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二轮复习:热点四 历史概念主题性热点问题【课件】(135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二轮复习:热点四 历史概念主题性热点问题【课件】(135张)

热点四 历史概念主题性热点问题 ※ 中国民族政策 : 历史与现实的挑战 主题分析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 民族问题涉及历史与现实、国家与社会、经济与文化等诸多因素 , 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 , 是关系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的大事 , 是关系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事 , 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大事。 关联考点 必修 1 1. 秦的统一 (b)   2. 郡县制和皇帝制度的建立 (b)   3. 元朝行省制度 (b)   4. 清朝的边疆政策 (c)   5. 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及其意义 (c) 选修 4 1. 秦统一六国 (b)   2. 巩固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b)   3. 贞观之治 ” 的主要表现 (b)   4. 平定三藩之乱和噶尔丹叛乱 (b)   5. 统一台湾和加强对蒙藏地区的管理 (b) 选修 6 1. 秦长城、汉长城、明长城 (b)   2. 布达拉宫、大昭寺等建筑的藏汉合璧风格 (b) 知识整合 一、古代封建王朝的民族政策 1. 秦朝 (1) 边疆管理上 ①北方 : 北击匈奴 , 修筑长城和“直道” , 加强北部边防。秦朝长城西到临洮 , 东至辽东郡 , 形成了长达五千多千米的万里长城。 ②南方 : 开凿灵渠 , 平定岭南 , 在岭南置郡 ( 增设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四郡 ), 实施军事镇守和行政管理 , 这是岭南地区归入中央王朝管辖的开端。 ③西南 : 开辟“五尺道” , 在其中部分地区任命官吏 , 这是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的开始。 (2) 具体官制上 ①中央 : 设典客 , 主管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 ②地方 : 在少数民族聚居地设“道”。 (3) 意义 : 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 , 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 , 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2. 汉代 (1) 军事上 : 反击匈奴 , 收回河套地区 , 占领河西走廊 , 打通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 ; 重修长城 , 向西延伸到盐泽 , 新修的汉长城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长城。 (2) 经济上 : 在长城沿线设置专供内地和边外少数民族贸易的市场。 3. 唐朝 (1) 措施 : 采取“战而后和”的策略 , 对不同民族地区采取不同的统治政策。 (2) 意义 : 揭开了中国民族关系的新篇章 ; 统一多民族国家进入鼎盛时期。 4. 元朝 (1) 措施 : 设立宣政院 , 管理全国佛教僧徒和藏族军民政教事务 , 职官僧俗并用 ; 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 (2) 意义 : 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5. 明朝 : 明代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对长城进行大规模修建的朝代。明代长城东起辽宁鸭绿江畔 , 西至甘肃嘉峪关 , 全长六千多千米。明代在长城沿线开放民间私人交易的民市、小市等。 6. 清朝 (1) 措施 ①武力平叛 : 康熙帝时御驾亲征 , 指挥清军取得乌兰布通、昭莫多战役的胜利 , 平定了噶尔丹叛乱。 ②加强管辖 : 设立理藩院 , 负责蒙古、新疆和西藏的行政、赋税、兵刑等事务 ; 西南地区实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 ③民族团结 : 推崇儒家文化 , 恢复开科取士 , 延揽汉族文士 ; 多伦会盟 , 接受全体喀尔喀蒙古贵族和喇嘛的臣服 ; 在蒙藏地区册封活佛 , 分掌蒙藏地区的喇嘛教务 ; 设立木兰围场和热河行宫 , 处理民族事务 , 加强北部边防 ; 紫禁城中的保和殿也是宴请少数民族的王公贵族的场所。 ④基本原则 : 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 , 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 ; 大事集权 , 小事放权 , 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辖。 (2) 意义 : 缓和了民族矛盾 , 大大强化了中央政府的统治 , 成为亚洲东部最大的国家。 二、近代民族观的发展 1. 民族主义 (1)“ 驱除鞑虏 , 恢复中华”。 1905 年 ,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把推翻清王朝统治与建立资产阶级统一的民族国家结合起来 , 反映了人民的意愿和时代的要求。 (2)1924 年 ,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 , 并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2. 五族共和 :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 采用了五色旗为国旗 , 象征汉、满、蒙古、回、藏五族共和。 3. 联合抗日 : 涌现出蒙古抗日游击队和回民支队等少数民族的抗日队伍。 三、现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1. 政策 :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 法律依据 ① 1949 年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 规定 , 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 实行团结互助 , 使新中国成为各民族友爱合作的大家庭 ;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 ,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② 1954 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宪法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划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 , 各级自治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 (2) 基本情况 : 1947 年 ,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1955 年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 ;1958 年 , 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 ;1965 年 , 西藏自治区成立。 2. 意义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 , 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 , 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 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模拟演练 1. 中国是多民族的国家 , 历史上创造了许多处理民族关系的成功经验。下列史实中 , 发生在清朝的是 (    ) A. 与吐蕃和亲、设置羁縻府州 B. 设置典客主管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 C. 设立宣政院管辖西藏及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D. 册封哲布尊丹巴、章嘉管理蒙古地区喇嘛教务 解析 : D   本题为选修模块内容。注意时间信息 “ 清朝 ” 。 “ 与吐蕃和亲、设置羁縻府州 ” 发生在唐朝 , “ 设置典客主管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 ” 发生在秦朝 , 设立宣政院是在元朝 , 排除 A 、 B 、 C 三项。清朝康熙帝时册封哲布尊丹巴、章嘉管理蒙古地区喇嘛教务 , 正确答案为 D 项。 2. 处理好民族之间的关系 , 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稳定与发展。 阅读材料 , 回答 问题 : 材料一   自古以来 , 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秦汉时期 , 中国更是一个有空前统一规模的多民族国家。这时 , 汉族作为主体民族还没形成 , 在其境内及其周围 , 存在着许多民族和部落。 —— 白寿彝 《 中国通史 》 材料二 1937 年 5 月 陕甘宁豫海县回族自治政府成立 1938 年 10 月 毛泽东发表 《 论新阶段 》, 对民族自治问题做了探索思考 —— 根据蒲兴祖 《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 》 整理 1945 年 党中央派出以乌兰夫为首的大批共产党员到达内蒙古地区开展工作 , 成立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 1946 年 4 月 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和东蒙自治政府在承德举行了统一内蒙古自治运动的会议 1947 年 3 月 中共中央东北局起草了 《 内蒙古自治政府施政纲领 》 等文件 1947 年 4 月 23 日至 5 月 3 日 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大会在王爷庙 ( 今乌兰浩特 ) 召开。有来自内蒙古大部分盟旗的蒙古、达斡尔、鄂温克、汉、满、回、朝鲜等各民族代表 , 包括工人、农民、牧民、知识分子、革命干部和军人 , 以及部分工商界人士、地方士绅和民族宗教上层人士 解析: 第 (1) 问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秦始皇对 “ 境内及其周围 ”“ 许多民族和部落 ” 有效政治控制的措施在材料中是找不到答案的 , 只要根据所学教材知识进行解答即可 , 例如 , 北击匈奴 , 夺取河套 , 修筑长城等具体的措施均可。措施产生的积极影响从扩大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角度进行解答。 答案 : (1) 措施 : 北击匈奴 , 夺河套 , 筑长城 , 修直道 ; 南征越族 , 修灵渠 , 置郡县 ; 西南地区开辟“五尺道” , 在其中部分地区任命官吏 ; 在少数民族聚居地设置“道” ( 地方行政机构 ) 。 影响 : 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 ; 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1)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 , 列举秦始皇对“境内及其周围”“许多民族和部落”有效政治控制的措施 , 并概括这些措施产生的积极影响。 解析: 第 (2) 问从材料二表格的具体内容来看内蒙古自治区建立的主要条件应该从党的尝试、毛泽东等的理论探索、内蒙古自治区各族各界人民的共同努力等多方面综合论述。意义要从对内蒙古自治区自身的意义和国家制度建设的意义两个方面分层次论述。 答案 : (2) 条件 :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对民族自治的尝试 ; 毛泽东等的理论探索 ; 内蒙古各族各界人民的努力。意义 : 开创了内蒙古历史的新纪元 ; 为新中国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了样板。 ( 从内蒙古内部、国家制度建设两个层面答题 , 言之有理即可 ) (2)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 , 概述内蒙古自治区建立的主要条件和意义。 ※ 党的会议 : 中国革命与建设的灯塔 主题分析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 , 始终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 ,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 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 , 战胜各种艰难险阻 , 不断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有许多重要会议 , 这些会议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指明了方向。 关联考点 必修 1 1. 中国共产党 “ 一大 ” (b)   2. 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b) 3. 八七会议的召开和会议内容 (b)   4. 红军长征及其意义 (b)   5.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c)   6.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 (c)   7.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c) 必修 2 1. 中共八大的召开 (b)   2. 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和意义 (d) 必修 3 1. 毛泽东思想在全党指导地位的确立 (b)   2.《 解放思想 , 实事求是 , 团结一致向前看 》(b)   3. 邓小平 “ 南方谈话 ” 和中共十四大 (b) 选修 4 1. 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的历史贡献 (c) 2. 邓小平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历史贡献 (c)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 中共一大 : 1921 年 7 月 , 规定了党的目标 , 确定了党的中心任务 ,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 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2. 