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二政治生活模块专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二政治生活模块专题

模块专题(二)‎ 政治生活主体集释之(一)——公民和政府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了人民当家作主以及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依法有序地多途径多方式进行政治参与;我国政府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依法行政、履行职能并自觉接受监督。(1)公民的常考点: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人民民主的特点;公民的监督权;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参与政治生活的途径和方式。(2)政府的常考点:宗旨和原则;基本职能;依法行政;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科学、民主、依法决策。(3)公民和政府关系的常考点: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 ‎ ‎ ‎ ‎ 一、公民 材料中涉及该主体常见称谓:网民、群众、老百姓、居民、村民、专家学者、张三(某人)等。‎ ‎(一)公民为什么政治参与 我国的国家性质 ‎(1)宪法规定: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特点: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拥有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的权利,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 ‎(3)本质:人民当家作主。‎ ‎(4)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国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已被庄严地载入了我国的宪法。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二)公民应怎样政治参与 ‎1.公民的政治权利与义务 ‎(1)政治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监督权、政治自由。‎ ‎(2)政治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2.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2)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3)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3.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 ‎(1)民主选举。‎ ‎(2)民主决策。‎ ‎(3)民主管理。‎ ‎(4)民主监督。‎ 二、政府 材料中涉及该主体常见称谓:国务院、地方各级政府(省、市、县、乡政府)、政府领导人(总理、省长、县长、乡长)、政府机构(中央:公安部、发改委、财政部、审计署、央行、教育部等;地方:公安局、财政局、物价局、工商局等)、政府工作人员等。‎ ‎(一)如何认识我国的政府 ‎1.性质: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是人民的政府。‎ ‎2.宗旨:我国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 ‎3.工作的基本原则:对人民负责。要求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二)政府担负着哪些职责 ‎1.基本职能 ‎(1)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2)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3)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4)加强社会建设。‎ ‎(5)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2.作用 一方面,人们的社会生活受到政府的管理。另一方面,人们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我们的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 ‎(三)政府怎样把工作做好 ‎1.依法行政 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坚决克服懒政、怠政,坚决惩处失职、渎职。‎ ‎2.科学、民主、依法决策 不断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使决策能够更好地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确保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 ‎3.自觉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关键是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这个体系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二者缺一不可。‎ ‎4.政务公开。‎ 三、公民和政府的关系 ‎1.关系 ‎(1)从政府角度:我国政府是为人民服务、便民利民的政府,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贯彻对人民负责的工作原则,行使管理与服务的职能,维护人民的利益。‎ ‎(2)从公民角度:一方面,人们的社会生活受到政府的管理;另一方面,人们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2.正确处理我国公民与政府的关系 ‎(1)从政府角度:转变政府职能,打造服务型政府;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贯彻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坚持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民监督。‎ ‎(2)从公民角度:相信我们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支持政府的工作;寻求政府的帮助;监督政府的行为。‎ 政治生活主体集释之(二)——人大、中国共产党、政协 首先要着重从“在……过程中如何发挥作用”这一角度把握人大、中国共产党、政协三大主体的相关知识;其次,要注意区分三大主体的性质和地位,区分并切实掌握人大的四种职权与人大代表的四种权利;另外,还要特别关注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执政方式以及政协的三种职能。(1)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考点:人大的地位、职权;人大代表的权利与义务。(2)中国共产党的常考点:党的地位、性质和宗旨;党的执政方式和执政理念。(3)人民政协的常考点:人民政协的性质及其职能。‎ ‎ ‎ ‎ ‎ 一、人民代表大会 材料中涉及该主体常见称谓: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地方各级人大(省、市、县、乡人大等)。‎ ‎(一)人大为什么及怎样做某件事 ‎1.性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 ‎2.地位:全国人大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其他中央国家机关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地方各级人大在同级国家机关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 ‎3.职权: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最高监督权。‎ ‎(二)人大代表为什么及怎样做某件事 ‎1.法律地位: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 ‎2.产生:由民主选举产生。县级以上的人大代表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县及县以下的人大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3.权利:主要有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和质询权。‎ ‎4.义务:人大代表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职权,参加行使国家权力,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等。‎ 二、中国共产党 材料中涉及该主体常见称谓:中共中央、中央政治局、总书记、政治局常委、各级党委(省委、市委、县委、乡党委)、党支部、党员干部等。‎ ‎(一)为什么要坚持党的领导 ‎1.性质: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2.地位: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3.作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4.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二)党在现代化建设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1.指导思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思想。‎ ‎2.基本执政方式:依法执政。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 ‎3.