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甘肃省河西五地高二下学期联考政治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甘肃省河西五地高二(下)联考政治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 1. 电子车票主要是指通过网络支付获取虚拟凭证(二维码、短信信息等),乘车人凭此代替原本的纸质车票(汽车票、火车票等)登车。购买电子车票( ) ①仍然符合商品流通的要求 ②使货币的基本职能发生了变化 ③使用的是虚拟货币 ④改变了商品交换的方式。 A. ①②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B 【解析】①④符合题意,购买电子车票仍然符合商品流通的要求,因为仍然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只不过改变了商品交换的方式; ②错误,货币的基本职能没有发生变化; ③错误,使用的不是虚拟货币,而是现实的货币。 故选:B。 本题考查:货币的职能 (1)价值尺度是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2)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必须用现实的货币(金属货币、纸币、电子货币),不能用观念上的货币。流通手段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是商品交换的一种形式,其公式是:商品 --货币--商品。(与以前的交换相比较,买卖出现分离。)。 本题主要考货币的职能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的能力,难度一般,解答时要仔细审读材料,运用已有的知识,对题干提供的材料、信息进行分析、甄别、遴选。 2. 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在一般情况下,下列选项中与如图反映的变动关系相一致的是( ) ①y为人民币汇率 x为商品进口量 ②y为货币流通速度 x为实际需要的货币量 ③y为个别劳动时间 x为商品价值总量 ④y为某种商品价格 x为该商品替代品需求量。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C 【解析】图示表明:y与x同增同减。 ①正确,人民币汇率上升,有利于进口,进口增加。人民币汇率下降,不有利于进口,进口减少。y与x同增同减。 ②错误,货币流通速度加快,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减少。货币流通速度降慢,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增加。y与x成反向变化。 ③错误,个别劳动时间增加,商品价值总量减少。个别劳动时间减少,商品价值总量增加。y与x成反向变化。 ④正确,两种商品为互为替代品,当其中一商品价格上升时,另一商品需求量上升,当其中一商品价格下降时,另一商品需求量下降。y与x同增同减。 故选:C。 本题考查:外汇和汇率价格与供求的关系。。 外汇是指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所谓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影响价格,价格也会影响供求。一般来说,当供给大于需求时,价格下降,当需求大于供给时,价格上升。当价格上升时,供给增加,需求下降,当价格下降时,供给下降,需求增加。 本题是坐标轴类试题,学生一定要明确变量之间的关系。 1. 来自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7月8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6853,较前一交易日6.6820的中间价下跌33个基点。不考虑其他因素,人民币汇率下跌对我国经济影响可能有( ) ①扩大出口商品价格优势→推动出口贸易发展→增创外汇 ②人民币实际价值减少→降低人民币国际购买力→增加国内储蓄 ③美元实际价值增加→优化美国对外投资结构→增强投资优势 ④提升进口商品人民币价格→增加企业进口成本→促使企业自身转型升级。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①符合题意,人民币贬值,有利于出口,因此会扩大出口商品价格优势,推动出口贸易发展,从而增创外汇; ②不合题意,人民币实际价值减少,与国内储蓄的增减无关; ③不合题意,人民币贬值,美元实际价值增加,会扩大对华投资,但不一定能优化美国对外投资结构; ④符合题意,人民币贬值,有利于出口,不利于进口,即会提升进口商品人民币价格,增加企业进口成本,这就促使企业自身转型升级。 故选:A。 本题考查:人民币升值和贬值的影响 人民币贬值,有利于出口,不利于进口,不利于我国居民出国留学旅游,不利于我国对外投资,但有利于外商来华投资等; 人民币升值,有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有利于我国居民出国留学旅游,有利于我国对外投资,但不利于外商来华投资等。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的选项。 2. 2016年被许多人称为VR(虚拟现实)元年。VR设备用户量大幅度上升,2016年大概会销售2000万台VR设备。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资本看好VR内容(影视、游戏等)市场,大量投资蜂拥而至。大量投资进入VR内容领域的依据是( ) ①作为互补商品,VR设备销量增加必然带动内容需求增多 ②作为消费升级形成的新需求,VR内容消费将决定VR产业的发展 ③作为享受资料,VR内容消费将完全取代发展资料的消费 ④作为新的消费热点,VR内容生产前景广阔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D 【解析】①正确,在有互补关系的商品中,一种商品的需求上升,也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上升。VR设备与VR内容为互补品,因此,VR设备销售量增加会带动VR内容需求增多。 ②错误,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材料信息说明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而不是生产决定消费。 ③错误,享受资料消费与发展资料的消费在人的消费中的作用各不相同。因此,作为享受资料,VR内容消费不会取代发展资料的消费。 ④正确,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因此,作为新的消费热点,VR内容生产前景广阔。 故选:D。 本题考查: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 1、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影响 不同商品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一般来说,价格上升,需求下降,价格下降,需求上升。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不仅受该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而且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 (1)在可以相互替代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会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量,转而消费另一种商品,导致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反之则反。 (2)在有互补关系的商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不仅使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也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则反。 (3)生活必需品需求弹性较小,高档耐用品需求弹性较大。 2、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 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的发展促进生产的发展。 (1)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2)消费调节生产。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3)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4)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本题考查价格变动的影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学生要理解VR设备与VR内容为互补品。其次学生要理解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1. 国家采取措施推动民间资本进入铁路、市政、金融、能源、电信“电信、教育、医疗等领域,但一些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利用自身与政府职能部门的密切关系,变相设置“玻璃门”和“弹簧门”,使这些措施难以真正落实,必须打破。打破“玻璃门”和“弹簧门”( ) ①有利于各类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共同发展 ②能够提高民营企业效益,发挥其主导作用 ③是为了加强宏观调控,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④能够更好地发挥市场作用,拓宽民间投资渠道。