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双周考试题(含解析)(新版)新目标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双周考试题(含解析)(新版)新目标版

‎2019学届高三第二次双周考历史试题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25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 商朝人崇信各种鬼神,把占卜、祭祀作为与神灵沟通的手段,负责通神事务的是商王和巫师(往往出身贵族).在商代,王是人,也是神,既是王朝的元首,又是群巫之长。上述材料最能说明 A. 神灵主导着商朝的人事 B. 商王垄断神权来强化王权 C. 祭神是生产力落后的结果 D. 商朝阶级矛盾比较尖锐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商代,王是人,也是神,既是王朝的元首,又是群巫之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商代王权与神权相结合的特点,商王通过垄断神权来强化王权,故B项正确;商朝的人事实际上由统治者主导,故A项错误;商代虽然生产力落后,但祭神是商王垄断神权的手段,与生产力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商朝阶级矛盾比较尖锐,故D项错误。故选B。‎ ‎2. 费孝通先生曾将中国古代的某一制度描述为“差序格局”,即“以己为中心,按照……有差等的次序形成的关系网络。”这种差序格局的结构方式普遍存在于中国传统社会之中。其中,父子、兄弟关系是最基本的层次,是“差序格局”的模板,其它各个层次都从这里获得其构造原则。如同乡关系、师徒关系、君臣关系。据此可知,“差序格局”‎ A. 产生于儒家三纲五常思想 B. 使先秦血缘政治得以延续 C. 可能阻滞社会结构的更新 D. 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 ‎【答案】C ‎【解析】据材料“有差等的次序形成的关系网络……普遍存在于中国传统社会……父子、兄弟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宗法等级制度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深远,这种制度根深蒂固,不利于社会转型和社会结构的更新,故C选项正确;儒家三纲五常思想形成于汉代董仲舒新儒学,而宗法等级制度在周代已经存在,故A - 18 -‎ 选项错误;先秦血缘政治已经被秦朝后的官僚政治所取代,故B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差序格局”是社会等级的基础,故D选项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差序格局”的含义,需要结合材料具体信息,例如:父子、兄弟关系是最基本的层次,普遍存在于中国传统社会。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宗法等级制度不利于社会转型和社会结构的更新的结论,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3. 关于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史学家白钢认为:政治上的表现,一是有权就有一切,二是家长制,三是官僚政治;经济上的表现,一是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其经济基础,二是以自然经济为基本面貌的封建生产方式,文化上推行蒙昧主义,一是天命观。其中“有权就有一切”、“家长制”、“官僚政治”、“蒙昧主义”历史根源分别是 A. 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 B. 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 C. 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 D. 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文化上推行蒙昧主义”等信息,本题实际上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和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相关内容。据此,结合所学可知,比较、分析选项,可知:“有权就有一切”,即指皇权制;“蒙昧主义”,即指儒家思想(儒家封建伦理纲常),D项正确;道家思想不符合天命观,故A和B错误;三公不是专制制度,C错误。所以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皇权制度 ‎4. “陛下”原指宫殿的台阶,又特指皇帝座前的台阶,皇帝临朝时,“陛”的两侧有近臣执兵刃站列,以防不测和显示威风。群臣一般不能和皇帝直接对话,而要有站在“陛”下的侍卫转达。“陛下”称谓的由来从本质上反映了 A. 封建等级制的森严 B. 皇帝安全是国家的政治大事 C. 专制皇权的不容逾越 D. 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答案】C - 18 -‎ ‎【解析】据材料“陛的两侧有近臣执兵刃站列,以防不测和显示威风。群臣一般不能和皇帝直接对话,而要有站在‘陛’下的侍卫转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皇权的至高无上的权威,说明专制皇权的不容逾越,故C项正确;封建等级制本质上是为皇权服务的,故A项错误;皇帝安全的说法过于片面,不是本质,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中央集权的问题,故D项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陛下称谓的由来……本质”,学生可以联系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相关知识,得出皇权的至高无上的结论,据此可以正确判断。‎ ‎5. 1943年1月11日中美政府、中英政府分别签署了《中美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与换文》、《中英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其有关特权条约》等条约。这些条约的签定 A. 调动了中国坚持抗日战争的积极性 B. 彻底废除了近代以来的不平等条约 C. 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D. 