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名校联盟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名校联盟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河北省“五个一”名校联盟2021届高三联考 历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第I卷(选择题共4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表是关于夏、商的部分文献记载。表中信息可以说明,夏、商时期 A. 王权严重依赖神权 B. 嫡长子继承制成熟 C. “家天下”局面遭破坏 D. 早期政治文明的兴起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夏朝和商朝的相关信息,其中涉及了夏商时期的王位传承等内容,这反映了早期政治文明的兴起,故D正确;材料无法得出王权严重依赖神权的信息,故A错误;材料信息不能说明嫡长子继承制成熟,故B错误;据材料可知,材料信息反映了“家天下”的局面,没有遭到破坏,故C错误。‎ ‎2. 与重视农业相配套,秦国的山林川泽资源属于国有,商鞅主张对于一般的山泽产品,由于品类繁多,零星分散,允许私人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朝廷采用征收重税的办法将大部分利润收归国有。商缺此举 A. 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B. 加重了农民的赋役负担 C. 具有驱民归农之意图 D. 蕴含一定环境保护意识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允许私人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朝廷采用征收重税的办法将大部分利润收归国有”可以看出商鞅通过征收重税,压制商人,使人们回归农业,故C正确;材料中的措施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征收农民的税,排除B;D项与主旨无关,排除。‎ ‎3. 南朝刘裕建宋之后,封诸皇子为王,并且兼任州郡最高长官,带兵出镇战略要地;后又从寒人之中选拔若干亲信,出任中书通事舍人,虽仅位居八品,但因其出宣诏命,参与决策,因而成为重要职务。刘裕的这些做法旨在 A. 确保皇族与士族共治天下 B. 强化专制皇权 C. 抑制统治阶层内争权夺利 D. 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从寒人之中选拔若干亲信”“参与决策,因而成为重要职务”可以看出其任用身份低微的人参与要务,是为了削弱大臣的权力,加强皇权,故B正确;“共治”表述错误,当时是专制,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到内部的争斗,排除C;材料主旨与地方无关,排除D。‎ ‎4. 下表呈现了有关唐宋时期手工业的部分记载。对此解读最合理的是,唐宋时期 A. 新的经济因素已在孕育 B. 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异变 C. 私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D. 文献记载严重脱离实际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唐宋时期的纺织业规模较大,宋代全国机户在10万户上下,随着纺织业规模的扩大,雇佣关系必然逐渐产生,意味着新的经济因素已经在孕育,A正确;题干只列举了唐宋时期纺织业的发展情况,而且当时宋代机户占总户数比重较低,说明当时的经济结构并未发生异变,排除B;题干中未列举官营手工业和私营手工业发展情况对比,不能得出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的结论,而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中后期私营手工业逐渐占据主导,排除C;四种文献描述的内容都是一致的,说明其并未脱离实际,排除D。‎ ‎5. 下图为清代前期四川绵竹年画《孝行图》画中,汉太后曾病三年,文帝侍奉不怠,衣不解带,汤药必先亲尝后奉母。这反映出 A. 教化是清代绘画的主要功能 B. 汉代儒学备受清廷推崇 C. 纲常伦理促进了医学的发展 D. 传统主流思想影响深远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孝行图》”“药必先亲尝后奉母”可得出其强调的是儒家思想中的孝的观念,因此反映出传统主流思想的影响较大,故D正确;没有比较不能得出是主要功能,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清朝政府的态度,排除B;材料与医学发展无关,排除C。‎ ‎6. 1844年4月,咸丰皇帝谕令对两广总督耆英“颁给钦差大臣关防”以“专办夷务”。这个钦差大臣“不同于过去的市舶司,也不同于已有的理藩院,乃是和‘夷官’具有对等性质的职位"这一“谕令”表明清政府 A. 从传统外交理念中萌生新变化 B. 对外关系体制开始全面改革 C. 正式设立专办夷务的外交机构 D. 与列强间初步建立平等关系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乃是和‘夷官’具有对等性质的职位”可以看出此时清政府不再像过去那样以天朝上国的姿态自居,而是逐步融入世界的外交体系,故A正确;仅从材料看不出全面改革,排除B;总理衙门是正式办夷务的外交机构,排除C;D项不是材料主旨,材料只是体现清政府的外交理念的变化,排除D。