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C 【解析】①④正确,国家推动民间资本进入国有或国有控股的重要行业,目的是让各类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样能够更好的发挥市场作用,拓宽民间投资渠道; ②本身说法错误,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 ③不符合题意,该措施处理的是不同经济成分的关系,不涉及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故选:C。 本题考查:国有经济的实现形式,市场经济 (1)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2)市场经济 ①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 ②市场竞争能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考生在分析题肢的时候,要结合材料进行思考,注意排除错误选项和无关选项。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本题难度适中。 1. 前些年,农民张某从本村承包了20亩土地搞大棚种植,收入颇丰,国家土地流转政策落实后,张某将这20亩地转包给了李某,每年从李某处获得转包金。对农民张某的收入可这样认识( ) ①前者属于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后者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 ②前者属于按劳动要素分配,后者属于按资本要素分配 ③前者属于按劳分配,后者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 ④前者属于劳动性收入,后者属于财产性收入。 A. ③④ B. ②④ C. ①③ D. ①② 【答案】A 【解析】①错误,从本村承包了20亩土地搞大棚种植的收入是按劳分配所得; ②错误,前者属于按劳动分配; ③④正确,从本村承包了20亩土地搞大棚种植的收入是按劳分配所得,是劳动性收入,后者属于按资本要素分配,属于财产性收入; 故选:A。 本题考查:我国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生产要素(劳动、技术、管理、资本等等)按贡献参与分配。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应用知识能力,难度一般。我们做每一道政治选择题都是运用已有的知识,对题干提供的材料、信息进行分析、甄别、遴选,平时要注意夯实基础,培养能力。 2. 2016年《发展和改革蓝皮书No.7》指出,尽管中国基尼系数已经连续6年下降,但幅度较小。此外,城乡、地区间的居民收入差距仍然偏高。面对这种情况,国家应当( ) ①实行按劳动要素分配,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 ②完善收入分配政策,缩小居民收入差距 ③降低企业职工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促进收入分配公平 ④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过程中都兼顾效率与公平。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①不合题意,实行按劳动要素分配会拉大收入差距,不利于收入分配公平; ②④符合题意,由材料内容可知,中国基尼系数已经连续6年虽有下降,但幅度较小,且城乡、地区间的居民收入差距仍然偏高,因此国家要完善收入分配政策,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过程中都兼顾效率与公平; ③不合题意,降低企业职工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会增加其纳税负担,不利于促进收入分配公平。 故选:D。 本题考查: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途径 ①坚持和完善基本分配制度--制度保障; ②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③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重要举措。要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大的问题。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此题考查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途径,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学生准确把握题干主旨,结合教材所学选出答案,也可运用排除法去除与材料主旨内容无关的选项。 1. 2017年我国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中央和地方财政通过合理安排收入预算、全面盘活存量资金,确保财政支出强度不减且实际支出规模扩大,增加的支出,主要用于保障重点领域开支需要。若不考虑其他因素,积极财政政策发挥作用的传导路径是:( ) ①合理安排收入预算→国家增发国债→重点领域扩大支出规模 ②居民收入增加→人民群众消费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社会发展 ③民生领域政府投入持续增加→社会总需求扩大 ④提供相应产品的企业生产扩大→就业人员增加。 A. ①→④→②→③ B. ④→①→③→② C. ①→③→④→② D. ④→②→①→③ 【答案】C 【解析】合理安排收入预算,国家增发国债属于积极的财政政策,有利于重点领域扩大支出规模。故①在第一位。 民生领域属于重点领域,国家增发国债会导致民生领域政府投入持续增加,有利于社会总需求扩大。故③在第二位。 需求影响供给,社会总需求扩大,将导致提供相应产品的企业生产扩大,从而就业人员增加。故④在第三位。 就业人员增加,会直接增加居民收入,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人民群众消费结构优化,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故②在第四位。 因此,积极财政政策发挥作用的传导路径是①→③→④→②。 故选:C。 本题考查: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指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财政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财政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的决策。 ①扩张性财政政策(又称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的总需求;主要措施有:增加国债、降低税率、提高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 ②紧缩性财政政策(又称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减少和抑制总需求;主要措施有:减少国债、提高税率、减少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 本题为传导类客观题,考查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思维的严谨性。解答本题,学生要首先要注意起点是否正确,即题干设问的材料指向的第一步结果。其次,学生要注意推理过程的严谨性。此类题中的推理过程的论证是关键,切记跳跃性思维。 2. 我国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同有关国家和地区多领域互利共贏的务实合作,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这意味着我国( ) ①经济发展的根本基点是对外开放 ②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 ③利用自身优势支配世界市场的发展 ④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①错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基点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②正确,我国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对外合作,表明我国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 ③错误,“支配世界市场的发展”说法错误。 ④正确,我国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反映我国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 故选:D。 本题考查: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要趋利避害、勇敢地迎接挑战,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①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拓展对外贸易,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 ②创新利用外资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 ③要“引进来”与“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 ④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我国发展的根本基点。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是闭关自守,不是盲目排外,而是立足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一般。