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甘肃省武威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政治试题 Word版
2018-2019学年甘肃省武威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政治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60分) 1.“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亏,日有所损。”下列与此蕴含的哲理一致的是 A.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B.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C.奢靡之始,危亡之渐 D.一着不慎,全盘皆输 2.据媒体报道,河南一位民间艺人成功把陶瓷与麦秆画这两种古老艺术,通过现代科技完美结合,研发出陶瓷麦秆画工艺瓶,并获得了国家专利。这说明艺术创作可以 ①依据事物固有属性,建立事物之间新的具体联系 ②摆脱现实的制约,生产出自然界没有的物质形态 ③改变客观事物的本质联系,实现主体的创作意图 ④充分运用客观条件,对客观对象进行创造性加工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④ 3.历史学家通常认为,在审视复杂历史问题时不能轻率地下结论。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在于 ①不同的认识主体对复杂历史问题的认识总是不同的 ②真理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而是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③复杂历史问题本质的暴露和展现必然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④人们对复杂历史问题的认识受所处社会实践水平的限制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4.将一匙酒倒进一桶污水里,得到的是一桶污水;把一匙污水倒进一桶酒里,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这就是管理学上的“酒与污水定律”。该定律说明对于坏的成分,要在其开始起破坏作用之前就及时处理掉。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部分决定整体,整体的性质决定于部分的性质 B.整体决定部分,整体统率部分,具有部分不具有的功能 C.部分影响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D.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部分在事物发展中处于支配地位 5.唯物辩证法从来不崇拜任何事物,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因为它 ①认为凡是现存的都是必然灭亡的 ②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和对待 ③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只有阶段性,没有连续性 ④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目前,转基因是一项饱受争议的农业新技术,有人认为转基因是可以改善农产品质量、提高产量的技术;有人认为转基因是风险难以判断、安全有待检验的技术。对这一现象,下列看法正确的是 ①不同人的不同看法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说明主观不可能符合客观 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说明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 ④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看法的人没有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7.在平面解析几何中,当动点到一个定点的距离与它到一条定直线(定点不在定直线上)的距离之比是常数时,该动点的轨迹为圆锥曲线。常数的值不同,圆锥曲线的形状就不同。当常数小于1时,轨迹是椭圆;当常数等于1时,轨迹是抛物线;当常数大于1时,轨迹是双曲线。上述结论表明 ①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②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③量变会引起质变 ④事物的联系是具体的、多样的 A.①③ B.①②④ C.③④ D.①③④ 8.过去,人们认为物质的存在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发现物质存在形态越来越多:如第四态为等离子态、第五态成为低温态,此外,还有高密态、液晶态……目前,人类已经发现的物质形态有十多种,今后可能还会发现更多种。材料表明 ①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物质世界的不可知性 ②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 ③认识随着人类实践水平的提供而同步发展 ④人类对真理的追求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9.即将在部分省份试行的新高考改革方案将包含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方案:一是技术技能人才高考,内容为技能加文化知识;二是学术型人才高考,即现行的高考,两种模式分开进行。这就意味着,在高中阶段就可以选择你未来发展的模式。不管选择什么模式,你都可以实现你的人生目标。这一做法 ①承认了矛盾的特殊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②坚持了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研究其特殊性 ③充分尊重了人才的个体差异,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④看到了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在创建美好城市的过程中,人们以前对老旧基础设施一律拆除,今天却有了新的处理方式。如上海江南造船厂的老厂房被改造成世博会展馆,英国的电话亭被改造成微型图书馆、美术馆,美国芝加哥的空中铁路被改造成空中花园,荷兰的旧水塔被改造成舒适方便的别墅。人们这种处理方式变化的哲学依据在于 ①观念创新可以促进事物价值的转换与创造 ②观念创新为事物价值转换提供了根本途径 ③事物价值的转换取决于认识的发展性 ④事物价值的转换依赖于事物属性的多样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1.2018年7月10日,被誉为“百校之父”的香港知名实业家、慈善家田家炳先生逝世。自1982年以来,田家炳先生在中国境内已累计捐助了93所大学、166所中学、41所小学。他用伟大的人格力量,打造了一望无垠的慈善王国,赢得了社会的广泛尊重。这启示我们 ①人生价值就是个人对社会的贡献 ②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 ③一个人的人生价值观决定他的人生轨迹 ④只有投身于社会实践才有可能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马丁·路德·金有一句名言:“黑暗不能驱走黑暗,只有光明才能做到。仇恨不能驱走仇恨,只有爱心才能做到”。这一名言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①要发挥正确价值观对事物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 ②要正确把握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 ③新事物是在取代旧事物的过程中成长 ④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因人而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3.“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是因为 A.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B.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引导者 C.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D.我们要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4.《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神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现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据是: ①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②价值观作为一种行为准则,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驱动和制约作用 ③价值观作为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决定具体事物的性质和价值 ④价值观作为一种理想追求,决定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5.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回信,勉励广大青年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这启示我们 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决定性因素 ②正确的价值观可以转化为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力量 ③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 ④人生价值能否实现取决于能否用正确的价值观来引导 A. 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二、 材料分析题(每题20分,共40分) 16. 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经历了反复探索和不断完善的发展过程。1980年,国务院向全国人民发出号召,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1982年9月,计划生育被定为基本国策,同年12月写入宪法。随着我国人口形势发生的重大变化,在深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2013年底,中央印发《关于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意见》,部署实施“单独两孩”政策,2015年1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决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做出修改,启动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新政策已经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 结合材料,从认识论角度,谈谈你对我国计划生育政策不断完善的认识。(20分) 17.李克强总理强调:我们过去的发展靠的是“人口红利”、“开放红利”、“资源红利”,那么,当今中国面对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复杂的矛盾问题,更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消除制约发展的体制障碍,以优化资源配置结构,为此需要激发人民群众智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多释放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释放更多“改革红利”。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分析材料所体现的哲学道理。(20分) 武威一中2019年春季学期开学检测 高二政治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60分) 1-5:CDDCB 6-10:BDDCC 11-15:CAAAB 二、材料分析题(每题20分,共40分) 16、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我国不断发展变化的人口形势是计划生育政策制定和完善的基础。(8分) ②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随着我国人口形势的变化,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具体内容也要因时而变。(6分) ③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经历了反复探索和不断完善的发展过程。(6分) 17、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当今中国面对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复杂的矛盾问题,要求深化改革更多释放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体现了这一点。(6分) 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这要求我们必须通过改革使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通过深化改革消除制约发展的体制障碍,以优化资源配置结构体现了这一点(7分) ③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改革为了人民,改革更要依靠人民。要激发人民群众智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释放更多“改革红利”说明了这一点。(7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