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合肥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合肥二中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试题(文科) (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 1.“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材料体现了 A. “为政以德”的儒家思想 B. 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C. 专制集权的法家思想 D. 崇尚节俭的墨家思想 【答案】D 【解析】 【详解】“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体现的是在治理国家时要注意国家的节俭开支,体现了墨家节用的思想,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节俭,而不是德治,也不是无为,排除AB;材料强调治理国家要节俭,并非加强专制集权,排除C. 2.提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一观点的思想家还主张 A. 民贵君轻 B. 以法治国 C. 无为而治 D. 兼爱非攻 【答案】C 【解析】 【详解】“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是道家创始人——老子的观点,属于辩证法。结合所学知识,老子还提出“无为而治”的主张,故答案为C项;A项是孟子的主张,排除;B项是法家主张,排除;D项是墨子的主张,排除。 3. 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积极推行其政治主张,但却“累累如丧家之犬”,失望而归。这说明( ) A. 周天子强化统治,孔子难以生存 B. “仁”“礼”思想不合时宜 C. 当时兴办私学为官府所禁 D. 当时战乱不断,思想萧条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春秋末年,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轮番称霸,故A项不正确;当时“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故C项不正确;社会大变革催 生了各种不同的思想,思想界十分活跃,故D项不正确;孔子之所以不 被重视,主要在于其思想不符合当时社会的需要,故B项正确。所以答案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 4.战国时期某一流派主张:“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该流派应是 A. 墨家 B. 道家 C. 法家 D. 兵家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法家变法革新的主张,故C正确。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与材料无关,故A错误。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故B错误。兵家也没有变法革新的主张,故D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法家 【名师点睛】家思想源头可上溯于春秋时的管仲、子产。战国时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人予以大力发展,遂成为一个学派。战国末韩非对他们的学说加以总结、综合,集法家之大成。法家强调“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这就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5.《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下列与材料观点相符的思想或主张是 A. 百家争鸣,思想自由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D. 君权神授,君主专制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的“一则治、一则安”等字眼意在强调只能用一种思想来治理国家,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吻合的,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对思想自由,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天人感应,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君权神授等,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6.《汉书•董仲舒传》中有“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等记载,由此可知董仲舒的思想 A. 强调“春秋大一统” B. 背离了先秦传统儒学 C. 趋向“三教合一” D. 糅合了多学派思想 【答案】D 【解析】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强调世间的各种法则、规律、道理都来源于天,天不变,这些法则、规律、道理也不会变,有顺应天意的意思.而“以教化为大务”是传统儒家思想,“正法度之宜”又强调了法治,所以说他的思想糅合了多学派思想,总的来说,董仲舒是儒家代表,他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但不能说是“背离了先秦传统儒学“,也不能说是“三教合一”,故选D. 7.汉武帝以前丞相,多为功臣或功臣子弟;汉武帝之后,丞相中出身于齐鲁地区的人开始增多,昭帝朝四位丞相中的两位、宣帝朝五位丞相中的三位就来自上述地区。这反映出汉代 A. 君主专制的加强 B. 儒学地位的提升 C. 中央集权的强化 D. 政治中心转移 【答案】B 【解析】 齐鲁地区是儒学之乡,儒学之乡的人受重用也反映了儒学地位的提高,选B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君主专制加强的问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中央集权的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政治中心转移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8.有学者指出,儒家思想不仅重视“忠君”,也在一定程度上强调“限君”。下列儒家思想主张中有“限君”意图的是 A. 天行有常 B. 君权神授 C. 天人感应 D. 格物致知 【答案】C 【解析】 【详解】天行有常,强调社会运行规律,故A项排除;君权神授,强调了君权的至高无上地位,故B项排除;天人感应思想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所以人民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据此可以看“天人感应”有“限君”的意图,故C项符合题意。