是中国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1943年”等,本题实际上考查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相关内容——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外交。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B项表述绝对,不符合史实;CD两项明显不符合题干“1943年”时间,排除。进一步可知,A项表述客观,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 考点:近代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伟大的抗日战争·废除不平等条约 ‎6. 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认为:“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亦已达到”,遂向参议院请辞临时大总统,并推荐说:“清帝退位,南北统一,袁君之力实多”这表明此时的孙中山 A. 为袁世凯的巨大转变感到开心 B. 为三民主义的彻底实现感到放心 C. 为卸任临时大总统感到舒心 D. 为封建帝制被推翻感到安心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孙中山说这句话是在1912年2月13 日,是在清帝下诏宣布退位的第二天,孙中山认为推翻帝制的任务已经完成了,并辞去了临时大总统的职位,致力于实业建设,因此选D。‎ - 18 -‎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过程 ‎7. 19世纪末,一份西方国家的外交文件中提到:“中国现行之关税,对于一切所谓‘势力范围’内之口岸装卸之一切货物,无论属于何国,均为适用。”这段话的真实含义是 A. “门户开放,机会均等”‎ B. 反对划分“势力范围”‎ C. 提出协定关税制度 D. 维护中国关税统一 ‎【答案】A ‎【解析】据材料“19世纪末……中国现行之关税,对于一切所谓‘势力范围’内之口岸装卸之一切货物,无论属于何国,均为适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甲午战争后,列强瓜分中国,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政策,故A项正确;美国的真实意图不是反对划分“势力范围”,而是分享侵华利益,故B项错误;协定关税制度属于《南京条约》,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列强也不可能维护中国关税统一,故D项错误。故选A。‎ ‎8.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参议院决定采用沪军都督府的红、黄、蓝、白、黑五色旗为国旗,以共进会的十八黄星旗为陆军旗,以孙中山战友陆皓东设计的青天白日三色旗为海军旗。这说明 A. 民主团结意识增强 B. 革命阵营达成协议 C. 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 民主平等成为共识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华民国成立及其相关状况。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参议院决定国旗、陆军旗、海军旗分别是五色旗、十八黄星旗和三色旗。注意这些旗帜原先分别是属于沪军都督府、共进会及孙中山战友陆皓东设计的,这说明革命阵营内部存在斗争,但终达成妥协,B项符合题意,正确;A项易误选,五色旗代表五族共和的意义等,但这并不能从题干材料中反映出来,排除;材料信息没有提及共和观念,排除C;材料信息没有提及民主平等,排除D。故选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成立及其相关状况 ‎9. 习近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下表周年纪念大会上,引用了《礼记•中庸》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主要是因为该原则 - 18 -‎ A. 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B. 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C. 发展了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 D. 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该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故D项正确;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是由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主张和平共处,故A项排除;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也来自该原则的提出的影响,故B项排除;该原则不仅仅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故C项排除。‎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0. 下图为2015年11月7日海峡两岸领导人习近平与马英九在新加坡香格里拉酒店会面的照片。在数百名中外媒体记者的瞩目下,两岸领导人历史性的握手时间长达70秒左右。“习马会”翻开了两岸关系新的一页。能够实现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直接会面的 最重要前提是 A. 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B.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 不允许任何外来势力干涉 D. 坚持两党平等谈判 ‎【答案】B ‎【解析】据材料“习近平与马英九在新加坡香格里拉酒店会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双方都承认“九二共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故能够实现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直接会面,故B项正确;马英九没有承认走社会主义道路,故A项错误;不允许外来势力干涉,属于外因,不是主要前提,故C项错误;两党平等谈判,属于方式和手段,不是主要前提,故D项错误。