‎ ‎7. 下表为1868~1900年中国主要出口商品的比重变化。它可以用来说明这一时期中国 A. 成为西方工业原料主要供应地 B. 成为西方列强商品倾销市场 C. 与国际市场联系在逐步减弱 D. 传统手工业竞争力日益下降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对外贸易,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从表中数据看,中国传统的具有竞争优势的茶叶和丝绸占出口商品的比重下降,特别是茶叶,这反映出中国传统手工业竞争力在日益下降,故选D项;油类、豆类和棉花的出口比重上升,意味着中国逐步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但没有其他国家的数据,无法判断中国成为西方工业原料的主要供应地,故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进口问题,故得不出B项结论;从中国出口总值看,增长迅速,说明中国与国际市场的联系在加强,故排除C项。‎ ‎8. 有学者认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欲将总统制改为内阁制,但已经建立的制度改动起来殊非易事,临时参议院不得不寻求平衡,在赋予内阁行政权力的同时,保留了总统制体制下国家元首享有的若干权力,以致后来发生府院之争。该学者意在强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 切实维护了共和体制 B. 政体设计上存在缺陷 C. 扩大了参议院的权力 D. 在政体选择上因人立法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材料强调的重点是临时参议院“在赋予内阁行政权力的同时,保留了总统制体制下国家元首享有的若干权力”,这种妥协的政体致使总统府与国务院权限不明,最终导致府院之争,可见该学者意在强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政体设计上存在缺陷,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重点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不足,故排除A项;C、D两项表述符合史实,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C、D两项。‎ ‎9. 1915年,陈独秀对儒家“三纲”的批评着眼于它“压抑了个人独立自主的人格”。1916年 ‎2月,陈独秀批判孔子、孔教、儒家纲常是立足于“儒家纲常与共和制度的深刻矛盾”。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 A. 资本主义迅猛发展 B. 社会时局出现变化 C. 儒家思想地位动摇 D. 巴黎和会引发关注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1915年,陈独秀批评“三纲”,强调“三纲”压抑了个人独立自主的人格,并未从现实政治出发做更尖锐的抨击。但是1915年12月袁世凯公然称帝,使当时的中国政治形势发生了变化,因此这个时候陈独秀从“儒家纲常与共和制度的深刻矛盾”方面批判儒家思想,故选B项;1915年和1916年资本主义发展对陈独秀的认识并未产生直接明显的影响,故排除A项;材料的重点是陈独秀对儒家思想的批判由思想转向政治,C项与这一主题不符,故排除;巴黎和会发生在1919年,故排除D项。‎ ‎10. 1942年以后,延安的广大文艺工作者,投身于工农兵群众中,认真研究民间艺术,热情地向群众学习流行于陕北农村的一种歌舞形式一秧歌。 这类作品以“军民团结、对敌斗争、组织劳动力、增加生产、破除迷信、提倡卫生”等为主题。这类作品的出现 A. 塑造了为抗战服务的革命文化 B. 体现了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宗旨 C. 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D. 扩大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阶级基础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军民团结、对敌斗争、组织劳动力、增加生产、破除迷信、提倡卫生”等信息可得出, 这样做主要是为了塑造抗战时期革命文化,为团结抗战而服务,故A正确;当时中国还没有建成社会主义,排除B;材料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无关,排除C;材料的主旨不是要让更多的人加入共产党,因此与阶级基础无关,排除D。‎ ‎11. 如图为1952年国营上海烟草公司的香烟广告。这体现出当时 A. 劳动者成为国家主人 B.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C. 崇尚劳动的社会风尚 D. 意识形态受到重视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风气,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材料中1952年国营上海烟草公司的香烟广告突出了“劳动创造世界”,且香烟盒上体现了劳动要素,这表明当时崇尚劳动成为社会风尚,故选C项;A项表述在图中无法得出,故排除A项;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于195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B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意识形态是马克忠主义,其主要表现为强调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在材料中未体现,故排除D项。