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大第一附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大第一附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解析版)

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大第一附中2019-2020学年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 ‎1.周礼规定: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孔子却提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表明孔子主张 A. 以德为主礼法并用 B. 礼制下移教化百姓 C. 确立儒家正统地位 D. 恢复西周礼乐制度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周礼规定普通百姓是不能学礼法的,而孔子认为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教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感到羞耻,而且有归服之心,也就是孔子主张礼制下移来教化百姓,故答案为B;材料是以法与礼进行对比,主要意思没有强调用法来治理百姓,A错误;儒家正统地位的确立是汉武帝时期,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恢复礼乐制度,D错误。‎ ‎2.商鞅认为,国家应禁止雇佣工人,那么卿、大夫就不能修缮房屋,靠给人作佣工生活的人就没有地方混饭吃。商鞅意在 A. 保护农业的生产 B. 抑制商业的发展 C. 限制贵族的剥削 D. 打击贵族的利益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商鞅这一做法的目的是使那些靠给人作佣工生活的人没有地方混饭吃,促使他们去从事农业活动,以此保护农业的生产,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不准雇用佣工,并未体现对商业的抑制;C选项错误,贵族雇工修缮房屋不能等同于剥削,材料不能体现对贵族的限制;D选项错误,商鞅此举的出发点是保护农业生产,不是打击贵族的利益。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3. “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也”。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 A. 礼制观念淡化 B. 儒法两家结合加深 C. 崇尚法家思想 D. 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礼属于积极的规范,刑则属于消极的规范,两者相辅相成,共成一体的礼”:正面、积极规范人们的言行。 “刑”:多指刑法和刑罚,对一切违法背礼行为进行处罚“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也。”这种礼刑互为表里,礼在则法在,礼失则刑补的状况,正是古人眼里的法律,所谓礼法是也。维护礼制属于儒家思想,强调刑法属于法家思想,材料强调礼法的关系互为表里,没有可以突出哪一家,所以A、C、D,说法不正确,所以选B ‎4.唐代,许多士人对佛道思想持较为开通的态度,如白居易就主张“上遵周孔训,旁鉴老庄言”“外以儒行修其身,中以释教治其心”。这表明 A. 思想文化走向多元化 B. 社会主流意识发生变化 C. 理学思想已开始形成 D. 儒学正统地位不复存在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代许多读书人对佛学、道教和老庄道家思想持肯定和学习的态度,可知士人的思想随着形势的变化,吸收融合其他学说,与时俱进,使思想文化走向多元化,故答案为A;材料不能表明社会主流意识发生变化,B错误;理学思想创立于北宋,C错误;从汉武帝确立儒学地位后,在封建社会儒学一直处于正统地位,D错误。‎ ‎5.唐朝妇女学习诗文风气浓厚,《全唐诗》中收录了100余名女诗人的诗歌,《女论语》的作者自幼随父读书,立志要以学扬名。女道士鱼玄机在观看新科进士题名榜时吟出了“自恨罗衣掩诗句,举头空羡榜中名”的诗句。据此可知,唐代 A. 科举制度尚不完善 B. 诗歌成为文学主流 C. 男尊女卑观念瓦解 D. 女性具有进取精神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的内容可知唐朝女子学习诗文、编书以及拥有想和男子一样参加科举考试的抱负,这些都表明唐朝的女性希望自己能和男子做一样的事情,具有一种进取精神,答案为D;重男轻女的时代,女子不能参加科举考试,A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材料主旨不是说诗歌成为文学主流,B错误;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6.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 A. 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B. 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 C. 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 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 ‎【答案】B ‎【解析】由人物“程颢”可大致推测本题考查方向为“程朱理学”,根据材料“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可知程颢认为“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主张通过探究世间万物来求理,B选项符合题意。孟子和庄周思想含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成分,A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C选项排除。