故选B。‎ ‎11.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地方管理政策(如下表),其体现的共同政治理念是 - 18 -‎ 时间 政策 名称 ‎1947年5月 设立民族自治区 内漦古自治区 ‎1980年3月 设立经济特区 深圳特区 ‎1997年7月 设立特別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A. 搁置分歧,民族利益至上 B. 独立自主,主权毋庸置疑 C.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促发展 D. 因地制宜,民族平等共繁荣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选项中搁置分歧,民族利益至上和因地制宜,民族平等共繁荣都只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念,而独立自主,主权毋庸置疑则只能体现在香港问题上,所以A、B、D都不是他们的共同之处,所以选C 考点:现代中国政治建设·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经济特区;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与实践·香港回归 ‎12. 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先后印制了30多种版本的护照。其中1950版、1953版、1958版护照均为中俄文对照;1971版、1975版改为中法英文对照。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 中美关系的重大转折 B. 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 C. 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 D. 国际格局的重大改变 ‎【答案】B ‎【解析】1972、1979年中美关系缓和、建交,材料出现71年改版,时间不符,排除A;建国之初,社会及意识形态相同或矛盾,中苏交好,中美敌对;50年代中后期由于外交政策分歧,中苏交恶;60、70年代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守势,中美有战略上共同牵制苏联的需要,关系松动缓和,中国在外交政策上做了调整,故选B;C表述正确,材料无体现,排除C - 18 -‎ ‎。建国之初,美苏冷战,两极格局;91年苏联解体多极化趋势增强;不符材料70年代,排除D。‎ ‎13. 1975年3月,中国艺术团拟赴美国巡回演出,美国国务院要求中方取消艺术团预备曲目中《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因为歌词里有“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美方不能接受。中方坚持“宁可不去,也不能不唱”。这材料说明 A. 美国极力支持台湾独立 B. “文革”错误影响到中国外交 C. 美国违背了《中美建交公报》‎ D. 美国坚持奉行霸权主义政策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美国国务院要求中方取消艺术团预备曲目中的《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因为歌词里有‘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美方难以接受”可知美国坚持干涉中国内政的霸权主义政策,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美国极力支持台湾独立,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文革”错误影响到中国外交,排除B。中美是1979年建立外交关系,排除C。所以选D ‎14. 近代西方有说法认为,世界上传印阅读最广的书,第一是《圣经》;第二就是《民法大全》,堪称“法律圣经”。“法律圣经”的说法 A. 体现了对罗马法影响的人为夸大 B. 为法律规范添加了宗教色彩 C. 说明罗马法奠定了后世法学的理论基础 D. 说明近代欧洲盛行“政教合一”‎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项明显错误,罗马法确实影响了整个世界;BD项是对材料的误解,把二者糅合到一块了;C项正确,说的是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所以选C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影响 ‎【名师点睛】罗马法是历次考试的重点内容。罗马法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以《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作为完备阶段。是古代世界最完备的法律体系,其一些原则到现在依然采用:如陪审制度、被保护人制度、审级制度、重视证据等。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罗马法的形成过程也需要掌握。‎ ‎15.‎ - 18 -‎ ‎ 美国学者芬利指出,在雅典“国家的权力在理论上是不受限制的,没有任何行动或个人行动的范围是国家不能合理干涉的——只要公民大会认为这一干涉是正确的。自由意味着法律的统治和参与决策过程,而不是拥有不可剥夺的权利”。这表明雅典 A. 国家权力制约个人自由 B. 主张法律至上 C. 公民大会保护个人权利 D. 强调主权在民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雅典民主政治。据材料“国家的权力在理论上是不受限制的”“自由……不是拥有不可剥夺的权利”可知,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国家至上”,排除B项;“公民大会保护个人权利”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没有强调主权在民,排除D项。‎ ‎16. 韩非子主张“法不阿贵”,“以法为本”;《十二铜表法》颁布后,“就可以不再依靠贵族的记忆力”了。关于二者的共同点分析正确的是 A. 平民与贵族斗争的产物 B. 反映了贵族势力的衰落 C. 旨在限制贵族特权 D. 