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朔州市应县第一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西省朔州市应县第一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

高 二 年 级 月 考 历 史 试 题 ‎ ‎2019.9‎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30题,每道2分,共60分) ‎ ‎1.1933年,学者张荫麟指出:“甲午一役关系我国国运至巨,宜为治我国近世史者所注重。顾关于此役,从中国观点之第一手的纪录,至为窘乏,即使间接之史料亦稀。”这反映了 A. 历史研究应关注第一手资料 B. 史料缺乏不利历史研究 C. 甲午战争提升我国国际地位 D. 知识分子的责任和情怀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1933年……甲午一役关系我国国运至巨,宜为治我国近世史者所注重……第一手的纪录,至为窘乏,即使间接之史料亦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3年日本侵华形势严重,学者张荫麟研究甲午战争史料的问题,目的是警醒世人,体现了知识分子的责任和情怀,故D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说明历史研究应关注第一手资料,故A项错误;材料重心也不在于史料缺乏问题,故B项错误;甲午战争降低了我国国际地位,故C项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1933年的特殊历史背景,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日本侵华形势严重的背景,再结合甲午战争的史实,即可领会材料的主旨,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2.美国专使柔克义将《辛丑条约》内容分为四类:一是适当惩办策动排外屠杀和暴乱的分子及其参与者;二是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此类事件重演;三是对各国及其人民在暴乱中所遭受的损失予以赔偿;四是普遍改善与中国政府及中国的关系。这表明,列强当时的主要目的是 A. 恢复和强化不平等条约关系 B. 扶植清政府以抵制革命的潮流 C. 实现瓜分中国的迷梦与阴谋 D. 修复形象以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答案】A ‎【解析】‎ ‎《辛丑条约》中的惩罚性、预防性措施就是列强在国际法名义下要恢复和强化不平等的条约关系,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抵制革命潮流的信息,B项错误;《辛丑条约》是要以华制华,不再主张瓜分中国,C项错误;D项不是主要目的,可排除。故答案为A项。‎ ‎3.20世纪初,清政府颁布了许多章程,例如《各省咨议局章程》《咨议局议员选举章程》《资政院院章》以及《钦定宪法大纲》。这体现了 A. 中国开始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B. 资产阶级开始参政议政 C. 西方宪政在中国的最初试验 D. 清朝统治基础大大加强 ‎【答案】C ‎【解析】‎ 中国开始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是在维新变法期间,故A项错误;维新变法时期资产阶级开始参政议政,故B项错误;清政府颁布了许多章程,这说明西方宪政在中国开始试验,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清政府统治基础的加强,故D项错误。‎ ‎4.辛亥革命以前,人们谈论较多的是中西问题,很少涉及中国古今问题,而新文化运动时期则集中讨论古今问题,尤其是文化上的古今问题。此变化实质上反映出 A. 中外民族矛盾退居次要地位 B. 对中国社会改造的层次加深 C. 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减弱 D. 文化上的自我保护意识加强 ‎【答案】B ‎【解析】‎ 由原有的横向对比到了后来的纵向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对于自身发展的认识是逐步深入的,从外部到内部逐渐加深,由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民族矛盾在当时依旧是最主要的矛盾;C选项错误,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还在逐步加深;D选项错误,这种转变是一种自我反思,并不是自我保护。‎ 点睛:中国从外部找原因到从自身找原因,体现出的是一种认识上的进步,这是在寻找原因上的一个深入的过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我们要认识到这一点,充分理解材料中的这一变化。‎ ‎5.1927年4月至5月,在武汉召开的中共五大上,第一次选举产生了中央监察委员会,并规定“中央及省监察委员,不得以中央委员及省委员兼任”。这说明当时中国共产党 A. 纠正了党内的“右”倾错误 B. 重视党内纪律与监督 C. 努力加强对国民政府的监督 D. 开始关注革命领导权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央及省监察委员,不得以中央委员及省委员兼任”可以加强党内监察和纪律,故B项正确;A项错误,八七会议纠正了党内的“右”倾错误;C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6.193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还曾使用过苏维埃工农共和国的称号。1935年改称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1936年提出建立民主共和国。这反映了 A.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B. 中共根据地的范围在不断扩大 C. 共和国观念已深入人心 D. 日本侵华改变了共和国的观念 ‎【答案】A ‎【解析】‎ 我们从名称的演变上可以看出,我们逐步摆脱苏维埃这一称号,体现出马克思主义逐步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故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C选项不是材料主要叙述的内容;D选项错误,一直以来共和国观念都是以反帝反封建为任务的,没有发生改变。