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的徐寿翻译了《化学鉴原》华蘅芳翻详了《地学浅训》;甲午战后严复翻译了《天演论》《原富》马君武翻译了《卢梭民约论》。这一变化( ) A. 反映了中体西用思想不断发展 B. 说明中国人找到了强国之路 C. 表明对西方文化认识走向理性 D. 体现了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 2.甲午战后,有人认为:“欲图自强,莫亟于广兴学校,而学校本原之本原,尤莫亟于创兴女学。”1898年维新志士创办经正女学,以期“相夫教子、宜家善种、兴国智民。”这表明女校创办( ) A. 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 B. 服务于维新变法运动 C. 开启了教育近代化进程 D. 适应民族救亡的需要 3.下图是1917年——1921年《每周评论》和《新青年》所发文章的主题统计,观察下图,结合所学知识,能够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 马克思主义在这一时期广泛传播 B. 报刊是当时传播新思想的唯一媒介 C. 广大人民关心国事和接受新思想 D. 西方习俗礼仪在这一时期传人中国 4.某历史学家说:“那时候,天下滔滔,多是泥古而顽梗之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他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该学着评价历史事物的标准是( ) A. 科学技术决定论 B. 传统的夷夏之辩的观点 C. 把历史事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评价 D. 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 5.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 A. 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B. 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C. 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D. 新文化运动的“民主与科学”思想 6.陈独秀说:“土地、人民、主权者,成立国家之形式耳,人民何故必建设国家?其目的在保障权利,共谋幸福,斯为成立国家之精神。”又说:“爱国者何?爱其惟保障吾人权利、谋益吾人幸福之团体也。”此论述旨在阐明( ) A. 爱国的前提是国家要保障人民权利 B. 国家应具备土地、人民、主权等形式 C. 国家创立的根本途径是缔结社会契约 D. 一国人民要自觉地热爱自己的国家 7.“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这说明( ) A. 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要性 B. 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C. 国民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D. 君主立宪制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 8.《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重新解释孙中山“三民主义”。其中指出“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并为之整顿水利,移殖荒徼,以均地力。……工人之失业者,国家当为之谋救济之道,尤当为之制定劳工法”。上述主张意在( ) A. 施行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 B. 实现普遍平等的民权 C. 谋求改善工人农民的生活 D. 立法保障工农的权利 9.1877年,马建忠在《自法国上书李鸿章》一文中称:“初到之时,以为欧洲各国富强专在制造之精,兵纪之严;及披其律例,考其文事,而知其讲富者以护商会为本。”这表明( ) A. 洋务派学习西方律例制度 B. 先进人士对洋务运动进行反思 C. 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愿望 D. 顽固派局限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10.有一副对联:“白话通神,红楼梦、水浒,真不可思议;古文讨厌,欧阳修、韩愈,是什么东西”,该对联作者最有可能是( ) A. 黄宗羲等早期启蒙思想家 B. 清末早期维新人士 C. 民国初年资产阶级激进派 D. “文革”期间的红卫兵 11.围绕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某班学生展开讨论。你认为哪一评论是不妥当的( ) A. 有积极作用也有一定片面性 B. 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C. 口号体现了对东西方文化的理性认识 D. 其本质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 12.19世纪六七十年代,李鸿章著文强调,中国的“制度文章”“科技水平”远超西方,西方科技如算学、矿学、化学、地学等都是从中国学的;王韬也认为,“礼乐制度、天算器艺,无不由中国流传及外”。这些主张( ) A. 成为了洋务运动的科学依据 B. 超越了“中体西用”的范畴 C. 打破了“华夷之辨”的偏见 D. 减轻了传播西方文明的阻力 13.1927年12月瞿秋白在《武装暴动问题》一文中指出:“中国革命现时的阶段,显然到了工农武装暴动的时期……中国革命在斗争方式与发展形式方面,有极可注意的特点。”符合材料中“特点”的是( ) A. 建立工农联盟,推翻北洋军阀 B. 发动秋收起义,建立红色政权 C. 纠正左倾错误,迎接革命高潮 D. 进行武装斗争,开展土地革命 14.在抗战当中,国民党统治集团开动一切宣传机器,大肆宣扬“一个主义(三民主义)”、“一个政党(国民党)”、“一个领袖(蒋介石)”。宣扬“一次革命论”,“马克思主义不适宜于中国”等等。针对这种情况,一九四〇年一月九日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讲演,毛泽东结合当时国际、国内的环境提出要建立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相结合的新中国的口号。论述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文化:在政治上,强调革命要分两步走……。这一讲话( ) A. 标志毛泽东思想成熟 B. 使毛泽东思想成党的指导思想 C. 成为抗战的指导思想 D. 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领导地位 15.