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8-31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高二历史试卷 总分:100分 时间:100分钟 温馨提示:此次考试卷面分为5分 说明:1. 书写整齐无大面积涂改且主观题基本完成的得5分 2. 书写有涂改或主观题未完成的,根据情况扣(1—5)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有四个选项,只有一个选项正确,共50分) 1. 20世纪六十年代,美苏两国提出要“和平竞赛”,商定在对方的首都办展览。苏联人办了炫耀其宇航技术的展览,美国人看了很害怕。而美国人到苏联办了个美国家庭的厨房展览,非常现代化。苏联人一看,大为震惊:原来生活可以这样!觉得美国人很幸福,内心向往美国。这一情形反映出 A.美苏实际上放弃争夺世界霸权 B.美苏两国在科技上的差距巨大 C.美国取得对苏联的绝对优势 D.美苏冷战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2.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美国先后推出了援助希腊、土耳其计划(后称“杜鲁门主义”)和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这两个计划的相同之处是 A.具有军事援助的性质 B.具有意识形态的色彩 C.促进欧洲经济的恢复 D.建立了政治同盟组织 3. 下表是欧洲一体化大事记(部分),对该表相关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1951年 法、德、意、荷、比、卢六国签订《巴黎条约》,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1967年 欧洲共同体成立 1973年 英国、丹麦和爱尔兰成为成员国,欧共体第一次扩大 1993年 欧洲统一大市场正式启动,实现人员、货物、资本、服务的自由流动 2002年 1月1日,欧元开始市场上正式流通 2004年 5月1日,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捷克等十国正式加入欧盟 A.欧洲一体化是欧洲寻找安全和发展的产物 B.欧洲一体化程度加深,范围扩大 C.两极格局解体为欧洲一体化提供有利环境 D.欧洲一体化最终覆盖了整个欧洲 4. 20世纪60年代的不结盟运动发展了万隆精神,团结了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1974年,几乎所有的第三世界国家都出席了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上述现象 A.说明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B.导致国际政治力量对比发生质变 C.表明国际上意识形态分歧的弱化 D.有利于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 5. 2018年6月12日上午,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与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新加坡举行首次会晤。会后特朗普表示不再有来自朝鲜的核威胁,朝鲜将会有潜力巨大的未来。对此解读正确的 A.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B.美国放弃了称霸世界的计划 C.朝鲜具有和美国抗衡的实力 D.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已经形成 6. 某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搜集到以下图片资料,它们反映的主题是 A.工具材质的发展演变 B.工具动力的演进历程 C.手工业不同经营方式 D.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 7. 中国古代农具各式各样,耕种工具有犁、耙、耖,锄等,收获农具有掼床、镰刀等,加工农具有碌碡、砻、磨盘等,数不胜数,据此可知,古代农耕经济 A.形式多样 B.自给自足 C.精耕细作 D.个体经营 8. 汉代晁错在《论贵粟疏》中写道:“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材料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A.男耕女织 B.自给自 C.连续性 D.脆弱性 9. 《水浒传》中的一幕:一日,鲁智深来到五台山福地牌楼前的小市镇买些酒吃,听到叮叮当当的去处,却是三个人在那里打铁。他进去说打禅杖和戒刀。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铁匠铺中的工匠来自于官营手工业作坊 B.当时的私营手工业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 C.“计日受值”的雇佣劳动关系已经出现 D.私营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繁荣 10. 宋朝材料反映苏州古城的城市布局:西北角的“平全坊”和“西市坊”一带,只有坊名,没有坊墙、坊门。《吴郡志》记载:此处的跨街楼是最热闹的酒楼,通宵达旦。此信息说明 A.商业活动突破时空限制 B.草市分布在城内各处 C.商帮云集娱乐事业繁荣 D.区域间长途贩运兴盛 11. 唐代长安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宋代汴京桑家瓦子(戏场)有大小勾栏50余座,最大的可容纳数千人。纵贯南北的御街两侧,酒楼、茶馆、商店、香药铺等鳞次栉比,常常营业到三更,御街成为主要的商业街。这说明宋代 A.主要城市已经不再是政治中心 B.区域经济发展的多样性日益突出 C.城市格局和功能发生重大演变 D.工商业市镇在沿海沿江地区兴起 12. 明清时期,商业繁荣催生了一批新兴工商业市镇。松江棉布有“衣被天下”之称;丝绸业市镇有著名的盛泽镇、濮院镇;景德镇瓷业也是“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A.草市开始成为地方商业中心 B.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 C.手工业的经济主导地位日趋显现 D.市镇的规模不断扩大 13. 某中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小论文中频繁出现“厚来薄往”、“市舶使”、“十三行”等词,此小论文的研究对象应该是 A.