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属于老子的思想,D选项排除。‎ ‎7.明末徐光启等学者与传教士合作翻译西方天文、数学等方面的书籍,他们看到西学与中学之间在自然科学乃至宗教、道德方面体现出来的某些相近、相合或相通之处,由此得出“东海西海,心同理同”的看法,并进而提出“会通”“超胜”的主张。这一主张 A. 得到当时士人阶层普遍认可 B. 反映了对自身文化的理性认识 C. 阻碍了中学对西学心理认同 D. 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学的传播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东海西海,心同理同”可知徐光启等学者认为西方传教士翻译的书籍中的西方学说,与中国的思想具有“某些相近、相合或相通之处”,即与中国古代传统的思想一致,即中西学问同源的学说,从而使中国学者不鄙视西方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学的传播,故答案为D;A错在普遍认识,当时的条件下,士大夫的华夷观念是一直存在的,排除;材料只是从表面上发现在自然科学等方面有相通之处,不能说对自身文化的理性认识,B错误;从材料内容可知是促进了当时人对西学的心理认同,C错误。‎ ‎8.《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某人的著述“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排击孔子,别立褒贬”。这里的“某人”是指 A. 李贽 B. 黄宗羲 C. 顾炎武 D. 王夫之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李贽的反正统是思想,他在作品中反对盲从孔子,肯定农民起义的,赞颂男女自由恋爱,在封建社会时期这种思想为统治阶级所不容,被称为“狂悖乖谬,非圣无法”,其他选项虽然反对君主专制,但是思想没有李贽这样激进。‎ ‎9.据统计,元朝王祯的《农书》在广泛引经史、农书、本草后,提出了中国农学的传统体系;《农桑辑要》系统总结研究了13世纪前的农耕技术经验,发展了精耕细作和养蚕技术的一些内容;清朝农书《钦定授时通考》征引文献3000多条,突出“敬授民时”的重要性。据此可知,这些农书 A. 表明封建政府都重视编撰农业书籍 B. 代表了古代农业技术的最高水平 C. 具有继承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特点 D. 呈现了古代小农经济发展的概貌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元朝王祯的《农书》、《农桑辑要》和《钦定授时通考》都是在总结或引用前人的技术经验,然后加以发展,推出新的成就或结论,说明这些农书具有继承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特点,故答案为C;材料不能表明这些农书是政府编订的,A错误;不同时期的农书可能代表当时的水平,但是不能说这些书代表了古代农业技术的最高水平,B错误;材料反映的农书是农业科技著作,不能呈现了古代小农经济发展的概貌,D错误。‎ ‎10.明代中后期,各种戏曲声腔纷纷出现并不断流变,表演艺术家与剧作家大量涌现,剧本创作繁多、演出形式日趋成熟,从乡村僻壤到繁华都会,扮演戏剧蔚然成风。官僚地主、富商巨贾,不仅蓄有家班、家乐,甚至自己也登台演唱。明代中后期,戏曲的流行是因为 A. 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 B. 京剧等戏曲元素的广泛传播 C. 社会等级观念的日益淡化 D. 官府以教化百姓的主要手段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从乡村僻壤到繁华都会,扮演戏剧蔚然成风。官僚地主、富商巨贾,不仅蓄有家班、家乐,甚至自己也登台演唱”结合所学可知在明朝中后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戏曲成为人们的重要娱乐项目,所以戏曲流行是为了满足当时的现实需要,故答案为A;京剧是清朝才出现,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社会等级观念,C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官府教化百姓的手段,D错误。‎ ‎11.考据学在清代发展成一门专门的学问,其主要内容是从文字音韵、名物训诂、校勘辑佚等方面入手,从事经书古义的考证。考据学以其求实的精神和严谨的态度,对中国古典文献的整理作出了较大贡献。考据学的兴起体现了 A. 对宋明理学空谈心性的反思 B. 对孔孟儒学的否定 C. 市民工商阶层的经济诉求 D. 对君主专制的批判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考据学以其求实的精神和严谨的态度,对中国古典文献的整理做出了较大贡献”可知当时儒学思想是宋明理学,宋明理学注重伦理教化,不注重实学,因而学者提出考据学,答案为A;考据学是考证古代经书的古义,而不是对孔孟儒学的否定,B错误;考据学与市民工商阶层的经济诉求没有关系,C错误;考据学没有批判君主专制,D错误。‎ ‎12.《南京条约》签订后,江苏布政使李星沅气愤不已,说条约中“夷妇与大皇帝并书”、中英两国“官员平行”等内容,实在令人无法接受,深忧“千秋万世何以善后”。这反映了 A. 反对进行政治变革 B. 极力维护国家主权 C. 坚持传统华夷观念 D. 固守闭关锁国政策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夷妇与大皇帝并书”可知江苏布政使认为英国女王与清朝皇帝绝不应该处于平等的地位,反映了传统的天朝上国观念,坚持传统华夷观念,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政治改革,A错误;江苏布政使李星沅气愤不已,原因在于中英两国“官员平行”,而非国家主权的丧失,不是维护国家主权。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对外国的态度,而非闭关锁国,限制与国外的交流。故D项错误。‎ ‎13.19世纪70至80十年代,总理衙门大臣文祥、两广总督张树声都在奏议中言及过西方政体。前者说:“中国天泽分严,外国上议院、下议院之设,势有难行,而义可采取。”后者说:“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钦?”这反映出当时 A. 部分官员实现了从洋务派到维新派的转变 B. 