以往习惯法的汇编 ‎【答案】C ‎【解析】《十二铜表法》制定的根本目的是缓和社会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B项不符合《十二铜表法》制定时的情况;韩非子代表的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A错;D 项不符合韩非子的主张;“法不阿贵” “就可以不再依靠贵族的记忆力”反映了反对贵族特权,故选 C。‎ ‎【名师点睛】‎ 本题要求回答韩非子“法不阿贵”主张和《十二铜表法》的共同点,即两者都应具备的特点,解答本题可以采取排除法,A、D不符合韩非子主张,B不符合《十二铜表法》,C两者都符合。‎ ‎17. “由于原先的血缘家族被打破,农民不能像以前那样通过家族在城邦的代言人来维护其利益,这样一来就迫使他们不得不亲自去雅典城出席公民大会,否则,就意味着他们常常处于一种有权力但无法行使的尴尬境地。”这一局面的出现 A. 得益于梭伦改革的开展 B. 反映出大多数人的民主 C. 表明民主政治达到顶峰 - 18 -‎ D. 推动雅典民主政治确立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原先的血缘家族被打破……他们不得不亲自去雅典城出席公民大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雅典克里斯提尼改革打破了血缘部落的限制,使雅典民主政治确立,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克里斯提尼改革的作用,不是梭伦改革,故A项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说明大多数人的民主的问题,故B项错误;使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顶峰的是伯利克里改革,故C项错误。故选D。‎ ‎18. 1876年,哲学家尼采在《不合时宜的考察》一书中指出:普法战争虽以德国胜利告终,其险恶后果却是使德国文化颓败,“使德国精神为了‘德意志帝国’的利益而遭失败乃至取消”。这段材料旨在 A. 批判德国的军国主义和强权政治 B. 说明普法战争损害德国利益 C. 反思德国给世界带来的巨大灾难 D. 呼吁德国创造一种新的文化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强调普法战争“使德国精神为了‘德意志帝国’的利益而遭失败乃至取消”,可见普法战争损害了德国的利益,其中的“精神”指的是军国主义,作者意在批判这种军国主义和强权政治,A项正确;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中反思的不是给“世界带来的巨大灾难”,而是对自身的危害,排除;材料强调这种军国主义精神导致德国文化的颓废,不是呼吁创造一种新的文化,D项排除。所以选A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 ‎19. 拉尔夫•密利本德在其《英国资本主义民主制》中写道:下议院使下层人士相信“没有必要再去寻找革命的代替方法:用以进行任何必需的改革手段已经具备”。材料表明英国下议院 A. 完全代表下层民众的利益 B. 使改革成为获取民主的唯一途径 C. 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 D. 成为英国政治体制中最重要的机构 ‎【答案】C - 18 -‎ 考点: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的确立·相关特征 ‎20. 《西方民主史》一书指出“(美国)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分权制衡,并没有否定共同合作。”罗斯福上台执政,为了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短短三个月中就提出了70多个议案,对此,国会表现了极大的合作态度,使“新政”得以顺利实行。二战后总统出兵朝鲜、越南,都未经国会批准,亦未受到国会的追究;联邦最高法院曾多次拒绝受理指控越南战争违宪的案件。”上述史实表明,美国政府各部门的制衡与合作,取决于 A. 社会经济状况与国际形势 B. 各阶级之间的力量对比 C. 统治集团和民族国家的利益 D. 政府各部门权力机制不断调整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美国1787年宪法的认识与理解,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联邦中央实行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三权分立”,三部门之间分权制衡,但是在关乎国家利益和统治集团利益的问题上三部门之间是共同合作的,材料信息就体现了美国政治的这一特点,C项表述准确,符合题意;A项明显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说法不符合美国1787年宪法史实,排除;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考点: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美国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美国1787年宪法 ‎21. “专制、愚昧、黑暗、落后……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这旨在说明十月革命的意义是 A. 否定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 B. 促进了俄国社会转型的迅速完成 C. 借鉴了资本主义的民主制 - 18 -‎ D. 开创了人类文明的新道路 ‎【答案】D ‎【解析】据材料“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人类文明的新道路,故被称为“世界历史的引领者”,故D项正确;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没有被否定,也是人类文明的构成部分,故A项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说明俄国社会转型的迅速完成,故B项错误;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没有借鉴资本主义的民主制,故C项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学生应该从世界的角度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开创人类文明的新道路”的结论。‎ ‎22. 