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B.古代繁荣的大城市 C.自古频繁的中外交流 D.古代发达的造船业 14. 明朝万历年间,掌握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开始进入苏州城。清晨,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佣,暮息而归。这种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A.手工业的发展使劳动力需求增加 B.农业的发展使农村出现了富裕劳动力 C.劳动力的商品化开始出现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 15. 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一月,兵部等衙门会同闽浙总督、两广总督等官员议海防事,规定商船只许往东洋贸易,凡南洋吕宋等处不许前往,广东、福建水师负责巡查,违禁者严命治罪。外国夹板船仍许前来贸易,各地方官吏严加防范。该规定说明 A.外商在华贸易不受限制 B.清政府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C.官府暂停南洋对华贸易 D.清初尚未实施“闭关锁国” 16. 钱穆认为:“正因为土地私有,耕者有其田,才有了自由买卖,才开始兼并,才使贫者无立锥之地。”这一观点 A.揭示了土地兼并产生的根源 B.反对实行“耕者有其田” C.提出了土地兼并的解决办法 D.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 17. 太初三年,汉武帝出兵远征西域大宛国。为备足兵源,汉武帝下令征调全国“七种人”当兵,即:罪吏、亡命(逃亡者)、赘婿、贾人(有店铺的商人)、有市籍者(原来是商人的人)、父母有市籍者(父母原来是商人的人)、大父母有市籍者(祖父母原来是商人的人)。材料表明汉武帝时期 A.重农抑商,闭关锁国 B.商人在政治上遭受歧视 C.穷兵黩武,歧视少数民族 D.采取措施,维护国家统一 18. 到了18世纪,在亚欧人的饮食中,玉米和马铃薯的比重大大提高。从西欧到中国的土地上,美洲的豆类提供了蛋白质,番茄和辣椒提供了维生素,并使饮食有滋有味。花生和番茄在东南亚热带的土地上疯长,以丰厚的产出支撑着众多的人口。这一现象从根本上反映了 A.新航路开辟后“价格革命”方兴未艾 B.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C.经济交流改变了亚欧的社会生活 D.经济全球化进入高潮 19. 1651年英国颁布的《航海条例》规定:“无论为英国人或别国人的殖民地所生长、出产或制造的任何货物或商品,如非由属于本共和国人民所有的任何种类船舶载运,皆不得输入或带进英吉利共和国。”这表明当时英国 A.成为世界工业中心 B.禁止海外商品流入 C.推行贸易保护主义 D.确立海上霸主地位 20. “在英荷战争中,英国动用了全国工业生产力集中赶制战舰,而另一方面,荷兰工业基础相对薄弱,损失战舰难以得到补充,逐渐处于劣势。”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A.荷兰造船落后战舰无从发展 B.英国手工工业基础雄厚 C.英国获胜掌握世界殖民霸权 D.荷兰失去了北美加拿大 21. 伦敦大学成立于1828年。与传统的牛津和剑桥大学相比,有诸多创新之举。它是英国最早给予女性与男性同等教育权利的高等学府。招生不分教派,神学被排斥在课程之外。……教学语言是英语而非拉丁语,课程设置以实用而非以古典为导向,学科设置广泛且强调学以致用。伦敦大学不断创新的主要原因是 A. 民主政治的完善 B. 工业革命的需要 C. 自然科学的发展 D. 开拓世界市场 22. 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 A.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 B.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C.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 D.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23. 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突出特点是 A.主要发生在轻工业领域 B.科学研究与生产紧密结合 C.重大发明来自传统工匠 D.英国的工业发展一枝独秀 24. 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大众休闲文化在欧美出现,戏院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喜剧和音乐剧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足球等大型体育赛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反映出当时欧美 A.城市化进展显著 B.贫富差距逐渐消除 C.工业化开始启动 D.工人福利得到保障 25. 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资本主义工业的迅猛发展,世界贸易总额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如右图)。这一变化的实质是 变化(单位:亿法郎) A. 世界各地间的贸易额增长迅速 B. 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C. 市场范围继工业革命以来不断扩大 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 二. 材料分析(本大题有3题,26题14分,27题16分,28题15分,共45分)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传统的美国学派认为,“冷战”是由苏联引起的,苏联热衷于获得领土尤其是征服东欧领土。如果苏联没有表现出这种倾向,美国将有可能退回到战前的孤立主义状态。美国采取遏制苏联扩张的政策是正确的。如果没有美国主动的遏制政策,苏联将继续在欧洲、中东和亚洲扩张。 ——摘编自赵菊玲《战后世界格局五十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学者关于“冷战”起源的观点,(1分)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冷战”起源的原因。