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网上周测(2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网上周测(2

‎2月15日历史学科测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共25题,每题4分 ‎1.对古代中国两千余年的政治制度,按西方标准,将其称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民主的对立面。而现代学者却认为,古代中国的皇帝很难做到为所欲为的专制。古代制约皇权的主要因素是 A.以民本主义为执政的指导思想            B.中国古代王朝监察体制 C.遵照儒家标准的官僚制度系统            D.地方势力制约中央集权 ‎2.西周的礼制非常严格,在丧礼中对王朝的三公及诸侯一级贵族的赐谥,由太史负责;而对公卿一级贵族的赐谥工作则由低于太史的小史负责。这一举措 A.保障了贵族的政治特权                        B.巩固了社会的等级秩序 C.维护了周王的专制统治                        D.促进了文化交流与认同 ‎3.唐朝定制是中书省掌草拟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封驳,尚书省掌承旨执行。后唐太宗发现中书省、门下省长官颇多龃龉扯皮之事,于是在门下省下面设政事堂,形成统一的中央行政决策机制,集体商议并处理军国事务,由是鲜有败事。这说明当时政事堂的设立 A.扩大了封建君主的权力                        B.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C.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D.缓和了各部门之间的矛盾 ‎4.中国封建统治者较早就尝试建立中枢决策机制。汉武帝时期,不定期运用宗亲、外戚参与中枢政要,外延之丞相等重臣受内官压制,往往“大政定方始知”。唐初三省之长均为正一品宰相,唐太宗时以二品官“参知政事”牵制相权。明宣宗时,内阁大学士互不统属,可对各类奏章提出处理意见,即各书“票拟”以待秉承太监代皇帝“批红”。据此可知,中国古代中枢决策机制发展的特点是 A.不断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B.形成内朝制度,削弱相权 C.重用亲信近臣,相互牵制                    D.废除宰相制度,权分六部 ‎5.秦朝到元朝地方管理机构演变情况表 ‎ 年代 ‎ 省数 ‎ 道、路数 ‎ 州数 [来源:学科网ZXXK]‎ 郡(府、国)数 ‎ 县(侯国)数 ‎ 秦始皇二十六年 ‎ ‎—— ‎ ‎—— ‎ ‎—— ‎ ‎36 ‎ 不详 ‎ ‎2月15日历史学科测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共25题,每题4分 ‎1.对古代中国两千余年的政治制度,按西方标准,将其称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民主的对立面。而现代学者却认为,古代中国的皇帝很难做到为所欲为的专制。古代制约皇权的主要因素是 A.以民本主义为执政的指导思想            B.中国古代王朝监察体制 C.遵照儒家标准的官僚制度系统            D.地方势力制约中央集权 ‎2.西周的礼制非常严格,在丧礼中对王朝的三公及诸侯一级贵族的赐谥,由太史负责;而对公卿一级贵族的赐谥工作则由低于太史的小史负责。这一举措 A.保障了贵族的政治特权                        B.巩固了社会的等级秩序 C.维护了周王的专制统治                        D.促进了文化交流与认同 ‎3.唐朝定制是中书省掌草拟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封驳,尚书省掌承旨执行。后唐太宗发现中书省、门下省长官颇多龃龉扯皮之事,于是在门下省下面设政事堂,形成统一的中央行政决策机制,集体商议并处理军国事务,由是鲜有败事。这说明当时政事堂的设立 A.扩大了封建君主的权力                        B.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C.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D.缓和了各部门之间的矛盾 ‎4.中国封建统治者较早就尝试建立中枢决策机制。汉武帝时期,不定期运用宗亲、外戚参与中枢政要,外延之丞相等重臣受内官压制,往往“大政定方始知”。唐初三省之长均为正一品宰相,唐太宗时以二品官“参知政事”牵制相权。明宣宗时,内阁大学士互不统属,可对各类奏章提出处理意见,即各书“票拟”以待秉承太监代皇帝“批红”。据此可知,中国古代中枢决策机制发展的特点是 A.不断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B.形成内朝制度,削弱相权 C.重用亲信近臣,相互牵制                    D.废除宰相制度,权分六部 ‎5.