有人把苏联某一探索社会主义的实验叙述为“粗放和浪费的经济和政治机制,在这种机制下,完全取消了依据社会效益来评价成果……将行政命令方法与国家恐怖手段相结合,甚至组织大规模镇压和建立强制性劳动的集中营”此观点印证的苏联的实验是 A. “追随理想的实验 B. “面对现实的实验”‎ C. “回归理想的实验”‎ D. “破茧未成的实验”‎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追随理想的实验”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梦想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故A项错误;面对现实的实验是指面对经济政治危机,列宁采取了新经济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完全取消了依据社会效益来评价成果……将行政命令方法与国家恐怖手段相结合,甚至组织大规模镇压和建立强制性劳动的集中营”‎ 可知“回归理想的实验”就是指斯大林实验了斯大林模式,故C项正确;“破茧未成的实验”不能佐证材料,故D项错误。‎ ‎23. 有学者在一次演讲中提到,过去二百多年中,人类经历的三次工业革命的特征: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机械化,第二次L工业革命是规模化;第三次工业革命则是深度全球化背景下的“个性化”,关于三次工业革命,下面论述正确的是 A. “机械化”是指世界范围内机器广泛应用 B. “规模化”是指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 - 18 -‎ C. “个性化”是指科学和技术开始紧密结合 D. 三次工业革命都依赖新能源开发和利用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机械化,第二次工业革命是规模化;第三次工业革命则是深度全球化背景下的“个性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机械化”是指当时工业国家范围内机器广泛应用,而不是世界范围,故A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故“规模化”是指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故B正确。科学和技术开始紧密结合,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不是第三次工业革命,故C排除。前两次工业革命依赖新能源开发和利用,第三次工业革命不是,故D排除。‎ 考点: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历程·从蒸汽机到互联网·特点 ‎【名师点睛】三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相关知识:①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各国的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②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了工厂制度的产生;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形成了垄断,克服了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第三次科技革命则推动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③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各国工业产值超过农业而成为工业国家;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各国成为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国家,新兴工业异军突起;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第一,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④推动了各国的民主化进程,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普遍获得了一些政治权利.⑤工业革命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扩大了对自然的认识和征服能力。‎ ‎24. 有学者指出,明清时期的一些江南市镇,出现了土地所有权分散化的趋势,地主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30%左右,富农、中农、贫农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70%左右。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 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B. 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 C. 重农抑商政策的松驰 D. 土地兼并现象被有效抑制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小农经济在封建社会一直占统治地位,无法说明“明清出现土地所有权分散化的趋势”的原因,排除A项;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使土地买卖频繁,从而导致土地分散,故B正确;“重农抑商政策的松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到“土地兼并被有效抑制”,排除D项。‎ ‎25.‎ - 18 -‎ ‎ 资本主义时代的经济革命和政治革命都是由英国来担任领跑者,而且都是从英国扩展到欧洲大陆和美国,后来再扩展到世界其他地区。这一发展历程的实质是 A. 世界由和平走向战争再由战争走向和平的过程 B.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推动下的社会革命 C. 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 D. 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的斗争扩展的过程 ‎【答案】C ‎...........................‎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英国工业革命;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影响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主观题(本题共3道小题,第26题18分,第27题20分,第28题12分,共50分)‎ ‎26.