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复习后进国家的改革学案(全国通用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后进国家的改革学案(全国通用

高考总复习:后进国家的改革 ‎ ‎ 考纲解读 考点提示 ‎1、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 ‎2、日本明治维新 复习建议 人类文明在迈向近代化的历程中,各个不同的国家所走过的道路是不同的,同学们要把英、法、美和俄国、日本走向近代化的道路加以比较,认识人类文明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特点。‎ 就考查的角度来说,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主要考查其进步性和局限性,理解辩证地评价和分析历史事件的作用。日本明治维新主要考查其目的、措施、方式和特点及其对日本近代化的影响,从中学习日本近代化的成功经验。‎ 知识清单 近代化道路上的障碍 近代化途径 政治 经济 俄国 专制制度 农奴制度 沙皇改革 进行政治、司法改革维持沙皇专制 农奴获得人身解放,获取份地;地主土地私有保留;资本主义逐渐发展起来 日本 幕藩体制 等级制度 明治维新 制定宪法 废藩置县、四民平等、日本帝国宪法 土地私有;殖产兴业 考点聚焦 考点一、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 ‎ ‎ ‎(一)农奴制改革的背景 ‎1.农奴制度阻碍俄国资本主义发展 ‎16世纪初,以莫斯科公国为中心,统一的俄罗斯国家开始建立,农奴制形成。农奴属于地主所有,是地主的私产,地主可以出售农奴。农奴无条件给领主服劳役,且负担很重的赋税。‎ ‎19世纪中期俄国开始工业革命,但受到农奴制度的严重阻碍。农奴生活贫困,不能自由流动,使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缺乏必要的资金、市场和劳动力。‎ ‎2.新思潮的涌动 俄国参加对拿破仑的战争,青年军官到西欧国家,对俄国保留农奴制和封建专制不满。1825年,他们武装发动了“十二月党人起义”,试图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废除农奴制。虽然失败,但对俄国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19世纪四五十年代,俄国一批先进知识分子改革派,如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公开批评旧制度,要求解放农奴。‎ ‎3.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的惨败 ‎1853年,俄军侵入奥斯曼帝国。英、法派兵援助奥斯曼帝国,战场主要限于克里米亚半岛,故称“克里米亚战争”。‎ ‎1855年,塞瓦斯托波尔要塞陷落。次年,双方签订和约。俄国撤回在黑海的舰队,拆毁黑海沿岸的防御工事,交出多瑙河沿岸的战略要地。‎ 克里米亚战争充分暴露了俄国的腐朽和落后,使国内矛盾更加尖锐。沙皇尼古拉一世绝望自杀,继任者亚历山大二世不得不自上而下开始进行改革。‎ ‎(二)农奴制改革 ‎1.概况 ‎1861年3月3日,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史称“二一九法令”,又称“解放法令”。‎ ‎2.内容 自法令公布之日起,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土地归属地主所有。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但通常低于农民在改革前所耕种土地的数量,且质量较差。‎ 农民获得份地时,必须以现金支付赎金的20%~25%,赎金高于当时土地实际价格,其余款项由政府以有息债券代付,农民必须在49年内逐步还本付息。只有当还清本息后,农民才拥有土地的合法权利。‎ 由村社负责农民份地赎金和赋税的缴纳,付清赎金后,农民必须得到村社的同意才能脱离村社。‎ ‎(三)政治改革 ‎1.行政制度:参照西方模式,建立地方和城市自治机构,由选举产生,在卫生、教育、经济领域发挥作用,实际权力掌握在沙皇任命的官僚手里。‎ ‎2.司法制度:规定所有人在同一法院、依照同一法律、遵循同一程序进行审判;建立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实行公开审判。但广大的农村地区,仍按旧制度审理案件,农民受到不公正待遇。‎ ‎(四)改革影响 ‎1.改革有利于俄国近代化,农民不再是地主的私有财产,不再受地主支配,促进俄国资本主义发展,为工业提供充足的自由劳动力,且扩大了国内市场。‎ ‎2.改革后保留大量残余,农民仍受村社束缚,遭受压迫。农民支付赎金总数超过地价的几倍,发觉受骗后举行暴动。知识分子也对制度不满。改革没有成功,革命在所难免。1905年底,莫斯科工人罢工演变成武装起义,其他很多地方工人罢工以示声援,遭到沙皇的镇压。这次起义严重动摇了沙皇专制统治,是1917年十月革命的一次总演习。‎ ‎【典型例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克里米亚(克里木)战争的特点,就是一个采用原始生产形式的民族同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进行绝望的搏斗。‎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材料二 1861年俄国自上而下的改革,延缓了革命但并不能消除革命。这次改革是按照农奴主利益进行的,因此,农奴制度废除得很不彻底。改革后,沙皇政权基本原封不动,大部分的土地还是掌握在贵族地主手里,保存了贵族地主大土地占有制……俄国引起革命的各种社会矛盾,依然存在,并且继续在发展。