‎ ‎7.2014年9月3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举行的纪念活动仪式现场出现了14个方阵,鸣14声礼炮;同时,纪念馆南面广场的国旗杆高也设计为14米。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A. 关于抗战起始时间问题学界争论近年取得一致意见 B. 对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局部抗战重要意义的肯定 C. 提出“十四年抗战”说意在撤开国民党抗战的贡献 D. 提出“十四年抗战”说旨在凸显共产党抗战的作用 ‎【答案】B ‎【解析】‎ 材料没有体现关于抗战起始时间问题学界争论近年取得一致意见,排除A;1931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也是中国14年抗战开始,故材料中“14个方阵”“国旗杆高也设计为14米”,故选B;“十四年抗战”说意在客观承认国民党抗战的贡献,排除C;“十四年抗战”说并非凸显共产党抗战的作用,排除D.‎ ‎8.在1949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28周年时,毛泽东说:在过去28年的长时期中,我们仅仅做了一件事,这就是取得了革命战争的基本胜利。但是我们的事情还很多,比如走路,过去的工作只不过是像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对他的说法理解正确的是 A. 下一步主要是追剿国民党的残余部队 B. 中共当时已取得民主革命的完全胜利 C. 旨在为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奠定基础 D. 中共将面临“进京赶考”的艰巨任务 ‎【答案】D ‎【解析】‎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确定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向城市,实行由城市领导乡村的转变,因此毛泽东的“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的说法是指中共将面临“进京赶考”的艰巨任务。故答案为D项。渡江战役后,人民解放军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排除A项;B项不符合史实,新中国成立也只是取得民主革命的基本胜利,排除;七届二中全会是在1949年3月召开,从时间上可以排除C项。‎ ‎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明确了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但没有把社会主义前途明确写进条文。这主要是基于 A. 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现实需要 B. 建立爱国统一战线的政治目标 C. 鼓舞全国人民继续争取独立民主 D. 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仍然艰巨 ‎【答案】A ‎【解析】‎ 新中国成立之初,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还远未建立,此时的目标是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因此不可能把社会主义前途写进条文,故A项正确;爱国统一战线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提出,故B项错误;此时新中国已经独立,故C项错误;此时社会主义革命还未开始,故D项错误。‎ ‎10.下表为我国民法典编纂的基本历程,其反映出 时间 内容 ‎1979年 第三次起草民法典 ‎1987年 颁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法通则》‎ ‎1995年 颁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 ‎1999年 颁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2017年 颁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 A. 改革开放后中国进入建设法治化社会的新时期 B. 改革开放后逐步建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C. 民法典伴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快制定、不断完善 D. 单行法的颁行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关于我国民法典编纂的基本历程的认识。改革开放后中国进入建设法治化社会的新时期表述笼统,体现不出我国民法典编纂历程的特点,故A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民法典的发展历程,反映不出改革开放后逐步建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民法典发展历程,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颁行,反映出民法典的完善过程是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故C项正确;材料不仅体现了单行法的发展历程,也涉及民法典的发展,D项不是对材料的全面概括,故D项错误。‎ ‎11.对于现代中国的某项政治制度,有人说它“是中共群众路线的一种延续”,有人担心它会成为一种“政治浪漫主义”,而《人民日报》某记者则认为它有望造就一批“草根”政治家。据此推断,该项制度是 A. 政治协商制度 B.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答案】B ‎【解析】‎ ‎“群众路线的一种延续”、“草根”政治家反映了基层群众民主参政的特色,符合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故B正确;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共与各民主党派的合作制度,不符合材料,故A错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草根”政治家无关,故C错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是民族平等,共同繁荣,不符合材料,故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群众路线的一种延续……草根”,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基层群众民主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2.1986年9月,邓小平在接受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记者迈克·华莱士的采访时说:“只要台湾不同大陆统一,台湾作为中国领土的地位是没有保障的,不知道哪一天又被别人拿去了。”