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南省永州市东安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ww.ks5u.com 2019年下期高一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时间:6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在每道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每到春节,天寒地冻,交通拥挤,但挡不住人们回家过年的脚步。下列各项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 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郡县制 D. 行省制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可以看出,中国人特别珍视血缘关系,这与宗法血缘有关,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A项是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与题意不相关,排除;C、D两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相关,排除。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详解】 2.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A. 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 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 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 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西周为巩固统治,把王族、功臣和现代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并明确规定了他们的权利和义务。分封制的确立,加强西周王室对地方控制的加强,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认同,故答案为A; 西周时期,没有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西周不是君主专制,B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分封制下的地方诸侯国有很强的独立性,西周王朝不是直接操控地方,C错误;秦朝才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D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和影响,要求学生从材料中受封对象与周王之间的关系来分析。 3.在古代四合院中,北房南向是正房,房屋的开间进深都较大,台基较高,多为长辈居住,东西厢房开间进深较小,台基也较矮,常为晚辈居住。对这种文化现象解析正确的是 A. 体现了小农经济封闭特征 B. 使家庭具有了和谐气氛 C. 体现了严格的宗法等级观念 D. 体现了古代中国男尊女卑的特点 【答案】C 【解析】 【详解】“北房南向是正房,房屋的开间进深都较大,台基较高,多为长辈居住,东西厢房开间进深较小,台基也较矮,常为晚辈居住”明显体现了家族等级观念,故C项正确;四合院体现了小农经济封闭特征,但这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项错误;四合院供几代人共同居住,这使家庭具有了和谐气氛,但这也不符合材料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古代中国男尊女卑的特点,故D项错误。 【点睛】准确理解材料信息是解答此题的关键所在。本题中的“北房南向是正房,房屋的开间进深都较大,台基较高,多为长辈居住,东西厢房开间进深较小,台基也较矮,常为晚辈居住”体现了等级制度,由此定位答案。 4.《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这从本质上反映了秦始皇 A. 日理万机,勤于政事 B. 高度专权,独揽朝政 C. 完成统一,巩固政权 D. 实行分权,集思广益 【答案】B 【解析】 材料反映了事无大小均取决于皇上,这在本质上反映了秦始皇的高度专权、独揽朝政,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日理万机,勤于政事只是表面现象,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完成统一,巩固政权也只是表面现象,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实行集权而非分权,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5.据《秦律·置吏律》记载,秦朝时国家任免官吏虽有统一的固定时间,但也可随时调换或补缺。这反映了 A. 官僚政治具有一定灵活性 B. 当时政治体制还不够完善 C. 皇权专制统治具有随意性 D. 国家官吏的腐败现象严重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相关制度的认识与理解,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B项“政治体制还不够完善”与题干信息“可随时调换或补缺”不吻合,排除;C项“随意性”解读有误,不符合题意,排除;题干信息没有提及腐败现象的问题,排除D;A项“一定灵活性”与题干信息“可随时调换或补缺”相吻合,正确。故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概况及认识 6.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A. 反映宰相位高权重 B. 反映了皇权与相权平衡制约 C. 有效防止君主专制 D. 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答案】D 【解析】 【详解】题中材料描述了秦汉时期军国大事是先由群臣商议,然后宰相上奏皇帝,皇帝最后做出裁决。这种商议的做法有利于集思广益,减少决策的失误,故答案为D;根据材料“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可知最后裁决的是皇帝,材料不能说明宰相位高权重,A错误;从材料内容看是集思广益后上奏皇帝,由皇帝裁决,不能说明皇权与相权平衡制约,B错误;材料内容有利于集思广益处理问题,但最终皇帝裁决,不能保证处理问题时不是君主专制,C错误。 7.