秦朝到元朝地方管理机构演变情况表 ‎ 年代 ‎ 省数 ‎ 道、路数 ‎ 州数 [来源:学科网ZXXK]‎ 郡(府、国)数 ‎ 县(侯国)数 ‎ 秦始皇二十六年 ‎ ‎—— ‎ ‎—— ‎ ‎—— ‎ ‎36 ‎ 不详 ‎ 西汉平帝(1—5年) ‎ ‎—— ‎ ‎—— ‎ ‎13 ‎ ‎103 ‎ ‎1578 ‎ 东汉顺帝(126—144年) ‎ ‎—— ‎ ‎—— ‎ ‎13 ‎ ‎105 ‎ ‎1180 ‎ 隋大业五年(609年) ‎ ‎—— ‎ ‎—— ‎ ‎—— ‎ ‎190 ‎ ‎1255 ‎ 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 ‎ ‎—— ‎ ‎15道 ‎ ‎—— ‎ ‎328 ‎ ‎1573 ‎ 宋宣和四年(1122年) ‎ ‎—— ‎ ‎26路 ‎ ‎288 ‎ ‎—— ‎ ‎1234 ‎ 元朝 ‎ ‎12省 ‎ ‎183路 ‎ ‎—— ‎ ‎97 ‎ ‎1425 ‎ 上表是根据历代《地方志》整理而成,反映出从秦朝到元朝 A.增设地方行政层级以减轻中央的负担B.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方式不变 C.增设地方行政层级以加强对地方控制D.州郡等地方行政区的权力不变 ‎6.西汉中期的《史记》记载人物籍贯以封国国名为主,县名次之,绝少以郡命名;东汉成书的《汉书》以封国命名籍贯的数量骤减,且在记述司马迁以后的人物籍贯时,在县名前加上郡名成为主流。由此可推知 A.宗法制已完全退出两汉政治构架        B.朝廷对地方的管理与控制渐趋强化 C.以县为主导的区域观念逐渐形成        D.封国在国家政治体制中占主导地位 ‎7.宋明理学的开创者之一周敦颐认为,“万物”是从水、火、木、金、土五种特殊实物变化而来的,五种特殊实物是从阴阳二气变化而来的,阴阳二气又是从“一”变化而来的。这表明宋明理学 A.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想                        B.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C.根植于久远的文化传统                        D.彻底冲破了传统思想 ‎8.宋朝建立以后,朝廷多次进行宫廷雅乐改革,以求“用乐以合《周礼》”,但均收效甚微。从北宋周敦颐到南宋朱熹,理学家们批评这些改革“求古乐太深”,而主张追求“古乐之意”,将音乐纳入心性修养和天理的范畴,赋予雅乐以新的内涵。这表明当时[来源:Z§xx§k.Com]‎ A.理学和心学的社会竞争加剧                B.对音乐的理学化解释逐渐形成 C.传统雅乐的思想资源被摈弃                D.雅乐已经丧失社会和政治功能 ‎9.王学(王即王阳明)在明中后期广泛传播,其中“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的命题,不仅给士大夫大开眼界,也受到庶民百姓的欢迎。这表明王学 A.冲击了封建伦理纲常                            B.倡导民主、自由和平等 C.成为明清的主流思想                            D.有利于个体意识的觉醒 ‎10.在伯利克里改革之前,在雅典担任公职是没有报酬的,伯利克里改革之后,担任公职是有津贴的。这种变化 A.有利于改变公职人员的阶级结构        B.提高了公职人员的文化素质 C.实现了公民政治地位的平等                D.消除了不同阶层公民的矛盾 ‎11.公元前5世纪,雅典公民大会决议一经颁布,便成为法律并迅速执行。公元前4世纪初,雅典公民大会选举法律编纂委员会,对现有法律进行修订,并规定每年公民大会对所有法律进行审核,由大会选举专业的立法委员会对有争议法律进行裁决。雅典的这一转变 A.推动了社会治理科学化                        B.强化了民主参与的意识 C.确立了法律的绝对权威                        D.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原则 ‎12.罗马帝国后期,整理过去的法条编纂法典成为社会的时尚。如查士丁尼在编纂完《查士丁尼法典》后,便下令废止所有未编纂的法规,并规定人们不得引用法典和新敕令以外的学说或条文,否则将追究刑责。这反映了 A.罗马法的法典化已经完成                    B.罗马皇帝专制权力的强化 C.经济发展促进罗马法完善                    D.罗马法出现了僵化的趋势 ‎13.共和国早期,罗马虽然推翻了王政统治,但罗马贵族依然保留了专制的权力,只是这种专制由个人变成了集体,对法律的垄断就是贵族专权的一种表现。由此可知,《十二铜表法》颁布的意义在于 A.实现了罗马公民内部的平等                B.汇编了以往的罗马习惯法 C.是罗马成文法发展史的起点                D.推动了罗马共和制的发展[来源:学|科|网]‎ ‎14.有学者认为希腊诸邦中任何一个都不能统一希腊本土,而罗马却能统一地中海世界的根本原因在于罗马政治上的开明,即在公民权的问题上克服了希腊将人划分为希腊人和非希腊人的狭隘观念。“罗马政治上的开明”在法律上的体现是 A.制定了调整罗马公民关系的法律        B.强调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C.制定了适用于一切自由民的法律        D.组织编纂了《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15.在罗马,最初大法官审理案件,仅是机械地按照法律的规定办理。后来,《布艾体亚法》的颁布,大法官依据其职权给予或不给予诉讼当事人以诉权、抗辩权或准予恢复原状等,使合法而不合理的权利丧失其法律上的保障,而使合理不合法的关系获得事实上的保护……达到“法官造法”的效果。这一变化体现了罗马 A.司法审判关注社会现实的需要            B.大法官掌握了司法权和立法权 C.司法审判中形式主义十分严重            D.注重维护罗马皇帝的政治权威[来源:Zxxk.Com]‎ ‎16.宗教改革的直接和决定性的遗产是权力由教会向政府转移。不管教会是坚持天主教教义,还是拥护新教信仰,世俗当局都控制着教会财产和神职人员的任命。