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历史人教版必修2作业与测评: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历史人教版必修2作业与测评: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第 16 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学业达标] 一、选择题 1.2018年 9月 30日,在成都举行的国际乒联世界杯女单决赛,中央电视台 进行了直播。若此事发生在 100年前,中国人除了到现场观看比赛,还能通过什 么途径了解比赛情况( ) A.收音机广播 B.报纸 C.电视转播 D.网络直播 答案 B 解析 100年前是 1918 年,19世纪 70 年代中国人就已经自己办报刊,中国 广播是在 20世纪 20年代出现的,电视问世于 20世纪 30年代,中国于 1994年正 式接入互联网。故答案为 B项。 2.报纸是现代社会的重要媒体,记录了社会的方方面面,给人们留下了反思 历史的“原件”。下列报纸内容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④①② D.①④②③ 答案 B 解析 《时务报》是维新运动时期创办的;《新青年》创刊于 1915 年新文化 运动时期;从③中的斯大林和毛泽东画像可以断定是建国初期;④中的“神六” 反映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成就,所以排序正确的是 B项。 3. 右图是 1907年秋瑾在上海创办的妇女杂志。该杂志设有论说、演坛、译 编、传记、小说、文苑、新闻和调查等栏目。该杂志大量发行对人们的影响有( ) ①开阔视野 ②关注国事 ③减少文盲 ④传播新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 《中国女报》是 20世纪初期由革命党人秋瑾创办的杂志,其主要宗旨 不是为了减少文盲,而是要传播新知识,开阔人们的视野,引导人们关注国事, ①②④正确,③错误。故选 B项。 4.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是京剧《定军山》。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 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剧摄制于 19世纪末 B.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C.民国政府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 D.该剧为有声电影 答案 B 解析 从题干中可知,《定军山》是京剧,同时又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 电影,京剧是中国传统戏剧,用西方电影形式来呈现,显然是中西合璧,故选 B 项。《定军山》摄制于 1905年,当时民国政府并未建立,我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是 《歌女红牡丹》,故 A、C、D三项错误。 5.下列关于影视事业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 ) A.《风云儿女》的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B.《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了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 D.1958年,上海电视台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答案 B 解析 中国电影事业起步的标志是《定军山》的首映成功,A项错误;20世 纪 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C项错误;1958年北京电视台试播,是 中国电视事业诞生的标志,D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B项正确。 6.2017年 8月 15日,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发生地震,人们迅速获知这一不幸 消息的途径主要是( ) ①报刊杂志 ②电影 ③电视 ④互联网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B 解析 ①报刊杂志和②电影传播信息具有滞后性,可以排除;③电视和④互 联网传播信息具有迅速高效的优势。故选 B项。 7.报纸杂志、电影、电视、互联网等传媒手段反映了近现代社会信息传播媒 介的演变。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报刊是印刷媒介,是最早的大众传播媒介 B.影视是音像媒介,在工业社会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C.互联网是电子媒介,是信息社会的一个标志性的信息传播手段 D.这三类媒介从技术层面上说是一个逐渐替代的过程 答案 D 解析 新的传媒手段的出现并不表明旧的传媒手段必然退出历史舞台,而是 一个新旧并存、传媒手段不断丰富多样的过程,故 D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其 他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A、B、C三项。 8.(2017·陕西西安铁一中高一月考)下面是 1999~2015 年我国四种传媒发展 的情况统计表(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从中可以看出( ) 1999年 2015年 报纸总印数(亿份) 318.4 430.09 广播节目制作时间(小时) 3578827 7718163 电视节目制作时间(小时) 790874 3520190 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万户) 0 25946.57 A.报纸仍是主流传媒 B.广播传媒的受众始终最多 C.电视最受家庭欢迎 D.互联网传媒发展势头迅猛 答案 D 解析 “报纸仍是主流传媒”与当前社会事实不符,排除 A项;根据表格信 息无法判断受众数量,B项说法错误;表格反映不出“家庭”信息,排除 C项;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十多年来互联网用户的数量增长迅速,可见互联网发展 速度之快,D项正确。 [等级提升] 9.下面是 1895~1898年创办的中文报刊统计表。对表中信息的正确叙述有 ( ) ①中国人自办的报刊日益成为报业的主体 ②维新变法推动了报业发展 ③ 言论自由的局面已经出现 ④报刊成为新思想传播的载体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 注意题干中的时间,此时是清政府统治晚期,言论自由局面还未出现, 故③说法错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①②④正确。故选 B项。 10.1907年,革命家秋瑾被清政府杀害,在当时中国舆论中心的上海,几乎 没有一家报纸不发出哀惋和抗争之声,仅八天《申报》就刊出秋瑾诗六首,有关 秋瑾的文字达三万多字,广大人民进一步认清了政府的反动本质。这一现象表明 ( ) A.广大人民肯定了报纸的教化功能 B.报纸宣传成为社会变革的推动力 C.