‎ ‎——张兴仪《浅谈一八六一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材料一中“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是指哪些(民族)国家?如何理解这场战争对俄国来说是“绝望的搏斗。”‎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1861年改革“延缓了革命但并不能消除革命”。‎ 解析:(1)材料一反映的是克里米亚战争,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回答第一小问;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就是一个采用原始生产形式的民族同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进行绝望的搏斗”,结合俄国当时落后制度,可以得出落后的农奴制无法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2)“延缓了革命”可以从俄国农奴制改革推动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缓和社会矛盾的角度回答;“但并不能消除革命”可以从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不彻底性角度回答。‎ 答案:‎ ‎(1)国家:英国、法国。‎ 理解:落后的农奴制无法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2)延缓:废除农奴制,促进俄国资本主义发展;一定程序上缓和社会矛盾,巩固沙皇统治。‎ 不能消除:农奴制改革不彻底;政治上保留了沙皇专制制度;经济上保留了大量的农奴制残余;没有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 考点二、日本明治维新 ‎ ‎ ‎(一)背景 ‎1.幕府统治的危机 总体状况:幕府统治、封建落后、等级制度、闭关锁国、藩国割据。‎ 天皇: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 将军:掌握实际的最高统治权,占有全国1/4的土地。‎ 大名:从属于将军,在自己的藩内有独立性,拥有武装,可以征税。‎ 中下级武士:将军或大名的家臣,以服军役为生,从将军或大名处获得俸禄。‎ 幕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严禁日本人出国和外贸,只允许在长崎进行与荷兰等国通商。‎ ‎2.西方列强的入侵 ‎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佩里率舰队来到日本,要求同日本建立外交关系和进行贸易,史称“黑船事件”。次年,佩里再次率舰队来到日本,同幕府签订了《日美亲善条约》。这是日本同西方国家签订的第一个条约,日本被迫对美开港通商。不久,英国等国也迫使日本签订类似的不平等条约,西方列强在日本享有领事裁判权,建立议定关税制度,日本陷入半殖民地危机中。‎ 西方的侵略加剧日本经济混乱,民生痛苦,社会动荡。‎ ‎3.“尊王攘夷”‎ 随着民族危机的加剧,幕府对外妥协、对内镇压的政策,引起有民族责任心的武士不满。下级武士形成改革派,要求学习西方工业自强。他们刺杀幕府官员,袭击西方商人,进攻西方船只,引起列强的武装干涉。长州藩抗击西方侵略后,被迫屈服。‎ ‎4.武装倒幕 有识之士认识到实现富国强兵,必须推翻幕府统治。改革派先后掌握了长州(高杉晋作、木户孝允)、萨摩(大久保利通、西乡隆盛)等藩的藩政,组织新式军队,开始武装倒幕。他们拥戴15岁的明治天皇,讨伐幕府。经过一年多的战争(1868年,戊辰战争),推翻幕府统治。‎ ‎(二)明治维新 ‎1.政治 ‎①“废藩置县”:废除全国所有的藩国,把全国划成3府72县。由中央直接管理,开始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也有利于形成国内统一市场。‎ ‎②“四民平等”:取消身份等级制度和贵族特权。平民有了姓氏。‎ ‎2.经济 ‎①土地改革: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促进农业发展,为工业化提供保障。‎ ‎②“殖产兴业”: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人才,采用蒸汽动力,建立“样板”企业如缫丝厂、纺织厂,以供私人企业仿效;发展铁路(东京到横滨是第一条)、轮船等近代交通事业和通讯事业,奠定工业发展的基础。‎ 明治政府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的发展,除铁路和军工企业以外,大部分国营企业都被无偿或以优惠的价格转让给一些与政府关系密切的资本家,如三井、三菱等,促使日本出现兴办工业的热潮。‎ ‎3.文化 ‎“文明开化”:政府倡导学习西方文明。‎ 决策方面:1871年日本政府重要官员组成使节团,访问美英法12国,考察了日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教育方面:派遣留学生,翻译西方著作,认识和了解西方文明;进行教育改革,逐步建立小学(义务教育)、中学和大学三级近代教育体制,增加自然科学知识,为日本发展提供了人才。‎ 物质习俗:武士们剪发、去佩刀,许多人穿西装、吃西餐,东京出现欧式建筑。‎ ‎4.制定宪法 背景: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中小资产阶级和地主为主体,掀起了开设民选议会、实行君主立宪的“‎ 自由民权运动”,使领导人意识到政治改革的必要。‎ 内容:1889年,明治政府以天皇名义颁布钦定的《日本帝国宪法》,宣布实行君主立宪制,但天皇实际上享有绝对的权力,“神圣不可侵犯”,享有统帅军队、颁布法律等权力,内阁对天皇负责;日本国民(称臣民)享有言论和结社自由,纳税达到一定数量、年过25岁的男子(全国只有百分之一点多)有选举权;议会的权力很有限,参与制定法律,有权批准预算。