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黑龙江省海林市朝鲜族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政治】黑龙江省海林市朝鲜族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黑龙江省海林市朝鲜族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 ‎1.哲学与我们的生活之间的关系是 ( )‎ ‎①哲学与我们的生活关系不大 ‎ ‎②生活需要智慧,需要哲学 ‎ ‎③人人都懂哲学 ‎ ‎④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D ‎【解析】略 ‎2.思想高尚的人,不会做偷鸡摸狗之事;思想龌龊的人,不可能成就惊天动地的事业。播种一种观念就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收获一种命运。要改变命运,就要先改变行为;要改变行为,先要改变思想,解放思想。这是因为()‎ A.方法论决定世界观 B.世界观和方法论互相转化 C.世界观和方法论都有相对独立性 D.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要改变命运,就要先改变行为;要改变行为,先要改变思想,解放思想。这是因为世界观决定方法论,D正确且符合题意;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A错误;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B C错误。故本题答案选D。‎ ‎3.“没有景物,何来感情”与“没有感情,何来景物”两者分别代表了下列哪些哲学派别( )‎ A.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B.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C.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答案】A ‎【解析】根据题意,没有景物,何来感情,物质决定意识,是唯物主义,没有感情,何来景物,意识决定物质,是唯心主义,故A入选。B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没有涉及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故排除。C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前者是唯物主义,而不是主观唯心主义,后者是主观唯心主义,而不是客观唯心主义,故排除。D选项与题意不符,题中没有涉及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问题,故排除。‎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史的上的伟大变革,他第一次实现了 ‎①科学基础上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 ‎②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 ‎③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 ‎ ‎④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有机统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坚持从实际出发认识周围的世界,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①②④正确;③不选,因为任何哲学都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故选B。‎ ‎5.哲学要研究的问题有许多,其中有一个贯穿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问题,即 A.意识和物质的辩证关系 B.主观精神与客观精神的关系 C.可知与不可知的关系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答案】D ‎【解析】略 ‎6.“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这种观点属于 A.唯心主义 B.可知论 C.怀疑论 D.不可知论 ‎【答案】B ‎【解析】“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这种观点属于可知论。B项符合题意;ACD项均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B。‎ ‎7.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根本上说是它坚持 A.科学的观点 ‎ B.唯物的观点 C.辩证的观点 ‎ D.实践的观点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根本上说是它坚持科学的实践观点,就在于它的全部理论都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故D正确且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 ‎8.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哲学派别。其根本区别在于 A.是否承认物质决定意识 B.是否承认世界具有可知性 C.是否承认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D.是否承认意识能够直接作用于物质 ‎【答案】A ‎【解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物质决定意识,A项符合题意;B、 C、D三项观点均不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不合题意。答案选A。‎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下列与之不相符的是 A.它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 B.它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 C.它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D.它可以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现成的具体方案 ‎【答案】D ‎【解析】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是因为它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ABC项说法正确,但与题意要求不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到指导作用,但不能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现成的具体方案,D项说法错误,但与题意要求相符;正确选项为D。‎ ‎10.在我们现实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属于 A.唯物论 B.唯心论 C.二元论 D.不可知论 ‎【答案】D ‎【解析】D:在我们现实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属于不可知论,D符合题意。ABC: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斗争是围绕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展开的,不是围绕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展开的;二元论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本原,最终会陷入唯心主义泥坑,ABC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D。‎ ‎11.对唯心主义应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A.科学批判 ‎ B.一要坚持,二要发展 C.从整体上肯定唯心主义思想的正确性 ‎ D.应当彻底否定 ‎【答案】A ‎【解析】A: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唯心主义哲学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着或多或少的借鉴意义,但唯心主义在根本上是错误的,因此对待唯心主义应采取的正确态度是科学批判,A符合题意。