中共二大 : 1922 年 , 制定党的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 , 这也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3. 八七会议 : 1927 年 , 在汉口召开 , 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 决定秋收时发动起义。 4. 遵义会议 : 1935 年 1 月 , 在贵州遵义召开 , 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 , 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 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 , 妥善解决党内矛盾和分歧 , 是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知识整合 5. 瓦窑堡会议 : 1935 年 12 月 , 在陕北瓦窑堡召开 , 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 方针。 6. 洛川会议 : 1937 年 8 月 , 在陕北洛川召开 , 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全面抗战路线。会后 , 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 , 开展游击战 , 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 7. 中共七大 : 1945 年春 , 在延安召开 , 制定了当时党的任务 , 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次会议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和思想基础。 8. 七届二中全会 : 1949 年 3 月 , 在河北西柏坡召开 , 会议指明党的工作由乡村转向城市 , 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力为一切工作的中心 , 确定了全国胜利后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 , 以及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 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 中共八大 : 1956 年 9 月 , 在北京召开 , 大会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 , 提出了把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的历史任务 , 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中共八大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执政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 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良好开端。 2.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 1978 年 12 月 , 邓小平作了题为 《 解放思想 , 实事求是 , 团结一致向前看 》 的主题报告 , 实现了思想路线、组织路线、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 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 中国从此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 国家的政治建设从此进入一个新时代。 3. 十一届六中全会 : 1981 年 , 通过 《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 科学评价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4. 中共十二大 : 1982 年 , 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5.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 1984 年 , 通过 《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 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 , 从农业转向国有企业。 6. 中共十四大 : 1992 年 10 月 , 大会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 , 标志着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7.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 1993 年 , 通过了 《 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问题的决定 》, 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这个决定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 使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会后 , 一大批国有企业开始进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 8. 中共十五大 :1997 年 , 政治上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 ; 经济上指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等问题 , 这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和认识深化 ; 思想上 , 确立了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1.《 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 指出 : 今天争取抗日战争胜利的中心关键 , 是在使国民党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 , 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胜利。该 《 决议 》 是在哪一次会议上通过 (    ) A. 瓦窑堡会议 B. 洛川会议 C. 中共七大 D. 遵义会议 模拟演练 解析 : B   本题考查洛川会议的内容。材料 “ 今天争取抗日战争胜利的中心关键 , 是在使国民党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 ” 说明此时国民党已经开始抗战 , 但是全民族抗战还没有形成 , 其内容是要实行全面抗战路线 , 故是洛川会议的内容 , 选择 B 项。瓦窑堡会议是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 中共七大是抗战即将胜利时召开的 , 遵义会议是长征期间召开的 , 故排除 A 、 C 、 D 三项。 2.20 世纪 90 年代 , 联想在香港挂牌上市 , 柳传志向中国科学院提出红利分配方案 ,65% 归中科院 ,35% 归员工。到 2000 年 , 分红权在柳传志的努力下变成了股权 , 联想的资产分配日渐清晰。这些变化得益于中共中央提出了“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最早提出这一规定的会议是 (    ) A.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 中共十四大 C.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D. 中共十五大 解析 : D   本题考查中共十五大。中共十五大提出了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 这是基本识记点 ,D 项是符合题意的 , 正确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改革开放 , 但尚未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问题 ,A 项不符合题意 , 排除 ; 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B 项不符合题意 , 排除 ;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也尚未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问题 ,C 项不符合题意 , 排除。 3.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证明 : 中国共产党代表了中国历史前进方向 , 有能力驾驭复杂局面 , 破解前进道路上遇到的一个又一个难题。 阅读材料 , 回答问题 : 材料一   在党的领导下 , 以 1922 年 1 月香港海员罢工为起点 , 掀起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个高潮。 …… 1923 年 2 月 4 日爆发的京汉铁路三万名工人大罢工 , 使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达到顶点。 2 月 7 日 , 在帝国主义势力的支持下 , 军阀吴佩孚调动军警在京汉铁路沿线血腥镇压罢工工人。 ……“ 二七惨案 ” 发生后 , 全国工人运动暂时转入低潮。这个时期党领导的工人斗争 , 提供了重要的经验教训。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带着这些经验教训 , 进入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大革命时期。 1922 年 1 月 , 中国共产党派代表出席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大会指明 , 中国 “ 当前的第一件事便是把中国从外国的羁轭下解放出来 , 把督军推倒 ” , 建立一个民主主义共和国。这对于党制定当时的革命纲领给予了直接的帮助。 1922 年 7 月 ,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大会通过对中国经济政治状况的分析 , 揭示出中国社会的性质 , 指出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 但在现阶段的纲领即最低纲领是 : 打倒军阀 ; 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 ; 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 中国共产党简史 》 材料二   在中国共产党光辉的历史上 , 几乎每一次危机 , 都成为之后党做出正确决策并迎来大发展、大进步的契机。 —— 姬轩亦 《 国祚密码 》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的建立、领导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第 (1) 问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直接答出 “ 领导工人运动 ” 。第二小问 , 注意材料一有三段文字 , 第一段从材料 “ 这个时期党领导的工人斗争 , 提供了重要的经验教训 ” 中可获取第一次工人运动失败的教训 ; 第二段从 “ 出席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 ” 中可获知共产国际的指导 ; 第三段从 “ 揭示出中国社会的性质 ” 可获知中国社会的性质决定。第三小问可以根据所学直接作答。 答案 : (1) 中心任务 : 领导工人运动。背景 : 汲取第一次工人运动失败的经验教训 , 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 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 , 力量强大 ; 共产国际给予了直接的指导。意义 : 这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次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1) 中共一大确定的党成立后的中心任务是什么 ?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 概括中共二大提出“最低纲领”的背景 , 并指出其提出的意义。 (2) 结合中国 20 世纪 20 年代后期和 70 年代后期的历史 , 简要说明中国共产党面对“危机”是怎样“做出正确决策并迎来大发展、大进步”的 , 并指出它们共同体现出的党的思想路线是什么。 解析 : 第 (2) 问第一小问 20 年代后期面对的危机和做出的决策 , 联系所学作答 , 主要是大革命失败到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第二小问 70 年代后期面对的危机和做出的决策 , 联系所学作答 , 主要是 “ 文化大革命 ” 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第三小问共同的思想路线 , 两次决策的做出都是结合了中国社会的实际 , 从右倾机会主义和 “ 左 ” 倾错误中走出来 , 可以归纳为 “ 解放思想 , 实事 求是 ” 。 答案 : (2) 国民大革命失败和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夺取大城市策略的失利 , 使党和革命面临生死危机 , 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 开辟出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革命道路 , 推动全国十几块革命根据地建立 , 使红色根据地迅速发展壮大 ;“ 文化大革命”造成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挫折 ,“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两年里中国处于徘徊时期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改革开放的决策 , 实现了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 由此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道路 , 极大地促进了社会进步。思想路线 : 解放思想 , 实事求是。 ※ 坎坷前行的中美关系 主题分析 从近代到现代 , 中美关系经历了美国对华侵略、中美联合抗日、美国对华敌视和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的过程。从目前来看 , 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最复杂、最难驾驭的大国关系。中美关系关乎全球的秩序、全球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全、人民福祉。 