对西学的探索完成了由格致之学向政治之学的转变 C. “中体西用”的内在矛盾推动了观念嬗变 D. 洋务派坚持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广泛批判 ‎【答案】C ‎【解析】材料“中国天洋分严……势有难行,而义可采取。” “中国遇其体而求其用……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说明洋务派针对政体的学习问题,有着不同的观点和见解,这些争论有利于推动思想的发展变化,故C符合题意;材料显示的都是洋务派内部的主张,故A项不符合题意;前者不是格致之学,而是政治体制,故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只是显示洋务派内部的争论,不代表广泛性,故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14.中国近代著名诗人、外交家黄遵宪曾在他的著作中有过如下论述:“中国必变从西法。其变法也,或如日本之自强,或如埃及之被逼,或如印度之受辖,或如波兰之瓜分,则我不敢知……质之当世土大夫之留心时务者”。据此判断黄遵宪这一言论大致出现于 A. 20世纪前一、二十年 B. 19世纪末 C. 19世纪60至90年代 D. 19世纪40—60年代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国必变从西法。其变法也,或如日本之自强,或如埃及之被逼,或如印度之受辖,或如波兰之瓜分,则我不敢知”可知黄遵宪借弱国民族危机强调我国维新变法势在必行。结合所学,甲午战争后中国战败,为挽救民族危亡,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维新变法,故答案为B;变法运动在1898年已经发生,故A错误;19世纪60-90年代中国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还没有处于民族危亡时期,C错误;日本明治维新是1868年开始的,D时期没有发生明治维新,所以黄遵宪思想不会出现在这一时期,排除。‎ ‎15.毛泽东指出:孙中山为我们定下了革命的三民主义。民族主义叫我们反抗帝国主义,使中国民族得到解放。民权主义叫我们反抗军阀,使中国人民自立于统治地位。民生主义叫我们反抗大商买办阶级和地主阶级,使中国大多数穷苦人民得享有经济幸福。依据材料可以说明革命的三民主义 A. 推动孙中山革命实践活动 B. 明确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 C. 成为辛亥革命的理论指导 D. 奠定《临时约法》的基础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孙中山为我们定下了革命的三民主义。民族主义叫我们反抗帝国主义,使中国民族得到解放。”可知“革命的三民主义”是指新三民主义,明确了翻地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故答案为B;ACD的指导思想都是旧三民主义,排除。‎ ‎16.20世纪20年代中期,中国出现了“科学与人生观”的争论。梁启超提出要反思一战,认为科学不能解决人生观问题,反对“科学万能论”;有人坚持科学是人生观的基础与核心;陈独秀则立场鲜明地主张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人生观问题。这场论争 A. 是新文化运动思想斗争的延续 B. 体现出国人对社会发展方向的思考 C. 使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D. 使国人认清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答案】B ‎【解析】根据“梁启超提出要反思一战,认为科学不能解决人生观问题,……陈独秀则立场鲜明地主张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人生观问题”可知,国人积极思考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B正确;20世纪20年代中期,新文化运动已经结束,排除A;马克思主义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就已经开始在中国传播,排除C;材料与认识资本主义弊端无关,排除D。‎ ‎17.1920年4月,陈独秀指出:“我们中国人向来不认识自然科学以外的学问,也有科学的权威;向来不认识自然科学以外的学问,也要受科学的洗礼……我们不但应该提倡自然科学,并且研究,说明一切学问都应该严守科学方法,才免得昏天黑地乌烟瘴气的妄想、胡说。”陈独秀此语旨在 A. 主张全面学习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B. 以理性精神为武器反对传统文化的禁锢 C. 反思近代中国以西方为师的近代化探索 D. 提倡以批判的态度学习和借鉴西方文化 ‎【答案】B ‎【解析】省略号之前的内容说明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有弊端和问题的,之后的内容则主张不仅研究和提倡自然科学需要科学精神,其他的科学研究也需要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故是主张坚持理性精神,反对传统文化的不足和束缚,B为正确答案。‎ ‎18.毛泽东说:我们的国家现在是空前统一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迅速地改变了旧中国的面貌。祖国的更加美好未来,正摆在我们的面前。这段话出自于 A. 《论人民民主专政》 B.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C. 《新民主主义论》 D.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答案】B ‎【解析】1956年,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提出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表现,符合材料的时代特征和内容特征,故答案为B;《论人民民主专政》是新中国成立之前提出的,A错误;从材料中可知,我们已经取得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革命的性质,说明中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民主革命思想的内容,新中国成立之前就已经提出,C错误;《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是毛泽东在1927年大革命时期完成的,当时还没有建国,D错误。