执政理念: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三、政协 材料中涉及该主体常见称谓:全国政协及其主席、省政协、市政协、县政协。‎ ‎(一)如何认识人民政协的性质和地位 人民政协是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组织,是人民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特点。‎ ‎(二)人民政协如何发挥作用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政治协商一般是在决策之前征求意见,民主监督一般是在决策之后的建议与批评,参政议政一般是指主动建议。‎ 政治生活主体集释之(三)——民族和主权国家 结合我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以及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等热点问题,重点把握好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坚持互利共赢、加强国际合作;维护国家利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等有关的一系列考点。(1)民族的常考点: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自治机关和自治权;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2)主权国家的常考点:主权的重要性;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及其决定性因素;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时代的主题;我国的外交政策;走和平发展道路。‎ ‎ ‎ ‎ ‎ 一、民族 ‎(一)民族关系及如何处理民族关系 ‎1.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2.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 ‎(1)民族平等原则。各民族绝无高低优劣之分;各族人民都是国家的主人,都依法平等地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依法平等地履行应尽的义务。‎ ‎(2)民族团结原则。民族团结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3)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二)怎样认识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 ‎2.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自治机关是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在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依法行使自治权。‎ ‎3.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三)怎样看待宗教政策 ‎1.基本内容 ‎(1)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3)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2.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要求 ‎(1)要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 ‎(2)坚持不懈地对人民群众进行科学世界观和无神论的宣传教育,形成文明、健康、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3)弘扬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主权国家 ‎(一)怎样认识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 ‎1.主权国家 ‎(1)构成要素: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主权作为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 ‎(2)权利和义务:基本权利有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主权国家应履行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等义务。‎ ‎2.国际组织 ‎(1)类型:依据不同的标准,国际组织可分为政府间的和非政府的、世界性的和区域性的。‎ ‎(2)作用:促进国家之间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协调国际政治、经济关系;调解国际争端,缓解国家间的矛盾,维护世界和平。‎ ‎(3)联合国 ‎①宗旨和原则: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原则是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得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集体协作,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 ‎②作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实行人道主义援助等。‎ ‎(二)主权国家如何处理国际关系 ‎1.国际关系的内容与形式 ‎(1)内容:有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军事关系等。‎ ‎(2)基本形式:竞争、合作和冲突。‎ ‎2.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1)原因:国际关系的实质是一种利益关系,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如何决定: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对立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 ‎3.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1)我国的国家利益:包括国家主权,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我国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2)原因: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与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就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正当的、正义的。‎ ‎(3)措施:把国家的主权和安全始终放在第一位,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积极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建立国际新秩序;适应多极化趋势,努力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公民要自觉履行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政治义务,同损害国家利益的现象作斗争。‎ ‎(三)如何认识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 ‎1.当今时代两大主题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 ‎2.世界多极化发展的趋势 世界正在形成若干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3.当前国际竞争 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四)如何认识我国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决定因素: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 ‎(2)内容:基本立场是独立自主;基本目标是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基本准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走和平发展道路 ‎(1)原因:第一,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第二,是由我国的国家利益决定的。第三,是由当前的国际形势决定的。第四,是落实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要求。‎ ‎(2)措施:第一,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第二,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努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第三,切实履行主权国家的义务,自觉遵循《联合国宪章》规定的宗旨和原则;第四,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国际新秩序的建立;第五,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 归因类非选择题 在归因类非选择题中,原因一般包括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其基本的设问方式是“分析……的原因”“为什么……”“……的依据是什么”等,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和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关键信息的能力。