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选修二专题二第四框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学案
第四框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 对应学生用书页码P20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的危机。 2.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 3.固定资本的更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物质基础。 4.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完整的经济危机理论。 对应学生用书页码P20 经济危机理论的主要内容 [识记·探究层级]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的危机,但这种过剩不是生产的绝对过剩,而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的过剩。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一是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二是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3.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呈现的四个不同阶段:危机阶段、萧条阶段、复苏阶段、高涨阶段。 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物质基础:固定资本的更新。 由美国华尔街引爆的世界金融危机有如飓风海啸,迅速波及全球。不管是同属发达国家的欧洲联盟国家,还是日本,以及坐享石油换美元的中东,或者说是新兴崛起的“金砖四国” 等国家,都在感受着这场金融飓风带来的狂扫与震撼。破产、失业、生产下降等现象接踵而至。许多学者认为这其实就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爆发经济危机的根源是什么? [提示]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爆发经济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具体表现为:一是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二是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这些将激发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 [理解·应用层级] 经济危机理论的主要内容 (1)实质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过剩的危机。但这种过剩不是生产的绝对过剩,而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的过剩。 (2)根源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3)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的发生,使资本主义再生产呈现出扩张与萎缩的周期性。大体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 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 ) A.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 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对抗 C.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D.生产的无政府状态 解析: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也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本题选C项。 答案:C 经济危机理论的意义 [识记·探究层级] 1.在物物交换的情况下,社会不会爆发普遍过剩的经济危机。但在商品流通条件下,有可能爆发生产普遍过剩的经济危机。 2.李嘉图把资本主义生产等同于物质生产一般,并在此基础上得出资本主义制度 将永远存在下去的错误结论。 3.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的意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完整的经济危机理论,他们不仅科学地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而且阐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及其物质基础,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从而揭示出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理解·应用层级] 经济危机理论的意义 (1)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对经济危机的认识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萨伊、李嘉图等人不承认资本主义会爆发全局性的经济危机,并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一种美好的、永恒的制度。 (2)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意义 ①科学地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②阐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及其物质基础。 ③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 ④揭示出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❷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完整的经济危机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的重要意义在于( ) ①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②阐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及其物质基础 ③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 ④揭示了资本主义长期发展的必然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本题运用排除法。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从而揭示出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④的说法显然是不正确的。 答案:A 对应学生用书页码P21 [例1]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物质基础是( ) A.生产的绝对过剩 B.生产的相对过剩 C.固定资本的更新 D.生产的无政府状态 [解析] 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即使资本主义经济走出萧条,步入复苏,又为下次危机的到来准备了物质条件。所以,固定资本的更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物质基础。 [答案] C [例2] 1914年1月,在美国别的汽车企业工人平均日工资不到2美元的情况下,汽车大王亨利·福特作出了一个令整个西方世界都为之震动的举动:将本企业工人平均日工资提升至5美元!福特在其晚年出版的《财富笔记》中指出,他给工人以高工资,“是效率问题,绝不是慈善行为”。