格物致知,属于理学探究理的方法,故D项排除。 9. 宋代以来以朱熹为代表的新儒学所吸收的思想是 A. 佛教和道教思想 B. 法家思想和“经世致用”学说 C. 法家、佛教和道教思想 D. 佛教思想和“经世致用”学说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理学是佛道化的儒学,一是吸收了佛道的思辨方式方法,二是借鉴佛道二教的传教谱系,三是把佛教的禁欲主义吸收进来,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其它选项都不符合史实。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特点 10. 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这反映了( ) A. 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B. 儒、佛开始出现合流 C. 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 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从题目和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解读的能力。材料中二者“同归于治”,体现了佛教的“治心”与儒学的“治世”思想合流,佛教受儒学影响,主动适应社会,A项正确;儒、佛开始出现合流是在唐朝,B项错在“开始”;当时占据社会主流思想的儒学,C项错误;儒学地位发生动摇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D项错误。 【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三教合流 11.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A. 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 B. 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C. 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 D. 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针对五代以来传统社会道德败坏,理学家为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而提出理学,故C项符合题意;宋明理学的理论固然能够提高个人修养,但这并不是宋明理学所倡导的根本出发点,故A项不符合题意;“经世致用”的思想由明末清初思想家提出,与题干不符合,故B项不符合题意;理学的统治地位得以确立是因为其符合统治阶级政治上的需要,不能成为宋明理学所倡导理论的根本出发点,故D项不符合题意。 12.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下列不能反映材料观点的是 A. 主张以相权来制约君权 B. 提出了新的近代社会方案 C. 提倡以学校议政来修补封建制度 D. 认为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 。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但是并未提出未来社会的理想蓝图来,还是固守封建的政治制度。因此B项错误,故选B。“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主张以相权来制约君权,“公其是非于学校”认为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虽未提出近代的社会方案,但是也提出了提高相权制约君权的思想,提倡以学校议政来修补封建制度,认为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也具有进步性。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思想文化的发展·明代思想文化 13.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明清)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明末清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这里的“反动”是指: A. 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B. 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丧失 C. 对传统儒学地位的彻底否定 D. 倡导“自由”“平等”思想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也出现了一批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家,如黄宗羲、李贽等,他们抨击君主专制,对传统儒学进行批判地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一定影响,故A项正确,C项错误。;明清时期,宋明理学即程朱理学依然是统治者推崇的官方哲学,故B项错误;倡导“自由”“平等”思想是近代启蒙思想的内容,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14.英国历史哲学家科林伍德说:古希腊、罗马的史学所探究的是“人的事迹、人的目的、人的成功与失败的历史……”出现这种观念的根源是 A. 个人主义迅速成长 B. 平民地位不断提高 C. 工商业发展的结果 D. 海外贸易比较发达 【答案】C 【解析】 材料表明古希腊罗马的史学研究蕴含人文主义精神,出现这种观念的根源是由于工商业的发展。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不符合题干中“根源”的要求,排除ABD项。 15.在公元前9至前8世纪广为流传的希腊神话中,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不仅具有人的七情六欲,而且还争权夺利,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这反映了在古代希腊 A. 理性占据主导地位 B. 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 C. 宗教信仰意识淡薄 D. 神话的影响随民主进程而削弱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出了古希腊的神具备人的情感也具备人的缺陷,这明显体现的是人文主义思想,雅典人文主义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之中。B正确。材料内容看不出理性主义占主导地位,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宗教意识淡薄,C错误。材料看不出神话的影响削弱了民主的进程,D错误。 【点睛】根据材料中可知古希腊的诸神形象实际上是具有种种人性,以人为基础形象而创造的,属于“人化的神”。