要求学生在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正确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及善于运用知识对选项进行辨析排除。 1. 2018年全国两会,江苏省常州市华罗庚中学学生撰写的《关于加强幼师队伍管理》的调查报告,经致公党界别的全国政协委员提交到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后,被确定为正式提案。“学生提案”被政协确定为正式提案( ) ①体现了人民政协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 ②表明了在我国,提案权行使主体的范围不断扩大 ③反映了我国公民参与基层民主管理能力不断提高 ④有利于增强青年学生的公民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感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③ 【答案】B 【解析】①④符合题意,“学生提案”被政协确定为正式提案,体现了人民政协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有利于增强青年学生的公民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感; ②说法错误,提案权是人大代表的权利,行使主体的范围并未扩大; ③不合题意,材料中没有涉及基层民主管理; 故选:B。 本题考查:人民政协的性质和职能 人民政协的性质: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形式。 人民政协的职能: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 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可运用排除法,排除说法错误和不符题意的选项,选出正确选项。本题难度中等。 1. 2018年4月,李克强总理签署国务院令,公布《国务院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内容包括修改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等16部行政法规、取消相关陆生野生动物或其产品进出口的初审等。此举( ) ①表明政府行使立法权与决定权 ②是政府履行基本职能的具体表现 ③坚持了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原则 ④有利于进-步促进政府依法行政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①表述错误,政府没有立法权与决定权; ②④符合题意,根据题意,国务院公布《国务院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此举是政府履行基本职能的具体表现,有利于进一步促进政府依法行政; ③表述错误,为人民服务是政府的宗旨。 故选:C。 本题考查:我国政府的职能;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 1.我国政府的职能 ①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 ②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③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 ④进行社会建设的职能; ⑤生态文明建设职能。 2.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 ①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以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②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不断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 ③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 本题主要考查了我国政府的职能、政府依法行政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时要准确理解材料中“国务院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的具体内容,注意把材料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排除错误的选项。 2. 近来,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行动取得了良好效果,显示了政府根治网络低俗之风的决心。在这场净化网络环境的斗争中,政府的威望和公信力得到人民的认同。此举表明我国政府的权威体现在( ) ①依法行政,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②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全国和各级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务 ③讲信誉,有令必行,有禁则止,得到人民的自觉认可和拥护 ④依法执政,体现审时度势的忧患意识和执政为民的责任意识。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①符合题意,依法行政,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符合有权威政府的要求; ②不符合题意,选项的主体应该是人大; ③符合题意,选项属于有权威政府的要求; ④不符合题意,依法执政的主体是党。 故选:C。 本题考查:树立政府的威信 (1 )来源:政府的威信从根本上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是否被人民认可和接受是区别政府有无威信的标志。 (2)政府威信的树立: ①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科学决策、依法行政、审慎用权、完善社会管理、优化公共服务,要自觉接受人民监督,与人民群众保持和谐关系; ②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有良好的业绩; ③政府工作人员要重品行、作表率,牢记权为民所赋,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成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 1. 2018年8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受国务院委托。国家发改委报告了今年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财政部报告了今年以来预算执行情况;教育部报告了发展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工作情况。材料表明( ) ①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民主集中制决定国家重大事务 ②人大统一行使国家权力监督其他国家机关的工作 ③我国的政体是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④国务院协助全国人大常委会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①不合题意,全材料强调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权,不是决定权; ②③符合题意,全国人大常委会听取了国家发改委报告今年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财政部报告今年以来预算执行情况,教育部报告发展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工作情况,这表明人大统一行使国家权力监督其他国家机关的工作,也表明我国的政体是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④说法错误,人大决定全国和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务,其他机关具体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力,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事务应该主要有政府负责。 故选:C。 本题考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以人大为基石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是由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这一制度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真正保证了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 (2)优越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制度,它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无比的优越性。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性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法律地位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其常设机构是全国人大常委会。 (2)职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最高立法权(制定法律的权力)、最高决定权(决定国家或地方重大事项)、最高任免权(任免一府两院领导及其组成人员)、最高监督权(监督宪法和法律实施以及一府两院的工作)。 (3)地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人大常委会在人大闭会期间代行人大部分职权。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对基础知识的准确把握排除法去除观点本身错误的和不合题意的选项。 1. 2017年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1954年这一制度被写入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下列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认识正确的有( ) ①在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实施区域自治 ②民族自治地方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③自治机关包括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大和政府 ④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①错误,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②错误,民族自治地方享有一定的自治权。 ③④正确,民族区域自治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故选:D。 本题考查: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包括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自治机关是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识记及理解的能力,较为简单。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学习好文科的基础。学生要注意夯实基础,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以避免失分。 2.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下列表述符合法制精神的是( ) ①“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②“国王创造法律,而非法律创造国王” ③“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 ④“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①②强调的是“人治”而不是“法治”,与题意不符,应排除; ③强调法律、立法的重要性; ④强调的是公正的审判,即司法机关要公正司法,严格执法。二者都符合法制精神。 故选:D。 题目考查: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 题目将民主和法制与名言警句相结合,需要对每一句话进行分析其意思,把握句子的意思是否和题目中的法制精神是不是一致的。 题目适中,需要对语言有一定的了解,有一定的文字功底 3.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这表明( ) ①文化影响力是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的基础和核心 ②一个国家的文化影响力是与经济影响力同步增强的 ③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④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归根到底以经济发展水平和影响力为基础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①说法错误,经济和科技是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的基础和核心; ②说法错误,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因此一个国家的文化影响力不一定是与经济影响力同步增强的; ③④符合题意,由材料内容可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中国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逐渐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这表明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共同作用的结果,也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归根到底以经济发展水平和影响力为基础。 故选:D。 本题考查:世界多极化 综合国力: (1)综合国力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硬实力是指支配性实力,是指一国的经济力量、军事力量、资源力量,科技力量等等,通俗的说硬实力是指就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力量。硬实力是有形的载体,软实力是无形的延伸。软实力则分为国家的凝聚力、文化被普遍认同的程度和参与国际机构的程度等。强盛的软实力,恰是一种硬形象。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国家提升软实力比提升硬实力更为困难。 (2)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本题考查综合国力的有关知识,考查考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考生在分析题肢的时候,要结合材料进行思考,排除题肢中本身说法错误的,从而筛选出正确的选项。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 1. 2018年2月发布的《中国话语海外认知度调研报告》显示:近两年中国话语在国外的认知度大幅提升,汉语拼音“中为洋用”正在成为英语圈国家的一种新现象。“春节”“气功”等中国传统文化类词汇知名度排前,“高铁”“支付宝”“网购”等新兴词汇、“中国梦”“一带一路”等新时代政治词汇获得较高关注。这说明( ) ①文化的价值取决于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②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传播的主要内容 ③中外文化交流传播的形式和内容不断变化发展 ④科技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有助于增强文化影响力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①表述错误,“取决于”说法错误; ②不合题意,该项与题意主旨不吻合; ③④符合题意,根据题意,汉语拼音“中为洋用”、“春节”“气功”等中国传统文化类词汇知名度排前、“高铁”“支付宝”“网购”、“中国梦”“一带一路”获得较高关注。这说明中外文化交流传播的形式和内容不断变化发展,科技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有助于增强文化影响力; 故选:D。 本题考查:文化传播的途径 ①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②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③文化交流传播的形式和内容不断变化发展; ④科技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有助于增强文化影响力。 本题主要考查了文化传播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把材料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排除错误或不合题意的选项。 2. 徽派古村落,依山造屋,傍水结村,推窗见河,开门走桥,顺自然显人文。类似这样特色鲜明的古村落各地都有。我们必须保护好这些古村落,因为( ) ①古村落承载的乡土栖居方式已经成为多数人的选择 ②各具特色的古村落展现了文化的多样性 ③古村落对于研究人类文明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④保护好古村落有助于全盘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B 【解析】①说法错误,“成为多数人的选择”的说法不符合事实; ②③符合题意,古村落也属于文化遗产,对于研究人类文明演进具有重要意义,各具特色的古村落展现了文化的多样性; ④说法错误,“全盘”继承传统文化的说法过于绝对,应该是批判继承。 故选:B。 本题考查:文化的多样性 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文化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 1. 近期,讲述中国故事的电视剧《琅琊榜》不仅在美国、韩国、新加坡等国电视台热播,而且登陆亚洲、非洲、北美等地的电视剧网站,受到亿万外国观众的热捧。