关联考点 必修 1 1.1840 年至 1900 年间西方列强的主要侵华战争 (b)   2.《 南京条约 》《 马关条约 》《 辛丑条约 》 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 (c)   3. 列强侵华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c)4. 中美关系正常化 (b)   5. 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 (b) 6. 改革开放后中国重大外交举措的作用及其意义 (c) 必修 2 1. 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发展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 (c)   2.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与关贸总协定 (b)3. 亚太经合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b) 选修 3 1. 巴黎和会的召开及美、英、法、日等国的图谋 (b)   2. 华盛顿会议的召开 (b)   3. 中国山东问题 (b)   4.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及其意义 (c)   5. 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 《 波茨坦公告 》 及其主要内容 (c) 知识整合 一、追随英法 , 染指中国 1840 年前后 , 开始染指中国 , 鸦片战争后在中国获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权等。 1900 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参与签署 《 辛丑 条约 》 。 二、门户开放”和“机会均等” 1.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 成为世界工业强国的美国在中国问题上向列强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 , 由此形成了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 2. 一战后 , 通过华盛顿会议签订 《 九国公约 》, 中国再次“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三、中美合作 , 联合抗日 二战期间 , 面对法西斯的侵略 , 美、苏、英、中等 26 国成立了反法西斯联盟 , 共同抗击法西斯。在亚太战场上 , 中美两国联合抗日。 1943 年美、英、中召开开罗会议 , 签署了 《 开罗宣言 》, 宣告日本窃取中国的领土须归还中国。 1945 年 《 波茨坦公告 》 再次重申了 《 开罗宣言 》 的精神。 四、扶蒋反共 , 独占中国 解放战争时期 , 为了遏制社会主义运动 , 美国实行扶蒋反共的对华战略 , 国民政府与美国签署 《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 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 , 民族工业陷入困境。 五、敌视对抗 , 基本隔绝 (1949 ~ 60 年代末 )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 , 美国对华实行经济封锁、政治敌对 , 把台湾作为反华反共的前沿。朝鲜战争期间 , 派遣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 , 加剧了中国的分裂局面。 六、走向和解、中美建交 1972 年 , 美国总统尼克松对中国的访问被称为“破冰之旅” , 中美关系基于共同的战略利益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 1978 年底 , 中美发表了 《 建交公报 》, 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确认了中国提出的建交三原则 (“ 撤军”“废约”和“断交” ),1979 年中美正式建交。 七、多方合作 , 摩擦不断 (90 年代以来 ) 1989 ~ 1991 年中美关系经受了巨大的考验 : 由于国际形势发生了剧变 , 国际格局暂时成为美国一超独大的局面。 1992 年后随着中国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的高速发展 , 中美两国之间利益的汇聚面越来越宽、相互依赖越来越深 , 与此同时中美之间的摩擦也越来越多 , 美国国内出现了“中国威胁论”和“中国责任论”。 八、中美关系的一些认识 1. 一旦超越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的不同 , 中美关系就可以得到平稳发展。 2. 共同的利益是中美关系建立、保持和发展的基础 , 经贸利益是中美关系的“压 舱石”。 3. 美国国内政治使中美关系跌宕起伏。 4. 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的“老大难”问题 , 在一定程度上可视作中美关系的晴雨表。 5. 中美关系的过去表明 : 中美两国合则两利 , 斗则两伤。 1. 如图是中美贸易统计图 , 导致该时期贸易变化的因素有 (    ) 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②中国改革开放战略的实施 ③ 《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 的促进 ④中美正式建交的影响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模拟演练 解析 :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是在 21 世纪初 ,① 与材料时间不符 , 排除。 《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 签署于解放战争时期 ,③ 与材料时间不符。中国 1978 年后开始改革开放 ,1979 年后中美正式建交 , 极大地促进了中美贸易的发展 , 与材料时间相吻合 , 故选择 D 。 2. 从图一到图二 , 美国在处理中美两国关系重大问题上发生了认识上的变化 , 这一变化主要是指强调 (    ) A. 只有一个中国 , 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B. 反对霸权主义的威胁 C.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 D. 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解析 : C   图一是 1972 年的中美上海联合公报发表 , 图二是 1979 年的中美建交公报 ,A 项是两个公报的共性 , 不是变化 , 故 A 项错误。材料不涉及反对霸权主义 , 故 B 项错误。上海联合公报只承认一个中国原则 , 建交公报则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 , 故 C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故 D 项 错误。 ※ 古代丝绸之路与当今“一带一路” 主题分析 2013 年 9 月和 10 月 ,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 , 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 ( 简称“一带一路” ), 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 , 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 , 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关联考点 必修 1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b) 必修 2 1. 古代中国的丝织业 (b)   2. 唐宋陶瓷业的主要成就 (b)   3.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c) 选修 6 长城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 (d) 知识整合 一、古代海陆丝路的变迁 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交往的“桥梁” , 是一条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通道 , 它随着地理环境变化和政治、宗教形势的演变不断地发生变化。 1. 汉代丝路 : 丝绸之路的正式开通是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后。随着西汉逐步确立对西域的控制 , 陆上丝绸之路趋于繁荣。中国的商品如丝绸等沿着这条通道传入西方 , 而西域的大量物产也传入中国。 2. 唐宋元丝路 : 在唐代 , 中外贸易呈现海陆并举的特征 , 海上丝绸之路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宋代中外交流主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 , 中国商人与日本、朝鲜、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等地区建立了直接海上联系 , 海上丝路出现了繁荣局面。到元朝 , 海上丝绸之路基本维持了繁荣局面。 3. 明清丝路 : 明清实行海禁政策 , 使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受到很大影响。新航路开辟后海上丝绸之路取得了一定发展。乾隆年间闭关锁国 , 使得海上丝绸之路彻底衰落。 4. 古代陆海丝路变迁的原因 (1) 陆上丝路的衰落 : 安史之乱后 , 唐王朝国力大不如前 , 逐步失去对西域的控制 , 陆上丝绸之路开始衰落 , 其东西方交流的主要通道的地位逐渐被海上丝绸之路取代。 (2) 海上丝路的繁荣 : 宋元时期 , 海上丝路迅速发展的原因有 : 封建经济的持续发展 , 尤其是制瓷业的发展 , 瓷器成为经海上丝路外销的重要商品。开明的对外政策 , 政府在对外贸易港口设市舶司 , 主管对外贸易。造船业的进步、指南针等先进航海技术的应用等。 二、古今丝路的区别 1. 从时代背景上来讲 , 古代丝绸之路出现在农业社会的自然经济条件下 ; 今天“一带一路”则出现在工业化、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 2. 从范围上讲 , 古代陆上丝绸之路是连接欧亚的陆上通道 , 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与印度洋各国间的海上通道 ; 而当今的“一带一路”则是覆盖全球 , 包括南北美洲的经济文化交流网络。 3. 从经济交流方式看 , 古代丝绸之路是商品输出 , 即东西方物产、商品的贸易往来 ; 而今天则是在商品输出的同时 , 也进行资本输出 , 即对外投资 , 也成为经济交流的重要手段。 4. 从交通方式来看 ,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主要利用古帆船 , 陆上丝绸之路则利用人力和畜力 ; 当今丝绸之路则利用公路、铁路 ( 欧亚大陆桥 ) 、航空、远洋航运等现代交通技术以及现代通讯技术展开了高效便捷的交往。 三、“一带一路”与马歇尔计划 1. 时代背景不同。马歇尔计划是为了使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尽快实现战后复兴 , 以对抗苏联和共产主义国家 , 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色彩 ;“ 一带一路”是开放的、包容的 , 它继承和弘扬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 , 欢迎世界各国和国际、地区组织积极参与 , 是中国全方位开放的结果。 2. 实施意图不同。马歇尔计划通过美国援助恢复欧洲经济 , 使之成为抗衡苏联的重要工具 , 同时也使美国更方便地控制和占领欧洲市场 ;“ 一带一路”本质上是有关国家共同合作的平台 , 是中国提供给国际社会的公共产品 , 强调“共商、共建、共享”原则 , 倡导新型国际关系准则和 21 世纪地区合作模式。 3. 参与国构成不同。马歇尔计划的参与国包括美国和英、法等欧洲资本主义国家 , 社会主义国家及广大第三世界国家被排除在外。“一带一路”则以古代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为主 , 并拓展、延伸到其他国家 , 多为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国家 , 也有发达国家。 4. 具体内容不同。马歇尔计划的主要内容是美国对西欧提供物质资源、货币、劳务援助和政治支持 ;“ 一带一路”是中国与丝路沿线国家分享优质产能、共商项目投资、共建基础设施、共享合作成果。 5. 实施方式不同。马歇尔计划依靠战后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 , 通过对西欧各国提供援助 , 快速实现受援国的经济重建 , 体现了“美国 — 西欧诸国”的一对多援助形式 ;“ 一带一路”是由中国发起倡议、沿线国家共同参与的伟大事业 , 沿线国家积极开放边境口岸 , 共同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 , 体现的是丝路沿线国家多对多的合作模式。 1. 有学者认为 , 古代丝绸之路的意义不仅使中国的丝绸远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世界 , 更大的贡献还在于沟通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下列选项中反映东西方交流的有 (    ) ① 中国造纸术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 ②美洲马铃薯、玉米传到欧洲 ③中国印刷术沿海上丝绸之路传到日本 ④中国瓷器经丝绸之路远销欧洲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模拟演练 解析 : B   本题考查古代丝绸之路。根据题干要求 “ 东西方交流 ” , 直接排除②和③ , 美洲和欧洲交流不属于东西方交流 , 中日交往也不属于东西方交流。造纸术西传和瓷器西传反映了东西方交流 , 故选择 B 。 2.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十分发达 , 唐朝时在广州首次设市舶使管理海外贸易 , 广州“江中有婆罗门、波斯、昆仑 ( 泛指东南亚 ) 等舶 , 不计其数 , 并载香药、珍宝 , 积载如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汉唐以来“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路” B. 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称中国为“丝国” C. 唐朝只特许广州一口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D. 