这体现了邓小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意图是 A. 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 B. 充分尊重台湾历史和现状 C. 考虑国际国内的发展状况 D. 保障民族关系的稳定繁荣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 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中的“台湾不同大陆统一,不知道哪一天又被别人拿去了”等信息均足以证明材料的意思是强调国家必须统一,主权完整必须维护,所以选项A才是完全符合题意的。B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C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才是保障民族关系的稳定繁荣,排除D。故选A。‎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与实践·一国两制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13.由下表可以推知,1949年10月—1950年10月,新中国外交 时间 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 ‎1949.10-1950.1‎ 苏联、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兰、朝鲜、蒙古、民主德国、阿尔巴尼亚、越南 ‎1950.4-1950.10‎ 印度、印度尼西亚、瑞典、丹麦、缅甸、列支敦士登、瑞士、芬兰 A. 倒向社会主义苏联一边 B. 重视团结亚非拉国家 C. “一边倒”并超越意识形态 D. 独立自主与不结盟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初期实行的“一边倒”政策,是指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而不是指倒向社会主义苏联一边,故可排除A;材料中没有涉及到非洲的国家,故可排除B;依据材料可知,1949.10—1950.1中国主要和社会主义国家建交,体现了“一边倒”政策,1950.4—1950.10,中国已经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建交了,这又体现了对意识形态的超越,故本题选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中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故可排除D。‎ 点睛:解此类试题的关键是要准确把握材料所体现出来的思想主旨。通过材料进行分析可以看到,1949.10—1950.1中国主要和社会主义国家建交,‎ ‎ 1950.4—1950.10,中国已经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建交了,这就说明了材料主要是想告诉我们,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在坚持“一边倒”政策的同时,又对意识形态有所超越,这就是材料的主旨,把握这一主旨,就可在准确选出答案。其他选项可与材料进行对照而排除。‎ ‎14.在一次重要的国际会议上,针对有少数国家代表诬蔑“中国对他国进行颠覆活动,中国必须表明对和平共处的诚意”,中国代表团表示“亚非多数国家和人民都受过殖民主义伤害……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关于这次会议说法正确的是 A. 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身份参会 B. 会议重点讨论印度支那和平问题 C. 会上中印共同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会上中国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亚非多数国家和人民都受过殖民主义伤害……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万隆会议的内容。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身份参会的会议,故A项错误;日内瓦会议重点讨论印度支那和平问题,故B项错误;万隆会议并未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C项错误;万隆会议上中国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故D项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亚非多数国家和人民都受过殖民主义伤害”,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万隆会议的特点入手,即可排除错误选项,注意区分日内瓦会议与万隆会议的不同点。‎ ‎15.1972年,中美两国发表的《上海公报》指出:“任何一方都不应在亚太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中方声明“绝不做超级大国,并且反对任何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这一公报 A. 遏止了苏联的扩张行径 B. 说明两国结盟维护和平 C. 针对的是崛起中的日本 D. 