由此可见( ) ①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要认同其他民族文化 ③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 ④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共享的强大功能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①符合题意,讲述中国故事的电视剧《琅琊榜》受到亿万外国观众的热捧,表明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说法错误,认同的应该是本民族文化; ③说法错误,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不是手段; ④符合题意,借助于电视台、电视剧网站,中国的电视剧受到亿万外国观众的热捧,表明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共享的强大功能。 故选:B。 本题考查: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现代文化传播手段 1、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 (1)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所以,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2)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3)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2、现代文化传播手段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集中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大众传媒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此题考查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现代文化传播手段,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学生准确把握题干主旨,结合教材所学选出答案,也可运用排除法去除本身说法错误的选项。 1. 一场气势恢宏的音乐会《人文颂》,拉开了主题为“贸易扬帆、文化远航”的深圳第九届文博会的序幕。《人文颂》以交响乐的形式,演绎着“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中华思想精华,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传递着中国人的文化自信。这告诉我们( ) ①文化自信有助于培养多元文化意识 ②文化自信得益于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③文化自信确保中国梦的实现 ④文化自信需要进行文化创新 A. ①③ B. ③④ C. ①② D. ②④ 【答案】D 【解析】①说法错误,文化自信强调对自身文化的自信,而不是培养多元文化意识; ②符合题意,文化自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这得益于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③说法错误,“确保”中国梦的实现的说法夸大了文化自信的作用; ④符合题意,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道路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故文化自信需要进行文化创新。 故选:D。 本题考查: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1)含义: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文化自信,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2)表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表现为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 本题考查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要把握材料主旨,找出与主旨一致的表述,可运用排除法去除说法错误的选项。 2. 明代思想家薛瑄曾将廉者分为三等:见理明而不妄取者为上;尚名节而不苟取者次之;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者再次之。“不妄、不苟、不敢”这一理念给我们的启示是( ) ①应树立廉洁文化的自觉性 ②应以传统廉政思想为修廉的根本 ③要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修养 ④要坚守传统的名节观和价值取向。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①③符合题意,本题材料中“不妄、不苟、不敢”理念,启示我们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达到不妄取的境界,做到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心。要克服“贪占心里、攀比心理、侥幸心理、宽容心理和自暴自弃心理”,做一个正直理性的人,心理健康的人。由此可见,①③两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 ②④说法错误,传统文化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传统的廉政思想”以及“传统的名节观”等属于传统文化,故②④两项表述不科学,故不能入选。 因此,答案是B 项。 本题考查: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 (1)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 (2)科学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在于通过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自觉接受先进文化的陶冶,使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不断升华。 (3)青年学生要不断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 解答本题最快的方法为排误法,即排除题肢本身说法错误的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这样既节省了考试时间,又提高了正答率。本题难度不大。 1. 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独特之处,在于把哲学观念与历史文脉融入砖石草木之中,使建筑成为中华文化传承的视觉象征。例如为世人所称道的苏州园林,“虽未人作,宛自天成”,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这印证了( ) ①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②园林建筑是文化的物质载体 ③文化的传承依赖于传统建筑的保护 ④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独特之处,在于把哲学观念与历史文脉融入砖石草木之中”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选项①符合题意,应选; 建筑成为中华文化传承的视觉象征,体现了文化作为精神活动与产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载体,因此选项②表述正确,应选; 文化的传承不仅表现为传统建筑、除此之外,还有传统习俗、文艺、思想,因此选项③观点错误,不选; 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因此选项④观点错误,不选; 故选:A。 本题是文化生活题,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中华文化的特点、传统文化的表现与特点,具体如下: ①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 ②传统文化往往表现为传统习俗、传统文艺、传统建筑和传统思想。 ③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本题是对传统文化的表现以及特点的识记与运用的考查,此外材料的阅读也不能忽视。 2. 哲学不是宗教,但它也能给人以信仰;哲学不是艺术,但它也能给人以美感;哲学不是科学,但它也能给人以真理;哲学不是伦理,但它也能教人以向善。哲学就是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由此可见( ) ①哲学是研究信仰、美感、伦理的具体科学 ②哲学具有帮助人们追求真善美的教化功能 ③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④哲学的理论思维依赖于思维的历史和成就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①说法错误,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因此,哲学不等于具体科学; ②符合题意,哲学不是宗教,但它也能给人以信仰;哲学不是艺术,但它也能给人以美感;哲学不是科学,但它也能给人以真理;哲学不是伦理,但它也能教人以向善。这说明哲学具有帮助人们追求真善美的教化功能; ③说法错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④符合题意,哲学就是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由此可见,哲学的理论思维依赖于思维的历史和成就。 故选:D。 