(2分) 材料二 这种“两个世界”对抗的格局虽然在历史的长时段中仍属于过渡形态,但毕竟改变了世界体系发展的自发性走向,并由此在战后40余年间影响了部分国家和部分地区的发展道路。 ——摘编自俞邃《大国关系调整与世界格局的发展》 (2)材料二认为美苏40余年“冷战”影响了部分国家和部分地区的发展道路,以亚洲地区为例,举两例加以说明。(4分) 材料三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说:“在经济领导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得非常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的那种挑战”。 (3)材料三中“美国遇到的挑战”主要指的是哪些力量的崛起?(6分)对国际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1分) 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部分) (1)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特点的主要表现。(6分) 材料二 (明朝时广东地区)一个冶炉场按中等规模十座冶炉计算,其雇工要在二三千人以上……“凡一炉场,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人,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艘。计一铁厂之费,不止万金。” ——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 (2)材料二所描述的明朝矿冶业具有什么特点?(2分)这一类工矿业在明清时期发展受阻,请写出阻碍的因素。(4分) 材料三 宋朝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的意义。商业革命的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的生产率显著提高。技术的稳步发展提高了传统工业的产量。同样,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使作物在过去只能一季一熟的地方达到一季两熟,从而促进了农业。此外,宋朝兴修的水利工程,大大扩大了水田灌溉面积。据估计,11至12世纪,水稻产量增加了一倍。生产率提高使人口的相应增长成为可能,而人口增长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生产。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还增加了贸易量。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对外贸易突飞猛进,这一点比国内贸易更为显著……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根据材料三,概括宋朝发生商业革命的因素。(不得摘抄原句)(4分) 2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由于欧洲水手探索世界海洋并建立起远洋贸易的航线,引起了商业革命,全球贸易和物种交流发展起来。对亚洲航线的寻找,把他们带到了西半球和辽阔的太平洋,使他们能够把世界各地区通过便捷的贸易网络连接起来。粮食作物、牲商品种与人类移民也漂洋过海,极大影响着全世界。农作物的移植和牲畜的传播改善了人类的营养状态,增加了东半球的人口,大量移民和人类群体的迁移改变了美洲的社会文化,加速了世界人民的交融。商业革命又是国家间政治权力的转移。随着财富的转移,伊比利亚半岛国家迅速崛起,成为早期欧洲最强大的“民族国家”,之后尼德兰取代西葡两国成为海上“马车夫”,英国成为商业革命的最终获利者,欧洲的航海探险、远洋贸易网络使得各地区相互依存,推动了全球一体化进程。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著《新全球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欧商业革命的表现(2分)及其积极影响。(4分) 材料二 到1860年,英国对几乎所有的货物,除30项外,全部免税,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行自由贸易的国家。不过,英国更积极于强迫其他国家实行自由贸易,向英国商品敞开大门。 ——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英国贸易政策变动的主要经济背景。(2分)这一政策的推行对英国的国际经济地位有何影响?(3分) 材料三1870年前后,所有的工业都受到科学的影响。……大量生产的两种主要方法是在美国发展起来的,第一种方法是制造标准的、可互换的零件,然后以少量的手工劳动把这些零件装配成完整的单位……第二种方法出现于20世纪初,是设计出装配线……在美国,农业机械的发明也得到了促进……与这些新机械同样重要的是高粮仓、罐头食品制造厂、冷藏车、船和迅速的运输工具,它们导致一个不仅提供工业成品、也提供农业成品的世界市场。——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3)依据材料一说明19世纪晚期,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及流通方面有怎样的进步?(4分) 高二历史试卷答案 1.【答案】D 【解析】 材料反映的美苏双方互相展示各自特长给对手以压力,是冷战的表现形式,故答案为D项。二战后形成美苏两极格局,目的是争夺世界霸权,排除A项;两国在科技上的差距巨大不符合史实,材料不能反映“差距巨大”,排除B项;材料显示双方互为震惊、害怕、向往,说明势均力敌,互有攻守,排除C项。 2.【答案】B 【解析】“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冷战政策的两个支柱。这两个计划反苏反共,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色彩,故B项正确;马歇尔计划没有军事援助的性质,故A项错误;杜鲁门主义没有促进欧洲经济的恢复,故C项错误;两项援助计划并未建立同盟组织,故D项错误。 3.【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丹麦、冰岛等欧洲国家未加入欧盟,D选项错误,符合题意。由于美苏争霸和欧洲经济发展的需要,欧洲开始走向联合,A选项排除。根据材料可知,欧洲一体化由最初的6个创始国,后增加到19国,说明欧洲一体化程度加深,范围扩大,B选项排除。两极格局解体为欧洲一体化消除障碍,C选项排除。 4.