B:针对唯心主义在根本观点上是错误的,因此要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B说法错误。C:要看到唯心主义哲学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着或多或少的借鉴意义,但要从整体上批判唯心主义思想的错误性,C说法错误。D:对唯心主义要批判继承,而不是彻底否定,D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 ‎1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既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尊重客观规律,把二者有机统一起来,这种方法属于 A.辩证唯物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 ‎【答案】A ‎【解析】A正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既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尊重客观规律,把二者有机统一起来,这种方法属于辩证唯物主义;BCD错误,材料中的方法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不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故选:A。‎ ‎13.传统的电影放映是播放电影拷贝胶片上的画面,银幕上人物几秒钟的静止实际是由放映机播放的数十张胶片上相同的画面形成。该现象包含的哲理是 A.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 B.机械运动是最基本的运动形式 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 D.静止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存在方式 ‎【答案】A ‎【解析】A:题目中,银幕上人物几秒钟的静止实际上是由放映机播放的数十张胶片上相同的画面形成的。该现象说明了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A选项符合题意。B:机械运动是运动的一种形式,但不是最基本的形式,B选项表述本身错误。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C说法正确但表述与题意无关,排除C。D: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D错误。故本题选A。‎ ‎14.人们在生活中,往往会有“谈虎”可能“色变”的情况,这说明 A.意识源于个人的内心体验 ‎ B.意识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能动反映 C.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 D.意识活动具有计划性和目的性 ‎【答案】B ‎【解析】B:人们在生活中,往往会有“谈虎”可能“色变”的情况,这说明意识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能动反映,B符合题意。A:意识源于客观存在,而不是源于个人的内心体验,A说法错误。C:材料强调意识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能动反映,不强调意识是人脑的机能,C与题意不符。D:材料强调意识的本质,不体现意识的作用,D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B。‎ ‎15.物质、运动、规律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C.世界是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规律是客观的 D.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答案】D ‎【解析】略 ‎16.我们每一个人在活着的几十年中,从少年到青年,又到中年、老年,始终是我们自己,而不会变成张三和李四。这表明了 A.静止就是指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 化 B.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 C.事物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 ‎【答案】C ‎【解析】C:我们每一个人在活着的几十年中,从少年到青年,又到中年、老年,始终是我们自己,而不会变成张三和李四。这表明了事物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C符合题意。A:材料强调事物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不强调对静止含义的理解,A与题意不符。B:材料强调事物在绝对运动的同时,有相对静止的存在,不强调运动的特点,B与题意不符。D: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D说法错误。故本题选C。‎ ‎17.12月26日,世界上一次建成里程最长、运营速度最快的武广高速铁路正式投入运营。武广高铁的建设是先由工程师设计图纸,后由建筑工人按图纸施工的。这说明 A.人的意识能够决定客观事物产生 ‎ B.人的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C.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 D.在一定条件下,意识可以先于物质产生 ‎【答案】B ‎【解析】意识并不能决定客观事物的产生,A项不选;“武广高铁的建设是先由工程师设计图纸,后由建筑工人按图纸施工的”这说明人的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可指导实践的进行,B项正确;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C项观点不准确;意识并不能先于物质产生,D项不选,故本题答案选择B。‎ ‎18.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①属于唯物主义观点 ‎ ‎②属于唯心主义观点 ‎ ‎③说明意识能动作用受客观条件制约 ‎ ‎④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 ‎⑤否认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A.①③ B.②④ C.③⑤ D.②⑤‎ ‎【答案】A ‎【解析】①③: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强调物质决定意识,意识能动作用受客观条件制约,属于唯物主义观点,①③说法正确。②: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强说明意识能动作用受客观条件制约,属于唯物主义观点而不是唯心主义观点,②说法错误。④⑤‎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既没有否认了意识的能动作用,也没有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而是客观认识到意识的能动作用要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④⑤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 ‎19.中医有“久怒伤肝,久悲伤肺,久惊伤胆,常恐伤肾,常忧伤心。”的说法。这说明 A.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 B.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 C.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D.人类的意识具有能动性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的相关知识。“久怒伤肝,久悲伤肺,久惊伤胆,常恐伤肾,常忧伤心”是指人的情绪会对人的生理器官产生影响,这表明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的指导作用,A项与材料不符,排除;材料未体现意识能动认识世界的作用,B项与材料不符,排除;材料未全部体现意识的能动作用,D项说法正确但没有C项准确,排除。故本题选C。‎ ‎20.