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其决定性因素是( ) A. 康有为出生在封建官僚家庭,自幼受严格教育 B. 传统儒家思想是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正统思想根深蒂固 C. 孔子在中国民众中享有崇高威望 D. 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16. 汉武帝“独尊儒术”、李贽批判孔子、康有为尊孔子为改革先师、袁世凯“尊孔复古”、新文化运动中“打倒孔家店”、“文革”中的“批林批孔”、当前的“孔子热”,这些现象既是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孔子的命运。以下各项中,能够用来解释孔子“命运”的比较合理的观点是( ) A.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B. “历史就是过去的人和事” C.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D.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17.19世纪中期,一位日本著名维新思想家在读到一本由中国翻译到日本去的书后,拍案感慨,在该书“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的引导下,他在思想上实现了从排斥西方到学习西方的重大变化。这本书是( ) A. 《四洲志》 B. 《华事夷言》 C. 《海国图志》 D. 《变法通议》 18.《邓小平文选》记载邓小平在1979年11月28日的一次谈话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断。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邓小平理论的发展推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 ②1979年起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③邓小平理论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不断成熟 ④中共十四大以后中国取消了计划手段。 A. ①③ B. ①②③ C. ②③ D. ①③④ 19.李伯谦在《新中国考古学发展与贡献——追寻从未间断的中国文化》一文中说:“中国文化、文明的发展不是在封闭环境中孤独进行的,在其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文化的交流,既有对外的传播影响,也有对外来文化的借鉴和吸收……中国古代文化不是排外的文化,它具有宽广胸怀,善于吸收、消化外来文化的精华,通过融合、重组不断壮大发展,以求生生不息。”下列思想成果能证明这一点的是( ) ①早期儒家思想的形成 ②宋明理学的形成 ③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④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20.晚清不少课本以“二十四孝”故事作为教学素材,民国之后逐渐减少,那些愚忠愚孝之举不再成为儿童效仿的榜样,无条件服从不再成为儿童应具备的品质。这主要是因为( ) A. 民权和人权意识增强 B. 中国近代教育起步 C. 理学已开始遭到批判 D.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1.1902年梁启超发表《新民说》强调现代国家的国民应具自由、自治、进步、进取思想、权利思想、国家思想等公德;1915年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则提倡“新青年”应具备自主、进步、进取、世界、实利、科学的思想和意识。这反映了两者都主张( ) A. 改造国民思想 B. 弘扬民主科学思想 C. 批判传统伦理道德 D. 建立民主政体 22.1921年1月1日起,长沙的新民学会会员在一起连续讨论3天,解决学会应以什么做共同目的、达到目的须采用什么方法等问题。结果经过激烈讨论,与会18人中“赞成布尔什维克主义者12人”。这种现象在当时普遍存在。这表明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 ) A. 选择马克思主义绝非偶然 B. 赞同成立先进阶级政党 C. 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 D. 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3.中国近代思想主要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及“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过程,这些思想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 发展资本主义 B. 救亡图存 C. 反对专制统治 D. 反抗外来侵略 24.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都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基础上继承与发展起来的。以下各项中属于对马列主义发展的是( ) ①“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②武装斗争 ③改革开放政策 ④“一国两制”理论 A. 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25.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下列史实符合这一思想主张的是( ) ①秋收起义军进攻长沙 ②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创立 ③《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④中共八大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 A. ①③ B . ②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26.孙中山曾说过“共产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好朋友”。毛泽东在1940年的《新民主主义论》中说“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其目的都是为了( ) A. 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B. 实行全民族抗战 C. 宣传新三民主义 D. 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27.