唐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具有全球化意义 解析 : B   “ 瓷路 ” 是宋元以来对 “ 海上丝绸之路 ” 的称呼 , 故 A 项错误 ; 丝绸之路开通后 , 最远至西方的罗马帝国 , 因为中国的丝绸在欧洲比较受欢迎 , 故被称为 “ 丝国 ” , 故 B 项正确 ; “ 特许广州一口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 为清朝所特有的现象 , 故 C 项错误 ; 唐时期的 “ 海上丝绸之路 ” 主要在与中国交往的一些国家之间开展 , 没有涉及更远的如美洲等地 , 故 D 项错误。 3. 阅读材料 , 回答问题 : 材料一   “ 马歇尔计划改变了美国处理与欧洲关系的方式 , 为此也改变了欧洲国家处理相互关系的方式 …… 它播下了制度的种子 , 逐渐将西欧连接在一起 , 建立了欧洲经济与合作组织、欧洲联盟和北约等机制 , 为弥合历史久远的分歧奠定了基础。 ” —— 美国总统克林顿在纪念马歇尔计划提出 50 周年时讲话 材料二 —— 整理自“百度百科” :“ 中国版马歇尔计划” 2013 年 9 月 习近平提出建设 “ 丝绸之路经济带 ” 2013 年 10 月 习近平提出建设 “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 2014 年 10 月 中国、印度、新加坡等 21 国决定成立 “ 亚投行 ” 2014 年 11 月 兴业证券研究报告认为 “ 中国版马歇尔计划 ” 启动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马歇尔计划出笼的背景及其产生的影响。 解析 : 第 (1) 问第一小问 , 结合所学马歇尔计划为战后美国援助欧洲的经济计划 , 可从美国和欧洲两方面进行分析。从欧洲来说 , 二战结束 , 欧洲国家普遍出现经济困难 ; 从美国来说 , 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 美苏冷战开始。第二小问 , 根据材料一 “ 它播下了制度的种子 , 逐渐将西欧连接在一起 ” 得出推动西欧走向联合 ; 结合所学马歇尔计划是美国二战后援助欧洲的经济计划得出促进欧洲的经济复苏 ; 根据材料一 “ 马歇尔计划改变了美国处理与欧洲关系的方式 ” 结合美国援助欧洲的原因得出为美国控制西欧铺平道路。 答案 : (1) 背景 : 二战结束 , 欧洲国家普遍出现经济困难 ; 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 美苏冷战开始。 ( 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 影响 : 促进欧洲的经济复苏 ; 为美国控制西欧铺平道路 ; 推动西欧走向联合。 解析 : 第 (2) 问第一小问 , 材料二中 “ 中国版马歇尔计划 ” 观点是错误的 ; 第二小问 , 结合所学美国马歇尔计划是其二战后建立霸权地位的手段 , 美国马歇尔计划的实质是遏制共产主义的冷战政策 ; 而中国 “ 一带一路 ” 的实质是谋求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可持续发展倡议 ; 第三小问 , 结合所学 , 可从中国参与国际事务、建立国际友好组织等方面进行分析。 (2) 综合材料一、二 , 从实质角度谈谈你对“中国版马歇尔计划”观点的认识 , 结合所学举两例说明 20 、 21 世纪之交中国政府在外交领域为世界和平发展所作的贡献。 答案 : (2) 认识 :“ 中国版马歇尔计划”观点是错误的。 实质 : 美国马歇尔计划的实质是遏制共产主义的冷战政策 , 中国“一带一路”的实质是谋求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可持续发展倡议。 举例 : 在中国政府倡议下 ,2000 年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实现了五大常任理事国首脑的首次会晤 ; 组织 2001 年亚太经合组织“上海会议” ;2001 年 , 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 有利于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 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 ※ 中外“三农”问题 主题分析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三农”问题关系到民生改善、国民素质、经济发展 , 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社会和谐。古今中外历史上为解决“三农”问题采取了不同措施 , 产生了不同效果。 关联考点 必修 1 1. 八七会议的召开和会议内容 (b)   2. 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c)   3.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b) 必修 2 1. 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和耕作技术的进步 (b)   2. 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c)   3. 古代中国著名的水利工程 (a)   4.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b) 5. “ 重农抑商 ” 政策及其影响 (c)   6.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的标志 (b)   7. “ 大跃进 ”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b)   8.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 (b)   9. 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 (b)   10. 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b) 必修 3 1. 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 (b)   2. 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及作用 (c)   3.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重大科学技术成就 (b) 知识整合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问题 1. 古代的土地政策 (1) 井田制 : 商周时期的土地所有制 , 名义上土地国有 , 实际上土地归国王所有。 (2) 均田制 : 北魏到唐前期的土地国有制 , 国家授田给农民 , 农民承担赋役。 (3) 地主土地私有制 :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 , 是古代土地所有制的主要存在形式。 (4) 农民土地所有制 : 古代长期存在的土地所有制形式 , 长期面临被兼并的风险。 2. 农耕技术的改进 (1) 牛耕技术的不断进步 : 春秋战国出现铁犁牛耕 , 汉代牛耕由二牛抬杠的耦犁发展到一牛挽犁 , 唐代出现了曲辕犁。 (2) 铁制农具的不断增加 : 汉代出现了用于中耕的曲柄锄和便于收获的大镰 , 还出现了播种工具耧车。 (3) 水利设施的不断发展 : 战国时期 , 成都平原有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 关中地区有郑国主持修建的郑国渠。秦朝时期 , 开辟了沟通湘水和漓水的灵渠。汉代关中地区出现了“井渠”。东汉王景治黄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 3. 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 (1) 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 , 此后历代大都实行重农抑商的 政策。 (2) 重农抑商政策推动了中国农耕文明的发展 , 也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制 , 而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 , 也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 二、近代中国的农业政策 1. 孙中山的平均地权 : 平均地权是孙中山解决土地问题的纲领 , 具体办法是 : 核定地价 , 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 , 革命后社会进步所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 , 由国民共享 , 做到“家给人足”。新三民主义提出了耕者有其田 , 谋求改善农民 生活。 2. 中国共产党的土地革命 (1)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 在农村革命根据地 , 中国共产党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的土地革命。土地革命使广大贫雇农在政治上翻了身 , 经济上分到土地 , 生活上有了保障。 (2) 解放战争时期 : 解放区实行没收地主土地 , 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一亿多农民获得土地 , 极大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 : 1950 年 , 中央人民政府颁布 《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 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 解放农村生产力 , 发展农业生产 , 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工业化开辟 道路。 2. 三大改造时期的农业合作化运动 : 1953 年 , 国家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 从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 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1955 年 , 政府加快了农业合作化的步伐 , 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到 1956 年年底 , 我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 人民公社化运动 : 1958 年 , 党轻率地发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 , 认为这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最好的组织形式。“大跃进”运动片面强调“一大二公” , 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 这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 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严重困难。 4.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 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全国农村开始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 废除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旧体制 ,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 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四、近现代西方国家土地政策 1. 圈地运动 : 圈地运动是西欧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地主使用暴力大规模侵占农民土地的活动。其目的是使农民与土地分离 , 土地与资本结合 , 用暴力消灭小农经济 , 建立资本主义农场 , 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历时 300 多年的英国圈地运动最为典型 , 它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资源并促进国内市场的 扩大。 2. 罗斯福新政的农业政策 : 为恢复农业生产 , 国会通过 《 农业调整法 》 、成立农业调整署 , 国家向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 , 以提高农产品价格 , 恢复农业 生产。 3. 苏俄 ( 联 ) 的农业政策 (1)《 土地法令 》: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 , 苏维埃政府关于土地问题的第 1 个立法文件。该法令废除土地私有制 , 确定土地、矿藏、森林、水流等为国家所有 , 没收地主、皇室、寺院、教堂的土地 , 连同一切附属物 , 一律交给乡土地委员会和县农民代表苏维埃支配。它的颁行 , 使刚成立的苏维埃国家奠定了土地国有化的基础。 (2) 余粮收集制 : 1918 年到 1921 年 , 面对严峻的国内外局势 , 苏维埃政府实行余粮收集制 , 将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 , 以解决粮食这一最紧要的难题 , 后来将征集对象又扩大到肉类、马铃薯等各种农产品。余粮收集制是苏俄战胜国内外敌人的重要保障 , 但以极低价格强行征粮 , 遭到广大农民的反对。 (3) 固定的粮食税 : 1921 年 , 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 , 开始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 农民可以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所有粮食。这一政策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 , 使工农联盟得到巩固。 (4) 农业集体化 : 1927 年 , 联共 ( 布 ) 十五大提出农业集体化的方针 , 以适应国家工业化。 1929 年开始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1932 年苏联完成农业集体化。农业集体化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便利 , 但不可能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 1. 读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耕作技术示意图 , 下列关于它们共同特点的相关表述 , 最为准确的是 (    ) A. 回转方便 , 耕作较为轻便 B. 显示人力、畜力协作深入 C. 便于普及 , 利于山地开垦 D. 灵活自如 , 控制耕地深浅 模拟演练 解析 : B   三幅图分别是一牛挽犁、二牛抬杠的耦犁和曲辕犁。 A 、 C 两项不符合二牛抬杠的耦犁 ,D 项只符合曲辕犁 , 故排除 A 、 C 、 D 三项。三种耕作技术显示了人力、畜力协作的逐渐深入 , 故 B 项正确。 2.( 2016 · 浙江 10 月选考 ,14 ) 取消农业户口 , 目前已在多个省市展开 , 有学者誉称这是中国社会改革的里程碑。