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1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专题二 “权力支配”下的农耕文明(课件)(116张)
专题二 “权力支配”下的农耕文明 高考怎站位 1 高考为何考 2 高考考什么 3 高考怎么考 4 专题跟踪检测 5 通晓知识关联 明确主旨线索 01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土地制度 隐性 时空 刀耕火种、井田制、千耦其耘、铁犁牛耕、土地私有、小农经济、重农抑商、田庄、翻车、曲辕犁、均田制、不抑兼并、租佃制度 素养 热词 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 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铁犁牛耕的耕作方法;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种植为主、家庭饲养为辅的产业结构;多样、不均衡、互补的经济格局;地主土地私有为主的土地制度 基础小题验知 拓展认知提能 从经济构成的角度看 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具有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的特点 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 由于牛耕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的不断改良,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 从生产模式的角度看 以家庭为单位、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从土地所有 制的角度看 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封建土地私有制,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重要特点 02 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隐性时空 八王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变、人口南迁、定都建康、隋唐大运河、苏湖熟,天下足 素养热词 北方人民南迁带去先进生产技术; 国家分裂和割据战乱时最为突出; 政治中心南移影响经济重心南移 基础小题验知 拓展认知提能 北人南迁 由黄河流域迁向长江中下游地区。如西晋末年北方人民南迁和五代十国时期中原人民流向江南 边疆移民 政府组织军民迁移,从事戍守、开发、屯田等。如秦朝迁 50 万中原人前往越族地区 华人外流 我国古代出现的到海外谋生、居住现象,形成华人外流。如郑和下西洋后形成的南洋潮 外族内流 在长期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不少外国人来华经商定居,形成外族内流,如唐朝时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到我国一些地区居住 政治 因素 巩固边防、开垦荒地、限制富豪、文明开化等政治需要成为促成移民的因素 环境 因素 战乱和自然灾害严重频发之地的人民向社会稳定、生产发展之地迁移是历史上的一种常态 经济 因素 落后生产方式下的人民向拥有先进生产方式的地区迁移 03 在束缚中前行的古代商业 隐性时空 以物易物、工商食官、重农抑商、职业商人、盐铁官营、丝绸之路、市坊制度、夜市、草市、大运河、票号、交子、白银、长途贩运、资本主义萌芽、江南市镇、商帮、海禁、闭关锁国、朝贡贸易、十三行 素养热词 起源原始历史悠久; 相对西欧交换发达; 市场形式多种多样;货币种类不断丰富;集中表现城市商业;商人群体逐渐活跃; 存在明显区域特征;对外贸易由盛而衰;从属农业辅助补充;终未成为近代经济 基础小题验知 乡名 酒坊名 数量 阳堂 韩奥、天童、东吴、下水、屯棣、大嵩、富浦 7 翔凤 盐场、管江、上水、韩岭、隐学、单步、平水 7 手界 青山、张村、邓桥、郑湾 4 丰乐 道陈、横溪、张濠、板弄 4 鄞堂 甲村、鄞堂、石支、善训、新塘、大狄、茆山 7 总计 29 拓展认知提能 从城市功能上看 先秦至唐代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唐代以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增强;宋代以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了政治功能 从城市的商业活动来看 由限制到逐渐放松。宋代以前,市坊分开,严格限制商业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宋代逐渐打破市坊界限 从城市数量和规模看 商业城市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明清江南地区出现了大批的工商业城镇 从城市布局和分布上看 城市的布局体现君主专制统治的理念;区域分布与经济重心紧密相连;唐宋以后,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城市逐渐增多 从市民阶层的变化看 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扩大,影响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同样也推动了市民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 土地私有制 封建土地私有制必然导致土地兼并。土地兼并导致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始终在低水平的状态下运行,很难实现社会经济财富的积累,无法使财富转化为商业资本 经济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 “ 海禁 ”“ 闭关锁国 ” 政策阻碍了国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影响了国内外市场的扩大及资本转化的进程 经济结构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具有封闭性、分散性,不利于市场的发育,加之沉重的赋税,小农经济无法实现量的积累,也无法实现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思想观念 以 “ 农本 ” 为立国的经济思想,历代统治者始终对工商业采取压制政策,导致民间资本大量流向土地,而非用来经营工商业 高考小题悟道 转换地理坐标 