神话的产生和发展为早期的人类提供了寄托心灵和实现人文价值的港湾和渠道。人文主义强调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其核心是指关心人的精神生活。 16.梁启超说:“欧洲之所以有今日,皆由十四五世纪时,古学复兴,脱教会之樊篱,一洗思想界之奴性,其进步乃沛乎莫能御。”在此,梁启超意在强调 A. 文艺复兴打破了中世纪神学的桎梏 B. 启蒙运动构建新社会的蓝图 C. 智者学派促使人们具有了自主意识 D. 宗教改革挑战了教皇的权威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并结合材料可知,“古学复兴”即十四五世纪兴起的文艺复兴,文艺复兴实质上是一场资产阶级反对神学世界观的思想解放运动,打破了长期以来封建神学思想的束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A符合题意;启蒙运动兴起于17、18世纪,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B;智者学派产生于古希腊,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C;宗教改革的时间是16世纪,不符合题意,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欧洲之所以有今日,皆由十四五世纪时,古学复兴,脱教会之樊篱”,联系所学文艺复兴的影响分析解答。 17. 1521年,德国威登堡的一家作坊印制了很多幅对帧木板画。其中一幅的左侧是基督跪在地上为门徒洗脚;右侧是高高在上的教皇伸出脚让跪在地上的信徒亲吻。这幅图意在( ) A. 抨击罗马教廷 B. 推销“赎罪券” C. 反对宗教改革 D. 倡导宗教宽容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据题目可知该木板画的左侧耶稣基督在地上为门徒洗脚的画面反映的是耶稣基督对门徒的仁慈,据题目可知该木板画的右侧高高在上的教皇伸出脚让跪在地上的信徒亲吻则反映了罗马教皇的绝对权威,两图对比是为了显示耶稣的高尚和罗马教皇的炫耀与腐化,结合1521年已经开始宗教改革,故选A。B与题意无关,CD与题意相反,故排除。 【考点定位】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宗教改革 18. 某学者认为:他们摆脱了对上帝的恐惧,但是仍然对神表现出尊敬的态度。他们嘲笑六天创造世界的观念,但是仍然相信宇宙是上帝按照理性计划设计的完美结合的机器,是人类水久居住的场所。“他们”是 A. 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家 B. 宗教改革的发起者 C. 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 D. 进化理论的倡导者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B两项中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均以人文主义为指导思想,与题目中的信息“理性”不符,故排除;题目中的信息“他们摆脱了对上帝的恐惧但是仍然相信宇宙是上帝按照理性计划设计的完美结合的机器”反映了启蒙运动期间反对教权主义和倡导理性主义的思想,故C项的表述正确;D项中的“进化论”有力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与题目中的信息“他们相信宇宙是上帝按照理性计划设计的完美结合的机器”不符,故排除。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起源和发展•启蒙运动•思想主张 19.明清之际,我国文学成就斐然,涌现出大量追求个性解放的名作,如《牡丹亭》、《喻世明言》、《西游记》、《红楼梦》等。这些著作的大量出现 A. 说明追求个性解放已成为一种潮流 B. 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文化倾向 C. 体现了专制下思想解放的理想诉求 D. 与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相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明清之际涌现出了大量追求个性解放的名作,这应该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大家在专制统治束缚之下,期待能够有个性解放,只能说是一种理想诉求,故选C;当时处在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条件下,社会不可能出现普遍的个性解放运动,故A不符合史实;当时中国并没有资产阶级存在,故B项错误;文艺复兴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中国当时没有资产阶级及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故D项错误。故选C。 20.据古籍记载:清朝康熙年间准备了“内府铸精铜活字百数十万,排印书籍”,却在乾隆初年因“无用”而被改铸为铜钱,这从本质上反映了当时的活字印刷术 A. 受到统治阶级的抵制 B. 技术存在着致命缺陷 C. 受到传统观念的制约 D. 缺乏市场效益的推动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仅是阐释了其在乾隆初年“无用”但无法说明统治阶级的抵制,故A项排除;据题干中“内府铸精铜活字百数十万,排印书籍”可看出其技术并存在致命缺陷,故B项排除;“传统观念的制约”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排除;“在乾隆初年因‘无用’而被改铸为铜钱”可以得出铜活字在当时是没有市场的,故D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科技·活字印刷术 21.下面是关于“马”字写法的发展图,促进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书写材料发生变化 B. 经济文化交流需要 C. 书法艺术不断发展 D. 文字书写工具不同 【答案】B 【解析】 图片显示出“马”字体不断演化的过程,体现出由繁到简的过程,适应了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故B正确;材料体现是书法演变,不是书写材料变化,故A错误;C属于现象不是原因;书写工具不是书法演变的主要原因,故D错误。 22. “明遗民深感家国之痛,……以字画寄趣。如八大山人。狂醉之后,挥笔泼墨,涂一帧残山剩水,间或勾一笔白眼向人的鸟,染数尾怒目而视的龟,表示睥睨社会尘垢的心境。”依据这一描述,下图八大山人的《孤禽图》可归类为 A. 景物素描画 B. 花鸟工笔画 C. 文人写意画 D. 社会风俗画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心境、意境本身就是文人写意画的核心特点,所以,染数尾怒目而视的龟,表示睥睨社会尘垢的“心境” 的《孤禽图》就可以归类为文人写意画。故C正确。 23.英国思想家斯宾塞认为,人类社会沿着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发展,他的思想最有可能借用了 A. 相对论原理 B. 万有引力定律 C. 进化论原理 D. 