本题考查:哲学的功能和任务,哲学与具体科学 1、哲学的功能和任务 (1)哲学的功能: ①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 ②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认识社会,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③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对待人生,正确对待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正确对待生与死、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 (2)哲学的任务: 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从哲学的本义上看,哲学就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的学问,哲学就是一种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这样的学问当然会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 2、哲学与具体科学 (1)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哲学则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2)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解答本题最快的方法为排误法,即排除题肢本身说法错误的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这样既节省了答题时间,又提高了正答率。本题难度不大。 1.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通过对所处情景的描写为读者勾勒出了一个悲苦哀愁的境界。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所处情景是哀愁情绪的物质载体 ②哀愁情绪是所处情景的真实再现 ③哀愁情绪对所处情景具有决定作用 ④诗人的哀愁情绪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①④符合题意,题目中,李清照通过对所处情景的描写为读者勾勒出了一个悲苦哀愁的境界,其中,所处情景是哀愁情绪的物质载体,诗人的哀愁情绪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②错误,哀愁情绪是所处情景的主观反映; ③错误,情绪作为意识不能起决定作用; 故选:B。 本题考查: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这就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 ②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意识不仅能能动地认识世界,而且能能动地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指导人们有效开展实践,促进客观事物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们的活动引入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努力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本题考查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的知识,主要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解题的关键: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 1. 地球上生物细胞的直接能源为三磷酸腺苷。最近,研究人员将含磷陨石放置在模拟的早期地球环境中与酸性流质物等进行反应,产生了原始的、可供生命使用的能量源--三磷酸腺苷分子的早期形式。该发现为解开地球上的无机环境如进化出最初的生命物质这一生命起源之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上述试验进一步证明( ) ①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具有共同的基础和本质 ②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的转变是无条件的、必然的 ③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的规律具有同样的表现形式 ④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进化的规律是能够被认识的。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①正确,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具有共同的基础和本质,即物质,①当选; ②明显错误,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的转变是无条件的、必然的,转变(转化)是有条件的,排除②; ③错误,不同的规律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排除③; ④正确,规律是能够被认识的,材料说明这一点,而且符合题意,④当选。 故选:B。 本题考查:世界的物质性,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本题考查生活与哲学的基础知识,解答哲学题,需要考生强化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2. 2017年10月16日,美中欧多国科学家宣布,通过全球约70个地面及空间望远镜从红外、X光、紫外和射电波等多个波段的观测,人类第一次直接探测到来自双中子星合并的引力波,并同时“看到”由这一壮观宇宙事件发出的电磁信号,但双中子星合并之后会变成了什么,依然没有答案。这表明( ) ①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②认识受到实践水平的制约,实践工具的革新会推动认识发展 ③对某一事物真理性认识不会成为某代人的专利,它永远会昂首向前 ④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真理性认识必须在集体探索中才能发现。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答案】B 【解析】①不符合题意,题意主旨不体现真理与谬误之间的关系,故排除; ②符合题意,根据题意,通过全球约70个地面及空间望远镜从红外、X光、紫外和射电波等多个波段的观测,人类第一次直接探测到来自双中子星合并的引力波,并同时“看到”由这一壮观宇宙事件发出的电磁信号,这说明认识受到实践水平的制约,实践工具的革新会推动认识发展; ③符合题意,“双中子星合并之后会变成了什么,依然没有答案”这表明对某一事物真理性认识不会成为某代人的专利,它永远会昂首向前; ④表述错误,“必须在集体探索中才能发现”说法错误,也可能是个体实践过程中发现; 故选:B。 本题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了人类认识的发展。 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2.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 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只有一个。 ②真理的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真理的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我们要正确对待错误。 本题属于体现类的选择题,需要对题中材料进行详细解读,针对每一部分信息提炼对应教材的相关理论。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有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解题的关键:哲理与材料对接的吻合性,解题时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无关的选项。 1. 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根基。振兴实体经济,必须牵住创新这个“牛鼻子”,依靠创新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因为( ) ①事物性质主要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 ②主要矛盾决定着事物的发展 ③关键部分甚至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 ④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①说法错误,事物性质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 ②符合题意,牵住创新这个“牛鼻子”强调要抓主要矛盾,因为主要矛盾决定着事物的发展; ③符合题意,“牛鼻子”是牵牛这个活动的关键部分,说明关键部分甚至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 ④说法错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故选:C。 本题考查:抓主要矛盾、部分影响整体 1、抓主要矛盾 原理: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决定着事物的发展进程; 方法论:要求我们办事情首先要抓住主要矛盾,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2、部分影响整体 原理: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解答本题最快的方法为排误法,即排除题肢本身说法错误的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运用此方法的前提是熟练掌握相关基础知识,本题难度不大。 