‎ ‎19.“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以上言论最有可能出自于 A. 中共十二大上的讲话 B. 中共十三大上的讲话 C. 邓小平南巡谈话 D. 中共十五大上的讲话 ‎【答案】C ‎【解析】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对社会主义可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作了十分清楚、透彻、精辟的总回答,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做是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束缚,故选C。中共十二大上的讲话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共十三大上的讲话提出了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中共“十五大”决定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都与题干不符,排除ABD。‎ ‎20.作家王蒙曾说:“1956年‘双百'方针一经提出便立见成效,很快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新作品和新的艺术探索。”这表明“双百”方针 A. 鼓舞了人们的创新精神 B. 体现了新民主主义宗旨 C. 开拓了文艺创作新思路 D. 树立了新艺术创作方式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1956年‘双百’方针一经提出便立见成效,很快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新作品和新的艺术探索。”表明“双百”方针对文学和文艺工作者影响巨大,促进了他们的积极创作,故答案为A;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新民主主义宗旨不符合史实,B错误;C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21.习近平在访问希腊时引用希腊文学家卡赞扎基斯的话说:“苏格拉底和孔子是人类两张面具,面具之下是同一张人类理性的面孔。”苏格拉底和孔子共同追求的理性是 A. 知识与道德 B. 伦理与规范 C. 民主与人权 D. 救世与责任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知识、道德是苏格拉底和孔子在追求理性方面的共同点,A项正确;伦理规范是孔子思想主张的特点,民主人权是苏格拉底的追求,救世与责任主要是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知识分子的政治信仰,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22.梭伦改革一个重要内容是抽签选举国家大多数官职,先由各大行政单位投票选出各官职的候选人,然后在候选人之间抽签产生各级公职人员。以执政官为例,当选人数和候选人数比例为1:3.这一选举法 A. 体现了民主过于泛滥 B. 有利于民主政治发展 C. 降低了贵族参政意愿 D. 不利于公民素养提升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由各大行政单位投票选出各官职的候选人,然后在候选人之间抽签产生各级公职人员。以执政官为例,当选人数和候选人数比例为1:3.”可知先在大行政区选取各种官职的候选人,当选人数和候选人数还要实行差额选举,从而具有相对的民主,某种程度上可以防止专政腐败,从而有利于民主政治发展,故B正确;材料内容一定程度上防止了民主的泛滥,A错误;CD不是通过抽签选举的结果,排除。‎ ‎23.城市的生活与农村不同,市民脱离了土地,逐渐形成了与传统的价值观念相抵触的心理状态。他们主张宗教宽容,因为不敢和异教徒接触,必然会失去可观的利润;重视理性,因为对行情、国情不作冷静、理智的分析就会遭受破产;崇拜财富,因为财富给他们带来了荣誉和地位。据材料可知 A. 新航路开辟后理性主义占据主导地位 B. 人文主义是对市民思想的提炼和升华 C. 工业革命后社会拜金主义思潮的兴起 D. 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启蒙运动的发展 ‎【答案】B ‎【解析】据材料中“主张宗教宽容”,“重视理性”,“崇拜财富”可知题干信息体现文艺复兴时期追求现世幸福,宣扬人性解放的人文主义精神,故B项正确;题干未涉及新航路开辟,排除A项;工业革命发生于18世纪,排除C项;题干信息与启蒙运动无关,排除D项。‎ 故选B ‎24.西方某一时期,市场上希腊、罗马的古籍抄本和历史文物的价格不断上扬,绘画领域风景画出现、肖像画盛行。这种文化艺术领域的变动 A. 与同期中国文人画的出现背景相似 B. 实质上是人的价值尺度的历史积淀 C. 凸显了“顺应自然的生活就是至善”的观念 D. 将西欧人从长期的基督教神权统治中解放出来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市场上希腊、罗马的古籍抄本和历史文物的价格不断上扬”“肖像画盛行”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体现了以人为主义为核心的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社会,文艺复兴运动借助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方式反对神权和教会腐败的一次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实质上是人的价值尺度的历史积淀,故B 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运动的背景是资本主义萌芽,而中国文人画开始于唐代王维,没有资本主义萌芽,故A选项错误;凸显了“顺应自然的生活就是至善”的观念是斯多亚学派主张,与材料内容不符,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强调的是文艺复兴时期材料所述文化艺术领域的变动实质上是人的价值尺度的历史积淀,而将西欧人从长期的基督教神权统治中解放出来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材料没有强调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故D选项错误。