显示中国国际地位提升 ‎【答案】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72年,苏联在陈兵中国的东北边境,中苏关系紧张,针对这种现状中国有意改善与美国的关系,有助遏制苏联的扩张行径,但说成“遏止了苏联的扩张行径”是不准确的,故排除A;中美没有结盟,B项说法违背史实可排除;这一公报是针对苏联,不是针对日本,可排除C;材料反映中美关系的改善并共同反对霸权主义,说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学生运用历史知识正确解释历史事物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2年,中美关系的改善的原因之一就是当时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劣势,中苏关系也处于恶化时期,为了针对苏联的扩张行径。但这并没有让苏联停止扩张行径。尽管如此,中美关系的改善确实使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了。据此可以选出正确的答案。‎ ‎16.2005年,中国政府提出了“大国是重点,周边是关键,发展中国家是基础”的外交方针。此外交方针的提出说明 A. 采取灵活外交策略 B. 推行全方位对外开放 C. 实行多边外交战略 D. 实施独立自主不结盟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中国政府既重点发展与大国的关系,又注重发展与周边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这是新时期多边外交方针的体现,C项正确。材料体现新时期中国实行多边外交战略,而不是采取灵活外交策略,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外交方针,不是对外开放,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独立自主,但没有体现不结盟, D项错误。‎ ‎17.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认为:“讨论、证明、说服,是工业者所用的唯方法,他们应该用这种方法去取消贵族、军人、法官、富人等对于社会产业的管理。”这种观点的空想性体现在 A. 没有选择正确的阶级斗争的对象 B. 离开阶级斗争来实现社会主义 C. 没有意识到工人阶级要夺取政权 D. 工人运动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 ‎【答案】B ‎【解析】‎ ‎【详解】空想社会主义者幻想仅通过讨论、证明、说服的方式就能取消贵族、军人、法官、富人对社会的管理权,这种空想性体现在离开阶级斗争来实现社会主义,故选B;材料没有涉及阶级对象问题,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工人阶级要夺取政权的信息,排除C;材料无关工人运动,排除D。‎ ‎18.法国国民议会在巴黎公社145周年纪念之际,依据《宪法》通过了“为所有遭镇压的1871年巴黎公社社员平反”的第907决议,认为这是一次“尽历史责任”的“庄严行动”。这样评价的依据是 A. 巴黎公社采取了限制资产阶级的革命措施 B.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伟大尝试 C. 巴黎公社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肯定 D. 巴黎公社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公社“尽历史责任”指的是反抗卖国的资产阶级梯也尔政府,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故C项正确。限制资产阶级措施、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丰富马克思主义学说,和“历史责任”无关,故排除ABD。‎ 点睛:通过材料关键词“镇压”,明白材料对当时执政的政府持否定态度,则对巴黎公社的行为持肯定态度,故肯定了巴黎公社的爱国主义色彩。阅读材料时,注意材料的语气和情感色彩。‎ ‎19.考茨基认为,俄国革命只有在同西欧革命同时发生的情况下,才可能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如果要把十月革命说成是社会主义革命,在俄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只能是一个注定要夭折的“早产儿”。考茨基意在说明俄国十月革命 A. 必然以失败告终 B. 违背马克思主义 C. 不具备客观前提 D. 具有革命首创性 ‎【答案】C ‎【解析】‎ 材料认为俄国十月革命必须和西欧革命同时发生,才具有胜利的可能性,显然说明俄国十月革命不具备客观前提,故C正确;材料中前提是西欧革命同时发生,故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对于马克思主义违背,故B错误;首创性不符合材料主旨,故D错误。‎ ‎20.二月革命后,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人提出了“和平、土地、面包”的口号,这最简单的口号直击人心。三月份,布尔什维克党只有2万多名党员,到了十月革命前,成为了35万人的大党,由此说明当时 A. 退出一战的俄国急需土地和面包 B. 布尔什维克政党获得了执政地位 C. 民意成为革命发展助推力 D. 实现向社会主义的和平过渡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布尔什维克党提出“和平、土地、面包”的口号,顺应了民众的要求,得到民众的支持,推动了布尔什维克党的力量壮大,为十月革命的胜利提供了有利条件,故民意成为革命发展助推力,C项正确。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坚持参加战争,直到十月革命后才退出一战,A项错误。布尔什维克政党获得了执政地位是在十月革命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B项错误。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带领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D项错误。‎ 点睛:解决本题分两步走:一是理解材料信息“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人提出了‘和平、土地、面包’的口号,这最简单的口号直击人心”,二是紧扣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的相关史实,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 ‎21.“俄罗斯革命常被用来和中国相比,但它们的差异至今还显而易见:布尔什维克首先夺取了城市,然后在农村实行集体化;中国共产党则相反,先农村而后攻占城市。”这里的“差异”‎ A. 