【答案】D 【解析】不结盟运动的发展,显示出第三世界国家强劲的生命力及联合国大会中几乎所有第三世界国家的参与,这都说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有利于推动国际民主化进程,故D项正确;1991年苏联解体,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故A项错误;两极格局下国际政治力量并未发生质变,发达国家仍然主导国际事务,故B项错误;题干并不能表明国际上意识形态分歧的弱化,故C项错误。 5. 【答案】A 【详解】材料中会谈双方都尽量避免冲突,体现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故选A;美国作为当前世界唯一超级大国,一贯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排除B;朝鲜是弱小的发展中国家,没有和美国抗衡的实力,排除C;当前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但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尚未定型,排除D。 6.【答案】D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图一反映的是汉代的耦犁法,图二反映的是曹魏时期的农业灌溉工具翻车,图三反映的是唐代的曲辕犁,图四反映的是唐代的农业灌溉工具筒车,它们共同反映了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工具材质的发展演变;B选项错误,图一反映的工具动力是畜力,图二反映的工具动力是人力,图三反映的工具动力是畜力,图三反映的工具动力是水力,这不能体现工具动力的演进历程;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农业生产工具,不是手工业经营方式。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7.【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耕种工具有犁、耙、耖,锄等,收获农具有掼床、镰刀等,加工农具有碌碡、砻、磨盘等,数不胜数”可知,材料体现了多种多样的农业生产工具,反映的是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故C正确;A、B、D都与材料无关,排除。 8.【答案】D 【详解】据材料“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等信息可知,水旱之灾,急政暴赋等导致农民破产,据所学可知这是小农经济的脆弱性特点,D正确;据材料没有涉及“男耕女织”的信息,A错误;据材料反映的是水旱之灾,急政暴赋等导致农民破产,没有涉及到自己生产自己消费的“自给自足”特点,B错误;据材料没有反映小农经济具有连续性,C错误。 9.【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可以判断当时(宋代)私营手工业还没有占据主导地位;也没有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由此可以排除B、C两项。由材料中描绘的场景可以判断“叮叮当当的去处”并非官营手工业作坊,排除A项。所以答案选D。 10.【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只有坊名,没有坊门、坊墙”“跨街楼是最热闹的酒楼,通宵达旦”可知当时的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选项A正确;材料中未涉及草市相关内容,选项B排除;商帮出现咋明清,与材料中朝代不符,排除选项C;材料中讲的是城市商业情况,未涉及区域间长途贩运相关内容,选项D排除。 11.【答案】C 【解析】从材料的具体内容来看材料强调了与唐代相比宋代城市格局和功能都发生了重大改变,例如,商业街表明城市的经济功能,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主要城市已经仍然是政治中心,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区域经济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唐代长安和宋代汴京均不是工商业市镇,即材料未涉及工商业市镇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12.【答案】B 【详解】“棉布、丝绸业、瓷器”等反映新兴工商业市镇专业化明显,故选B项;草市开始成为地方商业中心是唐朝时期,排除A项;明清时期农业占经济主导地位,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市镇的专业分工,没有反映规模,排除D项 13.【答案】A 【解析】市舶司是中国古代管理对外贸易的机关。唐玄宗开元间(713~741)﹐广州即设有市舶使﹐一般由宦官担任﹐是为市舶司前身。鸦片战争前广州官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商行。也叫公行、洋行、洋货行、外洋行。相传其名起于明代,号为“十三行”,却非固定为13家。清代严格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规定对外贸易仅限于广州一口,十三行业务十分发达。所以小论文研究的对象是A 1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明朝中后期,苏州出现了“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佣的现象。“机户”雇佣“机工”是一种雇佣劳动关系,反映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开始出现,故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题意。 15.【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规定商船只许往东洋贸易,其南洋吕宋等处不许前往,广东、福建水师负责巡查,违禁者严命治罪。外国夹板船仍许前来贸易,各地方官要严加防范”可以看出当时对外贸易有着严格的限制,A、C、D不符合材料意思。 16.【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正因为土地私有”“才有了自由买卖,才开始兼并”可知材料强调土地兼并的根源是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故A正确;B材料不能体现,排除;材料并没有提出解决土地兼并的方法,排除C;材料也不能体现对农民的同情,排除D。 