秦汉时丞相由一人担当,到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是 A. 皇权不断加强 B. 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 C. 官僚机构膨胀 D. 中央严密控制了地方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秦朝宰相一人到宋朝担任丞相的人在增多,说明相权分散,相权在不断削弱,这是皇权在不断加强的表现,故A正确;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是专制主义的,不是民主政治,B错误;宰相人数增多,官僚机构膨胀是表面现象,是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C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地方,排除D。 【点睛】掌握皇权不断加强的表现。解题的关键是对秦到宋削弱相权措施的分析理解。 8.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代 A. 官员特权得以废除 B. 文化专制得到强化 C. 选才注重知识水平 D. 选官重视思想品德 【答案】C 【解析】 【详解】唐代科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选官的主要依据是考试成绩,说明科举制注重才学,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官员的特权问题,A 错误;材料是唐代的科举制,没有体现文化专制,B错误;科举制以考试成绩的好坏录取,重视的是知识和才能,而不是品德,D错误。 9.宋代所有的敕书都以皇帝的名义颁发,经宰相副署,由宰相机构发布,才能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法令。这表明 A. 皇权受到一定制约 B. 君主专制制度强化 C. 皇帝宰相共治天下 D. 君权受到极大威胁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皇帝的诏书要宰相签字,由宰相机构发布,所以宰相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答案为A;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是在明清时期,B错误;宰相辅助皇帝处理政事,决定权在皇帝,C错误;材料仅是说明敕令的颁布需要皇帝与宰相共同签署,不能说明君权受到极大威胁,D错误。 10. 古代宰相的职权可概括为“入(宫)则参对(君主)而议政事”、“出(宫)则监察(百官)而懂(正)是非”。下列对宰相职权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事无巨细,大权独揽 B. 参与决策,监督执行 C. 秉承诏令,上传下达 D. 拾遗补阙,以备顾问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入(宫)则参对(君主)而议政事”、“出(宫)则监察(百官)而懂(正)是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皇帝大权独揽,不是宰相,故A排除。宰相可以参与决策,监督执行,故B正确。材料未涉及秉承诏令,上传下达,故C排除。材料主旨不在于拾遗补阙,以备顾问,故D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宰相 11.元代行省官员任命,遵循这样的原则:“七品以下者,由吏部掌理;正七品以上届中书省;三品以上,则核定权在皇帝。”由此可见,元代 A. 地方有相当大的自主权 B. 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区划 C. 中央能够有效节制地方 D. 设行省利于管辖辽阔疆域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可知,官员的任命权都集中到了中央政府(吏部、中书省、皇帝)手里,这说明中央能够有效节制地方,故选C。为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行省权力受中央节制,“地方有相当大的自主权”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材料涉及行省官员的任命,并未提及地方的行政区划,排除B;材料没有说明行省制对疆域管理的作用,排除D。 12.“依样画葫芦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这是清代一位军机大臣对自己工作的描述。它说明军机大臣的职能主要是 A. 与皇帝“共治国事” B. 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 C. “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 D. 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引文是对清朝军机大臣职责的形象评述,从材料中的“依样画葫芦”到小心翼翼“把葫芦仔细看”,可以判断军机大臣的主要职责是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即“跪受笔录”。故答案为B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共治国政,其决定的事,连皇帝也难以更改,与材料中“军机大臣”不符,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是三省六部制中的尚书省的职能,与材料中“军机处”不符,排除;D项,根据所学可知,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是三省六部制中的中书省的职能,与材料中“军机处”不符,排除。 13.在伯利克里时代,雅典所有的官职(十将军除外)向全体公民开放,任何公民都可以通过抽签选举的方式担任政府中的各级官职。这表明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方式是 A. 间接民主 B. 直接民主 C. 人人平等 D. 机会均等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中的“雅典所有的官职(十将军除外)向全体公民开放,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抽签选举的方式担任政府中的各级官职”。可知公民直接参与政治管理,是直接民主,故B正确,A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主政治的方式基本上有两种,一是直接民主,二是间接民主,排除CD两项。 【点睛】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和实质,一切公职由选举和抽签产生,这种轮番而治极有可能导致极端民主化,导致民主制的衰落 14.