材料表明宗教改革 A.否定了教会组织存在的必要性            B.实现了西欧各国宗教信仰的自由 C.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D.促进了人文主义精神的深入发展 ‎17.法国人文主义者蒙田(1533—1592)提出,不要轻易服从权威,不要盲从,要学会独立思考,“一个仅仅跟着别人走的人,不会去探索什么东西,也寻找不到什么东西”。他的这一主张 A.被启蒙思想所继承与发展                    B.摧毁了基督教的统治基石 C.直接引发了资产阶级革命                    D.矛头对准了封建专制制度 ‎18.1763年,一位西班牙记者写道:“通过许多己已流行而有害的书本,诸如伏尔泰、卢梭和爱尔维修所著书籍之影响,在这个国家中已感受到很多人对信仰的冷漠。”1768年,一位法国修道士在游历西班牙后说:“西班牙已普遍产生宗教漠视,甚至于不信宗教。”对上述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宗教改革开始扩展到整个西欧            B.进化论传播动摇宗教神学权威 C.理性原则得到一些知识分子认同        D.民众觉醒推动资产阶级革命频发 ‎19.在18世纪的法国,伏尔泰、孟德斯鳩和卢梭对中国的论述所根据的材料基本上是同一来源,然而,伏尔泰热情赞扬中国的一切,孟德斯鸠对中国的态度是贬中有褒,卢梭尖刻地批判中国的制度、道德和文明。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三者 A.立场不同致使结论迥异                        B.都以科学态度认识中国 C.观点不同但却殊途同归                        D.深受中国儒学文化影响 ‎20.洛克的著作在光荣革命发生后不久出版,但当时并没有引起广泛关注。直到18世纪中后期,美国革命者利用洛克的理论为反英运动辩护,英国国内也借助他的理论来阐述改革的主张,使它成为了一股社会思潮。洛克的理论成为一股社会思潮,是因为 A.洛克理论内容的不断丰富完善            B.思想理论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C.洛克理论对英国革命影响巨大            D.革命性质影响理论选择标准 ‎21.陈独秀称五四新文化运动为国民“最后之觉悟”,又说“欲图根本之救亡,所需乎国民性质行为之改善”。在陈独秀看来,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题是 A.倡导思想变革以改造中国社会            B.呼吁民主革命以反抗君主专制 C.提升国民素质以改变中国习俗            D.宣传社会主义以推动政治变革 ‎22.李大钊指出:“‎ 东洋文明与西洋文明,实为世界进步之二大机轴,正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而此二大精神之自身,又必须时时调和、时时融会,以创造新生命,而演进于无疆。”胡适则在《新思潮的意义》一文中主张“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上述观点 A.丰富了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内涵            B.论证了西方文化的合理性 C.体现了当时知识分子的两面性            D.全面颠覆了国人道德观念 ‎23.20世纪20年代中期,中国出现了“科学与人生观”的争论。梁启超提出要反思一战,认为科学不能解决人生观问题,反对“科学万能论”;有人坚持科学是人生观的基础与核心;陈独秀则立场鲜明地主张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人生观问题。这场论争 A.是新文化运动思想斗争的延续            B.体现出国人对社会发展方向的思考[来源:学科网ZXXK]‎ C.使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D.使国人认清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24.1914年至1919年,孙中山总结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言论中多有封建军阀的窃夺与背叛,而到1920年至1925年期间,孙中山在反思时,则更多的将之归结为对封建势力、帝国主义的妥协,以及缺真正的革命理论和目标,孙中山之所以做出这样的改变是由于 A.继承了他一贯的思想原则,对革命的认识更加深刻 B.国内安稳的环境有利于他进行理论的、系统的总结 C.他的革命思想受到了冲击,促使他发生了关键转变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传播,极大影响了他的思想 ‎25.1920年12月,毛泽东信中说:“罗素在长沙演说,主张共产主义,但反对劳农专政,谓宜用教育的方法使有产阶级觉悟,可不至要妨碍自由,兴起战争,革命流血……我对于罗素的主张,有两句评语,就是理论上说得通,事实上做不到。俄国就是个明证……”。此时的毛泽东 A.反对温和渐进式的变革                        B.发展了孙中山三民主义 C.从西方寻求救国的真理                        D.主张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答案:CBBCC BCBDA ADDCA CACCB AABCA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