‎ ‎25.狄德罗《百科全书》编纂工作多次受当局的阻止,检查官曾在最高法院对百科全书派提出公诉,其罪名是“他们形成一个集团,为着拥护唯物主义,推毁宗教,鼓吹独立自由和败坏风俗”。反动当局把《百科全书》称之为“魔鬼的新巴比伦塔”和“异教徒以及神和国王与教会敌人的大集合”。这是因为百科全书的编写 A. 促进了民主政治在欧洲的推广传播 B. 实现了大众民主科学观念的普及 C. 有利于民主科学社会影响力的护大 D. 猛烈批判了西欧天主教会的统治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掀起反对封建统治与教会特权的启蒙运动,狄德罗、伏尔泰、卢梭等都参加《百科全书》的编写,他们反对封建特权制度和天主教会,向往合理的社会,认为迷信、成见、愚昧无知是人类的大敌。主张一切制度和观念要在理性的审判庭上受到批判和衡量。他们推崇机械工艺,重视体力劳动,孕育了资产阶级务实谋利的精神,故有利于民主科学社会影响力的护大,故答案为C;19世纪后期欧洲大陆主要国家才纷纷确立了立宪政体,排除A项;“实现”说法不准确,应该是促进了,排除B项;批判了西欧天主教会的统治只是百科全书的一个观点,排除D项。‎ ‎26.俄国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1762-1796年在位)和法国皇帝路易十六(1774-1792年在位)在公开演讲常引用“所有公民在法律面前应当平等”“君主应当为其人民服务”等口号,统治者此举意在 A. 倡议建立“理性王国”‎ B. 缓和矛盾维护统治 C. 宣传自由平等思想 D. 反对天主教会权威 ‎【答案】B ‎【解析】从材料可知两位欧洲君主生活的时代是18世纪,而当时处于启蒙运动时期,启蒙运动巨大的影响使君主能采取开明的政策,演讲时使用“所有公民在法律面前应当平等”“君主应当为其人民服务”等口号,说明统治者目的是要拉近和被统治阶级的关系,以达到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的目的,答案为B;但从两句口号并不能表示统治者要建立理性王国,A错误;材料无法反映宣传自由平等思想和反对天主教会,排除CD。‎ ‎27. “人们由此发现,原来整个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自然界,不过是一个按某种法则运转的巨大的机械装置,而其中并没有上帝的地盘。”上述认识的产生是由于 A. 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的提出 B. 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创立 C. 普朗克量子力学理论的问世 D. 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 ‎【答案】D ‎【解析】据材料“人们由此发现……自然界,不过是一个按某种法则运转的巨大的机械装置,而其中并没有上帝的地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牛顿经典力学体系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故D正确。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的提出,不属于万有引力定律,故A排除。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创立,与材料无关,故B排除。普朗克量子力学理论的问世,也不符合牛顿经典力学体系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故C排除。‎ ‎28.英国启蒙思想家洛克说:“谁的自然权利遭到侵犯,谁就有报复、惩罚与反抗的权利。”这说明洛克主张 A. 天赋人权 B. 法律至上 C. 社会契约 D. 主权在民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谁的自然权利遭到侵犯,谁就有报复、惩罚与反抗的权利。”结合所学可知洛克认为“自然权利”是人天生就具有的,是不可以被剥夺的,面对被侵犯要勇于争取,故答案为A;BC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29.17世纪后期自然科学革命为人文学科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条件。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可以用新的方法去认识,研究宗教的学者开始对各种口碑教义的共同属性加以分类整理,历史学家也开始了解民族兴衰的规律,研究政治的学者则对各种政体进行比较。由此推论,当时的“自然科学革命”为“人文学科的研究”提供的思想或方法是 ‎①理性 ②演绎 ③归纳 ④实验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中“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可以用新的方法去认识”信息可知,启蒙思想家主张用科学的方法即理性思维去认识社会,体现了理性思想,①项符合题意。依据材料中“研究宗教的学者开始对各种口碑教义的共同属性加以分类整理,历史学家也开始了解民族兴衰的规律,研究政治的学者则对各种政体进行比较。”信息可知,这体现了由一系列具体事实推出一般结论的归纳法和从一般到个别的演绎法,②③项符合题意。因此C选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体现当时的“自然科学革命”为“人文学科的研究”提供实验的方法,④项不符合题意,其他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30.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西方文学艺术的成就令人炫目。《悲惨世界》《红与黑》《自由引导人民》都是创作于这一时期的著名作品,他们的共同主题是 A. 为自由幸福和解放而斗争 B. 真实反映现实的尖锐矛盾 C. 抨击封建势力的腐朽堕落 D. 