‎ 地位:1889年宪法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它是天皇赏赐给人民的,国家主权仍掌握在天皇手里,但它承认了人民的基本权利和参政权。宪法巩固了明治维新后确立的日本近代天皇制度。‎ ‎(三)明治维新的意义 明治维新是在日本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资产阶级都不成熟的情况下,由于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的外部压力,为了克服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而提早发生的。‎ 它同时面临民主革命和民族革命的双重任务:国内主要任务是推翻幕府统治,实现国家统一,发展资本主义;对外的主要任务是维护日本国家和民族的独立。民族革命任务的完成有赖于民主革命任务的顺利解决。‎ ‎①使日本迅速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成为亚洲强国;但面临国内市场狭小和资源不足的缺陷。‎ ‎②20世纪初,日本完全废除西方列强强加的不平等条约,获得国家主权的独立和完整,但迅速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1894年,挑起侵略朝鲜和中国的甲午战争。‎ ‎【典型例题】‎ ‎1、(2019 北京高考模拟)1880年,日本政府的一项教育指令称:应利用“古今之画像照片”宣传孝忠精神;与其过分关注高深的理论和外语,不如对农商庶民施以适于生存的实际教育。结合所学判断,该指令()‎ A.试图阻止西方科技的传播 ‎ B.表明忠孝精神已在日本瓦解 C.旨在强化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度 ‎ D.旨在培养掌握现代技能的忠顺臣民 解析:材料与“阻止西方科技的传播”无关,故A项错误;“应利用古今之画像照片宣传孝忠精神”,说明忠孝精神在日本依旧流行,故B项错误;材料与“强化等级制度”无关,故C项错误;“对农商庶民施以适于生存的实际教育”体现了“现代技能”,“应利用古今之画像照片宣传孝忠精神”体现了“培养忠顺臣民”,故D项正确。‎ 答案:D ‎2、19世纪中后期,日本政府大力推行殖产兴业政策,迅速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兴办生产事业亦属急务,但人民还没有这种志愿,所以暂时创办官立事业,示以实例,以诱导人民。‎ ‎ ——守屋典郎《日本经济史》‎ 材料二 自明治初年,渐行所谓奖励工业。……(工部省)开拓矿山、制造机械和造船……不计利息,不计减损……产品不能销售之物,则自行标价,尽藏库中……‎ 故而穷于支付工资与购入材料,只能以补贴营业金的名义从大藏省申报领取。即或是矿山、造船等需用几十万元的官营事业也都是如此弊病。‎ ‎ ——高桥龟吉《日本近代经济形成史》‎ 材料三 经济学者田口卯吉……(1880)发表评论说:“政府之制造,已确实妨碍民间同种产业之兴起,……应该中止劝奖保护之政策,使政府的事物限定在适当的领域之内……日本人民业足已同外国人竞争,业已能够经营制造商业,何须政府自身为之?”‎ ‎ ——米庆余《明治维新——日本资本主义的起步与形成》‎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明治维新之初政府殖产兴业的方式及原因。‎ ‎(2)19世纪80年代,日本殖产兴业的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依据材料一、二、三概括这种变化的原因。‎ ‎(3)日本地震引发福岛核泄露事故以后,政府对东京电力公司实施监管。据此并综合上述材料,请就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谈谈你的认识。‎ 解析:‎ ‎(1)根据材料一,从“创办官立事业”判断其方式应该是官营,从“人民还没有这种志愿……以诱导人民”点明其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二中“奖励工业”、“补贴营业金”等关键词说明其方式变化。从材料二、三中抓住关键句“不计利息,不计减损”、“妨碍民间同种产业之兴起”、“日本人民业足已同外国人竞争”等进行简要归纳,概括变化的原因。‎ ‎(3)从政府干预经济的必要性和发展性角度进行简要认识。‎ 答案:‎ ‎(1)方式:官营。原因:民间缺乏创办企业的意愿;发挥官营企业的示范效应。‎ ‎(2)变化:由官营转变为政府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原因:官营企业经营不善,亏损严重;官营企业对民营企业发展的妨碍;民营企业迅速发展,竞争力增强;经济学界对政府官营政策的不满。‎ ‎(3)认识:政府有必要对经济实行干预;政府干预的方式要因势而变。‎ ‎3、(2019 重庆高考模拟)鹿鸣馆是位于日本东京的一所欧式风格的类似于沙龙的会馆,建成于1883年。由于来客大都是日本近代化的栋梁型人物,很多重要的政策都出自于鹿鸣馆,于是人们把这一时期称为“鹿鸣馆时代”。据此,“鹿鸣馆时代”的内涵应该是()‎ A.针砭时弊以商开国大计                        ‎ B.推翻幕府以建立近代国家 C.学习西方以助文明开化                        ‎ D.尊崇天皇以推行军国主义 解析:‎ 鹿鸣馆是日本向西方学习的产物,故A项错误;鹿鸣馆成立于明治维新后,幕府统治已被推翻,故B项错误;鹿鸣馆是当主张向西方学习,脱亚入欧的精英聚会的地方,故C项正确;“日本近代化的栋梁型人物”与尊崇天皇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C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