山东的棉花运往江南,江南的棉布返销山东 考查历史解释 为什么出现这一现象? —— 南方棉纺织业发达 —— 江南经济已是重心 包含价值引领 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长效热点 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 素养凸显 考查依托材料获取信息,有一 “ 分 ” 材料说一 “ 分 ” 话的历史解释能力 传统考查角度 租佃制的发展是商品经济发展和土地兼并的结果 学科素养立意 佃农也是小农经济 隐含社会热点 农村土地流转 考查内容基础 历史主干知识:明代的朝贡贸易 情境材料新颖 以中国传说中的 “ 麒麟 ” 为素材创设历史情境,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命题视角独特 考查古代中国对外贸易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注重唯物史观 辩证认识税收政策对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影响 关注社会热点 以当今社会存在的粮食低价问题为切入点,折射 “ 三农 ” 问题 强调思辨判断 A 、 C 、 D 三个选项都有较强的迷惑性和干扰性,考生需综合推理判断 重视主干知识 历史长效热点:经济重心的南移 回归历史现场 南茶北运所引起的北方社会习俗的变化,暗示了国家统一的时代背景下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彰显核心素养 从历史解释的角度理解喝茶习俗折射出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不囿常规 虽是春秋战国的历史背景,实际与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无关;看是一历史信息地图,实则是一地理区位信息图 开阔视野 春秋战国:时代大变革的历史时期;范蠡、子贡:工商食官的局面被打破,私营商业兴起背景下的富商大贾;陶、曹鲁: “ 天下之中,诸侯四通 ” 的地理位置 考查内容传统 仍是考查的主干知识:小农经济和土地制度 情景角度新颖 不是直接考查唐代后期的土地制度,而是隐性考查小农经济 注重史料实证 对比不同土地规模和户数的数据,对历史现象作出恰当的阐释 特定时期的特色现象 汉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与民休息的民本思想 “ 民则家给人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 ” 鉴古知今的家国情怀 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社会各阶层通过自己的勤劳和智慧致富 高考大题增分 高考第 40 题增分策略 规范解答 保分点 ① 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 ② 税收制度的变革,减轻百姓负担 ③ 精耕细作 ④ 高产作物的推广 ⑤ 耕地面积增加 高分点 ③ 学生在提取材料信息 “ 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 ” 时很容易答成 “ 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 ,而实际上,多种农作制的采用是古代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表现,因此 “ 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 的表述不如 “ 精耕细作 ” 概括性强。所以在解读材料时,运用教材中的规范性学科语言,能够给评卷老师留下较好的印象,从而增加答题的分值 保分点 ⑥ 人地关系紧张 ⑦ 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 ⑧ 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 保分点 ⑨ 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移民 ⑩ 发展实业吸收劳动力 ⑪ 开垦荒地,增加耕地,改良农业生产 ⑬ 节制生育 保分点 ⑨ 向西北地区移民,虽可行,但易引发生态破坏 ⑫ 工业化虽符合时代发展,但受条件所限,短期内难以实现 高分点 ⑬ 节制生育,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忽视了人口增加的积极影响 ⑨ ⑫⑬ 虽然从不同视角提出了解决措施,但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看到 “ 节育 ” ,很多考生都会联想到我国的 “ 计划生育 ” 政策,只局限于其合理性,而忽略人口增加的积极作用。本设问中,在作评价时,不但要针对每个人的主张进行评价,更要综合这些内容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辩证分析,整体认知 高考第 42 题增分策略 时间 中国 外国 14 ~ 15 世纪 朱元璋在位期间,与占城、爪哇、暹罗等 30 余国进行官方贸易。 废除丞相制度。 郑和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和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史上的壮举 德国人古登堡发明了最早的印刷机。 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 佛罗伦萨 200 余家纺织工场雇佣 3 万余名工人 16 世纪 张居正进行赋役合一、统一征银的 “ 一条鞭法 ” 改革。 李时珍 《 本草纲目 》 刊刻。 玉米、番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 汤显祖出生,代表作 《 牡丹亭 》 表现男女主人公冲破礼教束缚、追求爱情自由 哥白尼提出 “ 太阳中心说 ” 。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中国,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莎士比亚出生,代表作 《 哈姆雷特 》 时间 中国 外国 17 世 纪 朱子学在日本为官方推崇,成为显学。 茶叶大量输往欧洲。 宋应星 《 天工开物 》 刊刻。 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郑成功收复台湾 英国入侵印度,英属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开展殖民活动。 英国早期移民乘 “ 五月花号 ” 到达北美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