2.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一观点蕴含的哲学道理有( ) ①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②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③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 ④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 A. ①④ B. ②④ C. ①③ D. ②③ 【答案】C 【解析】①③正确,“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体现了同一性与斗争性作为矛盾的基本属性,两者不可分割:一方面,矛盾双方的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性; ②错误,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的关系,非矛盾双方本身,不能转化; ④错误,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故选:C。 本题考查: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 ①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②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③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本题难度适中,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首先明确题干的中心思想,将题干主旨与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围绕题干主旨进行选择即可。 1. 新一轮农村改革,坚决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将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正式提上农村土地制度和产权改革层面,通过制度创新推动农业发展方式根本转变,再一次推动农村生产力大释放,从而确保改革红利最大释放并用之于农。从哲学角度看,这表明( ) ①实践基础上的制度创新是农村改革的先导 ②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就能推动生产力发展 ③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 ④农村体制变革是人民利益与社会规律性内在统一的要求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D 【解析】①错误,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农村改革的先导; ②④符合题意,“将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正式提上农村土地制度和产权改革层面,通过制度创新推动农业发展方式根本转变”这表明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就能推动生产力发展;“推动农村生产力大释放,从而确保改革红利最大释放并用之于农”这表明农村体制变革是人民利益与社会规律性内在统一的要求; ③不合题意,“三权分置”改革体现的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而不体现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 故选:D。 本题考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1)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本题以“三权分置改革”为背景,考查学生运用哲学知识理解国家意志的能力。注重考查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材料分析型选择题是高考中常见的一种题型,即以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事物、新现象、新时政热点为背景而设置的材料,平时应引导学生多关心,引导学生分析。 1. 如何处理快递产生的包装物,成了全社会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武汉某高校学生脑洞大开,把快递盒回收改造成礼品盒、收纳盒等创意物品,再免费赠予学生使用。把快递盒回收再利用进一步佐证了( ) ①人们多样的价值选择是取得创意成功的源泉 ②事物的多重属性是满足人们不同需要的前提 ③学生的创意从根本上推动了事物价值的转变 ④事物价值的实现建立在物与人关系的基础上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①错误,创意成功的源泉在于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认知; ②④正确,把快递盒回收再利用进一步佐证了事物的多重属性是满足人们不同需要的前提,事物价值的实现建立在物与人关系的基础上; ③错误,随着时空的推移和条件的变化,一定事物的价值也会发生变化。 故选:C。 本题考查:价值和价值观 ①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②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对人生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③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考生在分析题肢的时候,要结合材料进行思考,注意排除错误的选项。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本题难度适中。 二、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2.0分)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长,农村电商市场不断扩大;同时,购物网站上的商品价格一般低于实体店的商品价格,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网购行列。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100EC.CN)发布的《2017(上)中国网络零售市场数据监测报告》显示,2017年上半年,中国农村电商交易规模达到4402亿元,占全国网购市场规模的17%.预计到2017年底,中国农村网购市场规模将达到6300亿元。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将农村电商作为一个条目单独陈列出来,这进一步刺激了农村网购市场的发展。 结合材料运用“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的相关知识,分析农村网购市场规模扩大的原因。 【答案】①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消费的根本因素(或生产决定消费)。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刺激了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 ②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消费水平不仅受当前可支配收入的影响,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和收入差距的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农民收入的增加,使农村消费市场潜力大增; ③价格变动影响消费。低廉的价格会增加人们对商品的需求量,从而推动农村网购市场的发展; ④消费心理影响消费行为。农村网购市场规模扩大与人们的从众心理、求实心理等有着密切关系; ⑤国家政策可以刺激消费。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将农村电商作为一个条目单独陈列出来,这进一步刺激了农村网购市场的发展。 【解析】此题考查影响消费的因素的知识,考查学生调动知识分析阐释问题的能力。设问知识范围是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设问要求结合材料分析农村网购市场规模扩大的原因,属于原因类试题。解答此题首先需要学生分析材料,然后调动课本相关知识,最后把课本知识与材料有效对接和整合。 本题为原因类试题,解答原因类试题一般做到“两审读,一发散,一结合”。所谓“两审读”,第一是审读主干材料,依据主干材料抽取主体信息和主旨信息;第二是审读设问,通过设问明确指示的指向范围,或者主体指向。“一发散”就是依据设问或者主干信息,明确问题核心,以问题核心为中心,发散相关有效知识点。“一结合”,结合发散指向与设问核心,正确作答。 1. 全国卫星导航系统被誉为“人类在太空中的眼睛”,谁拥有了这双“眼睛”,谁就能更准确地看清这个世界以及确定自己的位置,甚至获得不可估量的经济利益。目前,包括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在内的诸多国家或地区都不惜投入巨资建设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一场发展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竞争已鸣枪起跑。多个卫星导航系统的竞争,将是一场世界大赛,领先者将占据主导地位,落后者将被边缘化。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卫星导航系统全球化竞争下的残酷现实。孙家栋院士指出,系统性能是竞争的核心。 