回顾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工作中的相关举措 , 依时序排列是 (    ) ① 农业合作化 ②人民公社化 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④“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①③④ D.④②①③ 解析 : B   农业合作化运动发生在 1953 ~ 1956 年 , 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于 1958 年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于改革开放后开始推行 , 八字方针提出是在 1960 年冬 , 故依时序排列应为①②④③ , 答案为 B 。 解析:B   新经济政策走向了废止是在1928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后,故A项错误; “ 苏共中央在农村取消了大部分对出租土地、雇工及资本积累的限制,并降低了农业税和工业品的价格 ” 体现了维护农民利益,故B项正确;材料与工业化积累资金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农村的阶级分化,故D项错误。 3.1925 年联共 ( 布 ) 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前后 , 苏共中央在农村取消了大部分对出租土地、雇工及资本积累的限制 , 并降低了农业税和工业品的价格。这表明 (    ) A. 新经济政策走向了废止 B. 农民的利益得到了保护 C. 工业化资金的积累加速 D. 农村阶级分化日益加剧 4.1933 年 5 月 , 美国国会通过 《 农业调整法 》, 规定国家向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这项措施的结果是 (    ) A. 缓和了农民和地主的矛盾 B. 降低了农产品价格 C. 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 D. 促进了农业的复苏 解析 :D   根据材料 “ 国家向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 ” 并结合所学可知 , 罗斯福新政向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 , 控制农产品产量 , 缓和经济危机 , 促进农业复苏 , 故 D 项正确。农民和地主的矛盾属于封建生产关系 , 资本主义社会没有此类矛盾 , 故 A 项错误。减耕减产是为了稳定农产品价格 , 不是降低价格 , 故 B 项错误。减耕减产与就业问题无关 , 故 C 项错误。 ※三权分立:从思想到实践 主题分析 三权分立是西方一种关于国家政权架构和权力资源配置的政治学说 , 该学说在古希腊罗马萌芽 , 启蒙运动时期形成 , 在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实践 , 对近现代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联考点 必修 1 1. 美国 1787 年宪法的主要内容、特点及其作用 (c) 2.《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 必修 2 1. 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c)   2. 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 表现 (b) 必修 3 1. 洛克的主张及影响 (b)   2. 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的主要政治主张 (b) 选修 3 国际联盟的建立、主要机构及其盟约 (b) 知识整合 一、三权分立思想的提出 三权分立主要指政府的立法权、司法权与行政权三权分立 , 各司其职 , 三种权力互相制约 , 防止掌权者权力的滥用。 1. 思想的起源 : 亚里士多德把一切政体分为行政职能、议事职能、审判职能三部分 , 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这三种职能 , 即为现代三权分立学说的雏形。 2. 洛克的分权思想 : 英国的启蒙思想家洛克是近代第一位系统阐述分权理论的作家 , 他的分权思想对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建立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他主张将国家的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外交权。 3. 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 (1) 代表作品 : 《 论法的精神 》 。 (2) 基本思想 ①三种权力的划分。孟德斯鸠提出每个国家都应有三种权力 , 即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 ②行使权力的机构。立法权属于人民代表 ; 行政权应集中于人民选举产生的临时机构 , 而不是集中于常设的委员会 ; 司法权独立于行政权之外。 ③三种权力相互制衡。首先是立法权对行政权与司法权的制约 , 立法机关有权审查行政机关对法律的执行情况 , 有权监督司法机关。但立法机关无权审判行政官员本身及其行为 , 并且司法权是独立的 ; 其次是立法权内部权力应相互制约 , 将立法机关分为贵族院和众议院 , 两院同时拥有立法权 , 有各自的议会 , 这样贵族和平民都有权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法院由人民选举出的司法人员在规定的时间内组成。 (3) 历史价值 ①是古希腊罗马政治理论的发展。 ( 史实 : 雅典城邦的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陪审法庭 ) ② 体现了人民主权的原则。 ( 史实 : 立法权属于人民代表 ) ③ 为近代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体制的建立奠定理论依据。 ( 史实 : 美国的政治体制 ) 二、三权分立思想的实践 1. 美国 1787 年宪法中的分权与制衡 (1) 中央政府行使三权的机构 : 最高立法机构是国会 , 最高行政权属于总统 , 最高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 (2) 三权的制约与平衡 : 总统对立法有否决权 , 国会复议后若以 2/3 以上多数再次通过 , 否决无效 ; 最高法院法官由总统任命 , 参议院批准 ; 最高法院可以宣布总统违宪 , 也可以宣布国会立法违宪。 2. 美国历史上三权分立制度演变 (1) 平衡时期 : 1789 年 , 联邦政府成立至美国内战 , 三权分立原则的实施相对稳定。 (2) 国会主导时期 : 美国内战至 20 世纪初 , 美国社会处于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阶段 , 国会需要大量的立法来平衡社会各方面发展的不平衡。如 : 一战结束后 , 总统威尔逊发起建立国联 , 但国内存在强大的孤立主义势力 , 参议院拒不批准 《 凡尔赛和约 》, 结果美国没有加入国联。 (3) 行政权扩张时期 : 20 世纪初至 20 世纪 70 年代 , 随着美国社会转型的结束 , 经济发展需要集中的管理。如 : 在经济危机期间罗斯福总统利用“新政”来扩张行政权。 (4) 恢复平衡时期 :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 , 随着 70 年代凯恩斯主义弊端的显露以及美国实力的相对下降 , 行政权扩张的危害开始显露。 3.《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以三权分立构建政治体制 : 参议院行使立法权 , 有权选举临时大总统、弹劾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 ; 临时大总统和国务员行使行政权 ; 司法权由法院独立行使。 三、三权分立制度的影响 1. 积极影响 (1) 三权分立制度为人类社会的政治治理提供了新模式 , 实现了将权力“关在笼子里的梦想”。 (2) 三权分立制度有力地促进了美国的繁荣 , 助推了“美国梦”的实现。 (3) 三权分立制度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 体现了人类的政治智慧。 2. 消极影响 : 有时也会出现三权扯皮 , 以至相互否决 , 导致效率低下 , 影响统治集团意志的有效贯彻。 1.“ 他将政治体制划分为共和、君主、专制三种 , 其原则分别是品德、荣誉和恐惧 ; 他崇尚英国的君主立宪 , 提出的分权理论实质是‘阶级分权’ , 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参与政权的需要 ; 他认为法律应考虑地理环境因素。”材料中的“他”指的是 (    ) A. 伏尔泰 B. 孟德斯鸠 C. 卢梭 D. 康德 模拟演练 解析 : B   伏尔泰主张君主立宪制 , 但不主张分权学说 , 故 A 项错误 ; 孟德斯鸠的核心思想是分权学说 , 故 B 项正确 ; 卢梭的核心思想是社会契约和人民主权论 , 故 C 项错误 ; 康德主张人非工具和把理性上升到哲学的高度 , 故 D 项错误。 2. 杰斐逊指出 , 在美国可以实行“双重分权”机制的“复合的民主制” , 概括地说 , 就是横向分权与纵向分权的有机结合。杰斐逊所提的“横向分权”指的是 (    ) A. 联邦体制 B. 三权分立体制 C. 中央集权制 D. 总统制 解析 : B   “ 纵向分权 ” 为联邦政府与地方州政府分权 , “ 横向分权 ” 为联邦政府内部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 , 故 B 项正确。 3. 阅读材料 , 回答问题 : 材料一   当工业和商业进一步发展了私有制的时候 , 详细的罗马私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后来资产阶级强大起来 , 这时候法便在一切国家里 ( 法国是在 16 世纪 ) 开始真正地发展起来了 , 除了英国以外 , 这种发展到处都是以罗马法典为基础的。但是即使在英国 , 为了私法的进一步发展 , 也不得不参照罗马法的诸原则。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 材料二   孟德斯鸠认为 , 暴君政体是靠恐惧来维持的 , 在这种政体下 , 君主把自己看成是一切 , 把其他人都视为草芥 , 同时不要任何法律 , 君主个人的意志就是法律。暴君政体破坏了整个社会 , 暴君政体也违反了人性。孟德斯鸠还专门研究了防止或避免出现暴君政体的具体办法。按照他的看法 , 只有划分国家的权力 , 才能保障人民的自由 , 才能避免暴君政体。 —— 吴于廑、齐世荣 《 世界史 · 近代史编 ( 上卷 )》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 , 简述罗马法对近代西方法律产生的影响。 解析 : 第 (1) 问依据材料一 “ 这种发展到处都是以罗马法典为基础的。但是即使在英国 , 为了私法的进一步发展 , 也不得不参照罗马法的诸原则 ” 的信息来归纳。 答案 : (1) 影响 : 罗马法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为近现代法律奠基。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 , 指出孟德斯鸠“防止或避免出现暴君政体的具体办法”。阐述这一办法在美国政体中的表现及影响。 解析 : 第 (2) 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 “ 只有划分国家的权力 ” 归纳回答 ; 第二小问依据美国 1787 年宪法中对于分权制衡的内容回答即可 ; 第三小问结合所学从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为美国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及影响行政效率正反两个方面回答。 答案 : (2) 具体办法 : 三权分立。 表现 : 美国中央政府权力构建体现三权分立原则 , 立法权属于国会 , 行政权属于总统 , 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 ; 这三项大权中的任何一项法定权力都要受到另外两项权力的制约 , 三权之间相互制约平衡。 影响 : 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 , 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 ; 为美国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三权分立与制约 , 容易出现相互扯皮 , 影响行政效率。 ※政治妥协:珍贵的历史遗产 主题分析 政治妥协是人类社会一种常见的政治现象。从历史上看 , 在近代中西方一些国家的政治发展过程中 , 政治妥协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 它成为政治制度演进与政治文明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 , 也是留给后人的珍贵遗产。凡符合时代潮流、符合民族和国家根本利益的妥协 , 都具有历史的进步意义 , 为大多数人民群众所 赞同。 关联考点 必修 1 1. 武昌起义的爆发 (b)   2. 中华民国的建立 (b)   3.《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   4. 光荣革命 (b)   5. 美国 1787 年宪法的主要内容、特点及其作用 (c)   6.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主要内容 (b)   7.《 德意志帝国宪法 》 的主要内容 (b) 选修 4 1. 孙中山为民主共和而斗争的主要史实 (b)   2. 华盛顿在美国独立战争时期和建国初期的主要事迹 (b) 知识整合 一、辛亥革命时期的妥协 1. 表现 (1)《 清室优待条件 》 是共和派、北洋军阀和君主派的妥协。 (2) 保举袁世凯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是共和派和北洋军阀的妥协。 2. 意义 : 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 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 推动了中国社会的 变革。 二、英国代议制确立过程中的妥协 1. 表现 : 1688 年的光荣革命 , 议会邀请威廉三世成为英国国王 ,1689 年的 《 权利法案 》 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1701 年 《 王位继承法 》, 对王权的进一步限制 , 体现了资产阶级、新贵族和王权之间达成了王权受限制的持续妥协。 2. 意义 : 确立起了君主立宪政体 , 国家权力结构发生了质变 , 议会成为权力中心同时保留了国王 ; 维护了英国长久稳定的法治与和平。 三、美国 1787 年宪法中的妥协 1. 表现 (1) 中央与地方的妥协 : 体现在实行联邦制。联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 , 权力大大加强 , 体现了中央的权力的增强 , 各州在行政上仍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 拥有一定的州权 , 利于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 恰到好处地协调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2) 南方与北方的妥协 : 体现在各州人口的计算上。没有废除南方的奴隶制度 , 体现了南方的利益 , 把五个黑人折合为三个人来计算 , 又考虑到北方的利益。 (3) 大州与小州的妥协 : 体现在国会中参众两院议员的产生上。参议员每州两名 , 照顾到了小州的利益 , 众议员根据各州人口比例选出 , 体现了大州的利益。 2. 意义 : 联邦制使美国成为一个真正统一的国家 , 这既有利于形成全国性的市场 , 促进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 又使这个国家有足够的权威来维护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的新政权 ; 三对矛盾的协调 , 为美国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 《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 中的妥协 1. 表现 : 总统和参议院的权力很大是保皇派和资产阶级共和派相妥协的产物。总统任期七年 , 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 , 有权任命文武官员、缔结条约、实行大赦等。参议院通过间接选举产生 , 有权否决众议院通过的法律 , 内阁对参议院负责。 2. 意义 : 使法国的共和政体在法律上得以确立。 五、德国 1871 年宪法中的妥协 1. 表现 (1) 联邦制是普鲁士与各邦国之间的妥协。帝国政府掌握军事、外交、海关和银行立法、征收间接税等权限 , 各邦则保留一些自治权。 (2) 君主立宪政体是资产阶级和容克贵族的妥协。联邦议会是拥有实际权力的上议院 , 其代表由各邦君主任命 , 代表了容克贵族的利益。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 , 代表了资产阶级的利益。 2. 意义 : 联邦制使德意志成为一个真正统一的国家 , 君主立宪政体又协调了德国资产阶级和容克贵族的矛盾 , 这标志着德国迈入资本主义时期 , 从此 , 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十分迅速的发展。 1. 武昌起义后全国有 15 省先后宣布独立 , 各省先后担任最高军政长官 ( 都督 ) 者背景不尽相同 , 其中新军将领 13 人 , 革命党 5 人 , 咨议局议长 3 人 , 巡抚 3 人 , 布政使 1 人 , 提督 1 人 , 督练公所总参议 1 人。据此可知辛亥革命 (    ) A. 具有广泛社会基础 B. 具有明显的妥协性 C. 属于资产阶级革命 D. 属于自上而下的革命 模拟演练 解析 : B   题干表达的是在 15 个宣布独立的省份中 , 担任都督的并不都是革命党 , 而且革命党的人数比较少 , 较多的是新军将领 , 还有来自其他政治派别甚至是清政府的官员 , 这反映出革命党人为争取革命胜利 , 采取妥协政策以联合更多的反清力量的意图。在四个选项中 ,A 项不符合史实 ;B 项与上面的分析吻合 ;C 项无法说明题干的内容 ,D 项不符合辛亥革命的特点。 2. 下表是美国制宪会议中出现的三个国会建设方案 , 最终方案的形成过程体现了 (    ) A. 选举是民主原则的基本体现 B. 国会是代议政体的权力中枢 C. 妥协是现代政治的重要机制 D. 分权是共和制度的关键措施 方案一 ( 弗吉尼亚方案 ) 方案二 ( 新泽西方案 ) 最终方案 ( 康涅狄格方案 ) 设立一个按人口比例分配表决权的国会 设立一个各州无论大小有同等表决权的国会 设立各州享有同等表决权的参议院和按人口数确定代表名额的众议院 解析 : C   材料表格主要体现美国制宪会议形成国会建设方案的过程 , 但没有涉及选举问题 , 故 A 项错误 ; 表格的内容是国会建设方案的形成过程 , 没有涉及国会的地位问题 , 故 B 项错误 ; 国会建设的最终方案充分考虑了方案一和方案二的利益 , 协调了大州和小州的矛盾 , 说明政治具有妥协性 , 故 C 项正确 ; 共和制度下的分权是指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 ,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分权 , 材料只是讲述国会的建设问题 , 没有涉及和其他部门的分权 , 故 D 项 错误。 3. 在人类政治文明史上 , 妥协是一种政治智慧。东西方世界不同程度地巧妙运用妥协艺术。 阅读下列材料 , 回答问题 : 材料一   辛亥年间的这个妥协非常重要 , 对于这一点 , 不论是革命党人 , 还是新军 , 还有立宪党人 , 当然还有清廷 , 都有所坚持 , 有所妥协。 —— 马勇 《 辛亥革命的发生与结束 》 材料二   处死查理一世无疑是 “ 革命 ” , 但是经过 “ 光荣革命 ” 的 “ 反革命 ” , 英国用宪政框架吸纳革命原则 , 成就了代表资本主义发展方向的近代宪政体制。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达成了王权接受限制的持续妥协。维护了英国持久稳定的法治与和平。 —— 杨和平 《 查理一世之死与英国宪政体制的确立 》 材料三   宪法规定众议院由各州人民每隔 2 年所选出之议员组成。南方州和北方州之间的矛盾反映在黑奴如何计算 “ 联邦比例 ” 的问题上 , 南方州主张黑奴应计算在内 , 但纳税时黑奴则不算人口 ; 北方州主张黑奴应计算在纳税人口中 , 不计算在 “ 联邦比 例 ” 中。 —— 根据 《 美洲史 》 和 1787 年宪法整理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 指出革命党人的“有所坚持 , 有所妥协”是什么 ? 解析 : 本题考点涉及辛亥革命、英国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美国 1787 年宪法。第 (1) 问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革命党人坚持的是推翻封建帝制 , 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 妥协的是让清帝退位 , 并且优待王室。 答案 : (1) 坚持 : 终结帝制 , 实现共和。 妥协 : “ 驱除鞑虏 ” 变为五族共和 ( 采取清帝退位并优待清室方式结束革命 ) 。 (2) 结合英国近代宪政体制的形成 , 指出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妥协的具体表现。 解析 : 第 (2) 问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资产阶级与王权之间妥协的具体表现是 1689 年颁布 《 权利法案 》, 保留了国王 , 但限制国王的权力 , 扩大议会的权力 ,18 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 国王真正的统而不治。 答案 : (2) 表现 :1689 年颁布 《 权利法案 》, 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 限制国王权力 ( 或答 18 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内阁制 , 国王统而不治 ) 。 (3) 结合材料三 , 列举美国建国初期存在的几对矛盾。结合所学知识 ,1787 年宪法是如何调和这些矛盾的 ? 解析 : 第 (3) 问第一小问 , 据材料三 “ 宪法规定众议院由各州人民每隔 2 年所选出之议员组成。南方州和北方州之间的矛盾反映在黑奴如何计算 ‘ 联邦比例 ’ 的问题上 ” 并结合所学得出美国建国初期存在三对矛盾 : 中央和地方 , 大州和小州 , 南方和北方。第二小问 , 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在中央与地方这个问题上 , 采取联邦制 , 既加强了中央集权 , 各州在行政上仍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 在大州和小州问题上 , 设参众两院 , 参议员每州两名 , 众议员根据各州人口比例选出 ; 在南方与北方问题上 , 把南方黑奴五个折合为三个人来计算南方各州的人口总数。 答案 : (3) 矛盾 : 中央与地方 , 大州与小州 , 南方与北方。 方法 :① 中央与地方 : 采用联邦制 , 联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 , 权力大大加强 , 但各州在行政上仍保持一定的独立性。②大州与小州 : 设参众两院。参议员每州两名 , 众议员根据各州人口比例选出。③南方与北方 : 把南方黑奴五个折合为三个人来计算南方各州的人口总数。 ※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 主题分析 自 《 共产党宣言 》 发表以来 , 以 1917 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为界 , 国际工人运动经历了两个阶段。前一阶段 , 科学社会主义创立后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 在俄国取得了胜利 ,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 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其后社会主义由俄国一国发展到世界多国 , 极大改变和影响了世界的 面貌。 关联考点 必修 1 1.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b)   2.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和重大意义 (c)   3.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b)   4. 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c) 必修 2 1.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的标志 (b)   2. “ 大跃进 ”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b)   3. “ 文化大革命 ” 对中国经济建设的破坏 (b)   4.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 (b)   5. 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和意义 (d)   6.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和影响 (b)   7. 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c)   8. “ 斯大林模式 ” (c)   9. 戈尔巴乔夫改革 (c) 选修 4 1. 马克思的主要革命活动 (b)   2. 马克思的主要理论贡献 (c)   3. 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基本史实 (b)   4. 列宁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的贡献 (c)   5. 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的历史贡献 (c)   6. 邓小平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历史贡献 (c) 知识整合 一、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 1. 空想社会主义 : 工业革命以后 , 社会财富急剧增加 , 社会问题不断滋长 , 以法国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者 , 开始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勾画未来理想社会的蓝图 , 形成了空想社会主义理论。 2. 科学社会主义 : 1848 年 《 共产党宣言 》 的发表 ,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 使工人运动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 , 促进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 开创了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 3. 列宁主义 : 1903 年 ,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召开 , 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主要表现在 : (1) 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首先获得胜利。 (2)《 四月提纲 》 指出目前俄国革命必须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过渡 , 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俄国革命问题 , 为布尔什维克党夺取政权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3)《 国家与革命 》 系统论述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4. 毛泽东思想 : 毛泽东思想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 , 主要发展历程及内容是 : (1) 井冈山时期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时期 , 期间提出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典范 , 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 (2) 延安时期是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时期 , 期间撰写的 《 新民主主义论 》 等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历史阶段问题 , 中共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3) 北京时期是毛泽东思想的发展时期 , 创造性地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 ,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理论和正确处理工业与农业、轻工业的关系 , 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的理论等。 5.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 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奠基之作 , 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 , 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理论武器 , 是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和力量之源。 (3) 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 , 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课题 ,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二、社会主义革命的发生 1. 