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的意识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力量,能够创造出自然界原来没有的东西,对此正确的看法是 A.意识的能动作用总有一天会超过物质的决定作用 B.人类总有一天会穷尽对一切事物的认识 C.意识的能动作用再大也是第二位的 D.人类永远也摆脱不了作为自然界奴隶的命运 ‎【答案】C ‎【解析】略 ‎21.“只要你对飞驰的流星许个愿,你的愿望就能够实现。”这种说法 A.否定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 B.揭示了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C.肯定了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 D.忽视了联系的客观性和条件性 ‎【答案】D ‎【解析】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只要你对飞驰的流星许个愿,你的愿望就能够实现。”这种说法忽视了联系的客观性和条件性,D适合题意;其他选项均不合题意,排除。‎ ‎22.同样是作为人体的器官,其作用的大小是不一样的。一个人去了四肢至少还能生存,但没了心脏也就只有见阎王的份。这段话主要说明 A.部分离不开整体 ‎ B.整体离不开部分 C.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作用 ‎ D.整体和部分密不可分 ‎【答案】C ‎【解析】C:同样是作为人体的器官,其作用的大小是不一样的。一个人去了四肢至少还能生存,但没了心脏也就只有见阎王的份。这段话主要说明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作用,C符合题意。ABD:材料强调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ABD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C。‎ ‎23.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A.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 ‎ B.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C.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 D.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答案】B ‎【解析】略 ‎24.新事物必须战胜旧事物,是因为 A.新事物力量是强大的,又符合人们求新求变的愿望 B.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 C.新事物是后来出现的事物 D.事物的发展途径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新事物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长大,吸收借鉴了旧事物中的合理成分和积极因素,并增添了新的内容,故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B适合题意;我们不能用力量的强弱、形式的新旧、出现的早晚来判断新旧事物,A、C不适合题意;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D 观点正确,但与题干不构成因果联系,排除。‎ ‎25.‎ ‎“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是 A.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B.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上相互联结的 ‎ D.严寒冬天的过去就是春天的到来 ‎【答案】A ‎26.航空界有个关于飞行安全的“海恩法则”: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及1000起事故隐患。“海恩法则”启示我们 A.规律是客观的,我们要善于发现和利用规律 B.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矛盾是普遍的、客观的 D.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答案】B ‎【解析】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及1000起事故隐患。“海恩法则”启示我们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B适合题意;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A错误;C材料没有体现,排除;联系具有普遍性,但不是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联系是有条件的,D错误。‎ 中国是个手机消费大国,随着手机的普及,手机短信逐渐成为时尚。这些行为方式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据此回答下面两道题。‎ ‎27.上述材料表明( )‎ A.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 B.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 C.对立是绝对的.统一是相对的 ‎ D.一切事物都有其优点与缺点 ‎28.我们不能因手机带来了麻烦而远离之,这是因为( )‎ A.办事情应善于抓主要矛盾 B.看问题应分清矛盾的主要方面 C.做工作应立足客观实际 ‎ D.对事物应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答案】27.A 28.B ‎【解析】本题以手机短信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哲学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27题详解】‎ 题目中,手机短信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表明了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故A选项入选。B、C选项没有体现。D选项表述本身错误,排除。‎ ‎【28题详解】‎ 题目中,我们不能因手机带来了麻烦而远离之,这是因为看问题应分清矛盾的主次方面,手机给我们带来的便利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带来的麻烦则是次要方面。故B选项入选。其他选项表述均与题意不符。‎ ‎29.“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古训至今仍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这句话的哲学依据是 ‎①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可以相互转化 ‎ ‎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可以相互转化 ‎ ‎③善与恶本身是不同质的事物 ‎ ‎④量变的积累可以引起质变 A.①④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B ‎【解析】②④:“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古训至今仍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其哲学依据是量变的积累可以引起质变,因此要重视量的积累。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可以相互转化,要注意把握和分析矛盾双方转化的条件,做到趋利避害,②④符合题意。‎ ‎①:材料强调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不体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可以相互转化,①与题意不符。③:材料强调善与恶作为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不体现善与恶的区别,③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B。‎ ‎30.有的人做事情往往急于求成,总是企图“立竿见影”。这样的做法违背了 A.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 B.