由两国革命的性质不同导致 B. 都是共产国际指导的结果 C. 都发展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 D. 导致两国革命结果不同 ‎【答案】C ‎【解析】‎ 两国革命都是成功的无产阶级革命,也都丰富和发展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两国革命都是无产阶级革命,两国革命性质是相同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不适合中国革命,中国的先农村而后攻占城市是中国共产党的创新而非共产国际指导,不符合题意,排除;两国革命都是成功的,结局是相同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俄国的十月革命和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均是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发展。‎ ‎22.1961年,赫鲁晓夫下令关闭东德同西德及西柏林的边界,支持东德建造高墙,并称“筑墙是唯一的选择”。美国谴责这是野蛮的封锁,但认为“总比战争好得多”。这说明 A. 苏联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 B. 美国妥协力图缓和对苏关系 C. 美苏斗争加剧欧洲紧张局势 D. 美苏势均力敌无意改变现状 ‎【答案】D ‎【解析】‎ ‎【详解】赫鲁晓夫下令关闭东德同西德及西柏林的边界,支持东德建造高墙,并称“筑墙是唯一的选择”,说明赫鲁晓夫在柏林危机问题上的态度是不妥协的,有可能导致冲突和战争。美国认为“总比战争好得多”,说明美国认为柏林墙的修筑比战争要好得多,说明美苏势均力敌,都无意改变改变紧张的现状,故D正确,AB错误;材料主要反映的是美苏对柏林墙修筑的态度,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23.这场全面的东方与西方的“战争”并未真正爆发,双方实际上只是在经济、哲学、文化、社会和政治立场方面产生严重对立:西方指责东方不民主、极权主义和共产专制,而东方则批评西方是中产阶级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这场“战争”‎ A. 双方是北约国家和华约国家 B. 双方斗争的实质和方式基本不变 C. 双方在目的上具有一致性 D. 根本原因都是西方推行霸权主义 ‎【答案】B ‎【解析】‎ ‎【详解】题中反映的是冷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冷战的实质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对立,方式采取的是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对抗形式,因此双方斗争的实质和方式基本不变,故B选项正确。从材料看出是美苏冷战,但是冷战并不是所有北约和华约国家的对抗,A错误。根据题中“西方指责东方不民主、极权主义和共产专制,而东方则批评西方是中产阶级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可以看出美国冷战的目的是遏制共产主义,争夺世界霸权,苏联冷战的目的是对抗资本主义,推动共产主义扩张,目的上存在区别,故C选项错误。美苏冷战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上的差异,并不是因为西方推行霸权主义,故D选项错误。‎ ‎24.1961年9月,南斯拉夫总统铁托说“当我们走上独立的道路而不同两个对立阵营的国家集团结盟的时候,当我们反对分裂世界的政策和拒绝这个政策所带来的一切时,我们选择了一条艰苦的道路。”这番话反映了 A. 美苏两极对峙局面的出现 B. 社会主义阵营的日趋瓦解 C. 不结盟运动正在逐渐兴起 D. 多极化世界格局开始形成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当我们走上独立的道路而不同两个对立阵营的国家集团结盟的时候,当我们反对分裂世界的政策和拒绝这个政策所带来的一切时,我们选择了一条艰苦的道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在两极格局下,不结盟运动正在兴起,C正确;两大阵营开始对立,在1946年开始,排除A;1961年社会主义阵营的没有瓦解,多极化格局没有形成,排除BD。所以选C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不结盟运动 ‎【名师点睛】当今世界政治格局总趋势是由美苏两极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两大阵营之外随着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发展,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纷纷出现。以不结盟运动为重要标志,以联合国为斗争舞台,第三世界国家在反殖反霸斗争中发挥者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971年中国得以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就是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联合斗争的重要成果。‎ ‎25.1970年9月,在赞比亚首都卢萨卡的一次会议上通过了反对霸权主义的《关于和平、独立、发展、合作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卢萨卡宣言》。从国际关系的角度看,此会议(  )‎ A. 扩大了欧共体的国际影响力 B. 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登上了国际舞台 C. 体现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D. 改变了由西方国家主导世界事务的局面 ‎【答案】C ‎【解析】‎ ‎【详解】注意该会议是在非洲国家赞比亚首都卢萨卡召开的,并且会议的核心是“反对霸权”,强调和平、独立、发展等,符合不结盟运动的特征,体现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答案为C;欧共体是欧洲国家之间的区域性经济政治合作组织,其目标主要是加强经济政治合作,重要活动主要在欧洲进行,排除A项;第三世界国家登上国际舞台始于1961年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排除B项;当时正处于美苏两极格局之下,D项观点错误。