文化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答案】C ‎【解析】《悲惨世界》是法国作家雨果揭露19世纪法国复辟后封建王朝统治下的社会黑暗现实,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作品;《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抨击了教会的黑暗和法国贵族的反动;《自由引导人民》是法国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罗瓦以法国人民推翻波旁王朝的七月革命为背景的绘画作品。通过分析可知这些作品反映的共同主题是抨击封建势力的腐朽堕落;故答案为C;A是浪漫主义作品的风格特征,B是现实主义作品的特征,不能反映共同的主题,排除AB;D是20世纪世界文化的特征,与题意不符,排除。‎ 二、非选择题 ‎31.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晋时期,门阀大族颇重家风、家训,强调“雅有家风,政事规为”。唐代士人阶层编撰家训的风气日盛,如王方庆《王氏训诫》,柳玭《戒子孙》,唐太宗作《帝范》也可视为帝王之家的家训。家训内容多以“忠孝”教育为主,“名门右族,莫不由祖考忠孝勤俭以成立之”。唐代家训开启中国古代“诗书传家”的文化传统,富贵、财产不再恒久,“读书便是随身宝,高官卿相在朝廷”成为人们的最高追求。‎ ‎——金滢坤《中国童蒙文化研究》‎ 材料二:明清时期许多家境殷实的民间大家庭,因“累世同居…‘孝义持家’”而受到最高统治者的旌表。如浙江浦江郑氏,在官方倡导下,经过多次修订、增删,最终完成《郑氏规范》,凡168条,在全国发行,成为明代社会教化的重要教本。《郑氏规范》内容庞杂,除倡导忠孝、积善、行德等传统伦理,还有《劝惩簿》,按月记录族人功过,规定“荒废学业、赌博无赖,鞭二十”,“既仕,赃墨枉法,死后不入祖宗祠堂”。‎ ‎——施克灿《明清之际江南地区家训研究》‎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家训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代家训相比,《郑氏规范》有哪些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答案】(1)特点:以士人群体为主;以儒家忠孝思想为主要内容;诗书传家的文化传统。‎ 原因: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受魏晋门阀政治的影响;科举制的实行;门阀士族的衰落。‎ ‎(2)变化:家训编撰的家族范围扩大,内容丰富;操作性更强;统治者的支持;社会教化功能日益显著;突出惩戒功能。‎ 影响:对明清家训文化的发展意义重大;维护封建统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巩固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 ‎【解析】‎ ‎(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唐代士人阶层编撰家训的风气日盛”得出:以士人群体为主;根据材料“家训内容多以‘忠孝’教育为主”得出:以儒家忠孝思想为主要内容;根据材料“开启中国古代‘诗书传家’的文化传统”得出:诗书传家的文化传统。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所学得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根据材料“魏晋时期,门阀大族颇重家风、家训”得出:受魏晋门阀政治的影响;根据所学得出:科举制的实行;门阀士族的衰落。‎ ‎(2)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许多家境殷实的民间大家庭……受到最高统治者的旌表”“《郑氏规范》内容庞杂”得出:家训编撰的家族范围扩大,内容丰富;根据材料“按月记录族人功过”得出:操作性更强;根据材料“受到最高统治者的旌表”“在官方倡导下……最终完成”得出:统治者的支持;根据材料“成为明代社会教化的重要教本”得出:社会教化功能日益显著;根据材料“荒废学业、赌博无赖,鞭二十”“既仕,赃墨枉法,死后不入祖宗祠堂”得出:突出惩戒功能。第二小问“影响”,主要从家训文化本身的发展、维护统治、稳定社会秩序角度分析,同时注意结合第(1)问中的“特点”突出儒家思想的地位。‎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 序号 人物 言论 ‎①‎ 苏格拉底 ‎“如果知识包括了一切的善,那么我们认为美德即知识就是对的。”‎ ‎②‎ 莎士比亚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材料二 在法国为行将到来的革命启发过人们头脑的那些伟大人物,本身都是非常革命的,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思维着的悟性成为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以往的一切社会形式和国家形式、一切传统观念,都被当作不合理的东西扔到垃圾堆里去了。‎ ‎——恩格斯 ‎(1)材料一中的两种言论的共同之处是什么?分别指出二者诞生的时代背景。‎ ‎(2)材料二中恩格斯所描述的是哪些“伟大人物”?(列举三位)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中“他们本身都是非常革命的”这一观点。‎ ‎【答案】(1)共同之处:人文主义。苏格拉底思想的时代背景:奴隶制工商业繁荣,古希腊民主政治黄金时期,智者学派传播人文主义思想,雅典世风日下、道德沦丧。莎士比亚思想的时代背景:西欧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复兴;新兴资产阶级(或市民阶层)壮大。‎ ‎(2)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论证:启蒙思想家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反对天主教会的专制和腐朽;启蒙思想家高举理性的旗帜,宣扬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观点;启蒙思想家为资本主义社会构建了理想蓝图。