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美关系是制约中国及亚太地区发展的主导性因素之一,其影响极其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东西方冷战时期,美国为了在政治上控制亚太地区的盟友,实行让步性的经济政策。‎ 日本、南朝鲜、香港、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因此出现高增长势头,……由于美国对中国的封锁和禁运政策,使中国这个亚太地区的大国被排除在亚太经济大循环之外,这对“亚太经济合作圈”的形成和亚太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其次,美国对其亚洲盟友的援助不是出于发展亚太地区经济的目的,而是深深打上了遏制中国的烙印。‎ ‎——冀伯祥《试论中美关系转折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材料二在邓小平的倡导下,中国共产党内逐渐形成一种共识:中国实现现代化,必须搞 - 18 -‎ 改革开放,必须大胆地向西方学习,引进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而对外开放和引进的重点是美国,这样,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不仅仅是冷战格局中维护中国国家安全的迫切需要,更是成为保证改革开放路线的关键因素 ‎——胡晓丽《中苏关系中的美国因素(1949—1989)》‎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概括冷战时期美国对亚太盟友经济援助的目的和影响。‎ ‎(2)据材料二,分析影响中国改善与美国关系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格局变化中有利于中美关系改善的重要变动。‎ ‎(3)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中美两国外交中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答案】(1)目的:控制亚太地区的盟友;服务于遏制中国的战略。影响:①对盟友:促进了亚太盟友经济的高增长;②对中国:导致中国被排除在亚太经济大循环之外;③对亚太:导致亚太地区国际经济循环的畸形结构,限制了经济的持久增长。‎ ‎(2)最主要因素:中国的改革开放。重要变动:两极格局瓦解、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经济全球化趋势显著。‎ ‎(3)变:两国交往的国际局势发生变化;两国交往的方式变了:由敌对走向缓和与交好。不变:外交根本原则不变,永远是国家利益至上。‎ ‎【解析】(1)本题据材料一“美国为了在政治上控制亚太地区的盟友,实行让步性的经济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控制亚太地区的盟友、遏制中国等方面概括冷战时期美国对亚太盟友经济援助的目的。再据材料一“本、南朝鲜、香港、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因此出现高增长势头,……中国这个亚太地区的大国被排除在亚太经济大循环之外”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对盟友、对中国、对亚太等方面分析影响。‎ ‎(2)本题据材料二“中国实现现代化,必须搞改革开放,必须大胆地向西方学习,引进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而对外开放和引进的重点是美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改革开放的角度分析影响中国改善与美国关系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两极格局瓦解、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经济全球化趋势显著等方面指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格局变化中有利于中美关系改善的重要变动。‎ ‎(3)本题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即可从国际局势、两国交往的方式等方面分析中美两国外交中什么变了。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外交根本原则、国家利益等方面回答什么没有变。‎ ‎27. 中国的国际交往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近代外交中的重要事件、条约的影响 时间 影响 - 18 -‎ 事件或条约 ‎1842年 ‎《南京条约》‎ ‎“以前是中国处于命令的地位去决定国际关系”的局面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1895年 ‎《马关条约》‎ 中国面临着被“瓜分”的民族危机,传统的宗藩体制已经崩溃,华夷秩序几乎荡然无存 ‎1900年 ‎《辛丑条约》‎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1919年 巴黎和会 ‎“中国与外国的条约关系,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开始和另一个时代的结束”‎ ‎1928年6月 ‎“改订新约”‎ 运动 减少了一些帝国主义在我国长期享有的特权,否认了领事裁判权的合法性,增加了国家关税的收入,但又很不彻底 ‎1943年1月 中英、中美 签订新约 将上海及厦门公共租界之行动与管理权交与中国政府,凡关于上述租界给予英美政府之权益应予终止等 ‎1949年9月 ‎《共同纲领》‎ 对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 ‎﹣﹣根据《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史考察》中的有关内容编制 材料二多边外交是一种与双边外交相互补充的外交战略。……三个以上国家的互动与双边互动相比保守秘密的难度要大得多,因此多边协议的制定和实施比双边协定更加具有透明性,更易于为国际舆论所监督……参与多边外交的各方,其具体利益可能有较大的差异,但它们的利益总有一个交汇点。……多边外交的开展要求一个国家克制、甚至放弃某些领域内的单边或双边的利益考量,侧重于有互动关系的多边共同的利益标准。