‎ ‎26.推动下表所列组织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成立时间 名称 ‎1962年 中美洲共同市场 ‎1967年 东南亚国家联盟 ‎1974年 西非经济共同体 ‎1975年 拉丁美洲经济体系 ‎1983年 中非国家经济共同体 A. 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的逐步瓦解 B. 新兴国家应对不利国际经济秩序 C. 经济一体化开始影响发展中国家 D. 南北合作推动区域经济集团的建立 ‎【答案】B ‎【解析】‎ 表格显示的都是亚非拉地区成立的经济组织,其主要目的是针对全球化下国际经济秩序不利局面而设置,故B正确;国际经济旧秩序是发达国家主导下经济秩序,一直存在,故A错误;经济一体化最早开属于欧共体,故C错误;南北合作指的是南半球和北半球经济合作,材料没有体现,故D错误。‎ ‎27.著名学者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在《生活在后美国世界》中指出:“苏联解体了。对美国而言,这是个灾难!我知道没人这么说,他们只是说这对美国而言是个巨大的胜利,但它确实是个灾难。”文中“灾难”的含义主要是指 A. 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B. 俄罗斯与美国分庭抗礼 C. 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 D. 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解体,美苏两极格局瓦解,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美国受到的挑战进一步加剧,故D项正确;ABC项都属于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的表现,从属于D项。所以答案选D。‎ 考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多极化趋势的加强·苏联解体 ‎28.1990年5月至9月,美、苏、英、法与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召开了四次“2+4”外长会议,讨论德国统一问题,会议主要围绕“统一后的德国与北约华约的关系、德波边界的确定、四个战胜国对德国的权利与责任的终止”等议题展开。同年10月,两德统一。这反映了 (  )‎ A. 美苏对峙格局的终结 B. 经济区域集团化进程加快 C. 苏联在东欧战略收缩 D. 大国影响力作用举足轻重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大国推动下的德国统一问题。材料反映了德国统一前夕,美、苏、英、法四大国在德国統一后的德国与北约华约关系、德波边界问题等重大问题上达成了共识,推动了两德统一,体现了大国影响力作用强劲,故选D;1991年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结束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反映区域集团化问题,故B项错误;C项在材料信息中无体现,故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1990年两极格局尚未解体,讨论德国统一问题的会议,任由苏、美、英、法干预,体现出两极格局下大国主导世界的局面。‎ ‎29.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说:“美国政府在过去几十年一直在等待,即使美国存在的问题日益恶化。与此同时,中国却没有等待,实施经济改革。德国、印度也没有等待。这些国家没有原地踏步,也不想成为次要国家。……我无法接受美国成为二等国家。”这表明:‎ A. 一超多强的格局被打破 B. 美国已沦为二等国家 C. 新的国际格局已经确立 D. 多极化趋势正在加强 ‎【答案】D ‎【解析】‎ 题干中“美国政府在过去几十年一直在等待,即使美国存在的问题日益恶化。与此同时,中国却没有等待,实施经济改革。德国、印度也没有等待。这些国家没有原地踏步,也不想成为次要国家。……我无法接受美国成为二等国家。”表述了中国、印度、欧盟国家的崛起,两极格局结束后,美国企图称霸世界,中国、德国、印度、欧盟等国家和国际联盟实力的增强,成为牵制美国称霸的主要力量,世界多极化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加强,故D正确。‎ ‎【名师点睛】‎ 本题考查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发展趋势,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30.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发布的《世界趋势2030》的报告认为,到2030年,世界多极化趋势将更为明显,霸权主义将不复存在;在最好的情况下,中国与美国在多个议题上相互配合,带来更广泛的世界合作。以上材料表明 A. 中国崛起是霸权主义消失的根本原因 B. 多极化的发展将使霸权主义失去生存空间 C. 美国综合国力衰退致使霸权主义消失 D. 世界趋势发展必然形成中美两极对峙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世界多极化趋势将更为明显,霸权主义将不复存在”等信息来看,说明多极化的发展将使霸权主义失去生存空间,故答案为B项。A项“根本原因”说法绝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多极化的发展对霸权主义的影响,排除C项;D项材料信息没有反映,排除。‎ 二、非选择题(第31小题15分,第32小题12分,第33小题13分)‎ ‎31.理解历史上国家之间的冲突与妥协,对考察当代全球行为体之间的关系有借鉴意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歇尔计划:从提出到实施》大事记 ‎1947年6月5日 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的经济计划。‎ ‎6月底7月初 英、法、苏三国商讨参加马歇尔计划事宜。苏联提出援助应建立在各国分别提出要求的基础上,反对联合的欧洲援助计划。英法不同意。苏联退出会议。‎ ‎7月9日 斯大林训斥热衷于参与马歇尔计划的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领导人,要求他们必须接受苏联的主张。‎ ‎8月 苏联与六个东欧国家签订双边贸易协定。‎ ‎9月 共产党情报局正式建立。‎ ‎1948年 马歇尔计划正式实施。