结合材料,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知识分析中国参与卫星导航系统间竞争的战略意义。 【答案】(1)合作、竞争和冲突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中国参与卫星导航系统间的竞争有利于中国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并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2)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3)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参与卫星导航系统间的竞争有利于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4)中国参与卫星导航系统间的竞争符合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要求,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解析】本题题目类型意义类,答题范围政治生活,知识限定:当代国际社会有关知识。要求结合材料分析中国参与卫星导航系统间竞争的战略意义。通读材料后,根据材料中中国参与卫星导航系统间的竞争可知,涉及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有利于中国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并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多个卫星导航系统的竞争,将是一场世界大赛,领先者将占据主导地位,落后者将被边缘化”涉及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谁拥有了这双‘眼睛’,谁就能更准确地看清这个世界以及确定自己的位置,甚至获得不可估量的经济利益”涉及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中国参与卫星导航系统间的竞争有利于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符合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要求,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本题属于意义的题型,要求结合材料并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作答,本题知识限定明确,当代国际社会有关知识在教材的第四单元,体系是比较明晰和集中的,但并非都要答。因此这类试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解答这类题要特别留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从材料中找答案,同时,答案呈现时遵循“知识+意义分析”的原则。 2. “靠脸吃饭”的时代来了!农行、建行、招行在部分网点已经开始“刷脸取款”,人们无需携带银行卡,只需要站在银行ATM机前,看一眼摄像头,再输入手机号、取款金额、密码,即可提取现金。曾经“刷脸取款”的核心技术-- 人脸识剐算法,一直垄断在极少数西方发达国家手中。我国某科研团队在探索人脸识别算法应用过程中经历多次失败,但他们迎难而上,本着精益求精的精神,通过互联网采集大量人脸数据来进行训练,使其不断“进化”,实现了技术上的重大突破。不少银行客户对“刷脸取款”的安全性和可操作性持有怀疑态度,银行方面则强调“刷脸取款”比传统的刷卡取款更加便捷,可以降低伪卡风险、减少设备吞卡数量,同时也不用担心银行卡丢失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一部分人如白领、知识分子、学生等对这项新技术的疑虑逐渐打消,但仍有人对随意采集面部特征数据这样的隐私信息表示了担忧。 运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中人们对“刷脸取款”有不同态度的认识。 【答案】①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因人们的社会地位、需要不同而不同(或受人们的立场、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等不同的主体条件的限制),对刷脸取款就会有不同的认识; 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或受社会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水平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同时期人对刷脸取款存在着不同看法; ③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刷脸取款的技术创新为客户提供了更安全和便捷的服务,使人们的疑虑逐渐打消。 【解析】本题为认识类试题,要求运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中人们对“刷脸取款”有不同态度的认识。我们可从两个方面加以分析:第一,为什么“人们对‘刷脸取款’有不同态度”?因为价值判断具有主体差异性,具有社会历史性,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第二,怎样对待“人们对‘刷脸取款’有不同态度”?必须遵循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本题为认识类试题,高中政治中就常常针对某一现象,某一时事,某一热点要求谈谈学生对此类题的认识,此类题一般提供材料内容很普遍,贴近现实生活,但是问题本身无任何提示语言,因此学生在做此类题时,往往茫然不知所措,失分较多。解题方法与技巧: 策略一:判断表态--阐述道理--明确做法。 策略二: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 1.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中,A市特别注重通过法治文化建设推进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该市积极培育和践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引领法治文化建设;既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法治元素,又大胆吸收国外有益的法治文化,丰富法治文化的内涵;大力提倡社会主义道德,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设计并推出各种形式的法治文化活动和普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市民参与度;充分发挥报纸、电视等的独特优势,并积极建设法治文化宣传主阵地。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A市的举措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有什么启示。 【答案】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法治文化建设,坚持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文化的继承交流中推动法治文化融合与创新。 ③立足法治建设实践,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 ④发挥大众传媒的传递、沟通和共享功能,建设法治文化传播主阵地。 【解析】本题题目类型启示类,答题范围文化生活,要求结合材料说明A市的举措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有什么启示。首先我们要认真阅读材料,找出材料中A 市的举措,注意答题时要紧扣启示指向的对象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由“积极培育和践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引领法治文化建设”可知,启示我们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法治文化建设,坚持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由“既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法治元素,又大胆吸收国外有益的法治文化,丰富法治文化的内涵”可知,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文化的继承交流中推动法治文化融合与创新;由“大力提倡社会主义道德,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设计并推出各种形式的法治文化活动和普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市民参与度”可知,要立足法治建设实践,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由“充分发挥报纸、电视等的独特优势,并积极建设法治文化宣传主阵地”可知,要发挥大众传媒的传递、沟通和共享功能,建设法治文化传播主阵地。 本题属于启示类的题型,要求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作答,知识限定不明确,说明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理解、探究问题的能力,有一定的综合性,解题的关键是,一方面要对课本的知识框架非常熟悉,另一方面能认真研究设问及材料中的措施,逐点分析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对应分析,注意答案一定要紧扣“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