以下是博希同学整理的“晚清时期翻译西学书籍简表”。从表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学习西学的趋势是( ) 类别 1860—1899年 1902年—1904年 数量 比重 数量 比重 哲学、社会科学 123种 22% 327种 61% 自然科学 162种 29% 112种 21% 应用科学 225种 41% 56种 11% A. 从全盘西化到中西结合 B. 从持续高涨到趋于停滞 C.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追求 D. 从侧重科技到侧重人文 28.“作为这场革命指导理论的康有为政治思想也是以儒家教义为主导的封建文化中的一部分,只不过这一部分孕育了一定程度上的反叛精神”。“反叛精神”主要表现在 A. 否定君主统治的权威性 B. 将维新思想付诸了实践( ) C. 要求实行近代民主政治 D. 借助儒学宣扬革命理论 29.清光绪年间刊印美国传教士丁韪良编译第一部专门介绍西方外交礼仪的国际法著作《星轺指掌》,为早期驻外使臣提供了较好的教科书。清政府外交家郭嵩焘、曾纪泽、薛福成出使过程中都随时查阅。中国外交官职衔称谓,包括公使、参赞、总领事、正副领事,以及国书、护照等外交专用名词,或出自《星招指掌》,或由此书固定下来,沿用至今。这反映了晚清中国外交( ) A. 受制于外国传教士 B. 缺乏独立自主权力 C. 拘泥于西方的礼仪 D. 逐步走向了近代化 30.近代中国的先进分子认为,苏俄依据马克思主义建立的社会制度“合于我人所信仰之天国大同主义”。其意在说明( ) A. 中国文化中包含了马克思主义 B. 马克思主义符合近代中国国情 C. 中国具备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心理因素 D. 十月革命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进程 二、非选择题(31题20分,32题20分,共40分) 31.民族和个人的性格深受社会、时代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汉学家亚瑟·莱特认为中国传统性格有如下十三种特征: 1.服从权威——父母或长上 2.服从礼法 3.尊重过去和历 4.好学,尤其好学正統的经典 5.循例重俗 6.君子不器 7.主张逐渐的变革 8.中庸之道 9.与人无争 10.任重致远 11.自重与自尊 12.当仁不让,不妄自非薄 13.待人接物,中规中矩 材料二 社会学者丹尼尔·勒纳在“传统者”和“现代人”之间,设定了“过渡人”这个概念。中国的“过渡人”一直在新、旧、中、西中摇摆不定。他一方面要扬弃传统的价值,因为它是落伍的;另一方面,他却极不情愿接受西方的价值,因为它是外国的,他强烈地希望中国能成为一个像西方的现代化工业国家,但同时他又自觉或不自觉地保护中国传统的文化。 ——摘编自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 材料三 当传统文化的特质与西方文化的特质无法合成为一时,其反应不外二途:一种是出于种族中心主义作祟,感情地拒绝西方的价值;一种是摆脱种族中心主义羁勒,理性地、痛苦地放弃腐蚀了的传统的价值。前一种反应妨害了现代化的发展,其结果是自外于世界的潮流,后一种反应则加速了现代化的发展,参与到世界的湖流中。 ——摘编自丹尼尔·勒纳《传统社会的消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中国人“服从权威——父母或长上”及“好学,尤其好学正统的经典”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出现“过渡人”的原因。近代中国的洋务派是否具有“过渡人”的特征?简要说明你的理由。(10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的史实,说明近代中国出现的材料所述的两种“反应”。 (4分) 32.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面是某老师制作的近代中国历史变迁的图示 (1)运用近代化史观对材料一中的信息加以解读。其中19世纪末和1900-1915年两个阶段中国出现的主流的先进思想分别是什么?(10分) 材料二 美国学者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写道:“毛泽东是二十世纪魅力超群的政治家,他使中国有了一个新的开端……一场没有毛泽东的共产主义运动肯定会逊色不少,它将失去其应有的、区别于其他国家共产主义运动的特色。” (2)毛泽东领导的“区别于其他国家共产主义运动”的“特色”是什么?(2分) 材料三 现在,“四人帮”及其资产阶级帮派体系已被摧毁.但是,“四人帮”加在人们身上的精神枷锁,还远没有完全粉碎。……社会主义对于我们来说,有许多地方还是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这里的“精神枷锁”指的是什么?为解决那些“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共产党人做出了哪些理论创新?(8分) 历史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30 DDACB AACBC CDDAD ACABA AABCD DDCDC 二、非选择题(31题20分,32题20分,共40分) 31.(1)原因:宗法观念的影响;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封建王朝通过考试(科举制或察举制)选拔官员,考试内容主要是正统(儒学)经典。(6分) (2)原因:西方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加深;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新经济因素产生;西学东渐,传统思想受到冲击。(6分) 具有,理由:洋务派强调“中体西用”(洋务派主张在维护封建伦理纲常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4分) (3)反应:义和团运动提出“扶清灭洋”,排斥西方文明;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科学”,否定传统文化。(4分) 32 (1)史观解读:为挽救民族危亡,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从技术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向西方学习,以实现国家独立和现代化。主流思想:维新思想(或资产阶级改良思想)、民主革命思想(或三民主义思想)。(10分) (2)特色: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2分) (3)精神枷锁:“两个凡是”的“左”倾错误。理论创新: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理论。(8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