俄国十月革命 : 1917 年 11 月 ,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 成立了以列宁为首的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权 , 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 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人民民主政权。 1953 年起 , 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 到 1956 年 ,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 建立。 三、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1. 苏俄 ( 联 ) 的探索 (1) 列宁时期 : 十月革命后 , 苏维埃政权先后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 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 (2) 斯大林时期 : 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 , 即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曾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 苏联经济实力快速增长 , 迅速成为工业强国。但后来也成为制约苏联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最主要因素。 (3) 戈尔巴乔夫时期 : 戈尔巴乔夫执政初期 , 制定了“加速发展战略” , 重视科技进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后期将改革重心转向政治领域 , 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 , 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 1991 年 , 在戈尔巴乔夫改革中苏联解体。 2. 中国的探索 (1) 毛泽东时期 ① 1956 年 ,《 论十大关系 》 是社会主义探索的开始 , 中共八大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果。 ② 1958 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社会主义探索中的重大失误。 ③ 1960 年 , 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 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④ 1966 年到 1976 年的“文化大革命” , 改变了中共八大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决策。 (2) 改革开放以后 ① 1978 年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工作重心转移、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 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正式开辟的标志。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开始 , 迅速向城市推进 , 这一阶段的改革主要是经营机制和分配机制的改革 , 不涉及所有制改革。到 20 世纪 90 年代 , 中国初步形成了经济特区 — 沿海开放城市 — 沿海经济开放区 — 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 ② 1992 年 , 以“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 , 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 , 中共十四大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3 年的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使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 , 此后 , 一大批国有企业开始进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 1997 年中共十五大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 , 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和认识深化。 21 世纪初 , 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 2007 年年底 ,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德国 , 仅次于美、日 , 居世界第三。 1.“( 某一事件 ) 从它给予世界发展的影响来说 , 超越了其他大革命。它在政治和社会经济变革的规模、深度和质量上 , 以及在给予周围世界以长久影响方面 , 几乎是史无前例的。只要提一下 , 大众福利国家和社会 , 也就是现代人道主义资本主义的形成乃是西方针对社会主义革命给它带来的威胁做出的反应 , 就足以说明问题了。”这一事件 (    ) A. 为国际工人运动提供了理论指导 B. 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伟大尝试 C. 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D. 打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 模拟演练 解析 : C   A 项中的 “ 理论指导 ” 是马克思主义 , 与材料中 “ 超越了其他大革命。它在政治和社会经济变革的规模、深度和质量上 ” 不符 , 故 A 项错误 ; 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伟大尝试是指巴黎公社 , 与材料中 “ 社会主义革命 ” 不符 , 故 B 项错误 ;1917 年 , 俄国十月革命爆发 ,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十月革命成功地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 , 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 与材料中 “ 是西方针对社会主义革命给它带来的威胁做出的反应 ” 相符 , 故 C 项正确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 , 与材料中 “ 从它给予世界发展的影响来说 , 超越了其他大革命 ”“ 几乎是史无前例的 ” 不符 , 故 D 项错误。 2. 中共十五大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和认识深化。与此相关的论断有 (    ) ① 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 ,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②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④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 , 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 C   ①是在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项。 3. 马克思主义的提出及其实践改变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 阅读材料 , 回答问题 : 材料一   《 共产党宣言 》 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如果是在今天 , 这一段的许多地方都会有不同的写法了。由于最近 25 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的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 , 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 ( 法国推翻七月王朝的资产阶级革命 ) 的实际经验 , 而后来尤其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个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 , 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 ——1872 年马克思、恩格斯 《 共产党宣言 》 德文版序言 材料 二  关于 “ 列宁的社会主义思想 ” , 有以下两种认识可供讨论 :① 列宁明确承认 : “ 向纯社会主义形式和纯社会主义分配直接过渡 , 是我们力所不及的。如果我们不能实行退却 , 即把任务限制在较容易完成的范围内 , 那我们就有灭亡的危险。 ” ②列宁并没有把 “ 新经济政策 ” 仅仅看作克服眼前困难的权宜之计 , 他坚信 “ 新经济政策的俄国将变成社会主义的 俄国 ” 。 —— 整理自郑异凡 《 新经济政策的俄国 》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 简述马克思、恩格斯对 《 共产党宣言 》 认识发生变化的社会原因 , 依据这一认识的变化 , 提炼马克思、恩格斯在探索社会发展规律中所体现的精神。 解析 : 第 (1) 问第一小问 , 根据材料一 “ 由于最近 25 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的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 ” 得出大工业的发展和无产阶级政党组织的发展 ; 根据材料一 “ 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 , 而后来尤其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个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 ” 得出是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经验 ; 第二小问 , 根据材料一中 “ 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 ” 得出与时俱进的精神。 答案 : (1) 原因 : 大工业的发展 ; 无产阶级政党组织的发展 ; 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经验。精神 : 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2) 阅读材料二 , 请你选择一种认识加以解读。选择① , 请结合所学 , 对苏俄实践“纯社会主义形式和纯社会主义分配”的内容予以阐释说明。选择② , 请结合所学 , 阐述“新经济政策”实施的 意义。 解析 : 第 (2) 问①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所以结合其内容进行说明即可。②中新经济政策的意义主要是经济上 , 有利于经济的恢复 , 为工业化建设创造条件 , 政治上巩固了工农联盟 , 并且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答案 : (2) 选择①内容 : 实行余粮收集制 ; 不论企业大小 , 一律国有 , 实行高度集中管理政策 ; 国家取消了自由贸易 , 实行实物配给制 ; 实行成年人义务劳动制。 选择②意义 : 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 使苏俄经济很快走出困境 , 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满足了劳动者的经济要求 , 受到广大工人农民的欢迎 , 工农联盟得到巩固 , 从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 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总结战时共产主义的经验教训找到的一条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 是列宁从俄国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进行的有益探索。 ※欧洲曲折的统一之路 主题分析 回溯欧洲历史 , 谋求欧洲政治统一的努力从来没有停止过。从拿破仑到希特勒 , 从欧共体到欧盟 , 前者是通过战争和暴力的方式 , 后者是通过和平和渐进的方式。欧洲统一方式的转变是历史的进步 , 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而英国脱欧是战后欧洲一体化进程中遭遇的一次重大变故 , 将对英国、欧盟乃至世界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关联考点 必修 1 1. 欧洲共同体形成的基本过程 (b)   2. 欧盟成立的标志及其影响 (b) 必修 2 欧盟成立的原因和影响 (c) 选修 3 1. 德国、日本建立法西斯专政的原因、经过 (b)   2. 英、法、美绥靖政策及其主要表现、影响、历史教训 (c)   3.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时间与标志 (b)   4. 波兰、法国迅速溃败的原因 (b)   5. 敦刻尔克撤退、不列颠之战 (b) 6. 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及其影响 (c) 选修 4 拿破仑的主要政治活动和军事活动 (b) 知识整合 一、武力 : 失败的尝试 1. 拿破仑统一欧洲的尝试 : 1804 年 , 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 到 1810 年 , 拿破仑几乎控制了除英国、俄国外的整个欧洲。随着攻打俄国的失败和莱比锡战役的失利 , 拿破仑第一帝国走向覆亡。 2. 希特勒统一欧洲的尝试 : 1933 年 , 希特勒建立起德意志第三帝国 , 随后出兵莱茵非军事区 , 相继吞并奥地利、苏台德地区、整个捷克斯洛伐克 , 并于 1939 年 9 月开始 , 大举进攻波兰、法国、英国、苏联。最后在反法西斯同盟的联合进攻下 ,1945 年 5 月宣告投降。 3. 武力统一失败的原因 (1) 自身实力相对不足 : 如拿破仑时期的法国经济实力不如英国 ; 法西斯集团实力不如反法西斯同盟。 (2) 被压迫民族的反抗 : 如拿破仑在莱比锡战役中 , 各附庸国及诸小邦乘机摆脱法国控制 ; 在苏军和当地反法西斯武装力量打击下 , 法西斯仆从国退出战争。 (3) 自身重大战略失误 : 如拿破仑远征俄罗斯 ; 德国发动对苏联的战争等。 二、联合 : 曲折的进程 1. 联合的原因 (1) 欧洲经济恢复发展的需要。 (2) 美苏两极格局下维护和平的需要。 (3) 法国和联邦德国的和解。 2. 联合的历程 : 从 1951 年开始 , 联邦德国、法国等六国由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到 1967 年成立欧共体 , 此后合作领域不断扩大 , 参与国家不断增加。 