量子论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1859 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创立了生物进化论,他认为生物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因此英国思想家斯宾塞的这一思想与进化论相符,故C项符合题意;相对论是关于时空和引力的理论,是爱因斯坦在物理学上的成就,A项不符合题意;万有引力定律是牛顿力学体系的定律,同材料信息无关,故B项错误;量子论揭示的是微观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同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故选C。 24.1830年,英国正式启用第一条商业铁路,十年后公布火车时刻表。因为火车比马车快太多,所以各地时间的微小差异就造成了巨大的困扰。1880年,英国首次立法规定全国的时刻表都须以格林尼治时间为准,这就要求人们依据人工的时钟而非依据当地日升日落周期来过生活。这段材料重在说明 A. 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生活变化 B. 技术发展对人类生活有所制约 C. 时间的精确成为日常生活的必要 D. 统一的时间有利于国家管理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不得不依据规定的标准时间,可见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活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制约,因此B选项正确,符合题意;其他选项不是重点强调对象,不符合题意。故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为B选项。 2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在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汉代以后,儒学几经变化。礼教德治思想始终一贯,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和良知。……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该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材料三 在物质生活富足的前提下,那些经济上有实力的商家要求政治上的地位,于是出现了精神上的反叛。这种生活本体的变化引发了作家创作意识变化,时代前进的要求也为时代前进的思想变化提供了基础。李贽在这样一种生存环境下,他的思想也有了初步的“民主意识”,从而为他的“民本意识”突破儒家“民本思想”提供了社会基础。从李贽生存的地理环境来看,当时李贽生活在比较繁华的贸易港口泉州,西方的一些先进思想和观念通过这一窗口传播进来。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影响下,李贽的思想更具反叛精神,富有战斗性。 ——肖国华《李贽的儒家情节》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儒学在先秦一度成为“显学”的原因,儒家学说是怎样被“捧上独尊地位”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 (3)根据材料三,概括李贽思想产生的主要社会背景。 (4)综上,说明儒家思想为什么能长期居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地位? 【答案】(1)“显学”原因:社会发生剧烈的变化;儒家学说的二重性特点;孔孟诸人对自身学说的宣传、办学活动扩大影响。(3分) 独尊地位: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汉武帝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儒学大兴;汉武帝时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兴办太学和地方学校, 教育为儒家垄断,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6分) (2)进步:理学思想具有忧患意识,关注国家政治;崇尚道德,强调道德对社会的重要性;主张力行,具有务实倾向。(3分) (3)背景: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宋明理学日益僵化;西学东渐局面的出现(4分) (4)原因:儒家主张尊重传统,又能根据时代需要吸收其他学说不断丰富自己思想;儒学家的社会责任感,不断改造儒学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2分,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显学”,显学通常是指与现实联系密切,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学问。儒学被称为显学就是因为他与社会关系密切,主要体现在他的二重性特点,即针对君主也针对人民。对于儒家思想成为独尊地位是汉代之后,汉代董仲舒把儒家思想捧为正统思想,宋代理学盛行,到了明清之际与社会实际联系,成为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2)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理学相比较传统儒学最大的特点就是与社会现实相联系,它吸收了除了儒家之外的道家以及佛家的思想,更符合当时社会的需求。此外它对人性的要求满足人们的要求,更符合统治者的口味。我们可以结合具体的理学内容来进行分析概括。 (3)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首先我们知道李贽是明朝人,所以他的思想是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之际社会变革较大,程朱理学日益僵化,此外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而且商品经济活跃,西学东渐的局面出现。这些都是当时的主要社会背景。 (4)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一个制度不可能长期的存在于一个社会,没有最好的制度,只有最合适的。制度想要长期存在必须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逐渐适应当时的社会。儒学吸收了其他的思想不断发展和完善使它能够存在于中国两千多年,与社会实际结合,迸发出新的活力。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程朱理学;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贽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科学研究应当具有人文向度,“不论科学变得多么抽象,它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本质上都是同人道有关的。每一项科学成果都是博爱的成果,都是人类德性的证据”。