龙”,有党的坚强领导,有社会主义制度做保障,在70年的坐标中不懈奋斗,我们可以克服今天的困难,迎接美好的明天。‎ 结合材料,运用我们的“民族精神”的知识,分析奋斗精神在新中国成立70年奋斗历程中的作用?‎ ‎【答案】①斗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是支撑新中国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斗争精神为新中国在克服困难中发展壮大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②斗争精神是新中国应对挑战中超越自我,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增强国际竞争力、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有力保证,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强基固本;③斗争精神与爱国主义息息相关,维系着中华各民族团结统一,激励着中华儿女为新中国发展繁荣不懈奋斗。‎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斗争精神、奋斗意志,贯穿于70年风云激荡的岁月,也将推动中国走向更光明的未来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详解】材料中,在克服困难中发展壮大,涵养了一种关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故可以从斗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是支撑新中国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的角度进行分析。‎ 材料中,这样一种斗争精神,就是一种知难而进、逆流而上的勇气,一种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精气神,一种遇强更强、愈挫愈勇的坚韧,故可以从斗争精神为新中国在克服困难中发展壮大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的角度进行分析。‎ 材料中,斗争精神、奋斗意志,贯穿于70年风云激荡岁月,也将推动中国走向更光明的未来,故可以从斗争精神是新中国应对挑战中超越自我,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增强国际竞争力、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有力保证的角度进行分析。‎ 材料中,有党的坚强领导,有社会主义制度作保障,在70年的坐标中不懈奋斗,我们可以克服今天的困难,迎接美好的明天,故可以从斗争精神与爱国主义息息相关,维系着中华各民族团结统一的角度进行分析。‎ ‎【点睛】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解答此类问题,可从中华民族精神的地位、作用和弘扬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等方面思考。具体包括:(1)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2)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3)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4)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5)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有利于使全体人民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全面推进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