‎ ‎12. 有学者在描述雅典城邦审判制度时这样写道,——个热衷对案件进行审理并加以判决的人这样说道:“法庭上我们的权力并不比国王的权力弱!”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的雅典 A. 司法权被少数人所垄断 B. 审判权力体现公民力量 C. 国王依然掌控重要权力 D. 法律面前实现人人平等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雅典司法审判制度,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雅典陪审法庭中的陪审员由抽签选举产生,这在审判过程中体现了公民的力量.故选B项;A项说法与雅典民主的史实不符,排除A项;在当时,雅典并没有国王,故排除C项;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D项。‎ ‎13. 启蒙运动时期,狄德罗编撰的《百科全书》所介绍的18世纪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定位中,农业被列为一种“正当的职业”;重农学派更将农业列为最有特点的三种技艺之一。农学家蒙梭积极提倡实用技术教育,希望每个“农业协会”都拥有一个用于技术教育的实验场地。这说明启蒙运动 A. 推动了重农主义思想的形成 B. 培养了法国完善的公民 C. 促进了科学与技术密切结合 D. 扩展了法国教育的内涵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启蒙运动时期,狄德罗、农学家蒙梭都非常重视农业教育,说明启蒙运动不仅重视思想、科学教育,而且还重视农业教育,扩展了法国教育的内涵,故选D;A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反映狄德罗、农学家蒙梭都非常重视农业教育,无法体现培养了法国完善的公民,排除B。‎ ‎【点睛】‎ ‎14. 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中写道:“英国四百年来的对外政策……它唯一关心的是谁是最强大的,或具有支配力量的暴君。因此,我们不要怕别人说我们亲法反德。如果情况改变,我们同样可以亲德反法。这是我们正在遵循的国际政策规律。”由此可见,英国 A. 外交政策取决于经济利益 B. 奉行欧洲均势外交政策 C. 致力于遏制社会主义苏联 D. 传统外交政策的不成熟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关键信息是“它唯一关心的是谁是最强大的,或是具有支配力的暴君”“我们不怕别人说我们是亲法反德……我们同样可以亲德反法”并结合所学知识,这一说法反映出英国奉行的外交原则是欧洲均势外交政策,不允许任何国家称霸欧洲,故选B;A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根据“英国四百年来的对外政策”可知英国的传统外交政策是成熟的,D错误。‎ ‎15. 赫鲁晓夫说:“应当让企业制定出紧张计划……但这种计划要制定得能够完成。如果说,让一个企业或者工业部门制定出不可完成的紧张计划,那么,我们必然会使与之协作的其他企业或者部门也都完不成紧张计划。这样,势必为比例失调制造条件。”这说明,当时苏联 A. 改革受到了传统体制的束缚 B. 工业计划调整成为改革中心 C.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初步显现 D. 经济模式的废除被提上日程 ‎【答案】A ‎【解析】‎ ‎【详解】赫鲁晓夫的观点是企业要制定紧张的计划,但是企业之间是相互协作的,如果某个 企业制定了不能完成的紧张计划,必然导致与之协作的企业和部门都不能完成,从而造成经济比例的失调,因此赫鲁晓夫提出紧张计划的改革要受到传统体制的束缚,故选A;材料体现企业之间是相互协调的,没有体现工业计划调整成为改革中心,B错误;斯大林模式弊端在斯大林时期就已经显现,C错误;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5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 ‎16. 邸报的历史,既是一部政治史,也是一部科技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商周时期的甲骨、竹简、木牍,或许是中国最古老的“报纸”。据传周代已经有了去各地采风问俗的史官,他们要“陈诗以观风”。王安石认为,孔子编订的《春秋》相当于剪裁拼凑的鲁国官报。直到西汉才出现了用绢帛抄写的专门收集皇帝谕旨、臣僚奏议、官吏任免及军政新闻的邸报,东汉则采用了纸,报纸正式出现。隋唐时期,中央为了加强与各藩镇的联系,开始设置专职机构从事邸报的编辑发行事宜,邸报名称出现。唐朝邸报的发行对象已经不限于藩镇和地方高级长官,而且扩大到中央各部和分封各地的王公贵族。宋代邸报的发行期开始固定化,发行对象也已扩散到民间。明朝设通政司,专门管理邱报的发行事宜。清代改名为《京报》,特许荣禄堂南纸铺承印,并向社会广泛发行;到成丰、同治年间,刊行(京报)特权开放,北京前门外的私营报房发展成十几家。(京报)基于其官方背景而成为当时第一大报纸,但随着民国的建立,(京报)停止发行。