有学者认为:希腊诸邦,虽然有他们共同的文化,却从没有他们共同的政治组织。没有他们共同的政治组织反映了希腊 A. 独立自主的城邦特征 B. 小国寡民城邦特征 C. 人民主权的政治特点 D. 轮番而治的政治特点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依据材料中“却从没有他们共同的政治组织。”说明希腊各个城邦之间没有整体性,各自为战。说明希腊城邦独立自主的特点。B不是材料反映的内涵。C和D属于民主政治,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择A项。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城邦特征 15.在古代雅典,官员就职前须宣誓保证依法履行职责,陪审员须宣誓保证公正审判,年满18岁的青年男子须参加成人宣誓仪式才拥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些宣誓旨在 A. 限制权力滥用 B. 防止官员腐败 C. 培育权利观念 D. 增强责任意识 【答案】D 【解析】 “限制权力滥用”应当是在权利行使机制上要有约束制度,或是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材料说的是官员在就职前和18岁男子在行使公民权利前,材料“官员就职前须保证依法履行职责,陪审员须宣誓保证公平审判”体现了古代雅典的这些宣誓旨在增强公民的责任意识,所以D项正确、A项不正确。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体现了公民行使权利的同时也要履行相应的义务,故C项说法不全面。 【考点定位】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很容易选择A项。初读材料感觉题目并不难,但本题不能用排除法来完成,完全依靠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它与以往的考查点有所不同,不是简单的以雅典民主制度的相关内容为切入点,而是通过设置材料情境,这个情境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学生需要正确的理解A、D两项才能得出答案。 16.雅典公民大会曾依据“陶片放逐法”将民主派领袖执政官泰米斯托克利逐出雅典。后世考古学家在对雅典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191片刻有他名字的陶片,经检测,陶片上的笔迹分属4个人。这反映了古代雅典 A. 直接民主存在弊端 B. 少数贵族独享民主 C. 注重维护民主政治 D. 公民缺乏参政热情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1片刻有他名字的陶片,经检测,陶片上的笔迹分属4个人”说明有人作弊,不能体现公民的个人意志。依据“陶片放逐法”将民主派领袖执政官泰米斯托克利逐出雅典,说明“陶片放逐法”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体现了直接民主存在弊端,故答案为A;材料没有体现少数贵族独享民主,没有体现注重维护民主政治,材料不能体现公民缺乏参政热情,排除BCD。 17.学者M·卡瑞曾指出:“《十二铜表法》从未被废除过,实际上它的一些条款一直实施到罗马历史的结束。作为一个整体,它是一个有条不紊的法律而不是停滞不前的公社法律。”这说明《十二铜表法》 A. 其条款适用于罗马各个历史时期 B. 为以后罗马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C. 内容完善有利于维护平民的利益 D. 获得了罗马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信息“实际上它的一些条款一直实施到罗马历史的结束”,结合所学可知,《十二铜表法》是古代罗马成文法的开端,为以后罗马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故选B。《十二铜表法》各条款适用于罗马各个历史时期说法绝对化,罗马在以后制定有万民法来适应不断发展的形势,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十二铜表法》有利于维护平民的利益,C错误;D项说法明显具有绝对性,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十二铜表法》的影响,旨在考查解读材料信息,正确认知的能力。 18.《全球通史》写道:“他们(罗马人)制定了一部新的法律……即国际法。他们认为这部法律对罗马人与非罗马人皆可适用。”“这部法律”是指古代罗马的 A. 习惯法 B. 公民法 C. 自然法 D. 万民法 【答案】D 【解析】 【详解】罗马法按照形式可以分为习惯法和成文法,按照适用范围可分为公民法和万民法,万民法是罗马的国际法,适用于罗马境内的一切自由民。D正确;A属于形式分类,不符合材料主旨;公民法指适用罗马公民的法律,B错误;自然法是一种法律理念,不是法律条文,C错误。 19.罗马法中有句名言,即“没有告诉人就没有法官”,这就是由“控诉式诉讼”派生出来“不告不理”审判原则。这说明古罗马 A. 追求权力平等 B. 维护贵族利益 C. 注重法律程序 D. 维护私有财产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不告不理”审判原则,就是“民不告,官不究”,反映出古罗马对法律程序的注重,故C正确;AB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20.“人类的共同理性使得古罗马人在创制法律的活动当中能够把握一种永恒的一般价值尺度,它源于人的理性,存在于人的社会,古今如此,未来亦然。罗马法律所以能够为后世大为称道,其奥秘大致在于此。”罗马法散发恒久魅力的主要原因是 A. 保护个人权利 B. 能够实现和维护国家统一 C. 保护财产权利 D. 蕴藏了丰富的理性精神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人类的共同理性使得古罗马人在创制法律的活动当中能够把握一种永恒的一般价值尺度”来看,罗马法之所以能散发恒久魅力的主要原因是蕴藏了丰富的理性精神。故答案为D项。材料没有涉及保护个人权利,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罗马法的政治功能,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罗马法保护财产权利,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 2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不断发展演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四十八人。