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 C.量变比质变更重要 ‎ D.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 ‎【答案】A ‎【解析】略 二、非选择题 ‎31.甲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水构成的”;乙认为“自然是绝对理念的外化,社会是绝对精神的体现”‎ ‎(1)甲、乙两人的观点分别属于哪种哲学阵营?‎ ‎(2)乙所在的哲学阵营可以划分哪两种形态?基本观点各是什么?‎ ‎(3)它们的根本分歧是什么?‎ ‎【答案】(1)甲的观点属于唯物主义,乙的观点属于唯心主义。‎ ‎(2)①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②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感觉、意志、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③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3)分歧是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 ‎【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比较简单,要求考生直接说明甲和乙分别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哪一个阵营,考生可以根据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进行区分即可。‎ ‎(2)根据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基本形态和相应的观点可知,万事万物都是由水构成的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水,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乙认为自然是绝对理念的外化,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绝对理念、绝对精神,显然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主要是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问题。‎ ‎32.《中国的环境保护》白皮书指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保护环境,认为保护环境关系到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长远发展,是造福当代、惠及子孙的事业。多年来,中国政府将环境保护确立为一项基本国策,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重大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环境保护。‎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的?‎ ‎【答案】①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我国政府将环境保护确立为一项基本国策,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重大战略,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环境保护,是事物普遍联系的体现。‎ ‎②‎ 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保护环境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长远发展,是造福当代、惠及子孙的事业,因此,应把环境保护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知识限定是联系观,题目类型体现类。但联系观的知识较多,并不是每个知识点都能够用上,其中联系的特点中,根据题意可以用到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根据题意,环境保护与国家的发展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强调部分的重要性;题中并没有强调系统优化,所以联系观的系统优化理论用不上。同时在作答本题要注意,哲学题目在作答的时候原理方法论联系材料要完整准确,不能遗漏。‎ ‎33.材料:在由国家有关部门举办的一次大型科普展览中,有一个别具匠心的设计:三扇门上各有一个问题:“污染环境的是谁?”“饱受环境恶化之苦的是谁?”“保护环境的是谁?”拉开门,里面各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参观者自己。‎ ‎(1)这一精巧的设计反映了人类在处理哪种关系?‎ ‎(2)如何理解“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可能会对我们进行报复”?‎ ‎(3)有人认为:在巨大的自然灾害面前,人类是无能为力的。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 ‎【答案】(1)这一精巧的设计反映了人类在生活实践中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2)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自然界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必须全面理解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遵循自然规律去改造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去达到自己的目的,不能不顾自然规律,为所欲为。否则,人类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3)虽然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能够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这一观点看到了规律的客观性,但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所以是不科学的 ‎【解析】略 ‎34.中国科学院院士蒋民华在写给上海长宁中学学生杨阳的信中有这样一段话:“真正干一番事业,要成才,需千锤百炼。在攀登科学高峰崎岖的山路上,在生活的激流中尤其要经得起失败和挫折的锻炼,才能做到‘有志者,事竟成’。希望你们从身边小事做起,处处注意搬炼自己,也从中培养自己的兴趣。干事业如入‘万山圈子’,‘一山方出一山拦’,需要没完没了地攀登。”‎ 材料是怎样体现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的?‎ ‎【答案】①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因此,我们既要看到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在曲折的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要做到“有志者,事竟成”,尤其要经得起失败和挫折的锻炼。‎ ‎②“希望你们从身边小事做起,处处注意锻炼自己.也从中培养自己的兴趣。干事业如入‘万山圈子’,‘一山方出一山拦’,需要没完没了地攀登。”这说明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事物的发展都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科学的发展也是如此。‎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说明是怎样体现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的,属于如何体现类的解答题。考生在回答本题时,首先要注意本题的知识限定是发展观。根据材料,考生首先可以从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的角度分析说明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其次可以从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的角度分析说明“希望你们从身边小事做起,处处注意锻炼自己.也从中培养自己的兴趣强调的是要注重量的积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