‎ ‎——摘编自杨文光(中国报纸发展史话)‎ ‎(1)编写-幕发生在20世纪初北京某私营报馆内的人物对话场景。(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20世纪初当时政治或经济领域的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 ‎(2)结合中国邸报的发展情况,说明邸报的历史是一部“科技史”。‎ ‎【答案】(1)主题:《辛丑条约》的影响。编辑A:今天主编在唉声叹气呢!桌子上放着一份《辛丑条约》(或《北京议定书》《辛丑各国和约》),上面写着向洋人赔款4.5亿两白银等字样呢!‎ 编辑B:我听说条约上不止这些呢?还有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各部之上,要求我大清帝国永远禁止国人反抗等条款,照这样,我大清帝国不成了洋人的吗?‎ 编辑C:现在最苦的就是义和团了,帮着朝廷打洋人,结果却被朝廷镇压了。这里真干不下去我也不怕,大不了去南方找革命党,他们也有报馆,正在大力宣传革命呢。‎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2)说明: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使纸得以推广,邸报材料得到了改良,这有利于邸 报的发行;唐朝时期,雕版印刷术的出现,使邸报的版式更加美观与统一;宋朝时期,活字印刷术的出现,大大增加了邸报的印刷份数,降低了印刷成本,发行范围进一步扩大;清朝晚期,受近代西方报纸业机器化的影响,京报的发行量进一步扩 大,成为当时的第一大报。‎ ‎【解析】‎ ‎【详解】(1)主题:根据“20世纪初北京”可从《辛丑条约》的影响这一角度写对话。具体内容可结合八国联军侵华的过程、《辛丑条约》的内容及所产生的影响等方面展开。‎ ‎(2)说明:根据“东汉则采用了纸,报纸正式出现”可得出改进了造纸术,使纸得以推广,邸报的材料得到了改良,这有利于邸报的发行;再根据所学从印刷术的出现与发展方面概括其发展的过程。再结合所学知识从清朝晚期,受近代西方报纸业机器化的影响,京报的发行量进一步扩 大,成为当时的第一大报这个方面概括。‎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注:泰尔指数是衡量个人之间或者地区间收入差距(或者称不平等度)的指标。‎ ‎——摘編自程莉《1978~2011年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78~1983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呈现的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此趋势的主要原因。‎ ‎【答案】(1)趋势:城乡居民收人不断增加;农村居民收人的增长速度高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缩小。‎ ‎(2)原因:十--届三中全会召开,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改革开放战略的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尚未全面展开。‎ ‎【解析】‎ ‎【详解】(1)趋势:从表格数据中城乡居民收入变化拉看,城乡居民收人不断增加;从城乡居民收入增加幅度来看,农村居民收人的增长速度高于城镇居民;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来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缩小。‎ ‎(2)原因:根据材料中时间1978年至1983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改革开放战略的实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增加了农民收入;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开,这一时期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尚未全面展开。‎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787年美国宪法规定:当按照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国会众议院的席位和联邦直接税时,一个黑奴等于五分之三的白人“自由民”。在1808年之前,即在宪法生效20年之内,国会不得立法禁止进口奴隶的贸易。1820年,联邦国会(密苏里妥协案》决定,以北纬36度30分为界,对剩余的尚待建立新州的路易斯安那领地进行划分(此线以南地区允许奴隶制,此线以北地区禁止奴隶制)。1857年3月,联邦最高法院裁定,根据宪法,国会无权在联邦领地禁止奴隶制,1820年《密苏里妥协案)是一项违宪法案。1863年1月,林肯正式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但对于已处于联邦军队控制之下的南方地区和忠于联邦的四个边界蓄奴州中的黑奴的自由问题,宣言中只字未提。1865年12月,美国宪法第13条修正案规定:在合众国内受合众国管辖的任何地方,奴隶制和强制劳役都不得存在。