‎ 实现经济稳中有进,要求政府弱化GDP考核机制,弱化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盲目投资的冲动,着力解决收入、就业、社保、治安、环保等民生问题;要求政府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激发人民群众无穷的智慧和创造力;要求政府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建设法治政府。‎ 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材料中对政府要求的理论依据。‎ ‎ ‎ 解答归因类非选择题的三种方案 ‎1.从分析其必然性、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角度展开。‎ 必然性可理解为紧迫性,也就是应客观规律、时代背景 而生的产物,是为了解决现实不足的需要。必要性和重 要性就是解决此问题的重要现实意义。‎ ‎2.从为什么要、为什么能的角度展开。一定要紧扣题意且联系教材知识来回答,答得越充分越全面越好,同时还要分析能够这么做的条件和社会环境。‎ ‎3.从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或现实、内因与外因等角度展开,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般情况下要回答“这样说”“这样做”的依据、意义(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等,有时也要回答“不这样做”的危害。在解答中,一般应由近及远,由直接到间接,先经济后政治,有次序、有条理地展开说明。‎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7年,一档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在全社会掀起了阅读、朗读的热潮,同时引发人们重新审视读书的乐趣和价值。‎ ‎《朗读者》倡导朗读经典美文,追求将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用声音打通情感。节目现场,主持人通过与朗读者访谈,将所有人的情绪提升到一个需要借文抒怀的时刻,再通过朗读和点评嘉宾对文本的轻解析使情感顺势而出,让观众也参与到朗读者个人情感体验的完整构建过程,真正实现了“共情”。为了引领更多人参与阅读,栏目组还在全国多地设立“朗读亭”,络绎不绝的朗读者排队数小时只为3分钟的朗读。该节目在新媒体和年轻群体中受到广泛喜爱,成为综艺节目的一股清流,被评为“高而不冷”。‎ 策划者将该节目的成功归结为两个“决心”——“一定要做成的决心”和“一定要做成精品的决心”,并且认为,国家媒体人应该自觉承担弘扬优秀文化的职责和使命。‎ ‎(l)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朗读者》节目为什么能做到“高而不冷”。(10分)‎ ‎(2)结合材料,运用价值观的有关知识,说明“国家媒体人应该自觉承担弘扬优秀文化的职责和使命”的依据。(12分)‎ 答案:(1)依托大众传媒朗读经典美文,传播中外优秀文化,给予和满足了观众高层次的审美体验和文化需求;(3分)创新节目内容和模式,让观众在共享情感体验的过程中获得和享用文化;(3分)设立场外朗读亭,丰富人民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创建的途径与方式,发展真正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增强了文化自觉与自信。(4分)‎ ‎(若从“优秀文化对人的影响”作答,言之成理可酌情给1~3分,但总得分不超过本题给定分值。)‎ ‎(2)优秀文化作为先进的社会意识,对人与社会具有积极意义,‎ 自觉承担弘扬优秀文化的职责和使命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4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需要更多的优秀文化节目,国家媒体人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下决心做成做精文化类节目,坚持了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4分)人的价值需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需要弘扬优秀文化,国家媒体人只有自觉承担这一职责和使命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4分)‎ ‎ 措施类非选择题 ‎“措施类”非选择题一般以“如何”或“怎样”等引导语来设问,要求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或建议。材料信息一般是某地、某事存在一系列问题,设问要求回答应如何解决上述问题、请你提几条合理化建议等;或者材料展示某地、某人成功的做法,设问要求回答某某做法是如何取得成功的、给我们什么启示等。知识范围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多个学科。‎ 劳动密集型商品和资本技术密集型商品是我国出口商品中的两类。目前,我国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竞争优势依然存在,但面临着比以往更加激烈的竞争;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起步较晚,其产品竞争力相对较弱。因此,必须加紧培育新的比较优势,使出口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支撑作用。‎ 阅读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结合材料,说明如何优化我国出口商品结构。‎ ‎ ‎ 解答措施类非选择题一般可采取以下对策:‎ ‎1.明确设问主体。主体明确的要围绕试题指定的主体进行发散思维,所答内容要符合角色身份;主体不明确的则要根据题目设置的情景,从不同主体的视角进行发散思维,考虑不同的主体在解决某一问题中负有怎样的责任,该作出怎样的努力。如企业应该怎样做、政府应该怎样做、个人(劳动者、农民、消费者)应该怎样做等。‎ ‎2.“三联系”分析对策。一是联系教材,解答措施类试题时首先要做的便是联系教材,看看教材有没有给我们提供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或方法。二是联系材料,看看材料提供了哪些有用信息,如果材料呈现的是问题或困难,就要对症下药地提出措施;如果材料呈现的是成功经验,就要对材料中的措施与经验加以概括总结,并使之与教材理论相符合。三是联系时政知识,从时政知识、党和国家的现行方针政策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1.2017年,国家各部委全面发力深化改革,人民所热切关注的医疗、养老、环保、教育、住房、食品安全等各项民生大事有了向好向上的进度表和目标图,力争让百姓获得“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感。‎ 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我国应如何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让百姓获得“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感。(12分)‎ 答案:①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制定方针政策,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优势和作用。‎ ‎②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挥全国人大的立法、监督职能,提供法律依据和保障。③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结合当地实际落实具体行动。④坚持民主集中制,发挥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合力推进。(每点3分)‎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让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实现活起来、传下去。‎ 屹立于世界东方的中国,有着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今年,“有序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写入了文化部重点工作,文化部部长雒树刚表示,要加强传统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和创造性转化,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基于此,某全国人大代表提出以下建议。‎ 掌握遗产资源,夯实文化认知——主动组织相关文化遗产调查,掌握文化遗产资源;用文物、图像、文献实证的史实共同勾画一幅权威的文化遗产图画。‎ 抓住重点项目,保护文化遗产——充分利用我国在文物保护修复方面的技术力量,对国家重点文物及遗址开展技术研究和保护。‎ 做好展示平台,传播传统文化——充分利用博物馆的陈列展示功能,主动对接国外著名博物馆进行展览交换,把展览推向海外,传播中国文化。‎ 传承传统技艺,开发文化产品——集聚非遗传承人、民间工艺师、时尚设计师及相关企业,打造具有中国元素的特色产品,重振辉煌。‎ 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结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知识,探究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怎样坚守中华文化立场。(10分)‎ 答案:①增强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任何时候都不能缺少中华优秀文化的丰厚滋养。(4分)②立足实践,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内容形式的创新。(3分)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核心思想理念。(3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