……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开始涉足多边外交舞台,但在很长时期内由于对多边外交的认识的局限,对多边外交的参与是有限的。……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特别是冷战结束后,中国的多边外交逐渐活跃起来。中国不仅积极参与多边外交,还成为了多边外交的积极倡议国和主持国。‎ - 18 -‎ ‎﹣﹣《中国对多边外交的认识及参与》‎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外交的变化趋势,并概述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多边外交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特别是冷战结束后,中国的多边外交逐渐活跃起来”的原因。‎ ‎【答案】(1)趋势:近代前期,签订不平等条约为主(外交上丧失领土和主权);近代后期,逐步修改或收回不平等权利为主(外交上收回部分权利或修改的不平等条约).‎ 主要原因:近代前期,列强发动侵略战争,清政府腐败;近代后期,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抗日战争国际地位提高、新中国成立.‎ ‎(2)特点:较为公开透明;具有包容性或建立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 原因:改革开放后发展对外经济的需要;综合国力的提高为多边外交奠定了基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及冷战的结束使国际关系趋于缓和(或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全球化的迅速发展.‎ ‎【解析】试题分析:(1)据材料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减少了一些帝国主义在我国长期享有的特权,否认了领事裁判权的合法性,增加了国家关税的收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指出中国近代外交的变化趋势是近代前期,签订不平等条约为主(外交上丧失领土和主权);近代后期,逐步修改或收回不平等权利为主(外交上收回部分权利或修改的不平等条约)。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前期和后期两个方面概述其变化的主要原因:近代前期,列强发动侵略战争,清政府腐败;近代后期,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抗日战争国际地位提高、新中国成立。‎ ‎(2)据材料二“多边协议的制定和实施比双边协定更加具有透明性,更易于为国际舆论所监督”、“侧重于有互动关系的多边共同的利益标准”即可概括多边外交的特点是较为公开透明;具有包容性或建立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经济、政治、外交方面分析“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特别是冷战结束后,中国的多边外交逐渐活跃起来”的原因有:改革开放后发展对外经济的需要;综合国力的提高为多边外交奠定了基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及冷战的结束使国际关系趋于缓和。‎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鸦片战争·外交影响;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开创外交新局面·成就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18 -‎ 下表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演变简表。‎ 结合材料与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科举制度与社会发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1:‎ 科举制度与君主制的强化 君主专制的强化使科举考试的录取数量、考试内容、考试程序发生了变化。科举取士的数量越来越多,封建统治基础不断扩大;科举考试内容由多元到以儒学为主,再到只限于四书五经,且以朱熹的注疏为准,表明儒学思想已成为专制统治的思想工具;科举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殿试逐渐成为定制,且由皇帝直接掌握。上述史实表明科举考试的变化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加强。‎ 示例2:‎ 科举制度与经济重心南移 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科举考试录取数量和方式逐渐发生变化。唐中后期以后,经济重心南移加快,南宋时期南方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经济重心南移带来了文化中心的南移,南方文教事业昌盛。科举考试中,南方士子占优势,明代为平息北方士人情绪,实行“南北榜”。‎ 示例3:‎ 科举制度与儒学的发展 - 18 -‎ 自唐代到明代,儒学在科举考试中的地位日益突显。唐代,儒学作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宋明理学以儒家纲常约束人们的思想,科举考试以儒家经典为主,但可依据多种注疏;明代四书五经成为科举考试的唯一内容,答卷只能以朱熹的注释为准。由于内容和形式的程式化,不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革,从而使儒家思想文化日益地僵化没落。‎ 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可以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选择合适的角度进行分析,注意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学生可任选一角度作答,最好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中选择一个入手,论述时应充分运用材料所给信息,同时联系所学知识,做到史料充分,言之有理,自圆其说。‎ 评分要求:论题明确,理由充分,能够准确、充分运用中国古代史的史实予以说明,逻辑严密。‎ 评分细则:论题4分,阐述8分(史论结合6分,逻辑2分),总分12分。‎ ‎ ‎ - 18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