1993 年 , 欧洲联盟宣告成立 ,1999 年 , 欧元问世。 3. 联合的趋势 (1) 由单一经济领域到多种经济领域的一体化 ( 从煤钢联营到关税同盟、统一市场、统一货币 ) 。 (2) 由经济到政治的一体化 ( 从欧共体到欧洲理事会、欧洲议会到欧盟 ) 。 (3) 规模不断扩大 ( 从最初 6 国到 2007 年 27 国 , 并有继续扩大趋势 ) 。 4. 联合的影响 (1) 对欧洲 : 有利于经济整体发展 ( 资本、货币等流通 ), 成为与美国、日本并立的世界经济三强。 (2) 对世界 : 对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有着重要影响。 1. 霍布斯鲍姆 《 革命的年代 》 中认为 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法国和英国之间的冲突几乎完全是经济冲突。他们想要消灭主要竞争对手 , 以实现完全主宰欧洲贸易、全面控制殖民地市场和海外市场的梦想。”下列史实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 ① 拿破仑远征埃及 ②拿破仑颁布大陆封锁令 ③英国取消机器出口禁令 ④英国策划组成反法联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模拟演练 解析 : B   英法陆海争霸,拿破仑为打破均势远征埃及,故①正确;拿破仑颁布大陆封锁令,目的是打击英国,将英国的商品赶出欧洲大陆,迫使英国向法国屈服,故②正确;英国取消机器出口禁令是工业革命后,自身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不能佐证材料英法经济冲突,争夺世界市场的观点,故③错误;英国策划组成反法联盟,维持欧洲大陆均势,阻止法国独霸欧洲,故④正确,B项符合题意。 2.( 2016 · 浙江 4 月选考 ,32 ) 阅读材料 , 回答问题 : 材料一   1950 年 5 月 9 日 , 法国外长舒曼向西欧国家提出了一份旨在建立一个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大胆计划。即建议德国和其他西欧国家把煤和钢的生产整个过程交由一个高级公共机构负责掌管 , 目的是使大家在经济领域团结一致 , 并进而在政治领域相互靠拢。舒曼计划的中心观点是 “ 欧洲建设非一时之力、一日之功 ” 。这种渐进的一体化方式 , 有别于以往的各种方法。 …… 到了 1986 年 , 欧共体成员从原先的 6 国增加到 12 国。 ——[ 法 ] 法布里斯 · 拉哈 《 欧洲一体化史 (1945-2004)》 材料二   下图所示为 1993 年欧盟、美国、日本三大区域的国内生产总值 ——[ 法 ] 皮埃尔 《 历史与地理 》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 , 概述 20 世纪 50 ~ 80 年代 , 欧洲走向联合的历史 进程。 解析 : 第 (1) 问依据材料一中 “ 煤钢共同体 ”“ 经济领域 …… 政治领域 ”“ 渐进的一体化 ”“ 成员 …… 增加 ” , 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 , 注意时间限定 “ 20 世纪 50 ~ 80 年代 ” 。 答案 : (1) 进程 :1951 年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1958 年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 ;1967 年三个机构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80 年代中期后 , 欧共体从原先的 6 国发展到 12 国。 (2) 根据材料一、二 , 结合所学知识 , 指出欧洲的联合在 20 世纪 90 年代发生了哪些变化 , 并分析上述变化对推动世界格局多极化产生的积极作用。 解析 : 第 (2) 问第一小问依据 “ 欧共体 ” 到 “ 欧盟 ” 名称的变化 , 结合所学分析其变化的实质 ; 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中美日欧 “ 三足鼎立 ” , 从欧盟地位的提升、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等角度 作答。 答案 : (2) 变化 :1991 年 , 签订 《 欧洲联盟条约 》;1993 年 , 欧盟正式成立 ; 建立独立的防务体系 ; 欧共体逐渐由经贸集团转变为经济政治实体。 作用 : 欧盟成为与美国、日本并立的世界经济三强 ; 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 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 ※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及挑战 主题分析 本专题是时政热点。贸易自由化作为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重要组成部分 , 对全球经济发展的影响日渐明显。通过对贸易保护政策和贸易自由化之间的比较分析得出 , 贸易自由化趋势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 ,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应在协调各方利益的同时 , 在多边贸易体制下 , 最终逐步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 关联考点 必修 1 1.《 南京条约 》《 马关条约 》《 辛丑条约 》 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 (c)   2. 欧洲共同体形成的基本过程 (b) 必修 2 1. 英国成为 “ 世界工厂 ” 的主要表现 (b)   2. 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c)   3.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c)   4. 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b)   5.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与关贸总协定 (b)   6. 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的标志和影响 (b)   7. 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 (b) 选修 3 1929 ~ 1933 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社会根源和主要影响 (b) 选修 4 拿破仑的主要政治活动和军事活动 (b) 知识整合 一、理论基础 贸易自由化的理论基础来源于亚当 · 斯密。 1776 年 , 亚当 · 斯密发表 《 国富论 》, 系统地阐述了自由主义经济理论 , 主张限制政府在经济事务中的操控 , 让市场发挥调节资源的作用。 二、发展历程 1.1842 年 , 中英签署 《 南京条约 》, 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 , 中国需与英国商定 , 从而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 强制推行自由贸易 , 中国成为英国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2.1852 年 , 英国议会发表原则声明 , 称自由贸易是英国的国策。 3.19 世纪中叶 , 资本主义国家按照自由主义原则确立了资本的自由流动、安全与增值的国际经济交流的基本准则 , 在国际贸易中给予他国最惠国待遇 , 逐渐取消关税保护。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的确立 , 使世界经济交流更加理智 , 信用增强 , 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逐渐成熟。 4. 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 消除阻碍国际贸易的外汇管制 , 有利于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1947 年签署的关贸总协定是世界上第一个以法律形式调整国际贸易与贸易关系的规则和程序 , 体现了自由贸易的精神 , 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 5.1967 年成立的欧共体 , 以争取成员国内逐步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交流 , 进一步发展经济为目标 , 推动了欧共体成员国内的自由贸易。 6.1994 年成立的北美自由贸易区 , 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自由贸易区 , 三国相互弥补了各自经济发展中的不足 , 从而加强了北美经济的发展。 7.1995 年成立的世界贸易组织 , 其宗旨和基本原则是通过市场开放、非歧视性和公平贸易等原则的实施 , 达到推动世界贸易自由化的目标。 三、出现曲折 1. 拿破仑的“大陆封锁令” : 1806 年 , 拿破仑发布“大陆封锁令” , 绝对禁止欧洲大陆与英国经商 , 这一政策既打击了英国 , 也葬送了法国。 2. 经济危机时的经济战 : 1929 ~ 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时 , 各国为了摆脱经济危机 , 打起关税战、倾销战、货币战 , 空前的经济战使原有的世界货币体系四分五裂 ,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陷入混乱 , 资本主义制度面临严峻的 考验。 3. 目前的中美贸易战 : 2018 年以来美国对华加征关税清单 , 中国坚决反击。从历史上来看 , 贸易战没有赢家。 四、认识 贸易自由化与贸易保护主义之间总是存在矛盾和冲突 , 但贸易自由化是国际贸易发展的最终目标和必然趋势。 1. 贸易自由化符合社会生产力和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客观规律。 2. 世界经济相互依赖的增强 , 要求实行贸易自由化。 3. 国际分工与交换的不断拓展、深化又迫使贸易自由化加快进程。 1.1824 年 , 英普条约规定两国船只在彼此的港口中所征关税平等。法国拿破仑三世时期 , 奉行自由贸易政策 , 废除第一帝国以来的关税保护政策。 1860 年起 , 法国先后同英国、比利时和德国签订自由贸易条约。这些条约的签订 , 反映出 (    ) A. 联结世界经济的纽带已经形成 B. 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的逐步确立 C. 工业革命的影响超出欧洲范围 D. 工业革命为世界市场提供物质条件 模拟演练 解析 :B   根据题干 “ 1824 年、 1860 年 ”“ 所征关税平等 ”“ 奉行自由贸易政策 ”“ 签订自由贸易条约 ” 等信息可知 , 是工业革命推动自由贸易的兴起 , 通过一系列条约的签订 , 国际贸易自由的基本准则得到逐步确立 ,B 项正确。新航路开辟后 , 世界经济已经紧密联系 , 排除 A 项。题干中的国家属于欧洲范畴 , 排除 C 项。工业革命为世界市场提供物质条件与材料无关 , 排除 D 项。综上所述 , 本题正确答案为 B 。 2.19 世纪上半叶英国大幅度降低关税 , 进口关税率由 1820 年的 45% ~ 55% 降到 19 世纪中期的零关税。在 1929 ~ 1933 年经济危机中 , 美国等七十多个国家大幅度提高进口商品的关税税率 , 与 1929 年相比提高了 60% ~ 100% 。英美各国的做法 (    ) A. 为解决经济危机提供了有效的模式 B. 有力地刺激了各国产品的出口贸易 C. 加剧了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 D. 客观上调节了各国的贸易纠纷 , 推动经济发展 解析 : C   材料中 “ 美国等七十多个国家大幅度提高进口商品的关税税率 ” 表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摆脱危机 , 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 , 加紧了在国际市场上的争夺 , 彼此之间的矛盾和摩擦日趋尖锐 , 故 A 项错误。 “ 美国等七十多个国家大幅度提高进口商品的关税税率 ” 对各国出口贸易是不利的 , 故排除 B 项。 “ 美国等七十多个国家大幅度提高进口商品的关税税率 ” 就是贸易保护主义的表现 , 故 C 项正确。关税战只会加剧国际间的矛盾 , 故 D 项错误。 3. 世界贸易自由化是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势 。阅读下列材料 , 回答问题 : 材料一   1929 ~ 1933 年爆发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更加助长了本已严重的贸易保护主义浪潮 , 各国间的关税大战愈演愈烈。美国将关税水平提高至 53%, 推动了 45 个国家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关税。国际贸易进一步趋于萎缩 , 而这反过来又加深了危机本身。深刻的教训 , 促使各国开始认识到在生产国际化日益发展的背景下 , 广泛开展国际协调与合作的必要性。 1947 年 4 月 ,23 个国家签订了 123 项双边减让关税协议。这些双边协议被汇编成一个单一文件 , 称为 《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 。 —— 杨起善 《 关贸总协定与复关对策研究 》 材料二   WTO 协定第 2 条规定 : “ 包括在附件 1.2.3 中的各项协议及附属法律文件 ( 以下简称 ‘ 多边贸易协议 ’ ) 是本协定的组成部分 , 对所有成员方均具约束力。 ” 第 15 条又规定 : “ 各成员方都要保证使其法律、规章与管理办法均符合本协定附件中规定的义务。 ” 从而奠定了 WTO 法律制度或规则优于各国国内法的宪法性原则。 —— 赵维田 《 世界贸易组织 (WTO)》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 , 分析关贸总协定成立的原因。 解析 : 第 (1) 问材料 “ 关税大战 …… 加深了危机 …… 深刻的教训 , 促使各国开始认识到在生产国际化日益发展的背景下 , 广泛开展国际协调与合作的必要性 ” , 说明是基于经济危机时期贸易战的严重后果和二战后生产国际化的日益发展 ; 结合所学可知 “ 布雷顿森林体系 ” 消除了阻碍国际贸易的外汇管制 ; 作为工业生产强国的美国为了让自己的产品更畅通地进入国际市场。 答案 : (1) 原因 : 贸易保护主义阻碍国际贸易发展 ; 生产国际化的日益发展 ;“ 布雷顿森林体系”消除了阻碍国际贸易的外汇管制 ; 美国为了让自己的产品更畅通地进入国际市场。 (2) 材料二反映了世界贸易组织的何种特点 ? 结合所学 , 简述世界贸易组织成立的历史意义。 解析 : 第 (2) 问第一小问 , 关键句子 “ 从而奠定了 WTO 法律制度或规则优于各国国内法的宪法性原则 ” , 也就是世贸组织的规则对成员方具有法律约束力。第二小问 , 结合所学回答即可。 答案 : (2) 特点 : 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定对所有成员方都有约束力 ( 或 WTO 的法律制度高于各国国内法的宪法性原则 ) 。意义 : 标志着世界贸易进一步走向规范化、自由化 ; 表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又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谢谢观赏!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