同时他还从全社会的角度分析了提高工资的必要性,“一个失业者是无业消费者,他没有购买能力。一个低收入者是购买力不足的消费者,他也没有购买能力。商业的衰退是因为购买力的下降而导致的,而购买力的下降则是由不确定因素或收入不足造成的。解决商业衰退的办法就是提高购买力,而其根源就在于工资。” (1)福特的做法能不能从根本上阻止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为什么? (2)运用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分析福特的做法。 [解析] 本题属于典型的材料分析题,要求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有关原理对福特的言论进行分析评价。第(1)问,必须紧紧抓住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指出仅仅有限地提高工人的工资,并没有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克服经济危机。第(2)问,针对福特指出的提高工资是效率问题,绝不是慈善行为,运用价值规律的理论,分析提高工资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意义。针对福特对购买力不足产生的影响的认识,运用供给和需求的关系、经济危机理论分析增加收入、提高购买力的意义。 [答案] (1)不能。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福特主张增加劳动者工资,并没有从根本上彻底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决定资本家不可能放弃对剩余价值的追求。因此,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阻止经济危机的爆发。 (2)①马克思认为,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福特通过增加工人工资,激发工人的积极性,提高了个别劳动生产率,从而在竞争中获得了更多剩余价值。②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客观上要求生产和消费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福特主张通过增加工人工资促进消费,反映了社会化生产的客观要求。③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提高工人的工资,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加消费需求,提高工人的生活水平,可在一定程度上缓和经济危机爆发的程度。 对应学生用书页码P68 一、选择题 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两个具体表现分别是( ) ①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 ②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 ③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④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③ 答案:B 2.由于企业的减产、停产、倒闭破产,市场上积压的商品逐渐减少,供需矛盾得以缓解。生产不再继续下降、失业人数不再继续增加,但社会购买力仍然很低。这一现象属于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的________阶段。( ) A.危机 B.萧条 C.复苏 D.高涨 答案:B 3.要根除经济危机从根本上就要( ) A.消灭资本主义制度 B.加大国家对经济调控 C.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D.把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有机结合起来 答案:A 4.资本主义再生产具有周期性的原因是( ) A.资本主义生产规模扩大造成的 B.资本主义财富集中于少数人手中造成的 C.社会生产各种比例关系日趋协调造成的 D.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造成的 答案:D 5.1923~1929年在任的美国总统柯立芝说:“既然只有富人才是有价值的,因此政府应该谨防多数人的意见。由于贫穷是罪恶的报应,政府便不应该向高尚的富人征税,以援助卑贱的穷人。由于富人最了解他们的利益之所在,政府便不应该干预他们经营的企业。”柯立芝上述思想对美国历史造成的最大影响是( ) A.加剧了美国工人阶级的贫困 B.加深了美国工人和资本家的矛盾 C.阻碍了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实施 D.为大规模经济危机的发生埋下了祸根 解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的直接原因是资本主义的生产相对于人民购买力大大剩余了,而柯立芝放任资本家的生产,并且拒绝帮助穷人而任其贫困,为产品相对剩余和经济危机的爆发埋下了祸根。 答案:D 6.二战后,由于政府对经济运行的干预,使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呈现出新的特点,表现在( ) ①危机的周期缩短 ②危机的破坏程度减弱 ③周期过程中的阶段交替界限不清 ④出现了“滞胀”现象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7.1929年10月24日,美国爆发了资本主义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一周之内,美国人在证券交易所内失去的财富达100亿美元,农场主为了销毁“过剩”的产品。把牛奶倒进密西西比河。当时纽约流行一首儿歌:“梅隆拉响汽笛,胡佛敲起钟。华尔街发出信号,美国往地狱里冲!” 1933年3月4日,在经济危机最严重的时刻,富兰克林·D·罗斯福就任美国第三十二届总统。为了挽救濒于绝境的美国经济,他开始实施“新政”。罗斯富的“新政”并非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一场为保证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定发展,在资本主义经济肌体内部进行的一场“伤筋动骨”的大手术,“新政”把美国拉回人间。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是什么? 答案:(1)实质:是生产过剩的危机,但这种过剩不是生产的绝对过剩,而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的过剩。 (2)根源: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8.在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性大危机期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产量下降了44%,社会生产大约后退到1908~1909年的水平,还毁坏了大量的社会财富。美国毁坏了92座炼钢炉、英国毁坏了72座、德国毁坏了28座、法国毁坏了10座;1933年,美国有1 040万亩棉花在棉田中被铲倒毁掉,有540万头猪抛进密西西比河;英国的大批鲜橘子、巴西的2 200万袋咖啡被倒进了大海。危机还使劳动者大批失业。据1932年9月《幸福》杂志估计,美国有3 400万成年男女和儿童,即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8%的人口无法维持生计,200万人到处流浪,平均每3个可以工作的人中,就有1个人失业。 请回答:应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答案:经济危机集中地体现和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局限性和历史过渡性,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无力驾驭社会化大生产的有力证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要求一种新的、更加先进的社会关系来代替它。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