在科技与人文的有机互动中,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认识与改造自我的实践活动不断向前推进,人类文明不断发展。一方面,科技创新为人文精神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物质条件和现实支撑,使人文精神的现实展开与不断升华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人文精神对科技创新同样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摘自《求是》杂志《科技创新的人文要义》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一论题:人文精神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阐述:①古希腊时期,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对人的价值进行阐述,反对旧的思想方法和观念,关心与人类自身密切相关的问题,人文精神由此产生和发展,并推动了古希腊自然科学的发展。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学科分类的思想,其物理学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世纪的学术思想。②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重视人的价值,祟尚人性,要求把人从基督教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随着文艺复兴的深入,人们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认识也产生革命性的变化,以科学的态度和全新的思想方式探索和解释自然现象。近代自然科学勃然兴起,出现了哥白尼、伽利略等杰出的科学家。 由此可知,人文精神是科学技术进步不可或缺的条件。 示例二论题:科技发展促进人文精神的不断升华、发展阐述:①17世纪末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近代经典力学建立。自然界运行规律的发现,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自信,为人们打破宗教和神学的束缚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鼓励人们以理性和科学的精神认识自然和社会,为启蒙运动的兴起奠定了自然科学基础。②19世纪中期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阐明进化论原理。以“生存竞争、适者生存、自然选择”为基础的科学进化论创立,对基督教上帝创造世界的说教产生巨大冲击,使人类在认识世界和自身的本质上发生革命性的飞跃。 由此可知,科技的进步为人文精神提供强大的物质条件,推动了人文精神的不断发展。 【解析】 【详解】解答本题,首先根据材料信息,围绕“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这个主题,首先拟定出一个具体的论题,如:人文精神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发展促进人文精神的不断升华、发展等论题。然后注意题干要求是“结合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所以,我们只要结合世界史的人文主义精神的发展历程和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相关知识来进行具体的阐述即可;最后要进行简单的总结和升华即可。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泰勒斯——“万物始于水”;普罗塔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 材料二 欧洲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在意大利,宗教改革的故乡在德国,启蒙运动的中心在法国,决非偶然,它们显然是由各自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 ——摘自董小燕《西方文明:精神与制度的变迁》 材料三 意大利人文主义者阿尔贝蒂认为,财富的日益增长是家庭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家庭应当修建和装饰自己的房子,拥有珍贵的书籍和健壮的马匹。加尔文认为基督教学说必须适应经济生活的需要,每一个基督徒都可以通过自己在现世的勤奋劳作与成功来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启蒙运动时期,法国有学者认为,经济也存在一套自然法则,那就是供给与需求。当政府对经济行为干预最小之时,这些法则运行得最好。 ——摘编自裔昭印主编《世界文化史》(增订版)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希腊学者研究的侧重点有什么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各自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分别是什么? (3)概括材料三基本观点有哪些?及其共同精神。 【答案】(1)从关注自然界到关注社会、到关注人自身。 (2)①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古典文化遗存丰厚;②德意志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罗马教廷的精神控制与经济掠夺;③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典型的君主专制激发了资产阶级的强烈反抗。 (3)基本观点:鼓励追求财富;主张适应现世生活,提倡个人奋斗;反对政府干预经济。 共同精神:人文主义。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一从“万物始于水”到“人是万物的尺度”和“认识你自己”的变化过程分析,可知变化是由关注自然界到关注社会、到关注人自身。 (2)材料二涉及到的历史事件分别是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这三个历史事件中“各自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联系所学知识,从各自的社会背景,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来回答即可。 (3)观点一问,可以根据材料中的“财富的日益增长是家庭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基督走都可以通过自己在现世的勤奋劳作与成功来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当政府对经济行为干预最小之时,这些法则运行得最好”等信息分析归纳得出。共同精神一问,根据材料信息中的基本观点可以看出,共同精神是人文主义。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