清政府积极推动近代报刊业发展 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严格控制 答案 B 解析 广大人民之所以能进一步认清政府的反动本质正是通过报纸宣传这个 手段,所以这一现象表明报纸宣传是社会变革的推动力。故选 B项。 11.1924年 12月,北京电车公司成立,但开业当天出现数千名人力车夫阻止 电车通行的现象。《申报》对此进行报道,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最后电车公司交 3 万元救济贫民平息了事端。此事说明( ) A.近代化受传统观念的重重阻挠 B.近代化会不可避免地激化社会矛盾 C.大众传媒在近代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D.化解社会矛盾是近代大众传媒的主要职责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申报》的报道扩大了该事件的影响,引起社会关注, 最后电车公司采取照顾贫民利益的做法,缓和了社会矛盾,体现了大众传媒在近 代化中发挥重要作用,故 C项正确。 12.创刊于 1861年的《上海新报》称:“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各商贾者或 以言语莫辨,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 通”“可免经手辗转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可见《上海新报》创办的目的 是( ) A.报道国内外大事 B.传播商业信息 C.宣传政治主张 D.娱乐大众 答案 B 解析 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上海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开辟为通商 口岸,由于各地言语不通给经商带来不便,所以创办《上海新报》是为了传播信 息,为工商各界服务,故选 B项。 13.1909年初,《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称“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 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身临其境,亲眼得见一样”。当时这种使人们 “开眼界”的大众传媒是( ) A.电视 B.广播 C.电影 D.互联网 答案 C 解析 广播虽然产生比较早,但是其并不能“真如身临其境,亲眼得见一 样”,故 B项错误;19世纪末期电影产生,不久传入中国,可产生如题干所述的 效果,故 C项正确;电视出现于 20世纪 20年代中期,互联网出现于 1969年,全 球互联网诞生于 20世纪 90年代,故 A、D两项错误。 14.“老铁没毛病”“双击 666”“佛系青年”“Diss”等网络热词作为一种醒 目的文化存在,普遍流行于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表达方 式。这表明( ) A.网络已主导了大众文化消费 B.大众文化的日益庸俗化 C.大众传媒的商业性影响越来越大 D.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中并不能得出网络已主导了大众文化消费和大众文化的日益庸 俗化,故 A、B两项错误。材料只提到网络热词作为一种醒目文化存在,流行在虚 拟的世界和现实生活中,对人们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未体现大众传媒的商业性 影响,只能说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故 C项错误,D项正确。 15.(2017·安徽合肥一中高一月考)互联网将各地的民众联系起来,形成了一 张有力的舆论监督网,大量的事实已经证明了网络在公共舆论监督中的重要作用。 下列对网络舆论监督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网络监督存在缺陷,必须加以严格限制 B.对网络舆论监督应进行规范和正确引导 C.网络名人在网络舆论监督中起决定作用 D.网络传播范围广,人人可以畅所欲言 答案 B 解析 网络舆论监督是现代文明的体现,应当对舆论监督进行规范和正确引 导,建立相关制度与途径,使互联网成为实现政治民主,建设政治文明的有效手 段,故答案为 B项。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以来,外报传入中国后,一些知识分子积极投身报界,引进 “西学”,自办报刊。中国人自己办报刊,在国内始于 19世纪 70年代。具有代 表性的有艾小梅创办的汉口《昭文新报》、王韬主编的香港《环球日报》、容闳等 创办的上海《汇报》以及广州的《述报》等。这些报刊对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 化广收博览,学习吸收,洋为中用,以求自身发展。其版式、体例和印刷技术, 都仿效外国报纸。 材料二 维新变法迎来了中国国人办报的一次高潮,据不完全统计,在 1895~ 1898年间,全国新出版的中文报刊约 120种,其中 80%左右为中国人自办。同时 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人物开始了办报活动。在北京创办的《中外纪闻》、在上海 创办的《强学报》《时务报》、湖南维新派创办的《湘学新报》《湘学报》等,宣传 变法图存。这些活动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 ——姚福中《中国编辑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 70年代中国办报者的主体是哪些人?报刊的基本 内容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当时出现国人自办报刊的原因。 (2)材料二所述报刊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这些报刊的创办有什么特点? (3)综合以上材料分析,国人自办的近代报刊在当时有着怎样的意义? 答案 (1)主体:中国知识分子。 基本内容:宣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 原因:政治方面,列强侵略,民族觉醒,探索救亡道路;经济方面,中国近 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发展,为报刊业提供了物质条件;文化方面,西方先进 科技文化的传播在客观上的促进作用,加上外国人在华办报潮流的推动。 (2)核心内容:救亡图存,变法图强。 特点:报刊以中国人自办为主;办报数量多;地区广;社会影响大。 (3)意义:宣扬资产阶级新文化;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使中国的印刷出版、 大众传播以及整个文化事业迅猛发展。 解析 第(1)问,依据材料一中的有效信息回答“主体”“内容”;“原因” 要结合 19世纪 70年代的社会背景,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角度考虑。第(2) 问,从报刊的宣传内容可总结报刊的“核心内容”;“特点”要依据材料二中的 “报刊约 120 种”“80%左右为中国人自办”“在北京……上海……湖 南……”“推动……促进……”等信息总结。第(3)问,需要注意限制词“自 办”“当时”;要求依据上述材料,而不是回答报刊对社会的所有影响。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