规定:运往西欧的美国过剩农产品在原销售价上追加不低于50%的利润。英国为接受援助与美国签订双边协定。之后,有英国议员强烈要求政府取消那些可能使英联邦蒙受损失的条件。‎ ‎——根据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七卷)》等编制 材料二 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对峙是为了争夺霸权,每一方都认为对方威胁到己方。西方盟国以条约组织包围了苏联阵营;苏联则迂回到西方的背后,培养革命的盟友。苏联领导人忽而表现为防御性的焦虑,忽而流露出攻击性的霸气。赫鲁晓夫时不时威胁发动核战以恫吓世界,旨在吓阻西方的入侵。其中一次的危机就是古巴导弹危机,但是危机最后双方都各退一步。‎ ‎——[美]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1)欧美国家围绕马歇尔计划产生了诸多矛盾。根据材料一,指出其中的两对矛盾及其焦点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对1947-1948年,围绕马歇尔计划的诸多矛盾发展的主要结果进行归纳。‎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学者认为推动“冷战”形势不断加剧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美苏对峙对世界局势产生的主要影响。‎ ‎【答案】(1)矛盾:英法与苏联围绕欧洲是否接受联合援助问题的矛盾;苏联与东欧某些国家围绕是否参加马歇尔计划的矛盾。‎ 焦点问题:美国与苏联围绕控制欧洲而产生的国家利益冲突。‎ 结果:美国从计划援助欧洲转变为事实援助西欧;美苏两极“冷战”形势进一步发展。‎ ‎(2)因素:美苏双方都认为对方威胁到了自己的利益;美苏双方各自成立政治军事阵营推动对峙局面形成;苏联领导人的对外态度摇摆不定;苏联领导人发出核战争威胁言论。‎ 影响:美苏对峙加剧了世界形势动荡,和平遭受威胁;但双方势均力敌和寻求妥协也遏制了大规模战争的爆发。‎ ‎【解析】‎ ‎【详解】(1)矛盾:根据材料一“苏联提出援助应建立在各国分别提出要求的基础上,反对联合的欧洲援助计划。英法不同意。苏联退出会议”得出矛盾一为英法与苏联围绕欧洲是否接受联合援助问题的矛盾;根据材料一“斯大林训斥热衷于参与马歇尔计划的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领导人,要求他们必须接受苏联的……”得出矛盾二为苏联与东欧某些国家围绕是否参加马歇尔计划的矛盾。焦点:根据材料从美国提出马歇尔计划,到苏联退出而且不准东欧国家加入马歇尔计划,并与东欧国家建立了双边贸易协定,得出其焦点为:美国与苏联围绕控制欧洲而产生国家利益冲突。结果:根据材料一“1948年马歇尔计划正式实施……”得出结果一为美国从计划援助欧洲转変为事实援助西欧;根据材料一“苏联与六个东欧国家签订双边贸易协定,共产党情报局正式建立……”得出结果二为美苏两极冷战形势进一步发展。‎ ‎(2)因素:根据材料二“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对時是为了争夺霸权,每一方都认为对方威胁到己方”得出因素一:美苏双方都认为对方威胁到了自己的利益;根据材料二“西方盟国以条约组织包围了苏联阵营;苏联则迂回到西方的背后,培养革命的盟友”得出因素二:美苏双方各自成立政治军事阵营推动对峙局面形成;根据材料二“苏联领导人忽而表现为防御性的焦虑,忽而流露出攻击性的霸气。”得出因素三:苏联领导人的对外态度摇摆不定;根据材料二“赫鲁晓夫时不时威胁发动核战以恫吓世界,旨在吓阻西方的入侵。其中一次的危机就是古巴导弹危机”得出因素四:苏联领导人发出核战争威胁言论。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积极性(避免了新一轮世界大战的爆发)、消极性(军备竟赛、局部冲突造成国际局势震荡)‎ 两个角度进行作答。‎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认为,作为近代中国政治发展进程中影响最大的两大政党,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发展以及斗争,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重大问题。两党在相同的社会环境下进行的政治制度建设,在实践中出现了巨大的差别,导致两党出现了不同的结局。‎ 结合材料与中国近代国共两党活动的相关史实,围绕“政治实践与社会环境”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 论题:政治实践要与社会环境相适应。 ‎ 阐述:(1)孙中山致力于建立民主共和国,改组国民党,提出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实现国共合作,掀起了国民大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政府代表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建立了专制独裁统治,最终丧失民心,导致政权垮台。 ‎ ‎(2)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立足国情,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致力于反帝反封建,建立民主共和国;先后与国民党进行两次合作,掀起国民大革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探索并实践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不断加强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政权建设;通过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 总之,任何政党的政治实践活动必须立足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这一基本国情,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进行积极探索,否则必然会失败。‎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两党在相同的社会环境下进行的政治制度建设,在实践中出现了巨大的差别,导致两党出现了不同的结局。”和结合近代国共两党的相关史实,围绕主题“政治实践与社会环境”可确立观点为政治实践要与社会环境相适应。