‎ ‎——摘编自任东来等(美国宪政历程:影响美国的25个司法大案)‎ 根据材料井结合所学知识,自行报定一个论题,并 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答案】示例 论题:美国的法治活动体现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阐述: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后,邦联制尝试受挫,1787年美国宪法确立了联邦制,加强了中央集权,以巩固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立宪过程中,资产阶级为了维护统治集团的团结,对种植园主做出妥协,保留了黑人奴隶制,使宪法带有了浓厚的种族歧视色彩。之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日益受到奴隶制的阻碍,资产阶级利用国会立法禁止奴隶贸易,并限制奴隶制在国内的扩张。南北战争期间,为了扭转战场不利局面以维护资产阶级利益,林肯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给叛乱各州的黑人奴隶以自由。南北战争后,美国政府以宪法修正案的方式全面废除了黑人奴隶 制,资产阶级需要的自由劳动力得到进一步满足。‎ 综上所述,美国围绕黑人奴隶的法治活动,始终以维护资产阶级根本利益为宗旨,体现了资产阶级政权的根本性质。‎ ‎(“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 ‎【详解】论题:根据材料所述,美国废除奴隶制度的历程漫长,将近一百年,而从每次颁布的法案对待奴隶制度的态度来看,体现了当时美国统治阶级的利益,因此可以得出论题:美国的法治活动体现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阐述:阐述过程需要结合美国不同时期对待奴隶制度的态度展开。根据材料“1787年美国宪法规定:当按照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国会众议院的席位和联邦直接税时,一个黑奴等于五分之三的白人‘自由民’。在1808年之前,即在宪法生效20年之内,国会不得立法禁止进口奴隶的贸易”可知,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后,邦联制尝试受挫,1787年美国宪法确立了联邦制,加强了中央集权,以巩固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立宪过程中,资产阶级为了维护统治集团的团结,对种植园主做出妥协,保留了黑人奴隶制,使宪法带有了浓厚的种族歧视色彩。根据材料中《密苏里妥协案》的内容以及美国联邦法院的态度可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日益受到奴隶制的阻碍,资产阶级利用国会立法禁止奴隶贸易,并限制奴隶制在国内的扩张。根据材料“1863年1月,林肯正式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但对于已处于联邦军队控制之下的南方地区和忠于联邦的四个边界蓄奴州中的黑奴的自由问题,宣言中只字未提”可以看出,南北战争期间,为了扭转战场不利局面以维护资产阶级利益,林肯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给叛乱各州的黑人奴隶以自由。南北战争后,美国政府以宪法修正案的方式全面废除了黑人奴隶制,资产阶级需要的自由劳动力得到进一步满足。‎ 最后对论证过程进行总结,即综上所述,美国围绕黑人奴隶的法治活动,始终以维护资产阶级根本利益为宗旨,体现了资产阶级政权的根本性质。‎ ‎19. 图1、图2、图3是非洲三个历史时期(10世纪中期,20世纪初.20世纪末)的形势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分别提取图1、图2、图3的区域形势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 ‎【答案】图1:非洲内陆尚存在大片“未经探索地区”,葡、英、法等欧洲列强主要在非洲大陆的西部海岸进行了殖民活动。这与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进行早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中英、法等国对工业原料和海外市场需求增加,进一步加强在非洲的殖民活动,但其活动范围仍限于非洲沿海地区的史实相吻合。据此判定图1为19世纪中期。‎ 图2:图中已没有欧洲殖民势力,非洲大陆出现大量新型民族独立国家,其中包括最晚独立的纳米比亚。这与二战后非洲民族解放运动发展和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史实相吻合。据此判定图2为20世纪末。‎ 图3:非洲大陆几乎被欧洲列强瓜分完毕。这与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欧洲列强为扩大商品和资本输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的史实相吻合。据此判定图3为20世纪初。‎ ‎【解析】‎ ‎【详解】从图1是10世纪中期的非洲,非洲内陆尚存在大片“未经探索地区”,葡、英、法等欧洲列强主要在非洲大陆的西部海岸进行了殖民活动,图2为20世纪初的非洲,非洲大陆几乎被欧洲列强瓜分完毕,主要是受到西方殖民扩张的影响,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图3是20‎ 世纪末的非洲,从图中可以看出殖民主义在非洲已经瓦解,可从图中新兴的独立国家大量出现得出。三张图分别反映出不同时期非洲的发展,回答时主要结合各自的时代背景概括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