‎ ‎【解析】‎ ‎(1)共同:根据材料内容可知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认识你自己”,对人的价值的阐述,具有人文主义思想;根据材料“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可知莎士比亚是崇尚人的价值、尊严和高贵,具有人文主义思想。所以二者的共同点是人文主义。苏格拉底思想的时代背景:根据所学内容可知苏格拉底生活的时期是是雅典的古典时代,当时奴隶制工商业繁荣,是古希腊民主政治黄金时期,智者学派传播人文主义思想,被称为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滥觞。莎士比亚思想的时代背景:根据所学从文艺复兴的背景即经济发展、文化、新兴阶级扩大等方面进行分析。‎ ‎(2‎ ‎)人物:根据材料“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思维着的悟性成为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可知这是启蒙运动,“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所以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有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观点:从材料内容可知是启蒙运动,对于“他们本身都是非常革命的”这一观点,可以从这些代表反对旧的宗教的专制腐败、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宣言自由平等、天赋人权以及为资本主义社会构建“理性王国”的蓝图进行分析。‎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甲午战争以来,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危机日益深重。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无数仁人志士从救亡图存、民族独立、民族复兴的目的出发,在制度与文化、革命和建设的道略上开始了向国外学习的现代化之路。这种学习和探索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在中国近现代思想、理论的演变中,不同的时代面对的主题和任务不同,也就有了不同的思想与理论成果。‎ ‎——摘编自杨顺益《中国近现代思想的演进》‎ 根据材料,结合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知识,围绕“时代主题与思想理论成果”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分析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推动了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伴随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康梁维新思想逐渐形成。维新派在政治上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提倡发展资本主义;在思想上提倡西学。他们的思想及实践活动促进了人们的觉醒和思想解放。‎ 示例二:民主革命浪潮的高涨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鸦片战争以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尤其是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每况愈下,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不断丰富民主革命思想,逐渐形成了三民主义思想。他们主张推翻清政府和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辛亥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础。之后,面对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孙中山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反帝主张,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 示例三:改革开放新浪潮推动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完善。‎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面对当代国际局势的变化,即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依据我国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一一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内涵深广,它明确了社会主义本质、重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成为指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其它论题:中共民主革命实践推动了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评分原则:论题(如题目不通顺等应酌情扣分);论述过程中的,其中背景、内容、评价。‎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在充分理解材料主旨的基础上,拟定相关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回答,据材料“在中国近现代思想、理论的演变中,不同的时代面对的主题和任务不同,也就有了不同的思想与理论成果”并结合题干限制条件,从不同时段的时代主题的与思想主流的变化的角度立论即可,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学生做到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