(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材料二 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 材料三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西周实行什么政治制度?其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的是中国古代早期的什么制度?这种制度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秦朝为解决诸侯国问题实行什么政治制度?这种制度有何作用? 【答案】(1)分封制。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稳定了当时的政治秩序。 (2)宗法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3)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知是周天子实行的是分封制。根据所学可知实行分封制的原因是为了周天子稳定当时的统治秩序,为了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2)根据材料“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重社稷故爱百姓。”可知是强调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根据所学可知宗法制的核心观点是嫡长子继承制,是确定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重要制度。 (3)根据材料“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可知秦朝实行郡县制。根据所学从加强中央集权,形成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和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方面来分析郡县制的作用。 22.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和罗马的法律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的(政府形式)之所以称为民主制,是因为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让一个人优于他人担任公职,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们所具有的真正才能。 ——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 材料二 “用豆子来选举国家的领导人是非常愚蠢的,没有人用豆子拈阄的办法来雇佣一个舵手或吹笛子的人……而在这些事上如果做错了的话,其危害性要比在管理国家事务方面发生错误轻得多” ——苏格拉底 材料三 西塞罗宣称人类所制定的法律应该符合代表理性、统治着全世界的、永恒不变的自然法。西塞罗还从自然法理念出发,认为法要体现正义。 ——谭建华《自然法思想与罗马法的发展》 材料四 法国拿破仑时期的《民法典》是以罗马法为蓝本的。西方国家现行的陪审制度、律师制度、诉讼制度等皆发端于罗马。 (1)依据材料一,概括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罗马法蕴含理念。 (4)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罗马法的影响。 【答案】(1)人民主权,法律至上,任人唯贤。 (2)直接民主会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3)人人平等,公正至上. (4)罗马法中蕴含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永恒的价值;是近代欧美国家立法、司法的基础。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是因为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们所具有的真正才能”可以总结出人民主权,法律至上,任人唯贤。 (2)根据材料“没有人用豆子拈阄的办法来雇佣一个舵手或吹笛子的人……其危害性要比在管理国家事务方面发生错误轻得多”可以看出苏格拉底反对用抓阄方法选择领导人,体系出雅典民主政治的落后性,直接民主会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3)根据材料“西塞罗还从自然法理念出发,认为法要体现正义”结合所学内容可得出蕴含的理念是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思想。 (4)根据材料“法国拿破仑时期的《民法典》是以罗马法为蓝本的。西方国家现行的陪审制度、律师制度、诉讼制度等皆发端于罗马。”结合所学从罗马法蕴含的法律观念和对近代欧美法律的影响方面来分析。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序号 关键词 ① 郡县制 ② 三省六部制 ③ 察举制 ④ 推恩令 ⑤ 废丞相 ⑥ 九品中正制 ⑦ 行省制 ⑧ 军机处 ⑨ 科举制 从表中任选三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并加以说明。(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关键词:郡县制 推恩令 行省制 主题:中央集权的加强 阐述: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中央集权制度。自秦朝全面推行郡县制,开始形成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体系;西汉初期的郡国并行制引发“七国之乱”,出现了地方对抗中央的局面,但经过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诸侯王国的实力已严重削弱,走向衰落,再也无法构成对中央政权的威胁。到元朝设置行省制,中央对地的管理日益强化。因此,中央集权制经历了逐步强化的过程,为统一多民族园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根据表格内容可以将所给的信息分为三类。关键词:三省六部制、废丞相、军机处形成“君主专制的加强”主题;关键词:郡县制、推恩令、行省制形成“中央集权加强”的主题;关键词: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形成“选官创度”的主题。只要选取其中一份关键词,总结出主题以后,根据所学,简单叙述关键词在主题中所起作用,再用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表达清楚即可。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