根据观点,结合材料要求和所学知识可从两方面进行论证:一是阐述孙中山与国民党的史实、蒋介石与国民党的史实;二是论证中国共产党如何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总之,解答此类主观题,需据题意解读材料,把握材料的主题,以明确解题方向,注意观点与所述史实必须一致,史论结合,逻辑严谨,条理清晰即可。‎ ‎33.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发展有着自身发展的历史性、现实性和前瞻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一届政协”的政治架构下,正如亨廷顿所说的,“一个现代化政治体系的安定,取决于其政党的力量”,在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实现了大国秩序的重构。……“一届政协”是发端于西方的共和政体在中国的实现形式,它根植于中国的历史、社会和文化的土壤之中,在现代国家政治建设中凸显中国气派、民族神韵,具有极强的容纳性与适应力。‎ ‎——摘编自草歌健《试论“一届政协”的历史方位》‎ 材料二 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就告诫我们:“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新中国成立后,经过艰苦摸索和曲折实践,我们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代,迈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长征之路。‎ ‎——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影响到中国政治协商制度建立主要因素有哪些?‎ ‎(2)结合材料二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史实,从民主法制建设的角度,简述我国是如何进行“新长征”的。‎ ‎(3)根据材料一、二,归纳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并就其发展过程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因素: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②西方民主制度的影响;③中国历史社会文化的丰厚土壤。‎ ‎(2)民主建设:①重新召开各级人大,恢复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1982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发展;③1984年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的民主政治制度;④1998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 ‎(3)特点:①拥有成熟的政党政治;②既借鉴吸取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又坚持独立自主道路;③民主政治不断完善和发展。‎ 认识:①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②民主政治建设必须符合本国国情;③民主政治建设不是一帆风顺的。‎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一“一个现代化政治体系的安定,取决于其政党的力量”“发端于西方的共和政体在中国的实现形式”“它根植于中国的历史、社会和文化的土壤之中”等信息即可概括中国政治协商制度建立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和结合所学改革开放以来的史实,可从恢复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基层民主选举制度等方面回答即可。‎ ‎(3)第一小问,关于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根据材料一、二“在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实现了大国秩序的重构” “发端于西方的共和政体在中国的实现形式”“它根植于中国的历史、社会和文化的土壤之中”“新中国成立后,经过艰苦摸索和曲折实践,我们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代,迈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长征之路”等信息可从拥有成熟的政党政治;既借鉴吸取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又坚持独立自主道路;民主政治不断完善和发展等方面概括即可。第二小问,关于认识,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后,经过艰苦摸索和曲折实践,我们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代,迈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长征之路”可从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民主政治建设必须符合本国国情、民主政治建设不是一帆风顺的等方面思考作答。‎ ‎【点睛】解决本题的三个关键 ‎(1)读:通过阅读理解材料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目的前提,第一.先读问题,明确答题项“因素”“民主建设”“特征、认识”。第二.根据问题,有目的地阅读材料。‎ ‎(2)找:最大限度找到有效信息,这是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关键,如材料中关键信息“一个现代化政治体系的安定,取决于其政党的力量”“发端于西方的共和政体在中国的实现形式”“它根植于中国的历史、社会和文化的土壤之中”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艰苦摸索和曲折实践,我们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代,迈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长征之路”等。‎ ‎(3)答:组织答案是具体操作的核心环节。包括审题、规范组织、按分作答等几个方面。‎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