17.【答案】B 【解析】材料“征调……当兵……贾人、有市籍者、父母有市籍者、大父母有市籍者”反映了汉武帝征调商人当兵政策,说明当时商人在政治上遭受歧视,统治者采取抑商政策,故B正确;材料未涉及闭关锁国政策,故A错误;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汉武帝穷兵黩武,歧视少数民族,故C错误;远征西域大宛国与维护国家统一没有直接联系,故D错误。故选B。 18.【答案】C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题干中反映的是18世纪欧亚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富和商品交流的广泛,逐渐在改变着欧亚人民的生活,所以符合题意的是C项,A项不是“根本上”的体现,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是在20世纪初,排除B项,D项中的“经济全球化高潮”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 19.【答案】C 【解析】从材料“非由属于本共和国人民所有的任何种类船舶载运,皆不得输入或带进英吉利共和国”中可以看出,当时英国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严格限制海外商品流入英国市场,故C项正确,B项错误;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工业中心,故A项排除;18世纪下半叶英国确立了海上霸主地位,故D项排除。 20.【答案】B 【解析】据材料“英荷战争中,英国动用了全国工业生产力集中赶制战舰……荷兰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荷兰造船水平并不落后,只是手工工业基础薄弱,故A选项错误;当时英国手工工业发达,基础雄厚,为造船提供了有利条件,故B选项正确;英国在打败法国后才掌握世界殖民霸权,故C选项错误;北美加拿大属于法国的殖民地,故D选项错误。故选B。 21.B 22.【答案】B 【解析】材料信息有关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研究视角有:经济角度、政治角度、自然因素角度,这说明对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认识越来越多元,故B项正确;历史研究没有唯一正确的观点,研究角度不同,观点也就不同,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英国最早具备经济条件、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英国自然条件优越等,这些视角都是基于对英国与其他国家的比较而得来的,故C项错误;后期的研究未必比传统观点更为可信,故D项错误。 23.【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CD项是第一次工业革的特点;科学研究与生产紧密结合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突出特点,故B项正确。 24.【答案】A 【详解】据材料“大众休闲文化”、“戏院”、“喜剧和音乐剧”、“足球等大型体育赛事”,可得出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城市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城市化进展显著,A项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而不是逐渐消除,B项错误;工业化开始启动于第一次工业革命,C项错误;欧美工人福利得到保障,罗斯福新政时期就已经有福利社会制度的建立,而且材料并不能说明工人福利得到保障,D项错误。 25.D 26. (1)观点:苏联扩张侵略引发冷战。(1分) 原因:冷战是美苏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冲突的结果。(2分) (2)朝鲜半岛分裂为两个国家;新中国建立初期实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4分,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3)力量:欧共体的建立、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苏联实力上升。(任意3点6分) 影响:冲击两极格局,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1分) 27. (1)表现: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改进耕作技术;兴修农田水利;重视农时;总结推广农业经验。(答到3点给6分) (2)特点:生产规模庞大;资金投入巨大;生产分工细密;实行雇佣劳动。(2分,答到2点给2分) 阻碍因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农民极端贫困,无力购买商品,缺乏国内市场;土地买卖制度和高额地租吸引商业资本买田置地,影响了资本的积累;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4分,答到2点给4分) (3)根源(根本原因)宋朝生产力水平空前发展。(1分) 具体因素:①提高水稻产量,发展水利,促进农业发展。②手工业技术提高,产量增加。③国内外贸易量大大增加。④出现了一些商业城市。(3分) 28. (1)表现: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日益增多;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2分,答到2点给2分) 积极影响:促进了全球贸易和物种交流;丰富了食物资源,改善了人类的饮食结构;促进了 人口迁移,使世界人口布局更趋合理;促进了各地文明的交融,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有利于近代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2分,答到2点给4分) (2)背景:英国工业革命完成。(2分) 影响: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3分) (3)工业生产的方法有重大改进;农业机械的发明有相当进展;发明了新交通工具;形成了世界市场。(4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